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泰山民間故事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那你知道泰山民間 故事 有哪些嗎?下面是我給大家分享的泰山 民間故事 ,歡迎大家閱讀。
泰山民間故事:泰山老翁舌戰乾隆的 傳說
清朝乾隆皇帝來泰山封禪,走到“東西橋子”附近,見一個白發老翁挎著籃子,在路旁拾柏籽松枝,便對他產生了 興趣 。
一個草民百姓,何以能引起皇帝的興趣?
原來,乾隆在京里,時常聽到文武官員稱山東人叫“山東垮子”、“齊魯棒子”,他不解其意,有心問個明白,又怕丟了皇帝的架子。後來,他和皇後談起此事,才知“垮子”、“棒子”是對山東人的戲稱,說他們笨頭笨腦的,傻里傻氣的。想到這里,乾隆皇帝也想來戲弄戲弄這個“棒子”。
乾隆令轎夫停住轎子,從窗口伸出半個腦袋,對老翁說道:“老頭,你來回答我的問話。”
老翁身居山裡,哪裡見過這千萬人馬,前呼後擁的陣勢?他見皇帝親自問話,雙唇都嚇得發顫了。只見老翁趕忙下跪,五體投地:“萬歲在上,小人實在不敢妄為。”
“赦你無罪,起來。你聽著:‘你手裡拿的什麼?’”
“籃子。”
“干什麼用?”
“盛東西。”
“哈哈哈……盛東西?我看還能盛南北呢!”
“萬歲在上,籃子只能盛東西,不能盛南北。”老翁一本正經地說。
“怎麼,我偏要盛南北。”
“萬歲,按天干、地支、 五行 來說,東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古語道,紙里包不住火,竹籃打水一場空。紙乃木之造,籃乃條之編;籃子盛北水漏凈,盛南燃成灰,拾籃碎木能燒飯,挎籃金子買衣穿。因此,籃子只能盛東西,不能盛南北。”
乾隆皇帝本想捉弄這位老頭,不想老頭卻旁徵博引,侃侃而談,說了這一大通,而且說得頭頭是道,句句在理,連乾隆也不得不點頭稱是,不禁脫口而出:“垮子滿山東,棒子遍齊魯,聽此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泰山民間故事:泰山程昱捧日的傳說
程昱,字仲德, 三國 時東阿人,原名程立,他這所以改為程昱,這里還有段來歷呢!
原來,程昱小的時候,做了一個美麗的夢,夢見他從東路上泰山,直達日觀峰。這里,天雞一鳴,東方雲霞滿天,只見大水天雲海之際,金光四射之中,躍出一輪紅日,那情景正是:
東海瀲灧玻璃翻,
捧出一個赤玉盤。
長繩斜挽徘徊上,
半時方到扶桑顛。
年幼的程昱心想,天上的玉盤太美了,我要把它帶回家去,免得落入寶山,空手而歸。於是,他騰身一躍,直上雲際,將那玉盤牢牢地捧在手裡。誰知,那玉盤竟熱得像團火,將程昱燒得疼痛難忍,不禁失聲大叫,那夢也就醒了。
後來,程昱長到十八歲,身長八尺,膀寬腰圓,力大無窮,雖是武夫的身材,卻也滿目清秀,風度翩翩。他跟隨曹操征戰南北,足智多謀,屢建奇功,特別是張邈在兗州反叛時,他跟荀 一起鎮守東阿、范鎮、甄城三地,立下了汗馬功勞。
有一次,曹操拉著程昱的手,十分感激地說:“沒有你出力,我連立錐之地也不會有。你小時候曾夢見在泰山捧日,氣魄非凡,我看你不如改名叫程昱吧!”
宰相賜名,程昱哪有不從之理?於是,程立就成了程昱
泰山民間故事:泰山玉液香茶的傳說
人們常說:泰山有三美,白菜、豆腐、水,而水又居三美之最。
要說泰山水,最好最美的當屬中天門後“玉液泉”的泉水。此泉在懸崖峭壁之下,石洞深穴之中,一年四季不幹不枯,而且冬溫夏涼,水質清澈晶瑩,如瓊漿玉液一般,故名“玉液泉”。據說用玉液泉的水煮茶,常飲能益壽延年,返老還童。
當年馮玉祥隱居泰山的時候,他隨身的一位連長喝茶很講究,紅銅燒壺裝水,由柏枝文火慢慢細燒;紫色泥壺沏茶,白玉透亮的茶碗 飲茶 。他喝的都是從南方買來的上等名茶,春天是碧螺春,夏天是西湖龍井,秋天是高級茉莉,冬天是福建烏龍。他第天早晚兩壺,飯可不吃,而茶是絕對不可不飲。
此人茶後,還經常在泰山腳下散步。平常他散步在山下,發現天外村一位砍柴的老翁,經常出沒在普照寺的黑龍潭附近的松壑密林之中,只見他精神矍鑠,鶴發童顏,步伐矯健,上山下山都輕松自如,有時挑著擔子顫悠悠的,嘴裡還哼著小曲,便對他產生了興趣。
這一天,他又見老翁從山上挑著柴草走來,便上前施禮 問道 :“老人家,你砍這么多柴,是自己燒,還是賣呢?”
“燒不完就賣。不過,賣也是為了喝茶。”老人笑笑說。
“喝茶?”聽說此言,這連長感到與老翁有了共同語言,便湊上前去問道:“你喝的什麼茶?”
老人家把擔子放下,慢條斯理地反問道:“你問這干什麼?”
“老人家,不瞞你說,我也有喝茶的嗜好。雖然你年壽在此,不過,我喝的茶,恐怕你聽都沒聽說過。”連長得意而又神秘地說。
“噢?”老人收斂笑容,上下打量著這位連長,只見他那副得意的樣子,彷彿只有他會喝茶似的。連長見老翁不語,便又主動進言:“老人家,請到寒舍一坐,嘗嘗我的茶怎樣?”
老翁輕輕地一笑,說道:“你的茶不值得一喝!”
連長一聽非常生氣,他想,就連馮都佩服我的喝茶,你一個窮鄉僻壤的老頭,如何出此狂言?可自己是個晚輩,又不得對老翁無禮,便耐著性子問道:“你還沒喝,怎能知道我的茶不好?”接著,便把自己如何喝茶,仔仔細細地說了一遍,想博得老翁的稱贊。誰知老翁還是淡淡的一笑。
連長為了讓老翁折服,說什麼樣也要讓他去品嘗一下。沒 辦法 ,老人家只好去了。
連長將沏好的茶遞給老翁,只等他道出一個“好”字,沒想到老人家只呷了一口,便抹著滿嘴的胡須說:“茶葉倒還可以,只是水不好,沒有醇味。”
“什麼?水不好?”
