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緹縈救父」講述的是什麼
「緹縈救父」是許多人都知道的故事。淳於意為人耿直,不肯顯名,常匿名而四處游學行醫,由於不肯為當時某些以勢欺人的王公貴族看病,得罪了他們,於漢文帝四年(一說十四年,或十三年)被誣告而解送長安。淳於意只有五個女兒,臨行之際,圍父而泣,淳於意不由心煩不快,說:「沒有兒子,遇到了危急之事就無人分擔!」小女兒緹縈聽後十分傷心,當即願隨父西去。至長安後,緹縈又上書文帝,言其父廉平守法,表示「願入身為宮婢,以贖父罪」,文帝感其孝誠,而淳於意方得以免刑。獲釋後,返鄉家居,以看病謀生。這則「緹縈賣身贖父」的故事,歷代《百孝圖》之類書中均有記載。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淳於意這樣一個技術高明的醫生在當時封建社會中的不幸遭遇,以及緹縈的可貴品質。
② 緹縈救父 這個故事主要寫了什麼
淳於緹縈的父親淳於意,本是一個讀書人,但也非常喜歡醫學,經常行醫,在當地小有名氣。後來做了官,因為不善於逢迎拍馬,在官場上實在混不下去了。於是便辭職,做醫生去了。
可是有一次,一個商人的夫人生病了,來找緹縈的父親看病。那知這個病人吃了葯後,便死了。商人告到官府,當地官府便判他「肉刑」,要押往京城長安去受刑。消息傳到緹縈家,家裡人都急的六神無主。他在被押往長安,離開家的時候,看到女兒們悲痛欲絕,忍不住說道:「可惜我沒有男孩,遇到急事,一個有用的都沒有。」 緹縈聽了後想:「父親怎麼這么說呢?難道女孩子就真不如男孩子嗎?」 於是她提出陪父親一起去長安,家人再三勸阻都不起任何作用。
緹縈到了京城後,託人寫了奏章,並自己前往宮門口,讓守門人代為傳遞。漢文帝接到奏章後,認真看了看,只見上面寫著:「我叫緹縈,是太倉令淳於意的小女兒。我父親做官的時候,齊地的人都說他是個清官。這回兒他犯了罪,被判處肉刑。我不但為父親難過,也為所有受肉刑的人傷心。
一個人砍去腳就成了殘廢;割去了鼻子後不可能再還原,以後就是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辦法了。我情願給官府沒收為奴婢,替父親贖罪,好讓他有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漢文帝看了奏章後,覺得這個小姑娘說的很對,便召集大臣們來商議,最後達成共識。
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來判砍去腳的,改為打五百板子;原來判割鼻子的改為打三百板子。漢文帝就正式下令廢除肉刑。這樣,緹縈就救了她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