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給孩子講繪本故事
繪本的結構大致分為悉襲攔封面封底,環襯,扉頁和內頁幾部分。
封面封底大都會是繪本故事主要內容,主要人物,關鍵情節的的展示預告,看到封面大豆能知道這本書講的是誰或者講述的是個什麼故事。
例如《螞蟻和西瓜》《大衛不可以》環襯則大都起著繪本種隱藏秘密的小預告的作用,雖然有的是純色,但是也會是一種情緒的烘托或者預示。
封底有時候會是故事的禪氏延申,例如《好餓的小蛇》最後小蛇呼呼呼地睡去了,它到底 吃飽了沒有呢?有助於孩子的想像表達和創編,總而言之,繪本的各個部分組成一個整體,且缺一不可,處處都以圖畫為主,讓圖畫可以獨立完成一個故事的敘述是繪本這種文學形式的獨特之處。
❷ 父母如何給孩子講故事
父母如何給孩子講故事?
文:張鼎一
聽故事對於幼兒來講具有深刻且深遠的意義,它不僅可以豐富孩子的詞彙,讓孩子習得更多語言,同時還承擔著促進親子交流、甚至是塑造孩子終身人格的重任。
那麼,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給孩子講故事呢?在這里,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都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題材內容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
無論是針對男孩,還是女孩,在題材內容的選擇方面,都一定要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比如說可以選擇一些樂群性的故事,講與同伴合作的重要性;也可以選擇情商方面的故事,比如故事主角經過一番挫折或者困難,在自己堅韌不拔且勇敢自信的努力下,最終達成了自己的目標;還可以選擇一些國學經典故事,讓孩子從小就了解做人的道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同時,在具體內容性質方面,還需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年齡階段進行選擇,例如1歲到2.5歲左右的孩子,主要應該學習一些認知方面的東西,生活傢具、交通工具、色彩、小動物等等都可以;而3歲到4歲左右的小朋友,則可以聽一些訓練情商方面的故事,或者科學小故事等(具體內容可以參考《十萬個為什麼?》);而在5、6歲的孩子呢,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處於幼小銜接時期,除了情商小故事,還可以適當學習一些漢語拼音、英語字母、單詞等一些語言基本功,以及一些基本的算術小常識,比如10以內的加減法。
第二,選擇渠道無定式,可以多種多樣。
講完題材選擇之後,可能有些家長仍會困惑,因為他們不知道到底從哪裡挑選故事。關於故事來源的渠道方面,我認為沒有什麼特別的定式和規程,可以多種多樣。
1.日常生活小故事。
比如前段時間我們一家出去遊玩的時候,我們在地攤上看到了雙節棍,於是我就給5歲的兒子講了雙節棍的淵源,講了李小龍的故事,也講了陳真打敗日本空手道高手的故事。
2.《十萬個為什麼?》等綜合類工具書。
3.繪本書。
現在市面上的繪本書籍非常多,國外的國內的都有,可以在網上多購買一些,最好買那種成系列的繪本書籍。在睡前拿一本跟孩子一起看,孩子看圖畫的同時,父母在旁邊讀文字。一方面增加孩子的認知,另一方面也加深了親子之間的 情感 交流。
4.電視動畫片。
有些父母擔心孩子的視力問題,或者害怕孩子電視成癮,於是乾脆就一點都不讓孩子看電視,我認為這樣一刀切的做法是很不可取的。因為看動畫片不但可以拓展孩子的知識面,還可以獲得一些良好的 情感 體驗。比如通過看《熊大熊二》,可以讓幼兒知道人和動物之間也可以和諧相處,懂得保護大自然;通過看《超級飛俠》,可以讓孩子了解一些國家和地理知識和人文常識;通過看《海底小縱隊》,讓孩子知道更多的海洋知識。
所以,適量讓孩子看一些動畫片是有必要的,也是有益的。
5.國學小故事。
現在市面上有一些國學方面的小課程,比如有講中華上下五千年 歷史 的,有講名人傳奇故事的,有動漫形式視頻的,也有音頻的,都很不錯,值得學習和參考應用。具體可以從網路或者微信公眾號裡面尋找,比如「睿谷幼教知名品牌」就很不錯。
6.父母童年經驗。
父母自己小時候聽過的一些故事,這時也可以拿出來講給孩子聽,這也算是一種文化傳承了。比如,我經常給我們家兩個小朋友講《神筆馬良》、《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以及《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等故事,講這些故事的同時,還可以時不時地說一下自己當年的童年經歷,爭取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第三,故事形式方面以聽為主,以看為輔。
在故事的呈現形式方面呢,由於幼兒的認知范圍有限,所以一般是以聽為主,以看為輔。同時,父母既可以當面給孩子講故事,也可以把故事錄製成音頻,晚上睡前拿出來給孩子播放,這樣子的話,可以增加一些新鮮感的同時,調動孩子聽故事的興趣。
第四,語言風格輕松活潑,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
在講故事的語言風格方面,一定要生動有趣,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
當然,要實現這個目標並不是很容易,一般來講,講故事的語言有四個級別的要求。
1.語言清晰,聽得清。就是我們在講故事的時候,必須要讓孩子能聽得到,聽得清,否則容易造成溝通方面的障礙。
2.要流暢。講故事時候不要有太多的口頭禪,比如「哦」、「嗯」、「啊」等不要有。
3.要有邏輯性。一方面,父母講故事時候有邏輯性,可以讓孩子更容易聆聽和吸收。另一方面,言傳身教,父母的邏輯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說話的邏輯習慣。
如何更有邏輯呢?在這里我想更加明確一點,我們講故事或者說話的邏輯大體可以分為 內容邏輯 和 形式邏輯 兩種。其中內容邏輯就是在講故事的時候,可以遵循一定的時間順序、空間順序,或者從大到小(抑或從小到大)進行講述;形式邏輯是指我們講故事時候,出現一些邏輯連接詞,比如「第一、第二、第三」或者「首先、其次、再次、最後」等。
4.生動形象。生動形象是講故事的最高要求,也是最難達到的境界。要想達到這個境界,首先必須達到以上三點要求,同時再有一些小的技巧和策略。這些小的技巧和策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模仿幼兒,進行語音語調的誇張。
(2)添油加醋,進行場面化語言的描述。
(3)一邊講,一邊演。
最後,講故事絕不像看起來那麼簡單,裡面有很多的科學和小的技巧,希望所有父母都能學會講故事,會講好故事!把孩子培養成對 社會 有用的人!
