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兒園教師如何給幼兒講故事
導語:童年與故事分不開。故事中錯綜復雜的情節,廣泛的涉及范圍、神奇的關系等,正好滿足幼兒豐富、天真的想像與好奇。大多數幼兒對故事十分感興趣,他們在故事中學習知識,認知道理。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應當把握好時機,在故事中培養幼兒多方面的能力與良好的品質。
一、培養幼兒的詞語理解能力,加深詞彙記憶
在傾聽故事的過程中,首先要培養的是幼兒對故事中詞語的理解能力。只有讓幼兒理解故事中的語言,知道故事裡形象生動地講些什麼,才能激發幼兒傾聽故事的慾望,集中注意力地傾聽故事。這就要求講故事者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邊講邊作解釋。
特別是對年齡小,詞彙量少,理解能力差的幼兒,一方面可以結合本地方言進行解釋,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手形手勢或藉助實物進行解釋。例如:詞語「亮閃閃」,可以出示一面鏡子,通過輕微晃動反射出的光,讓幼兒感受亮閃閃的感覺,從而理解這一詞語的意思;同時也加深幼兒對這一詞語的印象,進一步強化幼兒對詞語的記憶。
要讓幼兒加深對故事中詞語的記憶,還應當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經常復習,靈活運用。教師和家長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經常提問幼兒,以復習的形式鞏固幼兒對詞語的認識與記憶。並在適當的時候加以運用,這不僅能加深幼兒對詞語的記憶,同時也讓幼兒學習如何運用該詞語。
二、培養幼兒的語言組織概括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如果只讓幼兒聽故事,而不試著讓他們講故事,就不能很好地發揮故事的作用。幼兒在傾聽完三遍故事後,能理解故事的大概內容,記住故事中的重要人物。這時可以讓幼兒嘗試著復述故事。起初,教師和家長可以用提問的形式,幫幼兒回憶故事的重要情節及發展過程,把握好故事的整體。
但在回憶故事的過程中,要盡量讓幼兒自己組織語言,概括性地復述故事內容。當幼兒基本掌握故事內容後,就可以讓幼兒自己組織語言復述故事了。幼兒剛學習復述時只能講出故事中的片段,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語言引導,讓幼兒把這些片段連接起來。通過多次的復述訓練,幼兒慢慢地能從復述片段過渡到復述完整的故事。在復述過程中,培養了幼兒的語言組織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培養幼兒的模仿能力與表現力
當幼兒學會復述故事後,就應當教幼兒進一步學習生動形象地復述故事。17世紀英國的教育家洛克說:「兒童的舉止大半是模仿來的。」教師和家長在講故事時要注意自己的語音語調、神態表情、手形手勢等。不同的語音語調,豐富的神態表情,誇張的動作等不僅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在傾聽故事中猶如身臨其境般的感覺,同時也給了幼兒模仿的榜樣。
在傾聽故事中,幼兒知道大灰狼的聲音是粗聲粗氣的;知道傷心的時候緊皺眉頭哭泣,驚訝時睜大眼睛,張大嘴巴;知道老爺爺的形象是駝著背,捋著鬍子……。教師和家長應當鼓勵幼兒對這些聲音、表情、動作等加以模仿,讓幼兒知道怎樣講故事好聽,怎樣做動作形象,並把這些語調手勢等運用到復述故事中,大膽投入地把故事講出來。在生動形象的復述訓練中,幼兒提高了模仿能力與語言表現力,為將來繪聲繪色地表達語言奠定了基礎。
四、培養幼兒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幼兒內心充滿想像,他們擁有自己豐富、天真的思想。故事虛擬、誇張等特點,正好滿足幼兒充滿想像的心理特徵。當幼兒聽到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難時,他們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解決,結果怎樣?這時,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提問,讓幼兒展開想像,思考解決的辦法,也可以通過語言引導,讓幼兒說出正確的答案。
