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像鷸蚌相爭這樣勸誡的故事還有哪些經典
門庭若市
戰國時,齊國的相國鄒忌,身材高大容貌端莊。他為勸說齊威王放開言路,鼓勵群臣進諫,就給齊威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好帽子,對著鏡子端詳一番,然後問他的妻子說:「我和城北徐公比較起來,誰長得英俊。「你英俊、極了,徐公怎麼比得上你呢?」妻子說。
徐公是齊國出名的美男子,鄒忌聽了妻子的活,並不太敢相信自己真的比徐公英俊,於是他又去問他的愛妾,愛妾回答說:「徐公怎能比得上你呢?」
第二天,鄒忌家中來了一位客人,鄒忌又問了客人,客人說:「徐公哪有你這樣俊美呢?」過了幾天,正巧徐公到鄒忌家來拜訪,鄒忌便乘機仔細地打量徐公,拿他和自己比較。結果,他發現自己實在沒有徐公漂亮。
於是,他對齊威王說:「我本來不如徐公漂亮,但妻、妾、客人都說我比他漂亮,這是因為妻偏護我,妾畏懼我,客人有事求我,所以他們都恭維我,不說真話。而我們齊國地方這么大,宮中上下,誰不偏護你,滿朝文武,誰不畏懼你,全國百姓誰不希望得到你的關懷,看來恭維你的人一定更多,你一定被蒙蔽得非常嚴重了!」鄒忌又勸諫說:「現在齊國地方千里,城池眾多,大王接觸的人也比我多得多,所受的蒙蔽也一定更多。大王如能開誠布公地徵求意見,一定對國家有益。」齊威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立刻下令說「無論是誰,能當面指出我過失的,給上賞;上奏章規勸我的,給中賞;在朝廷或街市中議論我的過失,並傳到我耳中的,給下賞!」命令一下,群臣前去進諫的,一時川流不息,朝廷門口每天像市場一樣熱鬧。
⑵ 優莫勸酒文言文翻譯
趙襄子喝酒五日五夜不停止,對侍奉的人說:「我確實是個國士!喝酒五天五夜了,卻沒有一點兒病。」
優莫說:「您努力吧!還和商紂王差兩天。商紂王七天七夜,可是您才五天。」
襄子害怕了,對優莫說:「既然如此,那麼,我要滅亡嗎?」優莫說:「不會滅亡。」襄子說:「和商紂王差兩天,不滅亡還等待什麼呢?」優莫說:「夏桀王和商紂王的滅亡,是因為他們分別遇到了商湯王和周武王。
現在天下的君主都是夏桀王,而您是商紂王。夏桀王和商紂王同時在世,怎麼能互相使對方滅亡呢?但是也危險了。」
趙襄子飲酒,五日五夜不廢酒,謂侍者曰:「我誠邦士也,夫飲酒五日五夜矣,
而殊不病!」優莫曰:「君勉之!不及紂二日耳!紂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懼,謂優
莫曰:「然則吾亡乎?」優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紂二日耳,不亡何待?」優莫
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並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導讀:趙襄子日夜飲酒不止,還不知醒悟,優莫將其與殷紂相比,使趙襄子霍然頓悟,
優莫可謂善於勸諫的了。
