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江西的革命故事
我們的賀主席
1935年12月19日中午時分,賀龍率領的第二軍團部分主力,從管竹進入岩石鄉。三個穿灰布軍衣、身背短槍的戰士來到三房院子,見一婦女抱著小孩慌慌張張走進自己家裡。戰士跟著走進她家堂屋,見她房門緊閉,便輕輕地敲門說:「嫂子,請你不要害怕,我們紅軍是為老百姓服務的,請你開開門,我們有事和你商量。」青年婦女叫歐陽香元,丈夫在外做挑夫,她聽到敲門的聲音不是很
急,喊話的聲音也很平和,就開了房門。戰士見她屋內還有一間空房,便提出:「嫂子,今天晚上借你這間空房搭個鋪住一晚上,你看行不行?」歐陽香元雖沒有完全聽懂他們的話,但知道他們是要借房子住,於是臉上露出了同意的笑容。
過了一會兒,有位戰士領著一位身材高大魁梧、身穿蘭布長衫、留有八字鬍子的人來到了歐陽香元的家門口,後面跟著二三十個穿灰布軍衣、背短槍的戰士,在禾坪里整整齊齊地站成兩排。那個八字鬍子對大家講:「我們紅軍是窮人的隊伍,是為人民求解放的,我們有鐵的紀律,大家千萬要注意,不能進年輕婦女的卧室內;」接著又講,「我們紅軍無論走到那裡,都要關心群眾,愛護群眾,群眾家裡的東西未經主人同意不能搬動,借東西一定要還,損壞和丟失東西一定要照價賠償,這樣我們才能取得群眾的信任,才能團結群眾去打倒蔣介石賣國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歐陽香元從戰士們的表情上,看出八字鬍子是個大官。聽他講話句句為老百姓著想,認定紅軍是好人。她懷著興奮的心情走到院子里去,把那個八字鬍子講的話告訴別人,直到天快黑時才回家,她走到堂屋門口見地上搭起了鋪,那個八字鬍子和另外兩個人在煤油燈下看地圖,一邊看一邊比比劃劃。她想知道那個大官是個什麼官,於是走到門外悄悄地問一個小戰士:「那個穿蘭布長衫、留著
鬍子的是你們的什麼人?」小戰士輕聲地告訴她:「是我們的軍團長,蘇維埃政府的賀主席,我們都喊他賀老總。」她聽後心裡嘀咕,原來他是個大官,難怪戰士們都規規矩矩聽他講話。
她走到房內,一位女戰士非常和氣地請她坐下,像親姐妹一樣和她拉起了家常。在交談中她問女戰士:「你是哪個的老婆?」女戰士很爽快地告訴她:「我是賀龍同志的愛人,今晚住在你家,真麻煩你了。」她知道了住在她家裡的是紅軍的大官賀龍主席一家人,不好意思地說:「這房子不好,沒有好好收拾,真對不起你們,」女戰士說:「等打完仗以後,窮人就有好房子住了。」
第二天清早,部隊要走了,有些戰士在收拾行裝,有些在打掃衛生,有個戰士走到歐陽香元嫂嫂雷青菊面前(住她對門)再三詢問是否有損壞和丟失的東西,雷青菊講:「只有一個木臉盆沒看到。」那個戰士不一會拿了一個銅臉盆對她說:「如果找不到就用這個臉盆,找到了就留做紀念,紅軍的紀律都是賀主席規定的,你一定要收下。」賀主席和戰士們走時,群眾都含著熱淚相送,戰士們
也不時地回頭,依依惜別。 『
幾十年過去了,歐陽香元沒有忘記當年的「賀主席」。1956年,她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的掛像時,一眼就認出了當年住在自己家裡的賀主席,高興地說:「你們看,我們的賀主席又回岩山來了,又到我們家裡來了。」
可敬的先烈
第二、六軍團自從撤離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後,國民黨的軍隊始終跟蹤他們、搜索他們,妄圖把他們消滅在長征途中。12月21日中午,從高沙開往花園的第六軍團,有的在李家渡一帶休整,有的在行進途中。戰士們雖然頭上都用樹枝、綠葉作了偽裝,但國民黨飛機還是發現了目標,喪心病狂的投下了6顆炸彈,20位戰士當場光榮犧牲,數十名戰士受傷。
當時年僅12歲的王康元正趕著牛回家,一位紅軍戰士見狀,急忙跑過去,屍把將王康元按倒在地,用自己的身體掩護他。王康元安然無恙,而那位戰士卻血流如注。王康元的叔父王仁德知道後,深為紅軍戰士舍已救人的精神所感動,為了報答紅軍戰士的救命之恩,他冒險同李明生、劉大炳等20多個貧苦農民一道,將烈士的遺體安葬在蛇形山一塊空地上。但紅軍走後不久,一些土豪劣紳心懷鬼胎煽動說,「紅軍葬的地方是『風水寶地』,是李家渡的『龍脈』所在。現在『龍脈』挖斷了,『龍神』不安,只有把紅軍的屍體挖出來,丟到河裡去,才能保住『龍脈』,恢復『風水』。」為了粉碎土豪劣紳的陰謀詭計,貧苦農民鄧成竹等人連夜將紅軍烈士的棺木移葬到松濤滾滾的長嶺界,周圍栽上蒼松翠柏。被紅軍救了命的王康元,每年清明節去烈士墓前祭掃。1972年他擔任西中大隊黨支部書記後,積極倡議並在公社黨委的領導下,帶領本大隊和李家渡的幹部群眾,整修了烈士墓,在墓前豎起一塊烈士紀念碑,刻上「長征烈士之墓」六個大宇,兩側刻有兩副對聯,一副是「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另一副是「繼承先烈志,永作革命人」。洞口縣委和縣政府已將烈士墓做為全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幾
十年來,幹部、工人、農民、學生經常去墓前瞻仰、憑吊學習先烈精神,繼承先烈遺志,為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做貢獻。
討還血淚債
舊社會的廣大農民,飽受土豪劣紳的壓迫和剝削,掙扎在死亡線上。紅軍打擊土豪劣紳,為貧苦農民求解放,因而得到他們的真誠擁護。
