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禹治水 簡要故事情節
簡介
禹為鯀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傳生於西羌(今甘肅、寧夏、內蒙南部一帶),後隨父遷徙於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堯時被封為夏伯,故又稱夏禹或伯。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時也是奴隸社會的創建者。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徵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們都推薦鯀(gǔn)。
堯對鯀不大信任。首領們說:「現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啦,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
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他就偷了天上的土叫息灢能自生自長,天帝知道了,大怒,命令火神將鯀處死,鯀臨死前囑咐兒子「一定要把水治好」。
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他帶領群眾鑿開了龍門,挖通了九條河,經過十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拿著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禹常年腳長年泡在水裡連腳跟都爛了,只能拄著棍子走。
禹到了30多歲還沒結婚,在塗山(今安徽省蚌埠市西郊)遇到一個名叫女嬌的姑娘,兩人相互十分愛慕,便成了親。
禹新婚僅僅四天,還來不及照顧妻子,便為了治水,到處奔波,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沒進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懷孕了,沒進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塗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忍著真心沒進去探望。
當時,黃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龍門山(在今陝西與山西交界處)。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擠得十分狹窄。奔騰東下的河水受到龍門山的阻擋,常常溢出河道,鬧起水災來。禹到了那裡,觀察好地形,帶領人們開鑿龍門,把這座大山鑿開了一個大口子。這樣,河水就暢通無阻了。
大禹治理黃河時有三件寶,一是河圖;二是開山斧;三是定海神針。傳說河圖是黃河水神河伯授給大禹的。
編輯本段
河伯傳說
古時候,在華陰潼鄉有個叫馮夷的人,不安心耕種,一心想成仙。他聽說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為仙體,於是就到處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黃河之前,黃河流到中原,沒有固定的河道,到處漫流,經常泛濫成災。地面上七股八道,溝溝汊汊全是黃河水。馮夷東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黃河、跨黃河、過黃河,常和黃河打交道。轉眼過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馮夷很得意,又過黃河去一個小村莊找水仙花。這里的水不深,馮夷趟水過河,到了河中間,突然河水漲了。他一慌,腳下打滑,跌倒在黃河中,活活被淹死。
馮夷死後,一肚子冤屈怨氣,咬牙切齒地恨透了黃河,就到玉帝那裡去告黃河的狀。玉帝聽說黃河沒人管教,到處橫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惱火。他見馮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該成仙了,就問馮夷願不願意去當黃河水神,治理黃河。馮夷喜出望外。滿口答應。這一來可了卻自己成仙的心願,二來可報被淹死之仇。
