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黨史小故事
朱德的扁擔
1928年,朱德同志帶領一支紅軍隊伍到井岡山跟毛主席會師。山上是紅軍,山下不遠就是敵人。
井岡山上出產糧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糧。從井岡山上到茅坪,來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難走。可是每次挑糧大家都爭著去。
朱德同志也跟戰士們一塊兒去挑糧。他穿著草鞋,戴著斗笠,挑起滿滿的一擔糧食,跟大家一塊兒爬山。白天挑糧,晚上還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樣跟敵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擔藏了起來。不料朱德同志又找來了一根扁擔,寫上「朱德扁擔不準亂拿」八個大字。大家見了,越發敬愛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擔了。
⑵ 黨史故事有哪些
《黨史故事——周恩來一生中的三次重要談話》:
周恩來一生,居功之偉,他是全黨工作的典範,也是團結的典範。他終身從事的工作,就是如何把黨內力量聚焦起來。這從他一生三次重要的談話中,即可略見一斑。
第一次談話
1934年長征之初,毛澤東曾經給中央寫了一封信,表示自己不走,要帶領一三軍團和紅九軍團的20師留下來,堅持蘇區的斗爭,最後歡迎中央再回來。這封信交到了中央主要負責人博古手中。博古當時很年輕,不知道怎麼辦,於是把信交給了周恩來。
周恩來看完信,帶著三個警衛,連夜騎馬從中央所在地瑞金趕到毛澤東的住處,與毛澤東徹夜長談。那天晚上毛澤東與周恩來談話的內容沒人知道,但是,毛澤東在談話後就決定和大部隊一起走了。這個決定改變了中國的命運。這是周恩來對中共極為重大的貢獻。
第二次談話
遵義會議開過以後,博古不適合再擔任黨的主要領導,由張聞天同志接任。但是博古同志不願意把權力交出來。所以,周恩來與博古徹夜長談。周恩來對博古講,你我都是留過洋的,我們這些留過洋的人對中國的情況都不是那麼了解。自從我領導的南昌起義失敗,我就知道中國革命靠我們這些人搞不成,我們要另外找人,找真正懂中國的人。
毛澤東就是這樣的人,他懂中國。我們共同幫助毛澤東,把中國革命搞成功。聽了周恩來的這番話,第二天一早,博古就把全部權力交到了中共中央。在後來毛澤東與張國燾、與王明的斗爭中,博古也堅決地站在毛澤東一邊。博古後來說,周恩來那一席話影響了他的一生,中國革命確實一定要由一個懂中國的人來搞。
中國共產黨的領袖集團是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這樣的領袖的結合,他們相互彌補,彼此完善。他們都是偉人,但並不是完人。他們互相之間也會有分歧,也會有意見。不像現在所拍攝的領袖電視劇那樣,毛澤東不出來誰都不出來,毛澤東一出來大家都跟著出來。毛澤東不說話大家都不吭氣,毛澤東一說話大家都贊同,都爭著去執行。
我們黨是一個生機勃勃的黨,領袖之間的矛盾是難以避免的,意見分歧,方法觀點不一樣的地方俯拾皆是。他們之間的斗爭,他們之間的矛盾,使我們黨更加有了生命力。中國共產黨正是依託這樣一個生機勃勃的、活力四射的整體,才能夠戰勝中國近代史上空前強大的蔣介石集團。
