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名的故事都有哪些
中國古代有好多有名的故事:如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葉公好龍、拔苗助長、守株待兔、刻舟求劍、掩耳盜鈴、塞翁失馬等等。
我今天重點和大家講中國東漢末年神童、曹操之子,曹沖的故事。曹沖從小聰明仁愛,與眾不同,深受曹操喜愛。曹操幾次對群臣誇耀他。我今天就說一個曹沖稱象的故事吧!
三天以後,庫吏提心吊膽地把老鼠咬破馬鞍的事情,去向曹操匯報了。曹操笑著說:“我兒子的衣服就在身邊,都被老鼠咬破了,何況是掛在柱子上的馬鞍呢”?一點也沒責備庫吏。由於曹沖心地善良,聰明機智地救了庫吏,讓他免於被殺。
曹沖年少有為,可惜天妒英才。曹沖十三歲時,就生重病過逝了。曹操非常的傷心。
2. 古代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中國經典的寓言故事有刻舟求劍、亡羊補牢、畫蛇添足、農夫和蛇、揠苗助長、守株待兔、自相矛盾、寒號鳥、東郭先生和狼等。這些寓言故事都有深刻的諷喻意義,使我們在簡練的故事中受到啟迪。
刻舟求劍:講的是一個楚國人劍掉到水裡就在船上刻記號,船停了才去打撈。諷刺了那些刻板、不知變通、不能根據事情發展變化應急處理問題的人。
亡羊補牢:講的是一個人丟了一隻羊,晚上被狼吃掉了,而他沒有修補羊圈,第二天又少了一隻羊,修補完羊圈羊就再也不丟了。告訴我們犯了錯誤只要及時改正就為時不晚。
畫蛇添足:講的是楚國一家人畫蛇比賽贏酒,其中一個人畫完蛇,看別人都沒畫完,就給蛇畫起了腳,最終輸了。告訴我們做事情沒有必要多此一舉、畫蛇添足,無中生有、虛構事實是有害無益的。
農夫和蛇:講的是農夫救了路邊一條凍僵的蛇,而蛇蘇醒後反咬了農夫一口,農夫臨死前才醒悟。做人要分得清善惡,壞人落難了不要心慈手軟,否則幫助偽善的人有可能給自己招致禍患。
揠苗助長:講的是一個人為了讓禾苗快點長高,就往高拔一些,結果禾苗都枯死了。告訴我們凡是不能急於求成,而應順其自然,順應事物發展規律。
守株待兔:講的是戰國時代宋國一個農民在樹樁旁撿到一隻撞死的兔子,就把偶然事件當成必然,天天守在樹旁等。批判了那些墨守成規、不知變通、愚蠢的人。
自相矛盾:講的是楚國人賣矛和盾,稱矛鋒利無比,盾異常堅固,圍觀的人問用他賣的矛去戳盾能戳穿嗎,商人無言以對。所說的道理就是前後言行不一,不能自圓其說。
寒號鳥:講的是喜鵲勸寒號鳥做窩,寒號鳥拖延、懶惰沒做窩,最終被凍死的故事。告訴我們要做長遠打算,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東郭先生和狼:講的是東郭先生用袋子救了一隻被獵人射傷的狼,狼得救後忘恩負義要吃東郭先生,東郭先生最終被農夫所救。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該不辨是非濫施同情心,要學會保護好自己。
3. 古代故事匯總大全
中華上下五千年, 產生了無數 歷史 故事 。 當你說出一個 典故 的時候, 知道它背後那段風起雲涌、波瀾壯闊的歷史嗎?把歷史變為我們自己的,我們遂從歷史進入永恆下面我給大家介紹關於古代故事,方便大家學習。
古代故事1
