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流傳很廣的民間傳說故事有哪些
1、石榴樹的傳說
玉皇廟歷史悠久,古樹很多,其中有200年以上的黃楊和冬青,後院那棵600歲的老石榴樹,更引人注目。俗話說夏日石榴紅似火,而這棵老石榴樹開的卻是白花,結的也是白色果實。與這老石榴樹相對的是一棵茁壯的小石榴樹,它開的是紅花,結的是紅果紅籽。
它們一老一少,成為玉皇廟內的一景,被人稱為「童叟奇觀」。每年六、七月份,石榴花開,紅白相間,分外妖嬈美麗。到了石榴果實累累掛滿枝頭時,笑迎著遊客,別有一番景色。
說起這棵蒼老虯曲600歲的老石榴樹,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革命老前輩,不僅關心祖國人民的安危,也關心大自然草木的生存。1964年,有人想把這棵老石榴樹砍掉。
此時恰逢董必武副主席在煙台,得知有人要砍掉這棵歷史久遠的老樹後,他感慨地說:「這歷經滄桑的老石榴樹不能殺,留著讓人們看看它是怎樣一代接著一代活下來的,作為歷史的見證。」就這樣,董必武的一句話,600年的老石榴樹得而復生。
想必樹木也有情,老石榴樹為報答董必武的救命之恩,從此為迎接國內外的賓客而開花結果。所以今天我們還能再次欣賞到這「童叟奇觀」的景緻實屬不易。
2、小蓬萊閣的傳說
毓璜頂公園又稱小蓬萊,小蓬萊包括一個小蓬萊閣,小蓬萊閣也叫呂祖廟,清光緒兩年,因為一個偶然的巧合於是就有了這個建築。光緒兩年那年春天久旱無雨,靠天吃飯的人們來到玉皇廟焚香求雨,巧合的是,天空恰降大雨。
清代進士龔易圖便將家中珍藏的呂洞賓茄香木雕像搬來,建廟供奉。人們便把天降大雨歸功於呂洞賓,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建起了這個建築。傳說,後來其他七位神仙看到呂洞賓來到這里,於是也一起來了,就有了小蓬萊閣的名字。
在呂祖廟的牆壁上畫有壁畫,左邊是火龍真人,專門教呂洞賓布陣打仗;右邊是文房先生,專門教他琴棋書畫。呂洞賓左面是書童,右邊黑孩是呂洞賓的徒弟柳樹精,傳說當年呂洞賓給他講道時,他沒專心聽,到後來雖然變成了人,頭上卻始終留著一縷柳樹枝。
3、女媧造人
在盤古肉身化為大地之後,大地上出現了很多種生物.多了很多年之後,大地上出現了一位同樣偉大的人物——女媧.女媧發現大地雖然有了很多生靈,但是它們缺少著創造能力。
於是女媧便用黃泥按照自己的摸樣捏出了很多小人,因為女媧覺得創造的這些人應該和自己有點區別才是,所以把泥人的尾巴改成了兩條後肢(雙足).之後用施放了法術將這些小人變成有生命的活人,並且這些人都具有自己獨立的思想。
4、神農試百草
生老病死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了,不過因為」病」而早早離開這個世界的人又實在值得同情.神農覺得自己有保護好自己的子民的職責,所以他踏遍神州大地尋找治療病患的葯草,找到後他都先自己服用來確定有用與否或者有毒與否.最後終於找到了可以治療很多常見病患的葯草。
5、後羿射日
多年以後(堯帝在位時),天下大旱,原因很簡單,天上同時出現十個太陽.後羿為解決大旱問題,自己鍛煉出一把威力無限的巨弓.後羿在弓上注入法力.然後攜弓登上高山,以自己法力凝聚成無形之箭,引弓射日.本想把十個太陽全射下來,但是想到如果全都射下來,大地將陷入無止境的黑暗,所以便留了一個太陽在天上。
㈡ 鄉間故事有哪些
三伯很勤勞。因為歷史原因,三伯從小養成了一個一直到老都不曾改變的好習慣——勤勞。三伯近六十歲時,還在黃石幫人做事,有一次幫別人做樓房時,不小心從三樓掉下來,導致腰嚴重受傷,從此一直到死,三伯都不能做重事。因為農村人厚道的本性,三伯不願去麻煩別人,一句話沒說就從黃石回了家,寧願自己一個人受苦受痛。
在這樣的時候,三伯,一個六十多歲的人,還經常拖著病體,上山去摘野菊花,他說這事輕,不費力,還能賣幾個錢,補貼家用。我幾次勸說,都無效。其實當時我們已經有了正當的工作,而且野菊花曬幹才三毛錢一斤,我又何曾要這點錢,又何曾要他這樣奔波。他經常大清早吃完飯帶上兩個饅頭上山,直到天黑才回家。現在每每想起,我就湧出淚水。記得臨終前有一次,他對我說:「你這么孝順,我滿足了。我後來不上山的原因,是有一回摘一朵崖邊的菊花,一下滾到深山溝里,很長時間才爬起來。從那以後,我怕你們到時連我的屍首也找不到,便再不上山了。」當時我淚如泉涌,我還以為他不上山是因為我多次勸說的緣故。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啊,你們那飄搖的優美記憶里,可曾記得有我三伯這樣一位老人。
三伯為人善良,待人真誠。三伯做事愛出力是村中有名的。不論哪家有什麼事,只要叫一聲,他准去。灣里人做樓房,少不了他幫忙。別人不願做的事他願做,別人搬不動的石頭他來搬。三伯對此從無半點怨言。他寧願回家自己捶捶背,也不願讓人覺得吃了人家的一頓飯而沒盡到一頓飯的力。三伯的這些時時感動著別人,在臨終前,村裡人一個個都拿著禮物來看他,說說安慰的話,有的還陪他坐在火爐邊至深夜。
病後,三伯經常說的是身體,他總是說:「以往那麼好的身體,怎麼說差就差了呢?怎麼就這么不頂事呢?」並征詢我的意見還會病多久。我只能說要不了多久就會好的。並勸他按時服葯。可他哪裡知道,對於象他這樣一個上了年紀而又倔強的人而言,他的病無疑是絕症。
三伯還特節約。年輕時他做過小本生意,還學得一手裁縫的手藝。後來三伯不再做這些了,因為我們兄弟二人都考上大學了,他想著怎樣去多掙一點錢,供我們讀書。當時光靠父母二人的收入遠遠不夠。為了這,他連抽了幾十年的煙都不抽了,說是能節約一點。現在我真難以想像,一個抽了幾十年煙的人突然不抽,心中該要忍受多大的煎熬。
晚年他的病轉變為「肝硬化肝腹水」時,我與弟弟要他住院治療,他一聽要幾千元時(我們怕他嫌貴,故意說的),無論誰勸說,他堅決不住院。一定要將葯買回家吃。他一生都怕我們受窮,他怕我們又要象他小時侯一樣受苦。他是否是又想起了自己幼年時在別人灣里乞討,在別人村外社廟與奶奶及弟兄幾個相依過團圓年的情景。
其實,三伯您是不該這么早離開我們的,您說過還您還要做一棟樓房,過個快樂的晚年。您還說您要等著弟弟娶個媳婦,婚事辦得比我那次還熱鬧點,讓您們老弟兄幾個開開心心一回,您還說奶奶的墳頭要修葺一下,您還說……
㈢ 廉頗的故事
