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麼樣才能把一個故事講得感人或搞笑有哪些技巧
故事是一切敘事藝術的第一要素。在影視創作中,它既是形式,也是內容。同時它還是影視作品的文學層面的和諧與主體。故事既事件。在影視作品中故事1)真實的故事;
2)假定的故事;
3)虛幻的故事。
故事的要素是情節、人物、環境。
一、確立主題。
主題首先來源於對生活的積累和觀察。可以說主題無處不在,只是你是否發現。其次,仔細觀察細節並作好筆記尤為重要。選擇是藝術創作中的一個重要手段。在影視作品創作中主題的選擇從來都是放在第一位的。簡言之,主題就是主要的題目。它是你講故事的前提條件和依據。(舉例}確立主題就確定了你的故事的中心內容。往往一個事件會有多個主題,這時你必須根據你對事件的把握找出最能吸引人們的主要事件作為你的主題。要知道主題是由你去發展的。主題就在你所見的事物中,在你做的種種事情中,在你碰見的每一個人身上,在你讀的每一本書里。當然,也將會出現在你將要面臨的命題考試中。
二、結構故事
進入------情節 ----人物 ------矛盾沖突(形成高潮)-------結局。人物關系1)主要人物2)次要人物。有了人物以後,下一步便是將人安排在一些似乎是無法解決的難題與逆境中。他們必須面臨同他們相對立的人或事(情節的安排)。也就是說必須有矛盾沖突。
具有正面特點的人物和具有反面特點的人物之間的矛盾糾葛是舉不勝舉的。你只消找一本同義字和反義字的大辭典,其間就有取之不盡的詞兒,可供你用一輩子。你不妨試著用一對詞兒,看看如何去寫成一個故事沖突。
一旦掌握用對立面去安排沖突的技巧後,你就將代表對立的正反兩方面的不同份量加在人物身上。並且通過並列對立的表現,將沖突放在運動中去表現的工作就比較容易了。
事實上,沒有矛盾,也就沒有生活,沒有世界,沒有作品。
文學作品中的情節,是某一個特定的矛盾沖突的形成、發展和轉化的過程。它是一個過程,它必然受到一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的制約。它是被作家反映出來的生活長河中的一段,有它自己的開端和終結,在開端和終結之間,還有一個發展變化,這個發展變化,也必然像現實生活一樣,有微小的、不明顯的、量的變化向巨大的、顯著的、質的變化發展。這就形成了情節在一般情況需所具有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這樣幾個部分。因此,在文學創作中,情節與人物的安排都極為重要。
情節是作家從生活之樹上結取下來的一枝一節。生活之樹有千枝萬葉,一篇作品不可能把他們全部截取下來,只能一枝一節,也許只有幾片葉子,但他們總是生活之樹的一部分。我們把經過重新安排的事件稱作情節。關於情節我們給大家歸納十五點供大家在創作中參考。
三、講故事
1、根據命題,選擇主題、設置情節;2、根據情節設置人物,主要人物與次要人物,以及他們的關系;3、注意對環境的描述,以烘託人物;4、尋找或設計矛盾,製造矛盾沖突,形成高潮。高潮可以從解決問題或未解決問題中獲得,它終於把中心人物帶到他一生中的特定時刻,故事也就此結束。5、選擇結局。
講故事,有五要素,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故,每一個故事都應該包括這五項內容,才算表達清楚,何時的表述要注意開門見山,警示性的引起聽眾注意,何地的表述要盡快的進入場景,這樣才會突出你想表達的主題,何人的表述要有名有姓,有名有姓才顯得真實,也方便聽眾理清思路,何事的表述應注意具體化、描述細節化,何故的表述相對不太重要,是對聽眾一個心理釋放。
講故事,最重要的是對何事的講解,換句話說也就是重現場景,重現場景的一個技巧就是表達具體化、描述細節化,這才能使聽眾以一個一致性的畫面進入情節,限制聽眾的隨意思考,你讓他思考了,聽眾的反應就是不一致的,不一致在社會心理學中,就意味著心理互動的失敗,心理互動失敗,你就不能在講話中達到最佳效果。
注意事項:
1.不要用模糊的概念,可能是甲,可能是乙,好象是1978年等句子,模糊的概念可以會轉移一部分的注意力,再一個顯得你的故事的真實性有點下降,你的准確性可能會導致你說服力的下降,相比之下,直接確定為甲,或是直接說是1978年,故事則顯的更有說服力。
2.不要用解釋性的語言,盡量使用描述性的語言,因為……所以……,在描述故事的天氣時,你要說"那天因為天氣很熱,所以我穿的很少",就不如"那天天氣太熱,我只穿了個褲衩","因為檯子有8米高,所以我站在上面發抖",也不如"我站在8米高的檯子上,雙腿發抖"這樣不會使人的思維走叉路。一個表述要是這種不一致的思維方式,勢必會影響到內容的表達能力。
3.講故事時,不要有謙虛的開場白,這樣無疑會打擊聽眾的信心,認為從你的講話中學不到什麼東西,而且你自己連這個自信也沒有如何讓聽眾有這個自信。經過觀察,我認為合理的做法是,勾起聽眾的注意力,人們的心理往往會被後期的期待所吸引。
4.在講故事之前,我認為第一句話語音語調語速,是非常關鍵的,如果第一句話較有力,那麼首先會吸引聽眾的吸引力,再者下面的故事陳述就會流暢的多,所以在講話之前,要吸一口氣穩一下自己的心神,然後再開始,不要慌慌張張的開始。
5.在講一個事情或心理的效果時,盡量使用事實來側面反襯,這樣給聽眾的印象是生動的,形象的,記憶深刻的,如說害怕,說事後發現衣服濕透了,則更加逼真。
