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山西有什麼著名的民間故事

山西有什麼著名的民間故事

發布時間:2023-07-15 02:36:55

㈠ 關於山西的傳說故事

山西,素有“中國古代 文化 博物館”之稱。那你知道關於山西的 傳說 故事 有哪些嗎?下面是我給大家分享的關於山西的傳說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山西的傳說故事:孤憤一生的傅山
傅山留給我們的名頭實在太多,思想家、文學家、 書法 家、畫家、 醫學 家等等,如果再加上傳說中的 武術 在內,我們只能感嘆:傅山不是人,他是神。但是, 歷史 的風雲更迭,讓傅山在展現他神奇人生的同時,又背負了孤憤難平的沉重苦痛。

傅山曾經有過一段快樂的日子。二十歲出頭時,他有了一份讓他終身都不能忘卻的婚姻。但是很可惜,這份濃情蜜意只停留了五年。妻子患病去世之後,傅山終身沒有續娶,獨自將孩子撫養成人。妻子死後,傅山進入當時山西的最高學府三立院學習,並成為山西提學袁繼賢的得意門生。隨後,袁繼賢因得罪魏忠賢入獄,傅山變賣家產四處奔走,為恩師鳴冤,徒步到北京上疏,最終使老師無罪釋放。一夜之間,不懼權貴的傅山名滿京城。拒絕仕途的傅山回到太原之後,潛心研讀學問。隨後,李自成、清軍先後進入北京,旦夕之間,明朝滅亡。悲痛至極的傅山為了對抗清朝剃發的政策,出家成為一名身穿紅色道袍的道士,以此表明堅決不向清朝屈服的決心。

渴望明朝復興的傅山從此踏上了反清之路,並因此被捕入獄,受盡嚴刑拷打並絕食抵抗,在友人的營救下,撿回一條命。出獄之後,傅山隱居崛圍山,康熙久聞傅山大名,派人將傅山連人帶床強抬到北京殿試。倔強的傅山服下大黃 腹瀉 不止,誓死不肯進入宮門。即使如此,康熙還是授予他官職,傅山痛哭堅決不肯接受。

辭官回歸太原之後的第四年,已是古稀老人的傅山遭受了生命中最為沉重的打擊:就在這一年,兒子傅眉去世。老來喪子的悲痛,讓傅山飽受坎坷之苦的人生轟然倒塌。第二年,桀驁一生的傅山帶著綿綿不絕的悲憤離開人世。
關於山西的傳說故事:走西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手拉著那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門口”,這首山西民歌《走西口》幾乎無人不知,凄婉的曲調動人心弦,而歷史上走西口的故事更是盪氣回腸,催人淚下。

山西歷史上,有過兩次大移民。一次是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將數百萬山西人像種子一樣撒播到中國各地,那些原本因為戰爭凋敝不堪的地域,因為山西人的到來,再次展現出勃勃生機。到了清朝時期,山西再次出現大規模的移民風潮,就是走西口。不過,與明朝那次有組織的遷徙相比,這一次山西人成群結隊走西口,最初的動機只是為了生存。處在黃土高原上的山西,土地貧瘠,天氣乾旱,惡劣的環境使得吃飯自古便是山西人頭痛的問題。為了生存,貧窮的山西人終於在無奈中開始挪動腳步,向著緊鄰山西而又地廣人稀的內蒙古草原而去。山西邊境有一個叫殺虎口的地方,從這里一路向西就可以到達草原。天長日久,走殺虎口也就成了大家口口相傳的走西口。

飢餓的人群、疲憊的身影、希望的眼神、遙遠的路途,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能想到的走西口的畫面。他們含著故土難離的悲傷,帶著親人沉重的渴盼,向著西口一路跋涉。他們中的很多人並沒有運氣走到西口,因為飢餓、 疾病 倒在了荒郊野外;有的人遭遇劫匪,命喪他鄉;那些有幸走到西口的人,同樣也遭遇到在陌生環境中生存的艱難。萋萋草原,無邊的風沙,記錄了走西口的山西人雄起的歷史全程。晉商,這個日後在中國商界舉足輕重的商幫,如一縷炊煙從草原上裊裊升騰。與胡雪岩並駕齊驅的“大盛魁”以及成就包頭城的“復盛公”等,都是山西人走西口走出的壯麗景象。

心酸的走西口,如今已是一條遊客們熱衷的 旅遊 路線。當我們用現代化工具輕松丈量這段行程的時候,已經無法感受到當年走西口前輩們的那份悲涼。但是,我們能知道的是,走西口的前輩,用他們的腳步和膽魄,打破了山西人走不出黃土高坡的世俗偏見。只有了解了走西口的這段歷史,也許我們才能真正了解山西人。
關於山西的傳說故事:美女的結局
山西自古出美女,中國的四大美女,山西就有兩個,一個是晉南的楊貴妃,一個是晉北的貂蟬。但是她們二人的命運,卻都充滿了悲劇氣氛。

如果不是馬嵬驛被逼自盡,楊貴妃的一生幾乎就是一部風花雪月的言情劇。唐明皇李隆基用他無上的權力,為楊貴妃營造了一份空前絕後的幸福。“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都是她寵冠後宮的寫照。李白為她寫詩,高力士為她牽馬,三個姐姐先後進宮,兄弟楊國忠手握重權。一個女人,人生燦爛到這個份上,也算是極致了。

應了好景不長這句老話,隨著“安史之亂”爆發,歌舞昇平的日子走到了盡頭。原本好端端的國家,竟然到了千瘡百孔的地步,楊貴妃成為很多人眼中的紅顏禍水。面對嘩變士兵要求處死貴妃的呼聲,先前“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李隆基,掩面拋棄了這個帶給他青春與浪漫的女人。一代美女,香消玉殞。

與楊貴妃相比,美女貂蟬的命運就有了一種觸目驚心的慘淡。東漢末年,董卓專權, 天下 一片大亂。為了除掉董卓,司徒王允的義女貂蟬從此走上了她為人左右的人生。王允很聰明,前腳把貂蟬許諾給董卓的義子呂布,後腳就把貂蟬送到董卓的府中,然後跑到呂布那裡離間二人:不是我不給你留著,實在是董卓惹不起啊。呂布原本還想咽下這口窩囊氣,沒想到第二天見到貂蟬之後,發現貂蟬對自己一往情深,屈身董卓實在是生不如死,呂布的怒火當時就沖天而起,轉身就把董卓幹掉了。

殺掉董卓之後,貂蟬也就成了呂布的小妾。日子沒過多久,呂布就被曹操擒獲,命喪白門樓。呂布一死,美女貂蟬又成了曹操手中的棋子。曹操知道,貂蟬的美貌是自己籠絡人心的法寶。想來想去,曹操把貂蟬送給了一直想收服的關羽。關羽明白曹操那點心思,不肯收納,讓貂蟬自謀出路,結果貂蟬就做了尼姑。曹操聞訊之後,趕忙派人追回貂蟬,面對抓捕她的士兵,貂蟬毅然撲向刀劍身亡,被人左右的棋子人生就此解脫。

無論楊貴妃替罪羊式的結局,還是貂蟬身不由己的沉浮,都是命運強加給她們的一份無奈的重負。歲月無聲,那如花的美貌早已凋謝在風塵之中。

猜你感 興趣 :

1. 山西民間故事

2. 關於山西的神話故事

3. 晉商誠信故事和傳說

4. 山西汾陽歷史傳說

5. 河南燴面傳說故事

6. 有關汾陽的歷史傳說

㈡ 山西傳說故事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那你知道山西 傳說 故事 有哪些嗎?下面是我給大家分享的山西傳說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山西傳說故事:趙氏孤兒
在山西 歷史 中,趙家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家族。晉靈公時,武臣屠岸賈與文臣趙盾不和,設計陷害趙盾,在靈公面前指責趙盾為奸臣。趙盾全家三百餘口因此被滿門抄斬,僅有其子駙馬趙朔與公主得以倖免。後屠岸賈又假傳靈公之命,迫使趙朔自殺。公主被囚禁於府內,生下一子後託付於趙家門客程嬰,亦自縊而死。程嬰將嬰兒放在葯箱里,負責看守的韓厥同情趙家,放走程嬰與趙氏孤兒後亦自刎。程嬰攜嬰兒投奔趙盾老友公孫杵臼。此時屠岸賈急欲斬草除根,為搜出孤兒便假傳靈公之命,要將全國半歲以下一月以上的嬰兒殺絕。程嬰與公孫杵臼商議, 決定 獻出自己親生兒子以保全趙家血脈。後程嬰便向屠岸賈告發公孫杵臼私藏趙氏孤兒,屠岸賈信以為真,派人搜出嬰兒,擲在地上,又刺了幾劍,程嬰見親子慘死,忍痛不語。公孫杵臼大罵屠岸賈後觸階而死。屠岸賈心事已了,便收程嬰為門客,將其子程勃(實為趙氏孤兒)當作義子,又取名屠成。