老翁笑而不答,擔起樹枝就走。剛走出幾步,又回過頭來對連長說:“如不嫌棄,有時間到我家去,嘗嘗我的茶是什麼味。”那連長本來就看不起這老頭,面對老翁的挑戰,更是不服氣,便一口答應了,他想日後再作計較。
沒過幾天,這位連長又在山下遇到老翁,便隨從前往品茶。
二人來到家裡,只見一位老太太正用柏枝燒水,見有人來,忙將醬紫泥壺端上。說話間,老翁便將茶悶好了。二人閑談,只聞得清香撲鼻,連長便迫不及待地問老翁是什麼茶。老翁不動聲色地說:“茶是一樣,不過水要好,燒時還要掌握住火候。”老人家只是說笑,卻不讓客人品茶,等到老伴又把一壺水燒開,才不慌不忙地把茶獻上。連長打開茶蓋,立刻芳香四溢,不禁開口贊道:“好茶!好茶!老人家,我喝了十幾年的茶,卻從沒有喝過這樣的好茶。佩服!佩服!請問老人家用的哪裡的水?”
② 有關泰山的民間故事
泰山,有“五嶽之首”、“五嶽之長”、“ 天下 第一山”之稱。那你知道有關泰山的民間 故事 有哪些嗎?下面是我給大家分享的有關泰山的 民間故事 ,歡迎大家閱讀。
有關泰山的民間故事:泰山靈芝救母的 傳說
相傳很早以前,泰山南麓有家姓張的,母子二人,獨生子名叫張勤,母親生過三個孩子都夭折了,四十歲上才生了勤兒,第二年丈夫不幸跌死在泰山後石塢的山澗里。為了糊口,張勤從十歲就去給夏財主放羊。
一個深秋的早晨,霜白草枯,涼氣襲人。張勤趕著羊群,走過黑龍潭,來到馬蹄峪附近,羊群散開啃草,張勤獃獃地坐在石崖上。他掛念著母親:母親積勞成疾,病倒大半年了,既請不起大夫,又無錢買葯,只是四處奔波,求個“ 偏方 ”從山上找幾樣草葯,維持著生命。回想起母親勤勞的一生,千辛萬苦把自己養大,自己雖十幾歲了,卻無力給母親治病,不禁傷心起來,淚流滿面。
一聲羊叫,張勤驀然抬頭,只見一位紅衣女郎從東山上飄飄而下,輕步走到張勤面前,張勤又是晾喜,又是疑惑,忙用衣袖擦擦眼睛,看到女郎面如桃花,笑容親切,手捧一束靈芝,溫柔地對張勤說:“得知你母久病,特獻靈芝治療。這束靈芝可分三次煮湯飲用,三日後你再來此相見。”張勤手接靈芝,伏身拜謝,女郎伸手將他挽起,安慰說:“牧哥不要悲傷,服下此葯,你母親的病三日可愈。”說罷,自回東山去了。張勤望著女郎的倩影,一直目送到雲霧深處。
張勤回到家中,按照紅衣女郎的囑咐,仔細煎煮湯葯,讓母親服用。果然葯服三天,病體痊癒,母子甚為歡喜。
第三天早飯後,張勤勤懇懇趕著羊群向馬蹄峪走去,翻過竹林寺,遠遠看見石崖旁紅衣拂動,女郎抬手致邀,笑顏相迎,張勤急步趕去,心中又是感激又是喜悅,說:“母親病已痊癒,我母子終生不忘你的救命恩情。”女郎笑著說:“你母病癒,誠可慶賀,但她年老體弱,生活仍有困難,今後我還要幫你兩件事:一是繼續採集靈芝,供你母服用,漸至身體康復;再是給你縫洗衣衫,減輕你母勞累。”說著,從石崖上拿起個包袱交給張勤,叮囑說:“明天換上這身新衣,把舊衣捎回給我。”說罷,又回東山去了。
此後,張勤和紅衣女郎每天都在馬蹄峪相會。女郎情真意切,瀟灑有致,邊縫洗衣服,邊笑言歌語。從此,張勤衣著整潔,精神煥發,他母親更是高興。
不久,這一消息被夏財主的兒子百般貴得知。夏貴是個花花公子,一心想見紅衣女郎。這天,夏貴穿戴絲綢衣帽,派傭人帶著美酒佳餚,隨張勤一同上山。走到馬蹄峪山崖,卻不見女郎到來,一直等到夕陽西下,連人影也未見到,只得垂頭喪氣地溜回家去。
十天後,張勤在馬蹄峪石崖旁又見到了紅衣女郎。女郎面色肅穆,懇切地對張勤說:“我系泰山老母的侍女,憐你貧困,看你勤勞,誠實孝道,深為愛慕,乞得老母同意,遂取靈芝相助,現你母病癒,為防止意外,老母嚴旨,命我不再出山,今特來相告。再獻靈芝一束,望你母高壽。”張勤聽了,很為留戀,又怕夏貴再來相擾,遂慷慨地說:“仙妹進山保重也好,不然會招惹是非的,今雖分離,但救縣恩情,永記心懷。”說罷向女郎躬身告別。女郎依依不捨,相視良久,才回首灑淚而去。
第二年春天,張勤的母親減衣不慎,又感風寒,病卧床上。張勤為母求醫,剛出家門,迎面遇上了一位姑娘,容貌與紅衣姑娘很相似,不覺注目詳視。姑娘大方地對張勤說:“我叫靈芝,家住山後,今晨父母命我趕來給張勤的母親治病,你快帶我前去。”張勤聽了,似信似疑,與姑娘一同來到家中。只見姑娘先走至張母床前問候,然後從包袱內取出葯丸,幫張勤攙扶母親服用。葯到病除,張母起身相謝。姑娘對張母說:“念你母慈子孝,父母命我給你治好病後,即與張勤婚配,永久侍候你老人家。”說完叩首便拜,張母喜出望外,欣然同意,高高興興地給兒子辦了婚事。靈芝勤勞能幹,張勤也不再給夏家當牧工,一家人過上了自由團圓的生活。
有關泰山的民間故事:泰山黑龍潭和白龍池的傳說
在泰山西路,有一個著名的風景點——黑龍潭。這潭約一丈方圓,潭水碧綠,深不見底,無論天氣多旱,從不見潭水下降。據說,這潭與東海相連呢。在黑龍潭的南邊不遠,還有一個方圓數十丈的大水灣,叫白龍池,池淺水清,碧波盪漾。如果走上長壽橋,凌空鳥瞰,潭池相映,恰似鑲嵌於群山懷抱中的兩塊綠寶石。這白龍池和黑龍潭,還有著一段不平凡的來歷呢。
相傳,明朝時候,泰山腳下住著一個很有名的石匠,名叫張志。張志妻子早逝,膝下只有一對孿生兒子,老大叫黑龍,老二叫白龍,兄弟兩人不僅長相各異,性格也迥乎不同。老大憨厚耿直,長得五大三粗,黑乎乎的;老二聰慧機靈,長得精幹苗條,白生生的。兄弟二人,在父親的教導下,既養成了勤勞朴實的秉性,又學會了一套精湛絕倫的石匠手藝。
萬曆年間,天下大旱,土地乾裂,禾枯苗死,百姓們心急如焚。這天,張老漢剛走出家門,看見成千上萬的百姓,排著長長的隊伍,抬著牛羊等供品,去寺廟乞神求雨。張老漢看罷,不禁長嘆一聲:“唉!我空有一身手藝,卻不能為百姓鑿井解難。”一時氣急,回家後便卧床不起,臨終前,他對兩個兒子叮囑說:“你們倆要想方設法為百姓解難啊!”說完便離開了人世。