6.快速的進入場地,能快速的進入場地,就能夠抓住主題,迅速的將自己的觀點傳達給對方。一般現象,一個話語啰嗦的人往往是講半天話還在兜圈子,這時聽眾已經聽煩了,大量的圈外活動使聽眾的心理期待數次落空。這時你的講話就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7.避免使用抽象化的語言,如果你想陳述你的學習成績,你要說你總是優秀,是一個籠統概念,你要說,你考試成績不是第一,就是第二,這種效果對聽眾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8.如果你想表達一種戲劇性的效果,你就應該使用原因倒置技巧,原因倒置往往使聽眾的恍然大悟,也可能是心理期待的驟然落空。這時笑聲自然也就出來了。
不知道這樣說對你有沒有幫助,但是我倒從回答你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了不少講故事的方法技巧,呵呵。。看來將來給寶寶講故事的大任就非我末屬了。
⑵ 講故事怎麼講
講故事的方法如下:
一、設置故事開場
開場部分是故事的開頭,也是一個故事背景的展示,同時也為整個故事定下了一個總基調。一般來說,開場部分需要交代故事的背景,包括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情節提示等。特別是情節提示,將為故事情節的進一步發展埋下伏筆。
二、展開故事情節
從第二部分開始,故事開始復雜化,打破了開場時的平衡,潛在矛盾漸漸凸顯,矛盾和沖突開始激化。故事情節也從簡單變得復雜,從平緩變得激烈。
五、完成和平結尾
對讀者來說,結尾是最具誘惑力的。結尾不僅是矛盾解決的部分,也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處於人生的中間狀態,不能永遠處在開始部分,也不可能知曉未來的發展方向,所以格外喜歡具有夢幻色彩的故事結尾。
⑶ 講故事中的矛盾沖突怎麼設置
進入------情節 ----人物 ------矛盾沖突(形成高潮)-------結局。
⑷ 故事情節怎麼設計
漫談故事的情節設計——懸念
在我們展開探討故事情節設計的有關問題之前,我們先將故事和小說的區別給大家簡單地梳理一下。故事和小說在古時候是沒有什麼區別的。我們的古人區分文學作品只有韻文和散文兩大類,小說屬於散文類。「蓋小說者,能講一朝一代故事,頃刻間捏合」。表明小說其實就是講故事,它的產生要追溯到宋元時期的話本。所謂話本其實就是今天我們的故事員(當時稱為「說話人」)說講故事的底本。「說話」之事在當時盛極一時,以至文人墨客競相仿效,模擬話本創作的擬話本便應運而生了,至明大盛,集大成者當數明人馮夢龍的「三言」和其後凌濛初的「二拍」。我們從話本到擬話本的發展可以看出白話小說體制的形成和完善的過程。如今故事和小說雖已成為了兩種不同的文學創作體裁,不過若論出處,仍可謂同宗同族。源於故事口耳相傳,小說以筆代言的緣故,造就了二者在題材選擇、情節處理和人物刻畫方面各有千秋。
一,題材選擇
由於故事與小說表述的方式不同,前者用口,後者以筆;流傳的方式以及傳播對象也不同,前者口耳相傳,對象是聽眾;後者需藉助一定的載體,對象是讀者。因此在題材的選擇上,故事有著不同於小說的尺度和標准。一般來說,故事要求題材具有鮮明、曲折的故事性,表現為主要情節的傳奇性、趣味性和連貫性,要有利於故事講述者進行曲折化、緊湊化等一系列情節處理,因此最忌平淡和陳舊,所以它和講究內涵深刻,蘊意雋永的小說在題材的選擇上有著很大的區別。
二,情節處理
情節處理得當與否是故事成功與否的關鍵。由於故事基於口耳相傳,因此為了抓住聽眾使他們能夠聽下去,故事員就得使故事本身能夠吸引人,因而他們盡可能地採用誤會法、喜劇式、矛盾式、三疊式等一系列情節處理的方式,來使故事情節起伏跌宕,人物大悲大喜。這些方式在日長天久的實踐中日漸完善,成為今日故事情節處理的一大特色。相對而言,小說作者並不刻意追求情節的離奇和人物性格的超常,往往花雕琢於平淡之處,以揭示社會生活的深刻和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見長。事實有時是這樣的:一個好聽的故事可以改寫成一篇很好讀的小說;但是一篇很好讀的小說未必能夠改寫成一則很好聽的故事。其中情節及其處理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三,人物刻畫
故事主要以情節取勝,以情節吸引人,但是對於串聯起情節的人物的刻畫,故事有它獨到之處。
首先它強調通過人物的行為或事件的進程來寫人,提倡動而反對靜,這和故事傳播受時間和空間條件限制有關,所謂故事要三分鍾入戲。這一特點表現在人物刻畫上也和小說截然不同。小說作者可以靜下心寫上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活動,但這種靜態式揭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卻是故事創作之大忌。
其次,故事著重刻畫人物性格突出方面的特徵,強調典型化處理,這樣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營造氣氛,產生效果,抓住聽眾。而小說往往注重人物性格的立體化表現,強調人物形象的豐滿,通過人物去描寫事件,展開情節,不溫不火,不急不噪。