❸ 幼兒園教師如何給幼兒講故事
導語:童年與故事分不開。故事中錯綜復雜的情節,廣泛的涉及范圍、神奇的關系等,正好滿足幼兒豐富、天真的想像與好奇。大多數幼兒對故事十分感興趣,他們在故事中學習知識,認知道理。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應當把握好時機,在故事中培養幼兒多方面的能力與良好的品質。
一、培養幼兒的詞語理解能力,加深詞彙記憶
在傾聽故事的過程中,首先要培養的是幼兒對故事中詞語的理解能力。只有讓幼兒理解故事中的語言,知道故事裡形象生動地講些什麼,才能激發幼兒傾聽故事的慾望,集中注意力地傾聽故事。這就要求講故事者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邊講邊作解釋。
特別是對年齡小,詞彙量少,理解能力差的幼兒,一方面可以結合本地方言進行解釋,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手形手勢或藉助實物進行解釋。例如:詞語「亮閃閃」,可以出示一面鏡子,通過輕微晃動反射出的光,讓幼兒感受亮閃閃的感覺,從而理解這一詞語的意思;同時也加深幼兒對這一詞語的印象,進一步強化幼兒對詞語的記憶。
要讓幼兒加深對故事中詞語的記憶,還應當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經常復習,靈活運用。教師和家長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經常提問幼兒,以復習的形式鞏固幼兒對詞語的認識與記憶。並在適當的時候加以運用,這不僅能加深幼兒對詞語的記憶,同時也讓幼兒學習如何運用該詞語。
二、培養幼兒的語言組織概括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如果只讓幼兒聽故事,而不試著讓他們講故事,就不能很好地發揮故事的作用。幼兒在傾聽完三遍故事後,能理解故事的大概內容,記住故事中的重要人物。這時可以讓幼兒嘗試著復述故事。起初,教師和家長可以用提問的形式,幫幼兒回憶故事的重要情節及發展過程,把握好故事的整體。
但在回憶故事的過程中,要盡量讓幼兒自己組織語言,概括性地復述故事內容。當幼兒基本掌握故事內容後,就可以讓幼兒自己組織語言復述故事了。幼兒剛學習復述時只能講出故事中的片段,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語言引導,讓幼兒把這些片段連接起來。通過多次的復述訓練,幼兒慢慢地能從復述片段過渡到復述完整的故事。在復述過程中,培養了幼兒的語言組織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培養幼兒的模仿能力與表現力
當幼兒學會復述故事後,就應當教幼兒進一步學習生動形象地復述故事。17世紀英國的教育家洛克說:「兒童的舉止大半是模仿來的。」教師和家長在講故事時要注意自己的語音語調、神態表情、手形手勢等。不同的語音語調,豐富的神態表情,誇張的動作等不僅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在傾聽故事中猶如身臨其境般的感覺,同時也給了幼兒模仿的榜樣。
在傾聽故事中,幼兒知道大灰狼的聲音是粗聲粗氣的;知道傷心的時候緊皺眉頭哭泣,驚訝時睜大眼睛,張大嘴巴;知道老爺爺的形象是駝著背,捋著鬍子……。教師和家長應當鼓勵幼兒對這些聲音、表情、動作等加以模仿,讓幼兒知道怎樣講故事好聽,怎樣做動作形象,並把這些語調手勢等運用到復述故事中,大膽投入地把故事講出來。在生動形象的復述訓練中,幼兒提高了模仿能力與語言表現力,為將來繪聲繪色地表達語言奠定了基礎。
四、培養幼兒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幼兒內心充滿想像,他們擁有自己豐富、天真的思想。故事虛擬、誇張等特點,正好滿足幼兒充滿想像的心理特徵。當幼兒聽到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難時,他們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解決,結果怎樣?這時,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提問,讓幼兒展開想像,思考解決的辦法,也可以通過語言引導,讓幼兒說出正確的答案。
例如:故事《小羊和狼》就沒有一個完整的結尾,它留給幼兒一個想像的空間讓幼兒自由發揮。許多幼兒在聽完故事後,能展開想像,給故事編一個完整的結尾。有的說:當狼要吃掉小羊時,獵人出現了,打死了大灰狼,救了小羊;有的說:小羊的朋友們來了,用石頭打跑了大灰狼;還有的說:小羊從地上抓起沙子揚向大灰狼的眼睛,趁機逃跑了……。故事給幼兒無限的想像空間,只要教師和家長把握好時機,讓幼兒在故事中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
五、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與審美情趣
