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年的傳說故事
傳說一:
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野獸。比現在的大象還大幾倍,比老虎還凶幾十倍。專門吃人,而且一吃就是幾十個人,被它吃的人數也數不過來。
老百姓可遭了殃。有一天,「年」又來了,有個年輕人恨極了,說:「與其讓它吃掉,還不如和它拼了,反正都是一死。」他拿把劈斧沖了上去,好多年輕也跟著沖了上去。可他們不是「年」的對手,年輕人都被「年」吃掉了。此後,「年」變得更凶惡了,老百姓個個怨氣沖天,恨聲震地。
沖天的怨氣驚動了天上的太白金星,震地的恨聲驚動了地下的地王菩薩。太白金星和地王菩薩一商量,就派神農老祖到大地收「年」。
神農手執打獸鞭,對准「年」的屁股就是一鞭。兇猛的「年」竟乖乖伏地不動了。神農奔上幾步,一隻腳踏在「年」頭上,怒吼道:「畜牲,你吃人無數,作孽極深,今天你的末日到了。」
說罷,從腰間拿下兩片瓜缽,對准「年」就一合。比象還大的「年」竟一下合在瓜缽里了。神農把裝「年」的缽埋在地底下,臨走時他再三叮囑說:「這缽埋在地下,將來會長出瓜來,這瓜不能破,一定要說它不破。」
後來,那個埋缽的地方真的長出瓜來,百姓就按照神農「不」的話音,把它叫成「北瓜」。神農除「年」的那天正巧是農歷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把這一天叫做「過年」,即避過「年」和除去「年」的意思。這天,北瓜供在堂上,以示壓邪,並敲鑼打鼓,鳴竹張燈,以紀念神農老祖的功德。
傳說二:
很久以前,有種怪獸叫「夕」,它在每年的年關都要出來傷人,連保護老百姓的灶王爺也拿它沒辦法,於是灶王爺上天請來了一位叫做「年」的神童,神童法力高強,用紅綢和放在火中燒得劈啪作響的竹竿消滅了夕獸,這一天正好是臘月的最後一天。
老百姓為了感謝和紀念年在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農歷每年的最後一天叫「除夕」,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過年,百姓希望家家都有年手中的紅綢和鞭炮,於是紅綢和放在火中燒的竹竿逐漸演變成了家家戶戶過年時都有的紅對聯、紅鞭炮,這個關於年的傳說可說條理清晰、有章可循。
傳說三:
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鄉親們像往年一樣,都忙著收拾東西准備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趕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像往年一樣准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爆竹聲,「年」獸渾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裡時,發現村裡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發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發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 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就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1)哪個白發老人的故事到此結束擴展閱讀:
1、過年習俗:
過年的習俗幾千年來一直在演變,放爆竹、貼春聯、沿襲為當今過年最普遍的活動,由此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之一,深遠地影響世界各地。
關於它的起源和意義我們需要慎重地考據、認真地思考、真確地判斷。過年本源在於「喜悅」、「慶賀」,放爆竹、貼春聯本源於「事天地」、「敬鬼神」。
過年時節中國人既歡呼雀躍,又敬天畏人(鬼),此為應有之意。也許我們可以杜撰出什麼「年獸",但我們絕不應該將情節設定為」吃人「」僥幸「(而且從邏輯上來說貼個對子恐嚇走怪獸也說不通),因為這事關乎到中華文化的根源。
如果硬將」年獸「設定成害獸,可以說成大家勇於外出打個大獵物回家好過年,那獸的皮是紅的,家家戶戶貼在門前以示收獲頗豐,這可以體現咱們中華民族歷來有勇敢的傳承嘛。
「年獸」,最好是個益獸。」 吃人的年獸「,」恐怖的氛圍」、「愚蠢的做法」、「劫後餘生的僥幸」,這種以訛傳訛不利於弘揚正能量。
2、春節起源:
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以及天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
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於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早期的節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則蘊含著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
『貳』 斷橋殘雪的典故
斷橋殘雪典故裡面沒有許仙。
斷橋殘雪典故:
西湖斷橋,最早叫段家橋。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從孤山蜿蜿蜒蜒到這里,只有一座無名小木橋,與湖岸緊緊相連。遊人要到孤山去遊玩,都要經過這座小木橋,日曬雨淋,橋板經常要爛斷,遊人十分不便。
橋旁有一間簡陋的茅舍,住著—對姓段的夫婦。兩人心地善良,手腳勤快,男的在湖裡捕魚為生,女的在門口擺個酒攤,賣家釀土酒。因酒味不佳,顧客很少上門,生意清淡。
