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現代張氏名人故事有哪些

現代張氏名人故事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6-08 10:46:25

⑴ 張姓歷史名人的故事

張騫,漢中城固人。他是一個意志力極強、辦事靈活而又胸懷坦盪、善於待人處事的人。他出使中途即被匈奴截留下來,在匈奴生活十多年,始終保持著漢朝的特使符節,匈奴單於硬叫他娶當地人作妻,已經生了兒子,也沒有動搖他一定要完成任務的決心。他住在匈奴的西境,等候機會。

張騫終於找到機會率領部屬逃離了匈奴。他們向西急行幾十天,越過蔥嶺,到了大宛(今烏茲別克共和國境內)。由大宛介紹,又通過康居(今哈薩克共和國東南),到了大夏。大夏在今阿姆河流域。張騫這才找到了大月氏。十多年來,大月氏這個「行國」已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是在伊犁河畔受到烏孫的攻擊,又一次向西遠徙。烏孫,63萬人,也是個「行國」,曾在敦煌一帶游牧,受過大月氏的攻擊。後來【古都長安】更多>>
匈奴支持烏孫遠襲大月氏,大月氏被迫遷到阿姆河畔,而烏孫卻在伊犁河留住下來。自從大月氏到了阿姆河,不僅用武力臣服了大夏,還由於這里土地肥沃,逐漸由游牧生活,改向農業定居,無意東還,再與匈奴為敵。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結果,只好歸國。回國途中,又被匈奴拘禁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乘機脫身回到長安

⑵ 張姓的名人故事(只須知道名字)