樂毅出兵半年,接連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最後只剩了莒城(今山東莒縣,莒音jǔ)和即墨(今山東平度縣東南)兩個地方。莒城的齊國大夫立齊王兒子為新王,就是齊襄王。樂毅派兵進攻即墨,即墨的守城大夫出去抵抗,在戰斗中受傷死敗首了。
即墨城裡沒有守將,差點兒亂了起來。這時候,即墨城裡有一個齊王遠房親戚,叫做田單,是帶過兵的。大家就公推他做將軍,帶領大家守城。
田單跟兵士們同甘共苦,還把本族人和自己的家屬都編在隊伍里,抵抗燕兵。即墨人都很欽佩他,守城的士氣旺盛起來了。
樂毅把莒城和即墨圍困了三年,沒有攻下來。燕國有人妒忌樂毅,在燕昭王面前說:樂毅能在半年之內打下七十多座城,為什麼費了三年還攻不下這兩座城呢?並不是他沒有這個能耐,而是想收服齊國人的心,等齊國人歸順了他,他自己當齊王。
燕昭王非常信任樂毅。他說:「樂毅的功勞大得沒法說,就是他真的做了齊王,也是完全應該的。你們怎麼能說他的壞話!」
燕昭王還真的打發使者到臨淄去見樂毅,封樂毅為齊王。
樂毅十分感激燕昭王,但寧死也不肯接受封王的命令。
這樣一來,樂毅的威信反而更高了。
又過了兩年,燕昭王死了。太子即位,就是燕惠王。田單一聽到這個消息,認為是個好機會,暗中派人到燕國去散布流言,說樂毅本來早就當上齊王了。為了討先王察灶數(指燕昭王)的好,才沒接受稱號。如今新王即位,樂毅就要留在齊國做王了。要是燕國另派一個大將來,一定能攻下莒城和即墨。
燕惠王本來跟樂毅有疙瘩,聽了這個謠言,就決定派大將騎劫到齊國去代替樂毅。樂毅本來是趙國人,就回到趙國去了。
騎劫當了大將,接管了樂毅的軍隊。燕軍的將士都不服氣,可大夥兒敢怒而不敢言。
騎劫下令圍攻即墨,圍了好幾層。可是城裡的田單,早已把決戰的步驟准備好了。
隔了不多天,燕國兵將聽到附近老百姓在談論。有的說:「以前樂將軍太好了,抓了俘虜還好好對待,城裡人當然用不到怕。要是燕國人把俘虜的鼻子都削去,齊國人還敢打仗嗎?」
有的說:「我的祖宗的墳都在城外,要是燕國軍隊真的創起墳來,可怎麼辦呢?」
這些議論傳到騎劫耳朵里。騎劫就真的把齊國俘虜的鼻子都削去,又叫兵士把齊國城外的墳都刨了。
即墨城裡的人聽說燕國的軍隊這樣虐待俘虜,全都氣憤極了。他們還在城頭上瞧見燕國的兵士刨他們的祖墳,恨得咬牙切齒,紛紛向田單請求,要跟燕國人拼個死活。
田單還打發幾個人裝作即墨的富翁,偷偷地給騎劫送去金銀財寶,說:「城裡的糧食已經完了,不出幾天就要投降。貴國大軍進城的時候,請將軍保全我們的家小。」
騎劫高興地接受了財物,滿口答應。
這樣一來,燕軍凈等著即墨人投降,認為用不到再打仗了。
田單挑選了一千多頭牛,把它們打扮起來。牛身上披著一塊被子,上面畫著大紅大綠、希奇古怪的花樣。牛角上捆著兩把尖刀,尾巴上系著一捆浸透了油的葦束。
一天午夜,田單下令鑿開十幾處城牆,把牛隊趕到城外,在牛尾巴上點上了火。牛尾巴一燒著,一千多頭牛被燒得牛性子發作起來,朝著燕軍兵營方向猛沖過去。齊軍的五千名「敢死隊」拿著大刀長矛,緊跟著牛隊,沖殺上去。
城裡,無數的老百姓都一起來到城頭,拿著銅壺、銅盆,狠命地敲打起來。
一時間,一陣震天動地的吶喊聲夾雜著鼓聲、銅器聲,驚醒了燕國人的睡夢。大夥兒睡眼蒙朧,只見火光炫耀,成百上千腦袋上長著刀的怪獸,已經沖過來了。許多士兵嚇得腿都軟了,哪兒還想抵抗呢?
