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白手起家創業的故事篇
白手起家的創業者因為沒有資金實力,他們很難請到或請得起高水平的人才,也沒有太多的錢用於廣告或市場推廣。下面我就為大家解開白手起家創業的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1990年,丁仕源出生在廣東梅州,3歲時他跟隨下海經商的父親搬到深圳居住。上了小學,丁仕源學習成績平平,酷愛裝扮的他總是穿著時尚的窄腳褲,踏著經典款的NIKE鞋,招搖地行走在學生中間,儼然在表演一出出別致的時裝秀。現在執掌的活動策劃企業讓他擁有1200萬元(合180萬美元)的財富。
同學們視他為潮男,老師卻把他當成脆弱的雞蛋:“做人要做內外兼修的玉石,而不是不堪一擊的雞蛋,像你這樣不學無術,外表看起來挺光鮮,裡面裝的都是水,遲早要被社會淘汰。”丁仕源對老師近乎貶損的批評置若罔聞,依舊我行我素,他說:“我在學習方面的確不如他人,可我有自己的興趣所在,有自己的人生方向。”他經常把家庭作業放在一邊,沉迷於研究妝飾。
創業就要相信自己
勉強考上初中後,父母和老師都很著急,丁仕源卻過得格外自在充實。他把主要精力用在研究服裝和模特上面,一有空閑就掏出各種流行服飾書籍鑽研,還總把零用錢積攢下來,購買各種心儀的服飾,然後穿著在學校里擺POSE。盡管周圍充斥著批判的聲音,但丁仕源不為所動,他堅信自己的努力方向沒有錯。
初二時,機會終於來了。丁仕源看到有家服飾類報紙招聘記者,他意識到這是自己進入服飾行業的難得機遇,於是瞞著老師和父母,虛報年齡報了名。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把心思全部花在學習專業服飾知識上,利用周末逛商場,調研了深圳所有的服裝市場。
創業就要不辭疲憊
不久,深圳舉辦服裝企業博覽會,丁仕源決定提前體驗一下當服飾記者的感覺。他特意穿上西裝,把自己打扮得像個記者,然後尾隨會場上的采訪記者走到展台前,在旁邊偷聽他們交談。采訪記者離開後,他又向展台負責人索要服裝企業和老闆的聯系方式。他不知疲倦地努力,僅用一天時間就攢齊了300多家企業和老闆的聯系方式。
報社招聘進入面試環節,丁仕源穿著一套深色西裝,信心滿滿地走到面試官前。面試官提的所有問題,他都做了出色的回答,但他卻在對方宣布結果前主動做了坦白:“原諒我填寫了虛假資料,其實我剛滿14歲,可我特別渴望得到這個崗位,所以……如果貴公司願意錄用我,我定會全力為你們效勞,並把自己課余做的調研成果,包括數百家服裝企業的聯系方式全部免費提供。”
付出就會有回報
他把自己記錄下的深圳服裝市場情況,連同通過博覽會整理的服裝企業信息呈獻在面試官面前,面試官大吃一驚,禁不住誇道:“雖然你年齡最小,卻是最用心的應聘者。”
最終,丁仕源從數百名面試者中脫穎而出,因為年齡原因,他最終被破格錄用為學生記者。從那之後,他一邊繼續學業,一邊當記者,還兼做廣告代理,結識了一大批服裝企業老闆。一年後,他在另一家全國性服裝報紙找到了一份兼職,藉助更大的平台,他結識了大量優秀模特。他把企業和模特的需求結合起來邀請模特幫助企業舉辦了一系列展示活動。
白手起家變千萬富翁
在掌握了眾多媒體、企業和模特資源後,丁仕源創辦了丁叮文化傳播公司,組織策劃了數十場大型國際文化活動及世界模特大賽。如今,剛滿22歲的丁仕源身家已過兩千萬,被譽為中國最年輕的白手起家的富豪。
丁仕源把自己的成功歸結為雞蛋理論,他說:“當年我經常被老師比喻為雞蛋,我也覺得自己比那些玉石學生差了一大截,可是後來我才知道,雞蛋也有特別和普通之分,一枚雙黃的雞蛋,往往要比單黃的雞蛋更受歡迎。所以,我一直告誡自己要多留心,凡事都要比別人多用一份心,只要做一枚雙黃雞蛋,照樣可以取得成功。”
現如今90後創業也是屢見不鮮的事情,而真正能夠成功的卻不多,下面我介紹的這位在大學時期就白手起家賺到第一桶金的小男生,他的經歷或許能給大家一些啟發,創業從來就少不了艱辛和學習。
打工掙來第一桶金
一年掙了3萬元,這對大一學生而言絕不是小數目,但從巫溪走出來的譚雲就做到了!上周五,這個大男孩在自己的餐館里講起了如何賺到第一桶金的故事。
“大一進校是貸款交的學費,每個月只有300元生活費。”2008年,譚雲加入學院外聯部,聯繫到在石橋鋪一家商場做電腦銷售,每台電腦有100到 200元的提成。譚雲說,每周末,自己早上7點就要出發往石橋鋪走,到了商場不僅賣電腦,還留心學會了電腦組裝和維修。隨後,譚雲在學校組建了電腦團購服務隊,一個學期賺到了10000元。
到了大一下半期,譚雲又到商場兼職銷售彩電,再加上做家教、幫計算機學校招生的收入,一年內他攢足3萬元,賺到了第一桶金。
創意來自打工經歷
大二開始,譚雲開了一家餐館,不過卻比其他餐館特別一些。“可以點兩個菜坐下來慢慢吃,也可以親自去廚房過一把做菜癮,廚師還可以給你指導。”譚雲說,這個創意來自一次打工經歷,當時自己到一家酒店的廚房做了2個月小工,熟悉了廚房操作流程,還學會了不少家常菜做法。開餐館時,就萌生了這個想法,讓同學自主學做菜。