趙惠文王初,東方七國以齊最為強盛,齊與秦各為東西方強國。秦圍欲東出擴大勢力,趙國首當其沖。為掃除障礙,秦王曾多次派兵進攻趙國。廉頗統領趙軍屢敗秦軍,迫使秦改變策略,實行合縱,於惠文王十四年(前285年)在中陽(今山西中陽縣西)與趙相會講和。以聯合韓、燕、魏、趙五國之師共同討伐齊國,大敗齊軍。其中,廉頗於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帶趙軍伐齊,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威旗諸侯,而趙國也隨之越居六國之首。廉頗班師回朝,拜為上卿(上卿為當時高級爵位),秦國虎視趙國而不敢貿然進攻,正是懾於廉頗的威力。此後,廉頗率軍征戰,守必固,攻必取,幾乎百戰百勝,威震列國。 周赧王三十二年(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曾得和氏璧,強秦願以十五城換之,趙派藺相如出使秦國,藺相如僅僅是宦官繆賢門下的「舍人」。經繆賢向惠文王薦舉,身攜「和氏璧」,充當趙使入秦。藺相如以他的大智大勇完璧歸趙,取得了對秦外交的勝利。 其後秦伐趙,佔領了石城。趙惠文王十九年復攻趙,殺了二萬趙軍。這時秦王欲與趙王在澠池會盟言和(今河南澠池 廉頗
縣西),趙王非常害怕,不願前往。廉頗和藺相如商量認為趙王應該前往,以顯示趙國的堅強和趙王的果敢。趙王與藺相如同往,廉頗相送,而未達到低窪大與趙王分別時說:「大王這次行期不過三十天,若三十天不還,請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要挾趙國的希望。」廉頗的大將風度與周密安排,壯了趙王的行色,同時由於相如澠池會上不卑不亢的與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擊了秦王施展的種種手段,不僅為趙國挽回了聲譽,而且對秦王和群臣產生震懾。最終使得趙王平安歸來。 會後,趙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地位竟在廉頗之上。廉頗對藺相如封為上卿心懷不滿,認為自己做為趙國的大將,有攻城掠地,擴大疆土的大功,而地位低下的藺相如只動動口舌卻位高於我,叫人不能容忍。他公然揚言要當眾羞辱藺相如。藺相如知道後,並不想與廉頗去爭高低,而是採取了忍讓的態度。為了不使廉頗在臨朝時排列自己之下,每次早朝,他總是稱病不至。有時,藺相如乘大為單位車出門,遠遠望見廉頗迎面而來,就索性引車躲避了。這引起了藺相如舍人韓勃的不滿,藺相如解釋說:「強秦與廉頗相比,虎狼般的秦王相如都敢當庭呵叱,羞辱他的群臣,我還會怕廉頗嗎?強秦之所以不敢出兵趙國,這是因為我和廉頗同在朝中為官,如果我們相鬥,就如兩虎相傷,沒有兩全之理了。我之所以避他,無非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個人的恩怨之上罷了。」廉頗聽後,深受感動,他身背長長的荊條,赤膊露體來到藺相如家中,請藺相如治罪。從此兩人結為刎頸之交,生死與共。 「將相和」的故事,後人以各種不同的文藝形式加以表現,他的愛國情感催人淚下,感人奮發。而廉頗勇於改過,真誠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覺得可親可愛。 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趙惠文王二十三年(前276年),廉頗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陽南二十里),安陽城(今河南安陽縣西南四十三里)。正是由於廉、藺和好,使得趙國內部團結一致,盡心報國,使趙國一度強盛,成為東方諸侯阻擋秦國東進的屏障。公元前269年,秦昭襄王不滿趙惠文王違背盟約,出兵悍然攻趙地閼與(今山西和順)。趙將趙奢率兵增援閼與,大破秦軍。不甘失敗的秦王又發兵攻趙地幾(今河北大名),廉頗救幾,再破秦軍。此後強秦長期不敢攻趙。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卒,孝成王立。這時,秦國採取應侯范雎「遠交近攻」的謀略,一邊跟齊國、楚國交好,一邊攻打臨近的小國。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2年),秦國進攻韓地上黨。上黨的韓國守軍孤立無援,太守馮亭便將上黨獻給了趙國。於是,秦趙之間圍繞著爭奪上黨地區發生了戰爭。這時,名將趙奢已死,藺相如病重,執掌軍事事務的只有廉頗。於是,趙孝成王命廉頗統帥20萬趙軍阻秦軍於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參見長平之戰)。當時,秦軍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陽),北略上黨(今山西中部地區),切斷了長平南北聯系,士氣正盛,而趙軍長途跋涉而至,不僅兵力處於劣勢,態勢上也處於被動不利的地位。面對這一情況,廉頗正確地採取了築壘固守,疲憊敵軍,相機攻敵的作戰方針。他命令趙軍憑借山險,築起森嚴壁壘。盡管秦軍數次挑戰,廉頗總是嚴束部眾,堅壁不出。同時,他把上黨地區的民眾集中起來,一面從事戰場運輸,一面投入築壘抗秦的工作。趙軍森嚴壁壘,秦軍求戰不得,無計可施,銳氣漸失。廉頗用兵持重,固壘堅守三年,意在挫敗秦軍速勝之謀。秦國看速勝不行,便使反間計,讓趙王相信,秦國最擔心、最害怕的是用趙括替代廉頗。趙王求勝心切,終於中了反間計,認為廉頗怯戰,強行罷廉頗職,用趙括為將。雖然藺相如力諫,指出只知紙上談兵的趙括不適合擔此重任,但趙王不聽,任用趙括為將軍。趙括代替了廉頗的職務後,完全改變了廉頗制定的戰略部署,撤換了許多軍官。秦國見使用趙括為將,便暗中啟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趙。大敗趙括軍於長平,射殺趙括,坑趙兵四十餘萬。趙長平之戰,趙國損失近五十萬精銳部隊。 負荊請罪