岩山鄉沙坊院子有個土豪叫付升庭,長有一臉麻子,為人專橫殘忍,欺壓窮人,群眾都叫他升麻子。他的五個兒子個個兇殘如虎,群眾稱他們是「五老虎」。1931年,升庭麻子准備修新屋,找來新化方師傅給他燒磚瓦。可憐方師傅辛辛苦苦一場,不但未得分文工錢,還要倒貼伙食。一氣之下他推倒磚瓦垛子,滿腹怨恨回新化去了。1935年,他參加了紅軍。12月19日,部隊在岩山宿營,他
把當年在付家的遭遇和當地農民受付家欺壓的情況,向部隊首長做了匯報,首長同意他帶三名戰士去找升麻子算帳。他們操小路走到沙坊院子,把正准備逃跑的升庭麻子抓住。附近群眾聽說紅軍抓住了作惡多端的升麻子,喜得奔走相告,紛紛向紅軍首長揭發升麻於的罪惡。首長派出一位戰士領著貧苦農民到升麻子家裡,打開了付家的糧倉,把糧食分給了群眾。第二天紅軍離開岩山時,把升麻子
押到綏寧縣李熙橋處決。
紅軍第六軍團在石江處決了一貫包攬訴訟、敲榨勒索的王文祥;鎮壓了高沙鎮街上被稱為「三王五霸」之一的大惡霸、土匪袁寬:將石背鄉的土豪財主尹成哉、花園鄉罪大惡極的鄧星芳、拒絕給紅軍派糧的反動保長鄧陳卓三人,押到綏寧縣武陽處決。廣大群眾拍手稱快,感謝紅軍為自己伸了冤,討還了血淚債。
軍民魚水情
紅軍到洞口之前,國民黨反動派與地方反動勢力製造了很多謠言,不少農民躲進山裡。紅軍以遵紀愛民的實際行動,解除了群眾的顧慮,很快,大家都回來為紅軍戰士解決吃住問題,十分親熱。
開始岩山街上很多店門都關得緊緊的,後聽到紅軍戰士親切地喊:「老鄉們不要怕,我們紅軍是窮人的隊伍,不會拿你們的東西,如果你們有什麼吃的就賣給我們一點,我們照價付錢。」有些人從門縫中看到紅軍戰士規規矩矩,蹲在街上,誰也不去敲店門。於是有的就拿出煮熱的紅薯放門口賣,戰士們不講價,說多少就是多少,只多交不少交。消息傳開後,店門都開了,能吃的東西都擺出來了,附近群眾家裡有能吃的,都拿到街上賣。有幾位戰士走到林玉元老大娘面前輕聲說:「大娘,天氣太冷,今晚上我們想到你家裡避避風寒。」大娘滿臉笑容表示歡迎,戰士們放下背包,就動手打掃衛生,挑水劈柴。晚上,林大娘見幾個戰士在燈下擺著白布比劃,她猜想是把布剪做包腳布,就把「坐月子」的媳婦喊來一起幫忙,母女倆人熬了一整夜,共做好10雙布襪子,正好每人一雙。第二天戰士們臨走時再三向林大娘道謝,送給他一些白布、一床印花被面和兩個圓瓷缸作為紀念。
紅軍關心群眾,愛護群眾的感人事跡,深深地感動了群眾,廣大農民群眾從各個方面關心、愛護紅軍。石江縫紉師傅邱國才與其他11位師傅一起,連夜趕制軍帽120頂。紅軍給他們每人一塊銀元,他們心情非常激動,你一言我一語,湊成一首詩:「紅軍來到石江鎮,痛打土豪和劣紳,財主心怕膽又驚,窮人精神大振奮,軍民連夜作軍帽,同心協力殺敵人。」花園馬家院子鄧大媽同兒媳曾冬娥在山邊土裡鋤草,聽到山中有微弱的呻吟聲,鄧大媽立即放下鋤頭去山中尋找。果然發現一個約20歲年紀、頭帶八角帽的紅軍戰士(瀏陽人)躺在地上,她用手一摸額頭,好燙手,又見他右腳傷口已開始流膿。她心想不能讓親人在野外活活凍死、痛死、餓死,一定要想辦法救他。她喊來兒媳一起扶著傷員回到家裡,讓他躺在兒媳床上,兒媳拿出丈夫的藍布舊衣服給他換上。大媽告訴傷員安心養傷,如發現有外人來就裝啞巴,要兒媳認他是自己的丈夫(兒媳的丈夫在貴州做挑夫)。安排好後,大媽每天上山采葯,精心護理,一周後戰士的傷基本治好,他告訴大媽要去趕部隊。臨走那天,天剛亮大媽就起床為他准備好路上吃的東西。戰士對大媽說:「大媽,你就是我的親娘,我一定永遠記住你的恩情,革命勝利了,我一定來看望你老人家。」戀戀不舍,揮手告別。
跟著紅軍走
廣大群眾切身感受到紅軍是自己的隊伍,是自己翻身求解放的靠山,紅軍的道路就是自己走向解放的道路。於是,不少貧苦農民紛紛送子弟當紅軍,中青年更是積極踴躍,要求跟著紅軍走。李家渡的貧苦農民,看到20個紅軍戰士在敵機轟炸下光榮犧牲,滿懷為烈士報仇的憤怒心情和為自己求解放的強烈願望,積極報名參加了紅軍。西中村的鄧星怡、鄧正仁、吳老曬,盲田村的鄧星開,新興
村的劉老細,木井村的陳松青,圳上的羅玉等都跟著紅軍走了。洞口街上鄒玉和、王順生兩位縫紉師傅,被請到花園給紅軍製作軍服,他們深為紅軍的精神所感動,毅然跟著紅軍走上了長征路。
據解放後全縣初步統計,當年跟著紅軍走的有20多人。他們為革命做出了貢獻。其中:有壯志未酬而犧牲在長征途中的革命烈士,有在抗日前線流盡最後一滴血的民族英雄,有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貢獻畢生精力的人民功臣,如石江鎮的王振貴,當年30歲,參加紅軍後編入第六軍團保衛局,在17年的戎馬生涯中南征北戰,榮獲「人民功臣」、「解放華北」、「解放西北」的紀念勛章各一枚,1952年轉業到新疆工作,1965年離休,1966年元月回洞口老家定居,撰寫了「夜渡金沙江」、「翻過大雪山」、「六十年春秋話往日」等革命回憶錄。
長征時期,發生了一個又一個動人、感人的故事,我較為了解的一個故事叫《一袋干糧》。它講述了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沖走了。她為了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堅持沒告訴他們。為了裝成沒事發生一樣,她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就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分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故事雖小,內涵不小。