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陝西西安都有哪些故事與傳說

陝西西安都有哪些故事與傳說

發布時間:2023-06-10 01:13:53

A. 有關西安的傳說故事

西安是中國最佳 旅遊 目的地、全國文明城市之一。那你知道有關西安的 傳說 故事 有哪些嗎?下面是我給大家分享的有關西安的傳說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有關西安的傳說故事:金山大門
麗山之陽,渭水之陰有一座古老而廣袤無垠的土原。相傳很早很早的時候,這兒住著一個勤勞善良的小夥子,名叫王小二。他每天早出晚歸,開荒種地。春天,麥苗青青,菜花金黃,門前桃李盛開,屋後榆茂柳蔭;秋天,五穀豐登,瓜果滿園,小日子過得滿有樂趣兒。

一天,王小二又去開荒。一钁頭下去,轟隆一聲,兩扇金光閃閃的大門在他們面前打開了。只見裡面金光耀眼,隱隱約約看見有一個金光燦燦的大碾盤,一頭毛驢拉著金黃的碌碡滴溜溜地轉著。他大著膽子走到跟前,原來是一個白鬍子老頭和一個長辮兒姑娘在碟米,看那穀子,也是金黃金黃的。老頭兒很和氣的問他:“小夥子,你叫王小二嗎?”“是啊!老大爺。”王小二又好奇地問老頭:‘這是什麼地方?我在這開荒種地整整十年,還從沒見過。”老頭兒哈哈大笑說:“這里叫‘金山’,你現在不是來了嗎?你手裡那不是打開‘金山’大門的鑰匙嗎?王小二直看著自己手中的那把钁頭,心想:“這玩藝挖挖地罷了,咋就是個鑰匙呢!”老頭兒看他直發呆,便說:“走吧!我領你到里邊去逛逛。”王小二跟著老頭朝里走,只見路旁樹木叢茂,小溪流水淙淙,林中百鳥鳴囀,池溏鴛鴦嬉戲。沿途房屋全部雕梁畫棟,金瓦蓋頂,水晶砌牆,門窗珠簾垂掛。看不盡的花團錦簇,說不完的榮華富貴。王小二看得眼花繚亂,老頭兒催促道:“王小二,你快回去吧!金山要關門了。”王小二戀戀不舍地說:“我下次想來,怎麼進來呢?”老頭兒回答:“只要你的鑰匙不丟,就能進來。”王小二跟著老頭兒回到碾子跟前,老頭兒對他說:“這金山裡邊什麼都是金子的,這碾盤兒,碌碡、毛驢兒,全是金的,穀子是金豆兒,連毛驢拉的屎尿也是金蛋蛋銀水水哩!”王小二聽了,連忙把那金穀子往口袋裡裝。兩個口袋全裝滿了,他後悔來的時候沒帶一擔筐。

老頭把他送到外邊,一聲巨響,金山大門關上了,回頭再望,那老頭已不見蹤影。他想,這個地方得記牢,便靈機一動,在金山門口的一棵樹上挖了個坑作為記號,回去了。

回到家,他連忙把兩個口袋的金豆兒 收藏 起來,便挑起一對大筐,扛了钁頭,就去找那個坑兒。誰知到地一看,滿山遍野的樹木,下邊都有一模一樣的坑兒,怎麼也認不出哪是自己挖的,沒 辦法 ,只好又回去了。

從此,王小二再也不開荒種地了,反正金子有的是,用完了再說,金山大門總會找到的。人常說,“死水怕的勺兒舀”,一年一年過去了,他手裡的金子終於花光了。後來,當他想起了白鬍老頭說的開金山大門的那把鑰匙時,卻不知早已被扔到哪兒去了,他也懶得去尋,更不想再去開荒種地了,結果被活活地餓死了。從此,金山大門再也沒有打開過,只在群眾中留下了一句話:“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有關西安的傳說故事:洩湖的來歷
相傳很早以前,現在的洩湖鎮是一片草莽地帶,灌木叢生,古樹參天。以後一個逃荒的王木匠在這兒落了腳,他找木伐木蓋屋,斬草墾荒。沒幾年功夫,這兒居然變成了肥田連片,炊煙繚繞的人間樂園。

一天,王木匠又去挖地,突然,挖出一塊大石板。上邊還有字跡,但他卻不識字,正對著石板發愣,思量著如何把它弄回去,當凳子來坐。這時,一隊圍獵的人來到身邊,他們好奇地看了看石板,一個扛著獵物的對另一位說:“少爺!這上邊不是個‘商’字么?說不定……”那少爺擺了擺手,他趕緊把後半截話咽了回去。他們交頭接耳說了幾句後,一齊哈哈大笑而去。他們走後,王木匠想起他們詭秘的神氣。對自己肯定不懷好意,一氣之下,把石板打得粉碎。

卻說那個圍獵的人,原是長安城南商大財主的少爺和家人。少爺回府將當日所見向父親說了一遍,老財主喜出望外,說:“有這么好的地方,還有商朝東征的碑文,好!就拿這個‘商’字作文章!”

於是,商老財坐轎,少爺騎馬,家人惡仆前呼後擁,來到王木匠地頭。

商老財下轎,他裝模作樣地脫帽撩袍,帶著眾人一步三拜,最後抱住殘碑殺豬般地大哭起來:“我的老祖宗呀!不孝男一步來遲,被野人將你墓啤毀掉,望老祖宗恕罪!”