次柳氏舊聞 (唐)李德裕 著 次柳氏舊聞 1 大和八年秋,八月乙酉,上於紫衣殿聽政,宰臣涯已下奉 職奏事.上顧謂宰臣曰:"故內臣力士終始事跡,試為我言之. "臣涯即奏:"上元中,史臣柳芳得罪,竄黔中,時力士亦從 巫州,因相與周旋.力士以芳嘗司史,為芳言先時禁中事,皆 芳所不能知.而芳亦有質疑者,芳默識之.及還,編次其事, 號曰《問高力士》.上曰:"令訪故史氏,取其書."臣涯等 既奉詔,乃召芳孫,度支員外郎璟詢事.璟曰:"某祖芳,前 從力士問覼縷,未竟.復著唐歷,採摭義類相近者以傳之.其 余或秘不敢宣,或奇怪,非編錄所宜及者,不以傳."今按求 其書,亡失不獲.臣德裕,亡父先臣與芳子,吏部郎中冕,貞 元初俱為尚書郎.後謫官,亦俱東出.道相與語,遂及高力士 之說,且曰:"彼皆目睹,非出傳聞,信而有徵,可為實錄." 先臣每為臣言之.臣伏念所憶授,凡十有七事.歲祀久,遺稿 不傳.臣德裕,非黃瓊之達練,能習故事;愧史遷之該博,唯 次舊聞.懼失其傳,不足以對大君之問,謹錄如左,以備史官 之闕雲. 玄宗之在東宮,為太平公主所忌,朝夕伺察,纖微聞於上. 而宮闈左右亦潛持兩端,以附太平之勢.時元獻皇後得幸,方 娠,玄宗懼太平,欲令服葯除之,而無可與語者.張說以侍讀 得進太子宮中,玄宗從容謀及說,說亦密贊其事.他日,說又 入侍,因懷去胎葯三煮劑以獻.玄宗得其葯,喜,盡去左右, 獨構火殿中,煮未及熟,怠而假寐.弓蚃之際,有神人長丈 余,身披金甲,操戈繞葯鼎三匝,煮盡覆而無遺焉.玄宗起視, 異之,復增火,又抶一劑,煮於鼎中.因就榻,瞬目以候之, 而見神覆煮如初.凡三煮皆覆,乃止.明日,說又至,告其詳, 次柳氏舊聞 2 說降階拜賀曰:"天所命也,不可去."厥後,元獻皇後思食 酸,玄宗亦以告說,說每因進經,輒袖木瓜以獻.故開元中, 說恩澤莫之與比,肅宗之於說子均,垍,若親戚昆弟雲.芳本 張說所引,說嘗自陳述,與力士詞協也. 玄宗初即位,體貌大臣,賓禮故老,尤注意於姚崇,宋璟, 引見便殿,皆為之興,去則臨軒以送.其他宰臣,優寵莫及. 至李林甫以宗室近屬,上所援用,恩意甚厚,而禮遇漸輕.及 姚崇為相,嘗於上前請序進郎吏,上顧視殿宇不答,崇再三言 之,冀上少售,而卒不對.崇益恐,趨出.高力士奏曰:"陛 下初承鴻業,宰臣請事,即當面言可否.而崇言之,陛下不視, 臣恐宰臣必大懼."上曰:"朕既任崇以庶政,事之大者當白 奏,朕與之共決;如郎署吏秩甚卑,崇獨不能決,而重煩吾耶 "崇至中書,方悸不自安,會力士宣事,因為言上意,崇且 解且喜.朝廷聞者,皆以上有人君之大度,得任人之道焉. 魏知古起諸吏,為姚崇引用,及同升也,崇頗輕之.無何, 請知古攝吏部尚書,知東都選士事,以吏部尚書宋璟門下過官. 知古心銜之,思有以中之者.時崇二子並分曹洛邑,會知古至, 恃其家君,或招顧請托.知古歸,悉以上聞.它日,主召崇, 從容謂曰:"卿子才乎皆何官也又安在 "崇揣知上意,因奏 雲:"臣有三子,兩人皆分司東都矣.其為人慾而寡慎,是必 以事干知古.然臣未及問之耳."上始以丞相子重言之,欲微 動崇,而意崇私其子,或為之隱.及聞崇所奏,大喜,且曰: "卿安從知之 "崇曰:"知古微時,是臣之所慰薦,以至榮 達.臣之子愚,謂知古見德,必容其非,故必干之."上於是 明崇不私其子之過,而薄知古之負崇也.上欲斥之,崇為之請 曰:"臣有子無狀,撓陛下法,陛下特原之,臣為幸大矣.而 猶為臣逐知古,海內臣庶必以陛下為私臣矣,非所以俾元化也. 次柳氏舊聞 3 "上久乃許之.翌日,以知古為工部尚書,罷知政事. 源乾曜因奏事稱旨,上悅之,於是驟拔用,歷戶部侍郎, 京兆尹,以至宰相.異日,上獨與力士語曰:"爾知吾拔用乾 曜之速乎 "曰:"不知也."上曰:"吾以其容貌,言語類 蕭至忠,故用之."力士曰:"至忠不嘗負陛下乎陛下何念之 深也 "上曰:"至忠晚乃謬計耳.其初立朝,得不謂賢相乎 "上之愛才宥過,聞者無不感悅. 蕭嵩為相,引韓休為同列.及在位,稍與嵩不協,嵩因乞 骸骨,上慰嵩曰:"朕未厭卿,卿何庸去 "嵩俯伏曰:"臣 待罪相府,爵位已極,幸陛下未厭臣,得以乞身.