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魯迅《好的故事》中「好的故事」指什麼
好的故事
先總寫。這故事「很美麗,幽雅,有趣」,有許多「美的人美的事」,錯綜起來「像一天雲錦」,飛動起來像「萬顆奔星」,幻化無窮,充滿生機。這既是「好的故事」的總體形象,又是作者憧憬的理想的象徵。次回憶。寫夢中回憶故鄉紹興山陰道上美的人美的事。澄碧清新的江南水鄉,百花競放的山野風光,勤勞朴實的農夫村婦,時聚時散的河中倒影,水中的萍藻游魚,諸影諸物,搖動,擴大,融和,鑲著日光,發出水銀色焰,瑰麗多姿,令人愛戀。這是對故鄉綺麗風光的真實描寫,非夢中的奇想虛化。
再具象。寫夢中所見的「現在」和「好的故事」。一寫「現在」的所見與「回憶」內容相似:「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統在上面交錯,織成一篇,永是生動,永是展開。」動靜結合,交相輝映,構成一篇「好的故事」。
好的故事
燈火漸漸地縮小了,在預告石油⑴的已經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燈罩很昏暗。鞭爆的繁響在四近,煙草的煙霧在身邊:是昏沉的夜。
我閉了眼睛,向後一仰,靠在椅背上;捏著《初學記》⑵的手擱在膝髁⑶上。
我在蒙朧中,看見一個好的故事。
這故事很美麗,幽雅,有趣。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錯綜起來像一天雲錦⑷,而且萬顆奔星似的飛動著,同時又展開去,以至於無窮。
我彷彿記得坐小船經過山陰道⑸,兩岸邊的烏桕⑹,新禾,野花,雞,狗,叢樹和枯樹,茅屋,塔,伽藍⑺,農夫和村婦,村女,曬著的衣裳,和尚,蓑笠,天,雲,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隨著每一打槳,各各夾帶了閃爍的日光,並水裡的萍藻游魚,一同盪漾。諸影諸物,無不解散,而且搖動,擴大,互相融和;剛一融和,卻又退縮,復近於原形。邊緣都參差⑻如夏雲頭,鑲著日光,發出水銀色焰。凡是我所經過的河,都是如此。
我所見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統在上面交錯,織成一篇,永是生動,永是展開,我看不見這一篇的結束。
河邊枯柳樹下的幾株瘦削的一丈紅⑼,該是村女種的罷。大紅花和斑紅花,都在水裡面浮動,忽而碎散,拉長了,如縷縷⑽的胭脂水,然而沒有暈⑾。茅屋,狗,塔,村女,雲,……也都浮動著。大紅花一朵朵全被拉長了,這時是潑剌奔迸的紅錦帶⑿。帶織入狗中,狗織入白雲中,白雲織入村女中……在一瞬間,他們又將退縮了。但斑紅花影也已碎散,伸長,就要織進塔,村女,狗,茅屋,雲里去。
我所見的故事清楚起來了,美麗,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無數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見,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視他們……。
我正要凝視他們時,驟然一驚,睜開眼,雲錦也已皺蹙,凌亂,彷彿有誰擲一塊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將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無意識地趕忙捏住幾乎墜地的《初學記》,眼前還剩著幾點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愛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還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拋了書,欠身伸手去取筆,——何嘗有一絲碎影,只見昏暗的燈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總記得見過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注釋
⑴石油:這里指煤油。
⑵《初學記》:30卷;中國古代的「類書」,唐朝徐堅等撰。取材於群經、諸予、歷代詩賦及唐初諸家作品。
⑶膝髁(kē):膝上骨,大腿骨。
⑷雲錦:錦,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雲錦,雲彩像錦一樣美麗。