例如:故事《小羊和狼》就沒有一個完整的結尾,它留給幼兒一個想像的空間讓幼兒自由發揮。許多幼兒在聽完故事後,能展開想像,給故事編一個完整的結尾。有的說:當狼要吃掉小羊時,獵人出現了,打死了大灰狼,救了小羊;有的說:小羊的朋友們來了,用石頭打跑了大灰狼;還有的說:小羊從地上抓起沙子揚向大灰狼的眼睛,趁機逃跑了……。故事給幼兒無限的想像空間,只要教師和家長把握好時機,讓幼兒在故事中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
五、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與審美情趣
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它能培養幼兒的品質與情操。幼兒在故事中認知道理,反思自我,教師與家長應教育幼兒明辨是非,區分好壞,讓幼兒說說怎樣做才對。在故事《懂禮貌的好孩子》中,幼兒在大人的引導下能正確區分小貓懂禮貌,小狗不懂禮貌,我們要向小貓學習,做個懂禮貌的好孩子。
故事不僅能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而且能陶冶幼兒的情操。在故事中,幼兒富有愛心、同情心,為故事中的人物著急、擔心、高興、悲傷。例如:在故事《迷路的小鴨》中,當幼兒聽到小鴨迷路回不了家時,都為它擔心著急,聽到小鴨哭著找媽媽時,都皺起眉頭,對它充滿憐愛與同情,聽到小朋友把小鴨送回家時,都鬆了口氣,為小鴨高興。這個故事中的種種感受讓幼兒在無形中陶冶了情操,體驗著審美情趣,並教育幼兒愛護小動物的好品質。故事還能對幼兒進行感性教育、挫折教育,豐富幼兒的詞彙量,培養幼兒的'注意力與語言的運用能力等,教師和家長要把握好教育時機,讓故事陪伴著孩子的童年,讓孩子在故事中學習、成長。
一、選擇故事
給幼兒講故事,既要考慮幼兒的心理需求,又要考慮故事的教育性。要選擇那些思想健康,藝術性強,具體生動,饒有情趣,又符合幼兒年齡特徵和生活實際的幼兒易於接受的故事。對幼兒來說,童話、神話故事最有魅力,如《安徒生童話選》、《格林童話》、《葉聖陶童話選》等都是講故事的好材料。
幼兒兒期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喜歡擬人,把小貓、小狗甚至小瓶子、小凳子等都想像成"人";二是"真假不分",對虛幻與真實還缺乏分析。這兩個特點正是童話故事中經常出現的,什麼小貓和小狗對話呀,小凳和小瓶會走路呀,等等,幼兒把它們當作真人真事,聽得津津有味,感到其樂無窮。另外,童話說的是孩子話,口語多,句子結構簡短,且篇幅小,角色不多,主題簡單明了,好壞分明,幼兒易於接受,樂於模仿。對大一點的幼兒,要選擇有些懸念的故事,那些一猜就著,聽了開頭就知道結尾的故事,他們一般不感興趣。
二、分析故事
選擇好故事後要進行分析,以准確地掌握故事的中心思想,確定教育目的。找出故事的重點段落和重點詞,重點句,在分析故事的中心思想和重點基礎上,還應針對故事內容,提出幫助幼兒需要理解的問題。對那些故事內容很好,但情節、語言偏深奧的故事,就需要教師進行適當的改編。去掉一些次要的情節,把較難的詞句改為幼兒能夠接受的語言。
給幼兒講故事前,老師一定要認真閱讀故事,熟悉和理解故事的內容,要具體分析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特別要抓住故事的高潮。還要分析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徵和作者傾注在故事主角身上的感情,通過情節和角色的分析准確故事的主題思想。只有透徹地,正確地理解,使自己的感情和故事的角色產生共鳴,才能在講故事時以真摯而強烈的情感去感染幼兒,激起幼兒感情上的共鳴。另外,分析角色時還要區別角色之間的細微差別,仔細揣摩各個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徵,表現不同的動作,表情,心理活動,語言特徵等。
三、講究藝術性
給幼兒講故事要掌握技巧,如果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幼兒肯定會興味索然。因此,在講述的時候必須要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要有藝術性。
第一,開個好頭。 教師在開始講故事的時候,態度要和藹可親,要有親和力,開講前猜個謎語或提個問題或看個圖片等,引起興趣,再自然引出故事。這樣孩子們才容易被吸引,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了,更樂於去聽。
第二,充分關注幼兒。 故事要講不要念,也不要背,語言要口語化。而且要有對象感,講故事時,要時時想著他們,看著他們,注意他們的反應。試想如果老師講故事的時候一直看著書,完全不顧幼兒的反應,不管幼兒是否在聽,這樣的講述肯定不會有好的效果。