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原本同宗同族的故事和小說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取長補短,或將形成一種新興的「新故事」、「輕小說」的樣式,成為大眾讀物發展的一種趨勢,這里不作探究。我們主要從故事體裁出發,談故事情節設計的一些基本技法,和故事作者切磋這方面心得。
好的故事一定是記敘文,所以故事說來主要有記事和記人兩種。記事都以所要記敘的事件為主,事件的來龍去脈、起承轉合都需要在文中交代清楚,突出的是事件本身,或者說事件需要有不一般的地方;記人都以所記敘的人物為主,人物的言行舉止,形象刻畫,突出的是人物本身,或者說人物要有不一般的地方。不過故事記人也需要通過人物的言行來展開,所以說,不管是記事還是記人,故事作者最終落筆都會在事件上面,而構思則應圍繞著如何不一般來做文章。這種不一般,在故事創作領域歸納起來就叫「新、奇、巧、趣」四要素。新:就是創作題材要新穎,一是題材本身新穎;二是對原有題材元素的創新;奇:就是題材的奇特,奇思妙想,不同凡響,不入窠臼;巧:就是巧妙,巧合,無巧不成書,解決的是偶然和必然的關系;趣:就是生動有趣,妙趣橫生,趣味盎然。運用並結構好這四種要素,這就是情節設計的問題了,比較常見的方法就是製造懸念。懸念運用得當,在情節設計中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
提起電影導演希區柯克,大家都知道他是位了不起的懸念大師,由他執導的影片總是懸念迭起,讓人慾罷不能,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因此非常叫座。其實我們每一位故事作者都應該是製造懸念的高手。因為故事的傳播要受時空條件限制,要想讓聽眾坐得住,聽得下,就必須想盡一切辦法釣住他們的胃口,製造懸念就是非常有效的辦法之一。
一,懸念的構成因素
1,人物命運
眾所周知,故事中的很多戲都做在了人生的悲歡離合之上,原因很簡單,故事和其他文學作品一樣是要給人看的,為了使故事能打動人、吸引人,引起讀者的共鳴,把握好故事中主人翁的命運安排顯得極為重要,因此我們在結構故事時,可以將人物的命運作為製造懸念的重要因素去考慮。讀者為了探究故事中主人翁的命運,常常會不得不隨著你的結構安排看下去,直到你最終揭示出人物命運的結果,懸念消釋。
2,扣人心弦的事件結果
按邏輯分析,事情的發生發展以至結束,都表現出一種內在的因果關系:你有了某種打算,在一定條件下實施這種打算,然後再是實施的結果。但故事卻不能那麼「老實」地按照這種邏輯關系去創作。流水帳似的、自報家門式的故事現在已很少被故事作者運用。他們變得越來越「狡猾」,往往把因果顛倒,先果後因,這個「果」是怎麼結出來的?沒人告訴你,要想知道的話只有看下去,看下去就知道了。如果你構思的不是一般的「果」,可想而知讀者對這個「因」的探知欲該有多強。在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著與眾不同的生活經歷,其實這是我們故事創作最豐富的源泉所在。
3,事件的奇特起因
我們將扣人心弦的事件結果作為製造懸念的因素,先果後因,以驅動人們的好奇心。現在我們談事件的奇特起因,先因後果,如果處理得好,同樣能產生強烈的懸念效果。當然,由於事件起因直接導致事件結果,因此你拋出一個事件的奇特起因之後,必須立刻加以抑制,所謂引而不發,人們的好奇心才會被釣起來。讀者不會滿足只知道事件的奇特起因,他們會按照自己的經歷或想像去猜測這一起因會催生出怎樣的結果來。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盡量不能讓讀者猜透,要盡量和他們捉迷藏,要使他們上你的當,讓他們跟著你的感覺走而不是跟著他們自己的感覺走。那樣的話,讀者會佩服你,佩服你結構故事的本領。但是,如果讀者對你所設置的事件起因不感興趣,那麼他就不可能去關心你故事的結果了。「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這個事件起因的「奇特性」非常重要。
4, 蘊含機密的道具
「道具」原指在戲劇舞台上被用來實施或表現某種思想或行為的用具,能否借用到故事創作中來做為設置懸念的因素呢?當然能。不過道具的選擇應與故事情節的發展有著某種機密關聯,道具因此也就富有懸念的色彩了。有的還可以直接將道具作為篇名以突出懸念效果,如《一雙綉花鞋》,讀者一眼便知這雙綉花鞋肯定不一般,「綉花鞋」的懸念效果也就被充分地體現出來了。
5,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4種之外,還有其他因素也可以構成懸念,諸如人物的特殊身份。《故事會》前些年曾經發表過的一篇故事叫《喜宴上的來客》,寫的是省長微服私訪。開篇就寫兩個言行奇怪的陌生人,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讓人吃不透,難以捉摸。這兩個陌生人是誰?隨著事件的一步步發展,讀者心頭的疑團越來越大,興趣被作者緊緊地抓住了。
也有可以利用人為的誤會。不過採用這種因素設置懸念的故事篇幅不宜過長,這樣故事可以在解開懸念進入高潮後馬上結束。
還有可以利用某種社會上廣受關注的問題或現象來設置懸念。你要讓你筆下主人翁關心的問題也成為讀者關心的問題,那麼讀者也會不知不覺被你牽著鼻子走。
總之,懸念的構成因素來源於生活素材,但不必拘泥於生活素材,要求我們在故事創作過程中,通過藝術處理使之高於一般的生活。
二,懸念幾種表現形式:
懸念構成的幾種因素明確了,但怎樣在具體創作中表現呢?
