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諸葛亮聰明才智的三件事
諸葛亮聰明才智
1、他算到了天氣,知道第三天四更十分一定有大霧;
2、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條船以繩索相連,一字擺開,兩面受箭;
3、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魯肅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聰明過人,所以不讓魯肅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謹慎多疑,看不清虛實不會輕易出兵,因而大張旗鼓,霧夜佯攻曹營;
4、他甚至算到周瑜取箭後必然疑惑,但絕不會直問原因,所以請魯肅同船取箭,做個見證,回去好向周瑜講述取箭經過,給周瑜一個迎頭悶擊,讓他清醒的看到自己陰謀的慘敗.
㈡ 表現諸葛亮智慧的的故事情節有什麼
諸葛亮的空城計
三國時期,諳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裡。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於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嘩的,立即斬首。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著說:「這怎麼可能呢?」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裡拿著拂塵。
城門里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今後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㈢ 三國演義當中還有哪些故事也能體現諸葛亮的足智多謀至少概括出兩個
【諸葛亮三氣周瑜】孫劉聯合破曹。周瑜氣量狹小,多次設計害諸葛亮而不得。一氣:赤壁大戰後第二年,周瑜去奪取荊州,在南郡與曹仁大戰中了毒箭,卻被諸葛亮調趙雲趁機先佔領南郡等地,周瑜火氣攻心,箭傷破裂。二氣:周瑜與孫權設下美人計,准備把劉備騙劉備至吳而扣下,逼諸葛亮交出荊州,諸葛亮將計就計,使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再次病發。三氣:周瑜想用「假途滅虢」之計突襲荊州,又被諸葛亮識破,率兵攻打失敗。周瑜被氣死前大呼:「既生瑜,何生亮。」
【空城計】諸葛亮屯兵於陽平,把部隊都派去攻打魏軍了,只留少數老弱殘兵在城中。忽然聽到魏軍大都督司馬懿率15萬大軍來攻城,諸葛亮臨危不懼,傳令打開城門,還派人到城門口灑掃。諸葛亮自己卻登上城樓,端坐彈琴,態度從容,琴聲不亂。司馬懿來到城前,見此情形,心生疑竇,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貿進,便下令退兵。
【司馬懿忍辱受衣】六齣祁山,司馬懿上方谷大敗,失去渭南營寨,堅守不出。屯兵於五丈原的孔明,屢次令人搦戰,司馬懿不予理睬,孔明就拿取婦人的喪冠——巾帽,外加婦人素縞衣服,寫了一封書信,用盒子裝了,送到魏寨。嘲笑司馬懿甘願守巢窟畏刀避箭,與婦人沒有什麼區別。即「今遣人送巾幗索衣,如不出戰,可再拜而受之。倘有丈夫之胸襟,早與批回,依期赴敵。」司馬懿看完書信,忍住心中大怒而佯笑,沒有將婦人素服「早與批回」,而是「吾且受之」,並重賞了來使。魏將忿忿不平,極力請戰,為安撫三軍,上表奏請魏主請求嚴令不得出戰。
㈣ 三國演義還有哪些故事能說明諸葛亮聰明
在三國演義里,諸葛亮可以說是很聰明的
如:三顧茅廬(諸葛亮會看人心)
火燒博望坡(諸葛亮會看人性格)
赤壁大戰(諸葛亮..自己知道)
三氣周瑜(諸葛亮會為後期打下良好基礎)
這些是比較前期的