折騰畢了,商老財對王木匠怒斥道:“你毀壞我家墓碑,破了我 風水 寶地,該當何罪?你說!”王木匠分辯道:“這是我挖地挖出來的,再說這里根本就沒有墳冢,怎麼能說是你家墓碑?”少爺家丁一擁而上,叫罵著:“你瞎了眼!”“沒看見碑上的‘商’字嗎?”商老財指著連片活土說:“這方園一百里都是我商家祖業,現有碑文為證,不許任何人隨便開荒。”又要把王木匠扭送官府治罪,說是侵佔商府財產,破壞商府祖塋風水。最後經人相勸,才罰他給商家幹活折罰。

從此商家大少爺商天寶便在此動工修築莊院,創家立業了。王木匠在商家一干就是三年,到了這年臘月三十,商天寶把王木匠叫去說:“我家現在不用你了,你幹了三年活,給你從北邊嶺上撥一塊地,你咱去吧!記住商家的大恩。”可憐的王木匠被軋幹了血汗,趕出了家門。

一天,王木匠在一個懸崖邊救了一個中年婦女,原來她被當官的丈夫拋棄,要尋短見,經王木匠一再解勸,二人同病相憐,便在一個破窯洞里湊合成了家。

兩個人在那塊地里沒黑沒明地干,總算種出了第一料莊稼。但是自禾苗出土以後,滴雨未下,眼看著莊稼一天天發黃、枯萎,兩口日夜心急如火。一天早晨,老婆對丈夫說:“昨夜我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老頭兒對我說,我們這地東北角能挖出水來。”

於是兩個人便照夢中老頭指點的地方不停地挖,挖呀挖呀,挖到晌午端,還是一钁頭一團白煙。丈夫沒勁了,老婆接著挖。突然,“崩”的一聲,又挖出了一個石板。王木匠趕緊擋住:“快別挖了!填土埋了。”老婆說:“說不定不就在下邊。”王木匠連連搖頭說:“你還不知道我為啥落到這個地步的嗎?快埋!快埋!”老婆要看個究竟,把土又創了創,石板上又露出了個‘商’字,王木匠可嚇壞了,邊說:“不好了!不好了!”老婆認得字,她又扒了幾下土,石板上出現了四句話:“商南小河有件寶,日落西時去尋找,用時三聲‘清泉來’,回頭一聲多謝了。”悄悄念畢,才把石板深深埋掉。

太陽快落山時,王木匠兩口便挑著水桶來到商家南邊的小河邊。好容易等到酉時,他提桶曳水,果然曳出了一隻金光閃閃的銅壺來。兩口子連忙放在桶里,飛快地挑回家去。

到家後,老婆對著銅壺輕輕喊了三聲:“清泉來!”果然,那壺咀冒出了清亮清亮的水平。很快流滿了水缸。王木匠說了聲:“多謝了”,壺里立即空盪盪的了。

晚上,兩口子興高彩烈地提著空壺來到地頭,澆了一夜,第二天滿地綠油油的一片,不久,便結出了沉甸甸的穗子。

商家幾百畝莊稼眼看快乾死了,聽說王木匠的莊稼長得綠油油的,一點也沒受旱。便帶著人到王木匠地里用钁頭亂挖一氣,把一地的莊稼糟踏得不成樣子,什麼也沒發現,連那個石板也不見了。後來一打聽,王木匠每天晚上提一把銅壺澆地,澆一夜,壺里的水還流不完,便闖進王木匠的窯洞,搶走了銅壺。

商天寶捧著壺,左看右看是一個空壺,便把王木匠兩口抓來追問:“這里頭到底有什麼鬼名堂?”王木匠一句不吭,家人一拜見而上,把王木匠捆了起來,要往大樑上吊,王木匠老婆忙說:“老爺,你放了他,這是神仙送給我們的一把寶壺,用水時喊一聲‘清泉來’就行了”。

商天寶叫人放了王木匠。急不可待地對著銅壺連喊兩聲‘清泉來’,仍不見動靜。正要發作,王妻說:“要全家人圍住喊,不停地喊水才會來。”商天寶把全家男女老少都叫來,圍住銅壺大喊“清泉來!清晨來!”……

這下可熱鬧了,銅壺冒水了,越冒越歡,壺咀壺口的水一齊往外涌,好象大河決了堤,商天寶一家慌了手腳,怎麼也至不住流水。找王木匠時,早已不見了;這時水越來越大,沖翻了糧倉,沖走了牛羊,沖垮了前庭後院,沖光了萬貫家產,商家大大小小被沖到大海里喂王八去了。

仇報了,氣出了,王木匠夫婦邊走邊念叨“多謝了!多謝了!”那水勢漸漸小了、小了,最後露出了一馬平川。可是,那把銅壺卻不見了,只在地上留下了一股清清的泉水。

從此,這兒便取名叫“曳湖”,後世人不知誰改成了“洩湖”,那股泉水,至今仍在洩湖鎮中間潺潺地流著。
有關西安的傳說故事:韓干畫馬
韓干,藍田人。少時在一家酒店當學徒,經常到王維的府上去送酒。年幼貪玩的韓干喜歡在地上 畫畫 兒,時間長了,畫個人呀馬呀的,居然維妙維肖。精通丹青的王右丞看了,十分驚奇,覺得他的畫已初具神韻,意趕不凡,便把他叫到書房,與他親切交談 繪畫 。最後告訴韓干:“今後我每年供給你二萬錢,你好好去學畫吧”!韓干聽了十分感激,決心致力於丹青。