第三,講述要有感染力。 要有起伏高低,抑揚頓挫。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聲音有高有低,節奏有快有慢,重點的地方要突出。要有動作,有表情。要想把故事講活,不但要有喜怒哀樂的變化,而且應學會用眼神和手勢,做到心到、話到、眼到、手到。
第四,要有參與性。 故事活動不是教師一個人就能完成的,如果僅僅是教師一個人在講,那就不是一次有意義的活動,幼兒也會覺得索然無味。教師在講述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幼兒參與進來,或聽,或看,或說,或思考,這樣才能達到活動的目標。
四、融合游戲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也是最基本的活動,這一點在講故事的活動中也不例外。融合了相宜的游戲,幼兒活動的積極性會更高,如果游戲安排得當,還會起到促進理解故事內容、激發幼兒說話慾望的作用。例如:在故事《送椅子》的講述前,可以先組織幼兒玩了"搶椅子"的游戲,並讓"搶"到椅子和沒"搶"到椅子的幼兒說說自己的心情和感想,這就對接下來的故事有了鋪墊作用。而在故事《龜兔賽跑》的講述前,可以安排音樂模仿游戲,鼓勵幼兒自由模仿、創編烏龜和兔子的動作,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在講述完之後,可以組織幼兒進行賽跑,讓幼兒體會到"堅持""的感受和含義等。在諸如此類的游戲中,不僅提高了幼兒參與故事活動的興趣,也使幼兒對語言的學習和運用得到了更寬松、自然的環境。
五、善於啟發誘導
給幼兒講故事不是為了敷衍幼兒,而是為了增進幼兒智慧,培養他們良好的個性品質。因此在講故事時,要注意給幼兒以多方面的啟迪。比如在講前、講後或在重要的地方提出一些問題,如"誰對,誰不對,為什麼","你喜歡誰,不喜歡誰,原因是什麼",待幼兒回答後再問"以後會怎麼樣"、"會得到什麼結果"等等,使幼兒邊聽、邊想、邊構思,這樣能加深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又能啟發他們思考,發展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總之,要想繪聲繪色地講好每一個故事,並使之能吸引孩子,對孩子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是需要多學多練,熟練掌握故事的藝術處理方法的。同時,這也是幼兒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和素養,需要廣大幼兒教師在日常工作中不斷總結和積累才能得到提高的。
一、創造良好的環境氣氛,引起幼兒聽故事的興趣。
教師在講故事時,要注意環境的整潔,身邊不要方多餘物品,以免分散幼兒的注意力。同時要安排好座位,老師與幼兒盡可能坐得近些,使每個幼兒都能看清楚教具和老師的表情、動作,老師也能邊講故事邊與幼兒交流。此外,老師還要講好開場白,一般可用有感情的語調,與幼兒進行簡短的談話,激發幼兒聽故事的興趣和願望。
例如,在講述《三隻蝴蝶》這個故事時,我首相出示三隻蝴蝶和三朵花的圖片,問幼兒:「孩子們,喜歡這些蝴蝶和花兒嗎?」得到幼兒肯定的回答後,我接著說:「現在老師要給你們講一個關於蝴蝶和花兒的故事。那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呢?聽完故事你就知道了。」這樣簡短的幾句話,吸引了幼兒,他們很想知道個究竟,就會集中注意地聽故事了。
二、老師充滿感情、生動流暢地講述故事。
為了正確表達好故事的內容,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老師在講故事時,必須充滿感情,並努力把故事講得生動、流暢,使幼兒隨著故事情節的開展,與故事中的人物一起高興、著急或難過,如身臨其境受到感染。
首先,語言要口語化,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能聽得懂,喜歡聽。其次,要把故事講得生動而有感情。老師要努力在講上下功夫,要深入到故事情境中去,將自己同故事中人物的感情交融在一起,才能將故事講得繪聲繪色,使幼兒聽了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比如,在講《小兔乖乖》這個故事時,老師用稚嫩的聲音、較快的語速,活潑的語調表現小白兔,用好聽的聲音、中等的語速,親切的語調表現兔媽媽,用粗啞的聲音、兇狠、虛假的語調表現大灰狼,使幼兒一聽,就能將故事中的角色分開,感受到小兔的可愛聰明,兔媽媽的親切溫和又充滿智慧,大灰狼的兇狠。另外,老師在講故事時要對新詞作適當講解。講述過程中遇到幼兒比較陌生的詞句,老師要作必要的解釋,但是講解要盡量簡短,以免打斷幼兒聽故事的思路。