秦長平之戰取得勝利後,接受了趙割地請和的要求。原因:一長平之戰秦雖勝但士卒傷亡近半,國內積糧消耗的也差不多了,秦也無力進一步攻佔邯鄲滅亡趙。二士卒長時間在外作戰,士氣低靡,戰線太長補給困難。加上新占之地民心易亂,隨時都有可能叛亂(其後果亂)。三魏楚蠢蠢欲動,其側翼相當不安全(其後秦正是因此)。故秦接受趙和之求。 趙對於事後的割地卻產生了分歧,細節不說了。最終趙王決定不履行和約,並積極備戰。這一切最終導致秦趙邯鄲之戰的爆發。秦昭王大怒,盡兵攻趙。其中關於白起不出征的原因我認為有三:一長平之戰秦贏的頗險,並領略到趙人頑強的戰斗意志。而這有不同於秦兵的頑強。秦兵之頑強在於利誘即有戰功即可封爵得地,趙兵之頑強則源於其內在的民族氣質和尚武傳統。二秦兵傷亡慘重,尤其是掌握熟練作戰技術的秦精銳部隊(輕兵、騎兵、車兵、弩兵),這時秦主力部隊多為剛加入的下民作戰能力有限。對於側翼的安全更是危險,秦如進攻趙都隨時有可能被魏楚聯軍圍殲。三對於秦王對范相的言聽計從頗為不滿。但自信的秦王相信秦軍是戰無不勝的,即令軍65萬進攻趙邯鄲。 趙對於秦的進攻准備可以說到了極致,因為趙精銳部隊的喪失,趙無力發動野戰而轉為守城,並為此囤積了大量的糧食及裝備。同時外交也積極的開展。趙之平原君因長平之敗的愧疚也積極的游說魏楚和組織邯鄲保衛戰。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元月,秦聚兵約五十萬人,且分兵三路,左路司馬梗率軍進攻韓之太原,取之,盡得上黨地,以牽至趙北方主力不得南下;右路約十萬增兵南陽,以拒魏楚聯軍;中路軍約三十萬人,直攻趙之邯鄲。七月、八月間趙之武安、皮牢,兩座趙都唯一可依賴的戰略屏蔽被秦攻破。並於十月間兵圍邯鄲,這年是趙孝成王七年。 關於秦昭四十八年正月至八月間對趙攻勢,趙國採取的戰略是堅壁清野,放棄野戰和衛星城,集中各地的守軍及糧食全力保衛都城邯鄲。而此時的趙國精銳士兵早已於長平之戰中傷亡殆盡,邯鄲城內士卒多為剛徵集的下民人數約在三四十萬人左右。其中士兵年齡多為40歲左右的老人(古40歲即為老)或13到18歲的弱童。而年輕力壯的士卒不超過十萬其中包括趙王的宮衛步兵和少量騎兵大約在一至兩萬人左右,這些構成了趙日夜突襲秦兵的主力。守將為大將軍廉頗、宮衛統領樂乘,而平原君趙勝成為邯鄲之戰實際的最高指揮官。同時趙之邯鄲的下民因長平之戰,每家皆有喪子、喪夫、喪父,故同仇敵愾,誓衛趙都。 秦軍以五大夫王陵為將,軍眾在三十萬左右,以武安為據,包圍邯鄲,秦軍構成以步弓兵為主,且攻城器頗多。秦五大夫王陵於邯鄲城下望著邯鄲周圍萬頃蒼綠待實而被趙人盡毀的良田,王陵想道:秦軍秦昭二十九年取楚都城郢,三十二年取魏都大梁,而兵趙之主力早已於去年斬殺殆盡,此時趙國邯鄲守軍不過為老弱病殘,只需月余便可攻下。但當他看到雄武寬厚的邯鄲城牆,及城上站立的趙國士兵時,他發現趙人的臉上分明露著一種決不屈服和復仇的面容。心中竟然產生了不安,這年是秦昭王四十九年,趙孝成王七年。 小人書封面
秦昭四十九年秋,十月,五大夫王陵率軍急攻邯鄲城,秦弓弩手,將數十萬支箭射向邯鄲城上,掩護步兵攻城,而步兵分兩隊,一隊肩扛雲梯,強登邯鄲城牆,一隊推沖車直攻趙區都之城門,且秦分三軍不分晝夜輪攻趙都。但是一個月下來,秦軍僅校官就戰死五名,傷亡近兩萬人,而不得停下休整,轉為小規模進攻以奪趙志。但相反是,趙軍卻一再攻出精銳步兵甚至少量騎兵不斷突襲秦圍在邯鄲的營柵,竟使秦傷亡頗為慘重,反而秦軍日夜防備,士兵多有殆懈。 邯鄲前線的戰況飛快的傳到秦昭王的手中,秦昭王十分生氣,而此武安君又病重,不得行,便一方面命令王陵集兵早日攻下邯鄲,一方面組織援軍。 收到信的王陵軍於秦昭王四十八年,在寒風中的十二月向趙都邯鄲發起第二次大規模的攻城戰,但疲憊的秦軍,在趙軍弓弩下,多有傷亡,士卒戰皆不利。趙出兵擊之,卻秦數十里。此戰秦傷亡五千人左右。 趙之邯鄲城內,傷員遍城皆是,但士兵依舊士氣高昂,平原君趙勝,於寒冬將府內積糧存衣,散布趙民,並令其家人搶救傷員,大將軍廉頗帶甲上城親自指揮督戰,平原君趙勝亦往之。趙兵多弱,廉頗命弱者立城,強者於城內休養逢戰而輪換,又命善射者集而射秦。期間趙之精銳常出城,多有不回者(戰死),但秦亦傷亡慘重甚巨。 秦昭王四十九年正月,秦將軍王齕率援軍十萬帶著大量的兵備糧草及秦王的最後命令到達了邯鄲。五大夫王陵即調整兵力准備向邯鄲發動第三次,也是攻趙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可以相信王陵已經知道秦王的不滿及以王齕代之的先兆,所以肯定的是王陵軍第三次的進攻是相當猛烈的。 手繪廉頗畫像
戰事爆發於正月,在北方此時還是寒冷的冬季。此時邯鄲被圍將近四個月城內兵員損耗和糧食供給已顯危機,人心在冬季更顯得脆弱。但在廉頗、樂乘諸位良將的率領下趙軍依然士氣高昂。同時秦軍在受到增援後士氣也開始高昂。戰事進行月余,趙兵拚死抵禦秦軍進攻並取得勝利。秦軍傷亡慘重,士卒多怨。秦王以陵戰不善,免,王齕代將。其後王齕率軍連續攻打邯鄲近五個月,依然沒有攻下。十月,秦王殺了白起後又命鄭安平率軍五萬支援王齕。此時邯鄲城處於最危急的時候,糧草早已斷絕,人皆「以骨為炊」「刎子而食」,趙軍依舊不屈的抵抗著。同時平原君的外交戰開始起作用,至十二月初,魏軍八萬楚軍十萬均已趕到邯鄲外圍,秦國也不斷的增兵汾城(河東之地)以為聲援,雙方大戰一觸即發。同年十二月,信陵君指揮魏楚聯軍,對秦軍發動了強大的攻勢,魏軍擊於西,楚軍擊於東,趙軍應於內,秦軍三面受敵,全線崩潰。王齕率秦軍主力向西急退數百里,入汾城才稍事喘息。在邯鄲城南駐防的秦軍鄭安平部約兩萬人,被趙軍重重圍困。鄭安平部遠離主力,糧草斷絕,突圍無望,只得全軍降趙。三國聯軍乘勝進攻汾城,秦軍大敗,被迫撤至河西,夾河對峙。聯軍乘勢收復河東六百里之地,其威大震。 趙國在經歷長平之戰的失敗後,部隊兵員損失近五十萬。此後趙國可作戰的部隊可分為這幾部分:代郡守軍防備匈奴及燕國,常備軍約五萬人戰時可擴編為十萬人,晉陽守軍(趙國舊都)是趙之右翼,是進攻秦側翼的跳板也是趙北方的門戶,常備軍約七萬人。中牟守軍(括屯留)趙之左翼抵禦秦軍的前哨和防備魏國的要塞,常備軍三萬人。邯鄲守軍趙國防禦重心,因邯鄲常臨戰事,故又分武安守軍、武城守軍,總體上看邯鄲地區常備軍在十萬人左右。邯鄲由於其戰略地位的重要,因此成為戰事最頻繁的城市之一,也是軍事防禦最完備的城市之一。邯鄲之戰中趙國幾臨危急,但在趙國優秀將領的指揮下、趙國士兵的頑強抵抗下及趙國下民的捨身支援下都一一化解。從中可看出趙國所獨有的、異於六國的氣質,更加的悲壯血氣、堅強不屈、團結一致。 關於邯鄲之戰,其悲烈程度堪比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和柏林戰役。秦國對趙直接間接動用兵力在六十五萬人左右,其中對邯鄲作戰的部隊就達四十五萬人。說其悲烈,更多的是雙方的實力對比,如前所述趙國的兵力、國力在長平之戰後已大不如前,邯鄲地區可作戰的部隊不過十萬。且在秦軍不斷圍困和進攻下能保住都城不破,實在令人驚嘆。邯鄲之戰以其說是是趙軍的勝利不如說是趙民的勝利,趙國下民主要是邯鄲下民為保衛邯鄲所付出代價是沉重的,「趙亡卒數十萬,邯鄲僅以城免」是何其的悲壯。試想一下戰前趙國各地的軍隊、糧草源源不斷匯聚邯鄲,趙國下民眾志成城日日夜夜修繕城池,磨礪兵刃的情景,是何其壯觀。由此可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部隊所具有的慷慨悲涼的氣質、血氣尚武的傳統、同心志協的風氣是多麼的重要。 廉頗戲曲扮相
