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與項羽有關的典故
與項羽有關的典故有:
1、破釜沉舟:
項羽率軍破咸陽之後,看到秦朝宮室都被火燒得殘破不堪,又思念家鄉想回去,就說:「富貴不回故鄉,就像是穿著錦綉衣裳在黑夜中行走,有誰能知道呢?」
❷ 與項羽有關的典故有哪些
01❸ 成語典故和項羽有關
典故大家應該都了解吧,那典故都有哪些呢?詳細是我帶來的成語典故和項羽有關的內容,歡迎欣賞
破釜沉舟
【釋義】: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釜:鍋。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沐猴而冠
【釋義】:亦作“沐猴冠冕”。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記載:“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四面楚歌
【釋義】:比喻陷入四面受敵,處於孤立無援的窘迫境地。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取而代之
【釋義】:指奪取別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現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先發制人
【釋義】:發:開始行動;制:控制,制服。原指丟動手的牌主動地位,可以控制對方。後也泛指爭取主動,先動手來制服對方。
【出處】:《漢書·項籍傳》:“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秋毫無犯
【釋義】:秋毫:鳥獸秋天新換的絨毛,比喻極細微的東西;犯:侵犯。指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一決雌雄
【釋義】:雌雄:比喻勝負、高下。指決一勝負,比個高下。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
霸王別姬
【釋義】:姬:指西楚霸王項羽的寵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景。現多比喻獨斷專行脫離群眾,最終垮台。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項庄舞劍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釋義】:項庄席間舞劍,企圖刺殺劉邦。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人為刀俎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釋義】:人家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則是魚肉。比喻生殺大權掌握在別人手裡,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❹ 關於項羽成語故事
成語 故事 形式簡潔、言此喻彼、言簡意賅、耐人尋味,從小讓孩子學習成語可以豐富 文化 知識,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下面這些是我為大家推薦的幾篇關於項羽成語故事。
關於項羽成語故事1:取而代之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遊經過會稽(今江蘇蘇州),項羽也隨眾人前往觀看。觀望中,項羽不禁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語,就表現出項羽的宏偉大志和英雄氣概。
關於項羽成語故事2:先發制人
陳勝起義後,會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機反秦,他於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見項羽時說:“現在是滅秦的好時機。我聽說先發制人,後發則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點共同起兵。”
出身貴族的項羽豈肯委身於人下,按照計劃,項羽殺死了聲稱“先發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開樹起了起義大旗。
關於項羽成語故事3:以一當十
公元前 208 年,秦將章邯指揮秦軍主力合圍巨鹿,項羽率兵前往解救。為了表現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項羽帶領全部軍隊渡過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項羽率軍斷秦軍糧道,與秦軍進行了九次激烈的較量,“楚戰士無不以一當 十” 。秦損兵折將,項羽乘勝追擊,逼使章邯率其殘部投降。
關於項羽成語故事4:作壁上觀
秦朝末年,項羽與叔父項梁起兵反秦,推舉楚懷王之孫為楚王,軍威大震。已被秦朝滅亡的趙、魏、燕、韓諸國,也伺機復國,與楚王結盟反秦。
項梁率軍接連取勝,秦二世胡亥急遣大將章邯統領大軍鎮壓。定陶一戰,楚軍大敗,項梁戰死。章邯遂揮師攻趙,圍困趙王於巨鹿。趙王向楚王緊急求救。楚王以宋義為主將,項羽為副將,率師援趙。宋義力圖避開秦軍鋒芒,保存實力。
楚軍開抵安陽,竟一駐四十六天,只待秦趙廝殺兩敗俱傷,才揮戈出擊。這就急煞項羽。他幾番催促宋義渡河作戰,都被拒絕。宋義甚至說:"沖鋒陷陣,我不如你;籌謀劃策,則你不如我。"
項羽一怒之下,殺了宋義號令全軍,並 報告 楚王。楚王命項羽為主將。項羽親率全軍渡過漳水,旋即"破釜沉舟",每人只發三天干糧,與秦軍決一死戰。此時,集結在前線的已有十幾支各地援趙部隊。各路援軍見秦軍勢大,都固守營寨,不敢輕易出戰。
楚軍一到,立即發動猛攻。一場惡戰,殺聲震天。楚軍將士似出山猛虎,以一當十,直殺得秦軍落花流水,潰不成軍。各路援軍在自己營壘上看到了這一壯觀場面。楚軍大捷,項羽從此成為各路反秦部隊的領袖。
一到戰場,楚軍便以雷霆萬鈞之勢,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動,把秦軍包圍起來。項羽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楚軍個個勇猛殺敵,一以當十,九戰九捷,大敗秦軍,俘獲秦將王離,殺死秦副將蘇角,迫使秦副將涉間自殺,解了巨鹿之圍。
在項羽軍與秦軍激戰時,各路諸侯援軍卻縮在壁壘上觀看,不敢參戰。戰斗結束後,項羽召集援軍將領,他們「入轅門,皆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成了諸侯軍的統帥。
❺ 關於項羽的成語典故
漢語 成語 是在中國特有的社會背景、 文化 背景中逐漸產生的一種精練的語言文化系統,更是人們日常生活中觀察、累積的結晶,那麼與項羽有關的 成語 典故 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為您整理的關於項羽的成語典故,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關於項羽的成語典故篇一:取而代之
項籍小的時候因為項梁的官司,隨之逃到吳中郡。秦始皇游覽會稽郡渡浙江時,項梁和項籍一塊兒去觀看。 項籍說:“那個人,我可以取代他!”只此一語,就表現出項羽的宏偉大志和英雄氣概。 項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說:“不要胡說,要滿門抄斬的!” 但項梁卻因此而感到項籍很不一般。項籍身高八尺有餘,力大能舉鼎,才氣超過常人,即使是吳中當地的年輕人也都很懼怕他了。
