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佛教十大經典故事有哪些
每一尊佛出世都有這么八種瑞相:1、舍兜率天 2、降王宮 3、棄位出家 4、苦行學道 5、降伏魔王波旬 6、成最正覺(即成佛)7、講經說法,開導眾生,使眾生離苦得樂 8、示現滅度,入涅槃
這是每一尊佛都有的故事,當然,包括下一尊彌勒佛。而每個佛的故事都有差異,這里略舉一例,非常好的例子,叫《七個兒子與一個拐杖的故事》。
在佛陀的時代,佛陀曾經以一隻拐杖讓七個兒子、七個媳婦了解到什麼是孝道。一天佛陀出去托缽時,在路上碰到一位很年邁的婆羅門教徒,他的背已經駝了,拄著一根拐杖還捧著一個碗,走起路來很吃力。乞丐,要飯的,福薄到沒法再薄了,除了死人就是他。他彎著腰弓著背,拐杖向前撐一步,他才能走一步。佛陀看在眼裡,憐憫在心,加緊腳步上前去扶著老人:老人家,你走路那麼不方便,為什麼還要出來托缽,還要出來討飯,難道沒有孩子照顧你嗎?老人回答:有,我有七個兒子,但是都娶妻成家了,他們有妻子要照顧,有孩子要養育,所以無法容納我,把我趕出來。這是老人家回答佛陀的回話。我們通過這段話,我們看到問題在外,不在內,孩子娶妻生子了,無法容納我,所以才把我給轟出來了。「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老人家不知道這個道理,還是在埋怨他的兒子、埋怨他的媳婦,因為娶妻生子了,所以他們不養我,沒有反弓自省,沒有改正自己過錯的認識。說著他抬頭一看,認出是佛陀,趕緊跪下說:佛陀!您救救我,我到底用什麼道理,才能感化教育我的兒子?你看還是要教育別人,還是要求佛陀幫助他,看來這個老人家是一點道理都不懂。「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六祖惠能大師說
的,他不知道向內求,只知道向外求,找原因。
佛陀很慈祥的說,道理要用心聽,它翻譯成普通話了,可能就是諦聽。他說道理要用心聽,才能啟發他的良心。老人說:那要啟發我的兒子,教育他們就難了。你看他還是認為要教育兒子,要啟發別人。因為現在他們心中,只有自己的妻兒,沒有多餘的時間聽道理。你看還是想要教育別人,找別人的問題。佛陀說:只要你用心,仍然可以。老人問:我要如何用心?佛說:你什麼都不要想,只要記得將你手中的拐杖,用心拿好,走路時用心走穩。咱們說這是什麼?止,止住妄念,止在哪裡?止在拐杖上;完了,觀。你要用最虔誠的心,去感恩這根拐杖。其實佛陀很婉轉的指出了他身上存在的問題,您之所以老人家今天福薄到這種程度,就是不會感恩,換句話說,感恩的人有福,感恩的人不會當乞丐。你要用最虔誠的心,去感恩這根拐杖,因為它幫助你走路,這是第一條,你要看到,你要知恩。第二件事,怎麼觀察這個拐杖,若有惡狗跑來,你可以用拐杖趕走它,第二個作用。佛陀啟發他,你手裡這個拐棍,第一幫你走路,第二有惡狗來,它可以把惡狗趕走,保護自己。涉水時可以用拐杖去探探深淺,以測安全,你看第三個作用。過河的時候,可以用拐棍探探水的深淺,來保證安全。它助你走出一條平坦的路,不會踢到石頭而跌倒,這一切你都要用心感恩它。如果你的意念言語都很用心,就能感化你的兒子。怪不怪,迷信嗎?我怎麼感恩這根拐杖,我的兒子就能得到感化?不可思議.