燕以趙大傷於長平,以丞相栗腹為將,針對趙國「壯者盡於長平,其孤未壯」的狀況,於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舉兵攻趙。趙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趙軍在鄗(今河北高邑東)、代(今河北蔚縣東北)大敗燕軍。 趙國自長平之戰敗於秦國之後,國力大大削弱。此後,不僅受到秦國軍隊的屢次進犯,而且其他諸侯國亦想乘機侵趙獲利。十五年,燕國丞相栗腹以給趙王祝壽為名,出使趙國,偵探趙國虛實。回國後向燕王建議,趙國青壯年在長平均被秦將白起坑殺,國內盡是孤兒寡婦,無力再戰,乘此良機攻趙必勝。燕將樂間認為趙國連年同秦作戰,百姓熟悉軍事,若興兵攻趙,燕軍一定會敗,堅決反對出兵。燕王喜不聽樂間勸告,決意發兵攻趙國。他派栗腹為將,領兵60萬,戰車二千乘兵分兩路大舉進攻趙國。栗腹令部將卿秦率軍20萬攻代,自率主力40萬攻鄗。燕軍到達宋子(今河北晉縣南)後,趙孝成王令上卿廉頗、樂乘統兵13萬前往抗擊。廉頗分析燕軍的來勢後認為,燕軍雖然人多勢眾,但驕傲輕敵,加之長途跋涉,人馬睏乏,遂決定採用各個擊破的方略。令樂乘率軍5萬堅守代,吸引攻代燕軍不能南下援救,自率軍8萬迎擊燕軍主力於鄗。趙軍同仇敵愾,決心保衛國土,個個奮勇沖殺,大敗燕軍,斬殺其主將栗腹。攻代燕軍聞聽攻鄙軍大敗,主帥被殺,軍心動搖。樂乘率趙軍趁機發起攻擊,迅速取勝,俘慶秦。兩路燕軍敗退。廉頗率軍追擊500里,直入燕境,進圍燕都薊(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只好割讓5座城邑求和,趙軍始解圍退還。戰後,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 此戰趙軍在名將廉頗的指揮下,利用燕軍輕敵、疲勞,趙軍則同仇敵愾,對來范之敵予以痛擊,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燕軍之敗有三,一師出無名,燕趙之間關系一向良好,兩國幾乎沒有交過戰,故燕兵對燕王攻趙多有不解而多懈志。二燕軍分兵多處,希望依仗兵力優勢在最短時間內攻佔趙地,反而被趙各個擊破。三燕軍將領指揮能力不如趙,而且燕兵作戰能力有限,甚至不如趙臨時組織起來的下民的作戰能力。趙勝亦有其三:一長平之敗後全國悲憤萬分,兵法雲:哀兵必勝。二長平之敗後趙為防秦長驅直入,進攻邯鄲已經在最短時間內組織了另一支生力軍且連日操練,戰鬥力頗強。三趙之將領指揮藝術頗為嫻熟,對付秦尚且綽綽有餘,何況對付燕呢。趙民尚武臨時組織起來的即具備戰鬥力,加上燕軍分兵作戰勝利在望。 此戰對趙影響:一,提升了趙國於七國中地位;二,鍛煉了趙軍作戰能力更重要的是恢復了作戰的自信;三,增強了趙國實力和國家安全系數;四,發現並鍛煉了趙國將領。此戰中,龐援、樂乘、李牧脫穎而出,讓趙人看到除了老將廉頗外還有更多優秀的將軍。趙國的中興似乎仍有希望。 廉頗任相國前後約六七年,多次擊退入侵敵軍,並伺機出擊。前245年,帶兵攻取了魏地繁陽(今河南內黃縣西北),說明趙國國力又有恢復。 廉頗從長平免職回家,失去權勢的時候,原來的門客都離開了。等到再被重用當將軍,門客們又都聚攏上來。廉頗很是感慨,要他們退去,門客告訴他:這沒什麼奇怪。現在是以市場上的買賣方式交朋友,您有權勢,我們就跟隨您,您沒有權勢,我們就離開,這本是買賣常理。又有什麼埋怨的呢? 趙孝成王二十一年(前245年),趙孝成王卒,其子趙悼襄王繼位。襄王聽信了奸臣郭開的讒言,解除了廉頗的軍職,派樂乘代替廉頗。廉頗因受排擠而發怒,攻打樂乘,樂乘逃走。廉頗於是離趙投奔魏國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廉頗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雖然收留了他,卻並不信任和重用他。趙國因為多次被秦軍圍困,趙王想再任用廉頗,廉頗也想再被趙國任用。趙王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去帶著一副名貴的盔甲和四匹快馬到大梁去慰問廉頗,看廉頗還是否可用。廉頗的仇人郭開卻唯恐廉頗再得勢,暗中給了唐玖很多金錢,讓他說廉頗的壞話。趙國使者見到廉頗以後,廉頗在他面前一頓飯吃了一斗米,十斤肉,還披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有用。但使者回來向趙王報告說:「廉將軍雖然老了,但飯量還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時就拉了三次屎。」趙王認為廉頗老了,就沒任用他,廉頗也就沒再得到為國報效的機會。 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頗擔任楚將後,沒有建立什麼功勞。他說:「我思用趙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流露出對祖國鄉親的眷戀之情。但趙國終究未能重新啟用他,致使這位為趙國做出過重大貢獻的一代名將,抑鬱不樂,最終死在楚國的壽春(今安徽省壽縣),年約八十五。十幾年後,趙國被秦國滅亡(參見秦滅趙之戰)。 廉頗的陵墓在今安徽省壽縣城北7公里的八公山之放牛山西南坡上,墓面西,周長30米,西臨淮河,南北東三面環山,一代風流領山川之勝,英風浩氣激盪千秋。 點評:廉頗是戰國時期一位傑出的軍事將領,其征戰數十年,攻城無數,殲敵數十萬,而未嘗敗績。為人亦襟懷坦白,敢於知錯就改。他的一生,正如司馬光所言:「廉頗一生用與不用,實為趙國存亡所系。此真可以為後代用人殷鑒矣。」這一結論,既概括了廉頗一生榮辱經歷的史實,又揭示了人才與國家盛袁興亡的重要關系,確實值得後人深思.......