第三次談話
1935年6月,一、四方面軍會合。張國燾騎著一匹白色的駿馬,在十餘騎警衛簇擁下飛馳而來,毛澤東率領政治局全體委員走出3里路,於蒙蒙細雨中恭候。當時,毛主席給予了張國濤極大的尊重。因為,自中共「一大」至「六大」,張國燾一直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一直在中共中央核心層。當時,張國燾在中共黨內的資格,除了陳獨秀,誰都蓋不過他。
毛澤東卻長期游離於中共中央核心層之外,一直到1927年8月的八七會議,才被增補為政治局候補委員。所以,以毛澤東當時在中共黨內的資格,跟張國燾還無法相比。張國燾當時很感動,但張國燾隨後發現,中央紅軍人數很少,而且衣衫襤褸,槍支長短不齊,沒有一件重武器。一渡赤水後,最後一門50毫米山炮被扔到赤水河裡面了,中央紅軍一門重火力炮都沒有了,最重的火力就是60炮,這在今天屬於步兵輕武器。
所以,一、四方面軍會合後就出現了問題,四方面軍8萬人,中央紅軍1萬人。張國燾對遵義會議的合法性產生了質疑。事實上,一、四方面軍分裂不是因為政治的原因分裂,而是因為力量失衡。對於一、四方面軍的分裂,今天有些描述寫的很輕易:張國燾南下,走向失敗,走向黑暗;毛澤東北上,走向勝利,走向光明。其實,當時毛澤東把一四方面軍分裂和被迫北上稱為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刻,比1927年大革命失敗還要黑暗。
毛澤東很難判斷自己這7000人到底能堅持多長時間,他甚至准備把這7000紅軍打散,做白區地下工作,後來幸虧發現了陝北根據地。到陝北一看,紅二十五軍已經把陝北完全控制了。紅二十五軍是原來張國燾的勢力。而陝北正在搞肅反擴大化,紅軍的高崗、劉志丹、習仲勛都被抓起來了。當時紅二十五軍的軍長徐海東,他如果聽張國燾這個偽中央的指揮,那中共中央真是毫無希望了。
毛澤東給徐海東寫了一封信,要借2000大洋渡過難關。因為這時中央紅軍就剩6000多人,財政基本上已經完全破產。當然借錢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要試探徐海東的態度。徐海東接到信,把軍中供給部長叫來問:我們還有多少錢。供給部長告訴他,我們還有6000多大洋。徐海東吩咐:我們留1000就行了,給中央紅軍5000大洋。是給,不是借。
還附了一封信,表示紅二十五軍完全服從中央紅軍指揮,毛澤東這才一塊石頭落了地。他後來多次提到,徐海東是於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如果徐海東在那個關鍵時刻,聽張國燾的指揮,那中央紅軍的前景不堪設想。徐海東同志一生受傷9次,由於嚴重傷病,沒有能夠參加解放戰爭。1955年授銜時,徐海東同志講,我不授銜也可以,因為解放戰爭我沒有參加。但是毛澤東堅持給徐海東授銜,而且授大將,地位僅次於粟裕。
到延安後,張國燾與毛澤東的矛盾日益加深,周恩來與張國燾進行了長談,但是這次談話卻失敗了,最終沒能說服張國燾。1938年張國濤叛變出走,做了戴笠的辦公室主任,告訴了戴笠很多中共黨內的派系斗爭。1949年中共獲得全國勝利,張國燾跑到香港,後來從香港跑到台灣,1979年12月病死於加拿大多倫多的養老院。
⑶ 關於黨史的紅色故事 盡量把故事講的簡短一些!
