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音樂小故事
舒伯特(1707-1828)是音樂史上的大音樂家之一,奧地利人。他的一生貧窮潦倒,只活到三十一歲便夭折了。然而留給後人的音樂財富,其價值卻難以估量,光是藝術歌曲就有600多首。逝世將近二百年了,今天世界的人們仍然在唱著他的《魔王》、《鱒魚》、《菩提樹》、《小夜曲》、《野玫瑰》、《搖籃曲》等歌曲。他的歌曲形象鮮明,優美抒情,情真意切,把歌曲的表現力發展到新的高度。在歐洲音樂史上,被尊為歌曲之王。
然而這位天才的音樂家卻常常餓著肚子過日子。一天,他徘徊在維也納的街頭,天晚了,飢腸轆轆,荷包里卻一分錢也沒有,晚餐如何解決?他也想不出頭緒來。他本能地走進一家飯店坐了下來,可是一個分文也拿不出來,怎能點菜吃飯?也許會碰上朋友熟人進來,順便幫一點忙吧?但左顧右盼,始終沒有見到一張熟悉的面孔。正在失望之際,餐台上一張報紙中的小詩躍入他的眼瞼。作曲家的本能立即把他的思緒轉到詩歌的意境中去。他浮想聯翩,樂思綿綿,立即便把它譜成歌曲並寫了出來。
他把這首歌拿給老闆看。老闆從他的衣著、臉色中悟出了舒伯特的意思,便用一份土豆燒牛肉,換了他的這首歌。多年之後,這首歌的手稿被送到巴黎拍賣,竟以四萬法郎起價!
這首歌就是登載在本站「外國著名歌曲」欄目中的《搖籃曲》。自從問世以來,世界上該有多少母親坐在搖籃邊哼著它?它舒緩、親切、深情的旋律,輕輕地催著嬰兒入睡,讓孩子擁抱著母愛的溫暖進入夢鄉,做著天使般的夢。從幼兒心理學的角度看,嬰兒在這種氛圍中成長,必將長得更健康聰明可愛。所以這首歌所產生的價值,應該是無價的,何止四萬法郎?
「這只鴿子大家都有份!」
《鴿子》,雖然誕生於十九世紀,至今仍然被當成民歌,在世界各地廣為傳唱。它是西班牙民間作曲家依拉蒂爾在古巴譜寫的。由於寫得很好,有幾個國家的人都爭著把它說成是自己本國的民歌,並以擁有它而感到光彩。
古巴有人說:這首歌誕生在我國,運用哈瓦那民間舞曲的節奏為基調寫成,當然是我們的民歌了。你聽,歌中的第一句明明唱著:「當我離開可愛的故鄉哈瓦那......」。
由於作者是西班牙人,依拉蒂爾的同胞們把它說成是自己國家的民歌,當然是順理成章的事。
可是墨西哥許多人卻不服氣,他們說,這首歌寫成後,是在我們的皇室為皇帝皇後祝壽時,由我國的歌唱家首演的,是我們使它流行起來的,難道沒有我們的功勞?
阿根廷有人也不認輸,其理由是這首歌的曲調許多地方用了附點音符和切分音,與他們首都郊外的探戈音樂非常相象。既然歌曲的音樂素材來自阿根廷,阿根廷當然就是它的故鄉了。
這幾個國家的人的說法都有一定的理由。其動機也值得肯定,因為大家不是爭錢爭地,而是爭著以擁有美好的歌曲為光榮;有了這「爭」,美麗的音樂作品就更容易傳播開去。不過筆者認為還是以不再爭下去為好(爭多了會傷感情嘛!)。既然這首歌已在世界各國流行,大家都為傳播它立下了功勞,倒不如說:「這只鴿子大家都有份!」
一舞劍器動四方
翻開《唐詩三百首》卷三開端,一首杜甫的七言古詩赫然入目,題目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中寫道: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熠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can 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註:can代替一個在本站電腦無法輸入的字,是左旁為「馬」右旁為「參」的合體字。意指古代駕在車兩旁的馬。)。
這是詩人回憶當年觀看卓越舞蹈家公孫大娘跳劍器舞時那種驚天地、泣鬼神的場面。大意是:從前有位復姓公孫的美女,在廣場跳起了劍器舞,便驚動了四面八方。觀眾人山人海,圍得水泄不通,天地也隨著她劍舞的起伏緩急而變色。她舞動著劍器,突然間銀光熠熠,劍影閃閃;她箭步躍起,劍尖剌天,就像後羿射落了九個太陽;她飛腿翻騰,恰似帝王神仙駕著蟠龍飛馬在雲端翱翔;迅猛時雷霆萬鈞, 收攏時天地寂然無聲。舞罷收劍,那劍刃猶如平靜的江河湖海,凝聚著一道清光。
唐代的公孫大娘和漢朝的趙飛燕,都是我國古代聲名顯赫的女舞蹈家。前者在民間,後者在宮庭,一個如龍飛虎躍,一個象輕燕飛翔,堪稱舞壇雙璧。公孫大娘的戎裝威武,也與同代宮庭那種霓裳翩翩的舞蹈風格形成鮮明的對比。據說歷史上著名的草書家張旭在當時觀看了公孫大娘的舞蹈之後,從中悟出了書法的道理,從此所寫的狂草進入了更高的境界。此事在當時成為美談,廣為傳播。
《夢幻曲》催下鱷魚淚