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小故事卻能夠反映紅軍戰士們的優秀品質——不怕苦、堅強、無私、熱心……小蘭,她只是一個13歲的小女孩,卻有男孩一樣堅強的意志;卻知道體諒他人。在她沒有糧食之際,她大可伸出雙手向戰友們要一些,她沒有這么做,她選擇沉默,不告訴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腦海里想的只有戰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難;而對傷勢嚴重的傷員們,她大可丟下他們,讓他們自生自滅,可她沒這么做,她細心照料一個傷員,沒有怨言,沒有後悔。一個小蘭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偉大的紅軍整支隊伍的品質了。
==========================================
聽老紅軍講長征的故事
「年輕人,你難以理解我們這些老人面對浴血奮戰換來的太平盛世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在九死一生的險境里我們始終不動搖,就是因為我們堅信我們的努力能換來今天的安定繁榮!」
7月23日20:00,記者見到了14歲參加紅軍、曾經三過草地、戎馬生涯半個世紀的老紅軍戰士,原濟南軍區副政委任思忠老人。這位83歲的老人的話匣子打開了,談起過去的崢嶸歲月,神情激動起來,雙唇有些顫抖……
15歲少年 率171人加入紅軍
1932年12月,紅四方面軍的主力到達川北,川東地下黨領導的游擊隊開始在達縣一帶活動。當時,因貧困輟學的任老正在家中幫助父親務農。
「黨的隊伍給了我思考的能力,我明白了為什麼窮人辛勞一生後代還要繼續受窮」,紅色政權打土豪分田地,給窮人指出一條活路,這在任老心中掀起了巨瀾。紅軍隊伍為貧苦農民作主,任老明白了,這是一支窮人的隊伍。
紅色家庭對他的影響至關重要。大哥早他加入游擊隊,但不久便在一次戰役中英勇犧牲,父親積極響應革命隊伍的號召,擔任村蘇維埃主席。這位老人在紅軍離開根據地的歲月里,被反動軍隊關進監獄,活活折磨致死,父親死後不久,母親也含恨離去,這一切,更堅定了任老參加革命的決心。
1933年是任老走上革命道路的關鍵年份。6月,任老參加了游擊小組,不久便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任老思想活躍,積極探討革命的道理,很快便成為游擊隊的中堅力量。紅軍主力佔領達縣後,他被選為區少年先鋒隊大隊長,15歲的少年成了171名紅小鬼的「頭領」,在他的帶領下,全隊172人集體加入了紅軍。
打「扇子隊」 少年軍人名聲大振
從游擊隊員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革命戰士,但四川強橫的反動軍閥勢力還是逼迫部隊流動開展革命工作。
1934年7月,任老時任四川省少先指揮部政教科長兼幹部連指導員。在四川西部丹巴地區開展工作。一天,當任老等人在一座3層小樓上開會時,反動軍閥的武裝突然沖到了樓里,與負責放哨的同志在樓梯上展開了激烈的槍戰。腳步聲密集急促,逐漸近了,留下來肯定是死,任老等三人跳窗逃生,一名同伴當場摔死,任老右臂支撐著地,上臂骨折後戳斷肋骨插進了胸腔,他忍痛與同伴鑽入夜幕迅速轉移。
但沒過多久,綳帶吊起傷臂的任老再次活躍於山間的村莊里。
革命者的工作激起了惡勢力的瘋狂反撲,在新塘壩地區,有一支500人左右的地主武裝,他們瘋狂襲擊革命者的工作隊,屠殺革命群眾,打仗時人人拿著一把扇子,妄稱是刀槍不入的神兵,當地群眾稱之為「扇子隊」。一天深夜,任老帶領幹部連在地方赤衛隊的配合下夜襲「扇子隊」。戰斗中,他被敵人刺刀捅傷,仍堅持參加戰斗。是役,扇子隊被全殲,少年軍為川陝根據地人民除了害,一戰成名。
一過草地 竹簽穿透他的腳掌
「年輕人,用語言表達不出長征真實場景,你根本不可能想像出當時有多麼艱苦」。任老對記者說。任老前段時間堅持每天收看電視連續劇《長征》,他看得比家裡每個人都專注,他為這部電視連續劇感動,但仍然對家人說,「有些苦他們拍不下來」。
任老頭上的三塊傷疤和腳弓部位所受的一次穿透傷都是在長征時留下的。說起長征開始後的第一次受傷,任老脫下鞋子,右腳背中央部位赫然有一塊大約三厘米見方的凹陷。
「紅四方面軍的長征路最長,三過草地,第一次過草地時,我的右腳便被反動軍隊布下的竹簽陣穿透了」。
那是一次夜間急行軍,前有堵截,後有追兵,任老帶著一支十幾人的隊伍迅速向阿壩前行。任老走在最前面,他小心地穿過反動軍隊布下的鐵絲網,突然腳心一陣劇痛,落在地上再也邁不動步子。戰友提來馬燈一看,一根近0.1米長的竹簽穿過了他的右腳腳掌,腳背上還露出長長一截。
受傷只是一瞬間,此後幾個月任老被傷腳折騰苦了。隊伍連續行軍,根本沒有機會停下來養傷。傷口化膿了,戰友便將紗布裁成窄長的細條,蘸了水穿過傷洞,來回扯動,清除裡面的膿血和息肉。每拉扯一下,都伴隨了鑽心的疼痛,但有什麼辦法,那是缺醫少葯環境中遏制進一步感染的惟一辦法。
「和平年代現在的年輕人誰還能忍受這樣的痛苦呢?」講到這里,任老喃喃地說。
二過草地 鬼門關口揀回性命
第二次過草地更險,任老一隻腳邁進了鬼門關。
1935年下半年,任老時任紅四方面軍總部教導團一連指導員。大軍從阿壩向綏靖方向進發。來到黑水河時,便橋已被毀掉,南岸則被土匪佔領。為保證主力部隊過河,任老和另外30名幹部戰士趁黑夜泅水渡河。時值隆冬,水流湍急,冰冷刺骨,成功游到對岸的只有8名。接下來就是一次令南岸敵軍魂飛魄散的突襲,大部分敵軍在睡夢中被擊斃,8人很快便佔領了橋頭堡,大部隊順利地搭起了便橋。
