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紅軍長征的故事簡寫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由於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又名華夫,原名奧托·布勞恩,德國共產黨黨員),先是實行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後又實行保守主義的防禦戰略,致使紅軍屢戰失利,蘇區日漸縮小。1934年4月,中央紅軍(1月,由紅一方面軍改稱)在江西省廣昌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損失嚴重,形勢危殆。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軍第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挺進,建立新的蘇區;命令紅軍第6軍團從湘贛蘇區突圍西征,到湘中發展游擊戰爭。中革軍委派出兩個軍團分別北上、西征,意在調動國民黨「圍剿」軍,以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但未能達到目的。10月初,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的中心區域進攻,迅速佔領了興國、寧都、石城一線。紅軍的機動迴旋餘地更加縮小,在蘇區內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已無可能,於是被迫退出蘇區,進行長征。
2. 紅軍長征中的感人故事有哪些
一九四五年秋天,紅軍進入了草地。由於三個小同志得了腸胃病的關系,所以指導員就讓炊事班長照顧他們。
三個病號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營地,班長就到處挖草根,和著青稞面給他們做飯。不到半個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飢餓威脅著他們。雖然班長到處找野草、挖樹根,可光吃這些怎麼能吃飽呢?班長眼看著他們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攏眼。
有一天,班長在河邊洗衣服,忽然看見了一條魚躍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縫衣針,彎成了個鉤,讓三個同志吃上了新鮮的魚,喝上了魚湯。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們吃魚的時候,班長從來不吃東西。後來,這位小同志發現班長在吃他們吃剩下的食物,眼淚就禁不住流了下來。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長卻餓暈過去了,三個小同志急忙去釣魚,做湯,可班長還是為了他們而犧牲了。
長征的由來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最初並沒有使用「長征」這個名稱。中央紅軍行動之初,所確定的行動目標是到湘鄂西地區與紅2、紅6軍團會合,然後實施反攻,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恢復中央蘇區。因此,當時所使用的名稱是「長途行軍與戰斗」、「遠征」、「轉移」或「戰略轉移」。
而在中革軍委與紅軍總部機關所發布的命令、指示中則稱之為「西征」「突圍」。這些名稱,一直使用到了1935年5月中央紅軍經過彝民區。此時,距離中央紅軍離開江西中央蘇區已經有七個多月的時間了。
3. 電影《八子》真實原型是什麼
電影《八子》正是根據江西贛南地區家喻戶曉的「八子參軍」真實歷史改編。
上世紀30年代,一位母親將自己八位兒子先後送上戰場,無情的戰火使六個孩子壯烈犧牲,小弟滿崽穿過滿目瘡痍的戰場找到大哥楊大牛,在一場場鏖戰中成為一名真正的戰士。當新的號角吹響,楊大牛帶領弟弟滿崽和戰友們浴血奮戰,直至生命的最後一秒。
(3)發生在中央蘇區的故事是哪些擴展閱讀
電影採用了母子情、兄弟情、戰友情三線並敘的結構,以江西當地家喻戶曉的英雄故事「八子參軍」為原型,以1934年秋紅軍第五次反圍剿進入最艱難時期為背景。
為了守護家園故土,33萬贛南壯士踴躍參加紅軍,排長楊大牛帶領全排戰士以寡敵眾,與敵人浴血肉搏拼至最後一刻、最後一人。一位老母親毅然決然把八個兒子送上了戰場,最後全部壯烈犧牲。
4. 紅軍長征中有哪些難忘的故事
一、過雪山,飢寒交迫。長征是紅軍的一次驚天動地的壯舉,他們巧渡金沙江、翻雪山、過草地、飛奪盧定橋。在飢餓、受傷、中彈,甚至是死亡的種種困難折磨下,紅軍戰士決不低頭,決不屈服,因為他們始終堅持一個信念: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二、被俘也絕不妥協。長征中有一位紅軍戰士不幸被俘,反動派要殺他,他提出你們可以用刺刀把我殺死,把子彈省下來打日本侵略者,另一位紅軍戰士在岩石上刻寫「赤化全川」,赤化意味革命化、全川指整個四川,川字還沒有刻完,因飢餓和過度勞累犧牲在岩石上,臨終時手裡還握著鐵錘。
三、翻越高海拔金山。長征途中翻第一座大雪山—夾金山。這座山海拔四千多米,上下要走七十里路,高山嚴寒缺氧,紅軍戰士都穿單衣,不少人凍壞了腳,在強烈陽光下得了雪盲,有些人坐下休息,就起不來了。有些人不慎滑下懸崖而犧牲。除夾金山外,紅軍還翻過夢筆山、打鼓山等大雪山。
長征時的險惡環境,山高路險,人煙稀少,缺醫少葯,斷糧欠餉, 皚皚雪山,無邊草地,大渡河橫,瀘定索橋, 湘江烏江,赤水沙江。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
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由於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又名華夫,原名奧托·布勞恩,德國共產黨黨員),先是實行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後又實行保守主義的防禦戰略,致使紅軍屢戰失利,蘇區日漸縮小。
1934年4月,中央紅軍(1月,由紅一方面軍改稱)在江西省廣昌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損失嚴重,形勢危殆。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軍第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挺進,建立新的蘇區;命令紅軍第6軍團從湘贛蘇區突圍西征,到湘中發展游擊戰爭。
中革軍委派出兩個軍團分別北上、西征,意在調動國民黨「圍剿」軍,以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但未能達到目的。10月初,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的中心區域進攻,迅速佔領了興國、寧都、石城一線。紅軍的機動迴旋餘地更加縮小,在蘇區內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已無可能,於是被迫退出蘇區,進行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