德國是音樂史上最偉大音樂家貝多芬的故鄉,誕生了不少音樂大師,給人類留下了許多很珍貴的文化財富。可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卻出現了以希特勒為首的一小撮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他們累累罪行,人們至今記憶猶新,一旦提起,德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無不咬牙切齒。
在這一小撮劊子手中,有一個叫麥拉克的,是當時奧維辛集中營的司令官。此人生性兇殘,無惡不作,曾殘酷殺害過無數無辜囚犯。據說他在納粹中擔負的主要任務是研究、實驗用毒氣殺害囚犯。比如有一種殺法是:強令眾多女囚脫光衣服,把她們關入毒氣室,然後通過導管把鹽輸入室內。也許是鹽與室內某種化學物品發生化學作用之故,產生了毒氣。女囚在毒氣中痛苦掙扎之後,全部斃命。
然而,就是這條鱷魚,在毒殺婦女的同時,卻允許奧維辛集中營女子交響樂隊的存在,而且經常聽她們的演奏。當樂隊演奏德國音樂家舒曼的《夢幻曲》時,他竟然流下了眼淚。
為什麼這條鱷魚聽《夢幻曲》而落淚?這恐怕要由諳熟當時史實的心理學家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筆者認為:最大的可能是麥拉克故意以流淚向囚徒表示他也是個有修養有感情的人,企圖以此掩蓋他的冷酷和野蠻。這是玩弄虛偽詭詐的伎倆。也有可能是《夢幻曲》的力量使他在聽樂的瞬間暫恢復了人性(人性是復雜的,不是非此即彼那麼簡單),的確因真情而落淚。但不管是出於何種原因,都反襯出這是一首感情內涵極為豐富的佳作。舒曼的《夢幻曲》原以鋼琴曲的形式問世,後被編配成大提琴獨奏曲、無伴奏合唱和管弦樂等等等。人們百奏不煩,百聽不厭,確是舉世聞名之音樂珍品。
音樂醫生與音樂殺手
音樂治療的專科醫生對病下「樂」,根據病人的病情選擇某類音樂作品給其欣賞,對某些身心性的疾病可以起輔助治療作用,這是時不時可以從報刊上看到的消息。這說明,優秀的音樂作品在特定的情況下也可以充當救人扶危的醫生。據說哲學家尼采有次患病,偶然中聽了比才的歌劇「卡門」,疾病竟然不治而愈。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說:「近來患病,昨夜聽了比才的卡門,病意全消了,我感謝這音樂。」(「外國著名歌曲」中有「卡門」的片斷)不少事例證明:音樂不僅有怡情悅性的作用,還有一定治療效果,音樂有時是醫生。
那麼,音樂會不會危害健康,甚至成為殺手?如果某種音樂超過一定的強度,尤其發出的是噪音,肯定是要損害健康的。聲音的強度用分貝表示。科學結論指出:強度達到130分貝時,耳朵產生疼痛;達到150分貝,人無法忍受;達到190分貝,連機器上的鉚釘也會被震落,何況是人?某國曾作過一次研究人對超音速噴氣機噪音忍受能力的試驗,當飛機從人頭上10——12米的空中飛過時,參加試驗者無一倖存。幾年前,報上介紹過歷史上曾有一首樂曲成為殺手的特例,更令人毛骨悚然。
1932年,法國作曲家魯蘭斯.查理斯創作了一首叫《黑色的星期天》的樂曲,據說聽過這首曲而先後死亡的人數超過了一百,它是個無形的殺手,被稱為「魔鬼邀請書」。首先被這個魔鬼邀去的,是一位在布達佩斯一家灑巴喝酒的匈牙利青年。他聽了樂隊演奏這首樂曲後,再也無法控制自己極其悲傷的感情,於是往自己的太陽穴開了一槍,來解脫自己的痛苦。有一位美國姑娘出於好奇,特意借來這首樂曲的唱片,結果也以在自己的家中自殺而告終,原因也是無法忍受它所帶來的痛苦。1945年,西方國家遂下了不許演奏這首曲的禁令,並銷毀了它的唱片、樂譜,趕走了這個惡魔。
母雞也懂音樂?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韓國幾年前曾有報紙報導當地有村民讓雞聽音樂而多下蛋的事例。
在洪城郡洪城邑月山裡的村子裡,有個叫張東元的養雞專業戶,和村裡很多人家一樣,靠養雞為生。有一天,張的兒子從報紙上讀到一條國外讓奶牛聽音樂而增加產量的報導,告訴了張。張由此受到啟發,便在雞場安裝了喇叭,成天向雞播放古典音樂。他最初是抱著試試看的心理來做這件事的,沒想到三個月後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母雞的下蛋率由過去最高的73%提高到了80%,而且所下的蛋比以前大了。消息一傳開,村裡的其他人家也紛紛效仿他,家家戶戶的雞舍都響起了音樂,而蛋產量也遂之增加了。
母雞增加下蛋,是音樂直接帶來的效果呢,還是由於播放音樂這一舉措而派生的其它未知因素帶來的?母雞真的也懂得音樂么?本人不敢下斷語。不過讓雞舍周圍樂韻飄飄,讓養雞人在繁忙、頊碎的勞作中放鬆緊張的神經,只要開支不大,又何樂而不為?
