① 有關漢字由來的小故事
漢字流行使用數千年,最早的文字、符號可以追溯到結繩時代。可以這樣說,如果站在五千年歷史之上看中國文字,早期的文字有許多正是簡化字,而繁體字中又有許多不適合於文字使用流傳規律的文字,漢字發展演變的歷史,也是一部別有風味的中國文化史。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下關於漢字由來的小故事。
漢字由來的小故事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那時,當官的可並不顯威風,和平常人一樣,只是分工不同。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倉頡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裡都有了譜,難得出差錯。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怎麼辦呢?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悉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么,形成了文字。
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贊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心裡去了,什麼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這話傳到黃帝耳朵里,黃帝很惱火。他眼裡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麼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鬍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麼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倉頡看這么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
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麼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
倉頡一聽,心裡有點慌了:自己原先造“魚”字時,是寫成“牛”樣的,造“牛”字時,是寫成“魚”樣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顛倒了。
老人接著又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里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只好來請教你了。”
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鑄成了大錯。這些字已經教給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
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摯地說:“倉頡啊,你創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
從此以後,倉頡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復推敲,還行拿去徵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說好,才定下來,然後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
漢字的笑話,你看過嗎
1.「晶」對「品」說:「你們家都沒有裝修喔?」
2.「夫」對「天」說:「我總算盼到了出頭之日!」
3.「熊」對「能」說:「怎麼窮成這樣啦?四個熊掌全賣了!」
4.「丙」對「兩」說:「你家什麼時候多了一個人,結婚了?」
5.「乒」對「乓」說:「你我都一樣,一等殘廢軍人。」
6.「兵」對「丘」說:「兄弟,踩上地雷了吧,兩腿炸得都沒了?」
7.「王」對「皇」說:「當皇上有什麽好處?你看,頭發都白了!」
8.「口」對「回」說:「親愛的,都懷孕這麽久了,也不說一聲!」
9.「也」對「她」說:「當老闆羅?出門還帶秘書!」
10.「日」對「旦」說:「你什麼時候學會玩滑板了?」
11.「果」對「裸」說:「哥們兒,你穿上衣服還不如不穿!」
12.「由」對「甲」說:「你什麼時候學會倒立了?」
② 關於中國漢字的故事和傳說
倉頡造字的傳說:
傳說中倉頡[jié]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9個人,虞舜、倉頡、項羽、重耳、高洋、呂光、魚俱羅、關羽、還有李煜。
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
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黃帝時是上古發明創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了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造出一種文字來。
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以「羊馬蹄印」為源靈感。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
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做"字"。
(2)漢字還有什麼歷史故事擴展閱讀:
關於漢字的知識: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數千年的歷史,現存最早的原始文字是記事性圖畫和刻符,可識的成熟漢字系統是商代的甲骨文。
漢字是表意文字,一個漢字通常表示漢語里的一個詞或一個語素,這就形成了音、形、義統一的特點。漢字是由筆畫構成的方塊狀字,所以又叫方塊字。
如「車」「上」「明」等,「車」「上」「明」用字的形體來直接表達語言里的詞義;「問」既能表意又能表音,「門」表音,「口」表意。
漢字由最原始的石刻字元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漢字七體」,即: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③ 關於漢字的故事有哪些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字,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徵。漢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號:ㄏㄢˋ
ㄗˋ),又稱中文字、中國字、方塊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漢字是漢語的書寫用文字
,也被借用於書寫日語、朝鮮語、越南語等語言,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展的文字。
漢字的故事有如下:
1、中國歷史上的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取名字
話說中國歷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則天登基後,她想給自己取一個非常適合自己的名字,既要表達出自己的獨特之處,並且把自己的光輝也展現出來。可是取什麼字才能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漢字肯定不能體現,於是武則天決定給自己造一個從來沒有的字出來,這樣肯定就沒有重復了。說造就造,當時人們對日月特別崇拜,都覺得日月是神聖的。武則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讓自己和日月一樣永遠高掛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個字——曌。
曌:拼音zhào,同"照",意指日月當空,普照大地。
2、漢字詞語"竹竿"和漢字詞語"豬肝"的搞笑故事
新上任的知縣是山東人,因為要掛帳子,他對師爺說:"你給我去買兩根竹竿來."
師爺把山東腔的"竹竿"聽成了"豬肝",連忙答應著,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對店主說:"新來的縣太爺要買兩個豬肝,你是明白人,心裡該有數吧!"
店主是個聰明人,一聽就懂了,馬上割了兩個豬肝,另外奉送了一副豬耳朵.
離開肉鋪後,師爺心想:"老爺叫我買的是豬肝,這豬耳朵當然是我的了……"於是便將獵耳包好,塞進口袋裡.回到縣衙,向知縣稟道:"回稟太爺,豬肝買來了!"
知縣見師爺買回的是豬肝,生氣道:"你的耳朵哪裡去了!"師爺一聽,嚇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 "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裡!"