別說那一千多頭牛角上捆的刀扎死了多少人,那五千名敢死隊砍死了多少人,就是燕國軍隊自己亂竄狂奔,被踩死的也不計其數。
燕將騎劫坐著戰車,想殺出一條活路,哪兒沖得出去,結辯櫻果被齊兵圍住,丟了性命。
齊軍乘勝反攻。整個齊國都轟動起來了,那些被燕國佔領地方的將士百姓,都紛紛起兵,殺了燕國的守將,迎接田單。田單的軍隊打到哪兒,哪兒的百姓群起響應。不到幾個月工夫就收復了被燕國和秦、趙、韓、魏四國佔領的七十多座城。
田軍把齊襄王從莒城迎回臨淄,齊國才從幾乎亡國的境地中恢復過來。
古代故事2
藺相如和廉頗同心協力保衛趙國,秦國還真的不敢去侵犯。可是秦國從楚國和魏國卻得到了不少土地。那時候,秦國的實權操在秦國的太後和她的兄弟穰(音ráng)侯魏冉手裡。公元前270年,穰侯要派兵去打齊國。
正在這時候,秦昭襄王接到一封信,落名叫張祿,說有要緊的事求見。
張祿原是魏國人,原名叫范雎(雎音jū,一作范雎,音suī)。本來是魏國大夫須賈(音gǔ)的門客。有一回,須賈帶著范雎出使齊國。齊襄王聽說范雎挺有才幹,背地裡打發人去見范雎,送給他一份厚禮,范雎堅決推辭了。
就為了這件事,須賈懷疑他私通齊國。回到魏國以後,向相國魏齊告發。魏齊將范雎嚴刑拷問,打得他幾乎斷了氣,肋骨被打折,門牙也打掉了兩顆。最後,魏齊叫人用破席把他裹起來,扔在廁所里。
天黑下來,范雎才從昏迷中醒過來,只見一個兵士守著他,范雎懇求他幫助。那個守兵偷偷地放走了他,卻向魏齊回報,說范雎已經死了。
為了怕魏齊追捕,范雎更名換姓,自稱張祿。
那時候,正好秦國有個使者到魏國去,范雎偷偷地去見使者。使者就把他帶到秦國。
范雎到了秦國,給秦昭襄王上了道奏章,秦昭襄王約定日子,在離宮接見他。
到那天,范雎上離官去,在宮內的半道上,碰見秦昭襄王坐著車子來了。范雎故意裝作不知道是秦王,也不躲避。
秦王的侍從大聲吆喝:「大王來了。」
范雎冷淡地說:「什麼,秦國還有大王嗎?」
正在爭吵的時候,秦昭襄王到了,只聽見范雎還在那兒嘟嚷:「只聽說秦國有太後、穰侯,哪兒有什麼大王?」
這句話正說到秦王的心坎上。他急忙把范雎請到離宮,命令左右退出,單獨接見范雎。
秦昭襄王說:「我誠懇地請先生指教。不管牽涉到誰,上至太後,下至朝廷百官,先生只管直說。」
范雎就議論開了。他說:「秦國土地廣大,士卒勇猛,要統治諸侯,本來是很容易辦到的事,可是十五年來沒有什麼成就。這不能不說相國(指穰侯)對秦國沒有忠心辦事,大王也有失策的地方。」
秦昭襄王說:「你說我失策在什麼地方?」
范雎說:「齊國離秦國很遠,中間還隔著韓國和魏國。大王要出兵打齊國,就算一帆風順把齊國打敗了,大王也沒法把齊國和秦國連接起來。我替大王著想,最好的辦法就是遠交近攻。對離我們遠的齊國要暫時穩住,先把一些臨近的國家攻下來。這樣就能夠擴大秦國的地盤。打下一寸就是一寸,打下一尺就是一尺。把韓、魏兩國先兼並了,齊國也就保不住了。」
秦昭襄王點頭稱是,說:「秦國要真能打下六國,統一中原,全靠先生遠交近攻的計策了。」
當下,秦昭襄王就拜范雎為客聊,並且按照他的計策,把韓國、魏國作為主要的進攻目標。
過了幾年,秦昭襄王把相國穰侯撤了職,又不讓太後參預朝政,正式拜范雎為丞相。
魏王受到秦國的威脅,十分驚慌。相國魏齊聽說秦國的丞相是魏國人,就打發須賈到秦國去求和。
范雎聽到須賈到了秦國,換了一身破舊衣服,到客館里去見他。
須賈一見范雎還活著,嚇了一大跳,說:「你現在在干什麼?」
范雎說:「我就在這兒給人家當個使喚人。」
須賈見他身上穿得單薄,凍得打哆嗦,就拿出一件繭綢大褂來,送給范雎,並且留住他一起吃飯。
須賈說:「聽說秦王非常重用丞相張祿。我很想見見他,不知有沒有人能夠給我引見?」
范雎說:「我的主人倒跟丞相相識。大夫要見丞相,我就伺候你去見他吧。」
范雎陪須賈到了相府門口,對須賈說:「大夫等一會兒,我去通報一下。」
范雎進去不久,裡面傳出命令:丞相升堂:叫須賈進去。須賈問守門的侍者說:「剛才同我一塊兒來的范叔,怎麼還不出來?」
守門的說:「哪兒來的范叔,剛才進去的不就是咱們的丞相嗎?」
須賈這才知道丞相張祿就是范雎,嚇得一身冷汗。他進去後,跪在地上爬到范雎面前,連連磕頭,說:「我須賈瞎了眼睛,得罪了丞相,請丞相把我治罪吧。」
范雎把須賈狠狠地數落了一頓,接著說:「你今天見了我,給我這件綢袍子,總算還有點人味兒。看在這個份上,我饒了你的命。」接著,他又叫須賈捎信給魏王,要魏王殺了魏齊,才允許魏國割地求和。
須賈回到魏國,把范雎的話回報了魏王。魏王情願割地求和。魏齊走投無路,只好自殺。
魏國求和,秦國就按照范雎遠交近攻的計策,先向韓國進攻。
古代故事3
秦國雖然在邯鄲打了一次敗仗,但是它的實力還很強。第二年(公元前256年)又進攻韓、趙兩國,打了勝仗。後來,索性把掛名的東周王朝也滅掉了。秦昭襄王死去後,他的孫子秦莊襄王即位不到三年也死去,年才十三歲的太子嬴政即位。
當時,秦國的朝政大權掌握在相國呂不韋手裡。
呂不韋原是陽翟(今河南禹縣)地方的一個富商,因為幫助庄襄王取得王位,當上了相國。呂不韋當相國以後,也學孟嘗君的樣子,收留了大批門客,其中有不少是列國來的。
