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劉伯溫傳說故事
劉基,字伯溫,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開國謀臣,是民間 傳說 中神機妙算的人物,甚至有人傳說他是諸葛亮“轉世”。那你知道 劉伯溫 傳說 故事 有哪些嗎?下面是我給大家分享的劉伯溫傳說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劉伯溫傳說故事篇【1】
在渭源民間,至今流傳著劉伯溫斬龍脈的故事。當人們觀察每條山脈時,在分支處或在相距一兩里遠的山體上,開挖出大小不等的土壕,現稱豁峴,有的叫白土豁峴、紅豁峴、吳家豁峴、鵓鴿峴、姜家豁峴等,每條山系有好多處,至今顯眼可見。
劉伯溫,是民間傳說的神奇人物,把他同姜子牙、諸葛亮同等看齊。
在風雲動盪的元末明初,劉伯溫給人們留下了無數的故事,至今人們依舊在民間津津樂道的傳說。劉伯溫名基,字伯溫,謚文成,浙江青田縣人。在正史中,劉伯溫是元末明初 軍事 家、 政治 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在民間傳說中,劉伯溫卻能呼風喚雨,撒豆成兵,關於他的傳說可以說不勝枚舉。至今,渭河源頭民間還流傳有劉伯溫斬龍脈的故事。
當年渝中一位老頭說,他死後不要聲張,不要給任何人講,把“身體”用清水洗干凈後,赤身用草席裹好,用草繩捆上,向著興隆山快跑,啥時候草繩斷了,就地埋下,不可隨便移動,墓修好後,要守墓100天,每天還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在太陽剛出的時候,要用老頭留下的“桑弓柳箭”拉弓三次。等到100天,將柳箭對著太陽射出去。這樣你們就出人頭地了。
兩個兒子按照老爹遺言安葬時,蒲陰陽的姑娘說,老人家辛苦了一輩子,赤身下葬終究不妥。在她的堅持下,兒子們只好給老漢穿了一條褲子。最後,兩個兒子抬著去埋葬了。埋葬後,蒲陰陽的兩個兒子天天堅持在日出時分拉弓射日,可他們終究不是細心人,關鍵時候又出岔子了,日期算錯了,到了99天時,他們以為是100天,便迫不及待地拿出桑弓柳箭。等太陽出來時,拉開弓將柳箭射了出去。
只見那支箭“嗖”的一聲,鑽入了雲霄不知去向了。兄弟倆見此情形,頓時驚呆了。他們害怕惹出什麼禍事,趕緊收拾上東西,跑回家去了。
這支箭飛到了哪裡呢?飛到南京城。這時,坐 天下 的正是朱元璋。早上,朱元璋正在洗漱,就聽見“呼”的一聲,抬頭一看,只見一支箭如同流星一般,帶著紅光而來,“嘭”就釘在金鑾殿的柱子上。這還了得,朱元璋非常生氣。讓錦衣衛徹查,誰知無所不能的錦衣衛卻一籌莫展,根本就找不到是何人所為。
無奈中朱元璋讓劉伯溫看看究竟。劉伯溫屈指一算說,箭從西北方向而來,主西北方向出龍人,將對大明江山不利。朱元璋聽後,趕緊讓劉伯溫帶人到西北去看看,斬斷龍脈,確保大明江山平安。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在中國 歷史 長河中,元朝滅亡,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為了鞏固政權,穩定江山,招集文武百官商討國策。軍師劉伯溫奏曰:“全國各地出帝王的 風水 寶地很多,只要破壞這些寶地,斬斷龍脈,在高山龍抬頭處,‘鎮(扎)山脈’,等於座艾 針灸 ,龍脈僵死永不起勢,永不出帝王,才能確保大明江山永不變色”。朱元璋立即下令, 命令 劉伯溫帶領人馬,斬斷全國西地山脈,請佛教喇麻,鎮扎山脈。為了持續傳承下去,並編造虛假慌言,悶哄百姓,把‘鎮(扎)山’活動說成是防雹減災。從此以後,各地把‘鎮(扎)山脈’當作防雹雨的規程推廣,一直延續到上世紀 文化 大革命前夕終止,到八、九十年代,個別地方又開始扎山活動,至今未絕。
勵經數朝代,遺跡依舊在。渭源境內的主山系為鳥鼠山,經關山到葫麻嶺梁,西接馬銜山,是洮渭河的分水嶺,是中國獨一無二的“鳥鼠同穴山”。從關山分支的“七聖山”,距與渭源縣北部,東南走向,到陽坡磨終止,全長十二公里,劉伯溫斬龍脈時,在清源柯寨村紅庄斬出一道豁峴;又在清源劉家河村陳家屲斬了一道,現稱姜家豁峴;又在清源新林村老虎灣分支處斬了一道,可見當年斬龍脈的氣勢膀脖,規模宏偉,聲勢浩大。在這條山繫上,‘鎮扎山脈’的土堆僅達十五處之多。