後期有名的是
如:巧取姜維(諸葛亮會算計)
七擒七縱(諸葛亮會收人心)
等等,我臨時想不出來了
嗯嗯,其實諸葛亮在現實中是很鳥的人物,他根本就是一個廢柴,而劉備身邊有用的還是法正,龐統這些人。
㈤ 能體現出諸葛亮有智慧的故事
1、空城計
諸葛亮把大部分的部隊都派去攻打魏軍,城內只有一些老弱病殘,這個時候突然聽到魏軍大都督司馬懿帶了15萬大軍來攻城。諸葛亮臨危不懼還傳令打開城門,派了人去城門灑掃,諸葛亮自己坐在城樓上彈琴,態度很是從容。司馬懿看到這個情況感覺有埋伏,不敢貿然派兵,最後還是退兵了。
2、草船借箭
周瑜難為諸葛亮,要求他在十天之內造出十萬之箭,這個要求實在苛刻,但是諸葛亮卻說只要3天就可以完成,還立下了軍令狀。
前二天時間,諸葛亮都按兵不動,好像沒事人一樣。第三天他暗中安排魯肅准備20隻大船,上面綁著草人,半夜三更的時候,江上起了大霧,諸葛亮到曹軍水寨前假裝要打仗一樣,曹軍怕中計,下令弓箭手射箭。諸葛亮就這樣輕松的完成了任務。
3、木牛流馬
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發明的運輸工具,分為木牛與流馬。史載建興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諸葛亮在北伐時所使用,其載重量為「一歲糧」,大約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為「特行者數十里,群行三十里」,為蜀漢十萬大軍提供糧食。
4、病重逝世
諸葛亮也對各將領交代後事,要楊儀和費禕統領各軍撤退。由魏延、姜維負責斷後。不久,諸葛亮在軍營中與世長辭。而楊儀、姜維按照諸葛亮臨終的部署,秘不發喪,整頓軍馬從容撤退。
司馬懿認為諸葛亮已死,率軍追擊,姜維推出雕刻成諸葛亮模樣的木雕並率領大軍回返,司馬懿看到諸葛亮(木雕),認為諸葛亮裝死引誘魏軍出擊,趕緊飛馬撤退,奔行數里,司馬懿數次問左右將領:「吾頭尚在否」?眾將俱回:「尚在」。
司馬懿不敢再追趕。於是蜀軍從容退去,進入斜谷後,才訃告發喪,而此事後來也被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 司馬懿聽聞蜀軍在斜谷發喪後自嘲道:「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其後,司馬懿視察蜀軍遺留的營寨,感嘆說:「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
5、初出茅廬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的長子劉琦十分器重諸葛亮。劉表之妻、劉琦後母蔡氏屢進讒言,劉表寵愛少子劉琮,對劉琦漸漸不悅。劉琦數次向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但諸葛亮每每推辭,不為之謀劃。劉琦便在一次飲宴時用上屋抽梯之計令諸葛亮說出解決辦法。
劉琦對諸葛亮說:「如今我們兩個向上到不了天,向下接不到地,就我們兩個人,話出自你口,進入我的耳朵,無他人知曉,現在可以說了嗎?」
諸葛亮無奈之下對劉琦說:「你難道看不見歷史上申生在國內導致禍患,重耳逃亡在外而獲得生存嗎?」劉琦意識到諸葛亮讓他外出以自保。當時黃祖被東吳殺害,劉琦便上薦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
㈥ 關於諸葛亮聰明機智的故事
一、諸葛亮算賬
一天,諸葛亮讀書累了,就下山去走走。路上,遇到一個挑擔子的老人。老人的擔子里一頭是豆腐,一頭是高粱酒。諸葛亮請老人賣點豆腐和酒給他解渴充飢。
老人早就聽說他才學不凡,想考考他,說:「請諸葛先生算算,一斤豆子能磨多少豆腐,一斤高粱能釀多少酒?算清了,這豆腐和酒,任先生享用。」
諸葛亮開始認為不難,後來就犯愁了,他根本沒有磨過豆腐,也沒有釀過酒。結果,搜索枯腸,也算不出來,只得口稱「慚愧」,向老人請教。