西柏坡繪制藍圖
1949年3月初,是原中央招待所所長陳心良記憶中非常忙碌的日子。他接到一個大任務,要把面積112平方米的機關大夥房,布置成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會場。他組織同志們將一切都布置得妥妥當當,可還是遭到毛主席批評。毛主席指著會場中心掛著的自己和朱總司令的照片說:「開會不要掛我們的像,這樣不好,應該掛馬、恩、列、斯的照片。」
這時候,已經是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前夜,建立新中國的條件已經成熟。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會議由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組成主席團。
七屆二中全會除了制定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方針,還作出將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到城市的重大決策;提出全國勝利後,我黨必須堅持依靠工人階級,團結其他勞動群眾,爭取知識分子和能夠同共產黨合作的民族資產階級分子及其代表人物;會議還規定了全國勝利以後,政治、經濟、外交方面應當採取的基本政策,使我國從農業國家轉變為工業國家,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方向。
會議還特別強調要加強黨的思想建設,提出了「兩個務必」:務必在革命勝利後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警惕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攻擊。
七屆二中全會為新中國描繪了一幅宏偉的藍圖,以「兩個務必」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全會結束後,中共中央及其所屬機關從西柏坡遷往北平。
⑷ 黨史的小故事
朱德的扁擔
1928年,朱德同志帶領一支紅軍隊伍到井岡山跟毛主席會師。山上是紅軍,山下不遠就是敵人。
井岡山上出產糧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糧。從井岡山上到茅坪,來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難走。可是每次挑糧大家都爭著去。
朱德同志也跟戰士們一塊兒去挑糧。他穿著草鞋,戴著斗笠,挑起滿滿的一擔糧食,跟大家一塊兒爬山。白天挑糧,晚上還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樣跟敵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擔藏了起來。不料朱德同志又找來了一根扁擔,寫上「朱德扁擔不準亂拿」八個大字。大家見了,越發敬愛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擔了。
⑸ 適合少兒講的中國共產黨歷史題材故事3到5分鍾
一、陳望道
「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當年,靠著一輛自行車和一雙膠鞋,焦裕祿踏遍了全縣149個生產大隊中的120多個。在鹽鹼區,他經常抓一點鹼土放在嘴裡品嘗,說出鹹的是鹽,涼絲絲的是硝,又臊又苦的是馬尿鹼,這讓和鹽鹼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農目瞪口呆。無論瓢潑大雨,還是風沙漫天,別人往屋裡跑,焦裕祿總是往外沖,即使在病重期間,他也拒絕只看材料聽匯報。他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
「遠征西涯整十年,苦樂桑梓在高原」,孔繁森生前留下的這首詩,生動概括了他在高原的工作狀態。在藏十年,他為西藏的發展嘔心瀝血,傾盡所有。殉職後,人們在他的遺物里發現了僅有的八塊六毛錢和去世前4天寫的關於發展阿里經濟的12條建議。去世25年後,他留下的那句話——「一個共產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早已成為黨員領導幹部共同的精神財富。
⑹ 了解一個黨史故事200字
章建寧,時任孝感市公安局正縣級偵查員。2011年,也是他退休後的一年冬天,在北國冰城吉林市。一天,路過松花江邊,只見遠處有幾個大人和小孩在冰凍的江面上玩耍。突然,有人大聲呼救「求求你們快救人啦,我的孩子掉到冰洞里了」。正坐在計程車里的章建寧,聽到呼救的聲音,趕緊叫司機停車,不等車停穩,就跳出車門,邊跑邊解衣扣邊思考最佳簡易的施救法,不顧腳趾傷殘和大腿疼痛的老毛病,冒著零下近二十度的嚴寒,跳進冰洞里救人。幾經反復、周折,終於抓住小男孩的衣服,然後向上推、頂、托、舉出冰面,小孩終於得救了。他自己在眾人的幫忙下,也艱難地爬上了冰面。
不幾天,老民警奮不顧身救人的事跡在東北媒體迅速傳開。吉林省吉林市委向湖北省孝感市委發來了賀電函,感謝孝感公安老民警見義勇為的壯舉。
作為榮立個人一等功的他,在省、市給予的榮譽、表彰嘉獎大會上,總是謙虛地微笑著說:「我只不過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任何一個有正義感的人,遇見這種事,都會這樣做的。」這種心態平和謙虛,待人熱情,對事業執著,辦事果敢,孝愛父母家庭,博愛大家的音容笑貌,一直伴隨著他走完了62年的人生歷程。
2014年國慶節後,他因病醫治無效,離開人世。他曾在彌留之際,還情系家國:人生一場忙忙碌碌,只是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的貢獻還不夠啊;同志戰友情,警民情,家國情,情滿人間啊!告別儀式那天,人們自動前去送行,大廳里里外外站滿人群,大家滿含深情,噙著眼淚,逐一行告別禮。戰友情、警察淚,熱淚盈眶送忠魂;東北行義舉,傳播孝文化,金盾閃輝天地間。這正是:鐵肩擔道義,人間有真情,神州正氣在,孝愛鑄輝煌!
