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類似於卧薪嘗膽的故事
現在人們經常用「卧薪嘗膽」一語,來表達刻苦自勵、奮發向上的決心。傳說歷史上有這樣一個故事:越王勾踐在一次戰爭中被吳國打敗,只得向吳屈辱求和。在吳王的威逼之下,勾踐還到吳國宮廷中服了三年的苦役,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勾踐被釋放回國以後,為了奮發圖強,報仇雪恥,他睡覺躺在硬柴上,坐卧飲食都要嘗一下苦膽,以不忘國家破亡的痛楚,激勵自己的勇氣和鬥志。然而這卧薪嘗膽的成語故事,其真實情況究竟如何呢?
記載春秋史事的古書,當推《左傳》和《國語》為最原始,也最可信。《左傳》中「定公」和「哀公」兩部分,《國語》有「吳語」和「越語」,都詳細記述關於越王勾踐之事。但那裡沒有片言只語談及卧薪嘗膽。到西漢司馬遷撰《史記》時,始述越王勾踐曾「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東漢趙曄作《吳越春秋》,也說到勾踐「懸膽於戶,出人嘗之」,仍毫不提及卧薪。
至唐宋時期,在一些著述文字中,開始出現越王勾踐曾「枕戈嘗膽」的傳說。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在《壯游》詩中曾有」枕戈億勾踐」之句。北宋王洙注釋此詩稱:越王勾踐「出則嘗膽,卧則枕戈」。南宋初年李綱在《議國是》疏中,曾說勾踐「枕戈嘗膽以勵其志」;在《論使事札子》中又說:「勾踐枕戈嘗膽,卒以報吳」。
查「卧薪」和「嘗膽」連綴起來作為一個成語使用,最早出現於北宋蘇軾的《擬孫權答曹操書》。那是一篇游戲性質的書信體文章,文中說:「仆受遺以來,卧薪嘗膽」。它與越王勾踐完全無關。由於蘇軾是個大文豪,所作文章影響巨大,故到南宋時,曾開、真德秀和黃震等官吏、學者,就在他們的奏章、著述中屢次提到勾踐有「坐薪嘗膽」或「卧薪嘗膽」的事。不過與此同時,南宋學者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卻說吳王夫差曾「坐薪嘗膽」。至明代張溥作《春秋列國論》又說:「夫差即位,卧薪嘗膽」。以後馬驌編《左傳事緯》和《繹史》仍把卧薪嘗膽之事系於吳王夫差名下。至清初吳乘權編《綱鑒易知錄》記:「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卧薪嘗膽」。不久,蔡元放在修訂的《東周列國志》中又雲:「(越王勾踐)累薪而卧,不用床褥;又懸膽於坐卧之所,飲食起居必取而嘗之」。這樣,關於卧薪嘗膽的故事才愈傳愈廣。
綜上所述可見,史書記載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有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在戰國時代編纂的《左傳》、《國語》中,絲毫沒有這樣的事;西漢司馬遷寫的《史記》和東漢趙曄撰的《吳越春秋》,開始記有「嘗膽」,但還未見卧薪;唐宋間的一些詩文中,出現了越王勾踐「枕戈嘗膽」的說法。「卧薪嘗膽」一語,北宋的蘇軾最早使用;自南宋至明代,學者們對卧薪嘗膽者,一說為勾踐,一說是夫差;至清初《綱鑒易知錄》料《東周列國志》問世,方成定論」。
說「卧薪」的記載最早出現於宋代,有的學者表示不能同意。他們認為《吳起春秋》所記越王勾踐「目卧則攻之以蓼」,就是「卧薪」之意。所謂「蓼」,清人馬瑞辰解釋為「辛苦之菜」(《毛詩傳箋通釋》卷六)。這種「蓼」菜積聚得多了,就成為「蓼薪」。越王勾踐那時日夜操勞,眼睛疲倦得想睡覺(「目卧」),就用苦菜(「蓼薪」)來刺激。嘗膽是讓味覺感到苦,卧薪是讓視覺感到苦。後人把「卧薪」說成睡在硬柴上,那是一種誤解。
自漢代始記的「嘗膽」和自宋代才見的「卧薪」,是歷史上真有其事,還是出於誤傳?越王勾踐曾「枕戈嘗膽」,還是「卧薪嘗膽」?「卧薪」是想睡覺時用苦菜刺眼,還是睡在硬柴上磨練筋骨?要弄清這些問題,看來還頗費斟酌。
㈡ 與卧薪嘗膽破釜沉舟同一時期的歷史典故有哪些
破釜沉舟:秦朝末年
項羽前鋒軍救巨鹿,初戰少利,項羽便率大軍渡過漳河,破釜沉舟以激厲士氣.終於殺蘇角,虜王離,大敗秦軍於巨鹿之野. 後以「破釜沉舟」表示下定決心,義無反顧.
