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魯迅《頭發的故事》究竟想表達什麼
《頭發的故事》表達了作者魯迅對中國普通民眾的深深同情和對只重形式、不重實質的統治者或革命者的憤激。
該小說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0年創作的短篇小說。小說以「雙十節」為線索,以N先生獨白的方式,圍繞著男人留辮子、剪辮子,女子剪發等「頭發」問題組織故事。
N先生是個受過新思想洗禮的進步知識分子,由於封建習慣勢力強大,由於辛亥革命的軟弱和不徹底,他在社會上不斷碰壁,於是滿腹牢騷。
他以自己剪辮子、裝假辮子、取下辮子的遭遇為例,譴責中國封建傳統文化的腐朽,批判國民的愚昧和麻木,揭示辛亥革命只「革」掉一條辮子的悲哀。面對令人痛心和憤慨的社會現實,他竟然想到了躲避。因此他深感中國的守舊和頑固,呼籲革新,而剪除發辮至少是變革的一種形式。
(1)魯迅箭頭的故事是什麼道理擴展閱讀
這篇小說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同時使用了戲劇化的敘述方式和審美距離原理。既然小說用了作者自己的經驗,N先生便是一個替代作者的角色,但作者與其替代者保持了相當的距離,距離的獲得是由於用了戲劇化的敘述。不會將作者與N先生混淆。
同時,作者將N先生的敘述置於一個故事的傾聽者「我」的敘述的更大的框架中,N先生便成了被塑造的生動的人物形象,脾氣乖張,無謂生氣,不通世故。並讓他躬行他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如用手杖拚命的打了幾回),來增大距離,這是一篇將反語、戲劇化敘述與審美距離成功結合的技巧復雜的小說。
從結構形式上來看,《頭發的故事》是推陳出新的,全文兩千餘字,但敘述類的語句卻不超過三百字,其餘大部分都是主人公N先生的獨白。小說通篇沒有完整、緊湊、集中的情節,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但這種特殊的結構卻形成了獨特的視角與觀點,使文章對主旨的表達更具表現力,深刻地說明了辛亥革命的妥協性與不徹底性,它革掉的僅僅是一條辮子,真正需要掃除的封建頑固勢力仍然盤踞在普通民眾的心中,並藉此抒發了作者的悲憤憂郁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