戰國時期有許多學派,紛紛著書立說,歷史上把這種情況稱做「百家爭鳴」。呂不韋自己不會寫書,他組織他的門客一起編寫一部書,叫《呂氏春秋》。書寫成後,呂不韋還派人把它掛在咸陽城門上,還發布告示,說誰能對這部書提出意見,不論添個字或者刪掉個字,就賞金千兩。這一來,他的名氣就更響了。
秦王政年紀漸漸大起來,在他二十二歲那年,宮里發生一起叛亂,牽連到呂不韋。秦王政覺得留著呂不韋礙事,把呂不韋免了職。後來又發現呂不韋勢力不小,就逼他自殺。
呂不韋一倒台,秦國一些貴族、大臣就議論起來,說列國的人跑到秦國來,都是為他們本國打算,有的說不定是來當間諜的。他們請秦王政把客卿統統攆出秦國。
秦王政接受這個意見,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員,凡不是秦國人,都得離開秦國。
有個楚國來的客卿李斯,原是著名儒家學派代表荀況的學生。他來到秦國,被呂不韋留下來當了客卿。這一回,李斯也挨到被驅逐的份兒,心裡挺不服氣。離開咸陽的時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給秦王。
李斯在奏章上說:「從前秦穆公用了百里奚、蹇叔,當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變法圖強;惠文王用了張儀,拆散了六國聯盟;昭襄王有了范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建立了功業。現在到大王手裡,卻把外來的人才都攆走,這不是幫助敵國增加實力嗎?」
秦王政覺得李斯說得有道理,連忙打發人把李斯從半路上找回來,恢復他的官職,還取消了逐客令。
秦王政用李斯當謀士後,一面加強對各國的攻勢,一面派人到列國游說諸侯,還用反間、收賣等手段,配合武力進攻。韓王安看到這形勢,害怕起來,派公子韓非到秦國來求和,表示願意做秦國的屬國。
韓非也是荀況的學生,跟李斯同學。他在韓國看到國家一天天削弱,幾次三番向韓王進諫,韓王就是不理他。韓非滿肚子學問,沒被重用,就關起門來寫了一部書,叫《韓非子》。他在書中主張君主要集中權力,加強法治。這部書傳到秦國,秦王政看到了十分贊賞,說:「如果我能和這個人見見面,該多好啊。」
這一回,韓非受韓王委派來到秦國,看到秦國的強大,上書給秦王,表示願為秦國統一天下出力。這份奏章一送上去,秦王還沒考慮重用韓非,李斯倒先著急起來,怕韓非奪了他的地位。他在秦王面前說:「韓非是韓國的公子,大王兼並諸侯,韓非肯定要為韓國打算;如果讓他回國,也是個後患,不如找個罪名把他殺了。」
秦王政聽了這話,有點猶豫,下令先把韓非扣押起來,准備審問。韓非進了監獄,想辯白也沒機會。李斯卻給他送來了毒葯,韓非只好服葯自殺了。
秦王政扣押了韓非,也有點後悔,打發人把韓非放出來,可是已經晚了。秦王政十分懊惱。正在這時候,有個魏國人繚到秦國來,秦王政找他一談,覺得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就任用繚為秦國尉,後來人們稱他尉繚。
古代故事4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進攻韓國,佔領了野王(今河南沁陽)。截斷了上黨郡(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和韓都的聯系,上黨形勢危急。上黨的韓軍將領不願意投降秦國,打發使者帶著地圖把上黨獻給趙國。
趙孝成王(趙惠文王的兒子)派軍隊接收了上黨。過了兩年,秦國又派王齕(音hé)圍住上黨。
趙孝成王聽到消息,連忙派廉頗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去救上黨。他們才到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上黨已經被秦軍攻佔了。
王齕還想向長平進攻。廉頗連忙守住陣地,叫兵士們修築堡壘,深挖壕溝,跟遠來的秦軍對峙,准備作長期抵抗的打算。
王齕幾次三番向趙軍挑戰,廉頗說什麼也不跟他們交戰。王齕想不出什麼法子,只好派人回報秦昭襄王,說:「廉頗是個富有 經驗 的老將,不輕易出來交戰。我軍老遠到這兒,長期下去,就怕糧草接濟不上,怎麼好呢?」
秦昭襄王請范雎出主意。范雎說:「要打敗趙國,必須先叫趙國把廉頗調回去。」
秦昭襄王說:「這哪兒辦得到呢?」
范雎說:「讓我來想辦法。」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聽到左右紛紛議論,說:「秦國就是怕讓年輕力強的趙括帶兵;廉頗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們所說的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小時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自以為天下無敵,連他父親也不在他眼裡。
趙王聽信了左右的議論,立刻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