張三豐:宋武當丹士,亦作三峰,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夢神授拳法,遂以絕技名於世。
張 丕:永德曾祖,後唐武皇鎮太原時掌幣庫,見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張永德傳。
張世傑:明大同總兵,張達長子,達戰死,世傑與弟世俊同戰共亡。
張世忠:均子,襲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見元史卷一百六十六張均傳。
張世昌:明博羅人,字宗盛,成化十六年舉人,知崇明縣,賑窮恤孤,卒於官。見廣東通志卷二百九 十,第5000頁,引戴志。
張世雄:玘子,孝宗時亡於符離之戰,贈武節大夫。見宋史卷四百五十三張玘傳。
張之屏:明沁水人,萬曆二年甲戌進士,陝西參政。見山西通志卷十九,第1頁。
張九思:始興系,守禮九世孫。見唐書卷七十二下。另字子有,宛平人,仕至元二年至大德五年,累官中書平章政事,加大司徒,後任工部尚書,兼詹事府丞,力舉名儒上黨宋道、保定劉因,曹南夾谷之奇等,分任東宮官屬,時稱德人,傳在元史卷一百六十九。
張九如:清河南洛陽人,名彥珩,字九如,順治丙戌進士,十一年任興化知府,發粟賑飢。見福建通志卷一百四十一第11頁。
張乾若:名健,字乾若,清華容人,入國子監,分校一統志,議敘川同知,借補山東信陽場監大使,剔奸弊,裁陋規。見湖南通志卷一百九十一第4015頁,引舊志。
張 亢:晉安平人,張載季弟,亦有才藻,時人謂載協亢,陸機亡,曰二陸之張,中興初散騎常侍,領製作,述歷贊數篇。
張 亮:始興系,守禮八世孫。
張 倉:陽武人,高祖時封北平侯。見史記。
張 仁:俊孫。見宋史卷三百六十九張俊傳。
張仁願:本名仁亶,華州下邽人,仕武後至景龍二年,累官左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鎮朔方邊鎮軍將軍,封韓國公,睿宗立,致仕,加兵部尚書,開元二年卒。見唐書卷一百十一。
張 仲:見詩小雅、六月之篇曰:侯誰在矣,張仲孝友。張氏第一位被著記載的先祖。
張仲宣:始系,守禮七世孫。唐書卷七十二下。
張仲景
張仲連
張仲綽
張 休
張 佶
張 侃
張 俠
張 信
張 俊
張 倫
張 偲
張 倚
張 偁
張 偃
張 偉
張 傑
張 儉
張 允
張 元
張元吉
張元素
張 光
張克儉
張克已
張克恭
張克讓
張 劭
張 勃
張 勛
張 勇
張 勝
張 協
張南軒
張千秋
張 參
張 友
張 及
張 受
張可大
張可度
張 吉
張 善
張 問
張問仁
張問明
張 嗣
張嘉謨
張嘉貞
張 和
張四維
張國彥
張國紀
張 均
張 坤
張 城
張 堪
張 堅
張士衡
張士元
張天錫
張 奇
張 奮
張 奎
張好禮
張子文
張子良
張 字
張 存
張孝忠
張守禮
張 宇
張 安
張安國
張安世
張 宏
張宗說
張 宜
張 定
張 宣
張 宥
張 容
張 寂
張 密
張 寔
張 察
張 寬
張 尚
張 就
張 山
張 嵩
張 嶷
張 嶙
張 岱
張 岳
張 巽
張師德
張師顏
張 平
張 干
張庭堅
張 廉
張 建
張 異
張 式
張 弘
張弘綱
張 弼
張 彝
張 彪
張從吉
張 復
張德明
張德昌
張德輝
張 循
張志尹
張 忠
張 恕
張 意
張 惠
張 願
張 應
張 懋
張 慶
張 恪
張 恆
張 恂
張 悌
張 悅
張 惟
張 愉
張懷玉
張 恭
張 戩
張 抗
張 拱
張 挹
張 振
張 捷
張 授
張 掞
張 采
張 揆
張 播
張 操
張 據
張 放
張 敏
張 赦
張 敖
張 敝
張 敷
張 敬
張敬夫
張文明
張文炳
張文炯
張文熙
張文蔚
張文規
張文通
張 斌
張 斗
張 魁
張 方
張 昊
張昌宗
張 升
張 易
張 星
張 昱
張 晏
張 景
張景良
張 昉
張明遠
張昭遠
張 晤
張 暉
張 曜
張 晉
張 智
張 昶
張 朗
張 栻
張 桂
張桂林
張 根
張 恆
張 棟
張 梧
張 梅
張 植
張 椿
張 楨
張 楫
張 楷
張 榮
張 欽
張正則
張 武
張汝弼
張汝霖
張 沖
張 沼
張 洪
張 洽
張 浚
張 涉
張 涓
張 淑
張 湯
張 淮
張 淳
張 深
張 清
張 渙
張 溫
張 滿
張 演
張 漢
張漢卿
張 漪
張 澄
張 澤
張 濟
張 蒙
張 讀
張 准
張 永
張永德
張 泰
張 炳
張 煒
張 燧
張 傑
張 煦
張 照
張 猛
張 玄
張玄素
張 率
張 玉
張玉叔
張玉書
張 玘
張 玫
張 玠
張 珏
張 珣
張 珩
張 珪
張 珽
張 球
張 理
張 琇
張 琛
張 琪
張 琮
張 琰
張 琳
張 琦
張 瑞
張 瑁
張 瑄
張 瑀
張 瑋
張 瑜
張 瑛
張 瑤
張 瑾
張 璀
張 璉
張 璘
張 璞
張 璟
張 璠
張 璨
張 瓚
張 瓘
張 瓛
張 璧
張 皓
張 盛
張 睿
張 瞻
張 佑
張 祚
張 祥
張 福
張 祿
張 禮
張 禕
張 秀
張 秩
張 秉
張穆之
張 立
張 竦
張 策
張 筠
張 范
張 簡
張 纂
張 約
張 紀
張 紳
張 紹
張 經
張 維
張 綬
張 綰
張 綱
張 綸
張 緒
張 緝
張 緯
張 緬
張 縉
張 績
張 繹
張 繍
張 繼
張 續
張 素
張 美
張 義
張 翀
張 翊
張 翔
張 翼
張 翰
張 耀
張 聰
張 聚
張 肅
張肯堂
張 臻
張 興
張 舉
張舜卿
張良弼
張 芑
張 芝
張 芬
張 芳
張 英
張英華
張 茂
張 華
張 著
張 藝
張 董
張 藨
張 蘊
張 藻
張 藩
張處讓
張 融
張行成
張行簡
張 衍
張 表
張 裕
張 褘
張 袞
張 襄
張西銘
張 觀
張 言
張 訥
張 詔
張 詡
張詵詢
張 說
張 誼
張 談
張 諒
張 諤
張 諷
張 諶
張 謙
張 譚
張 贊
張 讜
張 谷
張 貞
張 貴
張 賀
張 貫
張 資
張 賓
張 賢
張 質
張 贊
張起岸
張 超
張 軏
張 軫
張 軾
張 輔
張 輝
張 載
張 述
張 迪
張 通
張 連
張 逸
張 進
張 遂
張 遇
張遇春
張 道
張 達
張 遜
張 遼
張邦昌
張 邵
張 郁
張重華
張 金
張金榜
張 釗
張 鈞
張 鉉
張 銊
張 銓
張 銘
張 銳
張 錦
張錦新
張 錫
張 鎔
張 鎮
張 鎬
張 鎰
張 鏞
張 鐸
張 鑄
張 監
張 閏
張 隆
張 隋
張 升
張 陵
張 雄
張 集
張 雨
張雨亭
張 雲
張雲翼
張 震
張 霖
張 霸
張 韶
張 順
張 頡
張 顏
張 顒
張 顯
張 飛
張餘慶
張 駿
張 騫
張 勝
張 鳳
張鳳翔
張鵬程
張鵬翮
張鵬翼
張鶴齡
張 鼎
張 齊
張齊賢
張 龍