卧薪嘗膽:春秋
「卧薪嘗膽」一詞原指中國春秋時期的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跡,後演變成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與卧薪嘗膽破釜沉舟同一時期的歷史典故有:
一鳴驚人、退避三舍、老馬識途、紙上談兵、負荊請罪、圍魏救趙、朝秦暮楚、圖窮匕見、三令五申、問鼎中原、烽火戲諸侯
㈢ 歷史上的勾踐,除了卧薪嘗膽,還有什麼值得稱道的故事
勾踐這個人雖然因為卧薪嘗膽這一典故導致現在很多人對他的印象非常不錯,但是歷史上的商聖范蠡曾經說勾踐可以同患難,但不可以同富貴。而他身上所出的典故也不少。除了卧薪嘗膽之外,還有以下幾個成語典故。
勾踐此人雖然在復興越國滅吳期間算得上明君,但是其後大肆屠殺功臣的行為也一直為人詬病,同樣也為後世君王開了個壞頭。
㈣ 與卧薪嘗膽類似的故事還有哪些
1、自相矛盾
有個人賣矛和盾。他說盾最堅固,又說矛最銳利。有個人問他用矛來戳盾會怎樣?他答不出來,古人稱其為自相矛盾。
2、樂不思蜀
劉備建立蜀國。後兒子劉禪繼位,。劉禪昏庸無能,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部署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3、卧薪嘗膽
話說吳國與越國打仗,吳王夫差戰敗,其後他每天睡在乾柴上,天天吃苦膽,最終以弱勝強,打敗了越王勾踐,這就是有名的卧薪嘗膽。
(4)越王勾踐與哪個故事相似擴展閱讀
《左傳》的「定公」「哀公」兩代君王歷史部分,大量記述了越王勾踐當政國事,但沒有提過他有卧薪嘗膽之事,《國語》中的《吳語》和《越語》記載了吳越爭斗經過,卻也沒有勾踐卧薪嘗膽的敘述。《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僅記載勾踐:床前懸掛苦膽,坐卧都看得到,吃飯時嘗嘗苦膽的滋味。司馬遷認定勾踐有嘗膽之事,但沒提卧薪之事。
北宋文學家蘇軾寫過一篇《擬孫權答曹操書》。北宋的蘇軾為三國孫權虛擬一篇書信給曹操,信中,蘇軾發揮想像,戲說孫權「卧薪嘗膽」。這個無中生有的事,與勾踐並不相關。到南宋時期,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談到吳王夫差「坐薪嘗膽」。
㈤ 與卧薪嘗膽相似的故事,急用
【蕭何月下追韓信】
秦末農民戰爭中,韓信仗劍投奔項梁軍,項梁兵敗後歸附項羽。他曾多次向項羽獻計,始終不被採納,於是離開項羽前去投奔了劉邦。有一天,韓信違反軍紀,按規定應當斬首,臨刑時看見漢將夏侯嬰,就問到:「難道漢王不想得到天下嗎,為什麼要斬殺壯士?」夏侯嬰以韓信所說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釋放,並將韓信推薦給劉邦,但未被重用。後韓信多次與蕭何談論,為蕭何所賞識。劉邦至南鄭途中,韓信思量自己難以受到劉邦的重用,中途離去,被蕭何發現後追回,這就是小說和戲劇中的「蕭何月下追韓信。」此時,劉邦正准備收復關中。蕭何就向劉邦推薦韓信,稱他是漢王爭奪天下不能缺少的大將之材,應重用韓信。劉邦採納蕭何建議,七月,擇選吉日,齋戒,設壇場,拜韓信為大將。從此,劉邦文依蕭何,武靠韓信,舉兵東向,爭奪天下
【司馬遷寫史記】
司馬遷因「李陵事件」,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其直言觸怒了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遂遭受宮刑。在獄中司馬遷發奮圖強,自強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繼續編寫《史記》。司馬遷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於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記》。
項羽 背水一戰 〈勝〉 垓下之圍〈敗〉
勾踐 身為奴,妻為妾 卧薪藏膽〈勝〉
拿破崙 凱旋門 〈勝〉 蘇聯之戰〈敗〉
李自成 攻陷北京 一片石大戰〈敗〉
石達開 金田起義 兵敗大渡河
【蕭何月下追韓信】
秦末農民戰爭中,韓信仗劍投奔項梁軍,項梁兵敗後歸附項羽。他曾多次向項羽獻計,始終不被採納,於是離開項羽前去投奔了劉邦。有一天,韓信違反軍紀,按規定應當斬首,臨刑時看見漢將夏侯嬰,就問到:「難道漢王不想得到天下嗎,為什麼要斬殺壯士?」夏侯嬰以韓信所說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釋放,並將韓信推薦給劉邦,但未被重用。後韓信多次與蕭何談論,為蕭何所賞識。劉邦至南鄭途中,韓信思量自己難以受到劉邦的重用,中途離去,被蕭何發現後追回,這就是小說和戲劇中的「蕭何月下追韓信。」此時,劉邦正准備收復關中。蕭何就向劉邦推薦韓信,稱他是漢王爭奪天下不能缺少的大將之材,應重用韓信。劉邦採納蕭何建議,七月,擇選吉日,齋戒,設壇場,拜韓信為大將。從此,劉邦文依蕭何,武靠韓信,舉兵東向,爭奪天下