懸念一般有三種表現形式,第一是隱密式,第二是顯露式,第三種是半隱半露式。現在我們先來談第一種隱密式。
1,隱密式
「隱密式」也就是把讀者完全蒙在鼓裡不辨東西,雲遮霧罩,讓他一點光線都看不到,憑你袖裡乾坤。這種方法現在看來比較粗糙,因為讀者不太情願完全被動地接受你的安排,他們喜歡你透露一些東西好讓他們去猜,如果你把「底」完全隱藏起來,有時會打擊讀者的閱讀興趣。
隱密式懸念的特點是懸念性強,然而要把故事結局捂得死死的,一點風也不透,其實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一旦有個閃失,露出馬腳,那就要前功盡棄。
2,顯露式
「顯露式」就是將事件的結局全部抖露出來,這樣做似乎已經沒有懸念可講了,但事情往往並不這么簡單。故事作者沒有那麼傻,他肯定後面藏有一手,會耍一點鬼花招。讀者也沒有這么笨,他們還要想知道這個結局是怎麼產生的。這裡面就有一個技巧。
技巧在於你抖露結局的同時,對產生結局的原因隻字不提,或點到為止,或有意疏忽,為下文埋下伏筆。作者要給自己以後的編排留有餘地,俗語說,「留條尾巴撣蒼蠅」。這個餘地越是寬裕、合理,下面的故事就越能編得游刃有餘。相反故事作者將事件的結局抖露出來之後不留任何餘地,後文就再無戲可做,故事就算編砸了。當然這個餘地要留得恰如其分。
3,半隱半露式
有了隱密式和顯露式就有半隱半露式。它使事情的真相在故事中隱露參半,既不想讓你知道,又怕你不知道,拋給你一點信息,令你產生想了解更多一點的興趣。這種懸念往往多見於破案故事或一些中篇故事,它的特點是適合於篇幅較長的故事,因為故事作者不斷有新東西寫進來,拋點出去,加點進來,步步為營,讓你知道一些,再迷茫一點,再想知道一些,好比牽住了牛鼻子,誘之深入直至結束。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面還有個將讀者「引入歧路」的技巧,也就是在透露給讀者的那些信息中要存有假相,誘使讀者上當,從而導致錯誤的判斷,兵法上講「兵不厭詐」。這樣讀者就猜不到你的下文,也就不得不照文讀下去了。
我曾經編輯過的一篇故事,叫做《甜井村奇案》。作者很好地運用了這種方法:一個小小的甜井村不到幾天工夫,一個男孩失蹤,一個男孩被害,而線索一斷再斷,從而使案情迅速朝著人們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展下去。作者就是這樣先拋出一個線頭,然後主動掐斷,然後再拋出一個線頭,再主動掐斷,真相時隱時現,結果似是而非,讀者心頭的疑團越來越濃,再加上一而再三的猜不出真相,他們的閱讀興趣陡然強烈起來。
上述這三種形式各有千秋,隱秘式在故事揭底後讓人豁然開朗,如釋重負;顯露式會因作者的餘地充分而使情節峰迴路轉,別有洞天;半隱半露式則使讀者的心懸而不決,以至於追隨情節,欲罷不能。
三,懸念的設置
懸念的形式我們以上講到了,現在我們來談如何設置懸念。因為任何理論的研究其關鍵都在於怎樣運用而不限於如何認識。
做人要誠實,寫故事則要「圓滑」。寫故事不能一桿子插到底,也不能竹筒倒豆子。你把豆子倒完了,讀者聽眾也跑光了。有很多故事不「抓」人,關鍵就是因為沒有把握好懸念的設置。設置懸念的方法很多,我們逐一來剖析。寫故事的人習慣上稱懸念為「結」,也稱「包袱」、「扣」。下面簡單介紹幾種常見的結扣方法。
1,套結法:
所謂套結法就是指總「結」中套了諸多個小「結」,也就是總的懸念中包含許多個小的懸念。這種打結的方法往往是在故事的開頭先設下總的懸念,挽上一個總結,目的是先抓住讀者,然後隨情節的發展一步步、一環環去設置分懸念,系小結,直到最後水落石出,真相大白,總結自然解開。
這種套結法的特點在於能使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波瀾曲折,產生強烈的藝術吸引力,因此,一些情節比較復雜、內容比較豐富的故事,作者大都採用這種方法設置懸念。
2,連環結
所謂連環結就是指故事作品中一個懸念還沒有被消釋的同時再設置一個新的懸念。它和套結法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第一個懸念為整個故事總的懸念,統領著之後一系列的分懸念。而後者第一個懸念不會覆蓋以後出現的懸念,各個懸念之間有著相互的獨立性,或遞進、或重復。這種打結法能使故事情節層層推進,讀者腳下忽暗忽明,令其產生漸入佳境的感受。
我們以故事《王奶奶的枕頭》為例。故事通篇說的是一隻貌似普通的枕頭。第一個懸念作者寫道,孤身一人的王奶奶生前不允許任何人碰她那隻油膩膩的枕頭。為什麼?不知道。接著王奶奶臨死前把這只枕頭鄭重地留給了一對好心贍養她的夫婦。一隻破舊的枕頭值得老人如此鄭重,為什麼?不知道。第三個懸念是該夫婦的小孩偶然發現這只枕頭里藏有四顆夜明珠,好傢伙,什麼樣的夜明珠?不知道。哪裡來的?不知道。再接著,男主人翁把其中的兩顆送去鑒定,被人一語道破天機,「此珠要麼不出現,一出現就應該是四顆!」語氣如此肯定,為什麼?不知道。就這樣,作者運用連環結法,將故事一層層推進,猶如抽絲剝繭,讀者被緊緊地引導著走向故事的結束。