⑶ 姓張的名人(故事)

張姓來源

來源有三: 1、出自黃帝之後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 2、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3、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

遷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張氏,大體上都有分支始祖及遷徙原因。 河東張氏,出自晉司空張華裔孫吒子,自范陽徙居河東張氏;始興(今廣東韶關市東南蓮花嶺下)張氏,亦出自晉司空張華之後,隨晉南遷,至君政,因官居於韶州曲江;馮翊(今陝西大荔縣)張氏,出自東漢司空張皓少子綱,東漢時任廣陵太守;吳郡(今江蘇蘇州市)張氏,出自張嵩第四子睦,東漢時任蜀郡太守,始居吳郡;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縣東北)張氏,出自漢留侯張良裔孫司徒張歆,歆第協,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內徙清河,傳自彝,為後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樂;河間(今屬河北)張氏,為漢北平文侯張倉之後,世居中山義豐;魏郡(今河南安陽市)張氏,世居平原。 晉代有中原張氏遷至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唐僖宗中和年間,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後被封為梁國公,福建張氏,大致以居住地分為鑒湖、金坡、板橋等派,此後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移居海外的張氏,現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美、英、法、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

郡望堂號

【堂號】"百忍堂": 唐朝的時候,張公藝九世同居,這對當時的世風影響很大。唐高宗親到他家請他介紹和睦相處不分家的經驗。張公拿起筆來寫了100個"忍"字呈給高宗。高宗很佩服,獎勵了張公100尺綢緞。 張姓堂號還有"清河"、"金鑒""孝友"、"親睦"、"冠英"、"燕貽"、"敦睦"、"宗岳"、"敬誼"、"源流"等。 【郡望】清河郡:漢時置郡。此支張氏,世居武城,其開基始祖為漢留侯張良裔孫張歆。 范陽郡:三國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司空張皓之子張宇。 太原郡:戰國時置郡。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北魏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張偉。 京兆郡:漢時置郡。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御史大夫張湯。