【司馬遷寫史記】
司馬遷因「李陵事件」,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其直言觸怒了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遂遭受宮刑。在獄中司馬遷發奮圖強,自強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繼續編寫《史記》。司馬遷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於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記》。
----------暫時就知道兩個
吳王闔閭打敗楚國後,成了南方的霸主。越國是吳國的臨國,它與吳國素來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國國王勾踐即位。為了征服越國,吳王發兵攻打越國。兩國在槜李地方展開了一場大戰,吳王闔閭滿以為可以打贏,沒想到打了個敗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傷,再加上上了年紀,回到吳國,就咽了氣。
吳王闔閭死後,兒子夫差即位。闔閭臨死時對夫差說:「不要忘記報越國的仇。」
夫差記住這個囑咐,叫人經常提醒他。他經過宮門,手下的人就扯開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殺你父親的仇嗎?」
卧薪嘗膽[2]
夫差流著眼淚說:「不,不敢忘。」
夫差為了報父仇,叫伍子胥和另一個奸臣伯嚭操練兵馬,准備攻打越國。結果越國戰敗,越王勾踐於是被抓到吳國。吳王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與喂馬這些奴僕才做的工作。越王心裡雖然很不服氣,但仍然極力裝出忠心順從的樣子。吳王出門時,他走在前面牽著馬;吳王生病時,他在床前盡力照顧,吳王看他這樣盡心伺候自己,覺得他對自己非常忠心,最後就允許他返回越國。
勾踐回到越國後,立志報仇雪恥。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氣,在吃飯的地方掛上一個苦膽,每逢吃飯的時候,就先嘗一嘗苦味,還問自己:「你忘了會稽的恥辱嗎?」他還把席子撤去,用柴草當作褥子。這就是後來人傳誦的「卧薪嘗膽」。
勾踐決定要使越國富強起來,他親自參加耕種,叫他的夫人自己織布,來鼓勵生產。因為越國遭到亡國的災難,人口大大減少,他訂出獎勵生育的制度。他叫文種管理國家大事,叫范蠡訓練人馬,自己虛心聽從別人的意見,救濟貧苦的百姓。全國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勁,好叫這個受欺壓的國家改變成為強國。
越王勾踐整頓內政,努力生產,使國力漸漸強盛起來,他就和范蠡、文種兩個大臣經常商議怎樣討伐吳國的事。
卧薪嘗膽[3]
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要去打齊國。伍子胥急忙去見夫差,說:「我聽說勾踐卧薪嘗膽,跟百姓同甘共苦,看樣子一定要想報吳國的仇。不除掉他,總是個後患。希望大王先去滅了越國。」
吳王夫差哪裡肯聽伍子胥的話,照樣帶兵攻打齊國,結果打了勝仗回來。文武百官全都道賀,只有伍子胥反倒批評說:「打敗齊國,只是占點小便宜;越國來滅吳國,才是大禍患。」
這樣一來,夫差越來越討厭伍子胥,再加上伯嚭在背後盡說伍子胥壞話。夫差給伍子胥送去一口寶劍,逼他自殺。伍子胥臨死的時候,氣憤地對使者說:「把我的眼珠挖去,放在吳國東門,讓我看看勾踐是怎樣打進來的。」
夫差殺了伍子胥,任命伯嚭做了太宰。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踐作好了充分准備,大規模地進攻吳國,吳國接連打了敗仗。越軍把吳都包圍了兩年,夫差被逼得走投無路,說:「我沒有面目見伍子胥了。」說著,就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臉,自殺了。[4]
後來勾踐北上中原與諸侯會盟,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終於使自己成就了一番偉業!