馮夷當了黃河水神,人稱河伯。他從來沒有挨過治水的事兒,一下子擔起治理黃河的大任,束手無策,發了愁。咋辦呢?自己道行淺,又沒什麼法寶仙術,只好又去向玉帝討教辦法。玉帝告訴他,要治理好黃河,先要摸清黃河的水情,畫幅河圖,有黃河的水情河圖為依據,治理黃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著玉帝的指點,一心要畫幅河圖,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鄉親們幫幫忙。鄉親們都討厭他好逸惡勞,沒人搭理他。他找到村裡的後老漢,講了他治理黃河的大志。後老漢見他如今成了仙,要給百姓們辦點好事,就答應幫幫他。從此,河伯和後老漢風里來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黃河水情。兩個人一跑就是好幾年,硬是把後老漢累病了。後老漢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繼續沿黃河察看水情。分手時,後老漢再三囑咐河伯,幹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廢,畫好圖就動手治理黃河,人手不夠,他說服鄉親們幫忙。
查水情,畫河圖,是個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圖畫好,已年老體弱了。河伯看著河圖,黃河哪裡深,哪裡淺;哪裡好沖堤,哪裡易決口;哪裡該挖,哪裡該堵;哪裡能斷水,哪裡可排洪,畫得一清二楚。只可嘆自己沒有氣力去照圖治理黃河了,很傷心。河伯想想,總有一天會有能人來治理黃河的,那時,把河圖授給他,也算自己沒有白操心。
河伯從此就在黃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沒有露面。不料,黃河連連漲水,屢屢泛濫。百姓們知道玉帝派河伯來治水,卻不見他的面,都罵河伯不盡職盡責,不管百姓死活。
後老漢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見面。他對治理黃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兒子叫羿,射箭百發百中。無論後老漢如何講,羿不讓他去找河伯。後老漢不聽兒子勸阻,結果遇上黃河決口,被沖走淹死,連屍體都沒找到。後羿非常恨河伯,咬著牙說,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後來,到了大禹出來治水的時候,河伯決定把黃河河圖授給他。
這一天,河伯聽說大禹帶著開山斧、避水劍來到黃河邊,他就帶著河圖從水底出來,尋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沒見過面,誰也不認誰。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見河對岸走著一個年輕人。這年輕人英武雄偉,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著問起來:「喂,你是誰?」
對岸的年輕人不是大禹,是後羿。他抬頭一看,河對岸一個仙風道骨的老人在喊,就問道:「你是誰?」
河伯高聲說:「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嗎?」
後羿一聽是河伯,頓時怒沖心頭,冷笑一聲,說:「我就是大禹。」說著張弓搭箭,不問青紅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虛汗。心裡罵道:「混帳大禹,好不講道理!」他越想越氣,就去撕那幅水情圖。正在這時,猛地傳來一聲大喊:「河伯!不要撕圖。」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對岸一個頭戴斗笠的人,攔住了後羿。這個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畫了幅黃河河圖,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後羿推開大禹,又要搭箭張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畫圖的艱辛講了,後羿才後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後羿隨大禹一同趟過河。後羿向河伯承認了過錯。河伯知道了後羿是後老漢的兒子,也沒多怪罪。大禹對河伯說:「我是大禹,特地來找你求教治理黃河的辦法哩。」
河伯說:「我的心血和治河辦法都在這張圖上,現在授給你吧。」
