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和資料。
「狼牙山五壯士」汪察畢是指在抗日戰爭時期,在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狼牙山戰斗中英勇抗擊日軍和偽滿洲國軍的八路軍5位英雄,他們是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
1941年9月25日,日偽軍圍攻易縣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區,企圖殲滅該地區的八路軍和地方黨政機關。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一團七連六班奉命掩護大部隊及狼牙山地區群眾安全轉移。他們打退日偽軍多次進攻,並將敵人引向狼牙山峰頂絕路。最後,沒培五人在彈盡路絕的情況下,縱身跳下萬丈懸崖,用生命和鮮血譜寫出一首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
1、馬寶玉
【1920年—1941年】,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下元皂村人,1937年參加八路軍,兩年後入黨。1941年9月在易縣狼牙山為掩護主力部隊和人民群眾安全轉移,他帶領全班4名戰士奮勇殺敵,同數千日軍巧妙周旋一整天,將敵人引困芹上絕路,勝利完成阻擊掩護任務,寧死不屈,毅然跳崖犧牲,年僅21歲。
2、葛振林
(1917年~2005年)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黨城鄉喜峪村人。1937年參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9月25日,在河北省易縣狼牙山阻擊日軍戰斗中,葛振林與四位戰友寧死不屈,壯烈跳崖,他和宋學義被掛在樹上,倖免於難。
3、胡德林
(1922年—1941年)、胡福才(1923—1941年),河北省保定市容城縣人,是叔侄兩個。他們和葛振林一樣,小時受苦,日本鬼子來了,又增添了民族恨。
4、胡福才,河北省保定市容城郭村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1941年,在晉察冀軍區一分區一團七連六班當戰士。同年秋,日本侵略軍對晉察冀邊區發動猖狂進攻。
5、宋學義
(1918年-1971年),是聞名中外的「狼牙山五壯士」之一。學義出身貧苦,祖父和父親常年給地主扛長工,哥哥整年累月跑老山(太行山)擔挑為生。
㈡ 齊國成語故事大全
⑴ 關於齊國的成語故事田忌賽馬
齊國的大將田忌,很喜歡賽馬,有一回,他和齊威王約定,要進行一場比賽。
他們商量好,把各自的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賽的時候,要上馬對上馬,中馬對中
馬,下馬對下馬。由於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馬強得多,所以比賽了幾次,田忌都
失敗了。
田忌覺得很掃興,比賽還沒有結束,就垂頭喪氣地離開賽馬場,這時,田忌抬頭一看,
人群中有個人,原來是自己的好朋友孫臏。孫臏招呼田忌過來,拍著他的肩膀說:
「我剛才看了賽馬,威王的馬比你的馬快不了多少呀。」
孫臏還沒有說完,田忌瞪了他一眼:
「想不到你也來挖苦我!」
孫臏說:「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說你再同他賽一次,我有辦法准能讓你贏了他。」
田忌疑惑地看著孫臏:
「你是說另換一匹馬來?」
孫臏搖搖頭說:
「連一匹馬也不需要更換。」
田忌毫無信心地說:
「那還不是照樣得輸!」孫臏胸有成竹地說:
「你就按照我的安排辦事吧。」
齊威王屢戰屢勝,正在得意洋洋地誇耀自己馬匹的時候,看見田忌陪著孫臏迎面走來,
便站起來譏諷地說:
「怎麼,莫非你還不服氣?」
田忌說:「當然不服氣,咱們再賽一次!」說著,「嘩啦」一聲,把一大堆銀錢倒在桌
子上,作為他下的賭錢。
齊威王一看,心裡暗暗好笑,於是吩咐手下,把前幾次贏得的銀錢全部抬來,另外又加
了一千兩黃金,也放在桌子上。齊威王輕蔑地說:
「那就開始吧!」
一聲鑼響,比賽開始了。
孫臏先以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第一局敗鋒輸了。齊威王站起來說:
「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孫臏先生,竟然想出這樣拙劣的對策。」
孫臏不去理他。接著進行第二場比賽。孫臏拿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獲勝了一局。
齊威王有點心慌意亂了。
第三局比賽,孫臏拿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又戰勝了一局。這下,齊威王目瞪口呆
了。
比賽的結果是三局兩勝,當然是田忌贏了齊威王。
還是同樣的馬匹,由於調換一下比賽的出場順序,就得到轉敗為勝的結果灶余。
就是這么些了。對我有幫助
⑵ 齊文化成語故事
安然無恙
公元前22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傳位給他的兒子趙孝成王。當時孝成王還小,所以國家大事都是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處理。
趙威後是一個賢明而且聰慧的女子,平時誠懇待人,關鍵時候深明大義。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就對趙國發起進攻。趙國處於危難之中,只得向齊國求救。齊國國君要趙威後將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後才肯出兵。趙威後哪捨得將兒子送去當人質呢?她便召集大臣們商議,看是否有更好的辦法。
趙國大臣觸龍建議趙威後同意齊國的意見。趙威後思前想後,決定以國為重,將小兒子送到齊國。長安君到了齊國之後,齊國言而有信,派出部隊,幫助趙國打退了秦國。
後來,有一次齊襄王派使者帶信去出訪趙國,問候趙威後。趙威後見到使者後,接過信來還沒拆開,就先詢問齊國的收成怎麼樣,百姓是否平安,最後才問到齊襄王身體如何。齊國使者有些不高興。他對趙威後說:「我是奉齊王之命來到貴國的。而您為什麼先問我國的年成,再問百姓,最後才問到國君,這不是先卑賤後尊貴,貴賤倒置嗎?」
趙威後微笑著說:「話不能這樣說。你想一想,如果沒有好的收成,百姓就過不上好日子;如果沒有百姓的安定生活,哪還會有國君的平安呢?我如果不這樣問你,那才真是舍本問末,本末倒置呢!」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⑶ 齊國成語故事