始師曹霸。十年以後,玄宗時,他作了大府寺丞的官友,繪畫技術已相當高超,善寫人物,尤工鞍馬,在京城頗有些名聲。

當時元宗皇帝愛馬成癖,御廄好馬達四十萬,詔令韓干為他的御馬圖形,韓干畫成了名駿圖《玉花聰》、《照夜白》,為千古丹青之絕筆,祖國藝術寶庫之珍品。

安史之亂時期,韓干閑居無事,一日忽然有人進門自稱鬼使,要求給他一匹馬,韓干於是畫了一張馬給他燒了,過了幾天,果見鬼使騎著那匹馬前來向他致謝。

天寶初年,韓干入朝作了供奉,當時有位叫陳宏的畫家,畫馬也很出名,很得唐明皇賞識,明皇令韓干拜陳宏為師,干不奉詔,明皇問他:“為何不願師事陳宏?”韓干答曰:“臣自有師,陛下之內廄馬,皆臣師也。”唐明皇聽了,更加器重韓幹了。

猜你感 興趣 :

1. 西安傳說故事

2. 關於景點的傳說故事

3. 有關地名的傳說故事

4. 兵馬俑的傳說故事

5. 關於山的傳說故事

B. 有什麼關於西安城牆的傳說,故事

一、明代四門

朱元璋本意就是要藩王鎮守四方,因此作為西北龍頭的西安,肯定要格外重視,西安城牆的建設工程當然要作為重點。洪武年間修建的城牆有四座城門,分別為長樂門、安遠門、永寧門和安定門,取「長安永定」之意。

長樂門,即城牆東門,「長樂」帶有祈福大明江山長久歡樂之意,不幸的是,明末闖王從此門攻陷西安,清順治年間,對東門城門進行過重修。安遠門,即城牆北門,「安遠」意指要邊遠少數民族歸順朝廷,對他們採取安撫懷柔的政策。

永寧門,即城牆南門,作為網紅的它,想必並不陌生。但恐怕沒人注意到,南門很少打開,因為南方主火,為免火災,關閉南門,永保安寧。安定門,即城牆西門,「安定」二字寓意西北邊疆安泰康定,西門箭樓是我國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堡。

二、民國四門

民國時期,在已有基礎上,西安城牆又開辟四門,後來稱為「四小門」,分別為中山門、玉祥門、中正門和勿幕門,這四座門和軍政人物頗有淵源。中山門,在西安城牆東側的一座城門,即「小東門」,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命名中山門。

玉祥門,即「小西門」,1926年,軍閥劉鎮華包圍西安城達8個月之久,使西安人民凍餓戰死4萬多人,直到馮玉祥將軍率國民聯軍擊敗劉鎮華後,西安才得以解圍。解放門位置原是開於民國時期的中正門,1952年拆除,成為西安城牆一豁口,2005年重新連接,形成大跨度的橋拱式城門。

勿幕門,即「小南門」,開通於1939年,位於南城牆含光門與朱雀門之間,是民國時期新開辟的城門。為紀念辛亥革命中陝西革命先烈井勿幕先生而修。西安勿幕門為單門洞,門內為四府街,門外為紅纓路。

三、險躲拆除

700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帶著他引以為傲的騎兵隊伍南征北戰、叱吒風雲,雖然他順利攻下了一座又一座城,直至整個中原大地,但整個過程十分艱難,尤其是那些「高大威猛」、堅如磐石的城牆,讓這支戰術靈活、令人生畏的旋風部隊吃了不少苦頭。因此,忽必烈對城牆深惡痛絕。

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就迫不及待地推行了拆毀城牆的政策,腦補他當時的內心旁白應該是:「我堂堂大蒙古騎兵,怎能被這些黃土堆起來的破牆擋住去路,給我拆,一個都不許留。」於是,當時的元朝就像五六十年代的中國一樣,全國都在拆城牆。

《元史》、元代方誌,以及馬可波羅的《寰宇記》中都有大量拆除城牆的記載,這場風波蔓延整個中國南方地區,所拆城牆不計其數。西安城牆很幸運地在這次風波中保存了下來。如今,我們很難考證其中原因,因此許多文獻中都忽視了這次劫難。

四、柯林頓沉迷西安城牆

1998年6月,柯林頓入主白宮後第一次訪問中國,第一站就選在了西安。

在中國眾多城市裡,西安的經濟並不算發達,但它有兩個非常霸道的武器:中國封建王朝的起源,以及眾多保存完好的文物。中國四大古都中,北京、南京把那些值錢的家當拆的拆,丟的丟,洛陽在封建王朝中又不佔主流地位,唯有西安還保持著十三朝古都的韻味,值得細細品嘗。

俗話說,想要了解一個國家和民族,就要知道這個國家和民族是從哪裡來的。中國歷史源遠流長,這西安,便是了解中華民族的最佳起點。柯林頓選了西安,他很睿智。縱觀整個西安,雖然文物古跡眾多,個個都是價值連城,個個都能驚艷世界,但最適合做大型接待活動的,非西安城牆莫屬。

也正是這座連世界文化遺產都沒進入的城牆,讓柯林頓冒著耽誤外交行程的風險,在上面多吹了1個小時冷風。當時,柯林頓對接待他的中國官員說:「我參加過世界上很多歡迎儀式,但是今天晚上,在古城牆腳下,你們有悠久歷史內涵的這種儀式,我會終身不忘。」

五、護城河

西安城牆的前身是唐長安城的皇城,因為是內城,修建時並沒有挖護城河。唐朝快滅亡時,唐昭宗李曄把都城遷到了洛陽,唐長安城的地位迅速下降。這時,留守長安的節度使韓建決定把城市的范圍縮小,拆掉了最外圍的郭城不說,中間的宮城也被拆除,只留下孤零零的皇城。出於軍事防禦需要,當然要先挖一條護城河。