大禹展圖一看,圖上密密麻麻,圈圈點點,把黃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畫得一清二楚。大禹高興極啦。他要謝謝河伯,一抬頭,河伯躍進黃河早沒影了。
大禹得了黃河水情圖,日夜不停,根據圖上的指點,終於治住了黃河。
為了紀念大禹的功績,各地出現了很多形式紀念大禹的功績,在安徽懷遠縣塗山上,就有一座唐代之前的古老建築-禹王宮,每年陰歷三月二十八,周邊數萬的人民都會趕到山頂,向禹王朝拜。山上有望夫石、朝禹路等古跡,當地流傳眾多關於大禹治水的傳說。
位於山西省芮城縣東南5公里的黃河岸邊的神柏峪,相傳是大禹勘察水情、並在河邊的柏樹上拴馬歇腳的地方。後人在此處河邊修建了一座禹王廟,以示紀念。
編輯本段
殫精竭慮
在浙江省紹興市的會稽山下,人們還修建了大禹的陵墓——禹陵,以紀念他的豐功偉績。
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感人的事跡。相傳他藉助自己發明的原始測量工具——准繩和規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開龍門和伊闕,鑿通積石山和青銅峽,使河水暢通無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都沒工夫去愛撫,不畏艱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勞動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黃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經濟文化不斷交流,各種論著異曲紛呈,關於河事的記載也逐漸增加。成書於戰國時期的《禹貢》一書就是一本專門記述地理情況的書。該書以大禹治水的故事為依託,按九州的地理區域,對中國的山脈、河川、疆界、貢賦等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
後代的人都稱贊禹治水的功績,尊稱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後,也像堯一樣,物色繼承人。因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選禹。到舜一死,禹就繼任了部落聯盟首領。
這時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後期。生產力發展了,一個人生產的東西,除了維持自己的生活,還有了剩餘。氏族、部落的首領們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餘產品作為自己的私人財產,變成氏族的貴族。有了剩餘的產品,部落和部落之間發生戰爭,捉了俘虜,不再把他們殺掉,而把他們變成奴隸,為貴族勞動。這樣,就漸漸形成奴隸和奴隸主兩個階級,氏族公社開始瓦解。
由於禹在治水中的功績,提高了部落聯盟首領的威信和權力。傳說禹年老的時候,曾經到東方視察,並且在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一帶)召集許多部落的首領。去朝見禹的人手裡都拿著玉帛,儀式十分隆重。有一個叫做防風氏的部落首領,沒有到會。禹認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風氏斬了。這說明,那時候的禹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變成名副其實的國王了。禹原來有個助手叫做皋陶(音gāoyáo),曾經幫助禹治理政事。皋陶死後,皋陶的兒子伯益也做過禹的助手。按照禪讓的制度,本來是應該讓伯益做禹的繼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後,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貴族卻擁戴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位子。
這樣一來,氏族公社時期的部落聯盟的選舉制度正式被廢除,變為王位世襲的制度。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出現了。
編輯本段
功德永存
在我國到處都有關於大禹的遺跡和傳聞。安徽懷遠縣境內有禹墟和禹王宮;陝西韓城縣有禹門;山西河津縣城有禹門口;山西夏縣中條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開封市郊有禹王台;禹縣城內有禹王鎖蛟井;湖北武漢龜山東端有禹功磯;湖南長沙嶽麓山巔有禹王碑;甚至遠在西南的四川南江縣還建有禹王宮;而河南洛陽更有大禹開鑿龍門的傳說。這些遍布中國的大禹遺跡,記刻著大禹的豐功和人們的思念。大禹是我國古代偉人中最受人們崇敬的一個。