李姝就是這里的常客。李姝笑著說,自己以前很少做家務,結果在這里炒過幾次菜後,加上有廚師的指點,廚藝大大提升。寒假回家還給父母露了一手,做了一桌子的菜,心裡別提有多得意了。
除了炒菜外,譚雲餐館更多還是送餐上門,給同學老師提供方便。
學到管理經驗技巧
“其實,打工只看自己收入,當老闆就要靠管理的功夫。”譚雲說,餐館每一個訂餐都有一個三聯單據,送餐的人要把單據和飯菜一起送到寢室里,晚上算賬就很清楚,也方便我們查詢和管理。而且,同學只要收集10張單據,就可以免費得到一瓶飲料,收集到20張可以免費得到一個盒飯。這樣一來,同學也願意收集。
現在,譚雲每天早上6點起床去市場買菜,8點上課,中午到餐館送餐,下午繼續上課,下課繼續送餐。譚雲說創業很辛苦,但餐館生意很紅火,讓自己很安慰。他笑著說,在創業中也學到了許多管理經驗,不僅要有管理技巧,還要協調好員工之間的關系。
我叫張林軒,今年20歲,是在聊網的創始人。網站致力於為中國學生提供一個學習英語和獲得更多視角的平台,目前正在內測調試階段。從公司注冊到現在有半年,已獲百萬級投資,估值過千萬。
最近有不少朋友都問我,作為90後,是如何開始創業,過程中有哪些困難,怎麼解決等一些問題,後來我想索性就寫篇日誌,可以給有更多有同樣夢想的朋友做參考,也算是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為過去一年的努力和成長做一個小結。
我懂的肯定沒有各種企業家和投資大牛多,不過我覺得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獨特的機遇和情況,有時最能幫你看清道路的不是已經遙遙領先或者到達終點的人,而是快你幾步的人。所以希望大家能夠一起來探討,如果有我說的不對的地方,或者如果你有不同觀點,請盡管用力使勁噴,這樣大家才能共同成長。
在深入討論前,我要稍微介紹一下自己的項目,因為之後會經常引用到。
我的項目叫在聊網,是一個在線英語教學的平台,美國名校在校生或畢業生注冊成為老師,並填寫非常詳細的資料,中國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尋找不同學校、專業和經歷的老師,選擇不同的課程,通過在線視頻對話完成學習,然後支付由老師自己設定的費用,並對老師的課程評分,來督促老師的授課表現。
因為文化差異,美國的父母基本上都不會為自己的孩子支付全部學費,有60%的大學生在畢業時會有平均一萬五千美金的債務(利息從畢業當天開始算),他們有非常緊迫的壓力在上課期間掙錢,所以願意每小時掙取5到20美金來做視頻家教。在中國,同質量的老師課時費要在這個價格的5到10倍左右。
雖然視頻教學在某些方面不如面對面,比如互動性受到了一定的約束,但是教學效果會被老師的英語水平和綜合質量彌補。另外,在你隨時隨地學英語的同時,還交到了和你興趣相投的海外朋友,獲得了更多視角甚至資源。
第一步:了解你自己
創業一定要有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不是指點子,而是指即使別人知道了你的點子,來抄襲你,你也能做的比他們好的原因。核心競爭力有內在的,你的能力和特長,比如你的技術特別厲害,而且在一個領域已經研究了很久,水平算是國內TOP10的,還有外在的,你的資源和渠道,比如你的大舅哥是某個大公司的高管,然後能成為你的第一個大客戶(比爾蓋茨的母親是IBM的董事,幫蓋茨簽了第一大單)。
外在的核心競爭力經常是短暫的,因為你如果發展的不錯,那麼很快你原來有的資源就會滿足不了你的需求,但是你可以靠他發家。內在的核心競爭力一般都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摸索和積累,同時也需要不停的進步。如果你缺失核心競爭力,即使你是市場中的第一個,你的公司會很快被抄襲,然後被清出局。
有些年輕創業者會有一個想法(尤其容易出現在海歸身上),覺得創業就是要證明自己,如果自己足夠優秀,金子總會發光,所以不在乎去“走關系”或者利用身邊的資源,排斥了外在競爭力。其實我一開始也是這種想法,後來發現是非常錯誤的。創業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成功,只有成功才能證明你自己,沒人會記得比爾蓋茨在初創時用了自己母親的資源,但大家都知道微軟的成功和蓋茨持續了13年的世界首富。
我還記得之前在美國創業的一次經歷。當時17歲,自己在做校報。學校不給我們贊助,印刷要自己籌錢,就做了廣告位招商,整版廣告的價位是400美金,後來我們每期都會有一個。但其實校報的發行量並不是那麼高,每期1000份,拿到報紙的人很多都直接扔掉了,大部分讀者也只是看看封面故事。
