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子路一生有哪些故事
1、子路侵官:《反經》原文記載,議曰:昔仲由為邵宰,季氏以五月起長溝,當此之時,子路以其私秩粟為漿飯,以餉溝者,孔子聞之,使子貢往覆其飯,擊毀其器。子路曰:夫子嫉由之為仁義乎?孔子曰:夫禮!天下愛天下,諸侯愛境內,大夫愛官職,過其所愛,是曰侵官。
2、無宿諾:仲由一生追隨孔子,保護孔子,積極捍衛或努力實踐孔子的思想學說,對儒家的貢獻、對後代的影響也是很大,為子至孝,善政為民,誠實守信,忠義仁勇,聞過則喜,聞善則行,見義必為,見危必拯,其德其行如日月在天、江河行地。光照人間潤澤華夏,位列十哲,世稱先賢。
3、為親負米: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4、子路使子羔為費宰:據《論語》中記載,子路讓自己的師弟子羔做費的地方官,孔子說,這個孩子還沒有完成學業,讓他這么早就主持一個地方的事物,這是害了他呀。子路回答說,那裡有人民,子羔完全可以在實踐中學習,沒有必要非通過讀書來學習。
5、子疾病 子路請禱:《論語》中記載,孔子生病了,子路為孔子向鬼神祈禱,請求讓自己的老師健康。孔子說,可以這樣做嗎?子路說,可以這樣做啊,《誄》中就記載了向天地神明祈禱的事情,這就是通過祈禱可以完成心願的證據啊。孔子長嘆一聲說,我已經祈禱了很久了。
1、仲由為人伉直魯莽,敢於對孔子提出批評,勇於改正錯誤,深得孔子器重。仲由為人果烈剛直,且多才藝,事親至孝,性格爽直,為人勇武,信守承諾,忠於職守。
2、「志伉直」,又使得子路的好勇與一般的逞勇好鬥之徒有所區分,使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張正義、為民請命、不欺幼弱的意蘊。
2. 關於子路的故事= =有什麼
仲由是周朝春秋時候魯國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從小家境貧寒,非常節儉。經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覺得自己吃野菜沒關系,但怕父母營養不夠,身體不好,很是擔心。
家裡沒有米,為了讓父母吃到米,他必須要走到很遠很遠的百里之外才能買到米,再背著米趕回家裡,奉養雙親。百里之外是非常遠的路程,也許現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兩次。可是一年四季經常如此,就極其不易。然而仲由卻甘之如飴。為了能讓父母吃到米,不論寒風烈日,都不辭辛勞地跑到百里之外買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氣非常寒冷,仲由頂著鵝毛大雪,踏著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腳被凍僵了。抱著米袋的雙手實在凍得不行,便停下來,放在嘴邊暖暖,然後繼續趕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浹背,仲由都不停下來歇息一會,只為了能早點回家給父母做可口的飯菜;遇到大雨時,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寧願淋濕自己也不讓大雨淋到米袋;刮風就更不在話下。
如此的艱辛,持之以恆,實在是極其不容易。
後來仲由的父母雙雙過世,他南下到了楚國。楚王聘他當官,給他很優厚的待遇。一出門就有上百輛的馬車跟隨,每年給的俸祿非常多。所吃的飯菜很豐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斷。過著富足的生活。
但他並沒有因為物質條件好而感到歡喜,反而時常的感嘆。因為他的父母已經不在了。他是多麼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過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經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負米百里之外奉養雙親,都永遠不可能了。
子路負米
3. 子路負米」的故事是怎樣的
子路從小家境貧寒,經常吃野菜度日,怕父母營養不夠,他徒步百里之外買到米,之後再背著米趕回家裡,奉養雙親。一年四季,不論寒風烈日,不辭辛勞。
後父母雙雙過世,他南下到楚國,楚王聘他當官,給他很優厚的待遇。一出門就有上百輛的馬車跟隨,每年給的俸祿非常多。所吃的飯菜很豐盛,但他並沒有因為物質條件好而感到歡喜,反而時常因為父母的過世而感嘆。
他是多麼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生活,即使再負米百里之外奉養雙親,都永遠不可能了。人們為了紀念子路,將子路負米這段堤防改為「子路堤」,將子路堤旁邊的堤上村,更名為子路堤村。後來人們就以「負米」表示求取俸祿錢財等以孝養父母。
(3)關於子路的故事有什麼擴展閱讀:
一、原文及譯文
周仲由,字子路。家貧,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
譯文:
仲由,字子路。(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去世後,(他做了大官,)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
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現在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如願以償呢?」
二、子路簡介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之野(今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仲村鎮)人。「孔門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受儒家祭祀。
仲由性情剛直,好勇尚武,曾陵暴過孔子,孔子對他啟發誘導,設禮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勸導,請為弟子,跟隨孔子周遊列國,做孔子的侍衛。後做衛國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好勇力,任內開挖溝渠,救窮濟貧,政績突出,轄域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