⑸山陰道: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風景優美的地方,在紹興城的西南。《世說新語》的《言語》第二:「王子敬雲: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為懷。」
⑹烏桕(jiù):即烏臼,喬木,高二丈余,夏開黃花,子可制油。
⑺伽(qié)藍:梵語,指寺廟。
⑻參差(cēn cī):意為不整齊。
⑼一丈紅:即蜀葵。高六七尺,夏秋開花產單瓣、復瓣均有,有紅、紫、淡紅、斑紅、黃、藍、白等色,鮮艷奪目,且花期很長,為宿根草本植物,每年初春,早於各種植物最先長出地面。且不用澆水施肥,自生自長,可以說是平民化的觀賞植物。種子落地,隨處發芽生根,不怕乾旱和病蟲害。
⑽縷縷:很細,接連不斷。
⑾暈:日月四周之光氣。或光影四周模糊者都叫暈。
⑿潑剌奔迸的紅錦帶:大紅花映在水中,被水的盪漾拉長了,在水裡形成了一條紅色的錦綉帶子,隨著水的奔迸波動作潑剌的聲音。
Ⅱ 好的故事其實是一個什麼全文以什麼的形式表現了作者的什麼也表現了作者的什麼
好的故事其實是一個散文詩全文。此文通過對夢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繪,以創新的形式表現了作者的魯迅在希望與失望的矛盾中,啟示人們毀掉「昏沉的夜」,實現充滿「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強烈願望,表現了作者魯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歌贊,對理想的熱烈憧憬。全文景物寫得真實、細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此文寫於1925年,當時的中國極其混亂,帝國主義正在迫害中國,廣大的勞動人民生活較艱苦。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作者同廣大人民一樣,期望美好的未來盡快來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
(2)好的故事表面指什麼實際指什麼擴展閱讀:
創作時間
這首散文詩寫於1925年1月28日,最初發表於1925年2月9日《語絲》周刊第13期。關於這篇散文詩的寫作時間,作者魯迅在編成《野草》集子的時候,文章的末章節附註的是「1925年2月24日」,這個時間,比此篇散文詩在《語絲》雜志上發表的時間晚了兩個多月,這應是魯迅誤記。
查《魯迅日記》,其中明確有關寫作《野草》各篇的記載,只有一次,是在1925年1月28日這一天的項下,記有:「作《野草》一篇。」這一天,正是中國舊歷新年的正月初五,與文章的開頭相吻合。
Ⅲ 好的故事這篇課文採用什麼的形式描寫了一個好的故事好的故事其實是一個什麼
《好的故事》這篇課文,以夢幻的形式,描寫了一個沒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其實是一個夢境。
《好的故事》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5年創作的一首散文詩。此文通過對夢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繪,反映了作者魯迅在希望與失望的矛盾中,啟示人們毀掉「昏沉的夜」,實現充滿「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強烈願望,表現了作者魯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歌贊,對理想的熱烈憧憬。全文景物寫得真實、細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3)好的故事表面指什麼實際指什麼擴展閱讀:
首先,作者寫舊歷正月初五深夜的情況,引出夢境中「好的故事」。燈火漸小,「石油」把燈罩熏得很昏暗,四周鞭炮繁響,煙霧迷漫,是「昏沉的夜」。「我」一邊看書,一邊蒙矓睡去,「看見一個好的故事」。這里,空氣的窒息、昏沉,令人厭惡,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影射。
其次,集中寫夢境中的「好的故事」。先總寫。這故事「很美麗,幽雅,有趣」,有許多「美的人美的事」,錯綜起來「像一天雲錦」,飛動起來像「萬顆奔星」,幻化無窮,充滿生機。這既是「好的故事」的總體形象,又是作者憧憬的理想的象徵。
次回憶。寫夢中回憶故鄉紹興山陰道上美的人美的事。澄碧清新的江南水鄉,百花競放的山野風光,勤勞朴實的農夫村婦,時聚時散的河中倒影,水中的萍藻游魚,諸影諸物,搖動,擴大,融和,鑲著日光,發出水銀色焰,瑰麗多姿,令人愛戀。這是對故鄉綺麗風光的真實描寫,非夢中的奇想虛化。