商家都知道這一點,但他們還是會願意出400刀。這是因為公立學校,作為美國政府極力保護的對象,是不能張貼任何廣告的,所以獨立的校報成了諸多企業可以平時在學校宣傳的唯一途徑。那有沒有更有效率的在校內宣傳的途徑呢?後來我想到了一個辦法,很多美國高中的入口旁邊都是有停車位的,我們學校有三個入口,每個入口兩側很近的地方都有停車位,這些大部分是給學生的(美國學生很多17歲就開始獨立開車)。我聯繫到了他們,承諾了他們每月50刀,租他們的“車皮”,就是他們每天早15分鍾開車到學校,我在他們到了之後把一張大海報貼在車上,在他們放學之前把這些海報拿走,然後招租這個海報的位置。我把這個想法寫成了簡單的一頁文檔,發給了附近的公司,一個星期內driversed.com,一個在美國非常有名的網路駕校的地方市場部門找到了我,並簽下了在接下來一個月的廣告合作合同。合同上寫他們會給我2400刀,而我的成本,給司機的費用和印刷費加在一起只有300刀多一點。後來這件事情沒有繼續做,因為在Driversed要給我打錢的時候發現我當時沒有綠卡,不能合法在美國做公司,不過我相信如果當時繼續做的話,也許結果會還不錯。
我提這件事情的原因是想說,我沒有任何學歷,公司沒有正式注冊,沒有可見的產品,沒有案例,連Logo都沒有,僅憑一頁的文檔,就可以讓一家完全陌生的大公司願意跟我合作,並且給我一筆不小的錢。這是在美國創業的好處。
在中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回國之後帶著這種美國態度嘗試去做事情:我相信只要能提供最好的方案和產品,就會被人接受。但結果是我碰了很多壁。我記得非常清楚,有一次我在中國和新東方的某位市場高管討論贊助方案,那人說:我相信你的方案對公司會有幫助,也的確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在中國做事,不一定是最好的就會被人選擇,還有太多其他因素,這就是中國。
其實我想可能我的很多朋友對這一點比我還要更清楚,我只想對可能和我一開始一樣理想主義的朋友們說,其實這些都只是游戲規則,你既然想要贏,想要站在最高點,就必須遵守規則。
回歸主題。在決定創業之後,你需要首先根據你的內在和外在核心競爭力來選擇你創業的大方向,而且這兩點最好要重合。如果你想不到交叉點,那就再接著想。因為青年人創業的成功率本來就很低,90後更是微乎其微,所以我們在任何一點都一定要做到最好。而越往後越不容易做到極致,所以在一開始選擇大方向的時候,一定要完美主義一點,找到真正最適合你自己做的事情。
我個人的例子,內在優勢:我在中國讀書到小學畢業,在美國讀書到高中畢業,所以我有中美雙重語言和文化背景;回國後我做過幾個大培訓公司的講師,包括培訓總監的職位,對英語培訓行業有一定的了解;我很喜歡設計產品,之前創辦過兩份報紙和兩家公司,產品都是我自己負責,而互聯網企業是最需要產品構思且成本低的行業。
外在優勢:我有很多在美國名校的朋友,而且通過之前在美國成立的一個中美文化交流非盈利性組織,帶領著一支由來自哈佛、斯坦佛這些名牌大學在校生組成的兼職團隊。
其實很容易看出來,把這些條件都結合在一起,我創業的方向就已經出來了:一個在英語培訓行業,著重利用美國名校團隊和資源的互聯網產品。
第二步:選擇最合適的項目
在你確定了大方向之後,想一兩個你覺得不錯的方案,然後盡可能多的找懂得這些相關領域的朋友去聊。每次你跟朋友講一次你的項目,你對項目的了解都會更清晰一些,這對你今後做決策或者是見投資人都會有不小的幫助。
一個公司存在必須能解決一種需求,所以你的方案必須要很明確:你怎麼解決誰的什麼問題。怎麼,誰,什麼,都要想的非常具體。
對於大部分青年創業者來說,我認為最應該利用的優勢就是自己的圈子。作為創業者,一般真正能注意到的需求都是自己身邊的(很多的創業故事都是這樣:某人覺得平常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很麻煩,所以想了個點子解決了這個問題)。因此,只有90後才會有的需求,很少有傳統創業者會注意到,自然也蘊藏的非常大的創新空間。
這包括我上面提到的包車位廣告生意,這可能真的只有學生才會想的到。或者比如我兩個在清華創業的朋友,都剛畢業,並且都拿了天使投資,一個項目叫“師兄幫幫忙”,由大學的年輕“師妹”發布任務,然後“師兄”完成任務,旨在建立一個結合中國校園文化的社交平台,另外一個項目叫infobox,一個收集大學的講座及活動信息的網站。他們就是看準了自己身邊的市場環境,抓住了身邊人的需求,同時也抓住了商機。
不要怕人家知道你的點子。最傑出的產品基本上都不是第一個面世的,經常都是第二第三,甚至第十幾個出來,但是比其他的做的都好的(Myspace之後出的Facebook,AltaVista之後出的Google,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果你找的是身邊的朋友,相信他們不會背叛你,估計他們也沒有那個時間和能力。如果你通過朋友或者家人的介紹見到了大佬們,也可以放心,他們真的犯不上。
我在正式全職做在聊網之前,跟別人說過不下50次這個點子,然後才慢慢清楚自己真正應該做的是什麼。
另外一點要注意的就是,項目一定要做最合適的:不要做最好的產品,要做你能做得最好的產品;不要做最賺錢的產品,要做你能做的最賺錢的產品。你可能會有一個很好的點子,但是你要斟酌你是不是能夠完成它。在一個大項目上半途而廢真的遠遠不如做成一個小項目。尤其是對於90後創業者來說,我們的心理素質不夠成熟,我們比傳統創業者更需要證明自己,安穩自己那顆一直漂浮不定的自信心;一次失敗的打擊對你可能是致命的。