任老卻因此染上了重傷寒,紅軍缺醫少葯,食物的供應已經斷絕,他的病一步步惡化,常常昏迷不醒,戰友們便抬著他行軍。20天後,部隊走出草地,來到綏靖。此時任老長時間休克,戰友們都誤以為他已經死了,便把他放在了綏靖灘石崖下的山洞裡。不知過了多長時間,他蘇醒過來,掙扎著爬向河邊喝水,十幾米的距離,任老竟爬了兩三個小時。當地居民郝老漢發現後將他救回了家。
郝老漢對待他就像親生兒子一樣,每天熬小米粥一口一口喂他。老漢膝下只有一個女兒,便想收他為兒子。但任老卻一心想要回到隊伍上,他每天搬小板凳坐在大門口,希望看到隊伍上的同志。兩個月後,任老的病基本痊癒了,他揮淚告別了郝老漢老兩口,找到了在該地區活動的金川省委,重回革命隊伍。
經歷這一次起死回生時,任老還不滿18歲。
1936年7月,任老的病全好了,就在此時,隊伍又從綏靖出師北上。任老帶著七八名比他還年輕的戰士在草原上行軍。一天夜裡,一位小戰士問任老,「科長,將來會是什麼樣子的?」「人人都生活得很幸福,不缺衣少食。」「那能實現嗎?」「肯定能」。
說起榮譽 老人沒有太多言語
任老在和平年代練起了書法,每當朋友求字時他總忘不了蓋上一個章,或者是「長征戰士」,或者是「倖存者」。這是老人晚年給自己的定位。
戰爭年代,任老是一名英勇善戰的驍將,他重視思想工作,善用攻心戰術,常能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抗日戰爭勝利之初,任老率領隊伍在喀喇沁旗平叛,妥善運用了和平平叛的政策,打通了300公里承赤公路。此後,在攻打天津、廣西剿匪、援朝金城反擊戰等眾多戰役中,任老立下了赫赫戰功。1955年老人被授予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榮譽章。但說起榮譽,老人沒有太多言語。
「戰爭年代,我們身邊倒下了太多的好戰友,比起他們,我是一名倖存者,更是一個幸運者」,「我能夠親眼看到自己為之努力的目標實現就是最大的幸運,真正的榮譽歸於那些光榮獻身的烈士們。」
任老的家人介紹,任老每每想起自己身邊倒下的戰友,便非常難過。當年任老帶171人參加紅軍,但經歷歷次事件,解放後任老再沒能見到其中的任何一位。他忘不了1953年自己回鄉的那次經歷。當時,戰友的親人聽說他要回來了,站在路兩旁等待詢問親人的下落,任老騎馬走了30多公里山路,當久候鄉親們紛紛上前詢問時,老人的眼淚奪眶而出。
另一次,任老在革命烈士紀念碑上找到了戰友的名字。
有一位普通的紅軍叫做謝益先,過草地時,他分到了四斤干糧。在行軍過程中,戰士們看到了餓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謝就瞞著隊友,把自己的干糧袋給了他們,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涼水充飢,最終,因體力不支,就這樣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來還這一隻印著「謝」字的干糧袋時,部隊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了這個故事,心中無比的沉重啊!謝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糧食,都是救命的「寶貝」,意味著一個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是毅然把自己的糧食給了那位母親;每天,自己在飢餓中煎熬,也不願連累隊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詢問那母子三人的情況,在得知「他們很好」的回答後,嘴角才帶著微笑,離開了人世……他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情誼,對戰友的深厚情誼,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讓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們銘記在心中的「長征精神」。
長征,對於我們新世紀的一代,或許已經太遙遠了。我們未曾經歷過這樣的艱難困苦、這樣的驚心動魄,但這段歷史,還是帶給我們無數的深思。種種永垂不朽的「長征精神」,值得我們去揣摩,去學習。當然,在新世紀,在我們學生中,這些「長征精神」,需要在學習中發揚,在校園中發揚,在做人處事中發揚,在一點一滴的成長道路上發揚,在為祖國的建設中發揚。我們要將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讓這些瑰寶,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接班者。
❷ 江西本地著名人物和典型事跡
1、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 )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典型事跡: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
2、江萬里:字子遠,號古心,南康軍(江西都昌縣林塘柏樹下江村)人。南宋愛國丞相,教育家。自幼神雋穎異,年輕有文名,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進士,為官40餘年,歷官91任,也曾坐事閑廢12年。