目前比較有依據的數禹會村遺址,禹會也稱禹墟,位於安徽省蚌埠市西郊塗山南麓的淮河東岸,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地考察發展其是淮河流域目前發現最大的一處龍山文化遺址,總面積為50萬平方米。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龍山文化時期。塗山既有大會諸侯遺址,又有娶女首領為妻的塗山氏國遺址,並留有禹王宮、啟母石(亦即望夫石)、(生啟之地的)台桑、防風冢、禹墟等多處遺跡,山上禹王宮有數千年歷史,歷代文人名宦如狄仁傑、柳宗元、吳文魁、蘇軾、蘇轍、宋濂、鄧石如等,均來此游覽憑吊並留下大量詩文銘刻。
據考證,當時大禹治水的地區,大約在現在的河北東部、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們來到了河南洛陽南郊。這里有座高山,屬秦嶺山脈的余脈,一直延續到中嶽嵩山,峰巒奇特,巍峨雄姿,猶如一座東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個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細流就由隙縫輕輕流過。但是,特大洪水暴發時,河水就被大山擋住了去路,在缺口處形成了漩渦,奔騰的河水危害著周圍百姓的安全。大禹決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開道。艱苦的勞動,損壞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損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傷了,有的上山時摔死了,有的被洪水捲走了。可是,他們仍然毫不動搖,堅持劈山不止。在這艱辛的日日夜夜裡,大禹的臉曬黑了,人累瘦了,甚至連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腳指甲也因長期泡在水裡而脫落,但他還在操作著、指揮著。在他的帶動下,治水進展神速,大山終於豁然屏開,形成兩壁對峙之勢,洪水由此一瀉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從此暢通。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舉為舜的助手。過了十七年,舜死後,他繼任部落聯盟首領。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夏禹死後就葬在茅山,後人因禹曾在這里大會諸侯,計功行賞,所以把茅山改名為會稽山。這就是紹興大禹陵
大禹陵
的由來。而今的禹陵背負會稽山,面對亭山,前臨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飛檐翹角,矗立於甬道盡頭。內立明朝人南大吉書寫的「大禹陵」巨碑一塊。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靜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處。
大禹為民造福,永遠受到華夏子孫稱頌,大禹刻苦耐勞的精神,永遠為炎黃後裔懷念。人們來到紹興,總忘不了去市東南的大禹陵觀瞻。
傳統的說法是:舜命鯀治水,鯀只懂得堙、填之法,失敗後為舜所殺。鯀之子禹接受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之法,終於成功。史實並不如此簡單,鯀也不會如此之笨。失敗或者成功總是由多種因素所造成,《國語》等古籍就說過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
編輯本段
淮沂治水