王家店溝堖“鳥鼠山”與“關山”營盤咀接壤處,據傳說,准備在此出斬斷鳥鼠山的龍脈,官府組織民工挖了五六丈深的口子,底層突然出現了一棵大樹根,採取刀削、斧劈、劇改,毫無效果,白日砍劈,夜晚生長,恢復原狀,刀斧劈進,難以取出,砍爛處流淌血水。就這樣一日連一日,費了許多工日,想盡了一切 辦法 ,上摧下逼,民工輪流換班,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無有進展,到一百天時,突然山內雷聲哄鳴,響聲不斷,施工人員綱撤出垛口,兩壁塌陷,劈開的山口被埋,只剩丈余深,到此終止。後來,被劈的豁峴演變成當今的臨渭公路。
鍬峪河口村的砂坡子,是老君山系的落脈之地,本山系屬西秦嶺北坡太白山支脈,老君山是太白山的支脈系,砂坡子居於老君山末尾處,在黃土與岩石層接壤處,有一溪水常流,下有一大清泉,泉水清香甘甜,俗稱神泉,泉邊有一人高巨大岩石三個,泉前十米處有一高五米左右的土堆,象似饅頭形狀,泉水流與鍬峪河匯入渭河。劉伯溫斬龍脈時,說此地是藏龍之地,下令鑿泉斬龍。組織民工挖掘,用釺、錘、打綻,掘止二米深,出現瓮形洞,內有九玫瑪瑙玉珠,施工人員觀賞爭奪不休,最後被監工全部收去。又往深處掘挖時,水洞中挖出一條蛇,一指之壯,尺四五之長,赤褐色,奇怪的是爬在洞中,不行動。監工說:“誰將它送走,免除以後投工”。一名年過七旬的老人,暗自思想,整日繁重勞動,難以忍受,不如送蛇,一死了之。老人雙蹄跪定,用搌抖雙手點燃香表,禱告一番,升出兩手,嚇的緊咪雙眼,蛇一時變得又粗又長,約兩米多長,纏繞在老人兩膀上,老人急忙向河邊跑去,快到河沿時,老人感到兩膀很輕松,睜開眼看,什麼都不見。後來人們稱此地為“蛟龍戲珠”的寶地。現在“316國道”沿此通過,泉水變小,沿邊溝不停流淌,知此事者,取水醫病。
劉伯溫傳說故事篇【2】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飢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當它們功得圓滿准備返回天廷復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於是他便借修築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 決定 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贔屓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你們走。”贔屓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聖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後悔莫及,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劉伯溫傳說故事篇【3】
傳說有一天,劉伯溫在行軍途中做了一個夢,夢見他離開朱元璋的營帳,獨自走進深山老林。山路坎坷異常,森林越來越密,他不覺有點著急。看看四周無人,劉伯溫就想找一處隱蔽地方方便,慌忙間驚走一群野雞,騰空而飛。只見不遠處有一座千年古廟,劉伯溫徑直走了進去,一看,廟門匾額上書“諸葛武侯”四字,廟門左右貼著一副 對聯 :
金雞土狗奔馬時 留頭金刀在此溺
劉伯溫不解其意,也來不及琢磨推敲,先在廟內僻靜處方便之後,抬頭一看,壞了!怎麼能在廟中撒尿,冒犯神靈,其罪不小,趕忙給廟中神像深深施了一禮。隨即發現神像下有木刻神牌,上寫:
三分天下諸葛亮
劉伯溫大笑一聲,心想:我一統天下還沒說什麼,你三分天下有啥了不起。一氣之下,把木牌摔斷在地。誰知斷牌裡面還有一個小牌,劉伯溫拿起小牌一看,上面竟然寫著:
一統天下劉伯溫
此時,劉伯溫才大吃一驚,諸葛亮果然是神人也!早在一千多年前,他就算定我會跑到這里小便。再回頭看看廟門上的對聯:那留頭金刀不是分明指自己的姓嗎?留去田加金、刀旁正是“劉”字(劉的繁體)。
上聯那“金鳴土狗奔馬時”,很明顯是指時間。此年是丁酉年,酉即雞;九月九日的地支是戌,戌的 生肖 是狗;奔馬時,顯然是指正午時辰,現在正是正午啊!想不到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被諸葛亮算得准確無誤,太神了!他連忙在諸葛亮像前跪下作揖,連連請罪。沒想到,跪下之後卻怎麼也站不起來了。