第三步:召集團隊
以上談到核心競爭力都是以個人為主,但當你有了團隊,他們就變成了你最大的籌碼,你核心競爭力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白手起家的情況下,你不會有太多錢去為大家提供資金報酬,所以一般都要用股份。股份讓你的團隊更有參與感,覺得在公司受到尊重,而且在公司發展順利的情況下有長遠利益的保證。不要因為怕有人分利益而吝嗇股份,但是要盡可能掌握公司的控制權,最好在獲得天使投資之前保持絕對控股。
上面說到過解決一個需求,你要想清楚什麼,怎麼,和誰這三個問題。但是當你要召集一支團隊時,你要想明白第四件事,就是 “為什麼”。
舉個例子,戴爾的電腦很好,他們說:我們有最好的硬體,最優美的工業設計,所以你應該買我們的產品;蘋果說:我們是一群瘋狂的革新者,我們只滿足於改變世界,讓大家用上最好的產品,我們也做電腦,然後碰巧有最好的硬體,最優美的工業設計。聽到這兩段話,你更想買誰的產品?當蘋果說要推出iCar的時候,大家都很期待,假設哪一天戴爾說要推出一款新的Mp3播放器,我們會怎麼想?人們買你的東西,不僅因為你做的是什麼,還因為你為什麼做的。召集一支團隊更是如此。
在聊網希望為中國原來沒有條件接受優質英語教育的學生,現在獲得這樣的機會,並讓所有中國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視角,成為更國際化的世界公民。
你要找到的人一定是跟你相信一樣事情的人,這可能是相信要改善中國的教育環境,或者是要做出最完美的電子產品,等等。只有這樣,你才能帶領他們。
但是要注意的一點是,雖然帶領大家很重要,但是在企業創立初期,自己一定要在公司擔當一項非常具體且重要的任務。劉邦這樣的人在現代社會,至少在我知道的創業圈子裡是不會存在的。優秀的人機會很多,如果你僅僅只能帶領團隊而不能在某一方面有所特長並為公司做出直接貢獻的話,你很難抓住人心,你的團隊會覺得你沒有實力。
最後,在創始階段,不要為了人設定工作,而是為了工作找人。很多時候我們願意跟朋友一起做事情,所以張羅幾個人來一起創業,再一起分工。這很幸福,但是跟真正的創業比起來,這只能叫過家家。
我自己的例子,在決定創業之後,我把我身邊認為最聰明最有能力的人都弄到公司里了,核心團隊最一開始包括我六個人。在半年多的時間里,六個走了四個,然後又新加入了四個,還是六人。最一開始的時候,我和另外三個人還揮淚拜過把兄弟,現在這三個人都不在公司了。
一開始大家加入可能是為了一個好的機會,或者是能有一幫朋友一起做一件事情,我相信絕大部分考慮一起創業的年輕人都是這么想的。可是,創業很現實,每一個真正優秀的人都會這么考慮自己的選擇:我投入這些時間,是不是能學到東西,獲得成長,在我的領域走的更遠。所以在沒有獲得一定成功之前,對一個合夥人最大的保障就是即使公司黃了,他也不會虧,因為他獲得了成長。如果一個人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去做一項任務,而不是因為他自己喜歡,那麼他的工作狀態絕對不會長久,發展了一段時間之後,他會開始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然後就會有不可避免的矛盾。及時解決了短暫的矛盾,問題的根源還在,時間長了他最後就會選擇退出。
現在,我和合夥人之間的關系非常好,因為他們在公司裡面做的事情,就是他們最熱愛做的事情。我們平常還經常一塊打打英雄聯盟LOL(我是弗雷爾卓德的小螞蚱一枚,ID就叫在聊網,哈哈,歡迎來一起玩)。
第四步:產品和技術完成度
確定了具體的方案之後,要制定執行計劃,並判斷在獲得天使投資前要完成的程度。任何項目都需要資金,白手起家還不找投資…那你真的沒的玩了。根據你對自己項目的了解,判斷通過你現有的資源、人力、和經費能夠做到的最好程度。
一般來講,再粗糙的DEMO都強過紙上談兵,而DEMO當然也是越完善越好。但問題是,完善又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所以究竟如何選擇,就要考驗一個創業者的判斷力和決策力了。你要選擇一個可以實現的目標,同時這個目標的完成度也要能足夠吸引未來的投資人。因為大家的項目和情況都太不一樣,這個平衡點究竟在哪兒,我沒法給出一個萬金油的方案,但是有一點我想說的是,對於90後來說,你的計劃基本永遠都會比實際情況差,所以在最一開始制定方案的時候,一定要讓自己保守保守再保守。我們優勢是激情和拼勁兒,劣勢是經驗不足,做事不夠穩重,容易過度樂觀。既然知道自己的劣勢,那一定要想辦法主觀的在一些決策上做出相對穩重保守的選擇來彌補。
執行計劃在初創階段是一定會不停變動的,但是這絕對不能成為不做計劃的借口,因為你要學著慢慢制定越來越靠譜的計劃,執行度也要越來越能跟得上計劃。
