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飛奪滬定橋」的故事是什麼
飛奪瀘定橋
飛奪瀘定橋,紅軍長征中的一場關鍵性戰役,發生在1935年5月。
紅一團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紅四團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
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120公里,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創造了人類行軍史的奇跡。
當時,瀘定橋有敵軍重兵把守,而且狡猾的敵人還拆掉橋上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鐵索,形勢十分嚴竣。紅四團22名突擊隊員在第2連連長廖大珠的帶領下,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奪下橋頭,並與左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橋。隨後,中 央 紅軍主力從瀘定橋全部渡過了大渡河。
飛奪瀘定橋的成功,又一次使紅軍轉危為安,擺脫了敵人的追擊,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於大渡河以南的企圖,使之成為我 黨 重要的歷史紀念地。
1961年,瀘定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㈡ 飛奪瀘定橋故事梗概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紅軍向天險大渡河挺進。大渡河水流湍急,兩岸都是高山峻嶺,只有一座鐵索橋可以通過。這座鐵索橋,就是紅軍北上必須奪取的瀘定橋。國民黨反動派派了兩個團防守瀘定橋,阻攔紅軍北上;後來又調了兩個旅趕去增援,妄想把我紅軍消滅在橋頭上。
我軍早就看穿了敵人的詭計。28日早上,紅四團接到上級命令:「29日早晨奪下瀘定橋!」時間只剩下20多個小時了,紅四團離瀘定橋還有240里。敵人的兩個旅援兵正在對岸向瀘定橋行進。搶在敵人前頭,是我軍戰勝敵人的關鍵。
紅四團翻山越嶺,沿路擊潰了好幾股阻擊的敵人,到晚上7點鍾,離瀘定橋還有110里。戰士們一整天沒顧得上吃飯。天又下起雨來,把他們都淋透了。戰勝敵人的決心使他們忘記了飢餓和疲勞。在漆黑的夜裡,他們冒著雨,踩著泥水繼續前進。
忽然對岸出現了無數火把,像一條長蛇向瀘定橋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敵人的增援部隊。紅四團的戰士索性也點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對岸的敵人賽跑。敵人看到了這邊的火把,扯著嗓子喊:「你們是哪個部分的?」
我們的戰士高聲答話:「是碰上紅軍撤下來的。」對岸的敵人並不疑心。兩支軍隊像兩條火龍,隔著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潑一樣,把兩岸的火把都澆滅了。對岸的敵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來宿營。紅四團仍舊摸黑冒雨前進,終於在29日清晨趕到了瀘定橋,把增援的兩個旅的敵人拋在後面了。
瀘定橋離水面有好幾丈高,是由13根鐵鏈組成的:兩邊各有兩根,算是橋欄;底下並排9根,鋪上木板,就是橋面。人走在橋上搖搖晃晃,就像盪鞦韆似的。現在連木板也被敵人抽掉了,只剩下鐵鏈。
向橋下一看,真叫人心驚膽寒,紅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樣,從上游的山峽里直瀉下來,撞擊在岩石上,濺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濤聲震耳欲聾。橋對岸的瀘定城背靠著山,西門正對著橋頭。守城的兩個團的敵人早已在城牆和山坡上築好工事,憑著天險,瘋狂地向紅軍喊叫:「來吧,看你們飛過來吧!」