這個故事為什麼佛選了一個乞丐而講出來?它說明一個道理,貧賤福薄到像乞丐這樣的人,都有要感恩的東西,更何況我們今天在座的諸位。乞丐,社會的最底層,而且是老婆羅門,沒有勞動能力,只能靠要飯度日,就這種人都有要感恩的對象。換句話說,你之所以今天福薄到這種程度當乞丐,就是因為你不會感恩。佛不可能把福給你,也不可能把好的命運給你,只能把教育給你、把方法給你,你自己要照著修,福就來了,就能感化你的兒子。老人心想,這的確是真的,這個時候我還能靠誰?你看啟迪智慧。我只能依靠這根拐杖而已,這根拐杖給我的幫助最大,我應該感恩。你看,找到感恩的對象了,明白感恩的道理了,從此老人拳拳服膺佛陀所說的話,聽話、老實、真干!拳拳服膺,一絲不苟,堅決落實,不再抱怨兒子娶妻生子,沒有心照顧我,所以把我轟出來了。用那個時間,不幹這個,不搞是非人我,不找他人的麻煩和責任,而一心一意的感恩,每一天都感念著拐杖的恩情。你要在今天咱們說不是傻子嗎?原來是叫花子,今天變成瘋子了,感念著拐杖的恩情。有時他脫口而出,邊走路邊念叨:感恩!感恩拐杖幫助我走路,感恩拐杖讓我探測水的深淺,感恩拐杖保護我的身體轟走惡狗。你看這三件事,做這樣的觀想,止住妄念,止住是非人我,止住埋怨兒子的這種怨氣。他不斷不斷的感恩,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心想口念均是感恩。
老人的七個兒子在平時的生活中,唯有妻子兒女是他們的最愛。有一天他們聽人說,城裡有一位佛陀能夠賜福給世人,若求佛賜福,人人都可得到最大的福報。真的嗎?真的,福自己求,命由我造,福自己求,佛不可能把福給你,他告訴你修福的方法而已。我們看看這七個兒子是怎麼轉變的?這七個兄弟就相邀一起去求佛賜福,自私自利,到這個時候,想要福,誰不想要福,誰不想過好日子?人生一世福愈大愈好,所以就相邀,咱們一塊去,找佛來賜福,多好的事,甚至連妻兒都帶去了。到達王舍城耆闍崛山時,佛陀正在為大眾開示。那一天老婆羅門也拿著拐杖,捧著碗出來祈禱,現在他所有的煩惱都去除了。大家注意聽這句話,會感恩的人的標準是什麼?所有的煩惱都去除了。換句話說,只要有一毫的煩惱,你感恩感得不圓滿,感恩感得不究竟。不要小看「所有」這兩個字,做到是真難。
他所有的煩惱都去除了,心裡只有感恩,一心只有感恩。不給煩惱留地方,人家就一個拐杖,他沒別的了,除了拐杖可能就是空氣了,白吸。所以邊走還是邊念著感恩,感恩他的拐杖。咱們今天看,這神經病。會感恩的人不是神經病。有人路過看到老人那麼慈祥,又滿口的感恩,於是問他,老人家您的心那麼知足感恩,您一定是位有福的人。你看會感恩的人有福。有什麼福?一個叫花子,一個乞丐。那個人接著說,您可知道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說法,您想不想去看看佛?讓佛為您祝福。老人聽了滿心歡喜,他說:非常感恩佛陀,佛曾在路途中對我開示,所以我現在過得很歡喜。「一簞食,一瓢飲,回不改其樂」。你看他是個叫花子,心裡過得很歡喜。「未發其福,先發其慧」,《了凡四訓》上說,他的福還沒發出來,智慧先發了。未發其福,先發其慧,知道感恩的人就有智慧,福還沒現前,智慧先出來,以慧導福。所以我現在過得很歡喜,心靈很自在,不知如何才能再見到佛,再聞佛陀的開示。
這位過路的好心人就說:我正要去禮佛聞法,我們可以一起去。福報現前了,有人告訴他佛在講法,能聞法是福,老人就隨著好心的過路人去了耆闍崛山。那時佛陀已經開始說法了,老人從遠處慢慢的走來了,邊走還是邊念著感恩,感恩拐杖幫助我,一直走到佛前。佛陀看到他就說:你來了,老婆羅門看你這么歡喜,你到底如何感恩?你來這里再多念幾次吧。當時有很多人聽聞佛法,老人不知他的兒子們也在場,他面露笑容,滿面風光,一點沒有煩惱的說。你看看這三句話,「面露笑容,滿面風光,一點都沒有煩惱」。感恩什麼樣子?你說我有感恩的心,我會感恩,我知道感恩,我懂感恩,那你必須面露笑容,滿面風光,一點都沒有煩惱,這三個標准你做到了,感恩於內,外露其相就是這三點。我很感恩這根拐杖,它伴我走路、伴我生活,幫助我度過危險的路;讓我渡水時,知道深淺;如果有惡狗,還可以用它保護我,把狗趕走,所以我感恩手中的這根拐杖。佛陀聽了很歡喜,用眼睛掃視著他的七個兒子和七個媳婦。佛陀語重心長的說:對!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感恩心,一根拐杖就可以幫助你生活,可以讓你那麼歡喜的過日子,所以你應該感恩。世間有很多人不如一根拐杖,不知孝敬父母,將來的因果一樣會受到兒子的折磨,還要墮入地獄,像這樣的人生就是欠缺感恩心,若能孝養父母才是有大福之人。佛就講完了,七個兒子媳婦看著自己老父親,又聽到佛陀的說法,實在慚愧得無地自容。他們的良知即