比如我自己,小時候我制定的計劃基本從來不會執行,這包括各種奇葩的想法,看完一套書啊,學好Photoshop啊,甚至包括跟著視頻學舞蹈等等;14歲的時候初三,計劃一定要在高一的時候做第二份報紙(第一份在中國小學的時候做的),後來高二的時候做了,晚了一年;半年前為在聊網做規劃時,想的是4月份完成粗糙產品,後來是6月份完成的,晚了兩個月。
不要因為之前有過拖拉,或者沒完成制定計劃的經歷,而覺得計劃都沒用,然後放棄制定計劃。這世界上真的沒幾個人能一直按照計劃完成任務的,就連喬幫主在開發新蘋果產品時都是屢屢拖後計劃,有時發布日期甚至拖後一年以上。
關於製作產品的過程,由於不同行業的產品相差很多,所以我就不做綜合分析,只講一下我自己做在聊網的過程。我是去年11月份決定要做這個事情的,到6月份網站完成測試版有7個月了。
首先,要從你想到的項目大方嚮往細了縷,決定網站的主要功能,這個時間對我來說比較長,我覺得也應該長一點,畢竟在初創期間改方向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一是你沒有足夠的資源和人力去改變,二是如果改了,團隊和投資人會對你的判斷能力產生質疑,從而對項目沒信心。這個階段我花了大概3個月的時間,確定了網站幾個需要著重設計的大項,比如學生搜索老師時使用的威客地圖都有哪些條件(這會影響老師注冊時需要填寫的信息),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預約和支付流程,以及學生的成就和課程體系。
然後我召集了6個我覺得身邊比較理想主義比較細心的朋友來做了一支兼職的產品團隊。大家一周見2、3次,我跟這個團隊一起把產品的細致結構做了出來,決定了一些功能具體如何實現,以及網站的基本風格和樣式,這個階段花了2個月。然後,這里要贊一下劉堯,我們的設計師,他太棒了,我們一起把網站一頁一頁的討論設計出來,當然,設計全都是他做的,我只是提提想法。把網站設計出來花了2個月,然後找了個外包團隊把網站的前端寫出來。
和產品同步的就是技術。對於互聯網公司來說,技術是跟產品一樣重要的(在初期甚至比產品更重要,因為初期重要的是產品能使用而不是完善)。
由於我自己不懂一點技術,所以這里就不說關於技術的進度。技術型的CEO做互聯網創業很吃香,因為可以在初創期節省很多成本,而產品型或者人脈型的CEO一定不要吝嗇跟技術人員分股份,相比其他團隊的成員,技術是最有可能一直留在公司的。一旦進入快速發展期,公司本身的成長速度很可能超過核心團隊的成長速度,然後你不得不換人。市場人員是最容易發生這種事情的,因為市場是一個非常吃經驗和資源的事情,你可能很快就會發現8000元一個月能僱到的人比自己負責市場的核心團隊人員要靠譜的多。產品和技術則更靠靈感和天才。所以如果你不是技術型創業者,然後有心儀的技術人員,一定要把TA追到手。是的,拉攏優秀的人才一定要像談戀愛追姑娘(或者男子)一樣,三顧茅廬什麼的其實都弱爆了。
㈡ 創業故事真實案例點子5篇
創業,你要虎爪鷹嘴的獨門利器,有條件上正常,沒條件要上也正常,沒條件能找到好的利器上就非同尋常!以下是我給大家整理的 創業 故事 真實案例點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歡迎閱讀!
創業故事真實案例點子1
黃光裕總算明白了這個理兒。22歲的廣東汕頭小夥子還沒大摸清賺錢的門道。他是做家電批發的,老家那地方商行林立、競爭劇烈,他覺得生存餘地大小,一口氣向北,直跑到內蒙古。內蒙古很大,黃光裕轉悠了一年,沒做成多少生意,卻從內蒙人的厚誠人格中學到了賺錢的竅門。1987年 春節 前,他從內蒙古轉道北京回汕頭的家裡過年,因為春運車票緊張滯留了幾天,悶著沒事,就在北京城裡逛電器行,遇到和氣的店員,老闆,就試著聯系點業務。
憑著厚誠人格,黃光裕不「黑」不該賺的錢,把利潤最大限度地讓給客戶。沒有本錢的創業,連黃光裕自己也沒料到,三天逛下來,竟然得到了100多萬元的訂貨單。真是喜從天降。黃光裕感到自己摸到了生意的竅門,也摸到了財富的大門。人間正途須奮勇。轉過年來,黃光裕說干就干,與北京人合資在牛街創辦國美電器商行。雖然談不上多大的實力,黃光裕卻端得出真正的大家風度,他進最好、最俏的貨,賣的卻是全市最低的價,沒過多久,京津一帶的同行們都知道了牛街有個不「黑」人的黃光裕。黃光裕憑的是厚誠,博得是信譽,做的是買賣。他的批發業務一日千里,蒸蒸日上。
一年之後,他又干起了零售,零售業比批發瑣細。競爭也更加激烈,各家電器商行老闆挖空心思、招徠顧客,各有各的高招兒。沒有本錢的創業,黃光裕任憑商海變幻,仍然抱定自己的老主意,扎扎實實地傅信譽。而且這一回,他是比先前更厚誠了,居然自己設起了「維修站」,只要是他店裡賣出去的商品,都可以享受他的「亞華電器服務中心」的售後服務。如今,黃光裕的汕頭國美企業總公司在北京有7個分公司,年營業額達數千萬元之巨,而他本人也早已是腰纏百萬的富人了。
創業故事真實案例點子2