典型事跡:咸淳九年,江萬里以七十六歲的高齡奉旨再度出任荊湖南路安撫使兼知潭州。此時,其再傳弟子文天祥任湖南提刑。同年夏,天祥去潭州會見萬里,師徒兩人,感情深厚,天祥敬佩仰慕江萬里的學問道德,風度氣概,常比之為范仲淹、司馬光。萬里亦素知天祥氣節。
3、嚴嵩:字惟中,號勉庵、介溪、分宜等,漢族江右民系,江西新余市分宜縣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進士。他是明朝著名的權臣,擅專國政達20年之久,累進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師,少師、華蓋殿大學士。
典型事跡:嘉靖十五年(1536年),嚴嵩赴京朝覲考察,被世宗留下,任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由於世宗對議禮的重視,禮部尚書在部院大臣中地位尤其顯赫,往往成為進入內閣的階梯。
嚴嵩和世宗的接觸開始頻繁起來。據他自己說,當時世宗忙於同輔臣及禮部尚書等制定禮樂,有時一日召見兩三次,有時至夜分始退。他住在城西約四里,乘車驅隸弗及,往往是單騎疾馳。吳芮
4、黃庭堅: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典型事跡:宋治平四年(1067年),黃庭堅考中進士,任汝州葉縣縣尉。熙寧初參加四京學官的考試。由於應試的文章最優秀,擔任了國子監教授,留守文彥博認為他有才能,留他繼續任教。由此,他的名聲開始震動四方。黃庭堅擔任太和縣知縣,以平易治理該縣。
5、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
典型事跡: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詔求臣民意見。朱熹應詔上封事,力陳反和主戰、反佛崇儒的主張,詳陳講學明理、定計恢復、任賢修政的意見。
隆興元年(1163年)十月,朱熹應詔入對垂拱殿,向宋孝宗面奏三札:一札論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之學,反對老、佛異端之學,二札論外攘夷狄之復仇大義,反對和議,三札論內修政事之道,反對寵信佞臣。
❸ 江西七百人的偏僻小村走出11名碩博士,你知道哪些關於這個鄉村的故事
江西一個700多人偏僻小山村,走出了11名碩士、博士,還有25名本科學生,以及大中專學生40多名。會有這樣一個優秀教育成績出現,全在於村裡人,有很強教育觀念。村民們攀比的不是財富,也不是房子和車輛,而是學生學習成績,誰家學生考學成績好。
當地村民們賺錢後,腦海里想到事情,並不是修房子、購買小汽車,而是將這些錢,投入到孩子教育中,讓孩子能夠變得更加優秀。憑借著這樣教育理念,使得村裡出了11名高學歷人才,還有眾多學子,正在逐步培養中。
在我個人看來,整個村裡學習風氣很濃厚,這才使得孩子們虛心好學,從這里走出了很多大學生。
❹ 江西的傳說故事和風俗習慣有哪些
江西的傳說故事和風俗習慣:
1、南昌「外嫁女」中秋送鞋祈健康。
在南昌的古老習俗中,有中秋節吃柚子、送千層底鞋的風俗。過去,每當中秋節,已經嫁出去的女兒,一定要回到娘家。除了是與家人團聚外,最主要的就是送一雙千層底鞋給父母。
因為在中秋節過後,馬上就要到重陽節,女兒們希望老人能夠在重陽節外出登高,同時也是祈願老人身體健康。每年的中秋佳節,除了要吃月餅外,還習慣吃柚子。柚子諧音是「有子」,因此中秋節吃柚子也有早生貴子的吉祥寓意。
2、湖口:全家團圓做糍粑。
每逢中秋佳節,湖口縣家家戶戶都會忙著「做粑」慶祝。從新拾起時代晚期開始,湖口人就開始用陶臼製作糍粑。湖口粑食品種繁多,主要有麻糍粑、糯米粑、高粱粑等二三十個品種。
在這些粑食品種中,印粑上印有菊花、梅花、桃花、荷花、鯉魚、喜鵲、福、祿、壽等文飾,以示喜慶和吉祥。「做粑」也象徵著一種團員,每逢「做粑」時,都是一大家人圍在一起,有說有笑,互相分工協作,其樂融融。
3、寧都:火龍虎月下進村
隨著「火龍虎進村,生子生孫;火龍虎進屋,發財做屋…」一串串清脆的童音在村中響起,這是中秋寧都縣南雲村的一道獨特景觀。中秋當晚,盧氏七房各處7名壯漢,每人一根竹篙。竹篙選用長約八九米的毛竹,從尾部往下層層紮好竹枝,竹枝上再捆上澆注過植物油的紙卷。夜幕降臨後,各房人馬舉著40根竹篙匯集盧氏家廟前,依次點火,火苗迅速化成一條條長長的火龍,煞是壯觀。
4、資溪縣:畲族鄉親唱山歌
資溪縣烏石鎮新月畲族村是一個小山村,全村畲族人口400多人,民情風俗濃厚。畲民無論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唱歌,每逢節日便以歌助興,以歌抒情,中秋節也不例外。到了中秋這天,全村人都聚集在一個山頭,然後便可自由唱山歌,唱歌形式有三種,即獨唱、對歌、齊唱。畲族歌手們隨興而唱,即景編詞,使新月畲族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民族風情村」。
5、婺源:龍燈越長越興旺
在婺源,每逢中秋節,有擺龍燈的傳統習俗。擺龍燈也叫「迎龍燈」,這是當地人迎中秋的方式。所謂「龍燈」是由干稻草捆接而成。用收割後的干稻草綁接成龍的形狀,在稻草上插滿香,到了晚上月明之時,由村民用棍子插入稻草中並點燃上面的香,高舉著來回遊走於各村莊之間,形成了一條火龍,「擺龍燈」因此而得名。
❺ 江西的鄱陽湖有哪些哪個神話故事