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它能培養幼兒的品質與情操。幼兒在故事中認知道理,反思自我,教師與家長應教育幼兒明辨是非,區分好壞,讓幼兒說說怎樣做才對。在故事《懂禮貌的好孩子》中,幼兒在大人的引導下能正確區分小貓懂禮貌,小狗不懂禮貌,我們要向小貓學習,做個懂禮貌的好孩子。
故事不僅能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而且能陶冶幼兒的情操。在故事中,幼兒富有愛心、同情心,為故事中的人物著急、擔心、高興、悲傷。例如:在故事《迷路的小鴨》中,當幼兒聽到小鴨迷路回不了家時,都為它擔心著急,聽到小鴨哭著找媽媽時,都皺起眉頭,對它充滿憐愛與同情,聽到小朋友把小鴨送回家時,都鬆了口氣,為小鴨高興。這個故事中的種種感受讓幼兒在無形中陶冶了情操,體驗著審美情趣,並教育幼兒愛護小動物的好品質。故事還能對幼兒進行感性教育、挫折教育,豐富幼兒的詞彙量,培養幼兒的'注意力與語言的運用能力等,教師和家長要把握好教育時機,讓故事陪伴著孩子的童年,讓孩子在故事中學習、成長。
一、選擇故事
給幼兒講故事,既要考慮幼兒的心理需求,又要考慮故事的教育性。要選擇那些思想健康,藝術性強,具體生動,饒有情趣,又符合幼兒年齡特徵和生活實際的幼兒易於接受的故事。對幼兒來說,童話、神話故事最有魅力,如《安徒生童話選》、《格林童話》、《葉聖陶童話選》等都是講故事的好材料。
幼兒兒期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喜歡擬人,把小貓、小狗甚至小瓶子、小凳子等都想像成"人";二是"真假不分",對虛幻與真實還缺乏分析。這兩個特點正是童話故事中經常出現的,什麼小貓和小狗對話呀,小凳和小瓶會走路呀,等等,幼兒把它們當作真人真事,聽得津津有味,感到其樂無窮。另外,童話說的是孩子話,口語多,句子結構簡短,且篇幅小,角色不多,主題簡單明了,好壞分明,幼兒易於接受,樂於模仿。對大一點的幼兒,要選擇有些懸念的故事,那些一猜就著,聽了開頭就知道結尾的故事,他們一般不感興趣。
二、分析故事
選擇好故事後要進行分析,以准確地掌握故事的中心思想,確定教育目的。找出故事的重點段落和重點詞,重點句,在分析故事的中心思想和重點基礎上,還應針對故事內容,提出幫助幼兒需要理解的問題。對那些故事內容很好,但情節、語言偏深奧的故事,就需要教師進行適當的改編。去掉一些次要的情節,把較難的詞句改為幼兒能夠接受的語言。
給幼兒講故事前,老師一定要認真閱讀故事,熟悉和理解故事的內容,要具體分析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特別要抓住故事的高潮。還要分析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徵和作者傾注在故事主角身上的感情,通過情節和角色的分析准確故事的主題思想。只有透徹地,正確地理解,使自己的感情和故事的角色產生共鳴,才能在講故事時以真摯而強烈的情感去感染幼兒,激起幼兒感情上的共鳴。另外,分析角色時還要區別角色之間的細微差別,仔細揣摩各個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徵,表現不同的動作,表情,心理活動,語言特徵等。
三、講究藝術性
給幼兒講故事要掌握技巧,如果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幼兒肯定會興味索然。因此,在講述的時候必須要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要有藝術性。
第一,開個好頭。 教師在開始講故事的時候,態度要和藹可親,要有親和力,開講前猜個謎語或提個問題或看個圖片等,引起興趣,再自然引出故事。這樣孩子們才容易被吸引,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了,更樂於去聽。
第二,充分關注幼兒。 故事要講不要念,也不要背,語言要口語化。而且要有對象感,講故事時,要時時想著他們,看著他們,注意他們的反應。試想如果老師講故事的時候一直看著書,完全不顧幼兒的反應,不管幼兒是否在聽,這樣的講述肯定不會有好的效果。
第三,講述要有感染力。 要有起伏高低,抑揚頓挫。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聲音有高有低,節奏有快有慢,重點的地方要突出。要有動作,有表情。要想把故事講活,不但要有喜怒哀樂的變化,而且應學會用眼神和手勢,做到心到、話到、眼到、手到。
第四,要有參與性。 故事活動不是教師一個人就能完成的,如果僅僅是教師一個人在講,那就不是一次有意義的活動,幼兒也會覺得索然無味。教師在講述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幼兒參與進來,或聽,或看,或說,或思考,這樣才能達到活動的目標。