編輯本段傳說故事
廉頗卸職與三個村名
話說趙王誤中秦國反間之計,起用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帥,替代廉頗。廉頗告訴趙括:「秦軍千里奔襲,利在速戰,應以守為主」,並以「守勢圖」相托。不料趙括卻冷眼相待,廉頗大怒之下,交出帥印,離開大營,騎馬馳奔,要回邯鄲。路過一村,百姓跪拜,這才發現自己仍然頭戴帥盔,身披鎧甲,足蹬戰靴,覺得自己已經卸職,無披掛必要,便把這三件東西脫在這里,人們為懷念這件事便把這個村叫三甲村。 廉頗越走越不放心,他覺得趙括驕傲自大,輕敵麻痹,若輕率出擊,必遭慘敗。再加上趙軍戰士和百姓的挽留,心理就猶豫起來,一會兒覺得自己已經卸職,乾脆走了吧;一會兒又覺得長平戰事,非同兒戲,四十萬生靈乃趙國元氣......,是走,是留,他拿不定主意,在一個村邊徘徊猶豫了好長時間,直到邯鄲發來詔書催他回朝,這才哀嘆一聲離去。因此,百姓就把這個村叫徘徊村。 雖然詔書催發,去意已定,但沿途百姓仍攔路乞留。百姓為啥能認出他來,除了廉頗的白發白須外,最顯著的就是他騎的那匹體格高大,渾身雪白的玉兔賽風駒。廉頗為了擺脫窘境,經一村時,忍痛換掉了他的寶馬良駒,百姓就把這個村叫換馬村。
趙軍運沙
民間傳說地名故事。相傳戰國時,趙國為抗擊秦軍,派大將廉頗屯兵長平,在今高平市米山村西北的摩天嶺駐重兵。一日廉頗到摩天嶺察看陣地。發現山腰有大量黃沙,為迷惑秦軍,便令士卒用牛皮和葦席,在山中部修起一座座「糧倉」。又暗令士卒於夜間拉運黃沙,裝入倉中。秦兵見趙軍糧積如山,不敢輕易來犯,直到長平之戰趙軍大敗後,秦軍來起運糧食時,才發現倉中裝的全是黃沙。後人便將此山稱為大糧山,把摩天嶺改稱營防嶺。今存「廉頗屯」址。
義士諫括
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相傳戰國時,趙孝成王誤中秦國反間之計,起用趙括帥,替代廉頗。趙赴任後輕率出擊。深通謀略的史正等八名義士,向趙進諫,趙不聽,反扔掉諫書,把眾義士轟出。當趙括率兵出擊時,史正等義士又冒死攔路進諫,並斥責趙括有頭無腦,要趙軍或回營固守或從他們身上踏過。趙括怒,拔劍盡斬義士,後人於攔路進諫處立「八義士諫趙處」石碑,改村名為「八義鎮」,今屬長治縣。
秦築空倉
民間傳說地名故事。高平米山正西有座山嶺叫老馬嶺。相傳戰國時秦國為進攻趙國之長平曾屯兵於此。秦軍統帥王齕為穩定軍心和迷惑對方,令士卒用蘆席在老馬嶺搭起一個個空糧倉。誰知天不作美,一夜大風將這些空倉颳得七零八落。後來,人們便稱老馬嶺為空倉嶺。 廉頗巧計退敵兵 武安城東南14里地有座小山叫粟山,平地突起,遠遠望去,就象一個大糧堆。說起它的名字,還有段不平凡的來歷呢。 那是戰國時期,秦趙交兵,秦國探知趙國糧草不豐、人心不穩,便派大將白起率大軍來攻趙國都城邯鄲,趙王速派名將廉頗帶兵迎敵。 老將廉頗出邯鄲西門,來到離城50里的一座小山下安營紮寨。這里南靠鼓山,北臨洺水,是秦軍進攻邯鄲的必經之路。傍晚,他令士兵把軍中的糧食盛到布袋裡,都擺到小山上,派人嚴密看守,然後四處貼下告示:糧草重地,任何人不得靠近,違令者斬。 第二天,白起率大軍攻入武安境內,忽然探子來報:「往東二十里,發現趙軍糧營,大將廉頗帶重兵把守。」白起聽了將信將疑,親自前去察看。不看還好,一看差點兒把他從馬上驚下來,只見趙軍營中糧食一袋袋、一層層堆積如山,下面軍營,大帳連阡,號旗嚴整。於是仰天嘆息道:「趙軍糧足兵精,天不助我也!」急忙下令退兵。 從此,這座無名小山,就稱作粟山了。後人還在半山腰立一塊石碑,以詩文形式記述了這件事。
一簍油水餃
一簍油水餃是河北邯鄲趙國風味小吃,歷史悠久,相傳創制人王一香早年與父在趙國南門外開一肉包鋪。有一天,趙國大將廉頗武靈叢台點兵路過南門外時,遙遠聞著肉包香味,廉頗聞著香味趕到肉包鋪店,見食客嘗在嘴裡,贏得了食客的好評,生意大為單位很好。當廉頗購買包子時,包子已賣完。廉頗說到:「你的案板上的不是包子?」王小兒說:「那是生的,還得蒸。」廉頗說:「那得幾個時辰?」王小兒說:「不到一個時辰。」廉頗一聽心急了,就將案板上的包子統統扔進開水鍋里,不到一會兒,鍋里的包子全部漂起來了。王小兒一聽是廉頗大將軍就毛了,趕緊把煮熟的水包端上,廉頗吃完後連聲叫好:「真是一咬一口油,真香」。從此,王一香就把包子鋪改為「一口油」水包館,生意更加紅火。 李氏後人繼承了「一口油」的精心製作,成品汁液豐富,包裹餡心,吃時流油,後在北宋年間改為「一簍油」,傳至至今。
編輯本段贊廉頗