⑺ 了解一個黨史故事700字
了解一個黨史故事:夏明翰捨身為國
姚楠 六(3)班
夏明翰是湖南衡陽人。他加入中國共產黨,為黨的事業做了許多的事。不幸的是,1928年2月7日他在漢口被捕了。
夏明翰被押在獄中。敵人用了種種手段,想讓夏明翰說出中國共產黨的地下組織,但是毫無所得。又一次審訊開始了。夏明翰鎮靜自若地走進來,昂首對著那個惡煞般的主審官怒目而視。
主審官問:「你姓什麼?」
夏明翰答:「姓冬。」
「你明明姓夏,為什麼說姓冬!簡直是胡說!」
「我是按國民黨的邏輯講話的。你們的邏輯是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的,你們把殺人說成慈悲,把賣國說成愛國。我也用你們的邏輯,把姓「夏」說成姓「冬」,這叫以毒攻毒。」
主審官又問了幾個問題,可是什麼都問不出來。反動派在夏明翰身上連半根稻草都沒撈到,而且失去了希望,只得使出了最後的一招兒,宣布「就地處決」。
2月9日,也就是夏明翰被捕的第三天,反動派把夏明翰押上了刑場。夏明翰泰然自若,連聲高呼革命口號,接著又高唱起《國際歌》。周圍的群眾都感動得流下眼淚;反動派在這凜然正氣的震懾下膽顫心驚。
行刑的時刻馬上就到了。反動派問夏明翰:「你還有什麼話要說嗎?」
夏明翰說:「我要把我的話寫出來,給我拿紙和筆來!」
反動派還希望夏明翰最後能供出點有用的材料來,立即給他了一枝筆和一張紙。
夏明翰接了過來,奮筆寫了一首正氣凜然的就義詩: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自有後來人。
寫完後,大聲念了一遍,把筆往地上用力一拋。
夏明翰慷慨就義了。他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壯烈的革命之歌。
⑻ 適合幼兒園小朋友的黨史故事
適合幼兒園小朋友的黨史故事:《雞毛信》的故事。
紅色經典代表著中華民族發展的一個重要時代,詮釋了一種永不磨滅的時代精神;它們所表達的對困境的無畏、對信念的堅守、對事業的無私獻身精神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也是人類崇高精神品質的升華,這些精神都是不以時代變遷而改變的核心價值理念。
⑼ 黨史紀念地小故事大約50字左右的
1949年10月1日,彭德懷在張治中、陶峙岳等人的陪同下,來到新疆首府迪化(今烏魯木齊)市。彭德懷走著走著,忽然在沸騰的人流里發現自己的畫像,濃黑的眉毛頓時擰了起來。他一個箭步沖過去,擋住了那幾個抬著畫像遊行的人。抬畫像的群眾一下子沒認出彭德懷,詫異地問:「你要干什麼?!」彭德懷指了指他們抬著的畫像,說:「這個人模樣太難看,你們就不要舉著他過街了!」抬畫像的人一怔,還沒等他們反應過來,彭德懷竟伸手一把扯掉了畫框上的畫像。抬畫像的人氣憤至極,一把揪住彭德懷,大聲叫道:「你知道我們抬的是誰嗎?這是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常勝將軍彭德懷!」幾個民兵見狀也圍攏過來,指著彭德懷:「快!把這個壞人抓起來!」彭德懷不由得笑了:「同志們,同胞們,我就是彭德懷,就是這個畫像上的人!」大夥面面相覷,不知所措。彭德懷接著說:「你們不用害怕,我只是想給你們提一點要求,以後不要抬著我的畫框子來回走了,你們要舉,就舉毛主席、朱總司令的畫像,舉象徵革命的紅旗!」眾人聞言,熱烈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