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中秋的神話傳說有什麼
農歷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又稱「八月節」或「團圓節」。
在這二天,有些人家常於庭院擺下桌子,放上水果,對月空拜,俗稱「拜月娘」;拜畢,全家分食丹餅,賞月納涼;有些要好的朋友還聚在一起,談藝吟詩,飲酒賞月;親戚朋友之間,還以月餅相贈,稱為「送節禮」。
八月十五日所以叫中秋節,乃是因為它處於三秋之中,因而得名。《周禮》載:「中秋夜近,寒亦如之。」可見「中秋」這一名稱在周朝就有了。
但是中秋賞月則起於唐代,而吃月餅賞月又是從宋朝開始的。現將有關中秋節的神話傳說介紹一二:
(1)《中秋博物志》中說:武夷者,地官也。相傳於八月十五日,大會村人於武夷山,置慢亭,化虹橋,通山下。八月十五日,太極王、皇太姥、魏真人、武夷君,並坐空中,然後命鼓官行酒,命歌師唱人間可憐之曲。
儲山譜》中還說:武夷山神號武夷君,秦始皇二年,有一天他告訴老百姓在山頂相會。這一天,山下老百姓都聚於山頂,果然看到山上有綠屋寶殿,內中眾神分男女而坐;彷彿還聽到空中有人聲和樂器聲,但不見人。
(2)唐明皇游月宮。據唐逸史載:「羅公遠,鄂州人,開元中中秋夜,侍明皇於宮中玩月,奏曰:『陛下能從臣月中游否?』乃取桂杖向空中擲之,化為大橋,其色如銀,請帝同登,約行數十里,精光奪目,寒氣侵人,遂至大城闕。公遠曰:『此月宮也。』見仙女數百,合唱歌曲。帝不識其曲名。問之,『霓裳羽衣曲也。』帝密記其聲調而回。卻顧其橋,隨步而減。即召伶官,依其聲調作霓裳羽衣之曲。」
(3)嫦娥奔月:相傳在夏代,窮國君後羿恃其善射而疏遠賢臣,聽信讒佞,殘暴欺壓百姓。他的妻子嫦娥,美麗而賢惠,常常不同意後羿的所作所為。
有一天西王母派人給後羿送來長生不老仙葯。嫦娥怕後羿吃了葯真的會長生不老,長期欺壓百姓,就把仙葯偷吃了,並飛向月宮而成仙。
後世感念嫦娥恩德,都為她在廣寒宮里的孤苦而惋惜。有一首詩寫道: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4)饋贈月餅:據傳元世祖至元十年,降將張弘范兵至山,文天祥被俘,陸秀夫背著衛王跳海自殺,宋朝基業盡敗,而全國各地忠貞之士,多矢志匡復,約期中秋舉事,主事者以麵粉和糖做成圓餅。餅中藏著「八月十五夜殺韃子」一張傳單,分贈各家,名為「節禮」。
當時的老百姓既懷國破家亡之痛,又恨元朝殘暴,果然按傳單所說,在八月十五日夜嘯聚起義,可惜組織不嚴密,又缺乏作戰經驗,終為元兵所殲。
這就是中秋送月餅的由來。
Ⅱ 求有關於中國古代神仙鬼怪等神話傳說的書,最好是古代典籍,不要聊齋。
《西遊記》、《山海經》、《封神演義》、《搜神記》、《博物志》等。
1、《西遊記》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
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西遊記》自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本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
鴉片戰爭以後,大量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被譯為西文,《西遊記》漸漸傳入歐美,被譯為英、法、德、意、西、手語、世(世界語)、斯(斯瓦西里語)、俄、捷、羅、波、日、朝、越等文種。中外學者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作出了極高的評價。
《西遊記》是中國神魔小說的經典之作,達到了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巔峰,與《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並稱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
2、《山海經》
《山海經》是中國一部記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誕不經的奇書。
該書作者不詳,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雜錄《庄》、《列》 、《離騷》 、《周書》、《晉乘》以成者」 。現代學者也均認為成書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其餘篇章內容早佚。原共22篇約32650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漢書·藝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經和海內經計算在內。
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葯物、祭祀、巫醫等。保存了包括誇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
3、《封神演義》
《封神演義》一般俗稱《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國全傳》、《武王伐紂外史》、《封神傳》,是明代許仲琳(存在爭議)創作的長篇小說,約成書於隆慶、萬曆年間。
《封神演義》全書一百回,寫武王伐紂的故事。前三十回著重寫紂王的暴虐,姜子牙歸隱,文王訪賢,得姜子牙之輔佐,武王才完成討伐紂王的大業。
後七十回主要寫商、周兩國的戰爭,並且摻雜有宗教的斗爭,闡教幫助周,截教幫助商,各顯道術,互有殺傷,結果截教失敗,紂王凶而自焚,武王奪取天下,分封列國,姜子牙回國封神,使有功於國的人和鬼各有所歸。
該小說,以歷史觀念、政治觀念作為支撐全書的思想框架,摻雜了很多宏大的想像,表現了作者對於仁君賢主的擁護和贊頌以及對於無道昏君的不滿和反抗。
4、《搜神記》
《搜神記》是一部記錄古代民間傳說中神奇怪異故事的小說集,作者是東晉的史學家干寶。原本已散,今本系後人綴輯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個。
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雜糅佛道,所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也有一部分屬於民間傳說。大多篇幅短小,情節簡單,設想奇幻,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對後世影響深遠。
其中《干將莫邪》、《李寄》、《韓憑夫婦》、《吳王小女》、《董永》等,暴露了統治階級的殘酷,歌頌了反抗者的斗爭,常為後人稱引。
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它是集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之大成的著作,搜集了古代的神異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開創了我國古代神話小說的先河。
5、《博物志》
《博物志》,中國古代神話志怪小說集。西晉張華(232~300)編撰,分類記載異境奇物 ﹑古代瑣聞雜事及神仙方術等。
內容多取材於古籍,包羅很雜,有山川地理的知識,有歷史人物的傳說,也有奇異的草木魚蟲、飛禽走獸的描述。
還有怪誕不經的神仙方技的故事等等,其中還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話材料。如所記八月有人浮槎至天河見織女的傳聞﹐是有關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的原始資料。
Ⅲ "鮫人流珠"的傳說
鮫人,魚尾人身,謂人魚之靈異者。中國古代典籍中記載的鮫人即是西方神話中的人魚,他們生產的鮫綃,入水不濕,他們哭泣的時候,眼淚會化為珍珠。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二:「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泣,則能出珠」。此說《博物志》、《述異記》並載之而文小異。《述異記》卷上且雲:「蛟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出蛟綃紗,泉先潛織,一名龍紗,其價百餘金。以為入水不濡。南海有龍綃宮,泉先織綃之處,綃有白之如霜者」。又《太平御覽》卷八0三引《博物志》(今本無)亦雲:「鮫人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絹。將去,從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與主人」。 《博物志》:「南海水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南朝梁任昉《述異記》:「鮫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有龍綃宮,泉先織紗之處,綃有白之如霜者。」《述異記》又載:「南海出鮫綃紗,泉室潛織,一名龍紗,其價百金,以為服,入水不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