史海尋蹤說廉頗英魂歸故里 諸侯紛爭,百年兵仞,弱肉強食,兼為七雄。 秦強縱橫,趙雄抗衡,遠交近攻,分割吞並。 廉頗統兵,百仗百勝,相如應變,機敏過人。 澠池赴會,完璧歸趙,智勇攝秦,為趙爭榮。 論功論勛,廉頗盛名,頗為公卿,相如上卿。 將心不平,相忍將醒,胸懷盪坦,勇於自責。 赤臂負荊,請罪跪門,將相和好,義結刎頸。 同心佐趙,諸侯威震,美德盛贊,萬世揚名。 千古認過,廉公第一,高風亮節,古今典範。 蒼松挺拔,源遠根深,地靈人傑,沃土育根。 史海尋蹤,釋疑解謎,發掘史料,故籍正名。 金碧輝煌,鑾駕圓門,廉宗祖祠,老將魂歸。 史記不詳,史蹤有遺,連公細考,史學定界。 晉陽湖畔,唐陶之地,老將故里,聖地廉庄。 史海尋覓廉頗歸故序 華夏文明五千載,史記局限難詳編, 紛爭戰亂史料殘,廉頗祖史更難全。 腐儒正統文史占,蓄意抹殺輕描淡, 顯赫戰功輕帶過,德昭日月薄霧幛。 亘古認過第一人,廉公坦盪敢負荊, 負荊請罪登門跪,將相和好說到今。 能征慣戰忠良將,高風亮節啟後生, 古今偉人唯廉公,國民為重赤誠心。 千秋贊頌老將德,萬古名標廉公品, 勛銘青史風范垂,活水源頭有根基。 一個趙字是故里,宗根祖籍是何處, 史河悠悠千古憾,祖籍不詳魂難還。 祖籍不詳無處歸,生於趙地骨葬處, 樹高千丈葉歸根,夙願難了成遺憾。 發掘千古文明史,拂去沉澱有史跡, 可見清晰有史料,魂歸可慰有宗祠。 宗祠宏偉品位高,地峻靈秀極顯耀, 將相宗祠圓門貴,鸞駕儀仗金碧燦。 慶幸廣瑞卓識廣,連公伏驥史考研, 慧眼識珠覽寶地,攻堅故里界定位。 先祖歸故稱盛事,世遺名城增光輝, 一城兩廟皆故里,名滿華夏神州譽。 標新立異旗幟明,開發立足誠傳德, 華夏武魂常勝威,和諧瑰寶聞過喜。 千古文明光華地,熠熠生輝祖故里, 顯赫風采展英姿,老將故里傳美譽。 廉頗是與「文聖」孔子、「武聖」關公相媲美的華夏「德聖」 在有關廉頗的所有一切的戰例記載中,廉頗幾乎沒有一次失敗的記錄。在當時諸侯列國中,廉頗不僅善於打硬戰,而且還善打堅守戰。長平之戰前,秦王派大將白起率銳師攻趙,在秦國大兵壓境的情況下,廉頗情知不敵,遂採用堅壁固守的持久戰戰略戰術。這種戰術在當時確實是最正確最恰當的打法。但由於趙孝成王中了白起的離間計,以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了熟練老成的軍事家廉頗,終於釀成了千古悲劇——長平之戰的悲慘之戰
㈣ 民間故事都有哪些
我國的民間故事有:
《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白蛇傳》《哪吒鬧海》《誇父逐日》等等。從廣義上講,民間故事就是勞動人民創作並傳播的、具有虛構內容的散文形式的口頭文學作品。主要分為神話傳說、傳奇故事、生活故事、才子佳人、公案故事等。
㈤ 民間的故事有哪些
㈥ 河北傳統文化有哪些
1、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大約誕生於1820-1850年之間。河北梆子的音樂唱腔,高亢激越,悠揚婉轉,具有濃厚的抒情韻味。大慢板善於表現人物的抑鬱、愁煩、緬懷、沉思等情緒。正調二六板如行雲流水,從容舒展。而反調二六板則哀怨纏綿、凄楚悱惻。
河北梆子的演員中有一批全國知名的傑出的人士,如田際雲、魏連升、侯俊山、何景山,趙佩雲(筱香水)、王瑩仙(金剛鑽)都以唱腔高亢優美、變化多端而為廣大觀眾所熱愛。
這批演員是河北梆子舞台上的明珠,他們精湛的表演藝術給觀眾以美的享受,也使觀眾更加喜愛河北梆子這個劇種。
2、曲陽石雕
曲陽盛產質地優良的各色大理石,早在漢代,曲陽一帶的石雕藝人就用漢白玉大理石雕刻石果、碑文、龍鳳、雄獅、觀音、佛像等各種工藝品。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興建大都(北京),召集各地能工巧匠。曲陽石雕藝人楊瓊因雕技精湛,被任命為總管。
據記載,天安門前的金水橋,就是由楊瓊設計監造的。清代,曲陽石雕曾在巴拿馬國際藝術博覽會上展出,榮獲世界石雕藝術第二名。
3、竹板書
竹板書產生於河北省中部平原。起源年代比較久遠。據老藝人馬蘭月、王來恩(藝名「捨命王」)等談,一百多年前,他們的師爺就是唱竹板書的。七、八十年前,南皮縣老藝人張福堂等初去山東,後來又有尹福盛、王來恩等到相繼而去,竹板書從此流入山東。
清末明初,又有潘福恆、王福義、余來榮等到在京津遼沈等地演唱,狄來珍去山西太原等地演唱,竹板書的活動區域逐年擴大。王來恩還到西安、揚州、香港等地演出過。
4、評書
流行在河北省的評書,是由唐代「變文」和宋代「說話」藝術演化而來的。一般由一人表演,只說不唱。演出時坐在案前,以一塊醒木為道具。表演中,既有娓娓的敘述,也有琅琅的朗誦。傳統書目大都是長篇,內容以歷史故事和武俠故事為主。
5、皮影人
是皮影戲的人物造型。流行於唐山、樂亭一帶。以驢皮刻染,吸收了當地民間剪紙的特點,更以雕鏤精細、造型誇張、富有裝飾性見稱。清代已在京津、東北一帶流傳。老藝人王玉宏刀法犀利多變,並對古法進行了改革。邯鄲有牛皮影人,線條蒼老古拙,意趣淳樸有力。
㈦ 中國民間故事大全
一、翠微諸峰的傳說
翠微峰的傳說,大多與張麗英有關。張是漢初樵夫之女,住石鼓峰下。一日偶於山中摘桃兩顆,以一奉母,母棄桃於地;自食其一,核棄於地,桃與核並化為石,即今仙桃峰。張自此頓忘飢渴,面發奇光,體態飄然出塵,駐金精洞修煉。長沙王吳芮征閩過寧都,聞張仙姿,遂入山求聘。張說,這翠微峰岩石中能通神仙洞天,你能鑿開一條路,我就聽你的。於是長沙王發兵鑿山,洞穿如瓮,果然見張披發仰卧洞天石鼓峰下,眾人以為她已死,不料紫雲湧起,張白日飛升,於空中對長沙王說:「我是天上金星的化身,下凡管理翠微群山,凡夫俗子怎麼能痴心妄想呢?」據志書載張麗英時年十五歲。到宋代,徽宗詔封為「靈泉普應真人」。張有《石鼓歌十八章》,今傳五章,其一日:「石鼓石鼓,悲哉下土,自我來觀,生民實苦。」 翠微十二峰,古來為道家修身之地,其金精洞,被列為天下七十二福地之三十五福地。自古流傳有許多故事。
