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遷安大龍廟的故事有哪些

遷安大龍廟的故事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6-01 23:50:50

A. 關於龍的傳說故事

關於龍的傳說

四海龍王:敖廣、敖欽、敖順、敖閏
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
青臉紅須為東,白發須為西,橘黃發須是南,黑發須者為北
中國人生活中的龍
龍並不是中國特有的,許多民族都有關於龍的神話傳說。但是像中國這樣,以龍為榮、為尊,而且各種事物都多少跟龍有點關系的國家卻是絕無僅有的。在中國,帶有龍名的地方數以千計,其中又有以數字為題的,如吉林省的二龍、江西省的三龍、遼寧省的四龍;有些以龍的身體為題,如江西省的龍頭、四川省的龍角、貴州省的龍額、黑龍江省的龍爪;有些以龍群為題,可以組成龍王、龍母、大龍、小龍、金龍、木龍、水龍、土龍等等。中國含「龍」字的江河,可查的就有四十多個,而我們熟識的黃、青、赤、白、黑龍,就分別在四川省(黃龍河)、河北省(青龍河和赤龍河)、天津(青龍灣河和黑龍港河)、甘肅省(白龍江)、上海(白龍港河)和黑龍江省(黑龍江),有以他們命名的江河。幾乎每一省都有龍江、龍湖、龍山、龍洞、龍泉、龍潭,還有數不清的龍王廟。
日常生活中也有龍的蹤跡。衣有龍袍、龍冠;食有龍蝦、龍眼、龍須面;建築有龍宮、龍亭;行有龍舟、龍車。傢具有龍椅、龍床。正月十五要舞龍燈,五月端午要賽龍船。動物有龍馬、龍蚤;植物有龍葵、龍舌蘭、龍須草、龍須菜、龍柏、龍爪槐。風水寶地叫龍穴,抽水的水車叫龍骨水車,大吊車叫龍門吊。天上有龍星,地下有龍脈。古代的類書中和龍有關的名詞不下數百。一千年前編輯的《太平廣記》搜集的龍的神話小說,就有八十一則。在中國,龍簡直無所不在。龍的文化,源遠流長。
龍的形象和圖騰
龍又是原始人的圖騰,是一種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的虛幻生物。今天所知道的龍的形象綜合了各種生物的特徵∶蛇身、獸腿、鷹爪、馬頭、蛇尾、鹿角、魚鱗。有研究指,龍的形象是經過不斷發展變化的,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經過戰爭和聯合,信奉龍圖騰的民族逐漸成為領導,龍的圖騰漸成為整個中華民族信奉的旗幟。其他民族原來信奉的圖騰的形象逐漸被吸收、被充實到龍的形象中去,因此龍的特徵愈來愈多,形象日益復雜和威武。
人們還把各種美德和優秀的品質都集中到龍的身上。我們從許多故事和傳說中看到∶龍是英勇善戰的,它什麼強暴也不怕;龍是聰明多智的,它甚至能預見未來;龍的本領高強,它能大能小,變化多端,興雲布雨,鳴雷閃電,開河移山,法力無邊;龍是富裕的,龍宮成了寶藏的集中地;龍又是正直的、能為人民著想的,為了解救人間乾旱之苦,它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在龍的身上集中了人們美好的願望,也常把世間的傑出人物稱為人中之龍,諸葛亮號稱卧龍先生就是大家熟識的例子。
龍帝與天帝
龍帝,亦即天帝,也叫玉皇大帝,傳說就是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的化身。在《史記.封禪書》中記載,黃帝和老百姓在首山採掘銅礦,把開采出來的銅鑄成一隻很大的銅鼎,放在荊山腳下。銅鼎鑄成時,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升天。黃帝就騎到龍背上去,他手下的群臣還有妻兒也都紛紛往上爬,一共上了七十多人。這時,龍升上天去,剩下的小臣擠不上,一個個都抓著龍的胡須。龍髯受不了重量而斷了,黃帝帶著的弓也被拉落下來,臣僚們只得抱著龍髯和弓號哭。黃帝升了天後便成為了天帝。
在《史記.天官書》中亦說∶「軒轅(黃帝名軒轅),黃龍體」,簡單點說,就是說黃帝就是黃龍的化身。黃龍即是龍帝,五行屬土,位居中央,是龍族之首,也是道教的宗教觀中天庭的主宰。在漢代的典籍中亦有提及∶「黃龍者,四方之長,四方之正色,神靈之精也。能巨,能細,能幽,能明,能短,能長,乍存,乍亡。王者不濾池而漁,德達深淵,則應和氣而游於池沼。」,說明了黃龍的形象。
傳說中的龍
古人把龍看成神物、靈物,而且變化無常,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既能深入水底,亦能騰雲登天。關於龍的傳說,在中國古代經典著作中幾乎每一本書都有,而關於龍的傳說和神話亦不勝枚舉。經典如《易經》,便將龍作了一完整系統的論述,並賦以哲學的含義。八卦中整體用龍來說明的就是乾卦,也是《易經》的第一卦。
除這之外,歷朝歷代都不斷有龍的傳說和神話出現,不少以「龍」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龍的傳說。上至黃帝的時代,便有黃帝乘龍升天、應龍助黃帝戰勝蚩尤的傳說;夏禹治水,傳說便有神龍以尾巴畫地成河道,疏導洪水;漢高祖劉邦,傳說便是其母夢見與赤龍交配而懷孕出生。從許多故事和傳說中看到人們常把各種美德和優秀的品質都集中到龍的身上。傳說中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就是紀念義龍為解人間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傳說玉龍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義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並立下規條,只有金豆開花才會予以釋放。人民因感激玉龍義舉而齊集一起炒玉米,因樣子像金豆開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錯,並釋放了玉龍。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亦保留了下來。
當然,傳說里有義龍為善,便自然亦有惡龍為禍。隨著民智開啟,佛教信仰開始傳入等因素,民間對龍王的形象有了改變,作為道教傳統之一的龍王,亦開始出現反派的角色。在中國不少以「龍」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龍的傳說,其中亦不乏惡龍肆虐的故事。就像黑龍江,傳說以前便有白龍為禍,後來江邊的一個村中,有一家人臨產,並誕下了一黑龍。原來黑龍是來幫助除掉白龍的,村民依照其指示支持,最後白龍被除,人們為紀念黑龍而將江取名黑龍江。四川省的九寨溝有一卧龍湖,湖底有一奶黃色石樑,傳說是白龍的化身。九寨溝附近有兩條大河,一條叫黑水河,傳說以前住著一條大黑龍;一條白龍江,住著一條小白龍。傳說黑龍因妒忌九寨溝的風光而將那裡的水吸乾,小白龍知道後,便將白龍江的水噴灑到九寨溝,回復其美景。黑龍知道後便跟白龍展開惡斗,黑龍在不敵時使計放毒,小白龍被逼逃到九寨溝其中一個湖泊中。黑龍為查白龍的下落而驚動了藏族的萬山之神,最後被山神所囚,不能再作惡。萬山之神為表彰白龍而給它一套金黃色的鎧甲,這就是卧龍湖的傳說由來。
文學作品中的龍王
龍在民間文學藝術中都是人格化了的,海龍王有為民造福的,也有與民為害的。在神話小說《封神榜》、《西遊記》,戲曲雜劇《柳毅傳書》、《張羽煮海》中,都有善惡不同、性格似人的龍王出現。
在《西遊記》中,有許多關於龍的描寫以及龍的故事。隨著民智開啟,佛教信仰開始傳入等因素,民間對龍王的形象有了改變。在這以前,龍王的印象大體都是正面的,但到了佛教開始興盛後,龍王的地位開始下降,在《西遊記》中已變成了配角,甚至是丑角。《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的就是大家熟識東海青龍王敖廣的龍宮,四海龍王面對孫悟空時也無力反抗,只能顫顫驚驚地獻上金剛棒、黃金甲等寶物,而出場時間也寥寥可數;而因為放火燒了龍宮,差點被玉帝處死,幸好被觀音菩薩所救,成為了唐三藏的白馬的龍王,正是另一個大家熟識的西海白龍王敖閏的三太子。
《封神演義》中的龍王
除了在《西遊記》中提及過四海龍王外,另一部章回小說《封神演義》中亦有龍王的出現。《封神演義》又叫《封神榜》,是明朝中葉至晚葉時期,由許仲琳編定,亦有一說法是由揚州道教思想家陸西星所改作。
《封神演義》是以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故事為主幹,描述姜子牙封神的故事。在《創龍傳》中,田中芳樹多番提及到四海龍王奉天帝的命令,協助周朝討伐商紂,而且在《封神演義》中亦的而且確有龍王的出場。但在《封神演義》中,四海龍王在周武伐紂的戰爭中並沒有擔當任何重要角色。事實上就如《創龍傳》中龍堂始所言,在任何文學作品和典籍中,並沒有提及過四海龍王曾參與周武革命的戰爭。龍王在《封神演義》中的角色,差不多跟在《西遊記》中一樣,變成了配角、丑角。
在《封神榜》中,哪吒扮演了孫悟空在《西遊記》中的角色。頑劣的哪吒不知自己身上帶著的肚兜和腕鐲是仙人的寶貝,在九河灣洗澡時將肚兜放在水中,做成了東海震動,連水晶宮也震動起來。東海龍王敖廣(亦有一說法稱敖光)派人調查,但派去的人卻被頑劣的哪吒以寶貝打死了。敖廣再派自己的三太子調查,但三太子也一樣被哪吒所殺,更被哪吒剝皮抽筋。最後敖廣向哪吒父親李靖大興問罪,並聲言要向天帝奏告。哪吒心裡不服氣,追回在路上的敖廣揍了一頓。最後四海龍王向天帝上奏此事,抓著了李靖一家解上天庭審判。這時哪吒一人擔當過錯,剖腹剜腸、剔骨肉還父母,這才平息了此事。最後哪吒在師傅太乙真人的幫助下復活,並擔當了武王伐紂戰爭中的先鋒。在這以後,在《封神演義》中便沒再提到龍王。由此可見,四海龍王協助周朝討伐商紂的說法,確實純粹是田中芳樹的創作,並無確切的神話和傳說的背景支持。
龍泉鄉的傳說
《創龍傳》中提到,龍泉鄉是在青海省某處地方,事實上青海省又有沒有龍泉鄉呢?前段已有說過,差不多每個省都有以「龍」命名的地方,而以龍泉為名的地方亦有好幾個。那龍泉在什麼地方?一般認為是現在浙江省的龍泉縣,在唐朝以前,此地稱為龍泉鄉,唐朝開始在此建縣。龍泉的名字,是因一柄「龍泉寶劍」而來。據春秋時代越國的史書《越絕書》上有這樣的記載∶楚王聽說吳國有個干將,越國有個歐冶子,都是鑄劍名家。於是派人用重金請兩位名家為楚國鑄幾把鐵劍。二人應聘之後,鑿通了茨山,把山中的溪水排乾,找到了鐵礦精華,鑄成三柄寶劍,一曰龍淵,一曰太阿,一曰工布。後來因避唐高祖李淵的諱,龍淵劍便改稱為龍泉劍。剛才說到的浙江省龍泉縣,縣城以南有一劍池湖,相傳就是歐冶子鑄劍的地方,也稱為龍淵,因此此地才稱為龍泉。
但是還有幾處地方也叫龍泉。浙江省除了剛才的龍泉縣外,亦有一處龍泉在永嘉縣。據《水經注》說,泉眼之中水紋成為蛟龍的形狀,牲畜都不敢在這里飲水。河南省西平縣也有個龍泉。古書上說此泉水可以砥礪刀劍,使刀鋒堅利。江西有一龍泉場,南唐時曾立為龍泉縣,現在叫遂州。貴州有一龍泉坪,明清時也稱為龍泉縣,後來改為鳳泉縣、鳳崗縣。那麼,青海省有沒有龍泉鄉?在可考的數據中,沒有。也許有小村小鄉是這樣叫也說不定,但是否真能通往昆侖就不得而知了。
龍王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由此,龍王之職就是興雲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民間傳說均有差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龍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多它]龍,無角名虯。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民間是祥瑞象徵,在古時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