紅四團馬上發起總攻。團長和政委親自站在橋頭上指揮戰斗。號手們吹起沖鋒號,所有武器一齊開火,槍炮聲,喊殺聲,霎時間震動山谷。
二連擔任突擊隊,22位英雄拿著短槍,背著馬刀,帶著手榴彈,冒著敵人密集的槍彈,攀著鐵鏈向對岸沖去。跟在他們後面的是三連,戰士們除了武器,每人帶一塊木板,一邊前進一邊鋪橋。
突擊隊剛剛沖到對岸,敵人就放起火來,橋頭立刻被大火包圍了。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傳來了團長和政委的喊聲:「同志們!為了黨的事業,為了最後的勝利,沖呀!」
英雄們聽到黨的號召,更加奮不顧身,都箭一般地穿過熊熊大火,沖進城去,和城裡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搏鬥。激戰了兩個小時,守城的敵人被消滅了大半,其餘的都狼狽地逃跑了。
紅四團英勇地奪下了瀘定橋,取得了長征中的又一次決定性的勝利。紅軍的主力渡過了天險大渡河,浩浩盪盪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線。
瀘定橋之戰的意義:
打破了蔣介石妄圖把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反革命迷夢,是紅軍長征中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勝利之一。這次勝利體現了紅軍無限忠於人民革命事業的大無畏精神。
(2)飛奪瀘定橋發生過什麼故事擴展閱讀:
一、飛奪瀘定橋的勇士: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是紅軍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後,要用僅有的幾只小船將幾萬紅軍渡過河去,最快也要一個月的時間。然而國民黨的追兵緊追不舍,形勢十分嚴竣。當急之下,要於5月26日上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決定後,當即作出了奪取瀘定橋的指令。
其部署是由劉伯承、聶榮臻率領紅一軍團一師和陳賡、宋任窮領導的幹部團為右路軍,由中央縱隊及1、3、5、9軍團為左路軍夾河而上攻取瀘定橋。左路軍由王開湘、楊成武率領的紅二師四團為前鋒攻擊前進。
1935年5月28日,紅四團接到紅一軍團命令:「王開湘、楊成武:軍委來電,限左路軍於明天奪取瀘定橋,你們要用最高的行軍速度和堅決機動的手段,去完成這一光榮的任務。你們在此戰斗中突破過去奪道州和五團奪鴨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記錄」。接令後紅四團晝夜兼行240華里山路,於29日晨,出其不意地出現在瀘定橋西岸並與敵軍交火。
事實上,關於飛奪瀘定橋的勇士,到底是21名,還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比如一八六期的《戰士報》,上面寫的就是「二連21個英雄首先爬鐵鏈冒火過河」。後來,根據時任紅四團政委的楊成武將軍發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憶文章《飛奪瀘定橋》,人們把飛奪瀘定橋的勇士定為22名。
二、瀘定橋之戰的兩種不同的記述:
第一種敘述:瀘定橋是紅一軍團的紅四團(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下的二連連長廖大珠率領22名突擊隊奪取的。該敘述由彭加倫於1936年寫成並發表的《飛奪瀘定橋》記載。後來中共黨史、軍史,凡官方記載史料均以此為依據,因此被外界稱為「正史」。
第一種敘述,除了《紅軍長征記》中彭加倫所著《飛奪瀘定橋》外,還有陳雲《隨軍西行見聞錄》、黃克誠《我在紅三軍團的經歷》、羅華生(紅四團黨代表)《強渡大渡河瀘定橋的經過》、成仿吾(參加長征的文學家)《長征回憶錄》;
蕭鋒(紅一軍團第一師第三團政委)《長征日記》,以及紅三軍團重要將領伍修權、張愛萍、張宗遜、李志民、劉志堅、張震、王平、裴周玉等的回憶文章,上述文章沒有一篇關於紅三軍團的紅十三團飛奪瀘定橋的記述,卻都有紅一軍團紅四團飛奪瀘定橋的回憶。
第二種敘述:瀘定橋是紅三軍團的紅十三團(團長彭雪楓、政委李干輝)下的偵察連指導員覃應機帶領12名勇士奪取的。該敘述由覃應機於1991年所著《硝煙歲月》一書中提出。