再有就是要關注幼兒,吸引全體幼兒認真聽故事。只要老師充滿感情、生動流暢地講故事,一般能吸引幼兒饒有興趣地聽故事。如果發現有個別幼兒不注意聽,老師盡量不要輕易中斷故事,同時應及時根據不同情況做出靈活處理。例如,用手勢、注視等暗示他們;提高或降低聲音以引起個別幼兒注意;邊講故事邊走過去,幫助幼兒把手裡的東西放進口袋裡;或讓不注意聽的幼兒回答故事中一個簡短的問題(我常用這個方法,目的不是讓幼兒單單回答問題,主要是讓幼兒注意力回到聽故事上)。千萬不要因為個別幼兒不聽而中斷講述,更不要採取訓斥的方法,以致影響全體幼兒聽故事的興趣和破壞故事的完整性。
三、適時運用直觀教具。 幼兒年齡小,思維具有形象性,講故事如能和演示教具相結合,就能使幼兒具體形象地感知故事內容,加深印象。演示教具應注意:講述第一遍故事時不易使用教具,主要要求幼兒集中注意力聽故事,感知故事的內容和語言,避免因教具而分他們的注意力。當幼兒初步了解故事內容後,老師可運用教具講第二遍故事,使幼兒直觀形象地感知故事內容,加深理解。第三遍講述時,幼兒邊聽邊操作教具,即興故事表演,再現故事情境。
四、故事講述時適時提問。 老師在講故事時,提問不僅可以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而且可以吸引幼兒注意力。比如講到重點情節處,為引起幼兒注意,加深印象,插個問題讓幼兒重述一遍或自問自答。如講《三隻蝴蝶》,當講到三隻蝴蝶向白花求救遭到拒絕後,三隻蝴蝶會說些什麼?讓幼兒來猜,因為有了前兩次的遭遇,幼兒復述前兩次遭到拒絕之後說的話,自然能夠想到三隻蝴蝶第三次遭到拒絕後的表現,讓幼兒體會三隻蝴蝶互相關心和愛護,這樣有助於理解相親相愛的含義。故事講完後,及時的提問,可以幫助幼兒回憶故事情節,理解故事主題,學習故事中的語言。故事中有大量生動優美的詞句,幼兒可欣賞和模仿。老師可以通過提問促使幼兒有意注意和記憶。再給幼兒講述《三隻蝴蝶》這個故事後,可以問幼兒:「故事中那些話很好聽?」幼兒就會回憶三隻蝴蝶反復說的一句話「我們三個是好朋友,相親相愛不分手;要來一起來,要走一起走。」幼兒感受到故事中語言的美,就會促使他們去學習、模仿。
總之,作為幼兒教師,要想把故事講得繪聲繪色,幼兒喜歡聽,並對幼兒產生良好教育效果,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地總結和積累,從而得到提高。
⑵ 講好兒童故事的技巧與方法
講好兒童故事的技巧與方法
1、觀察孩子聽故事時的反應,發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如果因為講述時間過長,就趕緊結束;一時無法結束,可用疑問句暫停,激發孩子下次再聽的興趣。如果有其他原因分散了注意力,可得用音調的高低變化,或稍加停頓,給孩子一個聽覺上的刺激,從而引起他新的注意。
2、發掘故事對孩子的教育性:聽故事能夠打開那些直接教育無法觸及的區域,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都可以從故事中找到解決自己問題的穩妥辦法。家長要選擇一些童話故事,從不同角度向孩子展示奇異美妙的現實生活,告訴孩子真善美與假惡丑。給孩子講故事應敏銳地捕捉孩子的興奮點,以增強雙邊同步效應。尤其針對孩子可塑性魘特點,發現某些毛病和不足,可選有利於矯治的故事,通過故事形象來啟發誘導,達到自我鼓勵和克服不足。
3、為孩子創設故事情境:孩子年齡小,社會生活經驗貧乏,往往對故事的內涵領悟較困難。給孩子創設一種故事氛圍,告訴孩子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要注意哪些情節和人物等等,幫助孩子實現注意轉移,集中到聽故事上來,做好聽故事的心理准備。除此之外,要力求不斷渲染故事環境,促使孩子神往於故事之中。比如角度形象創設,講故事者角色要到位,努力暫時擺脫或掩蔽自己的成份,按故事角色形象的個性及特點來寓情於境。
4、多給孩子設置故事的懸念:孩子聽故事時持有的一種對故事發展和人物命運關切的心態反映。懸念的設置和運用,需要父母講故事前認真鑽研故事,精心設計講法,講故事設置的懸念,是為了使故事跌宕起伏,曲直交錯,增強故事藝術的感染力。一般情況下,講故事過程中設置的懸念,隨著故事的推進,都要揭破,不能懸而無限。
5、為孩子選擇適合的故事:如果發現孩子的個性上存在不足,可以針對性地選擇一些適當的故事,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個性向良好的方向發展。比如:對膽小懦弱的孩子,要多講些英雄勇士的故事;對粗暴霸道的孩子,要多講些謙遜禮讓的故事;對愛慕虛榮的孩子,要多講些頌揚內在美的故事。
⑶ 怎麼講故事 好的技巧講好故事