B. 龍的傳說、故事。

1、畫龍點睛

傳說南朝梁畫家張僧繇畫龍不畫眼珠,說畫上眼珠就會變成真龍飛走。人們不信,要他畫上。結果他剛給兩條龍點上眼珠,這兩條龍就飛走了。

2、龍化岩石

湖南省安化青龍洞,傳說裡面鎖了一條犯了天條的青龍,1998年9月該鎮7位農民自帶干糧,手電筒等物品,從洞口探險,看到了盤在洞壁上狀若一條大青龍的石鍾乳。

這是首次發現。後來測量,安化青龍洞的溶洞長達35公里、被稱為我國溶洞長度之最。

3、葉公好龍

春秋時,有位叫葉公的人非常喜歡龍。他家的屋樑上、柱子上和門窗上都雕刻著龍的圖案,牆上也繪著龍。

傳說天上的真龍知道此事後很受感動,專程到葉公家裡來,把頭從窗口伸進屋子裡,把尾巴橫在客堂上。葉公看到後,嚇得面無血色,魂不附體,抱頭就跑。原來他並不是真正喜歡龍。他愛的是假龍,怕的是真龍。

4、四海龍王

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青臉紅須為東,白發須為西,橘黃發須是南,黑發須者為北

龍分為天龍、地龍、海龍;所謂的四海龍王,實質上為四海龍王爺,並非真正龍王,只是其所在海域之主而已。

5、天帝與龍

龍須,在《史記·封禪書》中記載,龍帝,亦即天帝,也叫玉皇大帝,傳說就是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的化身。

在《史記·封禪書》中記載,黃帝和老百姓在首山採掘銅礦,把開采出來的銅鑄成一隻很大的銅鼎,放在荊山腳下。銅鼎鑄成時,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升天。

黃帝就騎到龍背上去,他手下的群臣還有妻兒也都紛紛往上爬,一共上了七十多人。這時,龍升上天去,剩下的小臣擠不上,一個個都抓著龍的胡須。

龍髯受不了重量而斷了,黃帝帶著的弓也被拉落下來,臣僚們只得抱著龍髯和弓號哭。黃帝升了天後便成為了天帝。

(2)遷安大龍廟的故事有哪些擴展閱讀

龍的來源:

龍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氏族圖騰之一。遠古時期,人們敬畏自然、崇拜神力,於是就創造了這樣一個能呼風喚雨、法力無邊的偶像,對其膜拜,祈求平安。

數千年來,龍在人們的心目中是神秘而又神聖的,並逐漸成為中華民族共同敬仰的圖騰代表。今天所知道的龍的形象綜合了各種生物的特徵:鹿角、牛頭、驢嘴、蝦眼、象耳、魚鱗、人須、蛇腹、鳳足。

有研究指,龍的形象是經過不斷發展變化的,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經過戰爭和聯合,信奉龍圖騰的民族逐漸成為領導,龍的圖騰逐漸成為整個中華民族信奉的旗幟。