古人對於護城河是十分重視的。韓建挖河的時候,戰火紛爭,挖出的河並不是很好用,常常淤堵,因此後來五時期,經常對此河進行疏浚,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這條護城河才算煥發生機。

1374年,也就是642年前,朱元璋任命宋國公馮勝「往陝西修城池」,西安城牆的格局在此時奠定,護城河的規模也被擴大。馮勝主持這項工作花了8年,拓展出的護城河深6.4米,寬2.56米,環城一周。又在護城河的內沿修了高1.92米,厚0.64米的壕牆,這第一道防線,足以讓敵人生畏。

C. 西安的傳說故事和風俗習慣

西安的傳說故事:

1、西安城民國時期被圍城八個月,城中男女老少餓死一大半。馮玉祥帶兵來救。後來西安人為了紀念馮玉祥,特在城牆上開一門,名為玉祥門。

在今日長安城牆西北處。此事,在陳忠實的《白鹿原》中有過描述。



2、朱雀大街曾是盛唐時期長安城的中軸線,寬一百五十餘米。

順著朱雀大街一直向南走,有個地名叫做明德門。此地雖說今日只是一個地方而已,然而明德門是長安城中軸線的主門,據說也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門。

3、盛唐時,長安城內有大小學習巷兩巷。供西域之人學習漢文與經文。今日西安城牆內有一大片回族聚居區,便是以這大學習巷為中心,向四周發散。

而來源,則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西域人士在此地學習漢文之緣故。

4、阿倍仲麻呂的故事就不多說了。中日恢復建交之後,西安與奈良在兩城各建一座紀念碑,為阿倍仲麻呂紀念碑。西安城的在東郊興慶宮內。

5、盛唐時,京都直接從長安搬去了長安城的城市規劃。然後將京都城一分為二。左邊叫長安,右邊叫做洛陽。後來由於長安這片地勢比較低,常常積水。

慢慢的年久失修,這片也就荒廢掉了。於是京都只留洛之名。而在日語中,上洛,去洛似乎也是去首都的意思。玩過織田信長的人應該都知道。


6、據說長安城的龍脈,南從秦嶺發源,一直到今日中部偏北一個叫做龍首的地方。這便是西安城的龍脈。大前年西安地鐵二號線貫通之時,西安城整整下了三個月的雨。幾乎從未間斷。



西安地鐵二號線也是走南北中軸線,過龍首原。有人說,這場雨,是因為挖地鐵挖斷了龍脈的緣故。



7、有未統計過的數據顯示,西安人分辨東南西北的能力明顯比其他城市的人要高一點。原因無它,在這座城市裡,路都是橫平豎直。只要心中能想到鍾樓的地方,就能分清楚東南西北。



9、西安城牆是可以環繞一圈的,這在中國還有城牆的大城市中,只有西安是這樣。

10、西安的路名,除了類似於「解放路」、「紅專路」或是「東大街」這種明顯帶有泊來意的名字外。

很多路名傳了上千年是不足為奇的。像上文提到的學習巷,自是一例。除此之外,有個地方叫做端履門。是唐時期大臣上朝前,要在此地整理著裝之地。

還有你所背誦過的「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螞陵下住。」你看這蝦螞陵,即是下馬陵。意思是騎著馬,到了此地,就要下來了。這事情,是源於漢武帝騎馬至董仲舒墓前下馬的緣故。


因為關中人本就將下(xia)念成(ha)。所以這蝦蟆陵才有了(ha)(ma)(ling)之音。久而久之,就將這下馬寫成了蝦。

而從董仲舒之時,算到今天,算算也兩千年了。類似路名的傳說,還有很多,幾乎能寫一本書出來。



11、小雁塔與地震的故事



曾經有一次地震,把小雁塔從中震開了一個口子。頂上震掉了兩層,一直未修。於是你看今日的小雁塔,頭上有個疤。腦袋掉了,碗大個疤。

西安的風俗習慣:

面條像褲帶

歌謠:

三秦面條真不賴,擀厚切寬像褲帶。面香筋道細(寬像褲帶)又白,爽口耐飢燎的太。

解說

陝西關中地區自古盛產小麥,因此,自古以來關中地區人們以麵食為主,一天到晚三頓飯,天天離不開麵食,其中以面條和饅頭為主。

一般在陝西關中地區農村,女孩子長大成人,首先不是會縫一件衣服、綉一朵花,而是會擀上滿滿的一案板的面條,這樣以後女兒出嫁,才能得到婆家的賞識。

關中地區的面條就是個實在。其厚、寬、長超出人們的想像,其形狀如同腰間所系的褲帶。然而,您可別被它雄渾的外表所嚇倒。

當您捧上一老碗正宗的陝西關中地區的面條,再調和上紅彤彤的油潑辣椒、紅褐色醬油、醋、雪白的鹽、撒上綠瑩瑩的芫荽(即香菜)和蔥花,上面再卧上金燦燦的荷包蛋。

那麼,這碗面條簡直就是藝術品了,讓您不忍心下箸去破壞這美妙的面條了。

您看,端上來的這碗面條,紅、白、綠、黃四色相間,寓意春、夏、秋、冬四季,美不勝收;聞起來,淡香撲鼻,連天上的神仙也會搖三搖;吃起來,入口軟如糯米,嚼起來又筋如牛皮。

只要這一碗面條下了肚,準保您看到山珍海味以後,也絕對沒有什麼胃口了。

碗盆難分開

歌謠

老陝飯碗特別大,面條菜餚全盛下。一碗能把肚填飽,老碗會上把話拉。

解說

關中地區把飯碗不叫飯碗而叫老碗。由此可見,這個「老」字並不是代表了老碗的歷史多麼悠久,而是碗中「老大」的意思。其實老碗在飯碗當中,老碗絕對也是碗家族中當之無愧的「老大」。