而第二種敘述的出處則是原紅三軍團十三團偵察連指導員覃應機的回憶錄《硝煙歲月》中相關記載。只是覃應機一人在1991年才提出的孤證,並未其他相關記載,更沒有「一直受壓制」的情形。
覃應機所過的鐵索橋,應當在龍衣或者沙壩頭鐵索橋。《朱德關於我軍突破敵雅州、蘆山、天全防線的部署》(1935年6月5日):「……三、三軍團有奪取天全之龍衣、沙壩頭兩鐵索橋,並相機襲占天全的任務。
雪楓(時任紅十三團團長)率先頭兩個團由現駐地經思金壩,以一部奪取沙壩頭,主力奪取龍衣。成功則相機襲占天全,不成則進行下游架橋」。
由於兩種說法不一,有媒體稱之為「第二種說法好象一直受壓制,但從未被壓服」,因此在網路上出現了「飛奪瀘定橋」屬虛構的說法。這是對軍史無知造成的一種誤解。
三、橋梁簡介:
瀘定橋又稱鐵索橋位於四川省瀘定縣境內,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動工興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瀘定橋竣工之際,康熙皇帝親自為該橋題寫「瀘定橋」橋名。
大渡河自北向南,浪大水急,兩岸谷壁陡峭,險峰兀立。瀘定橋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最長的一座橋梁。橋體分別由橋身、橋台、橋亭三個部分組成。
橋身,由十三根鐵索組成,是瀘定橋的主要組成部分。東西橋台之間凈跨100米、鐵索長101.67米、橋寬2.7米,踏上橋面,整個橋身起伏盪漾,如泛輕舟,它是連接川藏交通咽喉之地。武漢紅心教育基地也建造出一條瀘定橋,是擴展游戲項目。
滬定橋西有噶達廟。相傳修橋的時候,13根鐵鏈無法牽到對岸,用了許多方法都失敗了。有一天,來了一位自稱噶達的藏族大力士,兩腋各夾1根鐵鏈乘船渡過西岸安裝,當他運完13根鐵鏈後,因過於勞累不幸死去。當地人修建此廟,以紀念這位修橋的英雄。
當然,傳說終歸是傳說,實際上,在修建此橋時,滎經、漢源、天全等縣的能工巧匠雲集於此,共商牽鏈渡江之計,最後採用了索渡的原理,即以粗竹索系於兩岸。
每根竹索上穿有10多個短竹筒,再把鐵鏈系在竹筒上,然後從對岸拉動原己拴好在竹筒上的繩索,如此般巧妙地把竹筒連帶鐵鏈拉到了對岸。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勞動人民智慧的光芒。
㈢ 紅軍飛奪瀘定橋的故事
前因:1935年5月,長征中的中央紅軍進入四川後面臨國民黨中央軍的追擊和四川軍閥的堵截。為了沖破包圍,紅軍必須突破川軍大渡河防線。起初,紅軍意圖從安順場渡口讀過大渡河;但奪取安順場以後才發現川軍已經進行了堅壁清野將主要船隻都搶走了,紅軍僅有數條小船,而且大渡河河流湍急,進一步減慢了運兵渡河的速度。為了加快渡河速度,紅軍統帥部決定奪取大渡河上游的瀘定橋。紅軍統帥部命令:已經渡河的紅一師和幹部團組成左路軍,尚未渡河的紅軍主力組成右路軍,一起向瀘定橋進發。
行軍:左路軍前鋒,是紅二師四團,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原定紅四團的行進計劃是3天走320里,但在第一天走了80里後,敵情發生了變化。已經渡河的紅軍右路軍對川軍造成了更大的威脅,因而川軍將增援瀘定橋的主力投入了阻擊右路軍的行動中,導致瀘定橋防禦力量空虛。紅軍統帥部得知這個消息後,下令紅四團在一天內完成剩下的全部行程,也就是說紅四團要在24小時內走完240里!紅四團通過減少休息時間,合理配部署勤部隊行動,克服了地形崎嶇、暴雨等不利因素。行軍過程中最有戲劇性的就是當晚紅四團和東岸的川軍援兵並行的事件。當時因為暴雨和天黑,雙方只能通過蜿蜒的火把確定對方的存在,紅四團根據情報得知對岸是川軍,但對岸的川軍卻並不知道這邊的是紅軍;對岸川軍向紅軍喊話確定身份,紅四團就讓抓的川軍俘虜喊話,偽裝川軍撤退部隊。雙方進行了兩個多小時的行軍競賽,最終是川軍落敗,停止行軍扎營休息,而紅四團則繼續前進,終於趕在第二日凌晨6時感到瀘定橋。