二十年後,趙氏孤兒長大成人,程嬰告以實情。趙氏孤兒悲憤不已,決意報仇。此時靈公已死,悼公在位,程勃將屠岸賈專權橫行、殘害忠良之事稟明,悼公便命他捉拿屠岸賈並處死。趙家大仇得報,趙氏孤兒恢復本姓,被賜名趙武。從趙武開始,復甦的趙家再次成為晉國的風雲家族,並最終成為三家分晉的一支龐大力量。至今,在山西的襄汾縣,還有一個叫做“三公村”的村落。據說,就是當年這三位義士商量保護趙氏孤兒的地方。故人遠去,但忠義的雲朵依舊漂浮。
山西傳說故事:董安於血濺晉陽城
太原是一座有著2500 年歷史的城市,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如今的太原城歷史只有1500 年。那麼,前面的1000 年在哪裡呢?答案是:晉陽古城。晉陽城是戰國時期趙國發家的資本。但是,建築這座古城的卻是一個叫董安於的人。董安於這個人名頭不大,但提起他的前輩董狐卻是赫赫有名。趙家到了趙簡子當政的時候,董家的後代董狐就是他的得力助手。當時,衰弱的晉國被六卿把持朝政,國君越來越像個擺設。深謀遠慮的董安於知道六卿遲早會內訌,於是勸趙簡子早早為趙家規劃一塊根據地。幾經考察,趙家的根據地選擇在了如今太原的龍山與汾河之間。當然,建築晉陽城的重任也就落在了董安於的身上。

至今,我們都必須佩服董安於的高瞻遠矚。董安於建築的晉陽城,以堅厚的夯土為城牆,以粗大的銅柱支撐宮廷,又以山木作為圍牆的木骨。後來,趙家被智伯等三家逼退到晉陽城時,趙家的後代依靠堅實的城牆和銅柱冶煉出的兵器,這才逃過滅族之災。

當初,趙簡子率軍攻打衛國的時候,曾經俘獲了500 個衛國奴隸。當時,趙簡子把這些奴隸存放在邯鄲的親戚家中。現在,晉陽城建造完畢,趙簡子開始移民。於是向親戚索取這些奴隸。沒想到,親戚翻臉不認賬,並且拉攏六卿中的親戚聯合將趙簡子圍困在晉陽城中。危急關頭,怕落下亂臣賊子名聲的趙簡子有點縮手縮腳,倒是董安於挺身而出,經過一番大戰,最終平息了這場騷亂。但這件事還是讓趙簡子的政敵握住了把柄。引發這場騷亂的邯鄲趙家以及六卿中的范氏及中行氏被懲罰之後,趙簡子的政敵以董安於也是騷亂的罪魁禍首為由,讓趙簡子交出董安於。當時,趙家的勢力在六卿中屬於中游,政敵一旦聯手,趙家危在旦夕。但是,董安於又是趙家的有功之臣,趙簡子說什麼也不肯把他交給政敵。就在他左右為難之際,董安於又一次挺身而出。他說:我這條命沒什麼了不起,如果我的死能讓趙家遠離禍患、國家停止動盪,我也是死得其所了。說完,董安於自殺身亡。趙簡子悲痛之餘,將董安於的屍體橫放街頭,政敵聞訊,也就打消攻打趙家的念頭。

無論是建造晉陽城,還是以死平息災難。董安於用他的悲壯,換取了趙家日後的雄起。如今,無論是晉陽城還是戰國七雄的趙國,都已是紛亂歷史中的灰燼。但董安於的名字,在2500 年之後,依舊鮮活。
山西傳說故事:介子推綿山被焚
山西有座很著名的山,叫綿山。而因為介子推的緣故,綿山有了靈魂。

事情還得從晉文公重耳說起。晉獻公時,晉國宮廷內訌,公子重耳出逃衛國,衛國不敢收留,於是逃往齊國,途中無食物可吃,只好吃野菜充飢。重耳自幼長在宮中,咽不下野菜。其中有個侍從叫介子推,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煮成湯端給重耳喝,說是麻雀湯。重耳喝完後連稱味道好,後來在趕路時,重耳發現介子推走路一拐一瘸,經過追問才明白真相,重耳感動不已,並許諾回國後定當重賞介子推。在秦國的幫助下,重耳在闊別19 年後,終於成為晉國國君。但是,得到 天下 的重耳卻遺忘了當初流亡途中的誓言。在他的封賞之中,唯獨遺漏了介子推。目睹他人的加官進爵,深受刺激的介子推選擇了無言隱退,這一退,卻是他與重耳的永別。

介子推帶著母親隱居在綿山之後,在別人的提醒下,晉文公重耳終於想起了這位隨自己飄盪四方的忠臣。但是,面對他的宣召,介子推始終都不肯走出綿山。情急之下,晉文公竟然採納了三面燒山逼出介子推的餿主意,熊熊大火燃燒了七天七夜,但就是不見介子推和母親的身影。烈火熄滅之後,人們發現,介子推和母親早已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一代忠臣孝子,轉眼已成灰燼。

為了表示這份懊悔之情,晉文公下令從此之後在介子推祭日時,全國都不得燒火煮飯,後世熟知的寒食節就這樣帶著一縷苦澀從歷史中漫卷而來。

猜你感 興趣 :

1. 山西民間故事

2. 關於山西的神話故事

3. 五台山傳說故事

4. 山西汾陽歷史傳說

5. 堯舜禹的傳說故事

6. 黃河的傳說故事

㈢ 山西民間小故事

你知道多少有關山西的故事?閱讀山西有趣的民間故事,同時能了解山西獨有的民俗。下面就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山西民間小故事,希望對你有用!

山西民間小故事篇1:畫師比藝

山西省河津市僧樓鎮南午芹忠信村村東有座龍王廟,原址在天澗下澗口的地方,創建時間無可考究,舊時明朝有碑文記載:當年古廟有正殿三間,後因山洪瀑發,廟被淹沒。

龍王廟第二次重建地址在東崖地半坡間,時間不詳,嘉慶十年(1805年)歲次辛卯仲秋重修過一次。後又因地理位置不佳,下暴雨時村中洪水爆發,灌進龍王廟,將龍王廟毀為一旦。

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村人目睹破爛的龍王廟宇傷心,經鄉老多方聚眾商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號召全村老小捐資、捐物、捐地方,村民齊心用50多條騾子一夜之間把村東口低凹處墊起,作為龍王廟新的廟址。龍王廟建東口,當時只有正殿三間。後在民國十一年(1922年)歲次壬戌潤五月初三日,重修獻殿三間,增建兩邊耳房和東走廊,舞台和兩邊山門。龍王廟建成後,由我社畫師薛佐唐和本邑繪士趙元福共同彩繪雕畫,使廟宇煥然一新,村民喜悅之情,難以表達,特約蒲劇名家楊虎山戲班登台演出,予以慶賀落成。

龍王廟最引人矚目的是那些壁畫,廟里的壁畫很珍貴。尤其是在龍王廟正殿左右的東西牆壁上,早年有兩副珍貴的壁畫:西牆上的一幅是五彩工筆下山虎,名曰:虎嘯龍泉。山風吹動,松濤怒吼,斑斕猛虎,濃墨重彩,栩栩如生;東牆上的一幅是寫意龍,名為:龍吟雲起。祥雲繚繞,龍頭高昂,口吐火球,神龍見首不見尾,水墨國畫,兼工帶寫,黑白對比鮮明,濃淡運用適宜。兩幅畫左右對稱,畫面大約各高5米,寬4米。

據老人們傳說,當年在繪畫時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正殿西山牆和東山牆彩畫是龍王廟壁畫的顯眼地方,請了本村畫師和本邑繪師趙元福各畫一面。為了比試畫工的技藝,在大殿走廊中間圍上帳蓬,兩個畫師互不觀看對方的設計和繪畫技藝,只要求各顯身手,限定時間完工,看誰能畫出特色,畫藝更高一籌。

正殿西山牆由本邑繪師趙元福丹青,繪了一幅猛虎下山,那猛虎威風凜凜,下山之勢給人的感覺,它就是百獸之王,虎嘯風生,給人們一種威猛無比的感覺。趙元福畫得認真,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畫揭幕後,人們紛紛喝彩。

正殿東山牆,由本社畫師薛佐唐丹青,時在壬戌菊月。眼看西山牆的虎就要畫成了,而東邊畫龍的薛佐唐卻遲遲不動手,時間過去了好幾天,他才開始畫畫。不過他胸有成龍,揮灑自如,點綴間雲飛龍生,渾然天成。他繪了一幅龍哈雷起大型巨龍,看那生龍活虎,活龍活現,大氣蓬勃的氣勢,真好像龍行雲走,騰雲駕霧大雨即將來臨。尤其是點睛之筆,直把一條飛龍畫活了,揭幕之初,人們不禁驚呼妙筆神龍!