其他民族原來信奉的圖騰的形象逐漸被吸收、被充實到龍的形象中去,因此龍的特徵愈來愈多,形象日益復雜和威武,龍成為了皇帝的代表。

C. 這個建築物的故事

中國古代建築文化博大精深。其蘊含的文化底蘊更是為世人所驚嘆,不論建築結構還是其豐富的建築形式都蘊含了中國文化的精髓。然而到了今天當我們看到古代建築的時候,所能想到的僅僅是;它是一座老房子,有些年頭了,上面的裝飾物很漂亮,很有意思諸如此類。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了解自己建築文化,了解其形式的意義以及所映射出的文化背景,當我們看到太和殿正吻的時候我們應該知道,屋脊獸的來歷以及其形式意義。在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我們遺失這部分的精華。古建的每一個建築部件都能引出一個有意思的故事,這些故事和起來就構成了中國的建築文化。
如果有一天老外問你:「屋頂上的那個怪獸是什麼?」而你卻回答不出來的時候,我會鄙視你!!!
關於古建的故事我們不從古往近說,不從南向北說,我決定從上往下說。這個上是從屋頂開始,那麼現在我們來看看屋頂上的正吻吧。
關於吻獸的來歷
這要從中華民族龍的文化說起。龍是中華民族發祥和文化開端的象徵;炎黃子孫崇拜的圖騰;龍所具有的那種威武奮發、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無所畏懼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理想的象徵和化身。龍文化是中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崇拜龍,希望龍能幫助避邪除祟,幫助戰勝自然災害(古人對天災、火患、雷電等自然現象不了解,認為這是龍的駕馭驅使),給人們帶來吉祥……龍文化的延伸由「觀念」--龍的傳人、龍的崇拜,到龍的服裝、裝飾器皿和用具,到傳統建築上的"避邪物",可以說,文化涉及到哪裡,龍文化就延伸到哪裡。因此,在古建築中更少不了龍的文化。尤其是在中華傳統建築上的雕塑裝飾物上。
房脊上的龍文化,究其源可上溯至漢代。1960年,中國在湖北省沙市郊區發現現存最早的紀年脊獸。在一件筒瓦脊獸的瓦內壁刻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距今已近2100年。可見中國建築上出現吻獸,至遲在西漢時期就比較完備了。
通常置於古代大型建築的屋脊上的「避邪物」,傳說可以驅逐來犯的厲鬼,守護家宅的平安,並可冀求豐衣足食、人丁興旺。為此,不論是建築等級高或低的宅主均在戧脊端、角脊上飾有"龍"來避邪,並以此來顯示宅主的職權和地位。
古人傳說,宮殿、廟宇等屋脊上裝飾「龍吻獸」可避火災,驅魑魅。起初並不是龍型的,是由簡單的翹突逐漸形成動物形的脊飾,有鳥形的,更多的是魚龍形的,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周代,《三禮圖》中的周王城圖屋脊兩端就有這類裝飾物。鳥形演變為鴟尾(傳說是一種海中能滅火的神物),至中唐或晚唐出現張口吞脊的鴟吻。宋代以後龍形的吻獸增多,清時已很普遍,表面飾龍紋四爪騰空,龍首怒目張口吞住正脊,脊上插著一柄寶劍,藝術形象完美,稱為「正吻」、「龍吻」、「大吻」。正脊以外的垂脊,戧脊上則常用獸頭,這些獸頭順著脊的方向面向外望去,故名望獸。吻獸的使用也逐漸形成較嚴格的定製和比較嚴密的格局。
我們看到的這個正吻的形象呢傳說是龍王的九子之一,名字叫鴟(吃)。鴟吻(龍的九子之一),最喜歡四處眺望,常飾於正脊上,它形似魚尾,張牙舞爪,似乎要吞下整個屋脊,故又名"吞脊獸"。傳說這種正吻是海龍王的九子之一,它屬水,能激浪成雨,把它放在屋脊上可以當作滅火消災的"鎮物";但又怕它吞下整條屋脊,故用寶劍將它牢牢扎住。目前我國最大的"大吻"在太和殿的殿頂上。它由13塊琉璃件構成,總高3.4米,重4.3噸,是我國明清時代的宮殿龍飾物--"正吻"的典型作品。
那麼大家會問了既然龍王有九個兒子 鴟吻已經被釘在了屋脊上,那其他的八個孩子又是誰呢?
關於這點民間有很多版本。
龍王的九個兒子的名字:
贔屓(音bì xì)
鴟吻(音chī wěn)
饕餮(音tāo tiè)
睚眥(音yá zì)
狴犴(音bì àn)
狻猊(音suān ní)
趴蝮(音bà xià)
椒圖(音jiāo tú)
蒲牢(音pú láo)
2)重生平
囚牛,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平生好殺,今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鳳,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鍾上獸鈕是其遺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下,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贔屓,平生好文,今碑兩旁文龍是其遺像;鴟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
3)重傳奇
老大贔屓,就是我們常說的「王八馱石碑」;老二鴟吻,能吞萬物,負責看護房屋建築橫脊,就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吞脊獸(屋頂兩邊的大獸);老三椒圖,面目猙獰,負責看守門戶,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門上口銜鐵環的神獸;老四麒麟,不畏火焰,被用做避火神獸,放在重要建築門前;老五睚眥,能吞兵器,負責看護天下兵器,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刀劍的吞口獸;老六螭首,能吞江吐雨,負責排去雨水,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排水獸;老七嘲鳳,飛檐走壁,負責警衛工作,就是現在所見到的屋頂翹角上的小獸;老八蒲牢,聲音洪亮能傳千里,負責報時,就是現在我們所見到的鍾上獸鈕;老九囚牛,能通萬物之言,辨別聲音,因此被放在了樂器的頭部,就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樂器獸頭。
4)重傳承
長子贔屓:長得很像烏龜,喜歡背重物,可以作為石碑的碑座,台南的赤崁樓就有贔屓背著石碑。
次子螭吻:喜歡登高俯瞰,所以他都在屋頂上,同時也有祈求降雨和消防的功能。
三子蒲牢:喜歡大吼大叫,所以放置在鍾樓上,傳說他最害怕鯨魚,一看到鯨魚之後就大叫並落荒而逃,因此大龍峒保安宮的鍾樓上,刻著「鯨發」二字並放置蒲牢,就是希望蒲牢會像碰到鯨魚一樣發出宏亮的聲響,意指鍾聲能夠響徹雲霄。
四子狴犴:容貌威武而且長得像老虎,長於議論,因此大多放置在監獄的牢房門上。
五子饕餮:最喜歡品嘗各式各樣的美食,因此將他置於鼎蓋上去沾沾油水。
六子趴蝮:擅長游泳,因此讓他佇立在橋頭。
七子睚眥:發怒瞪眼殺氣騰騰配於刀劍上。
八子狻猊:長得很像獅子,而且喜歡煙火,因此廟里常常將他放置在香爐腳,讓他「聞香」。
九子椒圖:性好僻靜,鎮守門邊以照顧家庭的安寧,常成為大門上的銜環獸或擋門的石鼓。
其實,龍子和龍一樣,也是不斷發展、沿革逐漸形成的。雖然有關龍子的說法不一,但有一點,龍子的昆仲數目是取得共識的,即龍有九個兒子,龍承九子,子子不同。這是自古以來眾所周知的,但它們怎麼會留在人間各司一職,就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了,這還要從劉伯溫說起。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飢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當它們功得圓滿准備返回天廷復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於是他便借修築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贔屓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你們走。"贔屓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聖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後悔莫及,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龍之九子的傳說的一個版本
中國民間有「一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說法。說是一位龍母,生了九個兒子,這九個兒子各有各的長相,脾氣和愛好也各不相同。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芸》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不統一。綜合一下,簡析如下。
贔屓:也稱龜趺。形狀像烏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人們在廟院祠堂里,處處可以見到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據說觸摸它能給人帶來福氣。
狴犴:又叫憲章。相貌像虎,有威力,又好獄訟之事,人們便將其刻鑄在監獄門上。虎是威猛之獸,可見狴犴的用處在於增強監獄的威嚴,讓罪犯們望而生畏。
饕餮:形似狼,好飲食。鍾鼎彝器上多雕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由於饕餮是傳說中特別貪食的惡獸,人們便將貪於飲食甚至貪婪財物的人稱為饕餮之徒。饕餮還作為一種圖案化的獸面紋飾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稱作饕餮紋。
蒲牢:形狀像龍但比龍小,好鳴叫。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平時最怕的是鯨魚。每每遇到鯨魚襲擊時,蒲牢就大叫不止。於是,人們就將其形象置於鍾上,並將撞鍾的長木雕成鯨魚狀,以其撞鍾,求其聲大而亮。
囚牛:形狀為有鱗角的黃色小龍,好音樂。這位有音樂細胞的龍子,不光立在漢族的胡琴上,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
椒圖:形似螺蚌,好閉口,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總是將殼口緊合。人們將其用於門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緊閉之意,以求安全吧。
螭吻:也叫鴟吻、鴟尾、好望,等。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疏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能噴浪降雨,可以用來厭辟火災,於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
狻猊:又稱金猊、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狀像獅,好煙火,又好坐。廟中佛座及香爐上能見其風采。獅子這種連虎豹都敢吃,相貌又很軒昂的動物,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 」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
睚眥:相貌似豺,好腥殺。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睚眥的本意是怒目而視,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報則不免腥殺,這樣,這位模樣像豺一樣的龍子出現在刀柄刀鞘上就很自然了。
關於龍生九子的故事就講到這里 ,版本太多的話容易把各位弄迷糊。在這里提醒大家,這九個神獸的名字很別口,千萬別念錯了。丟人不要緊,萬一那一個氣不過來找你那就不好辦了。
順著屋頂我們就滑到了屋脊上,古建的屋脊可謂是精緻無比,上面往往會排一排走獸數量根據這個建築物的等級來定。
太和殿上的走獸
我們來看一看這些屋脊上的走獸分別是什麼。這個個排序是從右向左排的。
1、仙人騎鳳,一種傳說他是姜子牙的小舅子,想利用姜子牙的關系往上爬。姜子牙看出小舅子的居心,但深知道他才能有限,因此對他說:「你的官已升到頂了,如果再往上爬就會摔下來。」古代的建築師們根據這個傳說,把他放在了檐角的最前端,如果再往上爬一步就會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另一種傳說他是齊泯王,在位期間不務正業,昏庸無道,所以遭到群眾的憎恨,珍禽異獸窮追猛打,把他追到走投無路的地步,再往前邁一步,就會掉下來摔得粉身碎骨。
至於為什麼用仙人騎著鳳凰,傳說齊國的國君在一次作戰中失敗,被敵人追到一條大河邊,眼看就要走投無路了。突然,一隻大鳥飛到眼前,國君急忙騎上大鳥,化險為夷。因此人們把他放在建築脊端,寓意著逢凶化吉。
2、鴟吻(龍的九子之一),最喜歡四處眺望,常飾於正脊上,它形似魚尾,張牙舞爪,似乎要吞下整個屋脊,故又名"吞脊獸"。傳說這種正吻是海龍王的九子之一,它屬水,能激浪成雨,把它放在屋脊上可以當作滅火消災的"鎮物";但又怕它吞下整條屋脊,故用寶劍將它牢牢扎住。目前我國最大的"大吻"在太和殿的殿頂上。它由13塊琉璃件構成,總高3.4米,重4.3噸,是我國明清時代的宮殿龍飾物--"正吻"的典型作品。
3、鳳,比喻有聖德之人。據《史記?日者列傳》:"鳳凰不與燕雀為群。"這里充分反映了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尊貴地位,也是古代傳說中的鳥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通稱鳳。是封建時代吉瑞的象徵,亦是皇後的代稱。
4、獅子,古代人們認為它是獸中之王,是威武的象徵。《傳燈錄》記載:「…獅子吼雲:『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獅子作吼,群獸懾伏。」
5、天馬,意為神馬。漢朝時,對來自西域良馬的統稱。
6、海馬,亦叫落龍子,海龍科動物,可入中葯。天馬和海馬象徵著皇家的威德可通天入海,在我國古代神話中也是吉祥的化身。
7、狻猊,古書記載是與獅子同類能食虎豹的猛獸,也有說為龍的九子之一,亦是威武百獸率從之意。
8、狎魚,是海中異獸,傳說和狻猊都是興雲作雨,滅火防災的神。
9、獬豸,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猛獸,與獅子類同。《異物志》中說「東北荒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忠,見人斗則不觸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徵,是皇帝、「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徵。
10、鬥牛,傳說中是一種虯龍,據《宸垣識略》載:"西內海子中有鬥牛,即虯嫡[蟲旁]之類,遇陰雨作雲霧,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鰲玉棟坊之上。"它是一種除禍滅災的吉祥與鎮物。
11、行什,一種帶翅膀猴面孔的人像,是壓尾獸。
補充一下這些走獸的數量及排列是有著嚴格的等級的。按照建築等級的高低而有數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宮太和殿上的裝飾。這在中國宮殿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顯示了至高無上的重要地位。在其它古建築上一般最多使用九個走獸。這里有嚴格的等級界限,只有金鑾寶殿(太和殿)才能十樣齊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個。其它殿上的小獸按級遞減。天安門上也是九個小獸。
北京故宮的金鑾寶殿(太和殿),是封建帝王的朝廷,故小獸最多。金鑾殿是「廡殿」式建築,有1條正脊,8條垂脊,4條圍脊,總共有13條殿脊。吻獸坐落在殿脊之上,在正脊兩端有正吻2隻,因它口銜正脊,又俗稱吞脊獸。在大殿的每條垂脊上,各施垂獸1隻,8條脊就有8隻。在垂獸前面是1行跑獸,從前到後,最前面的領隊是一個騎風仙人,然後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共計10隻。8條垂脊就有80隻。此外,在每條圍脊的兩端還各有合角吻獸2隻,4條圍脊共8隻。這樣加起來,就有大小吻獸106隻了。如果再把每個殿角角樑上面的套獸算進去,那就共有114隻吻獸了。而皇帝居住和處理日常政務的乾清宮,地位僅次於太和殿,檐角的小獸為9個。坤寧宮原是皇後的寢宮,小獸為7個。妃嬪居住的東西六宮,小獸又減為5個。有些配殿,僅有1個。古代的宮殿多為木質結構,易燃。傳說這些小獸能避火。由於神化動物的裝飾,使帝王的宮殿成為一座仙閣神宮。
把這些小獸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處,象徵著消災滅禍,逢凶化吉,剪除邪惡、主持公道之意。古人把建築裝飾上這些走獸,使古建築更加雄偉壯觀,富麗堂皇,充滿藝術魅力。梁思成評價道:"使本來極無趣笨拙的實際部分,成為整個建築物美麗的冠冕"。
在天安門屋頂上東有吻獸10個,傳說這是"九脊封十龍"表示每天有10條龍來守護宮殿。在正脊兩端有龍頭形正吻,吻背上插著扇形的劍把,據說是為了防止它逃走,垂脊上有個仙人和九個走獸:龍、鳳、獅子、麒麟、天馬、海馬、魚、獬等。古代文人說這些吻獸是"躍蒼龍於瓦甍",頗有趣味。傳說,南海有魚虯,尾似鴟,可激浪成雨,在屋頂上安了這種鴟尾吻獸,就能避免火災。
除其主要作用是裝飾,反映等級,避邪之外,吻獸還有很多其他的作用。如加固作用,為了使吻獸固定,它必須用很長的釘子與屋脊相連,這樣做就加固了屋脊,從而也加固了殿頂。
說完了屋脊上的走獸,現在來說說「懸魚惹草」的來歷所謂懸魚就是大家看到的下面的圖片部分。
這個是少數民族的解 納西族傳統民居建築的'懸魚',就是以魚作為象徵物實行生殖崇拜留存於民居建築上的一種抽象化表現。
麗江一帶的納西族傳統民居,多以二層樓房為主,庭院式平面組合,房屋內向院子,因此,山牆及後牆--尤其是山牆,便成為麗江一帶納酉族傳統民居外貌特徵的主要反映。
為利於抗震以及增加牆面向上的指向性和房屋框架的穩定性,麗江一帶納西族傳統民居懸山式山牆砌體多採用'見尺收分'做法,漸上向里略微傾斜,上小下大,呈梯形狀。牆體很少自下而上全部使用砌體,常見的是上部為板枋隔斷;山牆砌體與疊梁式山尖由'麻雀台'分界,以此打破牆體呆板單調的外觀。尖山檁條懸出較長,挑出長度多在1米左右。為防懸挑的檁條掛枋端頭直紋截面漂雨受潮易腐,多以寬大的封檐裙板即搏風板隔絕防護,兩板中縫,用垂長的'懸魚'壓蓋。壓蓋封檐裙板中縫的'懸魚',不僅具有固定封檐裙板、保護懸挑檁頭之功能,而且還是麗江一帶納西族傳統民居建築外部獨具特色的裝飾。
封檐裙板正中垂懸的'懸魚',長度多在0.8-1米左右,基本形式為直線和孤線,一般著重外部輪廓的大方,也有的略加雕飾。近年新建的民居中,有的還垂有連體魚形的。較大的懸挑出檐和厚實的封檐裙板已經構成了納西族傳統民居外觀輕盈飄逸的特徵,而微呈弧線的封檐裙板和朴實無華的垂掛'懸魚'在陽光照耀下投於山尖上的陰影.更使得懸挑顯得深遂、素雅而更富於裝飾效果,充分顯示其特色,從而成為麗江一帶納西族傳統民居區分於大理一帶傳統民居的明顯標志之一。
麗江一帶納西族傳統民居建築中壓蓋封檐裙板中縫的'懸魚',除了具有固定封檐裙板、保護懸挑檁頭之功能以及富有獨具特色的裝飾效果,同時,更深深蘊涵著納西民族對種族繁衍的熱切祈望,蘊涵著納西民族以魚象徵配偶、情侶、生殖、繁衍的生殖崇拜的信仰觀念。
1多子的意思,魚很能產子,對於封建之後的人來說是個很吉祥的象徵。同時也可能起因與對生殖器的崇拜,因為以魚作為女性生殖器的象徵在某些民族應該是普遍的存在。
2「年年有餘」的意思。
3跟水有聯系的,而水克火。