說起這老碗,產地耀縣(今銅川市耀州區),屬於青花粗瓷。雖然,這老碗表面打眼一瞅有點愣頭愣腦。

但是,骨子裡卻透著一種朴實和憨厚勁兒,這就像關中人的秉性一樣。正宗的關中地區大老碗,碗深而圓,其容量起碼有一般吃飯用的小碗七八個之多。

關中人吃飯無論是青壯年、老人、孩子還是婦女,一律都用老碗。用這樣的碗絕對省事,一次就能盛夠,絕對不會再來第二次。

關中人吃飯圖得就是個熱鬧勁兒,他們喜歡一起扎堆兒吃飯,人們把這叫做「老碗會」。有時候,誰家的飯好吃,都會給別人家孩子毫不吝惜的盛上一碗。

比起那些關上大門,在自家裡偷偷地享受的美食的南方人來說,關中人則顯得豪爽和灑脫了幾分。

當一群人三三兩兩地蹲在大門外,各個捧著自己的老碗,一邊曬著暖洋洋的太陽,一邊山南地北諞著閑傳。

而今,生活好了起來,人們平時吃的副食也多了起來,所以人們的飯量也沒有以前那麼大了,飯碗也越來越小了。因此,陝西關中地區的老碗逐漸成為了歷史。

手帕頭上戴

歌謠

陝西農村老太太,花格帕帕頭上戴。防曬防塵又防雨,潔手擦汗更風采。

解說

當您漫步在關中地區農村鄉間的小道上,時不時地看到頭頂手帕的老太太手拄著拐杖,邁著三寸金蓮慢悠悠的踱步。頭頂的手帕,成為關中地區老太太區別與其他地方老太太最顯著的特徵。

要說這老太太頭頂手帕的歷史可不是一天兩天了,這是陝西關中地區由來以久的風俗。由於關中地區地處北方,這里日照強烈,乾旱少雨,而且風沙天氣較多。

所以農村婦女在辛勤勞作的時候,都要頭頂著手帕。說起這一方小小的手帕的作用,那可是大發去了。

手帕既可以防止強烈的日光對皮膚的侵害,又能阻止塵土進入到頭發,而且頭發也不能被風吹亂。當在外勞作,沒有隨身攜帶毛巾的話,手帕又可以擦汗抹灰,實在既實惠有美觀。

其實,老太太們帶手帕也是和以前的生活聯系起來,由於以前生活比較窘困,人們沒有錢來買美麗的帽子。

所以便宜實惠的手帕,就成為勤勞朴實的農村婦女的必然選擇。今天,當人們生活富裕起來以後,千奇百怪的帽子逐漸取代了手帕。手帕也成為古老的歷史中一道風景。

房子半邊蓋

歌謠

鄉間房子半邊蓋,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風擋雨又耐寒,冬暖夏涼好運來。

解說

在關中地區農村處處可見半邊蓋的房子。俗稱:揭北子。其實這是陝西關中地區獨有的民居特色,這與陝西關中地區的風土人情是分不開的。

由於關中地區地處內陸,屬於典型的大陸性乾燥氣候,因此關中一帶天氣乾旱、風沙大,加之當地木材稀少。所以,人們根據當地的條件,就發明了半邊蓋的房子。

建造這樣的房子,用的材料當然就地取材,用當地黃土和成泥,打成高40厘米、長50厘米、厚10厘米的泥胚,涼干以後用來砌牆,條件好的話燒製成青磚以後,關中地區把這叫做「糊葺」。

真有點「胡砌」的意思了。但是,這樣的房子不僅節省了大量的木材和磚瓦,而且省下了人工。省工省材的半邊房子絕對不是意味著粗製濫造的代名詞。

其實,每一處房子都是主人多年的心血和汗水換來成果,同時,這也是以後子孫幾代的庇護所。

由於房間的面積縮小了,因此保暖性和透氣性相對較好,比起大瓦房來更顯得冬暖夏涼。因此,經濟而又實惠的半邊房成為陝西關中地區農村的首選。

今天,在關中地區半邊蓋的房子已經成為歷史,隨著人們生活改善,當地的農民也住上了水泥鋼筋的樓房。

姑娘不對外

歌謠

長安建都十幾代,人傑地靈春常在。風調雨順生活好,陝西姑娘不對外。

解說

陝西關中自古人傑地靈,土地廣袤肥沃。因此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衣食無憂,所以長久以來養成的封閉意識,關中地區的保守在全國是出了名的。

關中地區對於自家姑娘的保守意識,那更是出了名的。自古就有關中地區姑娘不對外的傳統。關中人絕對不讓外人占著半點便宜的。

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說,關中人自家的姑娘只限於在關中地區內部交流,而很少和外地人通婚。

關中地區的姑娘一般就比較傳統和守舊。同時由於長安十八代帝王在此建都,所以天子腳下的臣民,就更顯得牛氣了一點,底氣更足了一點。

再加之,平日辛勤地耕作足以溫飽無憂,盡情享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天倫之樂。因此,關中人更願意在自我封閉的小圈子裡面,享受著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不是為了事業,離開家鄉而四處闖盪。

關中地區的姑娘由於生活在這樣相對封閉的環境里。於是,結婚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般都是靠著七大姑、八大姨的親戚關系,四處打聽,然後選擇一個比較滿意的人家將閨女嫁過去,這樣也是作到知根知底了。