兄弟倆含淚埋葬了父親,便帶上工具上了山。他們知道,泰山上名泉很多,只要鑿開一個,便可解救山下百姓的燃眉之急。可是,奇怪得很,兄弟倆跑遍了山前山後,卻沒找到一個泉眼,黑龍急了,他對白龍說:“就是鑿通東海,也要找到清泉。”一句話提醒了白龍,是啊,泰山不就是玉皇大帝的一塊鎮海寶石嗎?泰山下面壓著的就是東海龍宮的水泉,因此,泰山才有“山多高,水多長”的奇景,只要把泰山鑿透了,還愁找不到水嗎?兄弟倆 決定 ,黑龍身強力壯,去鑿開山泉,白龍體弱力小,去鑿水池,以便日後蓄水。
第二天,倆人選好地點便分頭幹了起來。他們整整幹了七七四十九天,白龍終於把池子鑿好修完了,黑龍鑿透了四十九層地岩,卻見不到半點的水氣。於是,兄弟倆又同心協力,開挖深潭。他們不分晝夜,拚命鑿著、挖著,餓了便啃口乾糧,困了就在潭底休息。就這樣,又過了三十一天,兄弟倆已鑿通了第八十層地岩。突然,地下傳來“轟隆”、“轟隆”水流撞擊岩石的聲音。黑龍高興極了,一把奪下弟弟手中的錘子,說:“來,歇一會兒,咱們再一鼓作氣,鑿透了這層地岩,就可以見到水了。那時,鄉親們該有多高興!就是九泉之下的父親,也可以瞑目了。”誰知,白龍卻一人默不作語,陷入了沉思。他抬頭望著那高高的像明月一樣掛在頭頂的潭口,說道:“哥,你想過嗎,如果我們鑿透一點就走,那泉水什麼時候才能灌滿這千尺深潭?如果我們把洞鑿大,泉水必然噴涌而上,咱們又怎能逃得出去呢?”聽了弟弟的話,黑龍也不禁心寒起來。最後,他們決定,為了早日使鄉親們擺脫苦難,可以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於是,兄弟倆一起動手,在第八十一層岩板上,鑿出一條大縫,然後兩人用力將石板掀起,只聽“轟”的一聲,泉水像突起的巨龍涌了上來,頃刻便灌滿了千尺深潭。泉水噴涌而上,流滿了水池,流到了山下,而黑龍、白龍兩兄弟,卻由於躲閃不及,被水淹沒了潭裡。
鄉親們得知此事,一個個眼含熱淚,從四面八方來到山上,憑吊為救助他們而獻身的兄弟。以後,人們便將潭子取名“黑龍潭”,將水池取名為“白龍池”以示悼念之情.
有關泰山的民間故事:泰山雷震茶的傳說
泰山穿石谷巍峨險峻,像一柄利劍聳入雲端,山羊不敢攀,老鷹不敢落。每逢春天,山坡上野花遍地,香飄四方,溪水流碧,松柏長青,確是令人陶醉。
穿石谷的背後,有座陡峭的石崖,崖頂上長著一棵茶樹。相傳,在電閃雷鳴、大雨傾注的時候,採下來的茶葉,香味純正,甘甜可口,清火去病,長喝還能延年益壽,人們把此茶取名“雷震茶”。不過,真正的雷震茶卻很少有人能喝到,因為採回的茶葉還須有一番精工細作的功夫,才能有此效力。山前有個姓楊的人家,得到 祖傳秘方 ,專制雷震茶。
這年六月的一天,天空烏雲密布,一絲風沒有,四周沉悶的令人窒息,熱得讓人心煩。突然,一聲悶雷,撕開了四周的屏風,東北風急驟而來,越刮越大,吼叫著捲起那枯枝碎葉,整個天空又頓時被刮黃了。
俗話說:風是雨頭。一場暴雨眼看就要來了,這正是採茶的好時機。
這時候,楊家的一位老人,戴上了防風草帽,穿著精製的蓑衣,裝束得頭緊腳緊,渾身便利,拿起籃子,看了看由黑變黃的天空,心想:人黃有脾,天黃有雨,今天這茶是采定了。
楊家老人,沿著崎嶇的羊腸小道,涉水過澗,爬山越嶺,來到崖下。從這里通住崖頂的這段路非常陡峭,以前,為了採到雷震茶,曾有多少人在此喪生,連屍骨都無處找尋。只見楊家老人緊扳石壁,手握荊條,一步步艱難地往上挪動。他的手被扎破了,衣服被劃爛了,他爬著、爬著,忽然,一陣狂風把他颳了個趔趄,險些失腳掉下萬丈深淵。楊家老人屏住 呼吸 ,定了定神,緩了口氣,才又慢慢地攀上了崖頂。
崖頂漆黑一片。一道閃電劃破長空,緊接著一聲巨響,天被震破了,傾盆大雨劈頭蓋臉地倒了下來。楊家老人借著閃電的光亮,看清了茶樹,他高興地上前抱住它,好像怕它跑掉似的。他忘記了雨淋帶來的寒冷,忘記了雨點敲打的苦痛,採下了一把把綠油油、嫩生生的鮮茶。
就這樣,楊家老人年年如此,不畏風險采雷震茶,一家人喝了,一年到頭,大病小災從不沾邊,個個耳聰目明,滿面清秀。
寒暑交替,春冬變換,不知過去了多少年月,楊家也不知傳了多少代。有一年,楊家一位老人就要歸天,臨斷氣的時候,再三叮囑他的兒子說:“雷震茶是寶茶,我死後,你們一定要親自上山……”說完,老人就咽氣了。
可是,過了不久,楊家的這位主人就把上輩的衷言拋到九霄雲外去了。他想:我何必去擔那份風險?把茶樹刨回來,栽在門口不就完了。不幾天,他真的把茶樹挖了回來,栽到了正屋門口。茶樹倒也活了,可總不如以前茂盛。
第二年六月天,閃電連著閃電,雷聲接著雷聲,楊家這位主人,一腳站在門里,一腳站在門外,不費吹灰之力,就把茶采來了。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這茶葉放到壺里一泡,色不是原來的色,味不是原來的味,一家人喝後,連年生瘡長病。不久,楊家這位主人,也因此染病死去了。
猜你感 興趣 :
1. 關於泰山的神話傳說
2. 關於泰山的傳說故事
3. 有關泰山的傳說故事
4. 有關於泰山的傳說故事
5. 泰山神話傳說故事
③ 關於泰山的神話傳說簡短是什麼
具體如下:
一、盤古頭化泰山