1、以孩子的成長引入故事:孩子總是會對自己以前的事情感興趣,或者是對爸爸媽媽小時候的事情感興趣。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如果孩子不能集中的話,就以這樣的故事開頭:媽媽記得你小時候啊……。這樣,孩子就極易被自己的故事吸引。
2、以家庭生活引入故事:孩子幾歲後,是愛聽故事的最好時期,而且在家庭里,他也是一個成員,經歷了家裡的某些事情,也是有記憶的。這個時候,吸引孩子故事,就以發生過的事情來講,就以這樣的故事開頭:那天,媽媽記得你有畫過一幅畫,對不對?……這樣,通過孩子參與的事情,而發展一個故事,真實的生活,更讓孩子興奮入迷。
3、以孩子喜歡的物件引入故事:孩子總會有自己喜歡喜歡是不喜歡的東西,而想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就以孩子最喜歡的玩具或者是書本入手,家長來編一些故事。例如,孩子喜歡毛茸茸的小狗,故事就以這樣開頭:寶寶的毛狗狗在做什麼呢?是不是在淘氣,跑出家門玩去了……這樣,自然地通過編的故事,讓孩子理解或者是明白一個道理,起到教育的作用。
⑷ 淺談幼兒教師如何講好故事
故事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形式,在幼兒園的語言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關於語言領域的目標之一就是「喜歡聽故事、看圖書」。 教師給幼兒講故事,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實踐,也可以說是以故事為形式的教學活動,故事不僅內容含豐富的各方面知識,而且有較為標準的語言形式,使幼兒極易接受。同時故事作為文學形式,充滿童趣,幼兒在極易接受的同時也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是個向幼兒進行教育,傳授知識,發展語言的重要文學形式。 一、選擇適宜的好故事。 給幼兒講故事,既要考慮幼兒的心理需求,又要考慮故事的教育性。要選擇那些思想健康,藝術性強,具體生動,饒有情趣,又符合幼兒年齡特徵和生活實際的幼兒易於接受的故事。對幼兒來說,童話、神話故事最有魅力,如《安徒生童話選》、《格林童話》、《葉聖陶童話選》等都是講故事的好材料。 幼兒兒期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喜歡擬人,把小貓、小狗甚至小瓶子、小凳子等都想像成「人」;二是「真假不分」,對虛幻與真實還缺乏分析。這兩個特點正是童話故事中經常出現的,什麼小貓和小狗對話呀,小凳和小瓶會走路呀,等等,幼兒把它們當作真人真事,聽得津津有味,感到其樂無窮。另外,童話說的是孩子話,口語多,句子結構簡短,且篇幅小,角色不多,主題簡單明了,好壞分明,幼兒易於接受,樂於模仿。對大一點的幼兒,要選擇有些懸念的故事,那些一猜就著,聽了開頭就知道結尾的故事,他們一般不感興趣。 二、講前認真分析故事。 選擇好故事後要進行分析,以准確地掌握故事的中心思想,確定教育目的。找出故事的重點段落和重點詞,重點句,在分析故事的中心思想和重點基礎上,還應針對故事內容,提出幫助幼兒需要理解的問題。對那些故事內容很好,但情節、語言偏深奧的故事,就需要教師進行適當的改編。去掉一些次要的情節,把較難的詞句改為幼兒能夠接受的語言。 給幼兒講故事前,老師一定要認真閱讀故事,熟悉和理解故事的內容,要具體分析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特別要抓住故事的高潮。還要分析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徵和作者傾注在故事主角身上的感情,通過情節和角色的分析准確故事的主題思想。只有透徹地,正確地理解,使自己的感情和故事的角色產生共鳴,才能在講故事時以真摯而強烈的情感去感染幼兒,激起幼兒感情上的共鳴。另外,分析角色時還要區別角色之間的細微差別,仔細揣摩各個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徵,表現不同的動作,表情,心理活動,語言特徵等。 三、講述故事要講究藝術性。 給幼兒講故事要掌握技巧,如果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幼兒肯定會興味索然。因此,在講述的時候必須要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要有藝術性。 第一,開個好頭。教師在開始講故事的時候,態度要和藹可親,要有親和力,開講前猜個謎語或提個問題或看個圖片等,引起興趣,再自然引出故事。