女兒牆的由來
女兒牆的由來也是有一段故事的:女兒牆在古代時叫「女牆」,包涵著窺視之義,是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態,在城牆上築起的牆垛,所以後來便演變成一種建築專用術語。特指房屋外牆高出屋面的矮牆,在現存的明清古建築物中我們還能看到。
《辭源》里是這么說的,城牆上面呈凹凸形的小牆;《釋名釋宮室》:「城上垣,曰睥睨,……亦曰女牆,言其卑小比之於城。」意思就是因為古代的女子,是卑小的,沒有地位的,所以就用來形容城牆上面呈凹凸形的小牆,這就是女兒牆這個名字的由來。
宋《營造法式》上講的是:「言其卑小,比之於城若女子之於丈夫,」就是城牆邊上部升起的部分。《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寫道:「只見女牆邊虛所搠旌旗,無人守護。」這里的「女牆」一詞,就是指城牆頂部築於外側的連續凹凸的齒形矮牆,以在反擊敵人來犯時,掩護守城士兵之用。有的垛口上部有瞭望孔,用來瞭望來犯之敵,下部有通風孔。
後來,女兒牆又叫「睥睨」,指城牆頂上的小牆,建於城牆頂的內側,一般比垛口低,起攔護作用,是在城牆壁上再設的另一道牆,是「城牆壁的女兒也」。《古今論》記載:「女牆者,城上小牆也一名睥睨,言於城上窺人也。」由此可見,女兒牆不僅與窺人有關,而且還另有一個直露的名字,只是「睥睨」一詞太過於癟口,不如「女牆」含蓄,所以後來「女兒牆」叫法流行較廣。
李賀在《石城曉》一詩中寫道:「月落大堤上,女垣棲烏起。」杜甫《題省中院壁》詩中寫道:「掖垣埤竹梧十尋。」中的「埤」指的就是其第二個意思,即泛指矮牆之義。
劉禹錫在《石頭城》一首詩中寫到:「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李漁在《閑情偶記?居室部》中寫到:「予以私意釋之,此名以內之及肩小牆,皆可以此名之。蓋女者,婦人未嫁之稱,不過言其纖小,若定指城上小牆,則登城御敵,豈婦人女子之事哉?」
按照李漁的書中記載的,「女牆」則應是用來防止戶內婦人、少女與外界接觸的小牆。原來,古時候的女子大多久鎖深閨,不能出三門四戶。但是小牆高不過肩,又可以窺視牆外之春光美景,況且牆是死的,可人卻是活的,所以這女兒牆又成就了許多才子佳人的故事。後來女兒牆這種建築形式既成全了古代女子窺視心理的需要,又可以避免被人恥笑的尷尬。女子往往會在一瞥之間,便能一見鍾情,發現自己的意中人。
古往今來,有著數不勝數的關於女兒牆內外的神秘窺望和富有詩意的描述。如:「牆里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內佳人笑」、「聲漸不聞語漸俏,多情反被無情惱」、「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註:由外向內)、」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註:由內向外)。可見這種看似死板的建築形式背後卻隱藏著極為豐富的意韻,那就是:不倚短牆,怎知春色含蓄之美?
如今女兒牆已成為建築的專用術語,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女兒牆的浪漫和詩情畫意也不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內容了,只是國家建築規范中的90厘米高的磚混結構式的一堵矮牆而已。它回歸了建築的本原,在建築物上起著它應起的作用。一般在一些單元樓的屋頂上,成為建築施工工序中一種必不可少的並且具有封閉性的一部分。
關於正吻的補充:為什麼要在正脊的兩端安置正吻?原因很簡單,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古建築基本材料是木頭,和泥土,磚大量的應用與建築很晚。木頭和泥土最怕什麼?水!所有屋面有瓦,而屋面都伸出檐外,並設有滴水,就是防止水侵蝕支撐整個建築的木做梁架。正脊所處的位置是兩個屋面的交匯處, 是建築中最薄弱的環節,最容易漏水,所以安放正脊保護,歇山頂和廡殿頂有四個屋面由於是多了戧脊,脊的存在最主要的是為了保護兩個屋面相交處。但是脊和脊的交匯處同樣容易遭到水的侵蝕,所以設置的正吻。至於傳說可以比火災多少帶有迷信的色彩了。木作同樣怕火,直至明代故宮的三大殿還三次因為雷火燒毀,可見中國的古建避雷的問題一直都沒有解決,解決不了的問題只能求助於天,於是正吻的圖象慢慢的演變成了傳說可以避雷防火的圖騰。
關於懸魚,懸魚只在懸山頂和歇山頂中才會出現,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兩種屋頂有撥風板。撥風板的作用是避免檁條裸露在外面,為保護檁條不受雨水侵蝕而設的。懸魚是兩條撥風板的交匯處,裝飾味道就有些強了,並不是必不可少的構建。只是,並不是少數民族才有的,很普遍得存在於全國各地古建古建中。可是我還是發現了普通民宅中懸魚出現的較少,稍有來頭的人物的住宅懸魚出現的比較多。這讓我想起了一個典故:《後漢書》記載,府丞給公羊續一條活魚,公羊續接受了但是沒有吃,而是將魚掛在庭中。當府丞再次來送魚的時候公羊續就讓他看懸在庭中的那條魚,以次委婉的拒絕了府丞的第二次送魚,表明了自己不願意受賄的心意。所以懸魚較多的出現在較有權勢的人家中是不是也有此意呢?沒有考證,瞎猜的。但是卻證明了懸魚並不是古建中必不可少的構建,確實裝飾意味比較濃。尋常百姓受經濟條件的限制,住房首先滿足基本的需求,沒有必要的東西盡可能的精簡。