一曲悲歌救了自己一命
我國古詩詞中有許多流傳千古的名句。其中有兩句常用來形容那些感情極為悲痛凄楚的詩詞、歌曲或言語:「一聲何滿子,望君淚雙流」。它出自於我國古代的一個音樂故事。
唐朝開元年間,有一個叫何滿子的滄州籍歌女,色藝出眾,不知因何原因,被官府判處了死刑。死刑在京城長安執行。臨刑,監斬官問她有無最後要求。歌女說,她別無他求,只想在告別人世之前唱一首歌。監斬官想,囚犯是個弱不禁風的女子,讓她唱一首歌,也不致於發生什麼意外的,便答應了她。臨死的何滿子,此時湧起的感情不是對死亡的恐懼,而是極度的悲憤。歌聲像泉水從岩隙中噴湧出來一樣,控訴著人世的不平,傾訴著自己所受的冤屈,斷人肝腸,直令天地昏暗,聽眾動容,有的眼淚不禁漱漱而下。歌罷,正當劊子手舉起屠刀,頃刻間將人頭落地之際,突然傳來了急促的聲音:「且慢!聖旨到!」。原來,當歌女那敘事性的悲歌初起的時候,宮中有一個人見何滿子色藝超群,認為殺了可惜,便策馬揚鞭去奏告當時的皇帝李隆基。李是我國歷史上最酷愛歌舞的皇帝,很有音樂才能,作曲、演奏、編舞,樣樣在行,親自創建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宮庭樂舞機構——「梨園」,當然捨不得殺何滿子這樣的人才,於是立即降旨赦免她死罪。何滿子料不到一曲悲歌,竟救了自己一命。
不久,有人將何滿子刑場上的歌加以整理,命名為《何滿子》,此後《何滿子》便成為悲歌的代稱。詩人白居易賦詩曰:「世傳滿子是人名,臨就刑時曲始成。一曲四詞歌八疊,從頭便是斷腸聲。」同代詩人張祜也寫一首叫《何滿子》的詩:「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 望君淚雙流。」傳說青樓的歌女們讀到這首詩後,悲嘆自己與何滿子「同是天涯淪落人」,哭得驚天動地,並立即把它譜成了一首後來很流行的歌曲。
身輕若燕趙飛燕
唐詩絕句《漢宮曲》唱道:「水色簾前流玉霜,趙家飛燕侍昭陽,掌中舞罷簫聲絕,三十六宮秋夜長。」詩中描寫在月兒皎潔的秋夜,洞簫吹著優美的旋律,在昭陽宮侍奉皇帝的趙飛燕,隨著音樂的起伏跳起了掌上之舞。後代的人們由此詩得知,在我國的歷史上,有個叫趙飛燕的女子,竟然能站在他人的掌上跳舞。真可謂奇跡中的奇跡。
趙飛燕是漢朝人,出身音樂之家。與妹妹為一胎雙生,兩人都聰明美麗。妹妹歌聲動人,她則舞蹈出眾。父親死後,經濟來源斷絕,姐妹二人被迫流落長安街頭,靠打草鞋為生。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漢成帝發現了她,遂先後召她姐妹兩人入宮。不久,原來的皇後被廢,趙飛燕被立,於是成了皇上的掌中明珠,專寵於昭陽宮。
趙飛燕身材窈窕,體態極其輕盈,舉步翩然若飛。也許是因為有著罕見的身材,而且具有苦下功夫得來的超凡「內工」,傳說她竟能站在掌上起舞。太監兩手並攏前伸,掌心朝上,趙飛燕就站在其掌上,在極小的面積上作出各種舞蹈動作,揚袖飄舞,宛若飛燕。漢成帝專為她造了一個水晶盤,叫兩個宮女將盤上托。趙飛燕在盤上起伏進退,下腰輕提,旋轉飄飛,就象仙女在萬里長空中迎風而舞一樣優美自如。
「一朝天主一朝臣」。漢成帝死後,當帝位傳至漢平帝時,朝中群臣竟痛斥她不為皇室生個後代,把她貶為平民。一個超凡的舞蹈家,最後被迫自殺,悲慘地離開了人間。
在音樂的餘音中告別
「友誼地久天長」,是舉世聞名、流傳甚久甚廣的歌曲。它原是蘇格蘭的一首古老民歌,常在離別時詠唱。當地人有一個傳統:分別之前手拉著手,繞圈唱著這首歌,歌頌珍貴友誼,表達惜別之情。我國舊時代的某些學校,在學生畢業的告別儀式中也模仿這種傳統。學子們在儀式結束時同聲歌唱,在餘音繚繞中頻頻揮手與母校告別。由於它常與離別相關,所以其歌名有人翻譯為《驪歌》,有人翻譯為《你能忘記舊日的朋友嗎?》。更由於它被美國著名影片《魂斷南橋》用作主題曲,也有人以這部影片的名稱作它的歌名。
《魂斷南橋》描寫了英國軍官克羅毅與芭蕾舞女演員馬拉的愛情悲劇故事。其中有一個情節很有詩意:那是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青年軍官即將告別心愛的人奔赴前線了。晚上,兩人到一家酒店互訴衷腸,千言萬語也訴不盡情意。但夜深了,酒店樂隊不得不奏起最後的一支樂曲《友誼地久天長》。緩緩的、深情的旋律,更催動著戀人的離愁別緒。樂手們每奏完自己演奏的樂句,就吹熄譜架上的臘燭,輕輕離座。最後只留下小提琴孤獨的聲音,接著譜架上最後的一隻燭光也消逝了,兩人不得不在優美凄冷的餘音中戀戀告別。