老人說:「打豆腐,有老有嫩,因此一斤豆子打的豆腐多少不等。高粱蒸酒,靠水汽結成,一斤能蒸一斤多酒。先生沒干過,不知內情,當然也就算不出來。」
諸葛亮聽後很受啟發,深知自己經歷的事太少,學識遠遠不夠,忙躬身致禮,感謝老人的指教。自那以後,為了記住這次教訓,諸葛亮再不喝酒,不吃豆腐,以勉勵自己勤學好問,多長見識。
二、諸葛亮誇侄兒
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吳國當大臣。他的兒子諸葛恪,聰明伶俐,善言巧辯,孫權很喜歡他,常常帶在身邊。
一次,吳國接待蜀國使臣,為了羞辱這使臣,宴席進行了一半才叫他進來。使臣進來,只有孫權放下酒杯,表示歡迎,其他人自顧飲酒,眼皮都不抬一下。
蜀國使臣見此情景,立即吟詩一首:「鳳凰來翔,麒麟吐哺;驢騾無知,飲食如故。」吳國群臣受了嘲笑,個個張口結舌,無言以對。這時諸葛恪從孫權身邊走出來,還詩一首曰:「我植梧桐,以待鳳凰。有何燕雀,自稱來翔!何不彈射,使還故鄉。」
蜀國使臣見他出言不凡,便笑著說:「此兒必是諸葛恪,我們丞相的侄兒。我們蜀國有蜀字,神奇得很,你能解釋嗎?」諸葛恪脫口而出:「有水是濁(濁),無水是蜀,橫且苟身,蟲入其腹。」把「蜀」字貶得一塌糊塗。蜀使又氣又驚,便問:「那吳國的吳字又該怎麼解釋呢?」
諸葛恪從容回答:「無口是天,有口是吳,下臨滄海,天子帝都。」他把「吳」字吹上天。孫權怕把蜀使弄得太僵,出面打圓場說:「這孩子愛騎馬,請轉告他叔叔諸葛丞相,可否送他一匹西涼好馬?」
孫權的話沒落音,諸葛恪就跪下給孫權磕頭謝恩。孫權奇怪地問:「不是我送你馬,是請你叔叔送啊!」諸葛恪說:「皇帝降旨,應該謝主龍恩。」
孫權聽了很高興。蜀使聽了大為反感。他回到蜀國,把諸葛恪的這些話都告訴了諸葛亮。諸葛亮聽了不僅沒生氣,反而笑著說:「我在蜀國為相,位高權大。親屬在敵國為官,稍有不慎就會受到懷疑、牽連。侄兒小小年紀就能公私分明,各為其主,這樣很好嘛!」
三、諸葛亮巧破斷糧計
東吳周瑜是一位文韜武略、運籌帷握的大將,但是少年得志的他心胸狹窄、自視甚高,以為自己是天下第一。誰知諸葛亮來到江東後,風頭逐漸蓋過自己,和他的幾次較量中都以自己失敗而告終,周瑜因此懷恨在心,總是想法設法除掉諸葛亮。
一次,周瑜派人請孔明軍中來議事。孔明到後,周瑜便說:「以前曹操兵少,袁紹兵多,然而曹操反而戰勝了袁紹,這是因為他採用了許攸的計謀,派兵切斷了袁紹烏巢的糧草。如今曹操擁兵八十三萬,而我軍只有五六萬,怎麼抵抗得了呢?
所以也必須先切斷曹操軍隊的糧草,然後一舉攻破。我已經探知到曹操軍隊的糧草,都屯據在聚鐵山上。先生您久居漢中,我也將撥給先生五千兵馬,星夜趕往聚鐵山,一舉切斷曹操的糧道。咱們彼此都是為了各自的主人,希望先生不要推脫。」
孔明是何等聰明之人,心中暗思: 「周瑜這么做,分明是設計害我。如果我推脫的話,一定會遭到他的譏笑,不如假裝答應他,然後另做打算。」於是欣然應承。周瑜大喜。
孔明告辭後,魯肅秘密地問周瑜說: 「周公派孔明劫糧,有何企圖?」周瑜毫不掩飾地回答:「我打算殺了孔明,但是害怕天下英雄譏笑,所以借曹操之手殺了他,以絕後患。」魯肅聽後,便去找孔明,看他明不明白周瑜的用意。
來到孔明的住處,只見孔明面容鎮定,正在整點軍馬,准備前行。魯肅是個心地十分善良的老實人,看到諸葛亮前去送死,心中不忍,便用言語點撥孔明:「先生此去能夠成功嗎?」
孔明笑著回答道:「我水戰、步戰、馬戰、車戰,樣樣精通,各盡其妙,何愁功績不成?不像你和周郎一樣,止於一能。」
魯肅不服,說:「為什麼說我和公瑾止於一能呢?」
孔明回答道:「我聽到江南童謠這么唱:『伏路把關饒子敬,臨江水戰有周郎。』也就是說,先生你只善於在陸地上伏路巴關,而周公瑾只會水戰,不會陸戰。」
魯肅辭別孔明後,直接來到周瑜帳中,將諸葛亮所說的話一一告知周瑜。周瑜聽後,大怒:「諸葛亮欺人太甚!誰說我不能陸戰:不用他去!我親自帶領一萬騎兵,前往聚鐵山去切斷曹操糧道。」
孔明早就料到魯肅會再次回來,果不其然,魯肅又來到諸葛亮那裡,將此言告知孔明。孔明聽後,笑著說:「公瑾派我去切斷曹操軍糧,實際上是想借刀殺人。我剛才故意用言語調侃他,誰知公瑾便容納不下。可笑可笑!