其實關於泰山的信仰,無論是在現在還是古代在我們傳統文化里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傳說在盤古開天闢地的時候,盤古因為過於勞累,身體倒下化作了萬物,而他的頭腹手腳分別化作了我國的五嶽,他的頭變成了東岳泰山,腹則變成了中嶽嵩山,左臂變成了南嶽衡山,右臂變成了北嶽恆山,而雙腳則變成了西嶽華山,也就是金庸小說里岳不群當掌門的那座山。
可盤古開天闢地的傳說也是三國時候,徐整寫的《三五歷記》中才記載的,所以說盤古頭化東岳的這個傳說應該是在這之後,而泰山至高無上的地位在先秦時期已有體現,這個傳說可信度並不高。
二、碧霞元君傳說
關於泰山的神話傳說,還有一段不得不說的就是關於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故事。
話說當年姜子牙輔佐周武王建立周朝之後,武王認為封賞建立功勛的開國功臣,可思來想去,並沒有什麼特別好的禮物封賞給這些大臣們。
在經過幾天的思考之後,他還真的想出了一個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於是他就將全國的土地分別封賞給了這些建立功勛的大臣們。
這姜子牙在分封諸侯的時候,全國的名山大川,風水寶地都封盡,就唯獨剩下一座東岳泰山,他想將這座山留給自己,可是沒有封賞的人卻還有好幾個。
泰山這塊風水寶地,不僅武王的敬岩護駕大臣黃飛虎看上了,而且還搬武王作為威脅,說是武王答應了自己,把這塊寶地封賞給自己。
三、泰山石敢當
關於泰山還有許許多多的傳說和神話故事,我們都就不一一贅述了,我們再講一個泰山比較出名泰山石敢當的故事。
傳說原來泰山山腳下住著一個叫石敢當的人,他勇猛異常,在泰山一帶很有威望,泰安南邊五六十里有個叫大汶口鎮的地方。
這里有戶人家姓張,他女兒這年十六歲,生的清新自然,靚麗脫俗。可是貌美的東西從來就是被人覬覦的,這張姓人家裡果然進了一個妖物,每天太陽下山的時候就從東南方突然颳起一股妖風,這股妖風刮開姑娘門直吹她屋裡,天長日久老乎,女孩就面亮含御黃肌瘦,虛弱的不得了。
這家人找了許多先生,也治不好她,於是就抬了頭毛驢跑到石敢當家裡求救。
那石敢當一聽立馬就怒火中燒,於是交代下人說,備下十二對童男童女,男的一人一鼓,女的一人一鑼,再備一盆子香油,把棉花捻成很粗的燈芯,准備一口鍋,一把椅子,把東西備齊了,我們一起降妖去。
等這天天黑的時候,石敢當用火把燈芯點著,然後用鍋把盆子扣住,偷偷的坐在旁邊,用腳挑著鍋沿。不一會兒,東南風就刮來一陣妖風,眼看著風吹倒跟頭,石敢當當即用腳一踢,鍋翻了,燈光亮起來刺傷了妖怪的眼,同時十二對對童男童女一起將鑼鼓打得通天大響震傷了妖怪的耳朵。
妖怪無奈只好往南方逃了,逃往了福建一帶,後來福建又有農戶家裡姑娘得了這個病,於是石敢當又被請去治妖,可是這方法總是治標不治本,他往哪裡走,妖怪就往反方向逃,治來治去,妖怪還是到處禍害姑娘。
這天石敢當走到泰山底下看到泰山上那麼多石頭,又想要到降妖的難題,妖怪一會兒跑這里,一會兒跑那裡,妖怪的腳程他可跟不上,可是又不忍妖怪禍害人間。於是就想了個辦法,到泰山找了一大堆石頭,上面刻上了泰山石敢當幾個字,誰家鬧妖怪,他就分誰家一個,讓他們放到家裡的牆上。
這樣一來,妖怪果然就不敢到處為非作歹了。
直到現在,泰山石敢當依然是,驅邪避煞,保家宅平安的鎮宅之物。
四、東岳大帝
東岳大帝為泰山神,又稱泰山君、五嶽君,排於玉清元宮之第二位,冠五嶽之首。相傳為盤古王的第五代孫,它掌握人們的魂魄,主掌世人生死、貴賤和官職,是萬物之始成地。自戰國至漢代,泰山始終是君主告成於天的封禪聖地。
五、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即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道教認為,碧霞元君「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統攝岳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女神之一。
至於碧霞元君的來歷,一說為黃帝所遣之玉女,一說為華山玉女。但一般作為泰山女神,為泰山神之女。
④ 你知道哪些關於泰山的故事呢
電視劇《石敢當》
石敢當說:“這事好辦,找來十二對童男童女。一人一面鑼。再准備一盆香油,把棉花搓成粗燈芯,還要一口鍋,一把椅子,只要這些東西都備齊了,我一定能把妖怪拿住。” 只見他把燈芯放在香油盆里,點燃了油燈。他用鍋把盆子扣住,坐在旁邊,用腳挑著鍋沿,這樣,雖然點著燈,遠處看不到燈光。天黑了,隨著一陣呼呼的響聲,從東南方向竄出一股妖風。石敢當一腳踏翻鍋,油燈立刻放出了耀眼的光芒。十二對童男童女同時敲響了鑼鼓。妖怪一進屋,看見了燈光,聽到了響聲,趕快閃了出去,朝南方逃跑。這股妖風後來到了福建,繼續作威作福。 福建的一些農戶也被妖風纏身,患了重病。人們打聽來打聽去,聽說泰山有個石敢當能驅除妖怪 ,就把石敢當請到了福建。石敢當用老辦法把妖怪趕走了……這妖風又逃到了東北,東北有些姑娘也得了重病,人們又把石敢當請到了東北。
石敢當想:“我趕它一回,它就逃到別處,全國這么大,我怎麼跑得過來呢?對,泰山有很多石頭,我請石匠在石頭上刻上我的家鄉和名字--泰山石敢當,誰家鬧妖風,就把這石頭放在誰家的門外,妖怪就不敢進去了。”
以後, 泰山石敢當降妖的事越傳越遠,以後,人們為了避邪所以人們在蓋房子的時候,總是把刻有“泰山石敢當”的石頭砌在牆上或放在門口,用來避邪。
現在石敢當不僅是個傳說中的人物,現在他更是公平、正義的化身!哪裡有邪惡,哪裡就有石敢當!