這樣孩子們才容易被吸引,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了,更樂於去聽。 第二,充分關注幼兒。故事要講不要念,也不要背,語言要口語化。而且要有對象感,講故事時,要時時想著他們,看著他們,注意他們的反應。試想如果老師講故事的時候一直看著書,完全不顧幼兒的反應,不管幼兒是否在聽,這樣的講述肯定不會有好的效果。 第三,講述要有感染力。要有起伏高低,抑揚頓挫。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聲音有高有低,節奏有快有慢,重點的地方要突出。要有動作,有表情。要想把故事講活,不但要有喜怒哀樂的變化,而且應學會用眼神和手勢,做到心到、話到、眼到、手到。 第四,要有參與性。故事活動不是教師一個人就能完成的,如果僅僅是教師一個人在講,那就不是一次有意義的活動,幼兒也會覺得索然無味。教師在講述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幼兒參與進來,或聽,或看,或說,或思考,這樣才能達到活動的目標。 四、融合有趣相宜的游戲。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也是最基本的活動,這一點在講故事的活動中也不例外。融合了相宜的游戲,幼兒活動的積極性會更高,如果游戲安排得當,還會起到促進理解故事內容、激發幼兒說話慾望的作用。例如:在故事《送椅子》的講述前,可以先組織幼兒玩了「搶椅子」的游戲,並讓「搶」到椅子和沒「搶」到椅子的幼兒說說自己的心情和感想,這就對接下來的故事有了鋪墊作用。而在故事《龜兔賽跑》的講述前,可以安排音樂模仿游戲,鼓勵幼兒自由模仿、創編烏龜和兔子的動作,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在講述完之後,可以組織幼兒進行賽跑,讓幼兒體會到「堅持」」的感受和含義等。在諸如此類的游戲中,不僅提高了幼兒參與故事活動的興趣,也使幼兒對語言的學習和運用得到了更寬松、自然的環境。 五、要善於啟發誘導,捕捉興趣點。 給幼兒講故事不是為了敷衍幼兒,而是為了增進幼兒智慧,培養他們良好的個性品質。因此在講故事時,要注意給幼兒以多方面的啟迪。比如在講前、講後或在重要的地方提出一些問題,如「誰對,誰不對,為什麼」,「你喜歡誰,不喜歡誰,原因是什麼」,待幼兒回答後再問「以後會怎麼樣」、「會得到什麼結果」等等,使幼兒邊聽、邊想、邊構思,這樣能加深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又能啟發他們思考,發展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總之,要想繪聲繪色地講好每一個故事,並使之能吸引孩子,對孩子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是需要多學多練,熟練掌握故事的藝術處理方法的。同時,這也是幼兒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和素養,需要廣大幼兒教師在日常工作中不斷總結和積累才能得到提高的。
⑸ 教師講述故事有哪些方法
教師講述故事的方法有:
1、當你拿到一篇故事的時候一定要先通讀一遍,確保對故事的答題內容有一定的掌握。然後在短時間內快速記憶故事的主要內容,剖析出重點部分,這就是所說的要整體把控故事的通篇內容,能夠將主要的內容進行宏觀的把握。
2、有意識地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將重點部分具體突出地講解,怎麼能夠體現重點就是要考生在這個部分多些語言的修飾,加強互動性。在講解的過程中,注意自己的語音語調適中,音量要適當,表情和動作要配合故事的具體情節。比如,故事中如果涉及到一些比較緊張、著急或者突發的事情出現是,那麼我們在講到這個情節的時候,我的表情要顯得很急促,如果故事中的畫面和情節很安靜祥和,我的表情也要自然、微笑、平靜。
3、一定要在整個過程中盡可能展現出自己的亮點和特色來,配合一定的肢體動作,講故事的時候配合故事的具體情節來修飾下自己的語言,吐字清晰、聲音適中,表達清晰,眼神中有內容,適當互動。
(5)如何講好聽的故事教研擴展閱讀:
教師講述故事的大致流程有:
1、粗看——大致看懂圖意。
2、細看——仔細看每一幅圖,看明白畫了些什麼。
3、詳說——在說話時,第一幅圖要介紹清楚時間,地點,人物(誰)注意觀察各幅圖中表情和動作,再想想可能會說什麼,想些什麼。
4、聯想——展開想像,在最後一幅圖的基礎上,加上一些自己的看法。
觀察圖片角度:圖上有哪些小動物?哪些物品?表情、動作、氣泡里的話、天氣、在想什麼?想表達什麼?
講故事描述圖片:天氣、景色、心情、地點、時間、想什麼?說什麼?干什麼?拿什麼?