D. 古代龍的故事和傳說

1、蠻龍歸正

據說,大禹治水有三樣法寶:一是伏羲給他的河圖、玉簡;二是天上的應龍,用尾巴劃地,給他指引方向,大禹沿著應龍劃尾的線路,領著民工開鑿河道,疏導洪水;三是大烏龜,把息石和息壤投到低窪的地方。

有一天,一條全身烏黑的龍,在壩邊的洪水裡翻身打滾,興風作浪,還把大禹他們辛辛苦築起來的大壩弄倒了。

應龍告訴禹王,這是一條蠻七蠻八的蠻龍,邪氣太重,歸不了正的。於是烏龜帶著大禹上了一座高山,看見那條全身烏黑的巨龍,頭上長著一對雪白耀眼的龍角,正在嬉戲翻騰,不時掀起沖天的浪。大禹指揮它,它全然不理。

大禹於是取出一塊小小的五彩息石,放在烏龜的尾尖,那息石立即成為一塊斗大的巨石。烏龜只把尾巴輕輕一揮,天空就劃出一道朦朧虹樣的弧線,五彩息石不偏不倚地落在烏龍腦門頂上的兩只龍角之間。烏龍哈哈大笑說:"這塊小小的花石頭,奈何我不得。

可那五彩息石,無時無刻不在膨脹變大。不一會,便把蠻龍的兩面三刀只龍角撐緊了,疼得它直搖頭。五彩息石一直不斷生長,最後終於把蠻龍制服了。從此,蠻龍成了大禹一個得力助手,聽候大禹調遣。

2、化龍

從前,有一對母子,母親生病卧床不起,兒子只有幾歲。為了生活,兒子只能去給地主家割草喂牛。那時很多人都養牛,草不好割,兒子走了很多地方,可背簍里一根草都沒有。

兒子繼續哭著往前走。突然,兒子發現一個墳頭上長了一塊綠綠蔥蔥的草,他高興的撲了過去,割的草裝滿了一背簍。於是,他和母親第一天的口糧有了。

第二天,他又出去找草,可眼看天又要黑了,還是一根草都沒有,兒子帶著希望又到了昨天割草的墳頭,不料那裡又長滿了青草。從那以後,兒子天天去墳頭割草,以此母子生存了下來。

地主家的管家很奇怪,大人一天都很難割到草,他一個小孩怎麼每天都能割到這么鮮嫩的青草呢。於是管家有一天跟蹤了小孩,發現了他的秘密。管家拿了鋤頭,將墳頭的草連根挖起。小孩割不到草,母子兩又要餓肚子了。

小孩在墳頭哭得好傷心,邊哭邊用鐮刀扒管家挖過的地方。突然,一顆斑鳩蛋大小的透明珠子跑了出來。小孩只有帶著這顆珠子傷心的回家。

母親明白了原委。怕管家發現了這顆珠子,於是將珠子放在只有幾顆米的米缸里,不料第二天,母親發現米缸滿了。母親試了好幾次,又把珠子放在錢罐里,第二天錢罐滿了。母子兩靠這顆珠子又活了下來。

地主家的管家又奇怪了,母子兩都沒幹活,怎麼活的好好的呢,於是他天天去偷看母子兩,終於又發現了他們的秘密。管家將這個秘密告訴了地主,地主帶著人去逼母子交出珠子。兒子將珠子藏在嘴裡,一不小心將珠子吞進了肚子。

兒子感覺很難受,想喝水,喝了一缸又一缸,還想喝。沒辦法,母親只有叫兒子去河裡喝。兒子走到河邊,變成了人頭龍身。母親明白了,兒子吃的是龍珠,要變成龍了。只有揮淚送別兒子,兒子一步一回頭叩別母親,於是在河邊留下了二十四攤。終於,兒子化身成龍,游向了大海。

3、畫龍點睛

揚州有一奇人畫畫十分了得,官員楊明韓找他為自己畫一幅龍,作為皇上的生日賀禮,但是奇人的畫的龍在點了眼睛後竟然活了,於是官員在皇上面前再次讓奇人為龍點睛,龍再次活了,但是畫上留下了墳墓,奇人說自己全家被楊明韓害死,皇帝賜死了那官員。從此再不見那奇人的蹤影。

4、葉公好龍

春秋時期,楚國葉地諸侯子弟沈諸梁自稱葉公,他特別喜歡龍,他的屋樑、柱子、門窗及所有傢具甚至連衣服上都雕刻或綉制龍的圖案。天上的真龍得知後,專程去探望葉公,從窗戶上探進頭去。葉公一見真龍,嚇得魂不附體,連忙逃跑。

5、大水沖了龍王廟

傳說在很久以前,東海岸邊有座龍王廟。離龍王廟幾里遠的地方有塊菜地,菜地緊挨著一座廟。廟里的老和尚和種菜的老頭是好朋友,兩人經常在一起下棋聊天。

這天,他倆閑聊時,老頭神秘地對老和尚說「方丈,有件奇事,原先我那二畝菜園子都是我自己打水澆,可自從昨天開始,等我去澆園子時,菜園子已都澆過了,也沒看見是誰給澆的。你說怪不怪?」和尚聽了也覺得奇怪,決定去看看,弄個水落石出。