3、四漢字的詞語「天心取米「帶來的小故事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聖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麼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
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
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後,變成了「未必敢來」。
4、因為錯誤字鬧出的笑話
從前,有個紈袴子弟,自幼好吃懶做,不好好念書。長大以後,常因寫錯別字鬧笑話。
有一天他妻子說想吃枇杷。他從桌子上隨手拿出一張紙,揮筆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寫完後便招呼僕人去買枇杷。他妻子接過紙來一看,噗哧一聲笑了。原來上面寫的是「買琵琶五斤」。五個字寫錯了兩個,將「枇杷」誤寫成「琵琶」。他妻子看過後,在後面題了一首打油詩:
枇杷並非此琵琶,
只怪當年識字差。
倘若琵琶能結果,
滿城簫鼓盡飛花。
這個紈袴子弟看過妻子的題詩,羞了個大紅臉。「枇杷」和「琵琶」讀音相同,都讀pípa,是同音詞。但「枇杷」是一種水果,而「琵琶」則是一種弦樂器,意義和寫法完全不同。
5、因為漢字而被打了板子
一文書寫字常把筆畫寫錯。一次造名冊,將「陳」字的「阝」寫在了右邊,被長官打了二十大板。書生從此記住「阝」是應該寫在左邊的,結果不幸又寫錯了「鄭」字,又挨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聶之人托他寫張狀子,文書大驚失色:「我寫了兩個『耳』字,挨了四十大板,你又弄來三個『耳』,要我命啊?!」
④ 有關漢字的故事(3-4個)
1、「夫」———沖破天的氣概
甲骨文的「夫」生動展示了男子漢大丈夫的形象。從「大」,在「大」字上加一橫。「夫」表示已長大的人,一橫表示的是綰頭發的簪子。
古時童子,即未成年的男子的頭發是披發,成年後,即到了20歲以後,男子要舉行加冠之禮,將頭發綰成髻子用簪子束在頭頂上。束發加冠後,表示男子成了「夫」,即大男子。
由此可見,「夫」的本義是成年男子。其實「夫」表示這個男子已經成熟、長大。如漢賈誼《論積貯疏》:「一夫不耕,或受之飢。」其意思是說假如一個成年男子不耕種,有人就要挨餓。
2、天心取米
漢武帝劉徹登基後,逐步轉制,改變美女和藩的軟弱外交政策。
有一年北方匈奴想進攻中原,派人送來一份戰書,上面寫著「天心取米」四字。這四個字是何意思,皇帝看不懂,便召集文武官員研究,無一人知曉其意,皇帝只好張榜招賢。
宮中有名修撰官叫何塘的揭榜應招,說:「小臣懂這『四字』,並有退兵之計。」皇帝命他詳細解釋。
何塘說:「依小臣之見,『天』者,天朝也;『心』者,中原也;『米』者,聖上也。天心取米,即是奪我江山,取聖上龍位的意思。
說完,便提筆在「天」字中間加了一豎,變成「未」字;在「心」字的右兩點中間加了一長撇,變成「必」字;在「取」字左上頭加上了「乛 」,變成「敢」字;在「米」字上部加上一橫,變成「來」字,即 將匈奴的「天心取米」,改成「未必敢來」,請求皇上,派臣送回匈奴。
匈奴首領原以為漢朝天子不敢應戰,沒想到漢朝以輕蔑的口吻說:「未必敢來」,想必有防備,急令退兵,取消了進犯圖謀。
3、「蘭」———王者之香
甲骨文、金文均不見有「蘭」字。《說文解字•草部》:「蘭,香草也。從草,闌聲。」形聲字。「蘭」的本義就是蘭草。如《易•系辭上》:「同心之言,其臭如蘭。」這里的「臭」為氣味,「蘭」顯然是指香蘭。
其意思是從心底里發出的共同語言,如蘭花一樣清香。「蘭」字在古代漢語中有一個特殊用法,就是常作文人雅士及士大夫之間的一種雅稱,亦曰美稱。
蘭花人們又將它稱之為「空谷佳人」。除了它的美之外,還有它那「無人亦自芳」、「堅貞還自抱」的氣質品格,更為世人所稱道。
所以有人把蘭花放在「歲寒三友」的松、竹、梅之上,說:「歲稱三友,竹有節而無花,梅有花而無葉,松有葉而無香,唯蘭獨並有之。」正因為如此,蘭花才博得人們的廣泛厚愛。
4、闊字謎
楊德祖(楊修)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一職,當時正在修建相國府的大門,剛剛建好屋椽屋桷,曹操就親自來視察了。看完之後,叫人在門上題了個「活」字就離開了。楊修看見後,就立刻叫人把門拆了。建成以後,他說:「門里加個『活』字,是『闊』字。魏王正是嫌門大了。」
5、一合酥——一人一口酥
有一天,塞北進貢給曹操一盒酥。曹操在盒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放在案頭。楊修見到了,竟然取勺子和大家將酥吃完了。
曹操問其原因,楊修回答說:「盒上明明寫著『一人一口酥』,怎麼敢違背丞相的命令呢?」
曹操雖然喜笑,而心裡卻厭惡楊修。
⑤ 漢字的故事有哪些
鏈接:
神奇的漢字故事
⑥ 關於漢字的故事有哪些
中國的漢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漢字源遠流長,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漢字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想要知道關於漢字的故事,就來看看這篇文章吧!
關於漢字的故事
故事一
很久以前,有人送給曹操一盒酥,曹操在盒子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楊修看到後,就把酥分給眾人吃了,曹操假裝責怪他。楊修說:你在盒子上分明寫著一人一口酥,我們怎敢違抗丞相的指令呢,曹操雖然表面上嬉笑,心裡卻越來越討厭他了,楊修與人分吃貢酥,完全是在曲解曹操的題字,純屬惡作劇。
故事二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運盯」。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讓敗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聖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旁滑和皇上急道:「那怎麼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
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後,變成了「未必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