關於項羽的成語典故篇二:先發制人
陳勝起義後,會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機反秦,他於公元前209年9月召見項羽時說: “現在是滅秦的好時機。我聽說先發制人,後發則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點共同起兵。” 出身貴族的項羽豈肯委身於人下,按照計劃,項羽殺死了聲稱“先發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開樹起了起義大旗。
關於項羽的成語典故篇三: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並被秦軍重重包圍。 楚懷王於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項羽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 項羽在全軍渡黃河之後他下令把所有的船隻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干糧,以此表決一死戰,沒有一點後退的打算。 正是這樣,已無退路的大軍到了巨鹿外圍,並包圍了秦軍和截斷秦軍外聯的通道。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 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 後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
關於項羽的成語典故篇四:作壁上觀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項羽在漳河之濱孤軍作戰抗擊秦軍,在趙國要求下,諸侯國軍隊也兵臨巨鹿城下。 他們壘高壁,掘深溝,築有十多座營盤,作出抗秦救趙的架勢。卻都懼怕秦國兵強勢大退縮營內不敢出兵作戰。 當項羽“破釜沉舟”與秦軍決一死戰時,諸侯國將士都站在壁壘上偷偷觀看。史書上稱其為“壁上觀”。這就是“壁上觀”或“作壁上觀”成語典故的來源和出處。後世,以此成語典故比喻朋友有難,不伸手,不幫助坐觀成敗的錯誤行為。
關於項羽的成語典故篇五:膝行而前
巨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誓死滅秦。最後,斷絕了秦軍的通道,殺死蘇角,活捉了王離,涉間不肯投降楚軍,自己燒死了。這時,楚兵為諸侯軍中最強大的,諸侯軍沒有一個不恐懼的。 項羽擊敗秦軍,英名遠播,威震六國。為表彰有功將士,在巨鹿郡建造了一座“封爵觀”,對立功將士論功行賞。封爵觀落成之日召見諸侯國將軍,諸侯國將軍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對項羽畏懼恭維之情溢於言表。 從此,諸侯國尊項羽為上將軍,統領諸侯國軍隊抗擊強秦。
❻ 關於楚霸王項羽的成語典故有那些
1、霸王別姬
典故:楚漢相爭時,西楚霸王項羽在和劉邦為了爭奪帝位,進行長達十幾年的戰爭。最後項羽在烏江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最後自刎身亡。
項羽回想過去,有美麗的虞姬陪伴在自己身邊:有寶馬騅,常騎在胯下。而今……於是項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詩道:「力能拔山啊豪氣壓倒一世,天時不利啊騅馬不馳。騅馬不馳啊怎麼辦,虞姬啊虞姬我該怎樣安置你!」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項羽淚流數行,身邊的人也都哭了,沒有誰能抬起頭來看他。
2、破釜沉舟
典故: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鎮壓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又攻破邯鄲,反秦武裝趙王歇及張耳被迫退守在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被秦將王離率20萬人圍困。章邯率軍20萬屯於巨鹿南數里的棘原,並修築兩側有土牆的通道直達王離營,以供糧草。趙將陳余率軍數萬屯於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去救。
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去跟宋義說:「秦軍包圍了巨鹿,形勢這樣緊急,咱們趕快渡河過去,跟趙軍里外夾擊,一定能夠打敗秦軍。」
宋義說:「我們還是等秦軍和趙軍決戰以後再說。」他又對項羽說:「上陣跟敵人交鋒,我比不上你;要說坐在帳篷里出個計策,你就比不上我了。」
項羽說:「現在軍營里沒有糧食,但是上將軍卻按兵不動,這樣不顧國家,不體諒兵士,哪裡像個大將的樣子。」
第二天,項羽趁朝會的時候,拔出劍來把宋義殺了。他提了宋義的頭,對將士說:「宋義背叛大王(指楚懷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已經把他處死了。」
於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隨後,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後,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一頓飯,每人再帶三天干糧,然後傳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
意思是說把渡河的船(古代稱舟)鑿穿沉入河裡,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毀。這就叫破釜沉舟。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就這樣,沒有退路的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秦軍的幾個主將,有的被殺,有的當了俘虜,有的投了降。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圍,而且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過兩年,秦朝就滅亡了。
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後,項羽於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
後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
(6)哪些詞典故事與項羽有關擴展閱讀
項羽名籍,字羽,生於公元前232年,自幼喪父,跟隨叔父項梁長大成人。
他少年時就志向遠大,身材偉岸,膂力過人,相傳雙手能舉起千斤大鼎。二十四歲時起兵反秦,是農民起義軍中豪氣蓋世、叱吒風雲的人物。
當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後,他力舉義旗,大破秦兵,率諸侯入關,殺秦王子嬰,焚咸陽,自稱西楚霸王,威風不可一世。但在與劉邦楚漢相互爭戰中失敗,感到無顏見江東父老,羞渡烏江自刎而死,年僅31歲。
項羽死後,劉邦築墓地把他安葬在河南河陽縣谷城西面。在安徽和縣東北烏江浦(即項王自刎地方),建有項王廟。劉邦和項羽,雖一成一敗,但成敗不足以論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