家乘譜牒

河北:南皮張氏東門家譜不分卷、南皮張氏族譜、南皮張氏西門家譜、張氏族譜不分卷、南皮張氏四門弟十八支家譜。 山西:張氏家譜不分卷、張氏家譜一卷、宗陽張氏家譜四卷、定陽張氏家譜四卷。 遼寧:廣寧張氏家譜不分卷、順天張氏家譜不分卷、張氏家譜一卷。 上海:申浦張氏宗譜六卷、奉賢張氏家譜六卷首一卷、雲間張氏家譜一卷、雲間張氏家譜續卷一卷、南塘張氏族譜八卷。 江蘇:張氏宗譜十卷、銅山張氏家傳、張氏族譜二卷、張氏家譜六卷、淮陰張氏宗譜九卷。 浙江:清河張氏支譜不分卷、張氏家譜一卷、甬上張氏宗譜、清河張氏宗譜二十二卷。

中國歷史上的張姓名人

張儀(?-前310),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游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後入魏為相。

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張禹(?-前5),西漢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

張邯(?-23),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贊,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張湛 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張純(?-56),平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張酺(?-104),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

張奮(?-102)。張純之子。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於家。

張禹(?-113)。東漢襄國(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拜為宰相,為政節儉,重農墾水利。

張敏(?-112),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紀,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張皓(49-132),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張歆,東漢河內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張顥,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東漢汝南細陽人,靈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張溫(?-191),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張延(?-186),東漢河內人,漢桓帝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後被宦官下獄至死。

張喜,東漢汝南細陽人,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張悌(?-286),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力戰而死。

張華(232-300)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晏然」,封為壯武郡公。

張行成(587-653),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高宗即位,以顧命大臣輔政,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傅,監修國史。

張文,(605-678),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乾封二年(667)任東西台舍人參知政事,拜為宰相。在位十二年,為政勤儉,辦案公正,執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689)唐京兆(今陝西長安縣)人。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被誅殺。

張錫,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高宗宰相張文的侄子。武則天久視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宮中機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韋後殺中宗立少帝,命為宰相,僅十餘天,韋後被殺,他亦被貶。

張柬之,唐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武則天長安四年(704),拜為宰相,次年發動政變,入宮殺張昌宗,張易之,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唐中宗復辟,以功升天宮尚書、中書令等職,仍居相位。

張仁願(?-714)華州下圭(今山西富平東)人,唐中宗景龍二年(708)拜為宰相 ,封韓國公。是整個唐代少有的文武雙全的宰相。

張嘉福(?-710),籍貫不詳。唐睿宗景雲元年(710)拜為宰相。同年被誅殺。

張說(667-730),洛陽(今屬河南)人。唐睿宗景雲二年(711),拜為宰相,監修國史。同年免相,改任尚書左丞。玄宗開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為燕國公。不久免相,貶為相州刺史,唐玄宗開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開元十四年,為奸臣李林甫彈劾免相。

張嘉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南)人。開元八年(720)拜相。開元十一年免相,封河東候。子延賞、孫弘靖分任德宗、憲宗朝宰相,史稱「三相張家」。

張九齡(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廣東)人。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後受李林甫排擠,罷相。

張鎬(?-764?),唐博州(今山東平西)人。肅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亂。

張鎰,蘇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罷相,謫鳳翔右節度使,後為叛將所殺。

張延賞(727-787)德宗貞元元年(785)拜相,旋罷。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於相位。

張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張延賞之子。肅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張浚(?-902),河間(今屬河北)人。唐僖宗光啟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順二年(891)免相,貶為武昌軍節度使。後被朱溫殺害。

張文蔚(?-908),河間(今屬河北)人,唐昭宗天復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滅唐,任後梁宰相。

張策(?-912),敦煌人。後梁開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辭相。

張延朗(?-936),開封人。後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後被石敬塘殺害。

張孝傑,遼永霸(今遼寧朝陽)人。咸雍八年(1072),封陳國公、北府宰相,賜國姓耶律氏。

張琳(?-1122),瀋州(今沈陽)人。遼乾同四年(1104)為南府宰相。

張齊賢(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罷。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罷相。

張知白(?-1028),北宋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仁宗天聖三年(1025),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後卒於相位。

張士遜(964-1049),北宋陰城(今湖北光化)人。天聖六年(1028)拜相,次年罷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罷相,寶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機務悉由裁奪。

張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大觀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張邦昌(1081-1127),宋東光(今屬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議和。次年金滅北宋立他為楚帝。南宋初被處死於潭洲。