⑤ 泰山有什麼傳說故事
泰山作為五嶽之首,常常成為作家筆下的神奇之山,也有很多的 傳說 故事 流傳至今。下面是我給大家分享的一些泰山傳說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泰山傳說故事:望人松
五大夫松以上的山坡上,還有一棵裊裊亭亭的松樹,一枝長長的樹干斜向下伸展著,好像殷殷熱情的泰山在企盼著海內外賓朋的到來,許多年輕的情侶,更是將她作為忠貞不渝的愛情象徵,在樹下留影,因為她向上凝聚著一個動人的 愛情故事 。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在朝陽洞附近住著一對年輕的夫妻,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親相愛,樂善好施。一天,一位外地的花匠到泰山採集花草,不慎失足掉下山崖,被丈夫救回家中,二人悉心照料,花匠很快恢復了 健康 。花匠為了感謝他們的救命之恩,拿出許多奇花異草的種子相贈,說是撒在山間,來年泰山將會漫山花香,分外妖嬈。他們照做了,第二年泰山果然花繁草茂,十分美麗,又一次,一位石匠來他們家避雨,他們傾其所有,熱情款待,石匠為了感謝他們的盛情,一夜之間鑿通了上山下山的所有盤道,引來了大批的遊人,使他們夫妻大開眼界,後來,丈夫為了把泰山打扮得更美麗,決心出到外面學習技藝。然而丈夫走了一年,兩年,三年,卻遲遲不聞歸期,從春到夏,從秋到冬,年輕的妻子站在山坡上焦急的望著,執蓍地期待著,漫天的 大雪 掩沒了她的身體,來年春天,冰雪消融了,年輕的妻子卻不見了,在她站過的地方長出一棵亭亭玉立的松樹,像那少婦首望遠方,企盼著丈夫的歸來。有一天,她的丈夫終於回來了,見妻子變成了一棵松樹,悲痛異常,於是在樹下築了一間石屋,日夜守護著他的妻子,把對妻子滿腔的愛,都獻給了泰山,為妝扮泰山,建設泰山,為來泰山的遊玩的客人,做了許多的好事。
泰山傳說故事:姊妹松
從前,泰山山後的馬家莊有個馬員外,他勾通官府,霸佔周圍的名山大川,有錢有勢,肆意欺壓百姓,強占民女,壞事做絕,橫行鄉里,莊裡的人都恨透了他。因為他姓馬,又如此狠毒,所以人們都叫他“大馬蜂”。大馬蜂有個佃戶馬老大,馬老大有一對黃花閨女,年方二十八,姊妹倆雖說生在窮家,自幼喪母,卻長得濃眉大眼,如花似玉,莊裡的人誰不誇馬老大的這兩只金鳳凰。大馬蜂雖年過花甲,但他對馬家姊妹卻早就看在眼裡,喜在心上,他恨不得一把將他們搶過來。這一天,大馬蜂把馬老大叫到堂下說“老大,你家兩閨女,我看也老大不小的了,也該找個婆家了,這門親戚我早就給你看好了,那人的長相和我一樣,家產萬貫,她們嫁過去有吃不盡的雞鴨魚肉,穿不完的綾羅綢緞,享不盡的榮華富貴,老大,你看如何呢?”馬老大早就看出他心懷鬼胎,就連忙說“謝謝你老人家的好意,我早就把閨女許給人家了。”大馬蜂一聽就來了氣,向馬老大吼道“說穿了吧,你這兩閨女我要定了,不給也得給,除非是今晚她們一命歸天,要不然明天早晨就拜堂成親”。馬老大回到家裡,像是沒了魂,大馬蜂是頭頂上長瘡,腳底下流膿,壞透了,什麼事都幹得出來。老大急得火燒火燎,只恨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把此事告訴了女兒,三人抱頭痛哭,姊妹倆非要以死相對,馬老大說,你們死了,扔下我一個人,也無人照顧,最後三人 決定 到後石塢青雲庵出家了。此事,庵主早就和大馬蜂私通,馬家姊妹出家的事,庵主當夜便派人 報告 了大馬蜂,大馬蜂抬著花轎帶著馬老大來到青雲庵,想在青雲庵與兩姊妹成親,大馬蜂和庵主正做好夢,只見一個小尼姑跑來喊道:“大事不好了,庵主,馬家姊妹逃走跳崖了。馬老大痛不欲生,一頭朝香案撞去,碰死在菩薩面前。後來,在她們跳下去的地方,並排長出兩棵松樹,枝枝連理,葉葉交通,好像手換著手一樣,人們便給它取了個很形象的名字叫“姊妹松”。
泰山傳說故事:碧霞元君的來歷
凡是爬泰山的人,不論內客還是外賓,沒有不拜見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有的慷慨解囊,施捨錢鈔;有的虔誠叩首,五體投地。據說,碧霞元君能為眾生賜福,消病去災,所以泰山的香火至今繚繞不絕,每年春天,都有許多人從外地紛至沓來,進香許願。可是,他們未必知道碧霞元君的來歷。