如陛下厭臣, 臣首領之不保,又安得自遂 "因隕涕.上為之改容,曰:" 卿言切矣,朕思之未決.卿第歸,至夕當有使.如無使,旦日 宜如常朝謁也."及日暮,命力士詔嵩曰:"朕惜卿,欲固留, 而君臣始終,貴全大義,亦國家美事也.今除卿右丞相."是 日,荊州始進柑子,上以素羅包其二以賜之. 玄宗好神仙,往往詔郡國征奇異士.有張果者,則天時聞 其名,不能致.上亟召之,乃與使偕至.其所為,變怪不測. 又有刑和璞者,善算心術視人,投算而能究知善惡夭壽.上使 算果,懵然莫知其甲子.又有師夜光者,善視鬼,後召果與坐, 密令夜光視之.夜光進曰:"果今安在臣願得見之."而果坐 於上前久矣,夜光終莫能見.上謂力士曰:"吾聞奇士至人, 外物不足以敗其中,試飲以堇汁,無苦者乃真奇士也."會天 寒甚,使以汁進果.果遂飲,盡三卮,醇然如醉者,顧曰:" 非佳酒也."乃寢.頃之,取鏡視其齒,已盡焦且黧矣.命左 右取鐵如意以擊齒,盡墮,而藏之於帶.乃於懷中出神。
題名: 石崇斬美人勸酒
主題關鍵詞: 酒的典故
文獻出處: 世說新語·汰侈
原文
原文
石崇每要客宴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飲酒不盡者,使黃門交斬美人。王丞相與大將軍嘗共詣崇,丞相素不能飲,輒自勉疆,至於沈醉,每至大將軍,固不飲,以觀其變。已斬三人,顏色如故,尚不肯飲。丞相讓之,大將軍曰:「自殺伊家人,何預卿事。」
【解說】
王丞相:即王導(267~339年),字茂弘,琅琊臨沂(今屬山東)人。元帝時任丞相,歷仕元、明、成三帝,是穩定東晉政權的重要人物。傳見《晉書》卷65。大將軍,即王敦。
「斬美人勸酒」,《晉書·王敦傳》載為王愷事,非石崇。李慈銘說:「疑傳聞過實之辭。」但無論王愷或石崇,其驕奢殘忍,殺人如兒戲,令人發指,而王敦的自私冷酷,無動於衷,更殘忍到失去人性。
春秋時期,齊國在齊景公當政的時候,晏子是齊國的名相,為齊王出謀劃策,也常常提醒他, 讓他少犯了很多錯誤有一次,一個老百姓不知怎麼得罪了齊王,齊王大怒,准備讓左右衛士當場把這人給肢解了。
晏子是反對使用這種酷刑的,他聽到這件事後,就立刻趕到「罪人」身邊,左手抓住他的頭,右手握著刀,向上面的齊王問:「古代那些賢明的君主們,肢解人時是從什麼地方開始的呢?」 既然是賢明君主,就能分明是非,更不會使用肢解的酷刑。聽了晏子這句實際上是提醒自己當賢明君主的話,齊王立刻站起來說:「把這人放了吧!」。
1於是舉杯邀客人同飲,朗誦明月之詩,歌唱《窈窕》這首詩中的章節。
2駕著一葉孤舟,在這里舉杯互相勸酒
3把軍隊交給蒙恬
4張衡年輕時就擅長寫文章
5平原君使臣的車子連續不斷地到魏國來,頻頻告急,責備魏公子說:「我趙勝之所以自願依託魏國跟魏國聯姻結親,就是因為公子的道義高尚,能熱心幫助別人擺脫危難。如今邯鄲危在旦夕,早晚就要投降秦國,可是魏國救兵至今不來,公子能幫助別人擺脫危難又表現在哪裡!再說公子即使不把我趙勝看在眼裡,拋棄我讓我投降秦國,難道就不可憐你的姐姐嗎?」
6范增多次使眼色給項羽,舉起(他)所佩帶的玉玦向項羽示意多次,項羽默默地沒有反應。
7密網不下池沼捕魚,魚鱉就會吃不盡
8是項王就立即與漢王在廣武河兩岸對話。漢王數說項王,項王生氣了,想跟他開戰。
9漢軍果然多次向楚軍挑戰,楚軍都沒出來
10率領著疲憊無力的士兵,指揮著幾百人的隊伍,掉轉頭來進攻秦國
趙襄子飲酒中,趙襄子日夜飲酒不止,還不知醒悟,優莫把趙襄子飲酒五日同紂的行為作對比,勸諫趙襄子語意深長。諷刺趙襄子的不思進取,原本應該感到羞恥的東西卻感到很自豪。使趙襄子霍然頓悟,優莫可謂善於勸諫的了.