大禹治水的神話故事在全國許多地方世代相傳,禹的足跡不僅遍於全國各地,而且許多名山大川也都被說成是受禹治理過的。其中有關大禹和其父鯀在今魯南蘇北黃淮泛區治水的傳說也在華夏文化史上留下了濃筆重彩的一頁。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洪荒時代就是原始時代。那時代沒有文字記錄先民的生活狀況,後人往往憑想像、傳說、神話去加以了解。現代由於先史學、考古學、人類學、地質學的發達,對於洪荒時代的情況,才推斷出一個近似的了解。相傳在距今約4600年前的夏朝堯舜時代,正值冰河時代後期,氣候轉暖,積雪消融。大地山河,淪為澤國,天地萬物,同為波臣。人類或登高陵土山,或以木為舟,載沉載浮,倖免淪沒。古黃河改道從蘇北平原入海,淮、泗流域發生特大洪水,「湯湯洪水方割,盪盪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尚書·堯典》)。加之海水水面升高,滄海橫流,海水倒灌,淮河淤積,使泰山以西到沂蒙以南至蘇北地區,成為大片澤國。在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時,人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各部落的人們被迫逃避到一個個高地上,形成了許多孤島。鯀是堯舜治下的一位治水首領,他被流放東夷,負責變革同化東夷族,使其迅速趕上進步的黃帝族。鯀是傳說中禹的父親,顓頊的兒子,姒(si)姓,建國於崇(今河南嵩縣北),史稱崇伯。鯀是堯帝的臣子,當時洪水泛濫,他由四岳推薦給堯,被派去治理洪水。由於他採用堵塞的方法,結果九年不成,用湮塞的方法,淹沒許多人的生命,並擅自將神廟里的青銅禮器鑄成治水工具,犯下彌天大罪,被舜帝誅殺於羽山之野。《正義》引《括地誌》載,羽山在沂州臨沂縣界。《禹貢》註:「羽山在郯城縣七十里」。 對於鯀的評價歷來不太一致。按照《尚書》的記載,鯀是一個凶神惡煞般的人物。而在古代神話中,鯀卻常常得到很高的評價。《山海經》說他曾經竊取天帝的息壤來堵洪水,鯀成了一個不顧個人安危,救民於水火的英雄。一般認為,鯀為了人民的利益,歷經干辛萬苦,直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雖然他未能取得治水的成功,但其勇於奉獻的精神尤為可嘉。他在治水方法上的失誤,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當時人類治理洪災尚處於摸索階段,經驗不足,因而曲折是難免的。他的失敗和悲劇為後繼者指明了方向。
《左傳》雲:「鯀化為黃熊,入於羽淵,淵東有羽山。池上多生細柳,野獸不敢踐。」另據《山海經·海內經》載,鯀死之後從他的腹中生出了他的兒子禹。大禹奉命繼承了父親未競的事業,他吸取了父親失敗的教訓,採用疏導的方法治水,並且親臨一線指揮,櫛風沐雨,歷經十年之久。《史記》以極其虔敬的心情敘說了禹的豐功偉績:他舍家為國,忘我工作,新婚只有四天就離家赴任,三過家門而不入,連新生的兒子也無暇照顧。為了全面了解水情和地勢,他足跡踏遍了九州,勘察測量山形水勢,疏導了九條河道,修治了九個大湖,鑿通了九條山脈,終於戰勝了洪水,得以平土而居。禹不僅治理了水患,而且還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產,規定了各地的貢品賦稅,開通了各地朝貢的方便途徑,並在此基礎上,劃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國范圍內形成了眾河朝宗於大海,萬方朝宗於天子的統一安定的大好局面。大禹也因此大得民心,使他有條件獲得政治優勢,成為堯的繼承人。
經過大禹治水,在「淮沂其治,蒙羽其藝」之地 (《史記·夏本紀》),淮河和沂水流過的地方,蒙山和羽山之間,這片淤積幾十年大水的地方,經過大禹的治理,將淤積的大水「谷」,引入大海,清理了古黃淮泛區的一些河段,開出了許多良田和桑土,成為人民安居樂業的地方。在低窪地留下了微山、東平、鉅野、駱馬等「四瀆」,成為有利於先民生存的湖泊。其後劃分了行政區域,也就是青、兗、徐、揚、梁、豫、冀、荊、雍等九州島。禹治水有功,舜將部落聯盟首領之位禪於禹,其後裔姒姓便在今魯南蘇北一帶滋生繁衍,從事著耕耘、蠶桑、冶煉、制陶、漁獵等生產活動。後人為紀念夏禹治水的功績,曾在沂河岸邊建立了禹王城。禹是夏朝開國之君。禹生啟,啟生仲康,仲康生帝相,帝相生少康。
編輯本段
寧陽大禹治水傳說
寧陽縣位於山東省中部,北倚泰岱,南襟曲阜,孔子唱嘆的「逝者如斯夫」的大汶河,橫亘東西,穿越縣境,境內有數十條汶河支流,經緯交織。
山東省寧陽縣禹王廟
幾千年來,有關大禹治水的傳說在寧陽及周邊地區久傳不衰,家喻戶曉,人們至今傳頌著許多大禹治水的故事、詩詞及歌謠,婦幼皆知的《禹王台的傳說》、《筷子的傳說》、《建立禹王廟的傳說》、《「禹碑虹渚」傳說》、《威鎮水妖之廟的傳說》、《大禹定屬相的傳說》、《大禹「夫妻樹」的傳說》、《「虯枝歧柏」的傳說》、《禹攻雲山的傳說》、《鐵牛鎮海眼的傳說》、《白馬廟里祀禹父的傳說》等十餘個傳說,有些已編入《寧陽縣志》、《寧陽民間文學集成》等書籍。
現在,人們在寧陽及周邊地區發現了多處與大禹治水同時代的古文化遺跡,進一步印證了大禹治水的活動范圍。特別是2002年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在香港收購的西周中期青銅禮器「遂公盨」,證明大禹治水的古史傳說早在2900年前的西周時期,就已在今天的寧陽及其大汶河沿岸廣為流傳,深入人心。