刻被啟發,七個兒子同時站起來,媳婦也跟著一起來到佛陀的面前頂禮,感恩佛陀。然後轉過身到老父親身邊,扶著他說:我們很慚愧、很懺悔,從今天開始要請父親回家,一定要奉養您,這時七個兒子都爭著要迎請父親回家孝敬。故事講到這就完了。
自度才能度他,老人家不知道感恩,現世受這種苦報,當乞丐,有兒子不孝養他。兒子不孝養父親,佛說了要墮入地獄,自毀就是毀他。而老人家並不是找街道委員會去做七個兒子的工作,也不是到法院去打官司,要跟這七個兒子掰哧,讓法院做出裁決。「行由不得,反求諸己」,知道自己的德行薄,知道自己的福薄,要修,而修福最好的方法就是存一顆感恩的心。老人家感恩拐杖,通過這根拐杖,這是個葯引子,把感恩的心引發出來,福報就現前了。福報現前,七個兒子都爭著要孝養他,那是大福之人。而七個孩子都孝養父親這顆心一發,他們還會墮地獄嗎?不會了。不孝養父母肯定要墮地獄,而孝養父母就不會了。老人家把自己的感恩心一出
來,依報隨著正報轉,兒子是依報,他的正報好了,轉了,會感恩了,你看依報全變了。所以《弟子規》上說的,「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強調的就是正報。《了凡四訓》上說,「凡有財有勢者,其立德皆易」,你建立德行都容易;「易而不為,是為自暴」,你自暴了沒關系,你是正報,你正報自暴自棄,依報就跟著倒楣了。所以如果這個老人家要跟兒子結怨,冤冤相報,指責別人的不是,指責別人不孝養父母、不懂事,自己毀了,也把兒子毀了。自己有了感恩心,境界提高了,兒子也救了,這叫大圓滿。
就這一天二十四小時,除了睡覺之外,醒著就給自己兩個任務,第一發現感恩的對象,第二找到自己的過錯,這齊了。為什麼?兒子就回來孝養你了,你不用再想別的了。這老人家想什麼?什麼都沒想,就是感恩這個拐杖,感著感著福報現前了。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當小人,你看老人家面露笑容,滿面風光,一點煩惱都沒有。你看君子樂得做君子,最後怎麼著?七個兒子爭先恐後來養他。這個道理很深,依報隨著正報轉,一切法由心想生,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心現識變,這不都是這個道理嗎?所以問題不在外,問題在內。內,我沒有問題,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發現不了自己的問題。
就舉這么一個吧,很有代表性的,看完了看懂了,你就覺悟了。
『貳』 佛教經典小故事有哪些
1、泥濘路上
某日,坦山和尚與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條泥濘小路上,此時,天正下著大雨。
他倆在一個拐彎處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為身著綢布衣裳和絲質衣帶而無法跨過那條泥路。
「來吧,姑娘,」坦山說道,然後就把那位姑娘抱過了泥路,放下後又繼續趕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悶聲不響,最後終於按捺不住,向坦山發問:「我們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別是年輕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險的,你為什麼要那樣做?」
「什麼?那個女人嗎?」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還抱著嗎?」
2、四個老婆