只是目前正值用人之際,東吳吳侯與劉皇叔同心協力,抗曹大計才能成功;如果大家互相謀害,那麼大事休矣。曹操詭計多端,經常斷人糧道,如今怎會不派重兵防守呢?公瑾如果真去,必為所擒。
依據當今的形勢來看,目前只適宜水戰,以期挫敗北軍的銳氣。還希望子敬好言相勸公瑾,切不可意氣用事。」
魯肅連忙去見周瑜,對其陳述孔明之言。周瑜聽後,搖首頓足說:「此人見識是我的十倍,今不除之,必留後患!」
魯肅勸說道:「當今是用人之際,希望公瑾以國家為重。等到打敗曹操再想辦法除掉他也為時不晚。」周瑜覺得魯肅說得也有道理,便聽從了他的意見。
四、諸葛亮巧斷偷魚案
漢朝末年,宦官專權,軍閥割據,朝廷名存實亡。諸葛亮從小死了父母,便一個人東奔西顛到處求師,學習治世的策略。有一段時間,諸葛亮跟隨靈山的酆公玖先生學習兵法。
一天,一位朋友給酆公玖先生送來了一條活蹦亂跳的大鯉魚,酆先生讓諸葛亮給清燉出來。諸葛亮從小沒有爹娘,自己照顧自己,燒茶做飯,很有一套。
他非常利落地把魚洗凈,放上調料開始燉魚。不一會兒,魚就燉好了,那誘人的香味飄散在空氣中。諸葛亮把魚盛放在一個大盤子里,便挑著捅擔水去了。
擔水回來,剛進門檻,就覺得屋裡的空氣與平時不大相同。
他抬頭看看酆先生,只見酆先生板著面孔,神情嚴肅地在屋子裡踱步。諸葛亮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把水桶放好站在一邊。
過了一會兒,酆先生開始責問弟子們,到底是誰偷吃了燉好的鯉魚。諸葛亮偷偷一看,原來燉好的鯉魚不知被誰偷吃了一大半,而十幾個弟子卻沒有一個人承認。大家有的側著臉,有的低著頭,全都默不作聲。
酆先生轉過頭來,氣呼呼地問諸葛亮:「你燉的魚怎麼少了一大半?」
諸葛亮早已想好了計策,聽到問話,做出大驚失色的樣子,慌忙地說道:「這下完了,這魚里有毒?如果是人吃了,非出人命不可。送來的那條魚我還沒有做呢,桌上這條魚是用毒葯燉的,准備用它來葯老鼠的……」
他的話還沒說完,就見其中一個弟子臉色變得煞白,渾身顫抖,「撲通」跪倒在地,哭喊著說:「先生救命,魚是我偷吃的。」
其他弟子一聽要出人命,一時也慌了手腳;酆先生聽諸葛亮說魚里放了毒葯,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而這時,卻聽見諸葛亮哈哈大笑起來。原來是諸葛亮略施小計,找到了偷吃魚的人。
五、諸葛亮智服僰道王
孟獲反蜀,拉上了僰道王。僰道王駐守的僰道城,在今天的宜賓市,是四川與雲、貴的通道口,古稱咽喉重鎮。
諸葛亮立即領兵去奪回城池。他到後,見僰道城十分堅固,城內兵多馬壯,難以硬攻,就決定以計取勝。孟獲與僰道王聽說諸葛亮領兵到後,在天天練兵,他們登上城樓,探看虛實。
只見諸葛亮坐在點將台上,一隊隊兵馬在台前操練。先是紅馬隊,接著是黑馬隊,然後是白馬隊、花馬隊,一隊接一隊,蜀軍多得數不清,從早練到晚,也沒見人馬走完。
二人大驚失色,沒料到諸葛亮有這么多兵馬。他們不知,在諸葛亮面前練兵的只有兩三隊人馬。諸葛亮先把馬塗上紅色,練完後洗了塗上黑色,一會兒洗了又塗上白色。就這樣,嚇倒了孟獲。
孟獲與僰道王又看到蜀軍下河挑水的伙頭軍用裝米的黃桶挑水。兩桶水足有千斤重,可他們挑起來快步如飛。這下二人更嚇得不行,認為諸葛亮一定是天神下凡,難怪曹操打不過他。
其實,蜀軍伙夫挑水的黃桶沒有底,這也是諸葛亮的計謀。孟獲不敢進犯成都,逃回老家去了。僰道王無處可逃,只有投降請罪。諸葛亮沒有治僰道王的罪,仍舊讓他管事。僰道王感激諸葛亮的寬宏大量,從此對蜀漢王朝忠心耿耿,再也沒生過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