兩幅壁畫,龍騰虎躍,栩栩如生,都得到了村民的贊不絕口。這兩幅畫在六十年代末保存完好。可惜後來龍王廟成了村裡的機磨房,機聲隆隆,麵粉飛揚,年久壁畫剝蝕蒙塵,廟牆也幾經改造重建,壁畫大部分損失。前幾年村裡的企業家重修了龍王廟,這兩幅畫由人民村張安太臨摹修復,不過比原貌差了許多。

山西民間小故事篇2:白牛溪王通設教

史載,春秋戰國時期卜子夏的“西河設教”、隋末王通的“河汾設教”、明朝薛瑄在河津老城“南書院”的設教,三位都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很大名氣的河津文人,在龍門開壇設教,教書育人,傳播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對當時的歷史起到了舉足輕重作用。正是因為他們播灑火種,薪火相傳才是龍門的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繁衍,龍門的文化通過三次設教顯得熠熠生輝,聞名天下,因此龍門歷來就有“西河桃李滿天下”之說。

“王通西河設教”,最初在龍門縣城。由於隋煬帝無道,戰火四起,他又離開縣城遷移到現在的萬榮縣集賢村。後來又隱居在稷山佛峪東山的文中子洞,專心著述,潛心授徒,對《六經》進行重新修訂。

後來王通來到距南午芹東社村(現忠信村)北約5華里的傍通峪永興禪寺“白牛溪”講學。王通設教數十年,由於傾注心血,加之他的教育思想符合現實,培養思路志在興國運、倡興邦。因此,聲名遠揚,引得四方學子前來求學,其門下弟子多時達數千人,比較有名是杜淹、李靖、房玄齡、魏徵、陳叔達、董常、姚義、薛收、賈瓊、竇威等人,這些人後來都成為大唐名臣和社會名流。所以“白牛溪”講學影響最大。

南午芹忠信村傍通峪的永興禪寺,即校注本清光緒五年《河津縣志》記載的永興禪寺,位於傍通峪內2里許的石瓮下的西山谷。因其天降雨時,雲籠山峰,寺藏雲中,故又名“法雲寺”。該寺修建於唐天寶( 玄宗742——755)年間,毀於明嘉靖大地震。規模建築物不詳,沒有留下歷史記載。寺內的“白牛溪”遺跡可考。現在傍通峪的東邊懸崖下,那股汩汩直流的細細的泉水,就是白牛溪的源泉。當年,永興禪寺香火旺盛,不僅擁有南米溝、北米溝、寺溝峪幾百畝山坡地,而且在傍通峪口還有30畝官地。可見,當年永興禪寺水豐糧足,地理位置幽靜,可謂文中子王通講學的最佳場所。他在永興禪寺廣招賢良,白牛溪邊聚眾講學,傳授文化以及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張,永興禪寺白牛溪由此而著名河東。

山西民間小故事篇3:太原柳巷的由來

柳巷,位於太原市中心的商業鬧市區,是個購物的街區,是太原的“王府井”、“銅鑼灣”式的商業步行街,也是太原市一條歷史悠久最繁華的商業老街,具有三百多年的商業歷史,擁有中國華北地區最大的夜市,日人流量多達二十餘萬。大凡外鄉人到太原市出差旅遊時,都要在柳巷裡走一走,用心體味一番晉商的遺風。

說起柳巷來,那在太原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的街道之一。它繁華,繁華到百貨俱全、店鋪櫛比、一家接著一家;它熱鬧,熱鬧到人流熙攘、接踵摩肩、絡繹不絕;它古老,古老到沒有一個人能說清它究竟問世於哪一朝、哪一代。至於這條街為什麼要叫柳巷?似乎也成為一個謎,難覓真諦。不過,在老柳巷人的口中,卻代代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明朝皇基的開創者朱洪武——明太祖,在北伐滅元的戰爭中,揮戈直指元軍的軍事要塞——太原。駐扎太原的元軍,憑借太原城高池深的地理優勢,以逸待勞,垂死固守。明西征大將軍常遇春,為了解守敵詳情,遂親自化裝成樵夫,混進太原城卧底。不料,事不機密,常遇春的行跡被元軍探子探得 。當他剛剛穿過太原城東門外的橋頭街 ,混進朝曦門時,就被元軍伏兵四麵包抄。常大將軍急迫之中,殺開一條血路,拐入城牆根下的一條小巷,鑽進巷北的一個破舊小院。

這所殘頹的小院里,只住著一位年愈花甲的孤寡老婦人柳氏。她的丈夫早年被元兵殘殺,兒子又被元軍抓夫,一去不歸。所以,她恨透了元朝統治者。她見這位樵夫被元兵追殺,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便把常遇春藏進了後院的柴垛中。追兵闖入院中搜尋,柳氏裝聾作啞,將他們哄走。

常大將軍獲救後,深謝老人救命之恩。臨別時,他順手摘下院中樹上的一根柳枝,交給柳氏說:“老媽媽,這里不久要打仗了。為不使您老再遭戰火,請把它插在街門上,明朝大軍見到柳枝後,便會盡心保護。”

不過幾日,明軍果然攻入太原。柳氏眼見戰火即起,唯恐街坊四鄰難逃戰劫,遂走家串戶,告訴眾鄰,各取柳枝插於門首。由於常遇春深清了城中敵情,安排了內應坐探,明軍里應外合,迅速拿下太原城。攻入城中的明軍士兵,按常大將軍的命令,看到門上插有柳枝的院子,便格外小心保護,秋毫無犯。

戰後,眾街坊為了感謝柳氏,也為了紀念太原的光復,便把門首的柳枝,植入門前街畔。這些柳枝便生根、抽技、發芽、吐翠。插入街頭巷尾的柳枝,隨著時光的推移,長成了小柳樹、大柳樹、老柳樹。從春到夏,從夏到秋,這條不起眼的小巷,綠柳成蔭,枝條煙娜,涼爽愜意。於是,一個美麗的街名“柳巷”,來到了太原的大地上。

傳說,往往揭示著歷史。據地方誌書的記載,柳巷起初並不是一條繁華的大街,而是一條院落破舊的市井小巷,居住著飽經風霜的窮苦市民。是清光緒帝中葉的那一場大水患,淹沒了城南和南關城的商市街巷,商賈們才逐漸向柳巷、橋頭街一帶遷轉,使這條僻靜、蕭條的小巷,變成店鋪毗連、行商坐賈雲集的鬧市。尤其是在辛亥革命之後的二十多年中,柳巷的商品貿易迅速發展,成為太原當時的商業中心。“大隆祥”、“慶記”等五大綢緞庄,在這里競爭;“大興茂”、“志成”、“福利生”、“慶華源”、“履華新”等鞋庄 ,在這里角逐 ;“中華”、“中德”、“順天立”等葯行 ,在這里爭衡 ;“恆隆源”、“東方德永”、“近億號”、“三和興”、“三義永”、“稻香村”等菜店、茶莊、點心鋪、水果鋪,在這里發跡。享有盛譽的“正大飯店”、“晉隆飯店”,在這里新建洋式樓堂,烹炒中西大菜,經營豪華旅館,達官貴人多下榻消遣於此。

柳巷商市的畸型發展,急速膨脹,使不少京津豫冀的商賈們也慕名接踵而至。津商黃厚甫在河南經營的“華泰厚”服裝業,在柳巷開辦了太原的“華泰厚”;天津著名的“樂仁堂”大葯店,在柳巷建立了“樂仁堂”分店;冀賈兩兄弟集資,也在柳巷一隅,經營起“雙合成”食品店;……一時間短短的一條柳巷,變成了寸土寸金的商業大鬧市,雲集了四五十家商鋪。

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葉,日本侵略軍踐踏了太原,柳巷的店鋪紛紛倒閉,商賈大都破產,一派調蔽蕭條的景象,直到太原解放前夕,都難以恢復往日的元氣。

是新中國的誕生,挽救了瀕臨滅頂的太原商業和商市柳巷,使古老的柳巷又煥發出勃勃生機。尤其是80年代以來,老商號迅速恢復,新商店急速增加,商品之豐盛,種類之齊全,成交數額之巨大,超過了任何一個歷史時期。問巷北之唐槐,你經歷了千餘載滄桑,問巷畔之明柳,你經歷了數百載磨難,可曾見過如今之盛世?你傾訴吧,向涉足於柳巷的每一個中外遊人!