釋迦牟尼在一次法會上說:「某地有個富商共討了四個老婆:第一個老婆伶俐可愛,整天作陪,寸步不離;第二個老彎凳婆是搶來的,是個大美人;第三個老婆,沉溺於生活瑣事,讓他過著安定的生活;第四個老婆工作勤奮,東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記了她的存在。有一次,商人要出遠門,為免除長途旅行的寂寞,他決定在四個老婆中選一個陪伴自己旅行。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四個老婆,第一個老婆說:『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第二個老婆說:『我是被你搶來的,本來就不心甘情願地當你的老婆,我才不去呢?』第三個老婆說:『盡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願受風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第四個老婆說:『既然我是你的老婆,無論你到哪裡我都跟著你。』於是商人帶著第四個老婆開始了旅行!」
最後,釋迦牟尼說:「各位,這個商人是誰呢?就是你們自己。」
在這則故事裡,第一個老婆是指肉體,死後還是要與自己分開的;第二個老婆是指財產,它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第三個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活時兩個相依為命,死後還是要分道揚鑣;第四個老婆是指自性而言,人們時常忘記它的存在,但它卻永遠陪伴著自己。
3、一切皆空
山岡鐵舟到處參訪名師。一天,他見到了相國寺的獨園和尚。
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頗為得意地對獨園說道:「心、佛,以及眾生,三者皆空。現象的真性是空。無悟、無迷、無聖、無凡、無施、無受液緩。」
當時獨園正在抽煙,未曾答腔。但他突然舉起煙筒將山岡打了一下,使得這位年輕的禪者甚為憤怒。
「一切皆空,」獨園問道,「哪兒來這么大的脾氣?」
4、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廟參拜觀音菩薩。
幾叩首後,這人突然發現身邊一鬧鬧模人也在參拜,且模樣與供台上的觀音菩薩一模一樣。
此人大惑不解,輕聲問道:「您是觀音菩薩嗎?」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問:「那您自己為什麼還要參拜呢?」
觀音菩薩答:「因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叄』 佛教的經典小故事
佛教 故事 ,博大精深,別說我們普通人,就是得道高僧、佛學專家,窮其一生,也難識其萬一。關於那些佛教經典的小故事我們不妨看看。下面是我為大家准備的佛教的經典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佛教的經典小故事篇一
昔日,佛陀在舍衛國時,有一位年近八十歲的婆羅門,他雖家財萬貫,卻頑固闇昧,慳貪成性,不肯布施,難以教化,既不知道德規范,也不解無常之理,每天忙於謀求家計,更熱衷於建造舒適的房屋。他的房子一間又一間地蓋了起來,除了前廳、後堂、涼台、溫室,還有廳堂兩側的廂房等十餘間。現在,還在加緊趕工蓋著後方的廳堂。
一日,佛陀觀察到這位老婆羅門壽命將盡,而他對此事卻毫無所知,仍舊疲於奔命的建造房舍,而讓自己精疲力竭,實在非常可憐。佛陀慈悲,想要度化這位老婆羅門,便帶著阿難尊者來到婆羅門家,慰問老婆羅門說:「你每日親自監工建造房舍,真是辛苦!你家的廳堂已經這么多了,為什麼還要蓋房子呢?」婆羅門回答:「這些房間各有用處,前廳是用來接待客人的,後堂是我們自己住的,東西兩側的廂房可以安置我的孩子、財物和僕人。夏天太熱時,可以到涼台乘涼;冬天太冷時,就進到溫室保暖。」
佛陀又說:「我有一個偈子,對你生命有所幫助,想要送給你,你是否有空和我坐下來談談?」婆羅門回答:「世尊,很抱歉!我現在急著蓋新房子,實在沒有時間聽法,等以後有因緣再去向您請法!至於,您說要送我的偈子,就請您直說。」
於是佛陀便說了以下的偈語:
「有子有財,愚惟汲汲;
我且非我,何憂子財?