當晚,老和尚早早地來到菜園,在離那口水井不遠處藏了起來。整整盯了一夜,天快亮時,忽聽「咔嚓」一聲,從井內射出一道白光,飛出一隻像鵝似的怪物。

只見他兩只大翅膀「忽扇」了幾下,井水就溢出老高。眨眼間,那隻怪物又飛入井內。和尚到井邊看時,菜已全部澆好了。一連三個夜裡都是這樣。

老和尚練過武術,第四天夜裡,他帶了把寶劍,等那隻怪物剛一飛出井口時,一個箭步上去猛刺了幾下。那隻怪物翅膀一斜,一頭栽入井中。頓時,「轟隆」一聲巨響,井裂開有幾畝大的口子,大水翻滾。眨眼間,連幾里外的龍王廟前也是一片汪洋。

龍王大怒,帶領水兵前來與那怪物交戰。戰了三天三夜,怪物因寡不敵眾,現了原形。原來它是龍王的三太子,因犯了律條,被貶出了東海,受罪三年。三太子為了立功,想在凡間做些好事。

不想被和尚刺了一劍,一怒之下,掀開海眼,淹了龍王廟。與龍王交戰時又不敢泄露天機,造成一場誤會。後來,人們在議論這事時,都說「大水沖了龍王廟,自家人打自家人」。

E. 龍的傳說故事100

四海龍王:敖廣、敖欽、敖順、敖閏
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
青臉紅須為東,白發須為西,橘黃發須是南,黑發須者為北
中國人生活中的龍
龍並不是中國特有的,許多民族都有關於龍的神話傳說。但是像中國這樣,以龍為榮、為尊,而且各種事物都多少跟龍有點關系的國家卻是絕無僅有的。在中國,帶有龍名的地方數以千計,其中又有以數字為題的,如吉林省的二龍、江西省的三龍、遼寧省的四龍;有些以龍的身體為題,如江西省的龍頭、四川省的龍角、貴州省的龍額、黑龍江省的龍爪;有些以龍群為題,可以組成龍王、龍母、大龍、小龍、金龍、木龍、水龍、土龍等等。中國含「龍」字的江河,可查的就有四十多個,而我們熟識的黃、青、赤、白、黑龍,就分別在四川省(黃龍河)、河北省(青龍河和赤龍河)、天津(青龍灣河和黑龍港河)、甘肅省(白龍江)、上海(白龍港河)和黑龍江省(黑龍江),有以他們命名的江河。幾乎每一省都有龍江、龍湖、龍山、龍洞、龍泉、龍潭,還有數不清的龍王廟。
日常生活中也有龍的蹤跡。衣有龍袍、龍冠;食有龍蝦、龍眼、龍須面;建築有龍宮、龍亭;行有龍舟、龍車。傢具有龍椅、龍床。正月十五要舞龍燈,五月端午要賽龍船。動物有龍馬、龍蚤;植物有龍葵、龍舌蘭、龍須草、龍須菜、龍柏、龍爪槐。風水寶地叫龍穴,抽水的水車叫龍骨水車,大吊車叫龍門吊。天上有龍星,地下有龍脈。古代的類書中和龍有關的名詞不下數百。一千年前編輯的《太平廣記》搜集的龍的神話小說,就有八十一則。在中國,龍簡直無所不在。龍的文化,源遠流長。
龍的形象和圖騰
龍又是原始人的圖騰,是一種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的虛幻生物。今天所知道的龍的形象綜合了各種生物的特徵∶蛇身、獸腿、鷹爪、馬頭、蛇尾、鹿角、魚鱗。有研究指,龍的形象是經過不斷發展變化的,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經過戰爭和聯合,信奉龍圖騰的民族逐漸成為領導,龍的圖騰漸成為整個中華民族信奉的旗幟。其他民族原來信奉的圖騰的形象逐漸被吸收、被充實到龍的形象中去,因此龍的特徵愈來愈多,形象日益復雜和威武。
人們還把各種美德和優秀的品質都集中到龍的身上。我們從許多故事和傳說中看到∶龍是英勇善戰的,它什麼強暴也不怕;龍是聰明多智的,它甚至能預見未來;龍的本領高強,它能大能小,變化多端,興雲布雨,鳴雷閃電,開河移山,法力無邊;龍是富裕的,龍宮成了寶藏的集中地;龍又是正直的、能為人民著想的,為了解救人間乾旱之苦,它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在龍的身上集中了人們美好的願望,也常把世間的傑出人物稱為人中之龍,諸葛亮號稱卧龍先生就是大家熟識的例子。
龍帝與天帝
龍帝,亦即天帝,也叫玉皇大帝,傳說就是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的化身。在《史記.封禪書》中記載,黃帝和老百姓在首山採掘銅礦,把開采出來的銅鑄成一隻很大的銅鼎,放在荊山腳下。銅鼎鑄成時,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升天。黃帝就騎到龍背上去,他手下的群臣還有妻兒也都紛紛往上爬,一共上了七十多人。這時,龍升上天去,剩下的小臣擠不上,一個個都抓著龍的胡須。龍髯受不了重量而斷了,黃帝帶著的弓也被拉落下來,臣僚們只得抱著龍髯和弓號哭。黃帝升了天後便成為了天帝。
在《史記.天官書》中亦說∶「軒轅(黃帝名軒轅),黃龍體」,簡單點說,就是說黃帝就是黃龍的化身。黃龍即是龍帝,五行屬土,位居中央,是龍族之首,也是道教的宗教觀中天庭的主宰。在漢代的典籍中亦有提及∶「黃龍者,四方之長,四方之正色,神靈之精也。能巨,能細,能幽,能明,能短,能長,乍存,乍亡。王者不濾池而漁,德達深淵,則應和氣而游於池沼。」,說明了黃龍的形象。
傳說中的龍
古人把龍看成神物、靈物,而且變化無常,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既能深入水底,亦能騰雲登天。關於龍的傳說,在中國古代經典著作中幾乎每一本書都有,而關於龍的傳說和神話亦不勝枚舉。經典如《易經》,便將龍作了一完整系統的論述,並賦以哲學的含義。八卦中整體用龍來說明的就是乾卦,也是《易經》的第一卦。
除這之外,歷朝歷代都不斷有龍的傳說和神話出現,不少以「龍」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龍的傳說。上至黃帝的時代,便有黃帝乘龍升天、應龍助黃帝戰勝蚩尤的傳說;夏禹治水,傳說便有神龍以尾巴畫地成河道,疏導洪水;漢高祖劉邦,傳說便是其母夢見與赤龍交配而懷孕出生。從許多故事和傳說中看到人們常把各種美德和優秀的品質都集中到龍的身上。傳說中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就是紀念義龍為解人間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條。傳說玉龍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義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並立下規條,只有金豆開花才會予以釋放。人民因感激玉龍義舉而齊集一起炒玉米,因樣子像金豆開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錯,並釋放了玉龍。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傳統亦保留了下來。
當然,傳說里有義龍為善,便自然亦有惡龍為禍。隨著民智開啟,佛教信仰開始傳入等因素,民間對龍王的形象有了改變,作為道教傳統之一的龍王,亦開始出現反派的角色。在中國不少以「龍」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龍的傳說,其中亦不乏惡龍肆虐的故事。就像黑龍江,傳說以前便有白龍為禍,後來江邊的一個村中,有一家人臨產,並誕下了一黑龍。原來黑龍是來幫助除掉白龍的,村民依照其指示支持,最後白龍被除,人們為紀念黑龍而將江取名黑龍江。四川省的九寨溝有一卧龍湖,湖底有一奶黃色石樑,傳說是白龍的化身。九寨溝附近有兩條大河,一條叫黑水河,傳說以前住著一條大黑龍;一條白龍江,住著一條小白龍。傳說黑龍因妒忌九寨溝的風光而將那裡的水吸乾,小白龍知道後,便將白龍江的水噴灑到九寨溝,回復其美景。黑龍知道後便跟白龍展開惡斗,黑龍在不敵時使計放毒,小白龍被逼逃到九寨溝其中一個湖泊中。黑龍為查白龍的下落而驚動了藏族的萬山之神,最後被山神所囚,不能再作惡。萬山之神為表彰白龍而給它一套金黃色的鎧甲,這就是卧龍湖的傳說由來。
文學作品中的龍王
龍在民間文學藝術中都是人格化了的,海龍王有為民造福的,也有與民為害的。在神話小說《封神榜》、《西遊記》,戲曲雜劇《柳毅傳書》、《張羽煮海》中,都有善惡不同、性格似人的龍王出現。
在《西遊記》中,有許多關於龍的描寫以及龍的故事。隨著民智開啟,佛教信仰開始傳入等因素,民間對龍王的形象有了改變。在這以前,龍王的印象大體都是正面的,但到了佛教開始興盛後,龍王的地位開始下降,在《西遊記》中已變成了配角,甚至是丑角。《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的就是大家熟識東海青龍王敖廣的龍宮,四海龍王面對孫悟空時也無力反抗,只能顫顫驚驚地獻上金剛棒、黃金甲等寶物,而出場時間也寥寥可數;而因為放火燒了龍宮,差點被玉帝處死,幸好被觀音菩薩所救,成為了唐三藏的白馬的龍王,正是另一個大家熟識的西海白龍王敖閏的三太子。
《封神演義》中的龍王
除了在《西遊記》中提及過四海龍王外,另一部章回小說《封神演義》中亦有龍王的出現。《封神演義》又叫《封神榜》,是明朝中葉至晚葉時期,由許仲琳編定,亦有一說法是由揚州道教思想家陸西星所改作。
《封神演義》是以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故事為主幹,描述姜子牙封神的故事。在《創龍傳》中,田中芳樹多番提及到四海龍王奉天帝的命令,協助周朝討伐商紂,而且在《封神演義》中亦的而且確有龍王的出場。但在《封神演義》中,四海龍王在周武伐紂的戰爭中並沒有擔當任何重要角色。事實上就如《創龍傳》中龍堂始所言,在任何文學作品和典籍中,並沒有提及過四海龍王曾參與周武革命的戰爭。龍王在《封神演義》中的角色,差不多跟在《西遊記》中一樣,變成了配角、丑角。
在《封神榜》中,哪吒扮演了孫悟空在《西遊記》中的角色。頑劣的哪吒不知自己身上帶著的肚兜和腕鐲是仙人的寶貝,在九河灣洗澡時將肚兜放在水中,做成了東海震動,連水晶宮也震動起來。東海龍王敖廣(亦有一說法稱敖光)派人調查,但派去的人卻被頑劣的哪吒以寶貝打死了。敖廣再派自己的三太子調查,但三太子也一樣被哪吒所殺,更被哪吒剝皮抽筋。最後敖廣向哪吒父親李靖大興問罪,並聲言要向天帝奏告。哪吒心裡不服氣,追回在路上的敖廣揍了一頓。最後四海龍王向天帝上奏此事,抓著了李靖一家解上天庭審判。這時哪吒一人擔當過錯,剖腹剜腸、剔骨肉還父母,這才平息了此事。最後哪吒在師傅太乙真人的幫助下復活,並擔當了武王伐紂戰爭中的先鋒。在這以後,在《封神演義》中便沒再提到龍王。由此可見,四海龍王協助周朝討伐商紂的說法,確實純粹是田中芳樹的創作,並無確切的神話和傳說的背景支持。
龍泉鄉的傳說
《創龍傳》中提到,龍泉鄉是在青海省某處地方,事實上青海省又有沒有龍泉鄉呢?前段已有說過,差不多每個省都有以「龍」命名的地方,而以龍泉為名的地方亦有好幾個。那龍泉在什麼地方?一般認為是現在浙江省的龍泉縣,在唐朝以前,此地稱為龍泉鄉,唐朝開始在此建縣。龍泉的名字,是因一柄「龍泉寶劍」而來。據春秋時代越國的史書《越絕書》上有這樣的記載∶楚王聽說吳國有個干將,越國有個歐冶子,都是鑄劍名家。於是派人用重金請兩位名家為楚國鑄幾把鐵劍。二人應聘之後,鑿通了茨山,把山中的溪水排乾,找到了鐵礦精華,鑄成三柄寶劍,一曰龍淵,一曰太阿,一曰工布。後來因避唐高祖李淵的諱,龍淵劍便改稱為龍泉劍。剛才說到的浙江省龍泉縣,縣城以南有一劍池湖,相傳就是歐冶子鑄劍的地方,也稱為龍淵,因此此地才稱為龍泉。
但是還有幾處地方也叫龍泉。浙江省除了剛才的龍泉縣外,亦有一處龍泉在永嘉縣。據《水經注》說,泉眼之中水紋成為蛟龍的形狀,牲畜都不敢在這里飲水。河南省西平縣也有個龍泉。古書上說此泉水可以砥礪刀劍,使刀鋒堅利。江西有一龍泉場,南唐時曾立為龍泉縣,現在叫遂州。貴州有一龍泉坪,明清時也稱為龍泉縣,後來改為鳳泉縣、鳳崗縣。那麼,青海省有沒有龍泉鄉?在可考的數據中,沒有。也許有小村小鄉是這樣叫也說不定,但是否真能通往昆侖就不得而知了。
龍王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由此,龍王之職就是興雲布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龍王神誕之日,各種文獻記載和各地民間傳說均有差異。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龍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多它]龍,無角名虯。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民間是祥瑞象徵,在古時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