情歌變成了「第二國歌」
《我的太陽》原是義大利一位作曲家創作的一首情歌,由於優美動聽,在義大利家喻戶曉,甚為流行,所以人們都認為它是民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登上統治寶座,實行鐵血統治,義大利老百姓苦不堪言,其他各國人民也對他深惡痛絕。
有一年,在芬蘭舉行世界奧林匹克運動會。按照規矩,各國運動代表隊進場時須奏該國國歌。樂隊出自對墨索里尼政府的厭惡,便以使館事先沒有送來該國國歌樂譜為借口,當義大利運動員入場時,故意不奏該國國歌而奏《我的太陽》。當高亢的樂音在廣場響起,在場的人先是驚訝,接著竟情不自禁地跟著音樂縱情高歌起來:「啊,我的太陽,那就是你!那就是你!」,表達了對墨索里尼的憎惡和對義大利人民的同情和支持。自此以後,這首愛情歌曲流傳更廣了。當人們提起義大利歌曲時,就很自然地會想到這首歌曲;而當它的聲音回響在人們耳際時,就會很自然地想到義大利。《我的太陽》實際上變成了義大利的象徵和「第二國歌」。
老鼠聽琴
最近,搜狐>音樂>西方古典音樂的鋼琴版上登載了一則老鼠聽琴的故事。經版主同意,現將原文轉載於下:
「江西省南昌市一單位地下室中,有兩位女孩練鋼琴。不知道什麼時候,一隻小老鼠爬到琴凳邊一動不動地『聽琴』。
在這間地下室改裝的琴房,舒緩悠揚的音樂在偌大的室內徐徐起伏,小老鼠卧在琴旁一動也不動,只把兩只小耳朵豎起,把眼睛睜得很大,好像著了迷似的。王小姐說她們大約早晨10點的時候來這里練琴,當時,她倆一個在彈琴,一個在一旁看書。看書的小姐說:『一開始小老鼠站在指揮台旁邊,後來它聽著聽著,就大搖大擺旁若無人地踱到鋼琴旁邊繼續聽,一個多小時過去了,它仍沒有離開的意思。』在筆者給小老鼠拍照的時候,王師傅伸出手去摸它,手剛觸及到,它就向前蹦了一下,但並不走遠。」
這是現實的故事。音樂上還有一個相類似的古老傳說比這更神奇:
1284年,德國一個叫哈默爾恩的小鎮鼠患成災,攪得當地居民不得安寧。正當大家為此發愁的時候,鎮里來了一個穿花衣、拿竹笛的青年人,自稱有辦法消除鼠害。於是居民們請他滅鼠。
只見那青年人拿起笛子,吹起一種奇怪的調子。不一會,老鼠便紛紛向著笛聲涌來。青年人見老鼠被他的笛聲迷住了,就一邊吹,一邊走入鎮邊的一條小河,涉水走向對岸。老鼠敵不過笛聲的引誘,一群群地緊跟著跳下河去,結果都被淹死了。青年人只用他的笛聲,就輕而易舉地消滅了一次嚴重的鼠患。
楊貴妃與「山在虛無縹緲間」
楊貴妃是唐朝皇帝李隆基最寵愛的妃子,李的「萬千寵愛」都集中在她一人身上。開元年間,詩人李白供職於宮中。一天,宮中牡丹盛開。皇帝雅興大作,竟深夜秉燭賞牡丹,召來楊貴妃陪酒,又令李白呤詩。李白「斗酒詩百篇」,在喝得醉薰薰之際,詩興大發,即席就高歌了三首,所用的曲調就是當時的唐代大麴「清平調」。安史之亂初期,官兵大敗,將士們把禍害的起因都歸罪於楊貴妃,楊貴妃被逼自縊身亡。李隆基因此而悲痛欲絕。傳說楊貴妃死後居住於蓬萊仙島,在虛無縹緲的仙洞中度過凄清的日子。後來,白居易將楊、李的愛情故事寫成了著名的敘事詩「長恨歌」。讀過此首詩的人,幾乎都記得結尾的兩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1932年,我國近代著名音樂家黃自先生以「長恨歌」為題材,譜寫了中國的第一部清唱劇「長恨歌」(韋翰章作詞)。其中的第八樂章題為「山在虛無縹緲間」,特別動人,所用的音樂主題就是古曲「清平調」。古雅而發人幽思的旋律,表達了楊、李一個在紅塵,一個在碧海,生死相戀卻無法相聚的凄愴。
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傳說春秋戰國時代,韓國有個名叫韓娥的歌唱能手,聞名全國。有一年,韓國突然發起狂風暴雨,洪水決堤,巨浪沖天,把田園、房屋都沖毀了,百姓紛紛跑命。韓娥在鄉親幫助下倖免於難,投奔齊國。途中盤纏用盡,唯有賣唱為生。她一路走一路唱,歌聲的美妙動人,可謂登峰造極。她人走了,大家還是覺得她仍在自己身旁,歌聲仍舊迴旋在屋樑之間,久久不散。「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成語,就原於此。