㈣ 山西有那些傳說故事如「精衛填海」之類的,盡量詳細些,急用,急急急急謝謝!!

山西名人

悠久輝煌的歷史,美麗富饒的山河,為山西造就了眾多的優秀人才,在山西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特殊的人才,同時又影響著山西乃至全國的命運。在中國文明史上,山西大地上涌現的各種優秀人物,若群星璀璨。

傳說中的人或神,經常聽人們說起的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神農炎帝、軒轅黃帝、伏羲、後裔、被譽為「蠶祖」之稱的嫘祖,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張果老這些神奇美妙的故事都發生在山西。

其中女媧煉石補天發生在山西晉城市中村鄉的水東村的浮山上,人們把女媧乘坐中華民族的偉大母親,將伏羲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在山西高平長治兩縣的交界有「神農嶺」、「白谷山」等有關炎帝的造跡,愚公移山的太行山位於山西。說起呂洞賓各位首先想到的是「苟杳呂洞賓不識好人心」,這要源於一個有趣的故事,呂洞賓有個同鄉好友姓苟名杳,她父母雙亡,呂洞賓家境很好,便把他叫到自己家裡,並讓他專心讀書,日後好圖個一官半職,有位客人了解到苟杳的家世,又見他談吐文雅有道,舉止端莊有禮,有心將自己的妹妹家給他,而苟杳早就慕這家姑娘 的芳蓉了,於是就讓呂洞賓作媒,當呂洞賓將此事告給苟杳時,他非常樂意,這是呂洞賓給苟杳提出一個條件「賢弟成親,必得先讓我與與新娘同住三日」苟杳頓時噎的說不出話來,若不答應有怕娶不上嬌妻,只好硬者頭皮應承了。以便心裡罵自己無能,怨恨呂洞賓缺德。

娶親那天,呂洞賓把一切操辦好,就大模大樣進洞房去了,苟杳只能躲在一邊唉聲嘆氣,新娘端坐床邊,頭頂紅沙,一等聽不見動靜,二等沒點響聲,三等屋裡和沒人一樣,當新娘幾次撩開沙偷瞧,都只見新郎背向而坐讀書,一連三夜都如此,又不知是何原因,只把個新娘氣的連連落淚,苟杳第四天進了洞房就忙向新娘賠禮,新娘哭訴著:「你三日不同我同床,只顧燈下讀書,三日沒見你一面,更沒聽你說一句言語,今日你賠的是啥禮?不如早休了我!」苟杳聽了,頓時恍然大悟,原來呂洞賓如此用心,我錯怪哥哥了,當時便把事情的前因後果告訴了新娘,兩人感謝呂洞賓以此法來極力苟杳讀書上進的良苦用心,後來苟杳發奮讀書,幾年後終於功成名就,去他鄉做了官。

轉眼幾年過去了,天災人禍竟使一向闊綽的呂洞賓捉襟見肘,他對妻子說:「我找苟杳,過些日子就回來,苟杳絕不會忘恩負義的。」

待呂洞賓找到苟杳,苟杳十分吃驚,見呂洞賓消瘦潦倒的樣子,幾乎不敢相認,苟杳天天招待呂洞賓,一個月過去了,不提相助之事,呂洞賓見他是忘恩負義的小人,就不辭而別,自個兒往家裡去了。

等呂洞賓返回家裡,不見房子了,向人打聽,別人和見了鬼一樣,躲著他,弄的他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等他探明家已蓋了新房,走進家門,卻見妻小正守著一個棺材嚎啕大哭,呂呼喚娘子,娘子愣怔了半天才說:「真是你呀,快嚇死我了」。原來棺材是頭天抬來的,來人說呂洞賓在苟杳那裡病死了,並說病重時在夠苟杳那兒一時回不來,是呂讓他們蓋的新房,洞賓聽此事後越發墜到五里雲霧了,打開棺材見金銀珠寶熠熠奪目,上面有一紙條說:「又送銀兩又蓋房,苟杳好心不負郎,你叫我妻守空床,我讓你妻哭斷腸。」看後,呂苦笑不得,打這起「杳呂洞賓,不使好人心。」就傳開了。

在中國帝王中,山西出現的帝王數不勝數,如:唐叔虞是山西太原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是山西曲沃人,漢代時期的劉淵是忻州人,後趙時石勒是榆社人,以及北魏時孝文帝,文成帝,北齊高洋高歡,後晉的石敬塘,後漢劉知遠,北漢主劉崇後唐李存勖,大唐盛世異彩紛呈,一代女皇武則天出生在山西文水縣,今天的文水南徐村,十四歲入宮,遠離母親,沒有任何可以憑借的實力來到了一個陌生的世界,入宮後立為才人,賜號「媚娘」, 有一次,唐太宗問:「有一匹烈馬,誰能馴服?」武則天走出來,認真地說:「只給我三樣東西便可,鞭之不行錘擊之,錘之不行給我以刀,」這番話從小小年紀的武則天口中說出,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她做太宗的才人11年,沒有得以升遷,唐太宗臨終前將她安排到感業寺當尼姑,早在作太宗後宮的時候,武則天和李治就暗地裡來往,她早就把自己託付給這位比自己小四歲的太子身上,太宗逝世兩周年之日,李治去感業寺進香,與思念的媚娘在禪房相會,高宗勸她耐心等待,一定安排她重進宮,對於武則天來說,這次機遇非常重要,因為加上11年,的才人生活,她有13年未能得志了,她必須也不得不改變自己的境況。

武則天第2次入宮,深得高宗的寵愛,她為高宗生下了皇子和公主,再加上她善於籠絡人心,地位不斷提高,但是,武則天的目標是皇後寶座,武則天第2個孩子是女兒,很討人喜歡,王皇後也不禁前去看了看,逗弄了一番,知道皇帝就要來,皇後走了之後,武則天見機下狠心掐死了親生女兒,然後輕輕的蓋上被子,像沒事似的,不一會兒,皇上來了,武則天仍作歡笑,可掀開被一看,孩子已經死了,她真忍不住了,失聲大哭,皇帝詢問情況,左右宮女說:「剛才黃後來國」,高宗不假思索斷言:「皇後殺吾女」,於是將皇後廢了,改立武則天為後。

武則天就這樣登上皇後的寶座,手段似乎有些殘忍,可是對於風雲突變的宮廷生活來說,要麼為魚肉,要麼在政治斗爭的風浪中侵覆。恰巧高宗身體不好,常頭暈腦疼,因此就讓武則天坐在簾內聽政,隨時給高宗出主意,武則天的威勢和高宗不相上下,當時並稱「二聖」,後來高總覺得皇帝當的沒滋味,後索性借口頭疼,乾脆不上朝了,把朝政都交給武則天處理,她接受了唐高宗的囑托,制定了平定邊疆的方略,朝廷的軍隊神武強大。

對於中國的封建文化來說,女人只不過是男性社會的點綴和陪襯,而女人政治更是為傳統文化所難容,武則天就是在這種文化背景中實現了中國女皇零的突破。

在唐高宗去世二個月後,武則天派人殺了太子李賢,廢中宗,立第四子李旦為皇帝,但居於別殿,不許參與政事,並平定揚州叛亂。武則天畢竟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公元690年重陽節,67歲的聖母神皇武則天;正式登基,建立大周朝,她從媚娘才人昭儀皇後天後太後聖母神皇到皇帝,走上了權力的頂峰。

