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植樹造林的感人小故事
1、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是一位保護森林重要意義的宣傳者和植樹造林大力倡導者。他留美回國時,特意從檀香山帶回一棵酸豆樹親手栽在庭院里。1893年,他在《上李鴻章書》中提出:中國欲強,須「急興家學、講求樹藝」。
辛亥革命爆發後,為表彰「3·29」廣州起義犧牲烈士的浩然正氣,他親自在白雲山南麓的黃花崗烈士墓前種下4棵馬尾松。1915年,孫中山提議以每年的清明節為植樹節,當時的北洋政府接受了建議,正式規定清明節為植樹節。
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演講時強調:「多種森林,是防水災、旱災的根本方法,要造森林,要造全國大規模的森林。」1925 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後,有不少有識之士提出應大力推行植樹造林,並將中山先生逝世的日子,即3月12日定為植樹節,以示紀念。
2、毛澤東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十分重視國家的植樹造林。他認為,森林是很寶貴的資源,沒有林,也不成其為世界,我們這個國家沒有多少樹,應當發起植樹運動。上世紀50年代中期,毛澤東號召「綠化祖國,實行大地園林化」。1956年中國開始了第一個「12年綠化運動」。
3、1966年,毛澤東又指出:一切能夠植樹造林的地方都要努力植樹造林,逐步綠化我們的國家,美化我國人民勞動、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環境。毛澤東還以詩人的情懷高吟「風起綠洲吹浪去,雨從青野上山來。」「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在毛澤東主席看來,青山綠水才是美麗的社會主義中國。
4、周恩來也非常重視植樹,不僅親身參加植樹造林的義務勞動,而且在許多重要場合強調「植樹造林是百年大計」、「青山常在,永續利用」是林業建設的重要思想。他指出,森林植被的破壞和減少,不僅造成許多大河流域的水土流失,而且也是造成土地沙化的根源。
1954年,他視察北戴河,經過秦皇島山東堡至赤土山那段沿海沙土路時,看到遍地是光禿禿的沙丘,海風吹起滿天飛沙景象,不禁發問:「這里為什麼不種上樹木和莊稼?」
在總理過問下,當地干群找到了沙地植樹的好辦法,開始年年植樹。如今這里綠樹成蔭,繁花似錦,成為北戴河畔一道迷人的風景。
5、鄧小平歷來關心植樹造林工作。他於1981年倡導了全民義務植樹造林運動,凡是條件具備的地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除老弱病殘者外,都要因地制宜,每人每年義務植樹3棵至5棵,並且號召全國各族人民人人動手,每年植樹,愚公移山,堅持不懈。
他還說:「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是建設社會主義、造福子孫後代的偉大事業,要堅持20年,堅持100年,堅持1000年,要一代代地永遠幹下去。」1982年的植樹節那天,鄧小平同志率先垂範,在北京玉泉山上種下了義務植樹運動的第一棵樹。
現在,偉人倡導的植樹造林已成為國民的應盡義務。「天藍地綠,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已融入國人的偉大的「中國夢」。
⑵ 有哪些默默種樹的人的事跡
1、石光銀
家住榆林市定邊縣,在長城腳下擁有一家治沙公司,外號「石瘋子」,榮譽頭銜有「全國勞動模範」。石光銀承包荒沙植樹造林,目前已成林近20萬畝,林木價值超過3000萬。
2、馬永順
是黑龍江鐵力林業局退休工人,中共黨員。作為新中國第一代伐木工人,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不論是在崗還是退休,他始終如一忘我地為黨和人民工作,從當年的伐木模範成為近日的造林英雄。馬永順在伊春市和和鐵力林業局的支持下,在山上建立了固定的「馬永順林」育林基地,要一代一代長期在基地上造林。
3、孫海軍
他用整整17年時間,帶領職工營造起了11萬畝、2000多萬株人工林,使周圍的幾十座山頭披上了綠裝。經他培育的樹木成活率達到96%,成幼林撫育合格率達到97%,採伐跡地更新率則達到100%,創造了在高寒地區育林的奇跡。
4、楊善洲
楊善洲的家鄉就在大亮山腳下的姚關鎮陡坡村。楊善洲退休後回到家鄉,開始植樹並且恢復生態。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保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乾旱,但由於大亮山的植被非常好,涵養的水源多,水量充裕,周邊群眾的生產生活用水在乾旱期間仍然充足。
5、賈海霞和賈文其
在河北省井陘縣冶里村,早上八點來鍾,自幼失去雙臂的賈文其和雙目失明的賈海霞,開始去種樹。兩位殘疾人,15年間,在砂石密布的河灘上,種活了上萬棵樹,把50畝荒灘變成了綠洲。他們常說:「我們兄弟倆,你鼓勵我,我鼓勵你,你幫助我,我幫助你,一塊幹活,不覺得自己是殘疾人呢。」
⑶ 你還知道哪些古代名人植樹綠化的故事 請簡要寫一寫。
1,諸葛亮與桑樹
為建立蜀國立下汗馬功勞的諸葛亮,在病危時給後主劉禪的遺書上寫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孫衣食,自可足用。」他把自己栽種八百株桑樹作為子女生活費的來源,為子女生活作長久安排。一代名相,兩袖清風,死後留給子孫唯有自己栽種的桑樹,令人不勝感慨。
2,隋煬帝與楊柳
古代傳奇小說《開河記》記述,隋煬帝登基後,下令開鑿通濟渠,虞世基建議在堤岸種柳,隋煬帝認為這個建議不錯,就下令在新開的大運河兩岸種柳,並親自栽植,御書賜柳樹姓楊,享受與帝王同姓之殊榮,從此柳樹便有了「楊柳」之美稱。
3,朱元璋與柿樹
據《燕京時餐記》載,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少年家貧,經常挨餓。有一天,已經兩天沒飯吃的朱元璋走到一個村莊,看到一棵柿樹正熟,就摘下了一些果子美餐一頓。後來,他當了皇帝,忘不了柿樹的功勞,還念念不忘植樹造林,於是下令有五畝至十畝地的人,要種柿、核、桃、棗,
還下令安徽鳳陽、滁縣等地百姓每戶種兩株柿樹,不種者要罰。從此,安徽等地廣種柿樹。
(3)有哪些植樹人的故事簡短一些擴展閱讀:
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有力推動了中國生態狀況的改善。這個運動啟動之前的1981年,中國森林面積為17.29億畝,活立木蓄積量為102.6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12%。
經過多年的不懈奮斗,中國森林面積已達到26.2億畝,活立木蓄積量達到136.18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8.21%。在世界森林資源日益減少的情況下,中國實現森林資源的持續增長。
森林植被狀況的改善,不僅美化了家園,減輕了水土流失和風沙對農田的危害,而且還有效提高了森林生態系統的儲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