韓娥來到齊國雍門的地方,天已黑了,飢餓和疲勞折磨著她,遂向客店走去,准備投宿。誰知一踏進店門就被掌櫃連罵帶推趕出門外。這時候,韓娥深切地感受到父老鄉親的苦難和眼前所受的屈辱,把心中的激情化作了一曲人間最哀怨凄楚的歌聲。歌聲向雍門四面八方飄去,一時間山風停嘯,河水停流,行者止步,泣天動地。以致韓娥走後,雍門男女老少仍然沉入愁海之中,晝不能吃,夜不能眠,天天如此。於是百姓選派一青年作代表,催馬揚鞭追上韓娥,懇請她返回雍門。途中,百姓夾道相迎,盛情款待。韓娥感受到百姓親如家人的深情,化悲為喜,唱起了歡樂的歌,歌聲又立即傳遍千家萬戶。於是大家愁雲消散,高歌歡舞,把雍門變成了歡樂的海洋。
童女懷孕與「天使報信」
一首叫「天使報信」的歌曲,寫的是下面一則美麗的故事。
加利利的拿撒勒城裡住著一位善良美麗的姑娘,她的名字叫馬利亞,是當地木匠約瑟的未婚妻。有一天,上帝派使者對馬利亞說「你蒙受上帝的恩典,不久將懷孕生子了。」馬利亞果然懷了孕。約瑟心地好,知道未婚妻不曾與他同房而懷孕的消息後,並沒有羞辱她,但暗地裡卻准備把她休掉。上帝知道了,派天使托夢對他說:「你快快把妻子討過門來吧,她懷的可是天上的聖靈呀。你要給孩子取名耶穌。他將來會把老百姓從罪惡里救出來的。」約瑟遵照旨意立即娶回馬利亞。約瑟原是猶太人,娶妻不久後就帶她離開拿撒勒城,准備到猶太人的伯利恆城去居住。到達那裡時,客店全都住滿了人,夫妻只好暫時棲身在馬棚里。恰好就在此時,馬利亞產期已到,一個嬰兒就在馬棚里呱呱墜地了----他就是後來人們稱之為救世主的、家喻戶曉的耶穌。
老鼠咬破風箱促生了「平安夜」
「平安夜」是在世界流傳甚廣、甚久的另一首聖歌。它的誕生是由老鼠咬破管風琴的風箱引起的。
1818年12月24日奧地利的早晨,格魯伯走進小鎮奧伯恩托夫的教堂,坐上琴凳,准備練習當晚--聖誕之夜要伴奏的聖歌。可是一踩動踏板,管風琴卻沒有一絲琴音,只有一陣陣吱吱的漏氣聲吹出來。他與牧師仔細檢查後,發現風箱被可惡的老鼠咬出了許多洞。格魯伯急得象熱鍋上的螞蟻:過不了多少鍾頭,神聖的聖誕之夜就到了,彌撒時沒有音樂伴奏,該是一件何等遭殃的事!牧師莫爾卻比較鎮定,從衣袋裡拿出一張發黃的紙片說:「這是我寫的一首小詩,你馬上把它譜上曲,然後教會孩子們,今晚不就有音樂了。」格魯伯接過詩後,反復朗讀起來,越讀越感到有味道,靈感頓時產生,很快就譜成了歌曲,又立即教會了聖歌班的孩子們
聖誕之夜來臨了,鍾聲在小鎮的空中回盪。在燭光映照下,孩子們唱起了「平安夜」,格魯伯撥動吉他伴奏。孩子們高吭、明亮、清純的歌聲,與莫爾的高音和格魯伯的男低音融成一體,顯得格外好聽。
第二年春天,一位來修風箱的修理師發現這首歌很好,就把它帶回山谷里自己的村子。村子裡那些擅長音樂的人,又把它傳到其它地方去。愈傳愈開,越傳越遠。奧地利國王、俄國沙皇、英國維多利亞女皇、法國拿破崙三世、德國詩人哥德等著名人物都先後聽過這首歌的演唱。這首歌終於傳遍了全世界。
知音
我國著名典籍之一「列子」中記載了一個音樂故事。原文如下: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吾於何逃哉?」
故事的大意是:伯牙善於彈琴,鍾子琴善於理解鑒賞音樂。伯牙彈奏表現高山的樂曲,鍾子琴說:「多麼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巍峨的泰山!」伯牙彈奏表現流水的樂曲,鍾子期說:「多麼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奔騰的江河!」無論伯牙彈奏什麼,鍾子期都聽得出他的音樂所寄託的思想感情。
有一天,伯牙和鍾子期到泰山的南邊游覽,突然碰上暴風驟雨,便到岩石下面避雨休息。這時,伯牙心感悲涼,拿過琴彈了起來。起初彈一首叫「霖雨」的樂曲,後來感情更加投入,又奏了叫「崩山」的曲子。只要音樂一響,鍾子期立即就說出了樂曲的深意。伯牙於是放開下琴說:「你聽音樂真是高明呀,把我心中想說的話都說盡了。」
❷ 當你聽音樂的時候,突然聽著不禁落淚的歌曲裡面有什麼樣的故事
有人聽的是歌,有人聽的是人生。每首歌都是故事,每一次聆聽都有不同的領悟。遇到好聽的音樂,是幸運的,就像忽然偶遇了一個喜歡的人一樣。在生活里,可曾有一首歌,你忽然就聽懂了,在播放列表裡單曲循環了數十遍,歌詞寫的是你的心事,旋律唱的是你的心情,歌曲的留言區的他們說的是你的回憶。
這首《戀曲1990》由有「華語音樂教父」之稱的中國台灣著名音樂製作人、歌手羅大佑創作並演唱,是他眾多的代表作之一。《戀曲1990》歌詞情感真摯、浪漫中又似乎愁緒萬千,旋律優美又充滿淡淡的哀傷。羅大佑的聲音溫柔干凈,情感豐沛,唱這首歌再合適不過了。