四、融合游戲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也是最基本的活動,這一點在講故事的活動中也不例外。融合了相宜的游戲,幼兒活動的積極性會更高,如果游戲安排得當,還會起到促進理解故事內容、激發幼兒說話慾望的作用。例如:在故事《送椅子》的講述前,可以先組織幼兒玩了"搶椅子"的游戲,並讓"搶"到椅子和沒"搶"到椅子的幼兒說說自己的心情和感想,這就對接下來的故事有了鋪墊作用。而在故事《龜兔賽跑》的講述前,可以安排音樂模仿游戲,鼓勵幼兒自由模仿、創編烏龜和兔子的動作,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在講述完之後,可以組織幼兒進行賽跑,讓幼兒體會到"堅持""的感受和含義等。在諸如此類的游戲中,不僅提高了幼兒參與故事活動的興趣,也使幼兒對語言的學習和運用得到了更寬松、自然的環境。
五、善於啟發誘導
給幼兒講故事不是為了敷衍幼兒,而是為了增進幼兒智慧,培養他們良好的個性品質。因此在講故事時,要注意給幼兒以多方面的啟迪。比如在講前、講後或在重要的地方提出一些問題,如"誰對,誰不對,為什麼","你喜歡誰,不喜歡誰,原因是什麼",待幼兒回答後再問"以後會怎麼樣"、"會得到什麼結果"等等,使幼兒邊聽、邊想、邊構思,這樣能加深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又能啟發他們思考,發展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總之,要想繪聲繪色地講好每一個故事,並使之能吸引孩子,對孩子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是需要多學多練,熟練掌握故事的藝術處理方法的。同時,這也是幼兒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和素養,需要廣大幼兒教師在日常工作中不斷總結和積累才能得到提高的。
一、創造良好的環境氣氛,引起幼兒聽故事的興趣。
教師在講故事時,要注意環境的整潔,身邊不要方多餘物品,以免分散幼兒的注意力。同時要安排好座位,老師與幼兒盡可能坐得近些,使每個幼兒都能看清楚教具和老師的表情、動作,老師也能邊講故事邊與幼兒交流。此外,老師還要講好開場白,一般可用有感情的語調,與幼兒進行簡短的談話,激發幼兒聽故事的興趣和願望。
例如,在講述《三隻蝴蝶》這個故事時,我首相出示三隻蝴蝶和三朵花的圖片,問幼兒:「孩子們,喜歡這些蝴蝶和花兒嗎?」得到幼兒肯定的回答後,我接著說:「現在老師要給你們講一個關於蝴蝶和花兒的故事。那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呢?聽完故事你就知道了。」這樣簡短的幾句話,吸引了幼兒,他們很想知道個究竟,就會集中注意地聽故事了。
二、老師充滿感情、生動流暢地講述故事。
為了正確表達好故事的內容,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老師在講故事時,必須充滿感情,並努力把故事講得生動、流暢,使幼兒隨著故事情節的開展,與故事中的人物一起高興、著急或難過,如身臨其境受到感染。
首先,語言要口語化,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能聽得懂,喜歡聽。其次,要把故事講得生動而有感情。老師要努力在講上下功夫,要深入到故事情境中去,將自己同故事中人物的感情交融在一起,才能將故事講得繪聲繪色,使幼兒聽了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比如,在講《小兔乖乖》這個故事時,老師用稚嫩的聲音、較快的語速,活潑的語調表現小白兔,用好聽的聲音、中等的語速,親切的語調表現兔媽媽,用粗啞的聲音、兇狠、虛假的語調表現大灰狼,使幼兒一聽,就能將故事中的角色分開,感受到小兔的可愛聰明,兔媽媽的親切溫和又充滿智慧,大灰狼的兇狠。另外,老師在講故事時要對新詞作適當講解。講述過程中遇到幼兒比較陌生的詞句,老師要作必要的解釋,但是講解要盡量簡短,以免打斷幼兒聽故事的思路。
再有就是要關注幼兒,吸引全體幼兒認真聽故事。只要老師充滿感情、生動流暢地講故事,一般能吸引幼兒饒有興趣地聽故事。如果發現有個別幼兒不注意聽,老師盡量不要輕易中斷故事,同時應及時根據不同情況做出靈活處理。例如,用手勢、注視等暗示他們;提高或降低聲音以引起個別幼兒注意;邊講故事邊走過去,幫助幼兒把手裡的東西放進口袋裡;或讓不注意聽的幼兒回答故事中一個簡短的問題(我常用這個方法,目的不是讓幼兒單單回答問題,主要是讓幼兒注意力回到聽故事上)。千萬不要因為個別幼兒不聽而中斷講述,更不要採取訓斥的方法,以致影響全體幼兒聽故事的興趣和破壞故事的完整性。
三、適時運用直觀教具。 幼兒年齡小,思維具有形象性,講故事如能和演示教具相結合,就能使幼兒具體形象地感知故事內容,加深印象。演示教具應注意:講述第一遍故事時不易使用教具,主要要求幼兒集中注意力聽故事,感知故事的內容和語言,避免因教具而分他們的注意力。當幼兒初步了解故事內容後,老師可運用教具講第二遍故事,使幼兒直觀形象地感知故事內容,加深理解。第三遍講述時,幼兒邊聽邊操作教具,即興故事表演,再現故事情境。