大禹治水的傳說內容豐富易於上口,影響廣泛。他是該地區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他歌頌正義和美好、勤勞和善良,提倡公道和正派,讓人團結和睦相互關愛,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文學性,教化功能明顯,使寧陽和周邊地區形成了淳厚和諧的民風。
大禹治水的傳說在寧陽及周邊地區從古至今,上下3000多年一直流傳。寧陽境內有關大禹及其治水的記載很多,最早見於西周中期遂公盨銘文,其後《詩經·大雅》、《史記·禹貢》均有記載,寧陽縣志(公元1743年)中亦有反映。除正史外,禹王廟、禹王墳、村名、地名、寧陽八景中也有反映。其中有西漢時期的古村落禹頹村(今白馬廟村);被現存最早的明·萬曆三十四年編撰的《寧陽縣志》中列為明代寧陽八景之一的「鐵牛鎮海」,是傳說大禹治水時留下鎮海眼,絕水患的堌堆山景觀;為紀念大禹治水業績,在大汶河南岸建造的距今年代不祥,佔地25畝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禹王廟,廟內十一株千年古柏,其中一株傳說為大禹化身。
遂公盨
2002年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在香港收購的西周中期青銅禮器「遂公盨」,其銘文的前半部分,重點記敘了大禹治水的故事。經考證,遂公盨是西周時期遂國的某代國君鑄造的青銅禮器。遂國位於今山東省寧陽縣西北。國都位於現在的白馬廟村,國都西有一山,至今仍叫遂山。由此證明大禹治水的古史傳說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就已在今天的寧陽及其大汶河沿岸廣為流傳。
以禹王廟為核心,在周邊20公里范圍內,考古工作者已發現古遺址10餘處,雲山店遺址、大官莊遺址、黃家庵遺址、沈西皋遺址。最重要的是距禹王廟20公里的大汶口(堡頭類型)遺址。很多遺址與歷史上的大禹同期,其文化層中,有大量淤積的泥沙,有洪水沖刷的痕跡,大禹所處的歷史時期的確有洪水泛濫。
《山海經·大荒南經》記:「大荒之中,有山名巧塗之山,青水窮焉。有雲雨之山,禹攻雲雨」。寧陽西北8公里有高近百丈的雲山,山下群眾傳言:該山是當年禹疏蜀(伏)山湖積石而成。清咸豐元年(1851)《寧陽縣志山川》記:「上有洞,出雲輒雨,相傳為禹攻雲雨所致。八景雲山煙雨即此」。又傳雲山西北有海眼,禹將「東海流波山」上的「東海夔牛」點化到此,讓這位「狀如牛,蒼身而無角、聲如雷、聞五萬里」的夔牛鎮住了海眼,消除了水患。寧陽明萬曆十四年第一部縣志將其 「鐵牛鎮海勝景」,列為寧陽八景之一。
禹王廟大門內,並排屹立著兩棵巨柏,樹干筆直勁挺,極具凌霄之勢,樹冠的枝梢盤旋生長,向東南斜伸的枝條象高昂的鳳頭,西北樹枝如展開的鳳尾,人們都把這樹冠叫做「鳳凰架」,西側的一株略低於東柏,樹冠翁郁,猶如淑女。有趣的是這株柏向東斜長,有偎夫之懷之態勢,傳說當年大禹治理汶水,積勞成疾,病死在汶水之濱,人們為了紀念大禹,把他葬在禹王廟的這個位置。不久,在埋葬大禹的地方,長出了一株翠柏,以示大禹死後鎮守汶水。大禹由於常年在外治水,他的妻子非常想念他,便化作一隻鳳凰來找他,正巧落在大禹化身的這株柏樹枝上,當得知自己日夜想念的丈夫不在人世間後,心中十分悲痛,哀鳴不止,泣血而死。一頭栽到樹下,離開了人間。人們就把鳳凰葬在這株樹的西邊,過了幾天,葬鳳凰的地方又長出了一株新柏樹,人們紛紛議論說:大禹夫妻活著不能團聚,死後化作夫妻樹、連理樹,永不分離。
大禹治水的傳說特點:
大禹治水的傳說,歷史史實與神話傳說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有些故事傳說大於史實,文學性很強,藝術色彩濃郁。
贊頌為政以德、公而忘私、救國救民的民族精神,弘揚不畏艱險、勤勞勇敢的高尚品德,主題高跋。
故事優美,流傳面廣,富於想像,神奇誇張,充滿了浪漫色彩。
美好願望與山川地物相融合,具有鮮明的地域色彩。
編輯本段
歷史意義
體現了公而忘私、把個人的一切獻身於為人民造福的事業之中的崇高精神。尤其可貴的是,大禹在治水中積極組織大家去治理洪水,一心一意地降服水患,這種執著的精神,堅定的信念是偉大的,人民在大禹的領導下,齊心協力,共同戰勝了災難。
這個傳說正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勇敢、奉獻、堅毅不屈、萬眾一心戰勝困難的民族精神。
⑵ 與大禹有關的故事與人物各兩個
