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王冕的故事
1、王冕自幼好學,白天放牛。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
2、王冕游歷歸來,聽到他的杭州朋友盧生死在灤陽(河北遷安縣西北),只留下二個幼女一個男孩,沒有人撫養。於是他趕到灤陽,安葬了盧生,帶了二女一男回到自己的家中,一直撫養長大。
3、王冕做山農以後,生活日益窘迫,鄉里人都蔑視他,讓他的心境悲戚不堪,最讓他不忍心的,是不能供養自己的父母。後來他父親在貧病交迫下逝世了,他悲痛萬分,但是生活依舊貧困。他的朋友想推薦他做官,王冕用「我有田可耕,有書可讀,豈肯送公文做人家的使喚嗎?」的理由拒絕。
4、因為生活的原因,王冕養成了詼諧風趣放誕的性格。他曾經送母親到紹興城裡療養了一段時間,後來他的母親想歸故鄉,王冕在《楚辭圖》上看見畫的屈原衣冠,便自造了一頂極高的帽子,一件極闊的衣服,買一乘牛車,載了母親,戴了高帽,穿了闊衣,執著鞭子,掛著木劍,唱著山歌,從村上走過,使得一群孩子跟著他笑,他也不在乎地向他們笑。
5、1359年東南騷動,朱元璋派胡大海攻紹興,屯兵九里山,村子裡嚇的到處奔跑,王冕當時有病,在床上躺著不動。士兵把他押到胡大海的面前,胡大海請王冕上坐,向他請教策略,王冕說:
大將軍是高明遠見的,不消鄉民多說。如果以仁義服人,何人不服,如以兵力服人,誰人能心服?我紹興乃秉義之地,要我教你們殺我父兄子弟,則萬萬做不到。你能聽我,希立即改過以從善。不能聽,請立即殺我。
胡大海被他講得無話可說,只得再拜領受,叫王冕不要講話就行了。王冕被送回後,過幾天就逝世,胡大海備喪禮殮葬於山陰蘭亭之側,墓碑題「王先生之墓」五字。
Ⅱ 河南名人故事50字
鄧亞萍,河南鄭州人。
榮耀: 她在14年的運動生涯中,共拿到18個世界冠軍,她在乒壇排名連續8年保持世界第一,是乒乓球史上排名「世界第一」時間最長的女運動員
名人故事:「鄧亞萍從小打球就特別認真。在鄧亞萍成長的道路上遇到過很多困難。因為個頭矮,省隊不要她,這些情況父親都跟鄧亞萍說了,鄧亞萍明白了父親的意思:別人說你不行,你就要自己爭口氣,要加倍苦練才行,所以鄧亞萍從小就很乖,訓練特別能吃苦。」——摘自「網路」
Ⅲ 商鞅立木,取信於人的故事
商鞅立木建信是戰國時期發生在秦國國都的一個事件。當時商鞅變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眾不信任,放了一根木頭在城牆南門,貼出告示說:如有人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賞十金。
所有民眾都不信。直到將賞金提升至五十金時,才有一壯士將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如約賞給了他五十金。此舉取得了民眾對商鞅的信心,終於商鞅公布了變法的法令。這個故事也稱商鞅立信。
(3)安陽著名人物的故事有哪些擴展閱讀:
商鞅從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規模地推行過兩次變法。立木取信,講的就是有關商鞅變法的故事。公元前340年,衛鞅奉秦孝公命令攻打魏國,魏將公子昂原是衛鞅在魏國時的朋友。
衛鞅就請公子昂和談,公子昂顧及友情毫不懷疑,結果衛鞅在會談後生擒魏將公子昂,趁機大破魏軍,迫使魏國交還過去奪走的西河地。
魏惠王說:「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此大功,受封於商(今陝西商縣東南商洛鎮)15個邑,號為商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
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生擒公子昂,拒絕他入境。他回到自己的封邑,舉兵抵抗,結果失敗戰亡,而後被下令車裂其屍。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實行了第二次改革,大規模改革引起激烈斗爭。許多貴族、大臣都反對新法。有一次,秦國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對秦孝公說:「國家的法令必須上下一律遵守。
要是上頭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受罰。」結果,商鞅把太子的兩個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都辦了罪,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上字。
這一來,一些貴族、大臣都不敢觸犯新法了。過了十年,秦國果然越來越富強,周天子打發使者送祭肉來給秦孝公。
封他為「方伯」(一方諸侯的首領),中原的諸侯國也紛紛向秦國道賀。魏國不得不割讓河西土地,把國都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
人物介紹: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庄鎮)人。
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商鞅年輕時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受李悝、吳起的影響很大。他向屍佼學習雜家學說,後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商鞅。
說:「商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治理國家」,又對魏惠王說:「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魏惠王認為公叔痤已經病入膏肓,語無倫次,於是皆不採納。
公叔痤轉而讓商鞅趕緊離開魏國,商鞅明白魏惠王不採納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會採納殺他之言,所以並沒有立即離開魏國。
商鞅在變法之爭時提到的「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就成為了秦國政治的指導原則,使秦國領先於山東六國。
其次,商鞅執法不避權貴、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堅決貫徹了法家的這一主張。最後,法家還有一個共性就是,商鞅一樣抱著法家「明法」的態度和精神來推行政治改革,讓百姓知曉法律。
商鞅獨立的思想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商鞅主張全農的經濟政策,為此他頒布了《墾草令》,制定出二十種重農和開墾荒地的辦法。
一方面直接或間接的刺激農業發展,一方面打壓工商業。其次,商鞅主張重刑厚賞。商鞅認為人的本性是趨利畏罪的,只要重刑厚賞,就可以很好的治理人民,使國家安定。
為此商鞅一方面制定嚴酷的刑法治理人民,一方面重賞立信。第三,商鞅主張重戰尚武,具有軍國主義思想。最後,商鞅主張國家應統一民眾的心智,制定統一的制度,實現統一的目標。
商鞅的思想在商鞅死後經過發展逐漸形成一門學派,名為商學派。商學派經過建立、開拓、發展、定型和後勁五個階段,配合秦的歷史,逐漸成為主宰秦國乃至秦朝的思想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