和著中國歷史「分久必和,和久必分」的輪回腳步,多少帝王踏著山西這塊土地登上了西安、洛陽、北京的皇帝寶座,山西這個天下「第一軍事要地」成為皇朝更替興衰的角逐場,伴隨著中國周期性的改朝換代,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而山西正處在中原古國與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帶,戰爭頻繁,烽火連綿,這也註定了山西武將紛勇,名將輩出,黃土文化的熏陶,朔北大風的錘煉,尚武民俗的影響,鑄就了山西武將忠義智勇,如:十一刺客之一的豫讓,趙國大將廉頗,漢代的衛青、霍去病、秦朝大將軍王剪、霍光、三國時關羽,以及李牧、張遼、隋唐的尉遲恭 金國耶律金耶律光、新絳時薛仁貴、北宋的楊業、汾陽狄青,南宋王彥。同時也出現了宰相狄仁傑,藺相如、唐時裴度徐繼畲,陳廷敬,介子推、於成龍 楊深秀。

漢朝第一將衛青,祖籍河東平陽出身微賤,少年時曾給人家牧羊,長大後做了漢武帝大姐平陽公主家的騎奴,有人給他相面,說他命好,將來有封侯的福相,後開因衛青戰績輝煌果真被封為侯,然而,與其說衛青命好,還不如說衛青敢於拚命,她一生曾七次出戰匈奴,衛青本姓鄭,隨了母姓,他的三姐衛子夫是平陽侯家的歌妓,一次,漢武帝到平陽公主家發現衛子夫美麗非凡,變為之傾倒。衛子夫很快進宮,深的皇上寵愛,後封為皇後。

由於衛子夫貴為皇後,衛青進宮做了侍中,漢武帝原只是為討好位皇後,卻不料為漢王朝招來一員頂天立地的大將。這時,漢武帝正在實施它反擊匈奴的偉大戰略,衛青的出現,加快了他這一偉大戰略的實施,衛青接連奉命出征均大獲全勝,漢王朝自開國以來,從來沒有這么揚眉吐氣過,衛青凱旋還朝,公卿以下皆到馬前拜迎,漢武帝為了表彰衛青的功勞,將他五個兒子,全封為侯,他卻辭謝說「宮本是將士之功,應該封賞他們。」

自古英雄出少年,公元前123年,年僅18歲的霍去病隨舅舅衛青出征匈奴,霍去病血氣方剛,剛滿20歲的她率騎兵萬人出隴西,入胡地歷經五年,打過焉之山直插祁連山下。後來,衛青做了漢武帝的姐夫,當年主人的僕人一躍成為主人的丈夫,自從出了衛青霍去病漢王朝再也不用被迫將自己的血親骨肉送到荒漠去討好匈奴了 ,今天,每當我們十分自豪地談起大漢民族時,可曾想到,我們的自豪是從衛青霍去病那裡開始的。

千古一將關羽「頭枕洛陽,身卧湖北當陽,魂歸故山西,」,這位河東解州的千古名將,年輕時就急公好義,因殺死侮辱民女的當地惡霸而亡命天涯,從而「桃園三結義」與劉備、張飛傑一起事,關羽生前只被封為漢壽亭侯,僅是一個鄉鎮級待遇賜封,死後的名聲鵲起,朝代每更替一次,關羽就官升一級直至清代登峰造極山西老百姓賦予關公萬能之神,皇帝拜他,因為他是頂天立地之神,皇家拜他可江山穩固,社稷千秋。公員拜他,只要關公一點頭,保你官運亨通,平步青雲,官兒越做越大,商人拜他,關公掛印封金,不取不義之財,又神威無比,不僅可以剪除不義之徒,保證平安發財,武士拜他,因為關公是「華夏第一奇勇」「威震天下」不僅是武人之楷模,又可以使你武藝超群,戰無不勝,文人拜他,因為關公是聖人,識文知書,又深知耕讀艱辛,且寬厚仁慈,大義參天,不枉埋天才,保你得官得財,農家拜他,因為關公是神,又是天上的龍,能興雲布雨,且又有人間經歷,知道農家諸事,體諒農家疾苦,一求則靈。現在人際關系日漸復雜,難以 預料的因素也日趨增多,現代人對此深感恐懼焦慮,急需尋找一種穩定的力量來安慰動盪不定的心境,而關公是當前民俗信仰的綜合象徵,正能滿足現代社會的各種需求,在泰國法庭開庭之前,全體人員要起立向關公宣誓,表示對關公忠誠,之後方可開始有關程序。據美國新聞媒介透漏,里根夫人南希為丈夫競選,曾專程趕到舊金山向關公像乞靈,求其神力保佑丈夫競選成功,在擁有2040萬人的台灣 ,關公信徒達800萬人,關帝廟達3000多座,而真正的關帝廟在山西運城解州市全國最大的一座關帝廟,號稱武廟之冠。

中國老百姓的守護神尉遲恭是如何當門神?據傳說,由於李世民在爭奪江山的過程中殺了不少人,做了皇帝以後,經常在夢中見到惡鬼相鬥,往往驚得大叫而起,為此非常害怕,有一次,他把這事告大臣們。尉遲恭便與秦瓊身穿戒裝夜晚守衛宮門,說來也怪,自二人也守宮門之後,太宗果然不再做惡夢,但誰能保證以後不做惡夢呢?太宗便命畫工畫了二人肖像,懸於宮門兩旁,肖像怒目圓睜,儀容威武,從此邪崇全消,太宗夜夜安然入睡,二人從此便成為門神。

其實,百姓之所以在中國兩千年間產生的成千上萬武將中,將他兩位作為自己的守護神,自有他們利益考慮,所謂門神,主要職責是驅鬼避邪 ,保障滿門平安,對他要求很高,既要有一夫當門,萬夫難入之功,又要坦坦盪盪,一身正氣,忠心耿耿。不為財色所迷,非一般武將所能及,如此說來他倆可謂當之無愧。

歷來為將者有的忠,有的勇,有的剛,有的烈,有的兼而有之,而若論一個奇子,唐代名將薛仁貴當屬第一人,薛仁貴領命率大軍直奔雲洲,並向敵人報上姓名,敵兵艦是猛將薛仁貴立即下馬相拜,然後下令撤兵,竟嚇退20萬突厥大軍,如若不是《新唐書》中如實記載人們還以為是傳奇故事。

提起楊家將人們首先提到的便是楊業,敵兵一見「楊」字大旗嚇得心驚膽戰,常常不戰自退,楊業的戰斗事跡在當時連山野村夫三歲頑童都能熟知,守雁門關八年期間契丹軍始終不敢侵入 。今天代縣城內鼓樓上懸有正面題為「威震三關」背面有「聲聞四達」的巨匾,便是人們為紀念楊業功勛而流傳至今的珍貴遺跡。

唐代大臣狄仁傑,年輕時,做過小官,後升任唐中央最高法官,他為官秉正,在作河南汝南刺史時,勇敢地救活了將被處死的兩千多人,這些人後來改為流放邊境地區,狄仁傑在寧州做過刺史,受到人們擁戴,給他立有「德政碑」 。那批流放者路過寧州時,寧州人民出來慰問,並把他們帶到德政碑下招待了三天,他們彼此並不相識,是由狄仁傑善政把他們聯系起來了,武則天做女皇的第二年,狄仁傑被任為宰相,公元698年,突厥入侵今河北中部武則天立即發兵四十五萬,命太子掛元帥銜,狄仁傑為副帥,負實際責任入侵軍聽說出動大軍,以狄仁傑為統帥未經對陣向北逃退,武則天晚年最信重狄仁傑,在宮廷宴會上武則天親手舉杯賜仁傑,在大殿相見時,武則天總叫仁傑不要跪拜,他老而又病,多次告老還鄉都未批准公元700年,狄仁傑病逝,武則天痛苦出聲,廢朝三日,追封狄仁傑為梁國公。

陳廷敬是晉城市陽城人,歷任翰林院蔗吉士,內閣學士,左都刺史,戶部吏部侍郎,尚書以及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等高官,他一生以清廉正直聞名,認為「上官廉則吏自不敢為貪」他提出督撫保薦的州、府、縣官一定先要查清此人是否在鄉間盤削百姓。所以貪官污吏對他望而生畏,陳廷敬的功績是受康熙皇帝之命和另一位官員張玉書共同主持完成了《康熙字典》的編撰工作,為我國文化事業做出了貢獻。