但是,那段歷史已經是以前的老黃歷了,在新時代的青年,更有他們自己的選擇,已經打破舊婚姻的樊籠的年輕人。

積極地爭取自我的自由幸福的婚姻,走出陝西,走向了世界,和外國人也談婚論嫁了。

不坐椅蹲起來

歌謠

老陝脾氣真古怪,有凳不坐蹲起來。問他為啥不坐著,他說這樣很自在。

解說

陝西關中地區喜歡蹲(圪蹴)在凳子上吃飯、抽煙、聊天,在別人看起來很遭罪的事情,但是在關中人看來這是關中地區的享受。

在關中地區的農村,在閑暇時候,一般上年紀的老人都喜歡不穿襪子,光腳穿著布鞋,嘴裡叼著一根哈煙袋,手裡掐著收音機,蹲在凳子上,一邊喝茶,一邊抽煙。

在這樣的氛圍中,他們感覺到的是一份自在和歡暢,遠遠比那些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人幸福的多。因此天性隨意的關中人更願意自在地蹲著,做一個快樂無憂的鄉下人。

也不願意很拘束的坐在凳子上,去享受陽春白雪的高雅生活。

也許關中人天生與黃土地的親密地接觸,使他們更願意接近和親近黃土地。

睡覺枕石塊

歌謠

三秦大地莊稼漢,不愛軟枕愛石塊。冰涼堅實有奇效,醒腦提神金不換。

解說

關中人不喜歡柔軟的枕頭,而選擇木製的枕頭和石制的枕頭。這是和關中人憨直的秉性分不開的。

在關中地區,當夏季酷熱難耐的時候,莊稼漢晚上睡覺的時候,更願意枕著一塊磚頭或者石頭當作枕頭,枕在上面而酣然高眠。

而且,關中人親切地把它叫做:「金不換」,意思就是用金子也不換的寶貝,足以見得關中人對於這個頭下石塊和木塊做的枕頭,其依戀和痴迷的程度是何等真切了。

秦腔不唱吼起來

歌謠

民風淳樸性彪悍,秦腔花臉吼起來。台下觀眾心歡暢,不怕戲台要震翻。

解說

在十大怪中,最怪就是秦腔吼起來。秦腔產生於民間,生動的反映出人民的願望、愛憎、痛苦和歡樂,反映他們的生活和斗爭。

秦腔的很多劇目都是表現我國歷史上反侵略戰爭、忠奸斗爭、反壓迫斗爭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題材。

由於秦腔音樂反映了陝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義的性格,和淳樸敦厚、勤勞勇敢的民風。因此秦腔有著深厚的根基。

在陝西關中地區的農村,每逢過年過節的時候,對於辛勤勞作一年的人們來說,最大的享受就是聽一場秦腔。

如果有老人在過大壽時候,兒孫們要是能請上一個戲班子,美美地唱上那麼一回,那可是莫大的榮耀了,這可得讓十里八村鄉親起碼能嘮叨好幾個月。

秦腔並不是陽春白雪,而是下里巴人都可以親近的藝術,當人們辛勤勞作,高興的時候,可以放開嗓子吼上一段,高亢的吼聲激盪長空,回盪四野,讓人心中豪邁之極。

如果在悲傷的時候,悲憤地吼一段秦腔,蒼涼悲戚,低沉婉轉,山川為之動顏,草木為之悲戚。

秦腔就像一根臍帶,一頭連接著秦人的未來,一頭連接著秦人的過去,為生活在這片黃土地的人們,提供著思想的乳汁。

秦腔的唱腔、道白、板路、臉譜、身段、角色門類自成體系。秦腔也稱「亂彈」,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點。

秦腔演出地點最好是選在露天的場所,那樣才能有秦腔的味道,更體味到秦腔的精髓。正是因為秦腔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所以吸引著這片土地上的人民。

秦腔的唱腔,用寬音大嗓,直起直落,給人以高亢激越、粗獷朴實之感。看秦腔時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頭」吼聲地動山搖的時候,你才會此刻真正認識到秦腔的豪放,這也是關中人的血性。

如果婉約秀麗的江南,那裡是永遠不會發出這樣雄渾的聲音。即使是在僅僅秦嶺相隔的陝南地區,民間戲曲的唱腔曲調都柔美婉轉得多。

在那片方圓天地,台下一聲聲地叫好,更激起了台上演員的表演慾望,尤其是演員的水平得到觀眾的一致認定,觀眾就會自發在台下鳴鞭放炮,給演員批上紅綢緞。

這可是對演員最高的褒獎了,於是在這樣熱烈的氣氛中,一個接著一個的高潮連續不斷……

新中國成立後,秦腔除以本劇種長期演奏用的樂器為基礎外,還吸收了其它一些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以豐富其音樂的表現力。

秦腔角色分老生、須生、小生、幼生、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大凈、毛凈、丑等十三門。秦腔的表演朴實、粗獷、細膩、深刻,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

在臉譜(如秦始皇的金色正三塊瓦花臉、帶一字須)、身段(如趟馬、拉架子、擔柴擔、水擔等)、化妝(如改包頭為梳水頭)、特技(吐火、吹火、踩蹺),以及語言聲韻(秦腔是十四韻,內有入聲)等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記得在我兒時記憶深處,最讓我迷戀的就是丑角,演者將一盞油燈點著,置於頭頂,耍各種動作。秦腔《三進士》的丑角常天保因賭博被其妻處罰頂燈。

常天保頭頂油燈,跪地、行走、仰卧、鑽椅、鑽桌、上桌等,均很自如,並能使油燈不掉、不灑、不滅。這全憑演員脖頸的平衡技巧。

秦腔丑角演員劉省三、晉福長和漢調桄桄演員王半截、趙安學及漢調二黃演員蔡安今等,均擅長此技。王半截還能自己將頭頂之燈吹滅。

秦腔也是多個劇種的鼻祖。秦腔可分為東西兩路,西路入川成為梆子;東路在山西為晉劇,在河南為豫劇,在河北成為梆子,所以說秦腔可以算是京劇、豫劇、晉劇、河北梆子這些劇目的鼻祖。