四、故事講述時適時提問。 老師在講故事時,提問不僅可以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而且可以吸引幼兒注意力。比如講到重點情節處,為引起幼兒注意,加深印象,插個問題讓幼兒重述一遍或自問自答。如講《三隻蝴蝶》,當講到三隻蝴蝶向白花求救遭到拒絕後,三隻蝴蝶會說些什麼?讓幼兒來猜,因為有了前兩次的遭遇,幼兒復述前兩次遭到拒絕之後說的話,自然能夠想到三隻蝴蝶第三次遭到拒絕後的表現,讓幼兒體會三隻蝴蝶互相關心和愛護,這樣有助於理解相親相愛的含義。故事講完後,及時的提問,可以幫助幼兒回憶故事情節,理解故事主題,學習故事中的語言。故事中有大量生動優美的詞句,幼兒可欣賞和模仿。老師可以通過提問促使幼兒有意注意和記憶。再給幼兒講述《三隻蝴蝶》這個故事後,可以問幼兒:「故事中那些話很好聽?」幼兒就會回憶三隻蝴蝶反復說的一句話「我們三個是好朋友,相親相愛不分手;要來一起來,要走一起走。」幼兒感受到故事中語言的美,就會促使他們去學習、模仿。
總之,作為幼兒教師,要想把故事講得繪聲繪色,幼兒喜歡聽,並對幼兒產生良好教育效果,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地總結和積累,從而得到提高。
❹ 如何教孩子講故事
《講故事示範課程》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作品相關介紹:
父母多給孩子講故事,可以培養孩子的想像力、思考力、邏輯推理能力、專注力,好的故事所蘊含的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會教給孩子為人處事的道理,塑造良好性格,會讓孩子的心靈得到灌溉、滋養,讓孩子在人類智慧的光芒下茁壯成長。
❺ 幼兒園教育如何更好地講故事
導語:童年與故事分不開。故事中錯綜復雜的情節,廣泛的涉及范圍,神奇的關系等,極大地吸引了幼兒的好奇心,並且能夠幫助幼兒好好地學習知識,認知道理。
一、故事可以培養幼兒對詞語的理解能力
幼兒教師首先應該通過故事教育培養幼兒的詞語理解能力。幼兒由於年齡限制,詞彙量少,理解能力差,所以幼兒教師要注意在講故事的時候運用幼兒可以聽懂的語言,通過故事的趣味性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與聽故事的興趣,激發幼兒聽故事的願望,同時要注意採用幼兒能夠接受的方式對幼兒進行講解,比如配以事物、圖畫、手勢與肢體語言等等。
幼兒教師在故事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注重採用幼兒能夠接受的方法對幼兒進行詞語的解釋,還要有目的地對幼兒進行反復的講解,通過反復的重復,加深幼兒對詞語的印象,鞏固幼兒的記憶,已達到培養幼兒詞語理解能力的目的。同時幼兒教師還要注意精心選擇故事,在故事教學中多提問幼兒,不但幫助幼兒鞏固對詞語的理解,同時要有目的地訓練幼兒對詞語的靈活運用。
二、幼兒要通過故事教學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故事教學不但要給幼兒講故事,培養他們的詞語理解能力,還要鼓勵幼兒嘗試著講故事,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唯有如此才算是完整的故事教學。幼兒教師剛剛開始的時候,可以鼓勵幼兒復述故事,培養幼兒的勇氣與自信心。
幼兒教師在給幼兒講述一個故事超過3~5遍,孩子才能夠記住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然後教師再以提問的方式進行輔助,幼兒一般就可以把故事聽下來,並且幫助幼兒整理清楚故事內容。幼兒園教師要在幼兒復述故事時,盡量運用肢體語言或表情來引導幼兒講述完故事,以此來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同時,幼兒教師還要注意對幼兒多鼓勵與表揚,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同時對於幼兒忘記故事的時候要引導與幫助,培養幼兒表現的慾望與自信。幼兒教師在故事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幼兒不斷地重復地復述訓練,使幼兒能夠自己組織語言復述完整的故事,從而達到培養幼兒語言組織能力與表達能力的目的。
三、故事可以幫助幼兒提高表現力,提升其模仿能力
在故事教學中,當幼兒能夠完整地復述故事的時候,就要引導和培養幼兒學習如何通過語音語調、神態表情、手形手勢等來形象地表現故事。兒童的言行舉止一多半都來源於模仿,而幼兒模仿的對象只能是自己的教師或家長。
幼兒園的教師在給孩子講故事時一定要注意語音語調、手勢和動作。教師豐富的語音語調,得體到位的肢體語言,再加上誇張的動作表現力都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幼兒做出好榜樣,讓幼兒在傾聽故事書中猶如身臨其境,同時,也給了幼兒模仿的對象。一般的幼兒園都開設有語言課,鼓勵幼兒運用誇張的語言動作來表現自己的情感,從而提高自己的表演慾望。而家長也應該以身作則,鼓勵幼兒進行表演,並對幼兒不斷生動形象的表演加以模仿,培養幼兒的語言表現力和模仿能力,為將來淋漓盡致地表情達意做好鋪墊。
四、聽故事可以幫助幼兒發展其想像力、創造力