生於聞喜縣儀章村的楊深秀是清末維新派代表人物,「戊戌六君字」之一,光緒24年四月光緒帝頒發「明定國是證書」百日維新期間,他為維新派陳寶抗疏剖白,八月慈禧太後發動政變,變法失敗,楊深秀在逮捕列內而大義凌然,不逃避而被囚入獄,同年以「大逆不道』」之罪 被殺於北京菜市口,年49歲,同難者有譚嗣同等共六人,史稱「戊戌六君子」。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在一切藝術里,詩的藝術占著最高的等級,中國是詩的國度,作為人生的探索,中國詩能把人引到西洋讀者所不知道或不熟悉的世界。詩情畫意普三晉:山西的文人墨客教育家有::子夏、衛子夫、王煒、王之渙、王昌齡、王通、王績、王翰、薛道衡、白居易、溫庭韻、柳宗元、司馬光、米芾、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喬極、傅山、羅貫中、趙樹理、元好問等。

唐代詩人白居易,晚年號香山居士,山西太原人,李商隱給白居易做墓誌銘,稱他為「太白宮」白居易出身貧苦家庭幼年刻苦讀書,很早就會作詩,十六歲時寫《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詩,其中最重要的兩句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有聲」引起當代詩人重視,同時展現出一個偉大的名字白居易。

其實百家是個大家族,相傳,他們的老祖先曾為秦朝的江山立過汗馬功勞,秦始皇緬其功勛,追封子孫與山西太原家族內還有人做過太遠太守,算起來到白居易這代香火延續700年,白居易所寫的,《賣炭瓮》「可憐身上衣正草,心憂炭賤願天寒」暗示了對社會的抗議,作為一位對中國詩歌發展做出偉大貢獻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一生創作了3800多首詩歌,在唐代詩人中首屈一指,創導的新樂府運動,更是在唐代詩壇獨樹一幟,喻理深刻,光彩照人的《長恨歌》,寫一代風流倜儻的唐明皇,把人們感興趣的有關唐玄宗和楊貴妃民間傳說,通過自己豐富的情感和想像力充實渲染,成為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的敘事詩歌典範:「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長恨歌》為中國詩歌留下了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還有盛名為傳的《琵琶行》「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同時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像是」,成為載入音樂史冊難得的佳作。「別有憂愁暗恨生,此生無聲勝有聲「。借琵琶女流落江湖的凄慘遭遇,抒自身失意官場之忿懣不平 。據《日本國見在》記載,唐朝詩人對日本的影響,以白居易畏罪。,<長恨歌》《琵琶行》在唐代時的日本幾乎家喻戶曉,此外,白居易的詩歌還多被改為吸曲。《長恨歌》演變為《梧桐雨》,《長生殿》,而《琵琶行》又化作《青衫目》,白居易的《憶江南》讓人憶起他為官,利民一方的業績,在杭州人刺史時,手下用人把他剩餘的俸錢裝箱准備帶走,白居易看見後說:「把它存到庫里吧,今後好治理西湖用。」白居易要走了,杭州百姓心裡好難過,他們打聽好白居易上路的日子,紛紛提了酒壺託了糕點,久候西湖邊來送別,他離開杭州後,那裡百姓一直親切地呼他為「白舍人」, 他在西湖邊上修的堤,杭州人一直把原來的一條白沙堤叫「白公堤」,以此來紀念這位關心民眾疾苦的詩人。書畫大師董壽平,原名董揆,1904年2月17日生在洪洞縣杜戌村的一個詩書世家,高祖、祖父、父親都是以詩、書、畫見長的學者名流。董氏家族廣集歷代名家字畫,曾多達10萬余卷,在北京天安門、人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館及許多賓館飯店和重要場所都有他的大幅畫作,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常以他的字畫作為國禮贈與外國元首,為人民大會堂創作了《蒼松圖》,寬6米,高4米,2人捧墨,如此巨幅,他竟不需起稿,而揮灑自如,蒼松挺拔,枝繁葉秀,難得佳作,一揮而就,這就是90歲高齡,60在畫壇當今中國美術界一代宗師著名國畫家、書法家、鑒賞家——董壽平先生和他的書畫風采,「董梅」「壽平竹」特別是他畫的黃山風格獨具,作品氣勢雄偉,引人入勝,自1979年以來,董壽平先生已9次東渡日本舉辦畫展,1989年在晉祠博物館建成」董壽平博物館」。

祖籍山西永濟的唐代文壇巨匠,人稱「柳河東」的柳宗元,對華夏文學凝聚了一次高峰性的構建,奔涌的黃河,陶冶了情懷抱負;厚重的黃土地,鑄造了文化人格,他的文章有《封建論》,《捕蛇者說》則抑鬱憂憤,寄淤了對窮苦百姓的深厚同情。

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司馬光是山西夏縣,他的名字是這樣來的:在他出生時,父親司馬池正擔任光州光山縣令,於是便給她取名「光」。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各位都知道,從小就聰穎過人。他編著了長達394卷的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學著作《資治通鑒》。

生於明末清初的傅山先生,是一位充滿了奇妙色彩的人物。論淵博這位傅山可謂書畫、詩歌、醫道、拳術、文論樣樣精通,造詣高深在同時代人中極為罕見。梁啟超先生曾評價說:「傅山的學問,黃河以北無人可以象鼻」。而前人對傅山描述更以「字不如詩,詩不如畫,畫不如醫,醫不如學,學不如人「是畫龍點睛最為形象。

雖說:「字不如詩」,傅山書法精品,卻是一字千金,盡管詩不如畫,傅山的繪畫也極富個性,胸中自由浩盪之思,腕下乃發奇逸之趣。作為明代移民他用繪畫表現悲憤不平的心境,以荒林、險灘、怪石襯以夜色、月光抒發了用文字難以表述的胸襟,使文人畫以全新的生機出現在中國畫壇。其代表作品如《崛潿紅葉》、《陽泉四景》等,縱使醫不如學作為一代名醫傅山,卻以精湛的婦科名著《傅青主女科》馳名醫學界,至今仍被人們重視,雖說學不如人傅山卻在哲學以極高的學術成就與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彥元等人齊名,被推為「清初六大宗師」

驚濤拍岸的羅貫中,太原清徐人,所著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金瓶梅》《紅樓夢》成為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奇書,其中前三部的作家竟都是山西人,他的作品涉及了三個《三國演義》《殘唐五代史演義傳》《隋唐志傳》。它可以稱得上是「亂世文學專家」,傳說,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的「空城計」之一段時,還有一段故事,馬謖失街亭。,司馬懿率領大軍殺奔西城而來,這時城內只有文臣十幾個,老弱兵卒兩千多,諸葛亮自知不敵,決定棄城而走,寫到這里,他覺得這樣寫不出孔明的足智多謀,但一時又沒有好主意,偏巧羅貫中一舉小山村,出了一件新聞村裡請來戲班子要連唱十幾天大戲,村民王大膽一家老少都是戲迷,晚上個個都要去看戲,誰都不願留下開看家,王大膽急中生智,突發奇想叫老婆把大門敞開,堂屋裡亮起紅燭,小偷就以為屋裡有人不敢偷東西,全家人樂得歡天喜地都去看戲了,頭一晚村裡凡是所了們的人家都被偷了,唯獨王大膽家敞開門沒有事,他自以為這是一高妙計,第二天照計行事,小偷雖覺得疑惑,但到底沒趕進去,第三夜,小偷反生一念,在其門口大喊:「失火了快救火呀」連叫幾聲,無人反應,於是便放膽進門,將衣服財務席捲一空,王大膽一家看完戲後,在回家途中見有人背包袱離去,忍不住得意地對老婆說:說不定是小偷,今晚又不知哪家失竊了呢!等他們回到家一看,才真正的傻了眼,頓時呼天喊地,以後再也不敢離人了,羅貫中聽到此事,初覺得好笑,可後來一想,司馬懿必不敢進城,我就能贏得時間調兵,豈不兩全其美?後來羅貫中果然寫成了「諸葛亮治腿司馬義」之一章節,而把空城計寫得如此精彩,也許正是受了這個故事啟發呢。

