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歷史英雄人物故事有哪些
一、荊軻
荊軻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慶封的後代。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後游歷到燕國,隨之由田光推薦給太子丹。秦國滅趙後,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震懼,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
臨行前,燕太子丹、高漸離等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
計劃進展得很順利,當荊軻獻地圖時圖窮匕首見,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劍擊成重傷後為秦侍衛所殺。荊軻是個英雄,他不畏強大的秦國勢力,毅然刺殺秦始皇。「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何等的豪言壯語,何等的氣魄。這便是上古的「俠」,為報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將生命置於度外。這便是「俠」的動人心魄的悲壯。
在劉邦和項羽的形象對比之下,我們可以看出,項羽從小就有雄心大志,而劉邦年輕時是好吃懶做的酒色之徒;起義以後,項羽英勇善戰,身先士卒,對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更有破釜沉舟的勇氣,而劉邦表現為一個膽小鬼,極端個人主義者,為自己逃生,六親不認,把子女三次推墮車下。
霸王項羽確實讓人懷念。他英雄一世,敢作敢為,這是真正的男子漢,錚錚鐵骨,豪氣沖天。「力拔山兮氣蓋世」,這是何等的豪邁!真乃蓋世英雄,震古爍今,光照日月。英雄末路,他沒有選擇逃生,而是從容自刎。
2. 歷史英雄人物及事跡有哪些
1、 岳飛
岳飛是中國歷史的傳奇英雄。他親眼目睹北宋滅亡前後的慘痛史實,和當時中原淪陷區的人民呼吸相通,有堅決抗擊女真貴族民族壓迫,收復故土,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和要求。
2、 羅賓漢
對於羅賓漢的描述反映了當時的文化背景。對於羅賓漢有著無休止的爭論。他聯合小約翰、溫里奧等人,劫富濟貧,整治暴戾的路德曼貴族、官吏,並把得來的錢財用於救助貧苦百姓,體現了中世紀英國人民反抗封建壓迫的精神。
3、匈奴大帝阿提拉
在公元5世紀的時候,阿提拉是匈奴族的統一者。曾多次率領大軍入侵東羅馬帝國及西羅馬帝國,並對兩國構成極大的打擊。
4、亞歷山大大帝
亞歷山大大帝,是歐洲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天才,馬其頓帝國最富盛名的征服者。他雄才偉略,勇於善戰,領軍馳聘歐亞非大陸,使得古希臘文明廣泛傳播,是世界古代史上最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5、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是中華發展史上一位傑出的人物,其本人及其子孫的軍事征服活動,克服了當時東西方陸路交通的人為障礙,極大地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3. 有哪些關於古代英雄人物的愛國故事
岳飛是古代著名的反侵略民族英雄,生活在北宋南宋交替的年代。當時北方的金國出兵攻打宋朝,燒殺搶掠,遭到宋朝的反抗。
從小就立志報國的岳飛從軍入伍,決心反擊侵略,收復被金國奪占的土地。他訓練出紀律嚴明、英勇善戰的岳家軍,在和入侵者的斗爭中,屢建戰功。
有一年,岳飛率軍與金軍在長江一帶交戰,打得敵人望風而逃,收復了江南重鎮建康(今南京)。不久,他又率軍收復了湖北河南一部分失地,大大鼓舞了宋朝軍民。
可是皇帝宋高宗和姦臣秦檜一心想求和,竟答應向金國稱兒稱臣,每年進貢,換取可憐的「和平」。岳飛堅決反對,上書皇帝說:和議不可靠,金人不可信,我請求率軍北伐,收復失地。
不久,金國果然撕毀和議,再次南侵。岳飛率領岳家軍進行反擊,直入中原。在郾城一戰中,擊垮了金國的主力軍,又窮追不舍,到達了離故都汴京不遠的朱仙鎮。金軍統帥兀術哀嘆說,這是開仗以來,最慘的敗仗啊。
他只好率部下渡過黃河,往北逃走了。岳飛也准備渡河北上,徹底打敗敵人,收復北方。不料宋高宗聽了秦檜的話,連下12道金牌命令岳飛撤軍,不準再打。後來秦檜又誣告岳飛謀反,害死了這位大英雄。
岳飛抗金雖然沒有最後成功,可他的斗爭業績將永載史冊,受到人民的懷念。
4. 英雄故事有哪些
如下:
1、精忠報國——抗金英雄岳飛
岳飛,字鵬舉,河北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縣)人,抗金名將,著名軍事家、戰略家,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岳飛北宋末年投軍,臨行時其母在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個大字。面對金軍步步緊逼,南宋危如累卵,岳飛堅持抵抗,十戰十捷,收復建康,宋高宗手書「精忠岳飛」四字,制旗賜之。