秦腔所演的劇目多是取才於「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說部中的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劇目超過1萬本。

劇目之豐富,居我國三百多劇種之首,因時代久遠,佚散頗多,據統計,截至2013年僅存約4700多個,而且,這些劇目還正以驚人的速度繼續流失。

時代在飛速發展,而今的「十大怪」有的早已消失,而流傳下來的也逐漸減少。但這仍是陝西關中地區的傳統風俗,承載著關中地區的歷史文化。

D. 西安有哪些神話傳說和歷史典故

指鹿為馬、灑金橋、玄武門之變、金花落、馬螝坡、鴻門宴、瓮中捉鱉、西安事變、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扶眉大戰、藍關古道、子午峪、皇帝傳說、華清池、西遊記、絲綢之路、秦鎮涼皮、天下第一門、玉祥門、趙公明故里。。。。。。。。。太多了!

E. 尋找關於西安的歷史典故

財神」趙公元帥故里
趙公明是我國民間頗具傳奇色彩的「財神」,在大陸、港澳台及東南亞華人社會備受尊崇。據史載及傳說,趙公明(即趙公元帥,西周時代人)出生羽化均在西安市周至至集賢鎮趙大村(因趙公明曾官居大夫而得名)。清《周至縣志》載:「財神趙公明,趙大村人,村中有趙公明墓。」明萬曆九年(1581年)、清光緒戊子年(1881年)曾先後對趙公明墓進行修葺,其建築風格保留了明清時代的特色,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近年來,眾多炎黃子孫特別是港澳台、東南亞地區的仁人善士、商界代表多次來趙大村財神故里進香朝拜,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
梨 園
中華梨園歷史悠久,梨園藝術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國粹,更是聯系海內外華人情感的精神紐帶。承古續今,華清池的梨園文化與溫泉沐浴文化兩大品牌受到海內外專家學者的熱切關注。華清池溫泉馨泉香湯,細膩柔滑,以歷代帝王專用、貴妃出浴芳香凝脂的動人故事名冠諸泉之首,贏得「天下第一御泉」的美稱。且與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楊玉環結下不解之緣,「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六宮粉黛無顏色」,自白居易的《長恨歌》問世以來,華清池作為唐明皇與楊貴妃傳奇愛情故事的發生地而家喻戶曉。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及隨駕梨園弟子在唐華清宮中開創了梨園藝術先河,後世梨園弟子將唐明皇奉為梨園鼻祖。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唐華清宮遺址區域內獲得重大考古發現,並在此基礎上將唐玄宗與楊貴妃教習梨園弟子演練歌舞的場所唐華清宮梨園恢復和建立起來,這是目前全國僅存的3座梨園遺址中唯一展出的一座。華清宮不僅僅是唐代梨園弟子活動的重要場所,也堪稱是中國戲曲的發源地。
關中八大怪
當你暢游在西安的大街小巷時,會發現這里的一磚一瓦都烙下了歷史的印記,散發著強烈的文化魅力。而給人印象更深刻、震撼更大的,卻是流傳在民間的民諺「關中八大怪」。它所展現出的關中民風、民情、民俗,歷史的印記更深刻,文化的沉澱更厚重!
第一怪 房子半邊蓋
關中農村的房屋,如同把雙坡形式的房屋從中間一刀切開,背面是從屋頂到地面的一堵高牆。另一面是斜坡的屋面,這名獨特的「半邊式」建築,堪稱一絕,在國內其他地方是罕見的。
第二怪 頭帕頭上戴
關中一帶的中老年婦女都喜歡頭上頂一幅大手帕。手帕前邊的兩只角打成兩個「結兒」用發夾別住,後面的兩只角任其飄拂。戴手帕的目的,既可以防止太陽直射頭頂,同時也起到了防塵的效果。
第三怪 面條像腰帶
關中面切得特別寬,人稱「褲帶面」,雖說有點誇張,但其寬度也有15毫米,長的一條可盛一海碗,飯量大者「一條」足矣。飯量小的就不敢問津了。
第四怪 鍋盔賽鍋蓋
鍋盔是一種形如鍋蓋的發面餅,草帽大小,足有10斤重,吃時切開,可一連吃好幾天,而且炎夏半月不變味,隆冬百日不變質。相傳,女媧在驪山「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死後被尊為「驪山老母」。為了緬懷這位造福人類的女神,每年農歷正月二十女媧生日這天,人們都要烙餅紀念。餅烙熟後,先向房上扔一張,叫做「補天」;再往地上扔一張,叫做「補地」。既是補天補地之餅,當然就越烙越大了。
第五怪 油潑辣子一道菜
油潑辣子是關中人家的看家菜餚,不論是拌面夾餅,還是啜粥吃饃,都少不了它。西安傳統風味名吃羊肉泡饃,之所以成為「名吃」,關鍵在於油潑辣子。故有「無辣不下飯,無辣不成席」之說。人們都知道四川、湖南人最愛吃辣子,殊不知關中人把辣子視命根子。
第六怪 唱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吼戲者,臉紅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但只要觀眾叫聲「好」,這吼戲者的高興程度不亞於獲得什麼大獎,人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秦腔,聽起來「過癮」「解饞」「燎得太(好極了)。」
第七怪 碗盆難分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縣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庄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拉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碗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第八怪 有凳不坐蹲起來
關中人平時寧蹲不坐,村頭樹下,房前屋後,大人小孩吃飯、抽煙、下棋、玩撲克、聽故事,一蹲就是幾個小時。就連大姑娘、小媳婦,也都在一塊兒蹲著做針線、聊家常。可以說,關中人的「蹲功」是練到家了!
風趣方言
方言、俚語是在千百年的文化發展演變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陝西方言在唐代時達到鼎盛,上至皇帝、妃子、大臣,下到黎民百姓、國外使節均說陝西話。