幼兒的年齡導致他們具有豐富、天真的思想。幼兒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幼兒的這一特點,在故事教學過程中遇到適當的情節時,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展開想像,思考問題,追尋答案,從而培養幼兒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例如筆者在給幼兒講故事《狼和小羊》的時候,由於故事沒有完整的結尾,就給幼兒留下了豐富的想像空間。當筆者講完這個故事的時候,就會問幼兒:後面會怎麼樣呢?幼兒會充分發揮他們豐富的想像力,給出許多的答案,不但由於幼兒的參與提高了他們對故事教學的興趣,還充分鍛煉了幼兒的想像力與創造力,達到完美的教學效果。
五、故事中的道理可以對幼兒進行良好的道德品質教育
一個好的故事不但要求情節能夠吸引幼兒,還要起到良好的教育意義,能夠培養幼兒的`品質與情操。幼兒教師在故事教育過程中,要精心選擇好的故事,選擇能夠幫助幼兒分辨好壞、明辨是非的故事,選擇能夠培養幼兒良好道德品質的故事。
幼兒教師應當通過故事的情景與內容使幼兒知道怎麼做是正確的,怎麼做是錯誤的,應當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通過精心選擇的故事,幼兒教師可以潛移默化地陶冶幼兒的情操,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要從幼兒抓起,幼兒教師可以通過故事教學的方法在提高幼兒聽故事興趣的同時,提高幼兒的詞彙量,培養幼兒的詞語理解能力。同時幼兒教師還要鼓勵幼兒參與到講故事中來,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模仿能力,激發學生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幼兒教師要選擇具有教育意義的好故事,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幼兒是祖國的未來,幼兒教師要努力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與能力,為幼兒的發展奠定基礎。
❻ 如何輔導幼兒講故事
指導是關鍵首先,要讓幼兒對所講的故事感興趣 一般可採用教師先進行生動有趣的講述或用聽故事錄音等方法引起幼兒的興趣,再通過提問、看圖閱讀等方法幫助幼兒理解,在幼兒對故事感興趣和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再進行講故事的輔導,切忌機械的死記硬背。 其次,要對故事進行分析 最後,要進行動作、語氣語調等表演技巧的處理 適當的動作能幫助幼兒更好地表達故事,因此要讓幼兒理解動作表示的意義,也可以和幼兒共同編排動作、共同處理語氣語調的變化等。如:啟發幼兒自己進行動作的創編:「怎樣表示小熊的害怕和老虎的蠻橫?」啟發幼兒用不同的語氣語調表達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感情:如大灰狼和小花貓的不同語氣處理,又如:「小狐狸討好大老虎時可以怎麼說?」「小白兔碰到危險怎樣呼救?」等,從而使幼兒明白不同語氣語調的運用能表達不同的意思,增強故事的感染力。也能使幼兒在學會講故事的同時,理解和掌握一些講故事的技能技巧。 根據多年來指導和聽、評幼兒講故事的體會,給輔導老師提以下建議: 一、避免死記硬背和過多重復 有的教師在教幼兒講故事時,採用一次次重復的方法,讓幼兒「強記」,孩子在機械的強化訓練下,雖然把故事背出了,但是往往缺乏內在情感,因此,也就缺乏表現力。在聽幼兒講故事時,發現有的幼兒目光呆板,語言平直,整個過程就是在背故事。缺少交流,沒有靈氣。究其原因,多半是由背故事引起。 二、避免過分誇張和過多動作 有的幼兒講故事時,不夠大方自然,語氣語調過分誇張,也有的幼兒在講故事時出現了很多的尖音,感覺很「嗲」,可能是教師認為這樣講更好聽,因此在輔導時有意無意強化或默認了幼兒的講述。也有的孩子從頭至尾、每句話都有動作,而這些動作又顯得機械、誇張,一看就是外加的,因此就很難把人們帶入故事的情境中,因此就顯得多餘,意義不大。也有的幼兒在講故事時,因為要記憶、表演動作而出現較多的停頓,影響了表達,反而得不償失。 以上,是我的一些體會。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幫助,也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喜歡聽故事、講故事,更多的教師會輔導孩子講故事。使孩子在故事中感受真善美,感受故事語言的豐富和優美,更好地發揮故事教育、審美、娛樂等功能,使幼兒通過故事立體地認識世界,涵養性趣,陶冶情操,提升美感。讓故事伴著幼兒健康成長。
❼ 如何給孩子講故事
世界上沒有不愛聽故事的孩子,故事是幼兒認知世界的一扇窗口,它豐富奇特地想像和大膽的誇張深深地吸引著幼兒。講故事是對幼兒進行早期教育和訓練的一種非常好的形式,是開啟智慧之門的一把鑰匙。
選擇合適的故事
根據幼兒年齡選擇故事只有符合幼兒年齡特點、適合其理解程度的故事,幼兒才會感興趣。一般來說,2~3歲的幼兒理解力有限,喜歡以動物為主人公的童話,內容應貼近幼兒生活,可選擇一些講述生活常識、規范幼兒行為的故事,篇幅短小,情節簡單,詞彙盡量口語化。隨著孩子理解和思維能力的提高,故事內容可漸趨多元化,如思想品德、革命歷史傳統、自然科學常識等,情節要有起伏,詞彙可使用淺顯易懂的書面語。