望採納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兩年後闔閭的兒子夫差率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被押送到吳國做奴隸,勾踐忍辱負重伺候吳王三年後,夫差才對他消除戒心並把他送回越國。
其實勾踐並沒有放棄復仇之心,他表面上對吳王服從,但暗中訓練精兵,強政勵治並等待時機反擊吳國。艱苦能鍛煉意志,安逸反而會消磨意志。勾踐害怕自己會貪圖眼前的安逸,消磨報仇雪恥的意志,所以他為自己安排艱苦的生活環境。他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裡掛了一隻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
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後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最後並找到時機,滅亡吳國。
卧薪嘗膽
wòxīnchángdǎn
[釋義] 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經常嘗一嘗苦膽。比喻刻苦激勵自身;堅定報仇雪恥的意志。
[語出] 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遣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
[正音] 嘗;不能讀作「cánɡ」。
[辨形] 薪;不能寫作「新」。
[近義] 發憤圖強 宵衣旰食
[用法] 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 聯合式。
[辨析] ~和「發憤圖強」都有決心奮斗;謀求富強的意思。但~含有刻苦自勵的意思;它形象而典雅;而「發憤圖強」只是淺顯的陳說。
[例句] 六十年代初;我國人民~戰勝了嚴重自然災害和國際上反動勢力的經濟封鎖。
[英譯] stooptoconquer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相鄰,經常打仗,有次吳王領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的大將靈姑浮砍中了右腳,最後傷重而亡。吳王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三年以後,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以報殺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兩國在夫椒交戰,吳國大獲全勝,越王勾踐被迫退居到會稽。吳王派兵追擊,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情況非常危急。此時,勾踐聽從了大夫文種的計策,准備了一些金銀財寶和幾個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給吳國太宰,並通過太宰向吳王求情,吳王最後答應了越王勾踐的求和。
但是吳國的伍子胥認為不能與越國講和,否則無異於放虎歸山,可是吳王不聽。
越王勾踐投降後,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他們夫妻倆住在夫差父親墓旁的石屋裡,做看守墳墓和養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遊,勾踐總是拿著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後面。後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為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嘗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癒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與勾踐預測的相合,夫差認為勾踐對他敬愛忠誠,於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後,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掛著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