傳說
蠻龍歸正的神話
據說,大禹治水有三樣法寶:一是伏羲給他的河圖、玉簡;二是天上的應龍,用尾巴劃地,給他指引方向,禹沿著應龍劃尾的線路,領著民工開鑿河道,疏導洪水;三是大烏龜,把息石和息壤投到低窪的地方。

有一天,一條全身烏黑的龍,在壩邊的洪水裡翻身打滾,興風作浪,把大禹他們辛辛苦築起來的大壩弄倒了。應龍告訴禹王,這是一條蠻七蠻八的蠻龍,邪氣太重,歸不了正的。於是烏龜友誼著大禹上了一座高山,看見那條全身烏黑的巨龍,頭上長著一對雪白耀眼的龍角,正在嬉戲翻騰,不時掀起沖天的浪。大禹指南它,它全然不理。大禹於是取出一塊小小的五彩息石,放在烏龜的尾尖,那息石立即成為一塊斗大的巨石。
烏龜只把尾巴輕輕一揮,天空就劃出一道朦朧虹樣的弧線,五彩息石不偏不倚地落在烏龍腦門頂上的兩只龍角之間。 烏龍哈哈大笑說:"這塊小小的花石頭,奈何我不得。
可那五彩息石,無時無刻不在膨脹變大。不一會,便把蠻龍的兩面三刀只龍角撐緊了,疼得它直搖頭。五彩息石一直不斷生長,最後終於把蠻龍制服了。從此,蠻龍成了大禹一個得力助手,聽候大禹調遣。

龍窯的傳說
傳說古時候太湖裡有一條渾身墨黑的烏龍,長大以後,玉皇大帝就召它到天上專管耕雲播雨的事情。哪個地方乾旱了,烏龍先到太湖喝足了水,再向那個地方噴。烏龍噴出來的水就是雨。
但有一個地方,玉皇大新聞社卻不準烏龍去噴水,這地方就是太湖西面丁山、蜀山一璉。因為這地方的老百姓不敬天帝,所以玉皇大帝要懲罰他們。 但是烏龍不忍心看到這個地方的老百姓受苦,就偷偷地降了雨,這一下惹惱了玉帝,派天兵天將捉拿烏龍,烏龍與天兵天將格鬥,打得天錯地暗,終因寡不敵從,渾身是傷,摔到地下,死了。當地老百姓非常感激烏龍,就把烏龍的屍首埋了。
不知過了多少年,葬土的土堆上出現了許多洞口,人們發現,洞里全是空的,烏龍的屍骨不見了,留下了一個長長的地道。後來人們用這個空洞當作燒窯的洞,發現陶器燒得又多、又快、又透、又省柴。從此這個地方就叫烏龍窯。當地又仿照烏龍窯造了許多窯,就叫做"龍窯"。

龍馬負圖的傳說
在河南洛陽東北孟津老城一帶,在遠古時候是一片水草豐盛的地方。傳說古代曾經在圖河裡出現過一個妖怪。它頭似龍,身似馬,滿身的鬃毛捲成無數個漩渦。人們按它的形狀,就叫它龍馬。據說這龍馬是水中蛟龍變的,兇猛無比。它的到來,使附近洪水橫流,莊稼毀壞,人們無法生存下去。
正當人們處於生死存亡的時刻,伏羲乘坐六龍,來降服龍馬。說也奇怪,龍馬立即變得溫順善良起來。後來,杖羲根據龍馬身上的漩渦,認真研究,坐了八八六十四天,終於研究出了八卦圖。"龍馬恰為天地用,圖河先得聖人心。"後世為紀念伏羲和龍馬,修建了一座寺院,叫負圖寺,寺前高豎兩塊大碑,上刻"圖河故道"和"龍馬負圖"。

大鵬斗孽龍傳說
在納西族的傳說中,過去有個大酋長,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為了怕他死後兒女爭奪家產,就把天地各劃一半,兒女各一半,並指定了兒子住在陸地是人,女兒住在海里是龍。
後來,酋長死了之後,住在海里的龍不斷侵佔陸地,龍子龍孫也經常毀壞人的莊稼。為此,人請來了金翅大鵬,把那海底的孽龍抓起來捆住,給她一次狠狠的懲罰。從此,孽龍再也不敢侵犯百姓了,人們安居樂業,幸福地過著生活。