經過我們設計的汽車腳墊能賣出原來近五倍的價格。」杭州未末工業設計有限公司的創始人褚志華笑著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近幾年蕭山傳統經濟發展一個熱詞,為此蕭山發布了《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作為傳統工業強區,蕭山經濟基數龐大,但在近年來的發展過程中也碰到了產能過剩,後勁不足等諸多問題,從供給側入手的改革勢在必行。「設計+」也給蕭山經濟增添了新的動力。蕭山80後創業者的「工匠精神」得到認可
當傳統產品遇上「設計+」能創造出非常大價值,工業設計又稱工業產品設計學,工業設計涉及心理學、社會學、美學、人機工程學、機械構造、攝影、色彩學等。通過工業設計的增加了產品價值。
「一塊普通的腳墊在零售店和電商平台上的銷售價格普遍在500元以下,而經過未末設計設計的這款腳墊市場價達到了2000—3000元」褚志華說道。這樣大幅度的價值增長不僅讓記者感到意外,同時印證了褚志華在 文章 開頭的那句話,體現了工業設計在提高產品附加值上的巨大價值。
杭州未末工業設計有限公司作為一家成立於2012年的「年輕」的工業設計公司,在專業領域的表現可一點兒也不「青澀」。記者在公司的展區,看到了滿滿的獲獎證書和設計產品,2014年公司案例獲得杭州市工業設計經典案例,2015年褚志華獲得杭州市工業設計精英人物,2016年榮獲光華龍騰獎中國設計業青年百人榜,同年公司被評為年度十大最佳設計公司,2017年拿下設計界的「奧斯卡」德國紅點獎……
德國紅點獎以「促進環境和人類和諧的設計」為理念,其評選的標准極為苛刻,評選會嚴格按照「通過篩選和展示認定資格」的標准進行,只有上市不到兩年的產品才具備參選資格。同時,形成參選產品於同類產品的區別,為設計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紅點獎被公認為國際性創意和設計的認可標志,獲得該獎意味著產品外觀及質感獲得了最具權威的「品質保證」。獲獎作品還將得到最大范圍的推廣和認知。所以,贏得紅點獎成為每位設計師引以為豪的殊榮。褚志華說,能拿下「德國紅點獎」這個國際級的大獎,說明我們的產品獲得了全球的認證,更說明蕭山創業者的「工匠精神」得到了世界認可。
依託專業所學學生時代創業
正是因為在汽車後市場這個專業細分領域的「驚艷」表現,汽車坐墊生產領頭企業尼羅河主動找上未末設計,與未末設計簽訂了全面的戰略合作協議,建立了杭州尼羅河設計中心,希望未末設計能在其傳統線下品牌的轉型升級上助「一臂之力」。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還在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工業設計專業的褚志華,就積極參加國內外的各項工業設計比賽,積累了深厚的實踐 經驗 ,獲得無數獎項的同時還取得了不少產品設計的專利。因為對汽車的喜愛,在工業設計領域深耕已久的褚志華,瞄準了汽車後市場行業,專門為汽車用品做深度設計。
腳墊、座椅墊、方向盤套、掛墜、汽車電子產品、汽保美容策劃……如今未末設計服務范圍已經涵蓋了整個汽車後市場。參與策劃設計的重磅產品「3W全TPE健康汽車腳墊」,在2016年獲得中國好設計大獎,並在2017年成功獲得德國紅點獎,成為汽車後市場行業內第一個獲此殊榮的產品。
褚志華說,這塊腳墊的「秘密武器」在於其採用了世界頂級的環保健康TPE材料,解決了汽車腳墊引發車內污染及行車安全等問題。這塊產品還採用了全方位掃描定製的製作工藝,讓腳墊與汽車「嚴絲合縫」。為了研製該產品,褚志華和他的團隊潛心專研了好幾個月,終於找到TPE材料作為產品的原料,解決了傳統汽車腳墊的頑疾。
據褚志華介紹,汽車用品產業是台州市天台縣的支柱性產業之一,未末設計也成了那裡的「香餑餑」。在2014年天台縣科技局引進未末設計成立天台汽車用品行業產品創新設計中心,讓未末設計駐點在當地為汽車用品企業服務。如今,未末設計已經為當地的十多家企業做了產品設計,產品銷售產值超過1億元。
創業故事真實案例點子3
馮志久原是一名流浪漢,到處漂泊,雖歷盡艱辛,卻窮得叮當響。1990年,馮志久跟隨數百萬淘金者涌到珠江三角洲,卻發現這里早已人滿為患,他想到工廠打工,但因年齡大,無技術,工廠不收他。馮志久百無聊賴,便在各工廠區轉悠,看到工人們下班後都端著飯盒往街上的小店子跑,還有那在街上飢渴的盲流,他腦子一轉,怎麼不再開一個供打工者吃飯的小店呢
於是,他心一橫,租了一間民房作廚房,每天中午和晚上擔起兩桶飯菜,往流浪的人群中推銷,一天下來能掙30元,很快他湊足37000元資金,在廣州黃埔大道邊租了一間5平方的店鋪,辦了執照,把鞭炮一放,快餐店開張了。 馮志久的小飯店一開張,就象鮮花引蝶似的引來了眾多的顧客,他經營主要的絕招,就是收費低。那時廣州的飯店快餐時價最低是2元,而他卻一律為1元。沒有本錢的創業,1元錢吃飯誰不來!馮志久辛辛苦苦忙了一個月,結帳之後,除了開支,竟賺了2000元。後來他又增添了桌凳餐具,雇了臨時工,擴大門面,每天早餐賣粉中晚餐賣飯,一律一元一份。
這樣,每天的顧客少說也有500多人,最多達1000多人。他掙錢的奧妙在於薄利多銷。每份1元的飯菜其實是沒有掙頭的,但打算的好,也可以賺幾角錢,如果每天能賣1000份,就可掙300元,一個月就是9000元。一個流浪漢變得如此精於經營。幾年下來,馮志久已身家上百萬元,直到現在他的快餐仍是1元價。人稱他「1元錢大享」。