清康熙年間曾遍過一部《全唐詩》堪稱中國最大的詩歌總集,所記載的唐朝2300 多位詩人,其中有明有形有籍貫可以考證的758位唐代詩人,僅山西籍的就有82位,48900首詩中僅白居易的詩就達2000多首,唐代的山西真正稱得上是「詩晉」。

山西河津人王通是隋朝末年的著名學者,也是「初唐四傑」之一王勃的祖父,史書上稱他為「名儒」,他自幼喜好讀書,學習精神十分刻苦後學有成就,因懷才不遇,便返回家鄉河東教學生,當時,慕名來他門下求教的弟子多之千人,唐朝初年的名將良相房玄齡,魏徵、李績等人,都是王通的門生,他的學說,當時流傳很廣,名氣很大,為此,後人給予了他極高的評價,《三字經》把王通與孔子、勞資等人齊名,一些古書上還說,正是因為王通給魏徵,房玄齡等唐朝初年的著名將相們親自講學論道,才終於造就了李唐王朝如日後將近三百年繁榮昌盛的基礎大業。

王通市各有骨氣的人,早年,退歸家鄉後幾番謝絕隋文帝和隋煬帝的招請,就是不肯出來做官,到了唐朝,仍堅持只搞文學而不問仕途,有一年,唐太宗和宰相房玄齡等人去花園賞花觀景,忽然,有一隻大鳥,翅如車輪,羽毛鮮麗,見人不怕,悠悠然飛落在一小花枝上,唐太宗見此情景,忙問左右:「大鳥飛來有何大意」身邊的將相們面面相看,沒有一人能答得上來,事後,房玄齡給山西家鄉的王通寫了一封信,向老師求教,王通回信說:「此鳥見人不怕,象徵太平,乃是吉祥的徵兆〉」。房玄齡向太宗匯報後,太宗覺得這種解釋很有道理,就問房玄齡你怎麼知道的?房玄齡如實作答:「是我的老師指教的」,於是太宗很想見這位有學問的先生,然而,當房玄齡把皇上聖旨傳給王通時,他卻死活不去見太宗。如今,在河津境內和通化村附近,仍可以找到一些與王通家族有關的文物遺跡,「通化」這個村名,就是以王通的名字命名的,傳說,王通寺後,曾有一夥盜賊扒王通的墓,行竊之後,為了掩蓋他們的丑跡。便四處謠言「王通墓中一無所有,連屍帶寶全都華為神奇升了天」,人們信以為真,便紛紛傳言「王通化了,升了天了」,以後,作為一種自豪和驕傲,這個村也就被改名「通化」。

詩人王績使王通的胞弟,參與過《隋書》撰寫,開創了大唐詩歌的健康風氣 ,中國歷史上最大因部叢書《四庫全書》,濃濃的給他書了一筆「意境高估。氣格遒健」,出唐詩壇,王績幾乎成了唯一享此殊譽贊頌詩人。

被譽」初唐四傑「之冠和「少年才子」的山西河津人王勃,是隋末唐初名儒王通的孫子,詩人王績的侄孫,他的童年,基本上是在家鄉度過的。啟迪於祖輩大師的傳承脈系,小小年紀已聰穎過人,才華橫溢,20多歲那年,他當眾作了一篇震驚華夏,傳之不朽的《滕王閣序》,當中最有名的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在江西南昌市的贛江市邊,於岳陽樓、黃鶴樓被稱為「江南三大名樓」。說起滕王閣還有一段故事,滕王閣最初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應為南昌都督時所建,後來,閻伯嶼當了都督,重修滕王閣後,在9月9日閻都督在閣中大擺席,款待全城達官顯貴和文豪才子,為的是讓其逞露女婿吳子章的才學。因此當天晚上,這位都督已讓其女婿寫好一篇《滕王閣序》,默記在心,准備第二天早上拿到宴席上即席揮筆一鳴驚人。

當時,王勃恰好南下探親路過此地受到邀請之後,連夜坐船到南昌,參加了閻都督的盛宴,席上救過三巡後,閻都督加以客套幾番,便請求來賓即席作文,當場命題《滕王閣序》,眾人心之誘因,於是辭推不作,唯有王勃才高氣盛,毫不客氣,當場作詩,獨獨一看嘴上不好說,心裡格外惱火,按下命令手下監視他,每寫一句回報給他一句,頭幾句,聽後都督說只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時頓時驚嘆不已,轉怒為喜,拍案稱奇「妙句真是天才」於是王勃的名聲大振,《滕王閣序》成為千古傳頌。

山西這片黃土地上,冒出過一群姓王的著名詩人,他們的作品劇場連綿,成為唐代詩壇一個有趣現象,邊塞派詩人王昌齡寫的《邊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為還。但是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寓意悠遠,耐人尋味,正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王昌齡、王之渙、高適三位詩人,某天,踏著薄雪到旗亭飲酒賦詩,三人約定,誰的石碑歌女選唱得多誰就是贏家。現有兩位個女唱,結果都是王昌齡和高適的,他們得意地在旗亭壁上分別寫下一道,待到第三位歌女,仍然唱的是王昌齡的絕句,他高興得又在璧上劃了一道,這時候,王之渙有點著急了,剛才唱的都是下里巴的曲調,陽春白雪的內容他們怎麼敢碰呢?說到這兒,指一位最漂亮的歌女說:「等到他唱時如果不是我的詩,這輩子我再也不與你們二為爭高下了,可他要唱到我的詩,那麼,對不起,你們二位可得跪倒我床前,老老實實白我為師.」說的三人哈哈大笑,等輪到那位最漂亮的歌女時,他唱的果然是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之後王之渙將在二位詩人所劃得道上用圈圈起來了,證明他是最棒的。這就是史書上所記載的「旗亭畫壁」的故事 。

㈤ 山西民間傳說故事

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記載的 歷史 達三千年,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那你知道山西民間 傳說 故事 有哪些嗎?下面是我給大家分享的山西民間傳說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山西民間傳說故事:刺客豫讓
說豫讓的故事,還得借著董安於的話茬。董安於的死,讓趙家躲過一難。但是,這份仇恨並沒有在趙家的心頭熄滅。趙簡子死後,他的私生子趙襄子接班。因為出身低賤,再加上性格平和,趙襄子沒少讓以智伯為首的晉國其他家族欺負。

智伯這個人在外面雖然霸道,但對待門客卻是彬彬有禮、噓寒問暖、無微不至。智伯的門客里有一位叫豫讓的人,領導的關懷,讓曾經飽受寄人籬下冷落的豫讓深受感動。但是,霸道的智伯最終卻栽倒在趙襄子的腳下。趙襄子殺死智伯之後,為了解氣,用智伯的頭骨做了一把酒壺(也有說做成尿壺的)。沒想到,他的舉動,激怒了逃亡的豫讓。

士為知己者死。豫讓一邊回想智伯生前對他的好處,一邊開始了他的刺殺計劃。但是,豫讓的運氣實在太差。第一次,豫讓冒充民工到晉陽宮中修廁所,好不容易等到趙襄子入廁,還沒等動手,就被有心 靈感 應的趙襄子發現了。了解到豫讓刺殺的原因後,趙襄子很贊賞豫讓的這份忠義,當場就釋放了他。為了保證下一次刺殺的 成功 ,豫讓殘忍地選擇了毀容。他全身塗滿樹漆,讓皮膚潰爛不堪。怕被人聽出口音,豫讓索性吞下炭火,嗓子頓時變得嘶啞。改頭換面的豫讓,連妻子都不認識了。他感覺這一次刺殺有望。手持利刃的豫讓躲在趙襄子經過的一座橋下,等待這報仇的時刻來臨。趙襄子倒是來了,但正准備上橋時,他的坐騎卻發出驚叫,趙襄子馬上就明白有人要行刺。很快,橋下的豫讓便被士兵捉住了。仔細分辨之下,趙襄子震驚地發現這個形如乞丐的刺客竟然是豫讓。為了報仇,把自己毀壞到這種地步,趙襄子明白豫讓已經是自己無法改變的死敵。從趙襄子的嘆息聲中,豫讓知道自己已經走到了生命盡頭。他懇求趙襄子脫下外套,然後揮劍連刺三下,大吼一聲“智伯,我為你報仇了”,轉身割喉自盡。
山西民間傳說故事:蘇三起解
山西有個洪洞縣,地方不大,名氣不小。洪洞之所以出名,一是因為大槐樹,另一個就是蘇三監獄。