1140年,金軍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率領「岳家軍」所向披靡,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精銳,進軍朱仙鎮,兩河義軍紛起響應,金軍哀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無奈趙構、秦檜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詔令岳飛班師,並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年僅39歲。
2、威震敵膽——抗倭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人,著名軍事家、戰略家,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戚繼光出身將門,少年即抱定「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志向,刻苦學文習武。1555年至1565年期間,戚繼光在東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廣東一帶堅持抗擊倭寇十餘年,訓練出一支「戚家軍」,令倭寇聞風喪膽,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我國東南海防和沿海人民安全。
後又在北方邊境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拱衛北疆,聞名天下。戚繼光還是傑出的兵法家、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兩部軍事名著。
3、碧血丹心——抗元英雄文天祥
文天祥,字履善,自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狀元,抗元名將,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1275年,元軍攻破長江,南宋危急,一介儒生的文天祥散盡家財,組織義軍赴臨安勤王。元軍兵臨城下,文天祥出城與援軍談判被扣,在押解回北方的途中脫逃。
但他不改匡扶社稷之志,又組織兵力陸續收復許多州縣。1278年,文天祥兵敗被俘,被押送到元大都,面對各種威逼利誘,文天祥不為所動,誓死不降。
充分詮釋了「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的錚錚鐵骨,在獄中寫就流傳千古的《正氣歌》,最後終於從容就義,年僅47歲。
4、忠烈赤膽——抗清英雄史可法
史可法,字憲之,號道鄰,祥符(今河南開封)人,抗清名將,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明末崇禎年間,史可法拜南京兵部尚書。1644年,李自成攻佔北京,史可法到揚州一帶督師防清。1645年5月10日,清軍重兵圍困揚州,派人勸降,史可法寫就著名的《復多爾袞書》,慷慨陳辭,拒不投降,不卑不亢。
史可法率領四千軍民堅守孤城,與來犯之敵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城破被害,年僅44歲。事後,清軍統帥多鐸下令屠城十日以為報復,軍民死亡逾八十萬人,史稱「揚州十日」。
5、收復台灣——抗荷英雄鄭成功
鄭成功,原名鄭森,字明儼,號大木,後由南明皇帝賜國姓朱,名成功,抗清名將,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1646年,鄭成功父親鄭芝龍投降清朝,鄭成功為國家大義舍棄父子親情,與父決裂,募兵抗清,與清軍交戰中互有勝負,後敗退廈門。
1661年,鄭成功親率將士2.5萬,戰艦120艘,橫渡台灣海峽,東進收復被荷蘭殖民者占據的寶島台灣。
經過激烈的海戰,收復「赤嵌樓」,又在其後近一年爭奪中,重創駐島荷軍,終於在1662年2月1日逼迫荷蘭殖民投降,被侵佔達38年之久的台灣重歸祖國懷抱。同年5月,鄭成功病逝,享年39歲。
5. 古代的英雄人物及事跡有哪些
古代的英雄人物及事跡有:
1、岳飛: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張飛與關羽一起加入,隨劉備輾轉各地。三人情同兄弟,寢則同床,劉備出席各種宴會時,和關羽終日侍立在劉備身旁。公元196年因交惡曹豹而被呂布所破。
呂布敗亡之後,張飛被任命為中郎將。公元200年劉備衣帶詔事情泄漏,率領關羽、張飛逃走,殺徐州刺史車胄。後劉備戰敗,關羽被擒,劉備與張飛投奔袁紹。公元208年劉備於長坂坡敗退時,張飛僅率二十騎斷後,據當陽橋厲聲大喝,曹軍無人敢逼近,劉備因此得以免難。
6. 中國古代英雄故事有哪些
1.蒙恬破匈奴
秦國兼並天下後,蒙恬奉命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5](今內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自榆中(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陰山,設三十四縣。又渡過黃河,占據陽山,遷徙人民充實邊縣。其後修築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萬里長城,把原燕、趙、秦長城連為一體。
長城利用地形,藉著天險,設置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進。後受遣為秦始皇巡遊天下開直道,從九原郡(今內蒙包頭市西南)直達甘泉宮,截斷山脈,填塞深谷,全長一千八百里,可惜沒有修竣完工。蒙恬駐守上郡十多年,威震匈奴。
2.霍去病、衛青遠征匈奴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時年21歲)各率騎兵5萬,「步兵轉折踵軍數十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