張浚(1097-1164),宋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紹興五年(1135)拜相,督師抗金。憂郁而死。

張浩(?-1163)。金代遼陽(今屬遼寧)人。本姓高,改姓張。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張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嘉靖八年,為內閣首輔。在位六年,從政剛明果敢,痛懲貪官。

張璧(?-1545)明石首(今屬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張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張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屬湖北)人。隆慶元年(1567)入閣。穆宗死後他代為首輔,主持國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張四維(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人。萬曆十年張居正逝世,遂代為內閣首輔,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喪離職。

張位,明新建(今屬江西)人。隆慶十九年(1591)入閣,參預機務,為相果敢善斷。

張瑞圖(1576-1641),明晉江(今屬福建)人,天啟六年(1626)入閣,累升中極殿大學士、吏部尚書等職。崇禎元年(1628)被罷相。

張至發(?-1642)明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天啟十年(1631)代溫體仁為內閣首輔大學士。無大作為。次年,罷相歸家。

張四知,明費縣(今山東費縣)人。崇禎十二年(1639)入閣,參預機務,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後降清。

張瑞,山東掖縣人。順治十年()拜相,任國史院大學士。次年卒於相位。

張玉書(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等職,頗得康熙信任

張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頗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辭職,七年後逝世。

張鵬翮(1649-1725),清四川遂寧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於相位。

張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軍機大臣,備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張之萬(1811-1897),清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光緒十年(1884)任軍機大臣,十五年加體仁閣大學士,轉東閣大學士。為相十年。

張之洞(1837-1909),清末洋務派首領。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歷任內閣學士、兩廣總督、軍機大臣等職。

--- ---

張 良:西漢謀臣。(?—前186),漢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縣)人,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創建了西漢王朝,封留侯。 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道陵:江蘇豐縣人,東漢末年,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坂名震於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於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後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南樂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聖"。

張擇端 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傳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

張景岳: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

張德成:清末,中國人民抗擊八國聯軍的義和團首領。

張秀眉:清末,貴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領袖。

張天師:道家重要人物。

張大千:著名畫家。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1890-1940)字藎忱,山東省臨清市唐元村人

張學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的組織者。字漢卿,號毅庵,生於1901年農歷4月17日凌晨(清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遼寧)海城人。

張瀾,愛國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著名愛國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後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愛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張瑛,上海人。著有《傳奇》《金鎖記》《傾城之戀》 等。中國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⑷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張氏的名人故事呢

比如明代中期名相張居正。
萬曆皇帝是他一手塑造出來的,不過這位他教出來的得意門生兼老闆,在他過世之後還是挖了他的祖墳。
張居正先生有一台48人才抬得走的轎子,是一個可移動的辦工室。
一條鞭法是他創造出來的,成為張居正改革的核心。

閱讀全文

與現代張氏名人故事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最奇怪的婚姻是什麼 瀏覽:155
怎麼樣才能不沉溺愛情 瀏覽:558
溫蒂女巫是什麼故事 瀏覽:74
如何學習事業一路暢通 瀏覽:891
為什麼婚姻內可以殺人不判死刑 瀏覽:512
河南省有多少家事業單位 瀏覽:901
講故講故事怎麼寫 瀏覽:774
事業單位職工病退需要哪些材料 瀏覽:116
卡扎菲死後他的美女保鏢怎麼死的 瀏覽:385
胖子健康狀況如何 瀏覽:391
工程機械經濟業務如何進行 瀏覽:578
婚姻涉外是什麼意思 瀏覽:619
經濟艙多少元 瀏覽:507
你要讓我幸福在哪裡拍攝的 瀏覽:276
中國智慧健康宜居工程的前景如何 瀏覽:683
美女和韓國帥哥激吻吻戲叫什麼劇 瀏覽:510
為什麼說經管院都是美女 瀏覽:135
東營哪個學校美女多 瀏覽:283
兩個美女相遇哪個是心機女 瀏覽:363
摻了水的愛情是什麼意思 瀏覽: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