傳說姜子牙輔佐周武王建立了周氏王朝後, 天下 統一,武王認為大臣們開國有功,應該重重有賞。可是,想來想去,卻找不出合適的禮物,最後,武王還真想出了個絕頂的好主意,把全國的領地都分給大臣們。這樣以來,既顯示了他武王的慷概,又能說明他對大臣們的信任;同時考驗大臣們是否真的忠君報國;再者,武王這樣也就輕松愉快,落得清閑做他的"天子"就行了。主意一定,武王便把封神大權交給了軍師姜子牙,讓他分封諸侯。
卻說姜子牙分封諸侯,封來封去把全國其他的名山大川、 風水 寶地都封盡了,就留下了一座東岳泰山。姜子牙早就知道泰山氣勢雄偉,風景秀麗,是個供人遊玩的好地方,他原准備把泰山留給自己,可誰知半路里又殺出個程咬金,武王的護駕大將黃飛虎找上門來,非要把泰山封給他不可。兩人正在商榷,不知誰又走漏了風聲,黃飛虎的妹妹黃妃也來找姜子牙要地盤,說是武王答應她,要她來找姜子牙。這下可好了,三個都看準了泰山這塊寶地,可總不能都去坐呀!這到底如何是好呢?事到如今,只黃氏兄妹就夠姜子牙纏的了,自己便不得不打消了坐泰山的念頭。不過放棄了也怪可惜,他見黃氏兄妹一個憑護駕有功,一個仗武王後台,兩人爭得面紅耳赤,就賭氣地對他們說:"好了二位,誰也別爭,誰也別搶,憑自己的本事,誰先登上泰山,泰山就是誰的。"黃飛虎一聽,不禁拍手叫絕。他想:憑我一身氣力,泰山還能有黃妃的份?可是,身單力孤的黃紀,也沒有一點懼色,一口應允了。
黃飛虎是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武夫,比賽日期一到,便騎上他的麒麟,日夜兼程,從京都直奔泰山。黃妃為比賽絞盡了腦汁,終於想出了一條妙計。比賽一開始,她先將自己的鞋子脫下一隻,使了個神法,將鞋子扔到玉皇頂上,然後才不慌不忙地向泰山趕來。等到黃妃爬上泰山,兄長早在南天門上等得不耐煩了。
他見黃妃姍姍來遲,便對她說:"不行就是不行,別逞能。這回你該服氣了吧?"。
"真是豈有此理!是我先已到此,我以為你在路上出了什麼事,前去接你,不想你已繞道趕來。"黃妃一本正經地說。
"你別胡攪蠻纏,你說先到,有何證據?"黃飛虎還真有點著急。
"證據嗎?當然有,你來看吧。"
黃飛虎跟著妹妹來到玉皇頂,只見黃妃的一隻綉花鞋端端正正地放在石坪上。盡管有證有據,黃飛虎卻從心裡不服氣,不禁斥責妹妹:"你耍滑頭。"黃妃不緊不慢地說:"憑本事嘛,怎麼是耍滑頭?"黃妃自知紙里包不住火,光是兄長一人好對付,等姜子牙他們來就麻煩了。她作出無可奈何的樣子對兄長說:"咱們兄妹二人,本該是你敬我讓,不分你我才是。這樣吧;我住山上,你住山下;咱們共管泰山總可以了吧?"這樣一來,先來的黃飛虎倒做了不曉世理的孬種;後到的黃妃倒成守慷慨大度的好人;把個黃飛虎氣得直翻白眼。可也沒有 辦法 ,誰讓她是自己一母同胞的妹妹呢,只好答應了。
等姜子牙趕來,一看便知道黃飛虎上了妹妹的當。可是他見黃氏兄妹都協商妥了,也不好再把事情說破,只好將計就計,把黃飛虎封為泰山神,把黃妃封為碧霞元君,一個在山下天貺殿,一個在山頂碧霞祠。
猜你感 興趣 :
1. 關於泰山的民間傳說
2. 泰山經典的傳說故事
3. 關於泰山傳說故事
4. 泰山的民間傳說故事
5. 泰山的民間故事傳說
⑥ 泰山的神話傳說故事有哪些
泰山是中國五嶽之首,泰山 傳說 是山東省的民間傳說之一,據顧炎武《考古錄》雲,泰山自周末便有了神仙的傳說。下面我介紹兩個關於泰山的傳說 故事 ,希望對你們有用!
泰山的傳說故事: 碧霞元君的傳說
傳說姜子牙輔佐擊武王攻下殷商的都城鎬京,滅伐了荒淫無道,沉溺酒色的紂王,建立了周氏王朝。天下統一,武王認為大臣們開國有功,應該重重有賞。可是,想來想去,卻找不出合適的禮物,金銀財寶這些東西太俗氣了,而且也沒有什麼意義,用過就完了。最後,武王還真想出了個絕頂的好主意,把全國的領地都封給大臣們。這樣一來,既顯示了他武王的慷慨,又能說明他對大臣們的信任;既能考驗大臣們是否真的忠君何國;再者,武王這樣也就輕省自在,光做他的天子就行了。主意一定,武王便把封神大權交給了軍師姜子牙,讓他分封諸侯。
卻說姜子牙分封諸侯,封來封去把全國其他的名山大川、風水寶地都 封盡了,就留下了一座東岳泰山。姜子牙知道泰山氣勢雄偉,風景秀麗,是個供人遊玩的好地方,他原准備把泰山留給自己,可誰知半路又殺出個程咬金,武王的護駕大將軍黃飛虎找上門來,非要把泰山封給他不可。兩人正在商榷,不知誰又走漏了風聲,黃飛虎的妹妹黃妃也來找姜子牙要地盤,說是武王答應她,要她來找姜子牙。黃妃是武王最寵愛的妃子,莫說武王已經允諾,就是黃妃自己開口,也得趕快給她。這下可好了,三人都看中了泰山這塊寶地,可總不能都去坐呀,這到底如何是好呢?