針對幼兒個性選擇故事如果發現幼兒個性上的不足,可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適當的故事,潛移默化地引導幼兒個性向良好的方向發展。比如:對膽小懦弱的孩子,要多講些英雄勇士的故事;對粗暴霸道的孩子,要多講些謙遜禮讓的故事;對愛慕虛榮的孩子,要多講些頌揚內在美的故事。
抓住教育時機選擇故事幼兒犯了錯誤,有時直接批評會給他造成心理壓力,或產生逆反心理,強化錯誤行為。這時,如果藉助具有教育功能的故事,就能有效地避免負面影響,讓幼兒在輕松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
講好故事有高招
講故事前要作些准備,如:了解內容,熟悉情節,以免講述時結結巴巴,沖談幼兒對故事的總體印象,引不起興趣。
有實物的故事或有插圖的兒童讀物,可以一邊指導幼兒觀察實物或插圖,一邊講述。
講故事時要注意發音正確,吐字清楚,速度適中,語調要抑揚頓挫,有一定的節奏。
努力做到繪聲繪色,故事中人物的動作、思想感情,要通過手勢、聲調和面部表情表達出來;講述人物對話時,要根據故事中人物特有的年齡、身份、性格來變換語氣。
觀察幼兒聽故事時的反應,發現注意力不集中,要分析原因。如果因為講述時間過長,就趕緊結束;一時無法結束,可用疑問句暫停,激發幼兒下次再聽的興趣。如果有其他原因分散了注意力,可得用音調的高低變化,或稍加停頓,給孩子一個聽覺上的.刺激,從而引起他新的注意。
故事訓練七法
布置任務法講故事之前交給幼兒一些任務,比如:記住故事主人公及其主要特徵,了解故事的主要情節等等。讓幼兒帶著任務去聽故事,可以使他逐步學人根據需要,而不是僅憑興趣,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有利於培養幼兒的有意注意。
巧設疑問法講故事時,可以利用故事內容巧妙設置問題,引導幼兒進行思考,調動思維的積極性。總是要有啟發性,能激發幼兒去動腦筋思考。難度要適中,讓幼兒在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能通過思考作出回答。
鼓勵提問法問題是發展思維的起點,對幼兒的好問應加以鼓勵,並引導幼兒從故事中找出答案。還可教給幼兒通過查找別的圖書資料、做實驗等方法來尋找答案。
復述法聽完故事之後要求幼兒復述內容大意,既可增強記憶力,又能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對思維的完整性和嚴密性也是一種較好的訓練。
表演法把聽過的故事通過肢體動作、言語、道具等表演出來,可以使幼兒獲得情緒上的愉悅,也可幫助他加深對故事的理解。
接續法有些故事聽完以後讓人感覺意猶未盡,幼兒總愛追問「後來呢」,如果讓幼兒自己展開想像的翅膀把故事續編下去,他一定會興趣盎然。
配音法故事裡常常需要各種音響效果,比如:動物的叫聲、風雨聲、雷聲、流水聲等,可以讓幼兒模仿這些聲音參與到故事中來,幫助他進一步感知事物,同時豐富他的語言。
聰明的父母還可能通過觀察和實踐,自己創造各種訓練方法,只要你善於開動腦筋,就一定能用故事這把金鑰匙,開啟孩子智慧的大門。
❽ 該如何為孩子講故事呢
童話故事是孩子們最喜歡聽的了,童話故事中的情節曲折、引人入勝,童話人物形象豐富,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童話故事中的一切都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去觀察這整個世界,會說話的動物,有生命的山河,會流淚的樹木……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兒童對周圍世界的認識摻雜了虛與實,兒童把現實與幻想聯系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若家長經常為孩子講故事,營造一個充滿幻想的氛圍,這有利於孩子想像力的培養與發展。
那麼該如何為孩子講故事呢?
1、有感情地為孩子講故事,生動形象的語言和抑揚頓挫的語調最能引起兒童的興趣。
2、講故事時,增加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比如,講到《狼和七隻小羊》當中的驚險情節時,可以抱住孩子,使孩子不那麼恐懼;講到《賣火柴的小女孩》中,那可憐女孩的遭遇時,擁抱孩子,給孩子一個吻,讓孩子在同情小女孩之餘,感受父母的愛,使孩子懂得珍惜。這將是一個很好的親子互動時間,這是孩子最快樂是時光,能給他們帶來親情和安全感3、。
3、讓孩子邊聽故事,邊聽音樂,並為孩子准備一些與故事相關的圖片、玩具等等。例如,講《烏鴉喝水》的故事時,准備一張烏鴉的圖片,或是烏鴉的手偶,家長可以一邊講故事一邊用圖片或玩偶演繹。聽故事時讓孩子邊聽模擬的聲音,讓孩子觸摸有關的實物,這樣童話故事就會在孩子腦中形成一幅幅鮮明的圖像,孩子的想像觸角將伸得更深更遠。
為孩子講故事不僅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同時還培養了孩子的思維能力、表演能力和創作能力。
-----------------------回答摘自4399幼兒教育
❾ 怎樣給孩子講趣味故事
怎樣給孩子講趣味故事?