一天,日落西山,夫婦倆剛要關門,來了一個衣衫襤褸的白發老人,說是遠道而來,身無分文,要求留宿—夜。段家夫婦見他年老可憐,熱情地留他住下,還燒了一條剛從西湖裡捕來的鯉魚,打上一碗家釀土酒,款待老人。老人也不客氣,一連飲了三大碗,便倒在床上,呼呼入睡。
第二天早晨白發老人臨別時,說道:「謝謝你們好心款待,我這里有酒葯三顆,可幫助你們釀得好酒。」說罷,取出三顆紅紅的酒葯,告別而去。
段家夫婦將老人的三顆酒葯放在釀酒缸里,釀出來的酒,顏色猩紅,甜醇無比,香氣襲人。從此,天天顧客盈門,段家猩紅酒名揚杭城,生意一天比一天興隆。段家夫婦拆了茅舍,蓋起了酒樓。他們為了感謝白發老人,積蓄了一筆錢,准備好好答謝他。
歲月流逝,一晃三年。這年冬天,西湖大雪,白發老人冒雪來到段家酒樓。夫婦倆一見恩人來到,喜出望外,留老人長住他家。然而老人第二天便要告別。臨別之時,段家夫婦取出三百兩銀子送給老人。
老人笑著推辭說:「謝謝你們夫婦—片好心,我這孤單老人,要這么多銀錢何用?你們還是用在最要緊的地方吧!」說罷,便踏雪向小橋走去。
段家夫婦站在門口相送,只見老人剛跨上小木橋,腳下一滑,橋板斷啦,老人也跌進了湖裡。夫婦倆急忙跑去相救,忽見白發老人立於湖面,如履平地,微笑著向他們揮揮手,漂然而去。
段家夫婦這才知道,白發老人不是凡人。想起老人臨別說的話,使用那筆銀錢在原來的小木橋處,造起了一座高高的青石拱橋,還在橋頭建了一座亭子。從此,游西湖的人,再不怕路滑橋斷啦。
鄉親父老懷念段家夫婦行善造橋的好事,便把這橋稱為段家橋。後來,因為「段」、「斷」同音,便被稱為斷橋。
在西湖古今諸多大小橋梁中,它的名氣最大。斷橋之名得於唐朝。其名由來,一說孤山之路到此而斷,故名;一說段家橋簡稱段橋,諧音為斷橋;傳說白娘子與許仙斷橋相會,確為斷橋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
現在的斷橋,是1941年改建,五十年代又經修飾。橋的東北有碑亭,內立「斷橋殘雪」碑。佇立橋頭,放眼四望,遠山近水,盡收眼底,是欣賞西湖雪景之佳地,為西湖十景之一,斷橋位於里西湖和外西湖的分水點上,一端跨著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
斷橋之名得於唐朝,其正名反而鮮為人知,當時是一座石橋,宋代稱保佑橋,元代稱段家橋。在西湖古今諸多大小橋梁中,她的名氣最大。
據說,早在唐朝斷橋就已經建成,時人張祜《題杭州孤山寺》詩中就有「斷橋」一詞。佇立雪霽西湖,舉目四望,但見斷橋殘雪似銀,凍湖如墨,黑白分明,格外動人心魄。
其名由來,眾說紛紜,一說起自平湖秋月的白堤至此而斷,故稱斷橋;一說孤山之路到此而斷,故名。也有人說冬日雪霽,古石橋上橋陽面冰雪消融,橋陰面依仍玉砌銀鋪,從葛嶺遠眺,橋與堤似斷非斷,得名「斷橋殘雪」。
(2)哪個白發老人的故事到此結束擴展閱讀:
斷橋殘雪介紹:
斷橋位於杭州市西湖白堤的東端,背靠寶石山,面向杭州城,是外湖和北里湖的分水點。斷橋勢較高視野開闊。斷橋是冬天觀賞西湖雪景的最佳去處。
白堤全長1千米東起斷橋經錦帶橋而止於平湖秋月。白堤橫亘湖上把西湖劃分為外湖和里湖,並將孤山和北山連接在一起。白堤在唐代原名白沙堤,宋代又叫孤山路。明代堤上廣植桃柳又稱十錦塘。堤上內層是垂柳,外層是碧桃。
『叄』 李白的詩;三千粉黛無顏色,回頭一笑百媚生。這詩的真正含義
此句是出自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含義:她回眸一笑時,千姿百態嬌媚橫生;六宮妃嬪,一個個都黯然失色萬分。
賞析:這一句運用誇張的手法,反映了楊貴妃的美貌,也突出漢皇重色思傾國。
【注】六宮粉黛:指宮中所有嬪妃。古代皇帝設六宮,正寢(日常處理政務之地)一,燕寢(休息之地)五,合稱六宮。粉黛:粉黛本為女性化妝用品,粉以抹臉,黛以描眉。此代指六宮中的女性。無顏色:意謂相形之下,都失去了美好的姿容。
(3)哪個白發老人的故事到此結束擴展閱讀
《長恨歌》——白居易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譯文:
唐明皇偏好美色,當上皇帝後多年來一直在尋找美女,卻都是一無所獲。楊家有個女兒剛剛長大,十分嬌艷,養在深閨中,外人不知她美麗絕倫。
天生麗質、傾國傾城讓她很難埋沒世間,果然沒多久便成為了唐明皇身邊的一個妃嬪。她回眸一笑時,千姿百態、嬌媚橫生;六宮妃嬪,一個個都黯然失色。
春寒料峭時,皇上賜她到華清池沐浴,溫潤的泉水洗滌著凝脂一般的肌膚。侍女攙扶她,如出水芙蓉軟弱娉婷,由此開始得到皇帝恩寵。
鬢發如雲顏臉似花,頭戴著金步搖。溫暖的芙蓉帳里,與皇上共度春宵。情深只恨春宵短,一覺睡到太陽高高升起。君王深戀兒女情溫柔鄉,從此再也不早朝。
詩詞賞析:
《長恨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篇敘事詩。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詩人借歷史人物和傳說,創造了一個迴旋宛轉的動人故事,並通過塑造的藝術形象,再現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感染了千百年來的讀者,詩的主題是「長恨」。該詩對後世諸多文學作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這首長篇敘事詩里,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結合的手法,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他們的愛情被自己釀成的叛亂斷送了,正在沒完沒了地吃著這一精神的苦果。
唐玄宗、楊貴妃都是歷史上的人物,詩人並不拘泥於歷史,而是借著歷史的一點影子,根據當時人們的傳說,街坊的歌唱,從中蛻化出一個迴旋曲折、宛轉動人的故事,用回環往復、纏綿悱惻的藝術形式,描摹、歌詠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