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元宵節的相關故事
元宵節是農歷正月的第十五天,這是新年的第一次滿月,象徵著和睦和團圓。元宵節是春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象徵著春節長假的正式結束。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關於元宵節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有一個傳說是這樣的,在古代,有一位神界天鵝闖入人間被獵手誤殺。天界最高的'神玉皇大帝因此發誓為這只天鵝報仇。他開始制定計劃,派出一支天兵天將於農歷正月十五來到人間,命令他們火燒所有的人和動物。但是其他神仙並不贊同這一計劃,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提醒人間的人們。結果,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前後,每一個家庭在門外掛起燈籠,並燃放煙花爆竹,給天兵天將造成各家各戶起火的假象。通過這種方式,人們成功騙過了玉皇大帝,人類也因此逃過滅絕的危險。
另外一個傳說發生在漢武帝時期,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
有一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准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所以這天叫做元宵節。
雖然上述元宵節的傳說很神奇,但可以確定的是元宵節的起源必定跟古代人們使用火來慶祝節日、躲避災難有關。元宵節活動包括逃避邪神,且是在晚上慶祝,所以很自然地,火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隨著時間的流逝,元宵節逐漸演變為今天的形式。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皇帝下令,在正月第一個滿月的晚上,必須點亮燈籠敬佛,這也使元宵節更增添了一份意義。而在道教里,元宵節是與掌管天界和火的元神緊密相連的,因為他們就誕生在正月十五。
B. 元宵節有哪些經典故事
1.元宵節有哪些經典故事
漢武帝的寵臣東方朔風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園賞梅,遇一宮女欲投井。朔搭救後問明原委,原來宮女名叫元宵,因進宮後長久不能見到親人而思念,遂起輕生念頭。東方朔同情並答應幫忙。東方朔擺攤占卜,所有人問卦結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長安城大恐慌。漢武帝向東方朔請教,朔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解釋說:正月十五晚家家掛燈吃元宵,城外百姓進城看燈,好似滿城大火,以瞞玉帝。是日晚,元宵雙親進城觀燈。在東方朔的幫助下一家終於團圓。
2、破鏡重圓
隋朝軍隊滅南陳時,南陳昌樂公主與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銅鏡,各執一半,作為以後相見的憑證。並約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賣鏡於市,以探對方消息。隋滅南陳後,昌樂公主入楊素府做妾,次年元宵節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價錢昂貴,無人問津。徐德言在破鏡上題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楊素得知,成人之美,昌樂夫妻終於團圓。
3、燃燈七盞
宋代福州有個太守名叫蔡君謨,面對千里餓殍卻要太 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節之夜必須燃燈七盞。有個窮人叫陳列,制了一個一丈多高的大燈,上書一首詩: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窮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消息傳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4、雙喜臨門
王安石20歲時進京趕考,元宵節時路過一地,一大戶人家懸燈出題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不會答,卻記在心中。到京後誰知主考官所出之聯竟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筆就以招親聯作答,得中進士。衣錦還鄉時發現那聯居然仍未有人會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題聯作答,竟又得了個漂亮媳婦,實是雙喜臨門。
2.元宵節猜燈謎起源於什麼時候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能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3.元宵節的起源
1、紀念平呂
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 暴而敢怒不敢言。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2、花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准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4.元宵節花燈的種類
1、宮燈
2、走馬燈
走馬燈古稱蟠螭燈(秦漢)、仙音燭和轉鷺燈(唐)、馬騎燈(宋),漢族特色工藝品,亦是傳統節日玩具之一,屬於燈籠的一種。它是花燈藝術中一類獨特的觀賞燈種其聲譽傳遍海內外,常見於元夕、元宵、中秋等節日。燈內點上蠟燭,燭產生的熱力造成氣流,令輪軸轉動。輪軸上有剪紙,燭光將剪紙的影投射在屏上,圖象便不斷走動。因多在燈各個面上繪制古代武將騎馬的圖畫,而燈轉動時看起來好像幾個人你追我趕一樣,故名走馬燈。走馬燈內的蠟燭需要切成小段,放入走馬燈時要放正,切勿斜放。輪下點燃蠟燭,熱空氣上升,引起空氣對流,使輪子轉動,紙像也就隨之轉動,畫面連續不斷,動感很強,引人入勝。
3、兔子燈
兔子燈為三頭並列共一體,中間的頭很大,俗稱兔婆,兩邊的頭較小,故稱細兔子。用竹篾作骨架,以紅、白、綠紙糊成,中插燈芯,點燃後提著走。相傳這是有人盼子心切,以兔子會生子為象徵,有多子多孫的意思,流傳至今。
4、荷花燈
荷花燈古代是閩南地區男女青年在元宵節上互相贈送的禮物,有豐富寓意。後來通常在元宵期間被贈送給新婚夫婦,送上一對花燈,據說祈福可以生下健康的胖娃娃。
5、龍燈
中國是龍的故鄉,中華民族以龍的傳人自居。龍燈,亦稱龍舞,是中國民間燈飾和舞蹈形式之一,流行於中國許多地區。龍是五瑞獸之首,龍文化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圖騰文化。龍燈前有龍首,身體中間的節數不等,但一般為單數,每節下面有一根棍子以便撐舉。每節內燃燒著蠟燭的就稱為龍燈,不燃蠟燭的稱為布龍。舞時,由一人持彩珠戲龍,龍頭隨珠轉動,龍身龍尾的人各舉一節相隨,上下掀動,左右翻舞並以鑼鼓相配合,甚為壯觀。自古以來,有關龍的傳說浩如煙海,龍也成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象徵。
上一頁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