『』烏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臉,怎麼也難忘記你容顏的轉變。輕飄飄的舊時光,就這么溜走,轉頭回去看看時,已匆匆數年。『』這首歌雖然名為《戀曲1990》,但歌詞中卻沒有一個「戀」或「愛」字,它對感情的表露是含蓄的、委婉的。然而字字句句都在表達對戀人的追思,對青春時光的追憶。
我們聽歌的時候,不應該只聽旋律,還要理解歌曲所表達的真正含義。
❸ 這五個關於音樂的故事,你可能讀過,也可能尚未讀過
對,就是這本《小夜曲:音樂與黃昏五故事集》
作者是2017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石黑一雄。
石黑一雄,英國文壇移民三雄之一。另外兩位是奈保爾和薩爾曼·拉什迪。
石黑一雄,喜歡穿黑西服,嘴角淡淡微笑,表情溫和略嚴肅,具有典型的作家氣質。可年輕時的石黑一雄是個留著長發、背著吉他的嬉皮士,曾經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搖滾歌手。
自從1982年,石黑一雄發表處女作《遠山淡影》後,才確定了自己的寫作才華。
石黑一雄是個爵士迷,半個音樂人。現在還能彈得一手好吉他。2007年,他為爵士樂新星史黛西.肯特譜寫了幾首詞,榮獲行業大獎,算是如願圓了自己的音樂夢。
石黑一雄從小受到英國文化熏陶,對現代日本幾乎一無所知,對日本沒有歸屬感。他自認為是地道的英國人,從未認為自己是真正的日本人。日本背景把他和英國主流社會之間劃起一道鴻溝。在中西方文化夾縫中的狀況讓石黑一雄讓他既無法從日本找到文化落腳點,也不能在英國覓得文化身份。正是這種 無根情結 ,讓石黑一雄的作品常常在簡潔平淡的敘述之下,暗埋線索,蘊含主旨,發人深思。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正如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儀式上對石黑一雄的頒獎詞所述:「 石黑一雄的小說,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發掘了隱藏在我們與世界聯系的幻覺之下的深淵。 」
有此可見,石黑一雄並非被音樂耽誤的作家。他是在音樂圈內寫作最好的音樂人,在寫作圈內最有音樂才華的作家。
對石黑一雄有了大致了解,我們再去讀他的作品,會更容易理解他內心深處的情懷。
《小夜曲:音樂與黃昏五故事集》,是石黑一雄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也是至今唯一的一部短篇小說集。出版於2009年。
這個短篇小說集,就像一首奏鳴曲作品,有統一的主題,通過五個不同樂章分別展現、推進、再現。五個關於音樂的故事,主題是音樂,又不限於音樂。引發讀者討論和思考的是—— 夢想與現實、才華與價值、生存與生活 等等,發人深省。所有故事結尾看似無解,但又蘊含答案。
有評論家認為, 村上春樹是在日本語言下的歐化外殼,而石黑一雄是在英語語言下的日本美學核心。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聆聽這五首《小夜曲組曲》。
插入說明一下,石黑一雄比較慣用第一人稱的視覺展開故事。
第一樂章:《傷心情歌手》
表面是敘述一位過氣知名歌手為重返歌壇與相愛妻子離婚的故事。其實是說三位愛樂人的故事。
第一位,「我」的母親。「我」從事音樂工作,是母親從小熏陶的結果。小說中對母親收藏唱片、欣賞音樂等有很精彩的描寫。大家可以翻看閱讀。如果碰巧你也是位愛樂人,那一定會找到共鳴。
第二位,「我」。在威尼斯從事樂隊吉他手演奏。會因為好天氣而愉悅地演奏,會因為現代吉他音樂在這個城市不受人待見,沒人認真聽,大家只是聽一個氛圍而煩惱。小說中對「我」駐場跑場演奏的描寫很有英國小說的風格。
第三位,過氣歌手托尼.加德納。加德納曾有過輝煌,如今名氣不在。為了熱愛的音樂事業,決定與深愛的妻子分手,通過再婚取得公眾注意力,達到重返樂壇的目的。小說重點部分是加德納在船上對妻子窗戶深情吟唱的告白。依依不捨分手,不得已而為之。
本樂章讓我們思考的是, 為了音樂事業而拋卻深愛的伴侶,是否值得?重返樂壇,是真的為了音樂還是為了名利?