創業故事真實案例點子4
河南省信陽市雙鋪鎮北面有一300畝左右的果園,是一對胡氏兄弟創建的,每年中秋國慶時都有大時當地和外地的人到這園來採摘,來有外商來這采購,收獲滿滿。而且還為周圍鄰居提交供賺錢的機會。
說起建這個困園,胡氏兄弟可沒有少吃苦。早些年,兄弟的倆都在南方打工,收入還可以,但就是沒有自由,辛苦,遠離家鄉,照顧不了家,就老想著再打幾年工,贊些錢加家幹些什麼。等手裡有了一些錢後,兩人就也不出去打工了,在家裡考查找項目。經過一段時間認真仔細的考查後,發現老家附近幾十公里內沒有可供人們採摘的果園,而本村因年青人外出打工、留下來老的老小小的沒有種,荒蕪的大量的連片野地、山地,就決定創建采供人們採摘的果園。
為了創業,說干就干,兄弟二人就和周圍鄰居們簽定了 承包合同 ,先包了百十畝,先種那咱黃皮梨,買樹苗,翻地,挖坑,栽種,澆水,施肥,修枝。沒事就在園子里侍弄著,春秋還好點,夏天人曬的黑黑的,冬天再冷也到園子轉轉。個中經歷無人能體會得到,確實忙不過來,就出錢請鄰居們幫幫,錢用完了,兄弟二人再出去打工,賺了點錢再回業,就這樣用了3年時間,果園面積不斷的擴大,品種也在增加,四周拉起了鐵絲肉攔,300畝的果園初俱規模。還在果園下面建了一個十幾畝的池塘以方便澆灌果園。梨樹掛果的那年,兄弟倆更是不敢大意,每棵樹都用幾根專用的繩索在四周固定,有機肥,農家肥,驅蟲,打葯,更是沒日沒夜了。秋收時節,梨樹上掛滿了大個的、黃登登的梨,而且那個正趕上中秋、國慶聯假,兄弟二人就開園採摘,也不知那梨是什麼品種,黃登登的,個大,皮溥,肉脆,核小,汁多,咬一口果汁順著嘴往外趟。那梨個大的能長到2斤左右。居說有一年的梨王長到近6斤。
勤勞加汗水,如今兄弟二人也已創業成功、發家致富了,還有了自己的品牌,定製了包裝,而且也在做線上,線下,加彩摘的模式,現在果園里 其它 品種的果樹也掛機滿了果實,秋收果熟時,來果園採摘的地當人,外地人,大人,小孩,人頭孱支動,好不熱鬧。每天果園外,馬路上都停滿了大大小小,各牌的汽車,外地客商開著大卡車前來收購園子時水果。
創業故事真實案例點子5
李素兒斯文、溫馨,一副學者的面容,鎮定而善良。她是中山大學物理系科班出身,曾經是學生會副主席。滿懷理想,准備走學術的道路,以科學獻身國家民族,希望將來造福人類。但是,1957年,內地的政治風暴使她心靈上受到了重大的創傷,家庭受到了傷害,耿直的丈夫居然一夜之間淪為「右派」,她自己又被封為「右傾機會主義」。
從此,無盡的折磨降臨到她身上。1958年,她帶著四元港幣離開了自己生長的土地,來到香港。照理,她可以得到在美國的父親的支持。但是,兩地相隔,一言難盡。沒有本錢的創業,她,以一個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堅持奮斗。她,溫文中寓著剛毅的個性,從白手成家到興家,從最低下的工作做起。一位懷抱科學家理想的年青人走進了工廠女工的行列。科學是踏實的,她也是默默而踏實的。人生總有風浪,潮頭也有高低,連科學實驗也要經過千百次才能成功。居里夫人百折不撓的精神鼓舞她做工,晚上補習,讀上英專,又考上工專。 五年之後,丈夫也來團聚了,以後,她的三個孩子也都長大,懂事了,也同媽媽一樣堅強,不怕困難,埋頭創業。她搞工廠從基礎做起,早年開加工廠,創業維艱,她從租用幾百平方米的地方開始,到今天廠房7000平方米,廠房增加近10倍。當年生產玩具、洋娃娃衣服,又為美國名廠加工,以車縫為主。三年後,她開始建立自己的工廠。她開的是五金廠,從製造家用普通製品(如釘)開始,逐步朝優質製品發展。沒有本錢的創業,到今天,她已成為華文實業有限公司的創辦人兼總經理。她的產品有不少從原理到外形都達封申請專利水平,可見她產品原創性甚高。多年來,她堅持生產家庭製品,近年又擴展業務至生產家庭電器製品。產品遠銷歐美各國。
創業故事真實案例點子5篇相關文章:
★ 創業成功事例五篇
★ 成功人士勵志創業故事五篇
★ 創業勵志故事五篇
★ 創業小故事大全精選5篇
★ 5個有趣創業小故事
★ 白手起家如何創業
★ 白手起家創業點子五篇
★ 企業家創業故事5篇600字
★ 真是創業成功案例及啟發
★ 我的創業經歷精選作文5篇(2)
㈢ 草根創業故事:賣菜小販如何年賺百萬的
草根創業故事:賣菜小販如何年賺百萬的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個賣菜小販如何年賺百萬的”的故事。
鎖定顧客:賺顧客一生的錢
某地一位女菜販,賣菜每月賺五六千元以上。她借鑒超市會員卡方式,顧客買菜可以累計積分,到了月底,根據顧客買菜金額多少,可以分別享受不同優惠。比如,張三本月買了500元的菜,她就給5個點的返利,月底就送給張三25元的菜;李四本月買了400元錢的菜,她就給4個點的返利,月底李四買16元的菜就不用掏錢了。這個方式,吸引得不少家庭主婦每天習慣性地到她的攤位前排隊買菜。
這位菜販的成功之處,不能簡單地認為她借鑒了超市的促銷方法,更重要的價值在於,她向營銷人員揭示了一個新的營銷理念:由追求顧客單次購買利潤轉向追求顧客終身價值。