隨便給你列幾個吧
老馬識途
管仲、隰朋跟隨齊桓公去討伐孤竹國,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說:「可以利用老馬的才智。」於是放開老馬前行,大隱枯滾家跟隨在後,於是找到了路。
唇亡齒寒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找借口說鄰近的虢(guó)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裡罷了。」晉獻公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份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之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裡?起初,田忌准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現在魏國精銳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 *** 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於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的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⑷ 齊國在戰國時期都有什麼著名的『歷史典故,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和齊國有關的成語故事有《安步當車》、《不自量力》、《簞食壺漿》、《雞內鳴狗盜》、《容濫竽充數》、《樂極生悲》、《門庭若市》、《水深火熱》、《圍魏救趙》、《物以類聚》、《因勢利導》、《狡兔三窟》等。
⑸ 由齊國和楚國,聯想到一個成語故事
南橘北枳,成語,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意思是淮南的 橘樹,移植到 淮河以北就變為枳樹。比喻環境變了,事物的性質也變了。
⑹ 齊國在戰國時期都有什麼著名的『歷史典故,成語故事』
孫臏,圍魏救趙,馬陵道之戰。管仲,老馬識途。
⑺ 《齊國成語典故故事》之
1、《齊國成語典故故事》之一:一箭之仇。
典故「一箭之仇」源於《管子·大匡》。
啟示:我們要向齊桓公學習「宰相肚裡能撐船」的寬廣胸懷和尊重賢士的美好作風。。
2、《齊國成語典故故事》之二:呆若木雞。
典故「呆若木雞」這個故事源於《莊子·達生》和《列子·皇帝》。
啟示:我們做事時,結果無論是好還是壞,我們都得好好的學習。
⑻ 齊國成語故事
安然無恙
公元前22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傳位給他的兒子趙孝成王。當時孝成王還小,所以國家大事都是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處理。
趙威後是一個賢明而且聰慧的女子,平時誠懇待人,關鍵時候深明大義。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就對趙國發起進攻。趙國處於危難之中,只得向齊國求救。齊國國君要趙威後將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後才肯出兵。趙威後哪捨得將兒子送去當人質呢?她便召集大臣們商議,看是否有更好的辦法。
趙國大臣觸龍建議趙威後同意齊國的意見。趙威後思前想後,決定以國為重,將小兒子送到齊國。長安君到了齊國之後,齊國言而有信,派出部隊,幫助趙國打退了秦國。
後來,有一次齊襄王派使者帶信去出訪趙國,問候趙威後。趙威後見到使者後,接過信來還沒拆開,就先詢問齊國的收成怎麼樣,百姓是否平安,最後才問到齊襄王身體如何。齊國使者有些不高興。他對趙威後說:「我是奉齊王之命來到貴國的。而您為什麼先問我國的年成,再問百姓,最後才問到國君,這不是先卑賤後尊貴,貴賤倒置嗎?」
趙威後微笑著說:「話不能這樣說。你想一想,如果沒有好的收成,百姓就過不上好日子;如果沒有百姓的安定生活,哪還會有國君的平安呢?我如果不這樣問你,那才真是舍本問末,本末倒置呢!」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戰國策》記述的這個故事中,趙威後在問齊國使者時,問到年景、百姓和齊王,都用了「無恙」二字。原話是「歲亦無恙乎?民亦無恙乎?王亦無恙乎?」據古書記載,「恙」是一種小蟲子,多滋生在荒野濕地里,人如果讓它蜇了,輕者生病,重則死亡。因而後來「恙」就成了疾病的代名詞,在很多地方使用;「無恙」就指無病、無憂、無災。想一想
趙威後見到齊國使者後,為什麼先問齊國的年成,再問百姓,最後才問到齊國的國君
⑼ 齊文化成語故事大全
安然無恙
公元前22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傳位給他的兒子趙孝成王。當時孝成王還小,所以國家大事都是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處理。
趙威後是一個賢明而且聰慧的女子,平時誠懇待人,關鍵時候深明大義。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就對趙國發起進攻。趙國處於危難之中,只得向齊國求救。齊國國君要趙威後將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後才肯出兵。趙威後哪捨得將兒子送去當人質呢?她便召集大臣們商議,看是否有更好的辦法。
趙國大臣觸龍建議趙威後同意齊國的意見。趙威後思前想後,決定以國為重,將小兒子送到齊國。長安君到了齊國之後,齊國言而有信,派出部隊,幫助趙國打退了秦國。
後來,有一次齊襄王派使者帶信去出訪趙國,問候趙威後。趙威後見到使者後,接過信來還沒拆開,就先詢問齊國的收成怎麼樣,百姓是否平安,最後才問到齊襄王身體如何。齊國使者有些不高興。他對趙威後說:「我是奉齊王之命來到貴國的。而您為什麼先問我國的年成,再問百姓,最後才問到國君,這不是先卑賤後尊貴,貴賤倒置嗎?」
趙威後微笑著說:「話不能這樣說。你想一想,如果沒有好的收成,百姓就過不上好日子;如果沒有百姓的安定生活,哪還會有國君的平安呢?我如果不這樣問你,那才真是舍本問末,本末倒置呢!」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