3,重復結
重復結在懸念設置中用的比較少,因為重復結指的是一個懸念在開篇設置之後,下文反復出現,每一次出現在程度上都較前一次更為強調。但作者有時很難把握幾個懸念之間程度上那些細微的變化,而且較難找到既能重復幾次設置而又不至於被讀者識破的懸念素材。
運用重復結應注意一個問題,一個懸念的重復出現,要盡量使其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不能為重復而重復,導致人為痕跡過重,讓讀者產生被欺騙的心理。
在談了以上幾種懸念設置的常見方法後,在實際創作中還有兩種手法值得大家參考。
一是故弄玄虛。
生活中有些事情貌似平常,但由於當事人的故弄玄虛,往往可以使這些貌似平常的事情引起人們不平常的關注。古人就很會「故弄玄虛」。看過一些中國古典章回小說的人都知道,在每一回結束的時候,作者常不忘添上一句: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他這般不厭其煩的目的就是想讓你再聽他說下去。每一回結束後,在你心中留下的不是句號而是問號、省略號,把真相層層包裹起來,然後逐一解開。欲知後事結果,必須要聽下回。我們的古人的確聰明,但他們覺得還不過癮,每當情節進展到緊張的時候,你急他不急,非但不將實情直率地描述出來,而是來個 「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到底怎樣一個「如此」,哪樣一個「這般」,讀者無法得曉,必須順著作者的思路看下去。作者故弄玄虛,讀者霧里看花,心中的疑團自然就消釋不了,故事抓人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現在故事作者似乎也學會了這一招,行文關鍵之處,往往機關重重,常常讓讀者心癢難抓,心中那種急切期待的心理被全部誘發出來。
二是巧設迷魂陣。
迷魂陣。望文生義,讓你魂迷,讓你莫名奇妙。用這種方法設置懸念往往能令讀者猜不透你下面的結局。作者有想法,讀者也一樣,他們會不斷地將他們自身的想像力糅合到閱讀過程中來,在文學原理上這叫做讀者的二次創作。最常見的二次創作就是猜,瞎猜,猜到什麼就是什麼。如果你的謎底叫他猜破了,他會說你沒水平,對你的故事不屑一顧。如果沒讓他猜破,他就會說你有本事,居然把他「耍」了。
設迷魂陣的關鍵一步就是「巧」。巧就巧在貌似往東實則往西,聲東擊西造假象,並且讓這種假象一直維持到故事結束,維持到懸念的消釋,這樣會使懸念的氣氛加強。讀者一次沒有猜破,按理在他心中的疑團就會加深一層。如果你關鍵的情節都沒讓他猜破,那麼他已是滿腦子疑團了,到了非要你給他揭底不可了,否則他多難受呀。
我們有的故事作者可以說是布迷魂陣的老手,剛才講的有篇叫《喜宴上的來客》的故事,作者成功地製造了假象,整則故事迷霧滿天,兩個陌生人的身份一直未被讀者識破,作者把大家都耍了。這的確需要技巧,在具體故事創作中並無捷徑,只有靠多練習。
但故弄玄虛也好,巧設迷魂陣也罷,我們都不應該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它必須符合故事情節發展的客觀規律,所以我們講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高於生活講的是藝術創造,不能簡單地對生活瑣事照單全收,需要我們進行包括如何設置懸念等在內的藝術加工。源於生活講的是必須符合生活客觀規律,符合人物性格特徵。如果我們隨意故弄玄虛或亂設迷魂陣,反而會使讀者倒胃口,茲事體就大了。這里有一個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關系問題。
四,懸念的維持
有些故事作者不同意說寫故事的關鍵是懸念設置,他認為懸念設置並不難,難就難在怎樣維持它。的確,古人開弓就得放箭,開弓不放箭的人,想法和臂力一定異於常人。懸念一旦設置完成,要做到引而不發,懸而不決,寫作技巧一樣需要異於常人。如果你不能將懸念的作用維持下去,你就不能維持讀者的閱讀興趣,你的故事就無法叫人讀下去。下面我們來探討用什麼方法可以使懸念維持下去。
1,抑制和拖延
懸念的抑制就是對懸念消釋的控制,不能讓它一瀉千里,要懂得如何在奔騰澎湃的發展過程中駕御它。要學閨房小姐,「只聽樓梯聲,不見人下來」;拖延則是指延遲懸念的消釋。二者的道理和作用是一樣的,都要使故事通篇能夠抓得住人。
2,間隔或穿插
就是在故事情節發展過程中把主線情節擱置起來,把輔線情節穿插進來,然後在適當的時機再把主線接回去。「花開兩枝,各表一頭」。迂迴一下,釣一釣你的胃口,拖一拖你的興趣,然後再把好戲抬出來,這個方法的確很「鬼」,也很靈。