第二樂章:《不論下雨或晴天》
雷蒙德、查理和埃米莉是大學同學。雷和埃米莉有著共同的音樂愛好和音樂品位。而埃米莉選擇嫁給了查理,因為查理前途無量、有才華。可是婚後優渥的生活里,查理不允許埃米莉放那些唱片。埃米莉則覺得查理還不夠努力。婚姻出現裂痕。埃米莉與簡單平和的雷在一起聽音樂,從音樂里才可以找到輕松和寬慰。
本樂章讓我們思考的問題是: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你嚮往什麼?追求什麼?你想過怎樣的生活?
小說的結尾是一個並沒有結束的結尾。
我相信, 熱愛音樂的人,不論下雨或晴天,總會走到一起。
也許,將來,雷和埃米莉會在一起。
在一個溫和的夜晚,到天台上,手挽著手,漫步於盆栽的小樹叢里,交換彼此一天的故事。以及,在星空下,安安靜靜的跳舞。
書中提到不少經典曲目: 《今天下雨天》、《我從未想到》、《臉貼著臉》、《當他們跳起比津舞》、《愛人》、《四月的巴黎》。
讀者朋友不妨找來聽一聽,也許,邊聽曲子,邊看石黑一雄的《小夜曲》,會更配吧。
第三樂章:《莫爾文山》
任何人都可以嘲笑你的夢想,但是你自己不可以。遇到困難,永遠不要灰心,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 這是本章的主旋律。
故事發生地——莫爾文山,是主人公說的「世界上最美的地方」。「我」在夏天來到這里,找到了音樂創作的靈感,遇到了兩位資深音樂人蒂洛和索尼婭夫婦。他們賞識「我」的音樂,稱贊「我」是個天才。「我」得到了巨大的鼓勵。故事的最後,「我」將回到倫敦去組建樂隊。
相信那些熱愛音樂,相信音樂,對音樂執著追求的人,最終都會實現自己的夢想,在音樂中感受快樂。
文中有一段「我」在山頂上彈吉他歌唱的場景。個人很喜歡。非常有畫面感。當你閱讀此段,你會想自己也進到書里就好了,來到莫文干山,坐在山頂的草地上,面對著一望無際的赫里福郡,在落日的余暉下,在風中,聽「我」彈唱一曲。
附【莫爾文山】 :全稱阿伯雷與莫爾文山地質公園。位於英國西米德蘭茲郡地區,景觀非常秀麗。有大片果園的、地形起伏的田園,有壯觀的莫爾文山,有Wyre森林的大片林地,有Severn谷的肥沃平原,有風景如畫的河畔城鎮,還有赫里福郡歷史上著名的黑色和白色木製村莊。許多音樂家、藝術家和詩人從秀麗的景觀和風景中汲取靈感。英國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Edward Elgar便是其中一個。著名詩人A. E. Houseman在其詩詞中也謳歌了園內秀麗的景觀和田園生活。
不知道會不會因為這個故事,吸引愛樂人到莫爾文山呢?就像愛書人到查令十字街84號一樣。
第四樂章:《小夜曲》
本章成功塑造了一位具有非凡個性的大明星——琳迪.加德納。
因此本樂章也成為我最喜歡的一個章節。莫爾文山次之。
琳迪是娛樂圈的一股清流。她性情率真、豪爽,有胸襟,我行我素,古道熱腸。
「我」史蒂夫和琳迪因為整形手術秘密住進酒店。在知道「我」只是個「嶄露頭角的音樂家」的情況下,仍然非常熱情地主動向史蒂夫發出會面邀請。聽了他的演奏CD後,毫不吝嗇對「我」的誇獎:「太出色了,你是個很棒的樂手,你是個天才」,甚至還很直率地說出自己嫉妒的心理。性情中人,非常難得。
琳迪從小就十分渴望成為舞蹈家或歌唱家。即使沒有天賦,被認為不會演戲,沒有音樂才能,仍十分努力。她的始終保持著「 只要努力就一定有機會 」的信念,完全不理會別人怎麼說。很有韌性,對不對?