暑當止此,寒當止此,
愚多預慮,莫知來變;
愚蒙愚極,自謂我智;
愚而勝智,是謂極愚。」
婆羅門無心聽偈子,便說:「世尊,您所講的這個道理實在很好!可惜我現在真的很忙,等以後再談吧!」世尊見無緣度化便離去。婆羅門又繼續去監工蓋房子,正當他指導如何上屋樑時,竟被掉落下來的梁木打中頭部,當場死亡。婆羅門全家哀痛啼哭,驚動了附近鄰居。
這件事,在佛陀尚未走遠就發生了,路上數十位梵志見到佛陀,上前問佛:「請問您從哪裡來?」佛陀回答:「我剛從那位往生的老婆羅門家離開,我曾數次為他說法,可惜他心中只想蓋房子,不信佛說的話,不知無常的道理。結果,今天仍無法逃避無常生死的到來。」佛陀藉此因緣對梵志們宣說偈子中的真理,梵志們聞法歡喜,即得道跡。
世尊進一步為梵志們開示:
「愚闇昏昧的人親近智者,如同以水瓢嘗味,如果不能親身去體會,就像水瓢在美味的羮湯中浸泡許久,仍然無法知道羮湯的味道。
開朗明達的人親近智者,如同以舌嘗味,雖然只是很短的時間,也能夠馬上知道食物的味道。
愚人的所作所為,多為自己招來禍患。只知一意孤行去作惡,自然會引來重大的災禍。
對於不善的惡行,所引發的禍端,事發後再悔不當初,也只能痛哭流涕。應當如實認知,所有的果報都是自己過去的業習所招感!」
梵志們聽完佛的開示,更加堅實篤信,向佛頂禮,歡喜奉行。
佛教的經典小故事篇二
徹悟大師有一句話:“善談心性者,必不離棄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勢所必然也。”而“不孝”的因果,更是大如須彌,絲毫不爽!
現將我所見聞及經歷的“不孝”的因果報應,說與大家,是自己的深切的懺悔,更願大家引以為戒,多行善法,孝養父母。
我師兄曾給我講過一個“不孝”的因果事例,我覺得很不可思議。他的外祖父有一個姐姐,這個姐姐終身沒有嫁,領養了一個孤兒。後來孤兒長大了,對養母非打即罵,常常將養母打得遍身是傷痕,胳膊居然也被打斷了。養母被打得卧病在床,他也不聞不問,任其自生自滅。旁人自然也無從知曉。直到一個香港親戚回來探親,一定要見到所有的親人,就去了這個孤兒家見孤兒的養母,結果發現不對勁,回來就和我師兄的外祖父說了。
外祖父脾氣火爆,當時帶著我師兄的兩個舅舅就去了,去了以後看到果真如此,便詢問他的姐姐。那位養母至此還對她的孩子心存慈悲,只是一直哭,不忍說出兒子的不孝。但是這個孤兒卻不知悔改,後來還與他的外祖父打了起來。外祖父就要這個孤兒在一周內登門做出解釋,否則就要滅掉他。七天後,孤兒來到外祖父家,承認是他打了養母,但是又歷數養母種種不是。外祖父哪裡聽得進去,劈頭給了孤兒幾個耳光,孤兒怒從心頭起,竟然還手和外祖父扭打起來。這個時候,在廚房的舅舅看到後,一把菜刀對著孤兒扔過來,從孤兒頭邊飛過,孤兒驚恐莫名,准備逃出去,但是在門口,被我師兄攔住。
大家繼續狠狠打罵了他一頓。一個月後,我聽師兄說這個孤兒死了,首先就聯想到是不是自己的舅舅繼續去上門索仇打死了他。因為他的一個舅舅似乎是黑社會,但是真相是這個孤兒在登船的時候,因為手中的兩張VCD片掉在江里,彎腰去看的時候,就掉進江里,被救起時已經死了。
這個故事聽到以後,我立刻想到某次和父親吵嘴,我還一拳砸塌了一張桌子。過後雖然很後悔,但也不願意向父親道歉。和妻子出門時,也不知怎麼回事就掉進了滿是青苔的江里,好久才爬出來,等妻子用竹子拉我出來,手上還留下了一個好大的傷口,肉已經翻出,兩天內睡覺疼得睡不著。