我們中有些故事作者注意到了這個行之有效的辦法,而且用起來得心應手,屢試不爽。不過戲法人人會變,各人招數不同。稿間隔或穿插有一個時機適合不適合的問題。如何恰到好處地把主線情節放下,插進輔線情節,然後又恰到好處地把主線情節接上去。你要做得神不知鬼不覺,不能讓讀者識破你在耍花招,存心拖延懸念,這的確是一種技巧,需要我們通過大量的習作練習去細細體會,慢慢琢磨。這里有一點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就是你在創作時,當寫到興頭正濃,思如泉湧、躊躇滿志的時候,你不妨放下筆,找一些你結構故事時的輔線情節,看看能否穿插上去,將主線情節置換下來。如果符合情節發展的規律,接上了,你就成功了。如果接不上,那麼你只能再找。千萬不能到了火燒眉毛的地步再想到找點什麼來間隔或穿插,那樣只能使你的故事變得臃腫、虛假,絲毫不能讓你起死回生。碰到這種情況,你還是乾脆趕緊揭開懸念,結束故事。
3,假設
假如有人說我找不到合適的輔線情節怎麼辦?這里還有一個方法可以救救急,那就是假設。你要有意把讀者的思路引入歧途,給讀者造成錯覺,使他們在錯覺引導下不辨真偽,實際上也就使懸念得以維持下去了(具體做法可以參照前面談的「巧設迷魂陣」)。有些故事的成功完全是藉助於這種假設。譬如有篇叫《土瓦罐案件》的故事,說的是國家級文物「土瓦罐」失蹤了,怎麼找也找不到下落,原因其實是出在那個博物館的館長身上。因為他是個外行,在整個尋找工作中瞎摻和、瞎指揮,弄得尋找工作一再陷入困境。作者這時弄來一個外行館長,卻對讀者假設為內行,其實也是一種維持懸念的辦法。
4,導入新因素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導入新因素,這和「間隔或穿插」有點相類似,這里就不再展開去談。
五,懸念的消釋
懸念設置後也要防止懸而不釋,你不能老是把讀者的心懸在那裡,到了必要的時候你必須把懸念消釋掉。任何「結」挽好之後都必須把它解開,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但是不要以為挽結難而解「扣」容易。扣子解得巧與不巧大有講究,有些故事就是因為扣子解得不夠藝術而導致失敗。
這里我們來分析一下扣子的兩種解法。
1,總解
所謂總解就是將整則故事的懸念到故事結束時一次性解開,一了百了,把事情的真相告白於天下。這種解法有一個好處,就是當故事進入高潮,懸念被一次性解開之後情節發展嘎然而止,將故事的結尾收得干凈利索,不拖泥帶水。要知道故事創作最忌的就是在沒有任何「包袱」(懸念)的情況下還在那裡喋喋不休。
某種程度上講,故事的結尾要比故事的開頭更重要,因為你不再有機會了,必須畢其功於一役。如果運用「總解」就有可能使你的故事尾巴「翹」起來。
2,分解
所謂分解就是指在整篇故事裡,懸念是在敘述過程中逐一被消釋的,這種方法常用於連環結的消釋。「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前一個懸念的消釋,又構成下一個懸念的素材,循序漸進,絲絲入扣。
實際上我們說的懸念,歸根到底是我們對細節、情節和場面如何進行妥善安排。有時候一篇很平淡的故事,只需將其情節的前後順序稍加變動就能使它柳暗花明,這其實就是懸念的作用。當然這種對細節、情節以及場面等諸多因素的安排絕不能主觀隨意,它是一個艱苦的創作過程。要把生活中的事情平鋪直敘,簡單羅列並不難,但要使它既符合生活邏輯,又具有較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就不那麼容易了,這需要我們大量的理論探索和更多的創作實踐。
⑸ 如何寫好小說故事情節
如何寫好故事情節,讓你的小說故事情節更具美感?
下面我從幾個方面來說一下。
一情節構思的四個步驟。
許多人想寫小說,情節構思是關鍵。
情節構思,其實是小說故事的情節設計和方案設計。
好的小說故事能像鉤子一樣緊緊的勾住讀者的注意力。故事情節也像一張路線圖,沒有構思,作者會在寫作的過程中容易迷路。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構思小說的故事情節?
要說故事情節的構思,其實有四個簡單步驟。
第一,按照次序在紙上寫下小說故事所用到的,一系列的事件和場景。
這是情節構思的主要部分。
在紙上寫下小說中所要,用到的人物名單,務必將每個人物簡單說明,方便讀者們認同這些人。
最後用一句話概括出你的故事。
好的構思是不管是多麼復雜,都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例如飄可以概括為一部關於一位南方初入社會的少女在南北戰爭中發現和失去愛情的故事。
第二步,將上述故事擴展開,寫成章節大綱。
這時候你需要尋找機會,不斷完善你的構思。這是主要情節,哪些是次要情節?有時是你的情結,可能不符合時間順序,這個時候你就可以調整一下順序,看一下如何出場?