琳迪做過兩次整容,現在是第三次手術。即使知道拆掉綳帶也不可能回到20年前,即使已經很久沒有在男人們中共同競爭,可她仍決心去試一試。
書中有一段描寫,琳迪帶著史蒂夫來到未完工的總統套房。能住進總統套房,象徵著地位的榮耀和事業的更高成就,這是她的奮斗目標。她說, 這是我的總統套房,總統套房是為我而建的,我能住進總統套房。 琳迪努力的方向夠明確!
當史蒂夫說所有的得獎人都是冒牌貨時,琳迪則認為, 你在努力,別人也在付出。會有不公平的事,但其中一些人是很努力才取得今天的成就。 因為 每個人都渴望得到社會的認可。 在娛樂圈像琳迪那樣具有感同胸懷的人,並不多吧!
琳迪的丈夫說她是個多管閑事的人。其實這是她的古道熱腸。史蒂夫沉淪於妻子海倫是否會回來,不服氣於其他樂手獲獎。琳迪鼓勵他振作起來向前看,告訴他「 生活不單單只是愛一個人 」。願意為他提供幫助,做他的搭檔,幫他找能夠幫大忙的人,為他的事業發展助力。
不管史蒂夫最後是否得到了琳迪的幫助,酒店的奇妙夜,在十年甚至二十年後,他一定還會記得,有這樣一位非凡的大明星,以獨有的膽識和魄力,把年度最佳爵士樂手獎從酒店辦公室悄然偷出來,鄭重地頒發給他。告訴他:「 你完全配得上這個獎。也許,是史上最佳。 」更重要的是,讓他明白, 你有足夠的實力去贏得這個獎,而且,你必須以此為目標去奮斗,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
第五樂章《大提琴手》
這是本書《小夜曲組曲》中的最後一章。
沒想到石黑一雄以這樣一個充滿悲情的故事,結束整首奏鳴曲。
本章節的「我」是以一位旁觀者的身份展開敘述,描寫了一個大提琴手懷揣音樂夢想,最終泯然眾人的故事。令人不勝唏噓。
大提琴手名叫蒂博爾。那年夏天發生的事,改變了他對追求音樂的態度,包括為人處事的生活態度。
那年夏天,蒂博爾遇到一位自稱是大師的美國女人麥科馬克小姐。
這位小姐對蒂博爾的老師彼得羅維奇給予不敬的評論,對於音樂學院科班出身的蒂博爾則評價演奏的路子不對。
這位11歲後再沒有碰過琴,確定自己是一位大師,認為自己天生擁有非常特殊的天賦,確信自己的才能沒有得到挖掘的女人,以狂妄又抽象的長篇大論,自認為對音樂有獨特理解,對蒂博爾進行演奏指導。
著名音樂學院畢業,師從名師,具有優秀音樂素養的蒂博爾,愉快地接受了這位半路出家都談不上的所謂大師的指導,而且認為效果驚人。
該小姐灌輸天賦與才華論給蒂博爾:「 寧可再等一等,先什麼都別做,最重要的是不要破壞自己的天賦,總有一天機會會到來。不要把自己的才華給毀了,這才是最重要的 」。
這位小姐芳齡41歲,還在等待,執著守護著自認為非凡的秉異天賦。
凡是在古典音樂領域學習和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古典音樂的學習,首先是有天賦沒錯,但也必須有一萬小時的學習。需要花很長時間去去練習基本技術,然後對曲作者創作意圖深入剖析,加上自己的個性處理演奏。音樂中既要忠實於曲作者本意,又要有自己的獨特音樂處理和理解。因此,學習古典音樂,既有枯燥又艱苦的基本技術練習過程,又有探索音樂性的理解和感悟的過程。
當今世上優秀的音樂家,包括小提琴家、大提琴家、鋼琴家等。他們沒有一個不擁有非凡的天賦,沒有一個不刻苦練習。他們 既孜孜不倦,又愉快探索著古典音樂的魅力。掌握音樂技能,並把這項技能作為終身追求的事業。這才是學習音樂的目的。
蒂博爾,曾經信心滿滿,帶著對音樂的熱情離開維也納。面對演出不景氣的暫時時期,不但沒有調整好心態,堅定自己的音樂道路,反而陷入對自己才華和天賦的自怨自哀、孤芳自賞。
麥科馬克小姐,真是毀人不倦啊!
七年時光,「我」仍舊把樂隊當作「家」,把樂隊成員當作「兄弟」,每天愉快地給人們演奏。而蒂博爾已然變成了一個「有些不耐煩,有些粗魯,有些憤恨」,「失去了年輕時的快活勁和以前認認真真的態度」,身邊沒有了大提琴,穿著普通西裝,白天在辦公室上班的芸芸眾生。
五個樂章聆聽完,你是不是和我一樣,開始喜歡上作者石黑一雄了呢?
小說里對音樂魅力之美的敘述,非常打動人心。值得一讀再讀。
小說里對事件和人物還有一種很特別的敘述之美。平淡簡單的文字,寥寥數語,蘊含強烈的情感和張力。
像極了一首奏鳴曲。
以上分享,整理於博庫圖書館共讀打卡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