相傳古時有一年青漁郎,姓胡名春,在鄱陽湖中網到一盒,內貯明珠一顆,便欣然回家。路中有一綠衣少女,啼哭悲切,問其故,說是丟失明珠,漁郎胡春當即奉還,少女拜謝而去。他日,漁郎打漁時忽逢狂風暴雨,剎時天昏地暗,正在危險之時,有綠衣少女手執明珠,為漁郎導航,轉危為安。此少女是瑤池玉女,名叫大姑,因觸犯天規,貶於鄱陽湖,獨居碧波之間。兩人由愛慕結成佳偶。漁霸盛泰見大姑美貌似花,頓起歹念,但無法得手。另一方面玉帝知大姑與胡春結為夫婦,乃派遣天兵天將捉拿大姑,漁霸盛泰也趁機加害胡春。當大姑被劫持於空中時,見胡春被盛泰擊傷,且欲置之死地。大姑無奈,即將所穿之鞋踢下,化作峭壁,將盛泰鎮壓於湖底。此鞋即成為山,所以,大孤山實為大姑山鄱陽湖,位於廬山東南面,南北長170公里,東西寬74公里,面積3960平方公里,全部在江西省境內,它是贛江、修水、信江、撫河、饒河等河流的總匯,乃南湖與長江交通之要道,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之一。鄱陽湖,原叫彭蠡湖,據都昌縣一些老前輩講,這里還有一段關於彭蠡造湖的傳說故事。相傳遠古時,江西這塊地方並無大的湖泊,故每年不是大旱便是洪澇,民不聊生,到處流浪,十分悲慘。後來,贛北出了一位叫彭蠡的勇士,力大無窮,且勤勞、善良、聰明,肯幫人解難。百姓連年逃荒要飯,他看在眼裡, 記在心上 。於是,他立志要開鑿一座大湖泊造福於民。說事容易做事難,他首先說服家人,動員附近鄉民,跟他一起去挖地造湖,誰知開挖時,卻遇到一條修煉千年成精的蜈蚣,因蜈蚣怕水,得知彭蠡在帶領鄉親們挖地造湖,就設法阻擋。彭蠡發現他們頭天剛挖好的地方,在一夜之間被填塞完整,一連數日,造湖之舉毫無進展,彭蠡犯疑,不知何故?一些鄉民見到這樣的場景卻心灰意冷,怨天恨地,有的甚至離走不幹,可彭蠡決心已定,毫不氣餒,帶領家人和少數鄉鄰繼續堅持開挖不止,他雙手虎口被震裂, 鮮血直流 ,卻沒有半點怨言,彭蠡的善舉,感動了天上司晨的酉星官,他決心助彭蠡一臂之力,除掉蜈蚣精,即命兩個兒子,大雞和小雞下凡幫助彭蠡除妖。大雞和小雞奉父王之命,合力大戰蜈蚣精,在其上空各施神功,大戰四十回合,難分勝負,此時,小雞靈機一動,乘蜈蚣精眨眼之機,一揮寶劍直刺向其左眼, 鮮血直流 ,大雞乘其受傷之時,一劍刺中其身,蜈蚣精終於被兩雞戰敗(故有蜈蚣怕雞的傳說)。那條戰敗的蜈蚣精,後來化作了松門沙山,僵卧在那萬頃碧波盪漾的鄱湖之中。大雞、小雞擔心這條蜈蚣精再禍及人間,便化作大磯山、小磯山,佇立於湖邊,世代守著鄱陽湖,永保地方安寧。從此,彭蠡與家人、眾鄉民一起繼續造湖,由於有仙人暗中相助,不久大湖造好了。鄱湖岸邊百姓再也不受旱澇,連年五穀豐登。後人為紀念彭蠡造湖有功,將該湖取名「彭蠡湖」,這就是彭蠡湖的由來。
❻ 關於江西省九江市的傳說或歷史故事
餃子原名「嬌耳」,有人說,中國的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的今天。仲景
張仲景,船員,字仲景,東漢南陽人。醫學書籍,從小刻苦學習,博採眾長,作為對中國醫學的創始人。他是「傷寒雜病論」,集之大成的醫生,一個典型的古代醫家視為。的張仲景說:「到拯救國家和人民,沒有四季人,被視為是好醫生。」張仲景不僅熟練的,無法治癒的疾病可以手到病除,和高尚的醫德,無論窮人和富人,是嚴重的治療,挽救了無數的生命。
據傳說,張仲景長沙太守,常為人們除了對疾病的醫生和病人。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建立了一大鍋衙門口病急救醫學救人贏得了長沙市民的感情。張仲景從長沙,只是在冬至日時告老還鄉,來到自己的家鄉白河岸邊,看到了很多不好的人忍受飢餓和暴露在寒冷的耳朵凍結,腐爛。當時的原始傷寒,死的人有很多。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在那裡。的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尤其是忙得不可開交,但他總是掛著貧窮的人還記得那些凍爛耳朵。他模仿的方式在長沙,稱為弟子醫療棚建在南陽東關空地上,成立了大鍋,在冬至打開,治傷醫葯保健窮人。
張仲景的「祛寒嬌耳湯」的葯物稱為是總結了漢代,已有300多年的臨床實踐中的做法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葯材在鍋里燒開,然後這些東西煮熟撈出來切碎,面袋到如嬌耳「的耳朵和給予的鍋煮熟乞葯的患者。嬌耳每個人2,一碗湯。的整個身體發熱的人們吃下祛寒湯光滑,耳朵,血液變暖。人們吃新年的夏娃從冬至到抵制的傷寒治感冒的耳朵。
仲景保健醫學一直持續到除夕。元旦,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做了多年的仿嬌耳之類的食物,吃在早上的第一天。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元旦吃,以紀念張仲景的開放式谷倉的葯物和治療方法的病人住院日。
仲景幾乎可以追溯到1800年,但他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在冬至和農歷新年的第一天,人們吃餃子,我的心的心臟和頭腦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不需要嬌耳治凍爛的耳朵,但餃子已經成為最常見和最受人喜愛的食品之一。
春節,傳說之一:熬年守歲