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沙漠別稱或曰即今俄羅斯貝加爾湖)。
經此一戰,匈奴被漢軍在漠南盪滌,匈奴單於逃到漠北,「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他和衛青發起的對匈奴的進攻性戰爭,改變了漢朝長此在對匈奴戰爭中的守勢狀態,一舉打敗匈奴。從而長久地保障了西漢北方長城一帶,也就是在漠南地區的邊境安全,此戰為漢朝進擊 匈奴最遠的一次。
3.戚繼光抗倭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4.鄭成功收復台灣
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鄭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借海戰優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率軍橫渡台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大員(今台灣台南市境內)的駐軍,收復台灣,開啟鄭氏在台灣的統治。
5.岳飛抗金
岳飛於北宋末年投軍,從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起到紹興十一年(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斗。靖康元年(1126年)岳飛應招在相州參加趙構為大元帥的部隊。金軍南下江南,岳飛獨樹一幟,堅持抗金,收復建康。
紹興三年(1133年),被任命為沿江制置使,他念念不忘收復中原。次年春,岳飛收復襄陽六郡。紹興六年(1136年)率師北伐,順利攻下了伊、洛、商、虢等州,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
蒙恬早箏傳說
漢代應劭著《風俗通》記載:「僅按《禮樂記》,(箏)五弦築身也。今並涼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後人根據這段文字,又有如下說法:「古箏五弦,施於竹如築。秦蒙恬改為十二弦,變形如瑟,易竹以木,唐以後加十三弦。」
西晉傅玄駁斥這種說法,見《箏賦》序:「箏以為蒙恬所造,今觀其器:上圓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十二,似十二。設之則四象存,之則五音發。體合法度,節究哀樂,斯乃仁智之器也,豈亡國之臣所能開思運巧哉,或以為蒙恬所造,非也。」
蒙恬為秦國大將,傅玄用「亡國之臣無法創造樂器」的陰陽五行論調,似嫌勉強。《舊唐書·音樂志》也稱箏非蒙恬所造:「箏本秦聲也,相傳雲蒙恬所造,非也。制與同而弦少。」在中國的第一部紀傳通史的《史記·蒙恬列傳》中並沒有蒙恬造箏的記載。
而《風俗通》的說法也僅用疑問的口吻說蒙恬造箏,一件樂器若出現在史籍上,其必已經流傳一時間了,很可能記史者將此樂器的創造記為當時某領導者之功,或者蒙恬為了適應自己的戎馬生活,將箏改制為瑟。
7. 在我國歷史長河中有許多關於英雄的古代神話故事寫出幾個
誇父逐日
誇父逐日的故事最早出自中國先秦奇書《山海經》,相傳在黃帝王朝的時代,誇父族的其中一個首領想要把太陽摘下,放到人的心裡,於是開始逐日。他口渴時喝乾了黃河、渭水之後,他准備往北邊的大湖(或大海)去喝水,奔於大澤路途中渴死。他的手杖化作鄧林,成為人類的桃花源;而他的身軀化作誇父山。一般認為,誇父逐日的故事,反映了中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勇敢光明慈愛的淳樸人格。中國古代先民戰勝大自然的困境、追求光明的完美願望。 精衛填海
精衛填海的故事,出自中國上古奇書《山海經》。相傳太陽神炎帝有兩個女兒,大女兒的名字叫瑤姬,小女兒的名字叫女娃。因久居天宮無聊,有一天,女娃駕船游東海而溺,其不平的精靈化作花腦袋,白嘴殼,紅色爪子的一種鳥,棲息在發鳩山,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人們便將此鳥叫作精衛鳥。精衛銜草石由發鳩山飛往東海投入,誓言要填平東海。
晉代陶淵明詩曰: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後人常用「精衛填海」這句成語,比喻既定永恆目標,更有堅韌不拔的精神為後盾。
盤古開天
盤古開天的主角是盤古,是中國民間神話傳說人物,最早見於三國時期吳國徐整著的《三五歷紀》。
在太古的時侯,太空中飄浮著一個巨星,形狀像是一個雞蛋。就在那巨星的內部,有一個名叫盤古的巨人,一向在用他的斧頭不停的開鑿,企圖把自己從圍困中解救出來。經過一萬八千年艱苦的努力,盤古揮出最後一斧,只聽一聲巨響,巨星分開為兩半。盤古頭上的'一半巨星,化為氣體,不斷上升;腳下的一半巨星,則變為大地,不斷加厚,宇宙開始有了天和地。天和地每日加高三尺,盤古也越高大,成了「頂天立地」的英雄。
盤古臨死時,全身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的左眼變成了鮮紅的太陽,右眼變成了銀色的月亮,呼出的最後一口氣變成了風和雲,最後發出的聲音變成了雷鳴,他的頭發和胡須變成了閃爍的星辰,頭和手足變成了大地的四極和高山,血液變成了江河湖泊,筋脈化成了道路,肌肉化成了肥沃的土地,皮膚和汗毛化作花草樹木,牙齒骨頭化作金銀銅鐵、玉石寶藏,他的汗變成了雨水和甘露。從此開始有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