第三步,通過瀏覽你的章節提綱,檢查一下你的故事。
確保它能夠抓住讀者的注意力。
剔除那些不能推動故事發展的部分,不要讓你的小說偏離主題。
可以使用一些陪襯情節,但是你的小說必須向高潮邁進,越來越近,直到小說的結尾。
第四步,開始寫作。
寫作中,你可以看到哪一塊你是需要改進。
一些故事情節不是刻在石頭上。
寫完第一稿後,又有許多的工作,例如編輯你的第一稿包括標點符號和錯別字,刪除一些對於情節發展沒用的東西,保證小說的步伐和故事情節相一致,能夠引起讀者的注意。目的是讓你的小說看起來又符合專業標准。
但是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好的構思,那就是好的小說都遵循一個規則:1.小說始終在解決一種困境或者是沖突。如越獄與不公平待遇的斗爭。2.小說情節千萬不能脫離主題。不要為了欲達到預先設定的篇幅,減少或增加小說的字數。
二修煉情節的方法。寫作小說,不論是從現實生活中出發,還是在現實生活中,對某些事件或人物被他們打動。覺得這些感觸可以寫成一篇小說。於是,在此基礎上,提煉出比較完整的情節。
小說中常見的題情節提煉方法。
一依據主幹,充實血肉。作者在生活中發現某一件事是比較完整,又有一定的意義。作者對這樣的事件往往不作大的改變。而是充分調動自己的記憶來充實和豐富這一事件。
二改頭換面。作者在生活中聽到某個事情。這個世界應該比較有意思。但具體到某個環節還不夠理想。把這個故事稍加改動。
三移花接木,揉合在一塊。作者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階段,見到的不同的事情,加工改造,把它們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統一體。
四記憶片段片段。作者在生活中積累了很多的片段和細節。但這些片段和細節之間沒有太大的聯系。這時候作者往往通過自己思想感覺,連接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五依據因果關系,環環推導。作者在生活中獲得某個片段,某個細節,都很有意思,但又缺乏相對的獨立性,不夠豐滿。於是依據這個片斷,根據他的可能性,規律性來創作出和他相互聯系的一些場景或事情。
六對人物性格加以揣測。生活中有特定的人物性格,創作過程中把他放到特定的環節設置人物的性格,推想他會怎麼做,做出什麼?從而構思出人物作品的情節。
⑹ 設置故事情節
設置故事情節先要了解的是什麼是沖突,沒有沖突就形不成故事,故事是意外事件,如果一個事件只知道做了這個又做了那個,中間沒有沖突和變化,那這樣的事件是非事件。
我們設置一個場景,也就是故事事件,它必然包含沖突和變化。沖突就是兩股不同目標的力量產生矛盾和分歧。比如一個人想要什麼,他內心求之不得,這就是內心的沖突,他通過怎麼樣的努力去達到自己的目標。
當然還有外界的沖突,一個人想要什麼,另外一個人去阻止它達到這個目標,就是搞破壞,這就是外界的沖突。
一個人想要什麼卻受到各種環境的限制,這就是環境沖突。
也就是一個人首先他有目標,然後也有干擾,然後他自己去克服干擾去達到目標。一篇故事裡面基本上是有主沖突和小沖突,主沖突體現故事的核心事件,貫穿整篇故事來體現主題。小沖突是每一段裡面涉及到的每一件具體的事情產生的一個沖突,小沖突是為主沖突服務的。
⑺ 編講故事的7個方法
編講故事的7個方法
編講故事是編導考試內容之一,在影視創作中,故事它既是形式,也是內容。同時它還是影視作品的文學層面的和諧與主體。故事是一切敘事藝術的第一要素。故事既事件。那麼編講故事的技巧有哪些呢?下面和我一起看看吧!
編講故事技巧
一、製造誤會,謀劃誘人的曲折之美
「文貴曲,人貴直」。記敘文要想在有限的篇幅里把事情敘述得娓娓動聽,把人物刻畫得性格鮮明,就應很好地掌握「尺水興波」的謀篇技巧。「製造誤會」就是這樣的技巧之一。
這一技巧就是在敘事的過程中,先故意安插一些思維上的邏輯性錯誤,給人一種常識性的「錯誤」印象。然後隨著故事情節的步步推進,將謎底層層展開,給人以恍然大悟、豁然開朗的藝術享受。
我們來欣賞這樣一個鮮活的片段:
離上晚自習還有兩分鍾,F才一手拎著暖瓶,一手拿著微型收音機,耷拉著腦袋蹭進教室,像麵粉口袋一樣落座,把收音機重重地摔在桌上。
「準是上課聽音樂被班主任發現了。」
「是不是被捕了?(我們管違反宿舍紀律被住宿辦老師抓住叫『被捕』)」
我們正竊竊私語,只聽得「砰」的一聲巨響,是拳頭砸在桌上的聲音。接著是F的一聲怒吼:「我不想活了!」我們大驚失色地回過頭去。只見F痛苦地以手掩面,有氣無力地吐出六個字:「中國隊,又輸了!」
原來如此!