趙襄子飲酒
趙襄子①飲酒,五日五夜不廢酒②,謂侍者曰:「我誠邦士也,夫飲酒五日五夜矣③,而殊不④病!」優莫曰:「君勉之!不及紂二日耳!紂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懼,謂優莫曰:「然則⑤吾亡乎?」優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紂二日耳,不亡何待?」優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並世,焉能相亡⑥!然亦殆矣!」
導讀:趙襄子日夜飲酒不止,還不知醒悟,優莫將其與殷紂相比,使趙襄子霍然頓悟,優莫可謂善於勸諫的了。
注釋 :①趙襄子:名無恤,春秋末年晉國大夫。②廢酒:停止飲酒。③矣:語氣詞,了,表示已經實現的事情。④殊:副詞,很,極。殊不,意思是,一點也不。⑤然則:(既然)如此,那麼。⑥焉:疑問代詞,怎麼,哪裡。相亡:一塊兒滅亡。
翻譯:
趙襄子喝酒,五天五夜沒停止,對侍從說:「我真是國家的傑出人才呀,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點也不疲勞。」優莫說:「君主您多努力呀!比紂還差兩天罷了!紂喝酒取樂達七天七夜,現在您已經持續五天了。」襄子害怕了,對優莫說:「既然如此,那麼我也要滅亡了吧?」優莫說:「不會滅亡。」襄子說:「比紂就差兩天罷了,不滅亡,還等什麼呢?」優莫說:「桀紂之所以滅亡,是因為遇上了湯武,現在天下都是桀一樣的人,而您是紂一樣的人。桀與紂並存世上,哪能一同滅亡呢?不過,也危險了!」
⑶ 歷史上巧言相勸的故事有哪些
1、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通過自己的妻子、奴僕、有求於己的客人,對自己的贊美之詞,領悟到,齊王被人贊美而受到的蒙蔽,於是入宮勸諫。最後,齊王知錯就改,成為強國眾多小國,聞之臣服。
2,魏徵直諫唐太宗:
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後,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後很少見太宗發那麼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徵!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長孫皇後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干什麼?」
長孫皇後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徵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
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3、觸龍說趙太後:
趙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孝成王繼承王位,因為年紀輕,故由太後執政。趙太後即赫赫有名的趙威後。當時的趙國,雖有廉頗、藺相如、平原君等人輔佐,但國勢已大不如前。
而秦國看到趙國正在新舊交替之際,國內動盪不安,孝成王又年少無知,認為有機可乘,於是派遣兵將「急攻之」,一舉攻佔了趙國的三座城池,趙國危在旦夕,太後不得不請求與趙國關系密切的齊國增援。齊王雖然答應出兵,但提出趙國必須派太後的幼子長安君到齊國去作人質。
她先問收成,後問百姓,最後才問候君王,致使齊使不悅,說她是「先賤而後尊貴」。趙威後據理以對,道出「苟無歲,何有民?尚無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但在這篇文章中,她溺愛少子而置國家安危於不顧,簡直到了蠻橫不講理的地步,全不像一個開明君主的樣子,這才引出了觸龍說趙太後的一段故事。
4、褚遂良還陛下笏勸諫:
一日退朝,召長孫無忌、李績、於志寧、褚遂良入內殿。遂良曰:「今日之召,多為中宮,上意既決,逆之必死。太尉元舅,司空功臣,不可使上有殺元舅及功臣之名。遂良起於草茅,無汗馬之勞,致位至此,且受顧托,不以死爭之,何以下見先帝!」績稱疾不入。
無忌等至內殿,上顧謂無忌曰:「皇後無子,武昭儀有子,今欲立昭儀為後,何如?」遂良對曰:「皇後名家,先帝為陛下所娶。先帝臨崩,執陛下手謂臣曰:『朕佳兒佳婦,今以付卿。』此陛下所聞,言猶在耳。皇後未聞有過,豈可輕廢!臣不敢曲從陛下,上違先帝之命!」
上不悅而罷。明日又言之,遂良曰:「陛下必欲易皇後,伏請妙擇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經事先帝,眾所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
萬代之後,謂陛下為如何!願留三思!臣今忤陛下,罪當死!」因置笏於殿階,解巾叩頭流血曰:「還陛下笏,乞放歸田裡。」上大怒,命引出。昭儀在簾中大言曰:「何不撲殺此獠!」無忌曰:「遂良受先朝顧命,有罪不可加刑!」
5、諫太宗十思疏:
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親李淵反隋時作戰勇敢,生活儉朴,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借鑒隋煬帝覆亡的教訓,進一步保持了節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政策。
經過十幾年的治理,經濟得到發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遊,勞民傷財。
魏徵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繁榮昌盛的後面隱藏著危機,在貞觀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寫了《答魏徵手詔》,表示從諫改過。
這篇文章被太宗置於案頭,奉為座右銘。貞觀十三年,魏徵又上《十漸不克終疏》,直指太宗十個方面行為不如初期謹慎,被太宗書於屏風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