事到如今,只黃氏兄妹就夠姜子牙纏的了,自己便不得不打消了坐泰山的念頭,不過放棄了也怪可惜,他見黃氏兄妹一個憑護駕有功,一個仗武王後台,兩人爭得面紅耳赤,就堵氣對他們說:好了二位,誰也別爭,誰也別搶,憑自己的本事,誰先登上泰山,泰山就是誰的。黃飛虎一聽,不禁拍手叫絕。他想,作風我這一身氣力,泰山還能有黃妃的份?可是身單力孤的黃妃,也沒有一點懼色,一口應允了。
黃飛虎是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武夫,比賽日期一到,便騎上了他的玉麒麟,日夜兼程,從京都直奔泰山。黃妃為比賽絞盡了腦汁,終於想出了一條妙計,比賽一開始,她先將自己的鞋子脫下一隻,使了個神法,將鞋子扔到玉皇頂上,然後才不慌不忙的向泰山趕來。
等到黃妃爬上泰山,兄長早在南天門上等得不耐煩了。他見黃妃姍姍來遲,便對她說:不行就是不行,別逞能,這回你應該服氣了吧?
真是豈有此理,是我先己到此,我以為你在路上出了什麼事,前去接你,不想你已經繞道趕來。黃妃一本正經的說
你別胡攪蠻纏,你說先到,有何證據?這下黃飛虎還真有點著急。證據嗎?當然有,你來看吧。
黃飛虎跟著妹妹來到玉皇頂,只見黃妃一隻綉花鞋端端正正的放在石坪上。盡管有證有據,黃飛虎卻從心裡不服氣,不禁斥責妹妹:你耍滑頭
黃妃不緊不慢的說:憑本事嘛,怎麼是耍滑頭?
黃妃自知紙里包不住火,光是兄長一人好對付,等姜子牙來就麻煩了。她作出無可奈何的樣子,對兄長說:咱們兄妹二人,本該是你敬我讓,不分你我才是,這樣吧,我住山上,你住山下,咱們共管泰山總可以了吧。
這樣一來,先來的黃飛虎倒做了不曉世理的孬種,後到的黃妃倒成了慷慨大度的好人,把個黃飛虎氣得直翻白眼。可也沒有辦法,只好答應了。
等姜子牙趕來,一看便知黃飛虎上了妹妹的當。可是他見黃氏兄妹都協商妥了,也不好再把事情說破,只好將計就計,把黃飛虎封為泰山神,把黃妃封為碧霞元君,一個在山下天貺殿,一個在山頂碧霞祠。
泰山的傳說故事: 石敢當的故事相傳,石敢當是後晉泰山石家林人,姓石名敢,家境貧寒,靠打柴為生。石敢自幼喜歡舞槍弄棒,練得一手好槍法。
這年六月,飄潑大雨一連下了三天,把個汶河灌得八方橫溢,洪水泛濫,河水沖上岸來,連人帶畜,捲起了整個村莊,只有石敢一人附在一棵大樹上,才免於一死。此後,石敢便不得不寄居在岱嶽鎮姥姥家,白天上山砍柴,晚上幫姥姥做些家務,深得姥姥疼愛。
石敢生就一身硬骨,山上沒有他跨不過的溝、涉不過的澗,沒有攀不上的樹、爬不上的崖,而且每遇飛禽走獸,只要他舉手投石,說打耳朵不打眼,說打翅膀不打臉,射技高超,可謂百穿楊。
一次東岳廟會,石敢到會上賣柴,見一夥無賴之徒,在大庭廣眾面前竟敢調戲民女,他氣憤不過,掄起扁擔就打。起初,那伙無賴還嘴強耍刁,石敢三下五除二,一陣扁擔,直把他們打得跪地求饒才住了手。
就這樣,石敢憑著一身本領,一腔的豪情,常常為百姓打抱不平,除暴安良,好多連官府都管不了的無賴,都被他降服了。此後,凡人們路遇壞人,只要說石敢當來了,壞人便象老鼠聽到了貓叫,聞風喪膽,奪路而逃,石敢這個名字,也就在泰山附近流傳開了。人們欽佩他見義勇為,敬慕他的膽識武藝,便把石敢尊稱為“石敢當”。
一年冬天,鎮上趙員外的女兒被妖精纏上,終日瘋瘋顛顛,多方就醫未見好轉,把趙家弄得烏煙瘴氣,一家人六神不安。趙家貼出告示,說誰能降住妖精,趙家願與他平分家產;若是未婚男子,甘願將女兒以身相許。多少人為了撈到趙家的半分家產,被妖精弄得皮毛不見;多少人羨慕趙小姐的姿色,做了妖精的美味佳餚。從此,再也無人敢登門降妖。趙員外見女兒日益憔悴,神魂顛倒,更是心急如焚。
石敢聞訊,急忙趕到趙家。他問清了妖精的出入時間,夜晚,他把趙小姐挪入別室,自己換上趙小姐的衣裳,手持銅手爐在牙床上等候。三更時分,一陣旋風過後,妖精破門而入,剛要掀帳子,石敢猛地將銅爐扣在妖精頭上,只聽“哎喲”一聲,妖精化作一股青煙逃走了。
第二天,趙員外得知石敢鎮服妖精,便大開宴席,又要分家產給石敢,又是要讓女兒與石敢成親,都被石敢婉言謝絕了。
人們得知此事,更是把石敢傳得神乎其神,說石敢會什麼咒、通什麼法,石敢的名字越傳越遠了。
不久,江南杭州來人請石敢,說有一民女被妖精迷住,不得解脫。妖精曾揚言:“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泰山石敢當的火龍爪。”石敢聽後,就欣然應允,千里迢迢來到杭州。妖精聽說石敢已到,不等石敢下手,就先悄悄地溜了。從此,石敢更是聞名遐邇。每天,從天南海北來求救的,絡繹不絕,石敢應接不暇,便請石匠在石上刻上“泰山石敢當”字樣,交給求救的人。剛開始,人們還不信這石頭能避邪,等回家立在大門里邊,果然妖精見立有此碑,便不再進前。於是,石敢當的碑碣便在民間廣為流傳。
泰山的傳說故事:李斯碑在碑刻如林的岱廟里,最珍貴、最有價值的,自然是秦代的李斯碑。它刻於公元前209年,
雖歷經百世,而風韻猶存。
對李斯碑歷來評價很高,魯迅譽之為“漢晉碑銘所從出”,堪稱是一件藝術瑰寶。其遒勁若虯龍飛動,其清秀如出水芙蓉,足見其藝術魅力。正因為它舉世注目,被視為珍品,才引來它一段非凡的經歷。