金精洞內的望仙峰,又稱虎化石,傳說是漢代仙女張麗英外出的坐騎。行則為腳力,歸則為洞府守衛。張升天後,虎化為石。
金精洞天井口上左右兩峰,形似手掌,有人名之合掌峰。掌似合未合,像是正要「合十」的姿態。傳說當年張麗英在洞內修煉時,如果祥雲靄靄諸仙晉謁時,則兩掌大開迎入洞室。若是烏雲壓頂妖魔來擾,則兩掌緊閉拒之洞外。
金精洞天井口上頂端,有許多水流的痕跡,象綹綹青絲,故名披發峰。傳說張麗英避長沙王吳芮時,她從山頂躍人洞內,身軀懸空,散發披於此處。當吳芮追來,她即飛至蓮花山頂——白茅峰,在浴仙湖升天。披發峰即她留下的發痕。
翠微十二峰最高的是凌霄峰,像一匹駿馬奔騰,俗稱馬腦寨。峰北段古時多竹,稱黃竹峰。又因形狀像石鼓,亦名石鼓峰。相傳張麗英下治此山之前,這是一匹凶惡的山馬,乃眾生的天敵。張首先煉石為樁,系住了這條惡獸,並施法術降服了它。馬腦寨前有一筆直的石峰,即名系馬樁,俗稱「吊馬石」。
翠微峰是十二峰的主峰,立於金精洞東面,像一道天然屏障。峰東南面色如丹霞,俗稱赤面寨。傳說,翠微峰是一艘仙人的船,船尾的桅桿石還直立在那裡。並說諸仙相邀張麗英赴蟠桃盛會,就是同乘這條船去的。像船的說法,有它一定的依據。若在雲霧彌漫的時候,站在太陽山頂遠眺,確會感到翠微峰像一艘在雲海中疾駛的航船。
翠微峰南麓,有兩顆並立的橢圓形的沉岩落石,傳說是張麗英吃的仙桃核,丟在此處,驀地而起成峰。故稱雙桃峰,又稱仙樅峰。八仙洞,在翠微峰與王竹峰之間山谷中的中段,一堆亂石,中有一洞,傳說是上八洞神仙曾到此品茗下棋。
翠微峰北端山腰,有幾塊石頭,像是臼米的碓架,碓桿豎起,形象儼然。相傳斗轉星移之時,行人過此,忽聞踏米聲響,又見金光閃爍,行人大聲呼喊,霎時光息聲止,即現此形,於是稱它為仙人踏米。
翠微峰與王竹峰之間的北邊山谷口有兩座山,較高大的叫雄獅峰,俗稱獅形。雄獅峰對面一座矮的山,今稱母獅峰,俗稱「狒子石」。傳說古時兩獅正在歡歌樂舞之際,忽然有一惡獸直沖過來。母獅望而生畏,低首俯伏,而雄獅則施展雄威,將惡獸吞噬,誰知惡獸體大骨硬,塞住了咽喉,從此雄獅便張口怒目,巍然屹立守護在母獅身邊。
雄獅峰的西邊是三讞峰,俗稱三端寨。故址山門,依然在目。石蹬如一串魚鱗高懸。峰的下端,有許多洞窟,井然有序,形似中葯鋪里的葯箱,因名仙人賣葯。
雄獅峰東邊的桃尾坑,俗稱貓尾坑,坑口·石,名叫板蓋(棺蓋)石。相傳此石常在深夜嚇唬人,每當單人行過,它突然滑下,攔住去路。有一次碰上一位木匠,用五尺(舊時木匠用的量尺,長五尺)一量,說是長了五寸,用鋸裁去一截,從此再不惡作劇了。
太陽山東邊山谷有一堆雜亂無章的花崗岩石塊,奇形怪狀,宛如斧劈刀削,這就是傳說的仙人試劍石。以狀付名,有的叫仙人下棋的棋盤石,有的叫仙人品茗的八仙桌。有的像鞋印,名為仙人踏雪。
距試劍石不遠有一石峰,高約三百米,從頂端到地面,有一裂痕。傳說石岩下曾住有妖和尚,作惡多端,遭雷擊斃,石峰被雷劈裂,故稱之為「雷打石」。從雷打石往北走,一路上會探出許多比金精洞更加壯觀的洞天世界。先到集賢岩,俗稱石泉岩,亦名滴泉岩,是因山泉從洞頂飛濺而下得名。傳說古時此處常有神仙聚居,故曾名集仙岩。後改名「集賢岩」。此岩洞比金精大,視野比金精廣。雖是幽靜處,卻能遠瞰大千世界。
二、水口塔的傳說
水口塔,又名鎮妖塔,坐落在寧都縣城南郊梅江河畔山包上。這座寶塔是寧都客家人的風水塔。
明朝萬曆年間,農夫葉伯,在梅江河裡洗鋤頭,上游漂來一隻爛木盆,他拾起帶回家當雞食盆用。每天晚上倒在盆子里的剩飯殘粥,第二天卻是滿盆。葉伯奇怪,又試著放了一勺食鹽,隔了一夜,又是一盆鹽,再放上一枚銅錢,第二天也是一盆滿滿。原來是只「聚寶盆」。從此,葉伯生活越來越豐盈。
一年初夏,梅江河水暴漲,這時有一白發高髻道人路過此地,指點葉伯道:「此洪水乃梅江孽龍所興,寧都城南郊梅江灣里有個深潭,即是孽龍巢穴,若能在潭上建一座寶塔,便能鎮妖除患。」
葉伯得了指點,立即籌資備料建塔。可是,一船船大石倒入深潭,即無影無蹤。怎麼辦呢?葉伯想起了家中那隻「聚寶盆」,於是帶著盆子來到工地,往盆里放了些泥土石塊,猛地往深潭一擲,只聽得一聲巨響,一道金光耀目,霎時,深潭填滿了,一座小山拔地而起,葉伯就在小山上建塔。
又有人傳說,葉伯失去了聚寶盆,耗盡了全部資財,才興建了塔的底下三層,上面六層是由曾、彭兩姓捐資建成的,至今仍流傳著「曾彭壓葉」一說。
三、美人獻花的傳說
在城西蔚村背嶺,曾建有狀元獬祖輩的冢墳,地肖美人獻花形。
相傳某富戶請一地理先生擇墳地,連續三年,均未選中。這天,穩先生在河東嶺腦上持羅盤遙測,發現城西蔚背嶺有塊美女形風水寶地,蘊蓄大貴之兆。富戶聞言甚喜,欲即刻點龍破土定穴。誰知遠眺形若真,走近虛無跡。任憑先生施展技法,經半載,仍徙勞。晚上,先生宿山上,夢見一如花似玉女子,執扇詠歌而行:「他家福祿已全無,苦苦何須逼嫁奴。直待三年五載後,妾身情願嫁樵夫。」次日先生為富戶另擇墳地。數年後,椎夫鄭十四郎,斫柴歇肩蔚背嶺,伏身飲泉解渴,忽然土崩塌被壓身亡。時家貧子弱,無能入殮,遂葬於此。地理先生得知,將夜之情披露,斷言:鄭姓後裔必出能人。數十年後果然應驗。十四郎曾孫鄭獬於北宋皇祜五年,高中狀元。
四、冠石的傳說
冠石,在寧都縣城正西面八華里,狀如皇冠,故名。俗稱「沙帽石」。