小白龍的故事
泰山黑龍潭下邊有個白龍池,據說小白龍從前住在這里。有一次,玉皇大帝叫小白龍下一場狂風暴雨,但他不忍心毀壞老百姓的莊稼,只下了一場牛毛細雨。這下激怒了玉帝,罰他到人間做苦工。
小白龍到人間去做短工,並和一個姓崔的姑娘相愛結婚。有一年,趕上大旱,莊稼都快乾死了,小白龍偷偷地顯現龍形,幫助下了一場透雨。但它的原形還是讓人發現了。它的妻子聽到傳聞後,不相信,追問丈夫,並讓它現出原形給她看看,小白龍被逼無奈,現出原形,一下子把它的妻子嚇死了。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小白龍為民澆地的好處,在泉邊蓋了座白龍廟。

龍女盜神鞭
秦始皇統一六國當了皇帝之後,還覺得不滿足,心裡老想著要是能把西邊的山填進東邊的海,國土都變成了平原,更加廣大,那才稱心如意,只是一時想不出好辦法,這個念頭只能放在心裡。
那時候,北方有個錦奴民族,經常南下騷擾秦朝邊境,秦始皇下令從全國各地抓了許多人到北邊修長城,監工們逼著這些人沒日沒夜地幹活,不少人累病累傷,暴屍荒野,可是為了趕工期,朝延哪顧得上勞工們的死活,仍然把成批成批的人押來打樁、背土、抬石、砌牆,長城還沒修到一半,山裡山外就已是一片白骨。
這情形驚動了天上一位好心的神仙,為了解除人間的痛苦,她變成一個拄著拐杖的老婆婆來到長城工地,假裝尋找自己的兒子,混進了採石隊伍。她拿出一捆又細又長又好看的花線,分發給這里的每一位民工,告訴他們只要把線的一端系在石頭上,牽著另一端就可以輕松地把石頭拉走。大家誰也不相信一根細花線可以拉動幾千斤重的大石頭,但又不忍忤了"老人家"的好意,只好用一根線拿來試一試,沒想到奇跡真的出現了:好幾千斤的石頭象一個大棉花團一樣輕輕一拉就往前滾了好幾米!大家高興極了,連忙向"老婆婆"道謝,"老婆婆"卻早就沒了蹤影--她又到別的地方散發花線去了。這以後幾天,民工們幹活比以前輕松多了,有說有笑,活也幹得更多了。
可惜好景不長,這秘密很快被監工們發現了,監工們又馬上報告給了秦始皇。秦始皇起初也不相信,親自來到工地上觀察,果然不假,不由地他又動起了幾年前的心思:一根細花線就有這么大的神力,要是把所有的花線集中起來做成一條鞭子,不就可以趕動大山,完成 把大山趕往大海的宿願了嗎?他越想越興奮,彷彿已經看到了移山填海的壯觀場面,立即下令沒收所有的花線。回到咸陽,連夜召來民間的能式巧匠,把花線織成了一條粗壯有力的"趕山鞭"。
鞭子做成了,等了一夜的秦始皇迫不及待地朝著附近的華山揮起了神鞭,橫抽一道梁,豎劈一道川,把個美麗敦實的華山打得到處是稜角、崖壁,變得險峻無比。
看見"趕山鞭"有如此神愛,秦始皇稍做准備就出發了,他來到中國的最西邊,命令一個將軍牽著一頭大象在前面領路,他自己在後面不停地朝沿途的大山群山舞動鞭子,山神們都怕挨神鞭打,拚命地跟著大象朝東跑,一路上,山越集越多,好象漫天蓋野的獸群在移動,那情景好不壯觀!不幾天,青藏高原、黃土高原上的山都被趕了下來。
秦始皇趕山填海的消息很快傳到了東海龍宮里,老龍王急得坐卧不安--要是真的把海都填平了,他到哪裡安家呢?他想上天請神仙收回神鞭,時間又來不及,要知道天上一天,人間就是一年,等他奏准玉帝,恐怕東海早就變成了一馬平川的陸地 ;去攔秦始皇吧,又怕秦始皇翻臉朝自己打上幾鞭。唉,苦思冥想沒有結果,龍王差點急暈過去。
龍王有三個女兒,最小的女兒三公主最善解人意,又聰明又漂亮。她見父王悉成這個樣子很是心疼,以為父王得了什麼重病,特地跑過來問長問短,龍王只好把實情告訴了她,誰知三公主聽了掩口一笑:"我當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不就是不讓秦始皇再趕山嗎?這有什麼難,父王就請在家等我的好消息吧!
說完好就轉身出了龍宮,隻身來到秦始皇趕山的必經之地--貴州平壩的高峰山下,搖身一變,變成了一個美麗動人的仡佬族少女,拔下頭發上的金簪隨地一劃,在山腳下靠大路的地方奇跡般地出現了一座涼棚,棚內的桌子上放著熱乎乎的香茶和香噴噴的飯菜,三公主坐在棚內耐心地等著秦始皇。
再說秦始皇連著趕了幾天的路,又累又餓又渴,天快擦黑的時候到了高峰山,看見路邊涼棚內有桌有椅有茶有酒有菜,還有一位秀色可餐的仡佬少女,他本來也是個貪杯戀色之徒,哪肯放過這個大好的機會。他走進涼棚,大大咧咧地往椅子上一坐,把趕山鞭順手放在桌帝,叫酒要菜,花言巧語地和三公主調笑。三公主一面與秦始皇周旋,一面殷勤地勸酒夾菜,不一會兒,干什麼就被灌得酩酊大醉,躺在地上呼呼大睡。三公主從棕樹上摘下一片棕葉,吹了幾口氣,變成一支難辨真偽的假"趕山鞭",換下了威力無窮的真鞭,高高興興地回龍宮向龍王報捷去了。
秦始皇一覺醒來,天已大亮,睜眼一看四面荒草,連人個鬼影也沒有,昨天喝灑的涼棚,滿桌的酒菜和那個美麗的姑娘也都不見了蹤影,所幸"趕山鞭"還在身旁,他站起來,攔攔身上的草沫,彈掉帽上的灰塵,繼續趕山。他左抽一鞭,可抽一鞭,群山紋絲不動,他連抽十幾鞭,鞭子都抽爛了,還是沒有一點兒效果,這才明白著了那少女的道,鞭子被調了包,只好垂頭喪氣地回咸陽去了。那些被秦始皇從高原上趕下來的山再也回不去了,都聚集在廣西、貴州一帶,就是今天的十萬大山。

龍女的傳說
龍女的傳說較早的源於唐代。《梁四公記》載東海龍王之女掌管龍王寶珠,梁 武帝以燒燕獻龍女,龍女報之以各種珠寶。在佛經中也有龍女成佛的故事。唐代以後,龍女的故事多與男女愛情有關,如唐代李朝威的傳奇《柳毅傳書》,敘述了一個凡人與龍女從相識、傳書到戀愛結婚的故事。唐末時又有人信此作《靈應傳》,五代是杜光庭的《錄異記》中也有類似的故事。
我國元代戲劇家李好古的雜劇《張生煮海》,其中主人公龍女三娘是東海龍王之女,她美麗而單純。一日,為驅遣心中的懷春悉緒言,便帶著侍女一起到海上散心,聽到了張羽的彈琴聲,深為感動,於是她不顧自己是龍神之女,和張羽私訂終身,還主張向張羽贈送定情信物--鮫肖手帕,並約定八月十五中秋佳期節招張羽為婚。最後在張羽的斗爭下,迫使她父親龍王應允了婚事,終於和張羽結為美滿夫妻。

龍王家族的有關故事
傳說龍王有自己的家族,有龍子、龍女。在六朝〈僧護經〉中說,印度有五百商人入海,請佛僧做隨行法師,到了海上他卻被龍王請去,為龍王的四龍子講敘佛經。〈西遊記〉中也有龍子化馬為唐僧坐騎的故事。明代徐應秋在〈玉堂變薈〉中記載龍生九子,並具有不同形象、性格、愛好的有趣傳說。

閱讀全文

與遷安大龍廟的故事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健康達人做什麼的 瀏覽:215
順風局也會輸什麼意思愛情 瀏覽:414
成都幸福里房價多少錢一平方 瀏覽:169
宮中美女數第一是什麼生肖 瀏覽:226
大連疫情健康碼叫什麼 瀏覽:184
美國經濟危機有哪些教訓 瀏覽:905
老梁如何讓身體健康 瀏覽:38
我的幸福童年生活怎麼寫 瀏覽:74
屬馬和屬蛇的婚姻如何男馬女龍 瀏覽:180
游泳池認識的美女怎麼發展 瀏覽:347
經濟女孩出自哪個音頻 瀏覽:421
韓孝周幸福一共多少集 瀏覽:309
農民在哪些事業單位 瀏覽:373
淘寶達人經濟有什麼特色 瀏覽:273
人體健康評分多少才算好 瀏覽:553
怎麼表達家庭經濟狀況不好 瀏覽:801
進事業編考試科目有哪些 瀏覽:365
政務中心哪些是事業編 瀏覽:721
什麼樣的行為才觸動婚姻法 瀏覽:530
老公沒事業心婚姻如何繼續 瀏覽: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