蘇三是明朝時期山西大同人,本姓周,自小父母雙亡,孤苦伶仃之際被拐賣到北京的一家蘇淮妓院,蘇三的名字就由此而來。經過老鴇調教,聰明的蘇三很快就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再加上她天生麗質,漸漸成為妓院的頭牌。

雖然身在妓院,但愛情還是降臨在蘇三身上。來京城趕考的公子王景隆,與蘇三情投意合,耳鬢廝磨之間,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半年之後,王景隆錢財散盡,窘迫中被老鴇趕出妓院。臨行前,兩個人立下非卿不娶非君不嫁的海誓山盟。從此之後,蘇三閉門謝客。老鴇從蘇三那裡撈不到油水,很快就把蘇三賣給山西一個馬販子。馬販子把蘇三帶回老家洪洞之後,沒多久就被他的妻子與姦夫毒死,隨後買通官府把罪名安在蘇三頭上。就在蘇三等待秋後問斬的那段日子裡,蒼天突然開眼。原來,王景隆離開蘇三之後,發憤苦讀,第二年金榜題名,並被任命為山西巡撫。王景隆查閱蘇三的案件後,發現疑點重重。經過一番查訪,終於為蘇三洗清冤情。

蘇三的凄楚命運是令人同情的,好在劇情的意外扭轉為這則悲情故事加上了一個令人快慰的結局,《蘇三起解》也成了一出經典的京劇劇目。
山西民間傳說故事:長平之戰
公元前262 年,秦國攻打韓國,並且很快佔領了韓國的邊界城池。膽怯的韓國國君,無奈之下只好拿出上黨郡向秦國求和。出乎意料的是,上黨的軍民卻主動投靠了趙國。畢竟,作為晉國的分支,趙韓之間是那種砸斷骨頭連著筋的關系。為了保衛上黨,趙孝成王派老將廉頗帶著四十五萬軍隊前去增援。隨後,秦趙兩軍在長平(今高平平村)形成對峙。

秦軍的首領白起是戰國時期令各國聞風喪膽的冷血人物。廉頗和白起第一次交手就吃了敗仗,從此老將高掛免戰牌,硬是和白起耗了三年。時間一久,秦軍幾十萬人馬的糧草供應就有點跟不上趟了。白起很清楚,再這樣耗下去,秦軍的結果只能是不戰自敗。正在他犯難之際,秦國當時的國相范睢使出了反間計。很快,趙國的都城邯鄲就流言四起,說廉頗已經老了,不是秦軍的對手,秦軍誰都不怕,就怕趙括。趙括是誰?我們現在都知道一句 成語 “紙上談兵”,說的就是此人。秦國的反間計很奏效,趙王很快就宣趙括進宮,命他去長平指揮趙軍。春風得意的趙括走馬上任之後,立刻向秦軍發起進攻。這下正中白起下懷,一邊撤退一邊把趙軍一分為二,使其首尾不能相連。亂作一團的趙軍漸漸困入白起早就布置好的口袋陣中,四十多天後,飢餓的趙軍中已經發生人吃人的事件。殊死一搏的趙括帶頭突圍,卻慘死在秦軍的亂箭之下。

趙括一死,四十萬趙軍的鬥志也隨之瓦解,很快就投降了秦軍。面對如此龐大的降軍,白起知道,無論是留還是放,遲早都是禍患。最終,冷酷的白起釋放了二百來位未成年兵卒回去報信,其餘人馬全部被坑殺在長平深深的壕溝里。

自此之後,失去精銳部隊的趙國再也無力與秦軍抗衡。對秦國來說,能夠打敗最強的對手趙國,統一六國的夢想越來越成為可能。2000 年前的一步之差,讓趙國錯失了成為歷史主角的機會。這份錯失之痛,連同四十萬飄盪的冤魂,至今依然是歷史的後背抹不去的傷痕。

北漢的末代皇帝劉繼元手下有位叫楊業的大將,為人忠勇,武藝高強,江湖人稱“楊無敵”。據說當年劉繼元獻出晉陽城向宋朝稱臣之後,楊業依舊在殘破的街巷中與宋軍肉搏,直到劉繼元派出親信來勸降,楊業大哭之後才放下武器。

楊業歸順宋朝之後,很受當時的皇帝趙光義的重用,被任命為山西防禦契丹的邊關大將。楊業一上任,馬上在契丹出入的路口修起六個兵寨,並在隨後對契丹的戰斗中大破敵軍。從此,只要楊業鎮守,契丹只有望關興嘆,不敢靠近半步。

但皇帝趙光義並不滿足。楊業的屢次大勝,讓皇帝有了徹底解決契丹的想法。公元986 年,宋朝兵分東、西、中三路開始了浩浩盪盪的北伐。東路軍剛出兵就遭到契丹主力軍的迎頭痛擊,慘敗而歸。噩耗傳到中路軍那裡,當時就亂了陣腳,掉頭就往回撤。只有楊業和潘美所率領的西路軍勢如破竹,接連收復不少失地。但是,隨著其他兩路軍的失利,契丹集中起所有兵馬向楊業展開兇猛反撲。敵眾我寡之際,宋軍內部卻出了問題.楊業與當時的主帥潘美及監軍王詵發生了爭執。按照楊業的主意,一邊派騎兵保護百姓,一邊派弓箭手埋伏在契丹必經之地陳家谷,安全撤退應該不是問題。但是,監軍王詵認為,你楊業不是號稱無敵嗎,怎麼就不敢和契丹決一死戰,是不是有什麼小算盤呢。楊業被逼之下,只好率兵出擊。 軍事 力量的懸殊,讓楊業苦戰之後還是難以挽回敗勢,只好邊打邊退,到陳家谷時,預先安排的弓箭手也被王詵撤走。一番苦戰之後,楊業受傷墜馬,被契丹軍擒獲。契丹國王一心想收復這位令他既欣賞又恨之入骨的,無奈楊業誓死不降,絕食七日後悲壯去世,時年60 歲。

楊家將傳說中最慘烈的戰爭莫過於“血戰金沙灘”,在這場惡戰中,楊家將的七郎八虎中,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戰死,四郎、八郎被俘,五郎出家,整個楊家將戰死一大半。事實上,楊業有七個兒子,除老七楊延玉隨父戰死外,其餘六個始終都是鎮守邊關的大將。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後世熟知的楊六郎楊延昭。至於楊宗保和穆桂英兩口子,則是後人杜撰出來的。楊延昭之後,他的兒子楊文廣繼續承接忠勇遺風,最終死在邊關。

楊家幾代,生前都是鎮守邊關的將領滿門忠烈。之所以為人懷念,是因為在那些戰事不斷的動盪歲月里,他們用鮮血和生命,帶給百姓難得的平靜與祥和。為此,無論他們生前遭遇到多少不公與坎坷,在那些平凡的心靈土壤上,都為他們樹立起不朽的豐碑。這樣用民心樹立的豐碑,從來都不會被歲月風化。

猜你感 興趣 :

1. 山西民間故事

2. 關於山西的神話故事

3. 中國民間傳說故事大全

4. 關於民間傳說故事大全

5. 中國民間民間傳說故事

閱讀全文

與山西有什麼著名的民間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餛飩和水餃哪個更健康 瀏覽:962
社會如何提升幸福感 瀏覽:166
662是什麼愛情含義 瀏覽:184
怎麼我國四大經典故事 瀏覽:608
1984屬鼠和1982屬狗的婚姻如何 瀏覽:426
春運中國經濟怎麼樣 瀏覽:707
拒絕愛情是什麼原因 瀏覽:481
新會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691
哪些屬於銀發經濟的范疇 瀏覽:166
承德美女去哪裡玩 瀏覽:220
快捷指令如何關聯健康碼 瀏覽:264
太著急結婚的人都不怎麼幸福 瀏覽:480
幽靈傳寫的什麼故事 瀏覽:314
秒測智能健康日歷如何操作 瀏覽:63
如何寫好編劇故事 瀏覽:603
古人讀書都有哪些故事 瀏覽:913
為什麼醜男不想娶美女 瀏覽:906
11月和12月有什麼健康知識 瀏覽:344
稻草人童話故事告訴你什麼 瀏覽:315
用紙做的故事書怎麼裝訂 瀏覽: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