又有一次,妻子和我母親頂嘴。我在旁邊,當時幾次欲言又止,最後我什麼也沒說。後來,我和妻子出去,在過水溝的時候沒有跳過來,栽進了水溝,那個水溝竟然淹沒胸部,且前胸狠狠撞擊在石頭上。我立刻拉她出來,那個水溝的水比下水道的水還臭。我妻子污泥滿身,回家就直接進了廁所沖涼。我媽媽還問:“怎麼出去一會就這樣了?”等她洗干凈出來,兩天後就得了一種渾身起疹的皮膚病,發作起來很癢,她抹了很久的葯膏,大約三個月以後才好。
三個不孝之徒,都是遭遇水淹之罪罰。《地藏經》上說:“若遇悖逆父母者,說天地災殺報。”古時候有個人,出去買毒葯,准備毒死自己的母親,結果被雷劈死在橋上,跪著死在那兒。他的媳婦都知道孝順,過來當眾指著他的屍體罵他不孝該死。果然罪罰難免!
不孝為什麼得天地災殺報?兒女和父母本是連根一體,息息相關,休戚與共。不孝父母,就是在掘自己的根本,必然違反倫常大道,棄離宇宙的規律。天道好還,豈不速受報應。
父母生你養你,恩德超逾天地,父母是你的生命來源,是“家中的活佛”,是你在這世間最大的福田,就是你修福所在。自古孝順父母的人,父母在不遠游,即使暫時出門,也要讓父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們是多麼智慧,多麼讓人敬佩啊。現在的人,不讓父母為自己操心、擔心,就是孝行的落實。
佛教的經典小故事篇三
二祖慧可大師(487—593,下文為描述方便故,皆稱慧可禪師),俗家姓姬,是虎牢人。其父名寂,在慧可禪師出生前,經常擔心無子,心想:“我家歷代推崇善行,難道上天還會讓我絕後?”於是天天祈求諸佛菩薩保佑,希望可以生個兒子繼承祖業。就這樣虔誠地祈禱,過了一段時間,終於有一天黃昏感應到佛光滿室,不久慧可禪師之母懷孕,其後順利生下一子。為了感念佛恩,慧可禪師出生之後,父母給他起名為“光”。
慧可禪師自幼志氣不凡,為人曠達,博聞強記,廣泛涉獵儒家典籍,尤其精通《詩經》《易經》,為人喜好遊山玩水,而對持家立業不感興趣。後來機緣巧合接觸佛典,深感“孔老之教,禮術風規,庄易之書,未盡妙理”,於是開始棲心佛理,超然物外,怡然自得,並產生出家的念頭。父母見其志氣不可改移,只好同意讓他出家。慧可禪師來到洛陽龍門香山,跟隨寶靜禪師學佛,不久到永穆寺受具足戒。此後遍游各地講堂,學習大小乘佛教的教義。經過多年苦學,慧可禪師對經教已有充分的認識,但是個人生死大事,對他來說仍然是一個迷。
三十二歲那年,慧可禪師回到香山,並放棄過去那種單純追求文字知見的做法,開始實修,每天從早到晚都在打坐,希望能借禪定之力解決生死問題,這樣一直過了八年。一天,慧可禪師在禪定中突然看到一位神人站在跟前,告訴他說:“將欲受果,何滯此邪?大道匪遙,汝其南矣!(如果你想證得無上道果,就不要再執著於枯坐在這里。大道離你並不遙遠,你往南方去求,就能如願以償!)”慧可禪師知道是護法神在點化他,於是就將名字改為神光。次日,慧可禪師感到頭疼難忍,猶如鋼針在刺,剃度師寶靜禪師想找醫生來治療,這時慧可禪師聽到空中有聲音告訴他:“這是脫胎換骨,並非普通頭疼之症。”慧可禪師就將這一信息告訴寶靜禪師,寶靜禪師仔細一看,果然看見慧可禪師頂骨有如五峰隆起,於是對慧可禪師說:“這是吉祥之相,你必定會證悟。護法神指引你前往南方,分明是告訴你,現在少林寺面壁的達摩大師就是你的老師!”