描述技巧:多加一些形容詞(如興高采烈、漂漂亮亮)、副詞、加入對話、擬聲詞、展開描述。
⑹ 如何講好故事
1、選擇本子。
劇本是一劇之本,故事也一樣,有個好的故事,你去講就事半功倍。
選擇本子有二種,一是從書刊上去找發表過的好故事;二是自己動手創作反映自己身邊人和事的故事。
那麼如何選擇本子呢?首先你選的本子要有故事,這得從故事的基本特徵講起。
我在教學生寫故事時,對故事的基本特徵有如下講解:「故事是事故岩彎」、「故事是一件事,三兩個人,轉幾個彎」、「故事是故意搞點事出來」
好的故事具備「易記、易講、易傳」的特點。
好的故事會有一個引起大家強烈興趣的「故事核」,看來後會有一種傳講的沖動。
好的故事都是一條線到底,脈絡十分清楚,看了一遍大致的情節就能復述出來。
作為一個故事員,在選擇本子就要選擇這樣的故事。
選擇本子還要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要考慮聽眾的情況,考慮你這個本子是去講給何人聽的。
打個比方:給學生講愛情故事,肯定不合適;到農村講科學家的故事也是不合適的;到了機關你去講「狼外婆」的故事,不讓人認為你有病才怪呢。
過去有句話,到什麼山唱什麼歌,講故事同樣也是如此。
要選擇適合聽眾的故事,所講的內容應該是聽眾所熟悉所理解,好象可能是發生在他們身邊,但又是不同於一般的事,有一個他們迫切想知道卻又猜不出結果的或有趣的動情的事。
我們一些老故事員,在這方面都很有經驗。
他們往往都備有各種不同的故事,以適應不同場合不同聽眾的需要。
選擇本子還要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故事員自身的風格。
每個故事員都有自身的特點,有的適合講風趣幽默的故事,有的適合講摧人淚下的故事,還有的適合講家長里短的故事,根據各人的風格,選擇自己適合襲棗讓的故事也是在選擇本子中值得注意的問題。
比如我吧,我有自知之明,我知道我能講些幽默風趣搞笑的故事,但若要我去講催人淚下的故事,那肯定會講砸的。
2、精心准備
要講好故事,無論是新老故事員,都必須精心作好准備。
台上三分鍾,台下十年功,講故事同樣如此。
我有個朋友,故事講了四五十年,他現在去講故事,前一天晚上依然認真進行准備,拿他的話來說叫「備課」。
准備時首先是要對選擇好的本子進行二度創作。
現在的故事,很多是書面作品,是拿來看的,雖然它還是具備了口耳相傳的故事特點,但由於作者的不同,以及刊物要求的不同,發表稿往往會更文學化些。
特別是有的故事作者,他自己不會講故事,故他們寫的故事有時是不能講的,拿到這樣的故事,必須經過故事員的二度創作,把那些書面語言改成故事員自己的口語。
第二個要准備,就是要弄清這個故事的基本脈落,上台講故事時做到交待清楚。
一個故事,裡面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都要交待的清清楚楚。
這里得從聽眾的心理說起,聽眾的思路是超前的,你一單用故事的開頭把他吸引住之後,他就在猜測你的故事結局,猜測故事中人物的好壞,一旦讓他猜到,他會覺得沒勁,這樣的故事不好聽。
一旦他猜錯了結局,而這個結局卻卻又是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那他會拍案叫絕。
所以,二度創作時理清故事的脈落,講得時候要盡量故弄玄虛,讓聽眾猜不到結尾,這樣,最後的結尾抖出來才會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在准備時,還要熟悉本子,看看本子中什麼地方是懸念,要學會用懸念抓人。
一個好故事,往往是靠懸念來取勝,也就是說聽的人不知道故事的結局,他才會有興趣聽你四平八穩地講下去,如果他知道了故事的結局,聽起來相對就沒勁了。
這和我們平時看一場體育比賽一樣,看重播時知道了比賽的結果,往往沒有看實況那麼來勁。
那麼懸念怎麼來?應該說好的故事本子都有拍局懸念。
講故事時把這些懸念進行強化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故事員在准備時還可以設計些懸念。
3、登台亮相
大家知道,演員上台演出都需要化妝。
那麼故事員上台講故事需不需要化妝呢?一般來說,故事員講故事不需要化妝,他講究的是親切自然,和聽眾沒有距離感。
當然你如果是上舞台講故事,有強烈的燈光,又有著上千的觀眾,那麼,還是需要化點妝,否則後面的觀眾看過來效果不好。
故事員不需要化妝,但小節還是得注意,比如說服飾要整潔,不要不修邊幅,讓人覺得太隨便。
故事員上台,也要講究台風。
講故事一般都是站著講的,要講究「站有站相」,給人一種穩重感。
當然隨著故事講述的開展,故事員站立的重心可以隨著故事發生變化,但千萬記住,不要在台上隨意地走來走去,使聽眾眼前出現一種不穩定的感覺。
登台亮相後開場白很重要,開場白說得好,馬上能拉近故事員與聽眾的距離,讓聽眾感受到你的親切,從而會認真地聽你講。