?慶祝除夕,是在最後一天的舊年晚上不睡覺,留了後期,以迎接新年的習俗的到來,也被稱為新年的夏娃慶祝除夕,在共同的名字「熬年探索的傳統,民間傳說的起源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落在山林中,被人們稱為「年」。它的形態是兇猛,來勢兇猛,專吃野生動物和鳥類,的鱗介電昆蟲每天,不同的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一個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法律的活動,這是每個的365天,他到居住人群的味口一次新鮮和出沒的天亮天黑後,直到公雞,他們將返回到了山上。
計數准來勢洶洶的日期之年「,人們把這個可怕的夜晚邪惡的,被稱為」年「作為商標,並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新年關閉的方法:這一天,每天晚上? ,家家戶戶提前的晚餐,熄火凈灶,雞圈牛欄外面都緊緊地綁在一起密封的房子的前門和後門,躲在屋裡吃「年夜飯」晚餐運氣不確定性的手段,修復十分豐富,和諧團聚之前,必須先吃飯先祖先祈求祖先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一天晚上就餐除了全家坐在一起,吃了晚飯後,沒有一個人敢睡覺,擠坐在一起聊天壯膽。逐步形成了習慣的慶祝除夕除夕熬年。
?留在北方和南方梁朝海關上升,許多學者都的詩歌慶祝除夕。 「隔夜雙歲的黎明,分兩年。」人們點燃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所有邪惡的瘟疫流行的賽車車程之遙,期待著新的一年的運氣。這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春節的傳說:千百年來創建日歷說
據傳說,在遠古時代,稱為成千上萬年的青春,看到季節性的混亂,是一個希望的季節定準的打算。但遭受沒有找到該方法的計算時間,1天,他山柴累了,坐在一個樹休息的樹蔭下,樹蔭的運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日晷儀用於測量太陽的影子米的天,一天後的時間測定,懸崖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手中的五漏壺,來計算時間。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發現每超過三百六十天,四季輪回,重復的一天的長度。
?國君叫祖乙,然後不測的天氣形勢,屢屢受挫。萬年前,與日晷和漏壺去看看皇帝,祖乙講清真相的太陽和月亮的運行。 ,祖乙聽到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的。所以萬年前離開後,在施工前,天壇的太陽和月亮法院,並建立一個日晷台和漏壺亭。希望精確測量太陽和月亮法,推斷出准確的陳烯,創建了老百姓的利益,世界上的日歷。
有一次,祖乙約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當他登上太陽和月亮的祭壇,他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三百六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次又一次從頭開始。
?植被的庫隆分為四個賽季,12輪一歲。
?要知道,千百年來創建一個日歷親自登上太陽和月亮法院參觀千百年來已成為。萬年前,指向天空,祖乙說:「這是12個月全,已經完成了舊的一年,中國新年的開始祈禱君主集部分。祖乙說:」春年初,中國新年!「這是說,這是中國農歷新年的起源。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成千上萬年後的長期觀察,仔細地預測制定準確的太陽歷,太陽歷,當他提供的繼任者的君主,已經吹響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成千上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日歷」,密封幾千年來太陽和月亮的壽星。在未來,人們在中國新年掛壽星圖,據說是為了紀念尊敬的千年。
?春節貼對聯的傳說和門將
?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在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段歷史作為證據。此外,根據「蠟燭 - 寶典」,「燕京歲時記」及其他作品的記錄,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春節」。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一個鬼域的世界,有山,山上有一個佔地三千大桃,金雞在樹梢上。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盪的鬼魂必趕回一座空城。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口站著兩個神人,神土谷雷的名稱。如果鬼魂在夜間做了傷天害理的事,神塗,俞雷被發現並立即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此,世界是不怕鬼的神茶,郁壘。因此,民間紅木雕刻他們的肖像,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刻上神荼在紅木板中,郁壘的名字,做同樣的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被稱為「春節」。