銷售的本質是培養顧客
有人認為,銷售就是出售產品,因此,他們每天都在想如何向更多顧客賣出更多產品。他們把銷售的重點放到與顧客討價還價上,竭力說服顧客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趕快掏錢。結果,願意從他這里購買產品的顧客不多,他的生意也就自然難做。
其實,銷售的本質是培養顧客。所謂顧客,就是給你送錢的人。有顧客就會有錢賺。顧客才是生意之本,賺錢之源。
可口可樂公司敢誇下海口說,全世界各地的可口可樂工廠,一夜之間被大火燒得一干二凈,第二天世界各地報紙頭版頭條將會是,各家銀行爭先恐後向可口可樂公司貸款。可口可樂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自信?原因很簡單,可口可樂公司最重要的財富不是他的廠房,不是他的設備,甚至不是他的產品,而是成千上萬每天不喝可口可樂就會覺得少點什麼的忠實顧客。
優秀商人和普通商人最重要的區別在於,優秀生意人眼中、心中有顧客,他們是圍繞著顧客做生意;而普通生意人眼中、心中只有產品,他們圍繞著如何去賣產品做銷售。
心中有顧客的生意人,每天想的是如何與顧客建立並維護好關系,他培養了一批願意和他打交道,願意從他手中買產品的人,結果,想從他手中購買產品的顧客排成隊,他從不擔心沒有人來買自己的產品。
心中只有產品的人,擅長與顧客討價還價,但問題是,願意從他手中買產品的人並不多。1999年12月31日,葉利欽辭職前對普京說的最後一句話是:“你要保護好俄羅斯。”今天對營銷人的忠告就是:要保護好你的顧客。
顧客的價值
顧客的價值,即顧客購買你的產品給你貢獻的利潤。一位顧客帶給企業的'價值要遠遠超出你的想像。
在一家比薩店,服務員見到顧客進門,心中就會默念,又一個要送我8000美金的人來了,我要好好地為他服務。8000美金,指的就是一位吃比薩的顧客的終身價值。
對顧客價值,營銷人不能只從顧客本次購買產品為你貢獻多少利潤來衡量。要朝前看,看看顧客未來還能為你貢獻多少利潤。顧客價值包括三個部分:歷史價值,過去給你貢獻過多少利潤;現在價值,現在能為你貢獻多少利潤;未來價值,未來顧客還能為你貢獻多少利潤。這就是顧客終身價值。銷售工作不能只著眼於一筆交易的達成,更要努力挖掘顧客的終身價值。
在給一家奶粉企業經銷商進行培訓時,我為經銷商算了一筆賬。他的產品適用於0~4歲兒童,如果每個兒童每月消費8袋奶粉,4年共消費近400袋奶粉。這就是銷售目標:讓顧客在4年內都購買我們的奶粉。
顧客終身價值體現的是一種精神:和顧客單筆交易的完成,並不是關系的終結,而恰恰是一個開始。企業應該著眼於發展與現有顧客的長期關系,因為忠誠顧客價格敏感度較低,較易產生重復購買,並能為產品開拓新顧客帶來口耳相傳的效應。保留現有顧客的成本,通常要低於獲取新顧客,而現有顧客保留率的增加,通常能比吸引新顧客帶來更多的利潤。
顧客終身價值告訴我們,企業和顧客保持關系的時間越長,顧客給企業貢獻的利潤就越多。美國一個調查顯示,對工業品而言,第一年從顧客身上得到45美元利潤,第二年可以得到99美元,第三年得到121美元,第四年得到144美元,第五年得到168美元的利潤。
顧客終身價值理論,提出了考核銷售工作的新標准:顧客保持率和顧客佔有率。銷售工作做得好壞,不只看你賣了多少產品,實現了多少銷量,還要看顧客保持率,就是你與顧客保持業務關系時間的長短。
從市場份額到顧客份額
追求市場份額一直是企業營銷的目標。為了追求更高的市場份額,企業以價格戰和廣告宣傳為武器,與競爭對手展開激烈廝殺。對市場份額的過度迷戀與不當追求,使一些企業落入無利潤或負利潤增長的“市場份額陷阱”之中。
有銷量無利潤的現實,讓一些企業對市場份額的價值產生懷疑,於是,1995年,營銷專家針對企業求市場份額的思路,提出了顧客份額的概念。顧客份額是指一個企業為某一顧客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在該顧客同類產品和服務消費總支出中所佔的百分比。市場份額是以整個顧客群體為基礎的,追求的是在整個顧客群體中擁有更大的比例;顧客份額則是以單個顧客為基礎的,追求的是在單個顧客的同類產品購買中自己產品所佔的比例,有人形象地稱之為“錢夾份額”。
將更多的產品賣給同一位顧客,不但有效率,而且更有利可圖。研究發現,顧客份額是一個比市場份額更加重要的利潤決定因素。在一些行業內,顧客份額增加 5%,企業利潤會增加25%~85%。專家研究的結論是,按照顧客忠誠度衡量的市場份額質量與市場份額數量同樣值得重視。簡單地講,就是追求市場份額為企業帶來銷量,追求顧客份額為企業帶來利潤。
市場份額是衡量企業業績的後視鏡,只能表明企業過去的業績,卻無法表明企業將來的業績。而顧客份額是望遠鏡,提醒銷售人員關注顧客終身價值,要求營銷人員向前看,不是回頭看顧客已經購買了我們多少產品,貢獻了多少利潤,而是要考慮顧客未來還有多少利潤潛力可挖,讓顧客價值最大化,從而調整企業的營銷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