相傳王莽篡位,劉秀落難。王莽在中原把劉秀追趕得團團轉,追到這里時,劉秀回頭一看,只見王莽的人馬已尾追在後,不禁大驚失色,於是將皇冠摘下,放在石頭上,披頭散發,另尋小路折回中原去了。王莽看到皇冠,急欲戴在頭上。可是,使盡了平生氣力,也拿不起來,原來皇冠見石生根,竟變成了一塊岩石。王莽無奈,只得走了。這塊岩石後來逐漸變大為現在的冠石。
五、七把調羹的傳說
翠微峰西北面的石壁上,嵌著七把三米長、一米寬的調羹,其中六把至今仍是黃金色,另一把僅剩大致輪廓。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翠微峰下住著母子倆,母親年老、多病、眼瞎,全靠兒子硬牯打柴度日。一天,母親想喝肉湯,硬牯上山挖了個陷阱,第二天,捕獲了一隻小山羊。小山羊見到硬牯,忽然開口說話:「我媽媽有病,要我給她采點青草吃,結果被你捉住。你殺了我以後,求你每天割一把青草放在那岩石旁,給我媽媽吃。」硬牯一聽,不覺淚流滿面,他割了一捆青草放在路口,又輕輕地把小羊抱起來放了。第二天,小山羊忽然出現了,對硬牯說:『『這石岩肚子里有七把金調羹,分別有七種作用,只要在缽子里舀一下,就會來米、面、油、鹽、菜、肉、葯湯。」說完,硬牯手中就有了七把金調羹。從此,不但硬牯母子倆有吃有喝,就是鄉親鄉鄰缺吃少喝,缺衣少葯,也都靠硬牯接濟。
寧都縣城住著一個姓刁的惡霸地主,聽到傳說,就帶著十幾個狗腿子,來到硬牯家裡,擺出七塊金子來換金調羹。硬牯死活不肯,狗腿子們一擁而上,把硬牯抓了起來。硬牯拚命掙脫身子,跑呀,跑呀,石岩擋住了去路。眼看狗腿子們追近了,硬牯一咬牙,把金調羹往石壁上一丟,「轟——」的一聲,七把金調羹嵌在石壁上了。
刁惡霸還不死心,搬來雲梯,爬上石壁掰調羹。他爬呀爬,爬到梯子頂端,終於掰到一把金調羹。
刁惡霸大笑起來,這時,金調羹突然變成一隻癩蛤蟆,刁惡霸驚得一腳踏空,倒栽下來。 從此,翠微峰的石壁上就嵌著這些金調羹,第七把只留下一個模糊的印子了。
六、雙魚馱洲的傳說
水口塔下的梅江河中,有一小洲,無論河水怎麼漲都不會淹沒,因為它會隨水浮起。
傳說以前,有對年輕夫妻在小洲上安家。一天,有一夥蜜蜂飛進他們家,丈夫小心翼翼地收進蜂箱,放在窗檯上。此後,蜜蜂辛勤採花,源源不斷釀出蜜糖。他把蜜糖拿到城裡賣,換回油鹽、布匹,生活日益富裕起來。
一日,青年從城裡回家,竹筏撐到江心,只見一隻鷺鷥嘴裡銜著一條綠鯉魚,腳爪上還夾著一條紅鯉魚,那兩條鯉魚掙扎嘶叫。他忙舉起竹篙就打,鷺鷥騰空飛去。青年劃著竹筏緊緊追趕。正在這時,成千上萬的蜜蜂把鷺鷥團圓圍住,鷺鷥被刺,「卜啦」一聲,掉人江中,兩條鯉魚得救了。
幾年後,這群蜜蜂分成了幾十窩,小倆口的日子越過越好。誰料,這年梅江河水上漲,洪水競漫過小洲,莊稼被淹,良田沖毀。眼看一窩窩蜜蜂危在旦夕,小倆口爬在竹樓上哭了起來。在這危急之際,江面上游來了兩條鯉魚,身子一搖,忽然變成小山般大小,擺動魚鰭,慢慢沉入江中。一會兒,小洲浮了起來。原來,是那兩條被救的鯉魚鑽到洲底,用它們的背脊馱起了小洲。
從此,兩條鯉魚化成兩塊能沉浮的巨石,附嵌於小洲兩頭。人們便稱之為雙魚馱洲。現在看去,兩頭仍象魚形。
七、獅子岩的傳說
㈧ 民間傳說故事有哪些
如下:
1、《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漢族民間愛情故事,也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其餘三個為《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
2、《孟姜女哭長城》:是我國四大民間四大愛情傳說故事之一,在我國廣泛流傳,尤其在我國南北都有故事發生地的說法。其實經過很多專家科學論證,這一傳說中孟姜女哭的是齊長城而不是秦長城,也就是說,孟姜女所哭的是現如今山東齊魯大地上的齊長城遺址一帶。
3、《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其餘三個為《白蛇傳》《孟姜女傳說》《牛郎織女》),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
4、《白蛇傳》:是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源自於唐代洛陽巨蛇事件等,初步定型於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中,成熟盛行於清代,是中國民間集體創作的典範。
5、《大禹傳說》:大禹傳說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民間神話傳說。禹是傳說中夏代的始祖。他治水的傳說故事,從古至今流傳於中國民間。有關禹治洪水的傳說,常與地方景物相附會。如傳說他從泰山擔了99擔石頭築堰擋水,這石頭後來變成山東的九節長白山。山西也有大禹治理晉陽湖的傳說。這類傳說著重表現他不畏艱險,為民造福的偉大精神,以此教育著後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