?到了宋代,人們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這意味著不失桃木鎮邪,表達自己的意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對聯寫在吉祥的象徵喜氣紅色的紙,春天,貼在兩側的門和窗戶,用來表達良好祝願的人,以祈求來年的運氣。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將的習慣。據說在門上粘貼兩個門將,所有的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公民社會中,門將是正義和力量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仔細的良性,捉鬼擒縱神奇的是他們的職責,人們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民間門將從來沒有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准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斗。住宅門在中國,這是兩關的門將總是成對出現。
?唐代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將再次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一個門將。據傳說,皇帝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騷擾。從那時起,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傳說。
?春節的傳說:七郎拍的「前夜」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被稱為「夏娃」的怪物?這傢伙專門的傷害,尤其是看到哪個漂亮的女孩,要寵著她晚上。隨後,一個女孩吃了才甘心。人死亡,但也沒有辦法,他們恨。
?有個叫七郎的獵人,威猛,出手特別好,喂的狗非常多,任何野獸敢斗。七郎見人「羲受害,想擺脫他,他帶著狗發現,」喜「,要求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卻再也沒有找到。太陽下山後,原來的」夏娃「白天不出來,它的危害,半夜,然後就消失了,沒有人知道它住孩子。
?七郎「夏娃」找了一年,這一天是臘月30,他來到了一個小鎮,看到人們興致勃勃地准備在新的一年,我想,這個鎮的人,女孩更說無限期的「夏娃」。他會找到鎮人民准備討論,說「兮」字是最害怕的聲音,稱為暗不睡覺。查找敲擊聲在家裡的東西,有移動硬碟上的敲門聲,晚上好害怕走出來擺脫。
?之夜「前夕」果然,他剛剛打破了成個家被發現。家人馬上響起了盆,襲擊整個小鎮跟著敲起來。 「夕」嚇得到處跑,結果是七郎見。七郎發布獵犬咬他,「喜告訴七郎和狗打架。這是一個外面殺了他們,紛紛拿起東西響亮的敲門聲,此時,」前夕,一個賣火柴的小,要擺脫麻煩,哪曉得後腿獵犬咬不放。七郎航行弓猛射,一箭之遙把「黃昏拍攝。
?從那時起,人們花了臘月三十叫「除夕那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慶祝除夕,放火炮,,擺脫的不祥,迎接幸福吉祥。
❼ 南昌的歷史人文小故事
徐稺(公元97—168年),字孺子,豫章南昌(今南昌市高新區北瀝徐村)人。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高士賢人,經學家,世人稱「南州高士」
徐孺子一貫崇尚「恭儉義讓,淡泊明志」,不願為官而樂於助人,被人們尊稱為「南州高士」和「布衣學者」,成為千秋傳頌的「人傑地靈之典範」。他曾赴江夏(今湖北雲夢)拜著名學者黃瓊為師,後來黃當了大官,徐就與之斷交,並多次拒絕黃邀請他去當官。黃瓊死後,徐孺子身背干糧從南昌徒步數日趕到江夏哭祭,後人敬佩道:「邀官不肯出門,奔喪不遠千里。」
相傳豫章太守陳蕃極為敬重徐稚之人品而特為其專設一榻,去則懸之。於是在王勃的名篇《滕王閣序》中便有了「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這不朽的名句,並且千古傳為佳話。陳蕃曾多次贈糧給徐孺子,徐認為「非自力而不食」,於是全部轉送給貧苦人家。
徐孺子謝世後,葬於南昌市進賢門外東潭巷鐵樹坡舊城壕溝邊,後人為紀念這位東漢著名的高士,曾於南昌市內的青山湖畔建徐孺子祠堂,北宋詩人黃庭堅游學南昌期間拜謁徐祠後寫道:「喬木幽人三畝宅, 生芻一束向誰論。藤蘿得意干雲日, 簫鼓何心進酒樽。白屋可能無孺子, 黃堂不是欠陳蕃。古人冷淡今人笑, 湖水年年到舊痕。」
今南昌市的孺子路、孺子公園、孺子亭、高(士)橋均是以徐稚的字型大小命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