趙王聽了很高興,就拜趙括為大將,去接替廉頗。
藺相如對趙王說:「趙括只懂得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可是趙王對藺相如的勸告聽不進去。
趙括的母親也向趙王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王別派他兒子去。趙王把她召了來,問她什麼理由。趙母說:「他父親臨終的時候再三囑咐我說,『趙括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為大將的話,只怕趙軍斷送在他手裡。』所以我請求大王千萬別讓他當大將。」
趙王說:「我已經決定了,你就別管吧。」
公元前260年,趙括領兵二十萬到了長平,請廉頗驗過兵符。廉頗辦了移交,回邯鄲去了。
趙括統率著四十萬大車,聲勢十分浩大。他把廉頗規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廢除,下了命令說:「秦國再來挑戰,必須迎頭打回去。敵人打敗了,就得追下去,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邊范雎得到趙括替換廉頗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間計成功,就秘密派白起為上將軍,去指揮秦軍。白起一到長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趙括不知是計,拚命追趕。白起把趙軍引到預先埋伏好的地區,派出精兵二萬五千人,切斷趙軍的後路;另派五千騎兵,直沖趙軍大營,把四十萬趙軍切成兩段。趙括這才知道秦軍的厲害,只好築起營壘堅守,等待救兵。秦國又發兵把趙國救兵和運糧的道路切斷了。
趙括的軍隊,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連天,無心作戰。趙括帶兵想沖出重圍,秦軍萬箭齊發,把趙括射死了。趙軍聽到主將被殺,也紛紛扔了武器投降。四十萬趙軍,就在紙上談兵的主帥趙括手裡全部覆沒了。
古代故事5
秦王政重用尉繚,一心想統一中原,不斷向各國進攻。他拆散了燕國和趙國的聯盟,使燕國丟了好幾座城。
燕國的太子丹原來留在秦國當人質,他見秦王政決心兼並列國,又奪去了燕國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國。他恨透了秦國,一心要替燕國報仇。但他既不操練兵馬,也不打算聯絡諸侯共同抗秦,卻把燕國的命運寄託在刺客身上。他把家產全拿出來,找尋能刺秦王政的人。
後來,太子丹物色到了一個很有本領的勇士,名叫荊軻。他把荊軻收在門下當上賓,把自己的車馬給荊軻坐,自己的飯食、衣服讓荊軻一起享用。荊軻當然很感激太子丹。
公元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過了兩年,秦國大將王翦(音jiān)佔領了趙國都城邯鄲,一直向北進軍,逼近了燕國。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荊軻。太子丹說:「拿兵力去對付秦國,簡直像拿雞蛋去砸石頭;要聯合各國合縱抗秦,看來也辦不到了。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見秦王,挨近秦王身邊,逼他退還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應了最好,要是不答應,就把他刺死。您看行不行?」
荊軻說:「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邊,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們是向他求和去的。聽說秦王早想得到燕國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縣一帶)。還有秦國將軍樊於期,現在流亡在燕國,秦王正在懸賞通緝他。我要是能拿著樊將軍的頭和督亢的地圖去獻給秦王,他一定會接見我。這樣,我就可以對付他了。」
太子丹感到為難,說:「督亢的地圖好辦;樊將軍受秦國迫害來投奔我,我怎麼忍心傷害他呢?」
荊軻知道太子丹心裡不忍,就私下去找樊於期,跟樊於期說:「我有一個主意,能幫助燕國解除禍患,還能替將軍報仇,可就是說不出口。」
樊於期連忙說:「什麼主意,你快說啊!」
荊軻說:「我決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見不到秦王的面。現在秦王正在懸賞通緝你,如果我能夠帶著你的頭顱去獻給他,他准能接見我。」
樊於期說:「好,你就拿去吧!」說著,就拔出寶劍,抹脖子自殺了。