據說,此碑是秦丞相李斯奉秦二世胡亥之命所刻,立於貸頂玉女池上,為其歌功頌德。明代嘉靖年間,為防止風蝕雨淋,移於碧霞祠東廡。到了清代乾隆五年,碧霞祠突然遭火,火借風勢,越燒越旺,結果把碧霞祠燒了個一塌糊塗,李斯碑也因之不翼而飛下落不明,許多人都嘆為可惜。
到了嘉慶二十年,泰安知縣汪汝弼是個喜文弄墨的人,他早知李其碑的珍貴,一直為不能親睹而慨嘆。他來到泰安以後,便下決心要把它找到。於是他四處散貼告示,有告知其下落者,懸賞重金。
不久,一位九十餘歲的趙氏老翁,由家人攙扶來到縣衙,對汪知縣說:“知縣大人,在下是個瓦匠,以前在山頂修玉女池時,見過一截殘碑,不知是否大人所尋之物。”趙氏老翁把碑的形狀、字跡等,一一告知,說:“當時被人扔進玉女池,望大人差人前往查視。”
汪知縣聽了趙翁的介紹,已知十有八九是李斯碑,自然喜不勝喜,也不怕山高路險,便邀前任知縣蔣因陪同赴上山。果然從玉女池中找到一截殘碑,沖洗後,“臣斯臣去昧死請”等字,歷歷在目,確是李斯真跡。於是汪知縣大加慶賀,在山頂造房興宮,於東岳廟西築起精美的小亭,取名曰“寶斯亭”,以後又改為“讀碑亭”。安入之時,還舉行了隆重的儀式,重賞了趙氏老翁,算來,從失而復得,已有七十五年。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又過了一十七個年頭。到了道光十二年,東岳廟因年久失修,西牆在一場暴雨中倒塌,此禍殃及“讀碑亭”,碑亭被砸塌。新任知縣徐宗幹得知,忙差人從瓦礫中找出,將碑移到山下,放置於岱廟道院壁間。
光緒十六年,有一小偷,看到人們將此碑視若珍寶,想畢此物定值千金,便在一個風雨之夜將此碑偷走,事發以後,即任知縣毛蜀雲下令全城戒嚴,大索十日,終於在北關的石橋底下發現,重新置於貸廟。真可謂千載碑文能歷世,失而復得不尋常。
現在李斯碑存於貸廟東御座內。我們今天能一飽眼福,目睹此碑,確是三生有幸,游泰山定要睹此碑,不睹乃一大憾事。
泰山的傳說故事:天貺殿天貺殿踞岱廟正中,是岱廟的主體建築。它重彩描繪,古樸典雅,重檐疊角,若蒼鷹展翅欲飛;清風徐來,風鈴響動,使四周顯得格外清幽,令人心曠神怡。這富麗唐煌的天貺殿,無論就規模還是形式,都與北京的金鑾殿相差無幾,據說它們之間,還有萬縷千絲的聯系呢!
相傳,很久以前,這里僅僅是個小山神廟,周圍是斷壁殘垣,而且年久失修,透風漏氣,不避風雨。廟里的道士為此十分著急,官府又不給撥錢,他就下決心自己攢錢修廟。
一晃一年過去了。道士把香客扔的錢和化緣得來的銀子統統收起來,藏在山神的神台底下。一天晚上,等到夜深人靜,道士把錢拿出來一查,修廟的錢已經夠了。他虔誠地跪在神像前說:"山神爺,我給你老人家修廟的錢夠了,過不了多久;你就甭擔心風吹雨淋,跟我活受罪了。"沒想到,道士的舉動被一個前來投宿的小偷看見了。等道士睡下以後,小偷把神台底下的錢一文不剩地全偷走了。第二天,道士發現後,像丟了命一樣急得直哭。抬頭一看,山神爺還依舊笑眯眯地坐在那裡,就埋怨道:"山神爺呀山神爺;我都快急死了,你還笑!我省吃儉用一年有餘,好不容易攢了這些錢,你自己都看不住家,這廟還怎麼修?!"他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地就睡著了。朦朧中,只見山神笑著向他走來:"別著急,廟自然要修,還不用我們自己動手。現在京城裡皇帝的女兒,得了重病,請了各地名醫都沒治好,我有三包香灰,你拿去給她診治。到那時,廟自然就有了。"說完,從袖中掏出三包香灰遞給道士。道士一睜原來是個夢,可手裡確是三包香灰,於是,他便收拾收拾進城。
一到京城,只見城門前許多人都在圍著看告示,一打聽,是皇上最寵愛的公主生了一種怪病:臉上長滿了瘡,醜陋之極。皇上下令誰能治好公主的病,將滿足這個人的任何心願。道士這可高興了,他伸手就把告示撕下,大搖大擺地進了皇宮。到了後宮,道士一看公主的病,和山神說的不差分毫,可是他想到治好瘡就能修廟,也就什麼都不在乎了。等他把香灰敷上。就這樣,道士連上了三天,那瘡第一天就合了口,第二天結了痂,第三天就完全好了,而且一點疤也沒落。
皇上得知愛女的病治好了,非常高興,就把道士召進金鑾殿,要賜給他許多金銀財寶,綾羅綢緞,可是道士一概都不要。皇帝很納悶,世上還有見了財寶不動心的人,忙問:"你想要什麼?"道士就把他攢錢修廟的事如實地告訴了皇帝,只要求皇帝修座小廟。修座小廟還不是小事一樁,皇帝便一口答應了,向道士要修個什麼樣的。道士哪裡見過世面,他向四周環視了一下說:"我看你這屋不錯,就修個這樣的吧。"一個貧道窮僧,怎能和皇帝住一樣的金鑾殿呢?可是皇帝已有言在先,要什麼給什麼,怎能失信於民?就很不情願地說:"好吧,就修個這樣的,可要比我的金鑾殿矮三磚才成。"矮三磚就矮三磚,道士沒說的,連忙向皇帝叩頭謝恩。
所以,現在的天貺殿和北京的金鑾殿一樣,只不過矮三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