1、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鯀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他是黃帝的後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
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2、三過家門而不入
三過家門而不入亦稱三過其門而不入,這是大禹治水中發生的故事。為了治水,大禹曾三過家門而不敢入。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被傳為美談,至今仍為人們所傳頌。
第一次經過家門時,聽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還有嬰兒的哇哇哭聲。助手勸他進去看看,他怕耽誤治水,沒有進去;
第二次經過家門時,他的兒子正在他妻子的懷中向他招著手,這正是工程緊張的時候,他只是揮手打了下招呼,就走過去了。
第三次經過家門時,兒子已長到10多歲了,跑過來使勁把他往家裡拉。大禹深情地撫摸著兒子的頭,告訴他,水未治平,沒空回家,又匆忙離開,沒進家門。
3、鯀
鯀[gǔn] ,中國漢族上古時代神話傳說人物。姓姒,字熙,有崇氏,帝顓頊之子。
鯀禹治水是中國最著名的洪水神話。鯀是大禹的父親,有崇部落的首領,曾經治理洪水長達九年,救萬民於水火之中,勞苦功高。
一說因鯀與堯之子丹朱、舜爭部落聯盟共主之位失敗而被堯流放至羽山;一說是「堯令祝融殺鯀於羽山」,總之,鯀葬身於羽山,是一個悲劇色彩濃厚的治水英雄。
4、啟
啟(生卒年不詳):也稱夏啟、帝啟、夏後啟、夏王啟,他是禹的兒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前1978年―前1963年在位。
其母是塗山氏族的女子。兒子至少有五人,其中有太康及中康。根據《竹書紀年》,帝夏啟王在位39年,約78歲駕崩。
禹死後,啟通過武力征伐伯益,將其擊敗後繼位,成為中國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會結束,開始了奴隸社會,啟是傳統上被公認的中國第一個帝王。
他放棄陽翟,西遷到大夏(今汾澮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此後,又通過甘之戰,擊敗強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華夏族內的反對勢力。在位晚期,發生了武觀之亂,以至政局動盪。他一生四處征戰,最終病死,葬於安邑附近。
禹死後啟按照堯舜禪讓和舜禹禪讓的慣例避位,讓伯益作君主。結果卻是諸侯也離開伯益的根據地到啟的根據地,臣子和人民也支持啟,隨即啟即位。
此後,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武則天改國號周時,追尊啟為齊聖皇帝。
5、姒太康
姒太康(?-前1959),姒姓,夏後氏,名太康,禹的孫子,夏後啟長子,夏朝第三任夏王。
姒太康在其父姒啟去世後繼位,遷都於斟鄩(今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太康自小跟著父親姒啟享樂,即位後生活腐敗,只顧游獵,不理政事。
剛即位的第一年,姒太康在去洛水北岸游獵時,被後羿奪去國政,史稱「太康失國」。《竹書紀年》記載,太康死於第四年。四年,實際在位年數不到1年。葬於戈地(今河南省太康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姒太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姒啟
⑶ 大禹治水是神話故事還是民間故事
從流傳的故事來看,大禹治水確實是有這種事情的,大禹這個人也確實真真實實的存在過,只不過沒有史料記載,也就是說目前只是口口相傳的這個事情,而在沒有史料記載的情況下,僅僅憑口口相傳的話,那麼就會產生一個現象,也就是說這件事情會被越來越神化,到最後的時候也就是我們聽到的這個版本了,所以很多人看到過之後會誤認為是一種神話故事,其實真真實實的現象就是一個叫大禹的人率領老百姓在治理洪水,最後獲得成功。這件事情之所以被神化,我認為有可能是因為以下幾種原因:
3、當上了皇帝
我們都知道順帝把皇位最後傳給了大禹,其實在我們古代有一個傳統,那就是每一個皇帝都希望自己留傳千古,所以大雨也有可能有這種想法,因此可能推波助瀾的讓自己的傳奇故事流傳了下去,所以慢慢的就被神化了,但是由於大禹治水的這種行為救了很多人,也確實擔當得起神話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