文化藝術
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在古代中外經濟文化交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漢唐兩代尤為突出。悠久厚重的西安歷史文化,不僅蘊涵著豐富的文物資源,同時衍生出一批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形式,如地方戲曲、長安古樂、民間工藝、風俗文化和特色飲食等。其中地方戲曲不僅有被譽為戲劇鼻祖的秦腔,還有眉戶、碗碗腔、皮影戲等。民間工藝有泥塑、剪紙、戶縣農民畫等。這些歷史文化資源不僅成為西安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重要依託,而且有力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
西安的文化藝術人才陣容龐大。如文學界的陳忠實、賈平凹,美術界的劉文西、王西京,書法方面的鍾明善、吳三大,音樂方面的趙季平等。藝術表演方面,先後涌現出戴春榮、李梅、李東橋、李嵐、侯紅琴、齊愛雲等獲得全國戲劇「梅花獎」的年輕演員;張藝謀、郭達、李琦、尤勇等一批藝術人才也是從西安走向全國的。
文化形式色彩縐呈。由於歷史文化的滋養,秦腔、書法、繪畫、影視、泥塑、剪紙、社火、民間工藝、皮影等都具有獨特的優勢和藝術風格、藝術魅力。

秦腔

秦腔是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的主要地方戲曲,是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劇種。因此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以梆擊節時發現「恍恍」聲)。它的發源和成長雖無十分可靠的材料考證,但大體上可以肯定,它是以陝西關中地區為中心發展起來的。這一地區就是周代的「秦」,直到現在,人們還都習慣稱之為「秦」,「秦腔」也就以此而得名。

長安古樂

長安古樂又稱西安鼓樂、長安鼓樂等,是唐代宮廷的「唐大麴」,自唐朝至今已流傳逾1300多年,是我國境內迄今發現並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間器樂樂種之一,被譽為「古代的交響樂」、「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千年以來,長安古樂在我國乃至世界廣為流傳,我國南方的「南音」和日本的「雅樂」中,都能聽到長安古樂的遺韻。長安古樂流傳至今有文字記載、有樂譜相傳的曲目近500首,類別可分為4種:古代佛教音樂、古代道教音樂、唐代宮廷音樂、民間祭祀喜慶音樂。

長安樂舞

長安樂舞也稱仿唐樂舞、唐樂舞,是中國古代盛唐時期的一種樂舞,兼收西域眾多少數民族及國外文化之精華,充分體現了盛唐王朝百國朝賀、民族交融的鼎盛景象和風土人情。唐樂舞氣勢磅礴,場面壯觀,集詩、詞、歌、賦於吹奏彈唱,融鍾、鼓、琴、瑟於輕歌曼舞。樂曲高亢悠揚,動作舒展流暢,服飾華麗多姿,堪稱歷代歌舞之最。
「仿唐樂舞」被譽為中國第一台仿古樂舞,自1982年9月推出以來,至今已在陝西省演出近2萬場,出訪過世界上的40多個國家,接待過數以百計的國家首腦和go-vern-ment要員。從1987年起,陝西歌舞大劇院與國旅合作,將自己多年創排的《仿唐樂舞》《長安樂舞》《秦風古韻》中的精彩部分重新加工,在唐樂宮以全新陣宮推出一部精華濃縮的《仿唐樂舞》,舞美、服裝、布景、樂器均煥然一新,獲得極大成功。

皮影

西安地區的皮影在全國久負盛名。此劇種最早見於宋代,13世紀傳入東南亞各地,18世紀傳入歐洲。皮影的表演形式是將刻有圖案的皮影透過燈光,映現出劇中的人物或背影。因皮影表演僅限於平面,人物形象只能以側面表達,故對皮影的磨製、造型和雕鏤都有極高的要求。常常只用幾根線條,就把劇中生、旦、凈、丑的人物性格刻畫得形神兼備。一張皮影不僅是表演的道具,也是一件獨具風格的藝術品。

閱讀全文

與陝西西安都有哪些故事與傳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最奇怪的婚姻是什麼 瀏覽:155
怎麼樣才能不沉溺愛情 瀏覽:558
溫蒂女巫是什麼故事 瀏覽:74
如何學習事業一路暢通 瀏覽:891
為什麼婚姻內可以殺人不判死刑 瀏覽:512
河南省有多少家事業單位 瀏覽:901
講故講故事怎麼寫 瀏覽:774
事業單位職工病退需要哪些材料 瀏覽:116
卡扎菲死後他的美女保鏢怎麼死的 瀏覽:385
胖子健康狀況如何 瀏覽:391
工程機械經濟業務如何進行 瀏覽:578
婚姻涉外是什麼意思 瀏覽:619
經濟艙多少元 瀏覽:507
你要讓我幸福在哪裡拍攝的 瀏覽:276
中國智慧健康宜居工程的前景如何 瀏覽:683
美女和韓國帥哥激吻吻戲叫什麼劇 瀏覽:510
為什麼說經管院都是美女 瀏覽:135
東營哪個學校美女多 瀏覽:283
兩個美女相遇哪個是心機女 瀏覽:363
摻了水的愛情是什麼意思 瀏覽: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