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梁祝》內容簡介
在《梁山伯與祝英台》中,馬文才是一個催化劑的存在,因為正是他去祝英台家上門提親,強行逼婚,才促使祝英台去老天爺去幫助,從而她才能與梁山伯化為蝴蝶,比翼雙飛。
祝英台從小跟著哥哥們舞劍弄刀嬉戲玩耍,和男子一樣也有著一副俠義心腸。她有著姣好出眾的容顏和大咧咧的女漢子的性格,平常喜歡幫助鄰里鄉親。祝家過年過節也會設場布施煮粥分給窮人,深受百姓的贊許和感激。這一天,穿著男裝的祝英台爬到樹上欣賞湖光山色,馬文才正好路過。馬文才逗留在湖邊的時候不慎踩滑跌落湖中,祝英台縱身入水將他救起。
祝英台找到梁山伯的墳墓之後,便放聲大哭傷心不已。這時奇跡般的事情出現了,出現的畫面是:梁山伯從墳墓里出來了,然後祝英台就與她手牽手在空中旋轉了幾圈。他兩個人一起進入了墳墓,墳墓里長出了一些花,一些藤蔓,這時,飛出了兩只蝴蝶。這兩只蝴蝶可能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化作的。
❷ 梁祝的故事是怎樣的
《梁山伯與祝英台》(即梁祝)故事梗概:
上虞士族小姐祝英台,排行第九,是父母唯一的女兒。生得聰明嬌美、活潑靈秀、純真執著。從小喜讀詩書,琴棋書畫,無所不能。她不甘世俗,不讓須眉,千方百計說服父母,女扮月老祠邂逅的會稽窮書生梁山伯。
梁山伯出身平民,家道中落,幼時父親因治水身亡,由母親撫養成人。他性格耿直,憨厚篤誠,一心繼承父志,經世濟人。在去杭州尼山書院的路上遇到女扮男裝的祝英台,兩人意氣相投,結為異姓金蘭。在書院三載,又與英台"日同桌,晚同床",相互照應,情深義厚。
尼山書院是享譽江南的士族子弟求學入仕的好地方。杭州太守之子馬文才,太原王氏子弟王藍田等也來到了這里。
馬文才風流倜儻,學識一流,加上一身出色的騎射功夫,在書院中雄冠群英。他仗著時任太守的父親和自己的各種優越條件,在學友中聚集一班紈絝子弟,屢與梁山伯、祝英台作對。當山伯品狀排名超過他時,竟對山伯痛下殺手。
當窺探到英台為女且已愛上樑山伯時,他耍盡陰謀,誓欲奪到英台為妻。 祝英台是越文化孕育出來的一朵奇葩。她性格倔強,為人正直,在書院這個特殊的男人世界卓然特立。
她不喜歡馬文才的傑傲,瞧不起王藍田的猥瑣,看不慣王大人的做作。她最愛梁山伯的憨厚。三載同窗,耳鬢廝磨,幾番誤會消除,幾度生死相隨。英台愛上了山伯。
但由於山伯不解風情,英台未能明說,文才從中作梗,使得兩人從結緣到結拜、結怨、結恨,再到相知、相愛、相送、相許、相誤、相會、相怨、相逼、相抗,直至最後相殉、化蝶,全劇演繹了一段曲折離奇、溫馨浪漫、凄艷絕美的傳奇愛情故事。
(2)以下哪個不是梁祝描寫的故事背景擴展閱讀:
《梁山伯與祝英台》簡介: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漢族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其他三個是《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牛郎織女》。其中,《梁祝傳說》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
自西晉始,在民間流傳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從古到今,有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悲慘愛情所感染。《梁山伯與祝英台》與《羅密歐與朱麗葉》齊名。
❸ 梁祝的故事背景是哪個朝代
梁祝故事原型 一一 華山畿
華山畿是江蘇省的傳統民歌。屬於南朝著名的愛情民歌集,現有樂府《吳聲歌曲》25首,亦見於元《至順鎮江志》卷二十。《華山畿》是南朝時流行在長江下游的傳統民歌。
相傳當時有個女子,在哀悼為她殉情而死的戀人時,唱了一首歌。歌的開頭一句便是這句驚風雨、泣鬼神的「華山畿」,後來用它作為歌調的名稱。《樂府詩集》中共二十五首以此為名的歌曲。
故事發生地當時南徐州治(今鎮江市)的華山,距鎮江主城區30多公里的姚橋鎮華山村,此村也是丹徒、丹陽兩縣交界處。當地不僅有神女冢(當地叫「玉女墩」)遺址、南朝銀杏樹,而且風俗、口碑資料尚存,歷代詩家吟誦不絕。2006年7月,該村又發現六朝古墓群,證明當地確為六朝古村。
❹ 那位知道梁祝是什麼朝代的故事時代背景是什麼
最早的梁祝文字資料是唐梁載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張讀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學性渲染,可見到其大致輪廓:「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游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友,方知其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 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逢裂陷,祝氏遂並葬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自南宋以來,明州府志、鄞縣志對梁祝軼事都作了記載。《乾道四明圖經》是寧波現存最早的地方誌,共12卷,卷一總敘明州,卷二說鄞縣,是張津主持編纂。張津,字子向,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以右朝散大夫直秘閣知明州,他的四明「圖經」說:「義婦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縣西十里『接待院』之後,有廟存焉。舊記謂二人少嘗同學,比及三年,而梁山伯初不知英台為女也。其朴質如此。按《十道四蕃志》雲『義婦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沿著「四明圖經」的軌跡,宋王象之所撰《四明志》、羅浚所撰《四明志》,元袁桷所撰《四明志》,明黃潤玉所撰《寧波府簡要志》、張時徹所撰《寧波府志》、陸應陽所撰《寧波府志》,清康熙年間聞性道所撰《鄞縣志》、雍正年間萬經所撰《寧波府志》、乾隆年間錢大昕所撰《鄞縣志》、咸豐年間周道遵所撰《鄞縣志》、光緒年間徐時棟所撰《鄞縣志》等,都對梁祝作了記載。
明州事李茂誠所撰的《義忠王廟記》較有特色,寫得很生動:「瞑目而殂,寧康癸酉八月十六日辰時也。郡人不日為之塋焉。又明年乙亥,暮春丙子,祝適馬氏,乘流西來,波濤勃興,舟航縈回莫進。駭問篙師。指曰:無他,乃山伯梁令之新冢,得非怪歟?英台遂臨冢奠,哀慟地裂而埋葬焉。從者驚引其裙,風裂若雲飛,至董溪西嶼而墜之。」還值得一提的是明鄞縣知縣魏成忠的《義忠王廟碑誌》,此碑至今仍保存完好。
總之,在全國10處梁祝墓中,對梁祝故事作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記載是寧波的地方誌,所以說寧波高橋梁祝墓是真跡,這是史實,這是歷史的結論。
❺ 粱祝的故事以哪個朝代為背景
《梁山伯與祝英台》自東晉始,在民間流傳已有1700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從古到今,有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凄美愛情所感染。梁祝傳說及愛情故事是歷史上確實發生過的真實事件,有歷史資料及文物古跡佐證。
晉代丞相謝安有感於梁祝故事上報朝廷,封祝英台墓為「義婦冢」。
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載言《十道四番志》記載:「義婦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