再具象。寫夢中所見的「現在」和「好的故事」。
一寫「現在」的所見與「回憶」內容相似:「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統在上面交錯,織成一篇,永是生動,永是展開。」動靜結合,交相輝映,構成一篇「好的故事」。「我看不見這一篇的結束」,說明美好的事物終將代替丑惡的現實,光明一定驅散黑暗。
二寫夢中「好的故事」。生命力極強的一丈紅,大紅花和斑紅花在水中浮動,倒影「忽散」、「拉長」,清澈碧綠的河水成了「縷縷的胭脂水」,斑斕美麗。茅屋,狗,塔,村女,雲……,交相浮動,交織成「潑剌奔迸的紅錦帶」。
帶入狗中,狗入雲中,雲入村女中,天上人間,「美的人美的事」融為一體,「美麗,幽雅,有趣」「我一一看見,一一知道」,強調這種美的境界是存在的,表現了作者魯迅在「昏沉的夜」里對美的理想的強烈追求。
最後,寫「好的故事」的破滅。「我正要凝視他們」時,彷彿有誰擲一塊大石下河水中,驟然一驚,「好的故事」被撕成碎片。我從夢中醒來,眼前只剩下「幾點虹霓色的碎影」。盡管如此,我「真愛」這「好的故事」,「趁碎影還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但當我「拋了書」,取筆准備記下時,「碎影」沒有了,只有「昏暗的燈光」,我在現實的「昏沉的夜」中,不過,「我總記得見過這一篇好的故事」,充分反映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執著眷戀,決計要同「昏沉的夜」進行不懈的抗爭。
Ⅳ 《好的故事》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好的故事運用了象徵的手法,從表面看,「昏沉的夜」是指作者寫作的夜晚時分,其實另有深意,暗指當時中國的黑暗社會。而美好的「夢境」在文中則象徵著遙不可及的願景。作者將兩種截然不同的情調和情緒進行對比,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
Ⅳ 好的故事指的是什麼呢
「好的故事」指的是夢境。《好的故事》作者魯迅,這篇文章寫於一九二五年,那時候,中國正處於大亂之中,勞動人民生活艱苦。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筆者和廣大人民一樣,期待著早日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好的故事概述
「好的故事」指的是夢境,這夢境是美麗、優雅、有趣的;有趣的就像夢對美麗的嚮往是人的期望,美麗的優雅就像給予著對今後美好生活的嚮往。
此文通過對夢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繪,反映了作者魯迅在希望與失望的矛盾中,啟示人們毀掉「昏沉的夜」;實現充滿「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強烈願望,表現了作者魯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歌贊,對理想的熱烈憧憬。全文景物寫得真實、細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Ⅵ 好的故事這篇文章在結構上有什麼特點好的故事有什麼特殊的含義
1、好的故事這篇文章在結構上的特點是:
首尾呼應(都是點明了暗夜的環境),前後對照(作者的回憶與美麗夢境的對照),從內容方面來講則是分為入夢——夢境——夢醒這樣的結構。
2、好的故事特殊的含義:
在黑暗的現實中,他強烈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把美好的事物描繪得非常的『美麗,幽雅,有趣』,艷絢多姿;表面是在描寫風景,眷戀故鄉的景物,實際是有所象徵或寄託。
賞析:
表達方法上,本文運用了對比和象徵的寫法。「昏沉的夜」與「美麗,幽雅,有趣」的夢境形成鮮明的對照,「昏沉的夜」暗指當時中國的黑暗社會,而文中夢境里的美好幻象則象徵作者的願景。作者借這些意象表達了自己對現實的失望、悵惘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給讀者以強烈的沖擊力。
語言特點上,遣詞造句仍留有當時由文言文向白話文過渡的痕跡:有的詞語現在已無此說法,如「石油」指「煤油」;有的詞語是文言詞,如「伽藍」指「寺廟」;有的詞語生僻難懂,如「潑剌奔迸的紅錦帶」中「潑剌」是擬聲詞,「奔迸」則形容水的動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