太子丹事前准備了一把鋒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葯煮煉過。誰只要被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會立刻氣絕身死。他把這把匕首送給荊軻,作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個年才十三歲的勇士秦舞陽,做荊軻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荊軻從燕國出發到咸陽去。太子丹和少數賓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縣)邊送別。臨行的時候,荊軻給大家唱了一首歌: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大家聽了他悲壯的歌聲,都傷心得流下眼淚。荊軻拉著秦舞陽跳上車,頭也不回地走了。
荊軻到了咸陽。秦王政一聽燕國派使者把樊於期的頭顱和督亢的地圖都送來了,十分高興,就命令在咸陽宮接見荊軻。
朝見的儀式開始了。荊軻捧著裝了樊於期頭顱的盒子,秦舞陽捧著督亢的地圖,一步步走上秦國朝堂的台階。
秦舞陽一見秦國朝堂那副威嚴樣子,不由得害怕得發起抖來。
秦王政左右的侍衛一見,吆喝了一聲,說:「使者幹麼變了臉色?」
荊軻回頭一瞧,果然見秦舞陽的臉又青又白,就賠笑對秦王說:「粗野的人,從來沒見過大王的威嚴,免不了有點害怕,請大王原諒。」
秦王政畢竟有點懷疑,對荊軻說:「叫秦舞陽把地圖給你,你一個人上來吧。」
荊軻從秦舞陽手裡接過地圖,捧著木匣上去,獻給秦王政。秦王政打開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頭顱。秦王政又叫荊軻拿地圖來。荊軻把一卷地圖慢慢打開,到地圖全都打開時,荊軻預先卷在地圖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來了。
秦王政一見,驚得跳了起來。
荊軻連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過去。
秦王政使勁地向後一轉身,把那隻袖子掙斷了。他跳過旁邊的屏風,剛要往外跑。荊軻拿著匕首追了上來,秦王政一見跑不了,就繞著朝堂上的大銅柱子跑。荊軻緊緊地逼著。
兩個人像走馬燈似地直轉悠。
旁邊雖然有許多官員,但是都手無寸鐵;台階下的武士,按秦國的規矩,沒有秦王命令是不準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無主,也沒有人召台下的武士。
官員中有個伺候秦王政的醫生,急中生智,拿起手裡的葯袋對准荊軻扔了過去。荊軻用手一揚,那隻葯袋就飛到一邊去了。
就在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寶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
荊軻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過去。秦王政往右邊只一閃,那把匕首就從他耳邊飛過去,打在銅柱子上,「嘣」的一聲,直迸火星兒。
秦王政見荊軻手裡沒有武器,又上前向荊軻砍了幾劍。荊軻身上受了八處劍傷,自己知道已經失敗,苦笑著說:「我沒有早下手,本來是想先逼你退還燕國的土地。」
這時候,侍從的武士已經一起趕上殿來,結果了荊軻的性命。台階下的那個秦舞陽,也早就給武士們殺了。
古代故事匯總大全相關 文章 :
★ 古代故事最新匯總
★ 中國古代傳說故事合集
★ 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大全精選
★ 中國古代歷史事件大全
★ 古代勵志故事大全
★ 歷史典故故事
★ 中國古代生活故事大全
★ 古代歷史小故事大全
★ 中國古代民間故事傳說大全
★ 經典歷史故事最新匯總
4. 中國古代歷史故事有哪些
中國古代歷史故事:
1、聞雞起舞
戰國時,魏國大將龐涓率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急忙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領兵救趙。田忌准備與魏軍主力交鋒,孫臏卻說:現在魏國的主力部隊在攻打邯鄲,魏國都城大梁內一定空虛。
如果我們直接攻打大梁的話,魏國一定會撤兵回大梁的,這樣既可解救趙國,又可給魏國很大打擊。田忌採納了孫臏的建議,龐涓果然中計,撤軍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齊軍的伏擊。這個成語指襲擊敵人的後方,以迫使進攻之敵撤回的戰術。
5. 古代經典故事
1、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
2、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ZUO)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後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