怎樣給孩子講趣味故事?小朋友都有一個共同的天性,那就是喜歡聽大人講故事,爸爸媽媽一定要多給寶寶講講小故事,與孩子共成長,下面就和我一起來分享怎樣給孩子講趣味故事的方法吧。
一、給故事取個名
1、家長為孩子講述一個「沒名字」的小故事,然後訃孩子根據故事內容為故事起一個好聽的名字。家長要指名字中的不足之處,比如,孩子可能會用很長的幾句話當作故事名,這吋家長就要告訴孩子,故事名要簡單,最多不能超過一句話。
2、相信隨著家長講的故事越來越多,聰明的孩子們很快就可以用幾個簡單的字或詞語為故事起一個好聽的名字了。當孩子能夠用簡潔的語言為故事起名後,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名字就像是故事的帽子一樣,一個人可以擁有很多帽子,一個故事也可以擁有很多個名字。鼓勵孩子為故事想更多、更好的名字。
二、復述小故事
家長先為孩子講一個小故事,然後再讓孩子將故事內容復述。剛開始吋孩子只能用幾句簡單的活講故事的大意,隨著游戲的深入,孩子的語言、記憶力不斷得到鍛煉,家長會驚喜地發現,孩子漸漸可以比較完整地復述故事內容了。另外,家長要注意,剛開始進行此游戲吋,家長講的故事不要太難,情節不要過於復雜。
三、看圖續編故事
家長與孩子一起觀看圖文向報,孩子看圖,家長讀文字,為孩子講述向報上的故事。故事講到一半吋,家長停下來,然後讓孩子根據圖片上的向面,猜故事後面的情節,看圖續編故事。隨著游戲進行次數的增多,家長的'故事可以越講越短,甚至只講開頭或是根本不講只訃孩子看圖,孩子就能講一個新故事。
四、他們在做什麼?
1、准備幾張向面簡單的圖片,家長詢問孩子:「他們在做什麼?」請孩子根據圖片講一個生動的故事。以一張小羊在草地上吃草的圖片舉例,孩子最初只會回答:「它們在吃草。」
2、這吋家長可以給孩子做示範,引導孩子多說多想,用更多的語言豐富圖片內容。家長可以這樣說:「今天的天氣很暖和,一隻小羊正在草地上吃草,陽光照在小羊的身上,舒服極了……」經常練習,孩子的詞彙量會越來越豐富,語言技能也會得到增強。
一、可以讀故事書給小朋友講故事
如果你實在不會講故事,可以去買一本故事書,照著故事書里的內容讀給小朋友聽,雖然不是自己編出來的故事,但也好過於講不出故事來,而且小朋友也會聽得很投入哦。
二、按照不同年齡的小朋友講不同的故事
講故事也要看小朋友的年齡,因為有些小朋友年齡還小,如果你講的故事太深澳了,他們會聽不懂,也無法理解,所以該是什麼樣的年紀的小朋友就要講什麼樣的故事,如果一個上幼兒園的小朋友,你跟他講白馬王子和灰姑娘的愛情故事,他是聽不懂的。
三、講故事最好不要太暴力和恐怖的
大家切記,講故事最好不要講太暴力或者恐怖的,因為不但小朋友不喜歡聽,而且會讓小朋友受到驚嚇和恐懼,而且會有心理陰影,會影響他的心理成長,所以各位家長講故事時要注意故事內容。
四、故事可以講一些童話類的
小朋友對新鮮的事物會有好奇之心,所以各位家長在講故事的時候,不妨講一些比較童話的,這樣可以增加小朋友們的興趣,也能提高小朋友們的想像力。
❿ 講好兒童故事的技巧與方法
講好兒童故事的技巧與方法
1、觀察孩子聽故事時的反應,發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如果因為講述時間過長,就趕緊結束;一時無法結束,可用疑問句暫停,激發孩子下次再聽的興趣。如果有其他原因分散了注意力,可得用音調的高低變化,或稍加停頓,給孩子一個聽覺上的刺激,從而引起他新的注意。
2、發掘故事對孩子的教育性:聽故事能夠打開那些直接教育無法觸及的區域,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都可以從故事中找到解決自己問題的穩妥辦法。家長要選擇一些童話故事,從不同角度向孩子展示奇異美妙的現實生活,告訴孩子真善美與假惡丑。給孩子講故事應敏銳地捕捉孩子的興奮點,以增強雙邊同步效應。尤其針對孩子可塑性魘特點,發現某些毛病和不足,可選有利於矯治的故事,通過故事形象來啟發誘導,達到自我鼓勵和克服不足。
3、為孩子創設故事情境:孩子年齡小,社會生活經驗貧乏,往往對故事的內涵領悟較困難。給孩子創設一種故事氛圍,告訴孩子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要注意哪些情節和人物等等,幫助孩子實現注意轉移,集中到聽故事上來,做好聽故事的心理准備。除此之外,要力求不斷渲染故事環境,促使孩子神往於故事之中。比如角度形象創設,講故事者角色要到位,努力暫時擺脫或掩蔽自己的成份,按故事角色形象的個性及特點來寓情於境。
4、多給孩子設置故事的懸念:孩子聽故事時持有的一種對故事發展和人物命運關切的心態反映。懸念的設置和運用,需要父母講故事前認真鑽研故事,精心設計講法,講故事設置的懸念,是為了使故事跌宕起伏,曲直交錯,增強故事藝術的感染力。一般情況下,講故事過程中設置的懸念,隨著故事的推進,都要揭破,不能懸而無限。
5、為孩子選擇適合的故事:如果發現孩子的個性上存在不足,可以針對性地選擇一些適當的故事,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個性向良好的方向發展。比如:對膽小懦弱的孩子,要多講些英雄勇士的故事;對粗暴霸道的孩子,要多講些謙遜禮讓的故事;對愛慕虛榮的孩子,要多講些頌揚內在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