戰斗:當紅四團感到瀘定橋的時候,面臨的狀況有喜有憂。喜的是,因為紅軍行動迅速,川軍援兵尚未到達,當時對岸川軍僅有一個營,外加瀘定縣民團,實力不如紅四團。對岸守軍僅有少量機槍,沒有炮,僅有的一門土炮(一說三門)擺在對岸的瀘定縣城,民團拒絕將土炮拆下部署到橋頭,因為他們認為保衛縣城更加重要。而憂的是,川軍先頭部隊已經把瀘定橋上的橋板都抽掉了,只剩下13根光溜溜的鐵索。時間不等人,紅四團決定強攻。紅軍將全團全部二十多挺輕重機槍集中起來,僅有的幾門迫擊炮也將炮彈全部打光,全力壓制對岸川軍火力。突擊隊則由二連負責組成,包括連長廖大珠在內的22名勇士,全部配當時紅軍中也十分少見的「花式機關槍」(即沖鋒槍)。另外,為了加快過橋進度,三連負責火線作業,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跟在突擊隊後面用徵集的門板鋪設橋板。經過激烈的戰斗,突擊隊終於逼近了對岸,川軍點燃了部署在橋頭的引火物企圖阻止突擊隊,但廖大珠帶頭沖進了火海,失去了鬥志的川軍守軍敗逃而去,紅軍奪取了瀘定橋。
結局:紅軍主力通過瀘定橋渡過了大渡河,轉危為安。為了表彰紅四團的功績,紅軍統帥部給紅四團官兵每人發了一套列寧服、一支鋼筆和一個搪瓷水杯,這是當時紅軍戰士所能獲得的最好的物質獎勵。
爭議:關於飛奪瀘定橋有很多疑問,甚至有人根據這些疑問質疑此戰的真實性。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川軍當時為什麼不炸橋。事實上,蔣當時確實命令駐防此地的川軍軍閥劉文輝炸掉瀘定橋。但對劉文輝來說,瀘定橋是聯系大渡河兩岸的最便利方式,而且修建極為困難,炸橋的話面臨的民意壓力太大;劉文輝認為自己只要投入足夠的力量就可以阻擋住紅軍,所以拒絕了蔣炸橋的命令。
㈣ 《飛奪瀘定橋》主要內容是什麼
主要內容:
飛奪瀘定橋發生於1935年5月25日,事情經過如下: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安順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
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120公里,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
飛奪瀘定橋創造了人類行軍史的奇跡!第2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奪下橋頭,並與左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橋。
(4)飛奪瀘定橋發生過什麼故事擴展閱讀:
飛奪瀘定橋的意義:
打破了蔣介石妄圖把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反革命迷夢,是紅軍長征中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勝利之一。這次勝利體現了紅軍無限忠於人民革命事業的大無畏精神。
賞析:
課文圍繞「飛」和「奪」展開故事情節,按照「接到命令—飛兵急奔—英勇奪橋—順利渡河」的思路記敘事情的發展過程,結構條理非常清楚:為什麼「飛奪」?怎樣「飛奪」?
其中紅軍怎樣飛奪瀘定橋是重點內容。而「飛奪」一次也有兩層含義:「飛」強調神速,而「奪」則強調紅軍的神勇。可謂「飛」中見智,「奪」中見勇。
具體來說,「飛」體現在兩方面:其一,識破詭計,智定策略。為了阻攔紅軍北上,敵人「早就派了兩個團防守滬定橋」,還「調了兩個旅趕去增援」。
面對路遠(離滬定橋還有240里)、時短(只剩下20多個小時了)、敵強(已有兩個團,又派兩個旅)的不利形勢,紅四團果斷作出決策:搶在援敵之前趕到滬定橋。
其二,排除艱難,智斗援敵。紅四團的前進並不順利,他們一邊翻山越嶺,一邊還要打擊阻擊的敵人,在「離滬定橋還有110里」時,「天又下起雨來」。
但「戰勝敵人的決心」使戰士們「忘記了飢餓和疲勞」,「他們冒著雨,踩著泥濘繼續前進」。發現了河對岸的敵人,紅軍戰士索性「點起火把」與敵人賽跑。
聽到敵人問話時,紅軍戰士高聲答話,聲稱是碰上紅軍撤下來的,消除了敵人的疑心。就這樣,紅四團「終於在29日清晨趕到了滬定橋,把增援的兩個旅的敵人拋在後面了」。
為成功地奪下滬定橋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語言生動准確,富有強烈的動感,同時,本文的思想教育內涵十分豐富,通過教學,可以教育學生不怕困難、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