3、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弟弟比我小,我也應該讓給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4、南轅北轍
魏王准備攻打邯鄲,季梁聽到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來,來不及舒展衣服皺折,顧不得洗頭上的塵土,就忙著去謁見魏王,說:「今天我回來的時候,在大路上遇見一個人,正在向北面趕他的車,他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我說:『您既然要到楚國去,為什麼往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馬雖然不錯,但是這也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路費多。』我說:『路費即使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方向啊。』他又說:『我的車夫善於趕車。』我最後說:『這幾樣越好,反而會使您離楚國越遠!』如今大王的每一個行動都想建立霸業,每一個行動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國的強大,軍隊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鄲,以使土地擴展,名分尊貴,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那麼距離大王的事業無疑是越來越遠。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國去卻向北走的人一樣的嗎?」
5、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
春秋時期,吳國國王壽夢准備攻打荊地(楚國),遭到大臣的反對。吳王很惱火,在召見群臣的會上警告:「有誰膽敢阻止我出兵,將他處死!」
盡管如此,還是有人想阻止吳王出兵。王宮中一個青年侍衛官想出一個好辦法:每天早晨,他拿著彈弓、彈丸在王宮後花園轉來轉去,露水濕透他的衣鞋,接連三天如此。吳王很奇怪,問道:「這是為何?」侍衛道:「園中的大樹上有一隻蟬,它一面唱歌,一面吸飲露水,卻不知已有一隻螳螂在向它逼近;螳螂想捕蟬,但不知旁邊又來了黃雀;而當黃雀正准備啄螳螂時,它又怎知我的彈丸已對准它呢?它們三個都只顧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後邊的災禍。」吳王一聽很受啟發,隨後取消了這次軍事行動。
6. 中國古代神話故事有哪些
1、牛郎織女。牛郎織女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神話故事,它的流傳早於七夕節的形成。早在遠古時代,古人就對牛郎織女的天象有所認識。有現存文字記載的牛郎織女天文星區對應地理地域分野最早見於漢代史籍《漢書地理志》中。
2、精衛填海。出自《山海經北山經》,是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之一。相傳精衛本是炎帝神農氏的小女兒,名喚女娃,一日女娃到東海遊玩,溺於水中。
死後其不平的精靈化作花腦袋、白嘴殼、紅色爪子的一種神鳥,每天從山上銜來石頭和草木比喻仇恨極深,立志報復。今天常用它比喻意志堅決,不畏艱難。
3、八仙過海。是八仙最膾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見於雜劇《爭玉板八仙過海》中。相傳白雲仙長於蓬萊仙島牡丹盛開時,邀請八仙及五聖共襄盛舉,回程時鐵拐李建議不搭船而各自想辦法,就是後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或「八仙過海、各憑本事」的起源。
4、開天闢地。這個成語來源於徐整《三五歷記》,「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這說的就是古時候流傳著的一個盤古開天地的神話。後常用來比喻空前的,自古以來沒有過的。
5、天衣無縫。出自前蜀牛嶠《靈怪錄郭翰》:「徐視其衣並無縫,翰問之,曰『天衣本非針線為也。』」今指仙女的衣服沒有衣縫。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麼毛病。
6、娥奔月。中國上古時代神話故事,講述了嫦娥被逢蒙所逼,無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賜給丈夫後羿的一粒不死之葯(一說偷吃),飛到了月宮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