——《青春奏鳴曲》
這段描寫,巧妙運用「設置誤會」技巧,生動的塑造了一位「鐵桿球迷」、「愛國志士」的鮮明形象。在短短的百十字中,製造出了一個小小的波瀾,讀來饒有趣味。
二、故置巧合,追求生動的意趣之美
由於出人意料的因素造成事件偶合或人物奇遇,稱為「巧合」,也就是古代一些章回小說中說的「無巧不成書」。由於偶然巧合,才構成了動人的故事,使得文章波瀾起伏,妙趣橫生。
「巧合法」常常會使故事更具戲劇性。失去戲劇性的巧合,故事的也就誰失去很多情趣。當然,由於「巧合法」在作品中的運用,使得情節也將更為復雜、多變。比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兒》小人魚在海上巧遇王子,又在暴風雨中救起了王子,但王子始終不知真相,一再誤會了她。
三、一波三折,營造搖曳的參差之美
文似看山不喜平。記敘性文章要避免平鋪直敘,記流水賬,如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事情寫得波瀾起伏,一波三折,自然就能引人入勝,就會給讀者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審美享受。平鋪直敘,沒有變化的文章是使人不忍卒讀的。也正因此,古今中外的作家們無不刻意構思,精心安排,力圖使文章峰迴路轉,波瀾迭起,往往在有幾百字甚至百十字的短小篇幅里達到峰迴路轉、柳暗花明的神奇效果。
讓我們來看一篇極短的小小說《三封電報》:
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萊特伴著刀子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獵。
不久她在家裡接獲弟弟的電報:「巴布獵獅身死。——佛萊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勝,回電給弟弟:「運其屍回家。」三星期後,從非洲運來了一個大包裹,裡面是一具獅屍。她又趕發了一個電報:「獅收到弟誤,請運回巴布屍。」很快得到非洲的回電:「無誤,巴布在獅腹內。——佛萊特。」
這篇小說之所以有著迷人的魅力,就在於它能尺水興波,一波三折,高潮迭起,妙趣橫生。在僅僅一百五十字的篇幅中,竟先後掀起了三次大的藝術波瀾。
四、虛實相映,追求豐厚的蘊藉之美
要反映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有時需要對描寫對象作直接的具體的描寫,有時則需要對描寫對象作間接的側面描寫。前者稱為「實」,後者則稱為「虛」。「實」和「虛」是相對的':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託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顯者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為虛。
一般說來,比較復雜的記敘文以實寫為主,虛寫為輔。寫「實」顯得厚重,寫「虛」顯得空靈,「虛」「實」相襯則形神兼備,既可使人感到具體實在,可觸可摸,又可收到氣氛濃烈。
想像飛騰的效果。虛實巧妙地結合起來,能夠使所寫的事物或人物更加真實,使讀者增加美的感受,同時使文章富於變化,更顯得多姿多彩。
五、巧妙剪輯,展示飛揚的靈動之美
巧妙剪輯,就是依照文章要表達的中心和作者要表達的感情的需要,把沒有連貫性的幾個生動的場景畫面連接在一起,或把某一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用分場景描繪的形式組合起來。這種剪輯拼貼的構思方法,在材料的選擇和安排上,有較大的自由靈活性;從內容上可以體現出形散神聚、渾然一體的特色;結構布局上,又有起有伏,錯落有致。它體現了作者思維的跳躍,突出了生活中的精彩片段。
六、巧設懸念,打造引人入勝的包袱
懸念,是引起讀者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種藝術手段。應用此法,往往是把正在發展的主要情節或尖銳的矛盾擱置起來,暫時不把情節的結局告訴讀者,讓讀者產生一種強烈的期待心理。然後在適當時候再交「底」。這就象相聲藝術中常用「抖包袱」來吊聽眾的胃口一樣。「包袱」抖好了自然就能迷住讀者,使之饒有興趣地進入你的「圈套」。這就需要精心構思,匠心獨運,將故事安排得一波三折,層層相扣,象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去鋪墊,一層層設置懸念。
如有一篇題目為《圈套》的文章,寫的是「我」與本班的一位叫Kate女孩吵架了,她幾次要與我和好,我就是不領她的情。可她的人緣總是比我好,同學們都愛和她說話,她還總愛向別人「獻殷勤」。她有時給這個講講數學,有時和那個侃侃英語。「我」對她不屑一顧。
有一次,她向全班同學發出邀請去參加她的生日Paty,緯度沒請「我」。晚上,我家的電話響了,原來是她打給我班阿梅的,卻錯打到「我」家。原來他們商量准備在Paty上捉弄Rose。哼,看「我」不揭出你的狐狸尾巴。「我」飛快地闖上她家的樓,推開門。「其實,Kate是要給你過生日。」黑妹對「我」傻笑。還沒等明白過來,「我」就在美妙的音樂聲中被拉到了蛋糕前……
這篇文章高妙的戲劇性,主要來自它的重重懸念。kate主動要與「我」和好,可她過居然又不請自己,此懸念一也;而「我」的生日居然沒人來給慶祝,難道「我」在班裡如此「臭」嗎?此二也;兩個懸念還未解決,Kate這時卻又打「錯」了電話,那麼「我」能否「揭穿」她?此懸念三。這就更懸起了讀者的心,便使之急著想知究竟,因而也就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這也就中了作者的「圈套」。這也正是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
七、筆鋒突轉,引爆審美想像的傳爆管
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結尾是敘事文章的靈魂,似畫龍之點睛,下圍棋之做眼,也有人把它比喻為「引爆審美想像的傳爆管」。編故事時,故意順著某個方面發展下去,層層推進,直到情節高潮時,筆鋒突轉,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一下子把讀者帶到一種意想不到的境界。這突轉的一筆,既出讀者意料之外,又在情理邏輯之中;既增加了情節的波瀾起伏,又言有盡而意無窮,從而創造獨特的藝術魅力。
有一篇題目是《紅燈》的文章:一位雙唇緊抿的美麗***攔下一輛計程車。她合上了眼,斜倚在後座上,似乎很累。車行一半,司機「我」在鏡中,忽然看到她潸潸淚下,就像一枝帶雨的梨花,惹得「我」有說不出來的憐愛。她說她要去醫院去看一位「處於彌留之際的病人」。於是「我」加足馬力,闖了一個又一個紅燈,甘冒被警察罰款的危險。「嘎——」到了,踩穩了剎車,油然而生的英雄感,使「我」無限驕傲。好啦!現在就等著她謝意的眼光……誰知,「啪——」一記清脆的耳光聲響自「我」左頰。她原本姣好的臉孔,一陣青一陣綠地扭曲成一團,從牙縫中恨恨地擠出一句話:「都是你們這些沒道德的司機,專搶紅燈,否則我先生也不會被撞得奄奄一息,躺在醫院里!」她像丟垃圾一樣扔了兩百塊錢在「我」臉上……
這是一篇頗具戲劇性的小說,極其生動、形象地刻畫了一個因「情」而「甘冒危險」,「闖了一個又一個紅燈」的違規駕駛員。這一出人意外的結尾,可謂神來之筆,給讀者留下無盡的想像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