在台上講故事時還要注意眼神處理。
講故事時眼睛一定要有神,而且在絕大部份時間里眼睛要看著聽眾。
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是能夠傳神的,故事員的眼睛看著聽眾,會使那些聽眾都感到是你在看著他,從而就會產生一種感情上的交流,從而就會拉近雙方的距離。
4、「說」、「表」藝術
故事是一種語言的藝術,故事和演講不一樣,演講是個人情感抒發,故事其實是一場戲,故事員是說書人,台上一站,什麼角色都會,他必須根據故事情節的需要去扮演故事的角色。
當然這個「演」是有個度,故事畢竟以講為主,「演」指的是適當的角色轉換,我們行話說「跳進跳出」,高明的故事員用語言來區分不同的角色。
講故事的語言主要分兩種,一種是「說」,一種是「表」。
所謂「表」就是故事員來講述故事的發生發展的結果時使用的語言。
「表」可以用故事員自己的語言,來敘述整個故事。
所謂的「說」,是指故事中人物的語言,也就是指故事員在講故事時慕仿故事中人物的語言和音容笑貌的那一部份。
故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說表」的藝術,所以需要故事員有駕馭「說」、「表」的能力,要弄清楚什麼是「說」,什麼是「表」,而且需要在平時多多訓練,到時候才能做到有條不紊。
在「表」的時候,還十分強調對故事發生發展的講解,換句話說也就是讓聽眾在聽你的故事時能在眼前出現場景,這個要所聽眾在眼前出現場景的技巧就是故事員表述的具體化、描述的細節化,只有通過故事員繪聲繪色的具體講述才能使聽眾眼前出現畫面,從而一門心思地進入情節,不會去隨意思考,如果聽眾隨意思考了,往往會出現你講你的我想我的局面。
這樣,你的故事演講往往就不會成功,達不到最佳的效果。
5、語言節奏
講故事是一項語言藝術,所以故事員一定要掌握好講述語言的節奏,在語言上分出個輕重緩急來。
在故事的講述中,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根據故事中人物的個性,來確定故事語言的輕重和快慢。
一般來講,在介紹故事的背景和起因時,故事員的語調要平穩,顯得不慌不忙。
而到了講述抒情的場面時,故事員的語氣要配以低或昂的 *** 來表達。
在講到緊張的場面時,故事員就要輔予快和強的語調,來強化故事的緊張氣氛,當講到恐怖的緊張場面時,則用慢或沉的節奏,來繪聲繪聲地渲染場面。
6、注意事項:
1)、講故事和演講不一樣,千萬不要去背故事,背稿容易忘詞,而且一忘就是一段。
所以,我們的故事員在准備故事時要千萬要記情節,記情節就是忘了一句話也不要緊,可以以情節順下去。
老故事員在講故事時每講師次都不一樣,因為他們記得是情節,他們把故事的情節化成自己的語言來講述,所以每一次都會不一樣。
2)、在台上講故事時,動作要有個度,千萬不要象演戲一樣。
故事是講述為主,動作只是起一定的輔助作用。
所以動作只需要略加配合即可了,一般來說故事在台在一站,活動范圍不出一平方米。
不要在台上一會兒走到東,一會兒又走到西。
說到動作不能過大,還要說明一點:也不要沒有動作。
特別是在「說」時,扮演的時是故事中的人物,必要的肢體動作能有助於刻劃人物。
3)、另外,萬一在台上說錯了詞,千萬不要去重復那句詞。
說錯了詞也許只有對那個故事十分熟悉的人才知道你講錯了。
可你一重復那句詞,則是大家都知道你講錯了,這影響聽眾對你的藝術評價。
⑺ 如何教學生講故事
1、發音要清晰,這是講好故事的基本條件。如果講故事時有個別音發不清楚就會大大降低故事的質量,影響故攔模孝事情節的生動簡稿性。
2、聲音要抑揚頓挫,這是講故事重要的技能技巧。
3、要附以動作表演,這是提升故事精彩程度的有效手段。孩子的表演能為故事增光添彩,顯得碼羨豐富有趣。
4、眼神要跟上,它在故事講述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⑻ 幼兒教師如何講好一個幼兒故事
1、處理好開頭和結尾開頭要有吸引力,要能夠引起幼兒傾聽的慾望,故事的結尾要能夠讓幼兒有所思索,富有意味。
2、處理好敘述語言和人物語言要講好故事,語言必須准確、清晰、生動,聲音的高低快慢一定要符合情節展開和人物性格,注意區別故事中作者的敘述語言和情節中的人物語言,並注意兩者之間的轉換。敘述語言,要體現講故事者作為旁觀者的客觀性,用聲自然、平穩,又要體現講故事者的感情、態度,敘述語言根據內容、風格的不同,而運用與之相應的語氣,語調,語速,節奏,音量等,並且隨著情節的發展而起伏變化。人物語言,應有故事人物的「角色」感,做到聲如其人,著力表現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抓住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