慧可禪師辭別寶靜禪師,一路風塵去少室山,來到達摩祖師面壁之地,朝夕承侍在旁。最初,達摩祖師只顧面壁打坐,根本不理睬他,更談不上什麼教誨。但是慧可禪師並不氣餒,內心反而愈發恭敬虔誠,用古德為法忘軀的精神激勵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飢,布發掩泥,投崖飼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慧可禪師有此認識,因此每天從早到晚,一直呆在洞外,絲毫不敢懈怠。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這年臘月初九晚上,天氣陡然變冷,寒風刺骨,下起鵝毛 大雪 。慧可禪師依舊站在那裡,一動不動,次日凌晨天快亮時,積雪居然已沒過慧可禪師的膝蓋!
這時達摩祖師慢慢回過頭來,看了一眼慧可禪師,問道:“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你這樣在雪中長久堅持,究竟是為什麼而來?)”
慧可禪師流著眼淚,悲傷地回答道:“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我只懇請和尚大發慈悲,打開甘露之門,普度世間一切眾生!)”
達摩祖師卻說:“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諸佛所開示的無上妙道,須累劫精進勤苦地修行,行常人之所不能行,忍常人之所不能忍,方可證得。豈是小德小智、輕心慢心的人所能證得?若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希求一乘大法,只是痴人說夢,徒自勤苦,沒有任何結果。)”
慧可禪師聽到達摩祖師這一番教誨和勉勵,為了表達自己求法的誠心和決心,他拿起一把鋒利的刀子,咔嚓一聲砍斷左臂,並將斷臂放在達摩祖師面前,斷臂灑出的鮮血頓時染紅了雪地。
達摩祖師被慧可禪師的虔誠感動,知道慧可禪師是一個大法器,於是就說:“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諸佛最初求道之時,都是捨命求法,為法忘軀。如今你為求法,在我跟前砍斷手臂,這樣求法也能成功。)”
達摩祖師於是為其改名,舍棄神光之名,從此改為慧可。
慧可禪師問道:“諸佛法印,可得聞乎?”
達摩祖師應道:“諸佛法印,匪從人得。”
慧可禪師聽後茫然,又說:“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達摩祖師則說:“將心來,與汝安。”
慧可禪師沉吟良久,這才答道:“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祖師正色答道:“我與汝安心竟!”
慧可禪師聽到達摩祖師這一句話,當下豁然大悟。
慧可禪師開悟之後,繼續留在達摩祖師身邊,前後長達六年(或說九年),其後繼承達摩祖師衣缽,成為中土禪宗二祖。
禪宗史籍記載,二祖慧可禪師付法給二祖僧璨大師後,前往鄴都,韜光養晦,變易形儀,隨宜說法,或入酒肆,或過屠門,或習街談,或隨廝役,一音演暢,四眾皈依,如是長達三十四年。曾有人問慧可禪師:“師是道人,何故如是?(師父是一位出家人,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為什麼出入這些不幹不凈的地方?)”慧可禪師則回答說:“我自調心,何關汝事?(我自己觀察和調整自己的心,跟你又有什麼相干?)”
慧可禪師長於辭辯,他雖無意推廣禪法,但知道慧可禪師的人卻日漸增多,隨著影響一天天地擴大,慧可禪師的弘法活動遭到當時拘守經文一派僧徒的攻擊。當時有一個法師叫辯和,在寺中講解《涅槃經》,學徒中有些人聽過慧可禪師講法,於是漸漸離開講席,跟隨慧可禪師學祖師禪。辯和法師非常惱恨,就在行政長官面前誹謗慧可禪師,說他妖言惑眾。長官聽信讒言,迫害慧可禪師。慧可禪師怡然順受,毫無怨色。燈錄記載,慧可禪師世壽一〇七歲,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圓寂,謚號大祖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