正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時,又見對面牆上寫有拳頭大四個字:“棄甲而走”。心想:這不是暗示脫了盔甲才能脫身嗎?劉伯溫趕忙脫下盔甲,果然得以脫身。此時,劉伯溫的夢也醒了。
猜你感 興趣 :
1. 劉伯溫傳說故事
2. 劉伯溫風水故事的傳說
3. 劉伯溫選娘娘的故事
4. 關於朱元璋的傳說故事
5. 北京的傳說故事
2. 神人——劉伯溫是怎樣的典故
劉基,字伯溫,青田人,在後來的人心目中他一直被認為是凡間的「神仙」。
朱元璋得到「活神仙」
劉伯溫自幼就聰明異常,他的老師曾對他的父親說:「這個孩子福德深厚,日後必成大器。」元朝末年,他考中了進士,當了一個小官,很為當地人民所愛戴。後來,因為正值亂世之秋,劉伯溫乾脆棄官不做,歸隱回家了。在家中閑住期間,他更是博覽群書,通讀經史,尤其精於對文學的研究。這個本事使他日後在一般人的眼中簡直成了無所不知的活神仙。
朱元璋在元末農民起義中力量逐漸壯大起來後,聽說劉伯溫有本事,一心想請他到自己的軍中,多次不惜血本的邀請他出山。但是最初劉伯溫卻說什麼也不答應。後來,朱元璋幾次三番地盛情邀請,頗有一股劉備三顧茅廬的勁,不請出劉伯溫誓不罷休。劉伯溫為他的誠心所感動,加之自己又有一展雄才的遠大抱負,所以就答應了。朱元璋喜出望外,連夜修建了一所禮賢館讓他居住,對他禮遇非常。劉伯溫到朱元璋身邊後,馬上就向朱元璋講述了自己對當前局勢變化的估計和預測,向朱元璋提出了當前急需著手進行的十八條政策。這讓朱元璋非常滿意,知道自己得到了極為罕見的濟世人才。
從此他對劉伯溫言聽計從,讓他為軍師,真好像是昔日的劉備與諸葛亮君臣重生了一般。
諸葛亮重生
劉伯溫對當時全國的形勢做了一番估計,他認為朱元璋必將後來居上,成為未來國家的領導者。
其實當時的朱元璋還只是紅巾軍中不太起眼的一支,朱元璋一直恭奉韓林兒為自己軍隊的領導者,並以韓林兒的小朝廷為正統,接受了韓林兒的冊封。
恐怕這時就是朱元璋自己也沒有想到有一天會成為皇帝吧?劉伯溫相信自己的眼光和判斷,所以他對朱元璋尊奉韓林兒十分不以為然,即使是去朝見韓林兒,他也從不肯跪拜,還時常對朱元璋說:「韓林兒不過是一個牧童罷了,尊奉他干什麼呢?」他常勸朱元璋一有機會就應該自立為王,脫離韓林兒的控制。
朱元璋的勢力日漸壯大之後,也逐漸有了奪取天下之意。他向劉伯溫求教征伐的策略。劉伯溫就給他出主意說:「現在這幾支起義軍的力量,張士誠和方國珍都只顧據守一方,根本不足為懼。只有陳友諒一支隊伍,名不正、言不順,卻霸取長江水上力量,又始終抱著吞並我們的野心,他才是我們最大的敵人。只有先滅了陳友諒的勢力,使張士誠和方國珍孤立難守,才能各個擊破,一舉即可平定南方,然後再揮師北上,這樣霸業可成。」朱元璋聽了十分高興,日後果真按照劉伯溫的策略一步步消滅了敵對力量,終於成就了一番霸業。
在與陳友諒的征戰中,朱元璋的隊伍面臨強大的威脅,許多人想逃跑或者投降,這時又是劉伯溫力排眾議,堅持抵抗到底,並以誘敵深入之計重挫陳友諒的大軍,挽救了朱元璋的危機。尤其奇妙的是,劉伯溫真的好像如有神助很能預測吉凶禍福。在鄱陽湖之戰中,他陪伴著朱元璋親自登船督戰,忽然之間一躍而起,急聲催促朱元璋轉到別的船上去。朱元璋莫名其妙地聽從他的安排,剛轉到別的小船上,還沒坐穩呢,就見他剛才乘坐的御船被敵人的炮火擊中,烈火瞬時熊熊燃燒起來。朱元璋不禁大驚失色,從此也就更加的信任劉伯溫。
獨善其身
在朱元璋征戰的歲月中,他始終與劉伯溫形影不離,即使偶爾分開,也時常寫信去向劉伯溫詢問事情。在輔佐朱元璋奪取天下的過程中,劉伯溫料事如神,所以有很多人都把他比喻為諸葛孔明重生。在朱元璋終於成為皇帝之後,劉伯溫卻推卻了朱元璋要他當宰相的美意,也謝絕了朱元璋的賞賜,辭官回鄉了。
劉伯溫之所以如此小心翼翼,就是因為他在朱元璋身邊多年,深知朱元璋的脾氣秉性,知道功成之後必遭殺身之禍,所以才一意辭官回鄉,閉門隱居,不問世事。果然不出他所料,朱元璋皇帝當了沒幾天,就開始大殺功臣宿將,劉伯溫雖說已經隱退,卻仍然受到了懷疑。不過比起那些遭到殺身滅門之禍的功臣來說,他雖受懷疑,但仍可以壽終,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較好的結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