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成長教育》:從三個角度剖析珍妮迷失自我誤入歧途的原因及思考
前言:《成長教育》 這部電影是根據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記者琳·巴貝爾(Lynn Barber)的回憶錄改編而成。曾獲2009年聖丹斯電影節觀眾選擇獎和攝影獎,被提名劇情片陪審團大獎,並獲2009年奧斯卡最佳電影獎。
這部電影講的是蘿莉少女偶遇心機大叔,陷入愛河放棄學業,最終發現大叔已婚,被拋棄後又重拾學業最終考入牛津大學的故事。
這是一部關於 女性成長 的教育故事,是一部每個少女都應該看的 教育片 。同時,這部電影討論的主題時至今日都仍舊是個問題:
•女孩子為什麼要讀書?
•讀得好還是嫁得好?
•為什麼寶貴的青春要用來好好上學,而不是浪費在談戀愛上?
•為什麼強調女性要上大學,要變得獨立、強大、優秀?
今天我就從家庭、個人、社會三個角度來談談女主珍妮,十足的學霸最終誤入歧途的原因,為追求嚮往的生活選擇退學,最終被生活狠狠的拋棄後幡然醒悟又重新找回初心的心路歷程。此外,在影片最後我會探討下這部電影帶給我們的深刻思考與現實意義。
首先,體現在對珍妮的學習態度上。
珍妮不能拉自己喜歡的大提琴,卻不得不參加不喜歡的青年管弦樂隊。原因是大提琴已經是她的愛好了,而愛好是不需要再浪費時間練習的。而不參加管弦樂團就會被認為不守規矩,對申請牛津沒好處。而珍妮,只有無奈卻又諷刺的回復父親傑克:「牛津可不想招能為自己著想的人。」
傑克只想著通過考上牛津大學讓珍妮融入上流社會的圈子,只允許做對申請牛津有用的事,其餘的事,似乎都不值得為之浪費時間,他根本不關心珍妮是否真的喜歡。
當珍妮在自己的房間聽著歌曲沉浸在美好的旋律中時,突然父親來了:「我不想聽到法國歌曲!法國歌曲不在我上次看到的教學大綱上!」。於是,珍妮趕緊坐起來關掉音樂,傑克的做法實在令人緊張與無奈。
珍妮在第一次見到大衛時說:
「等我以後上大學了,要看自己想看的書,聽想聽的音樂,看畫展、法國電影,和見多識廣的人聊天。」
她是如此的渴望自由與美好。而這些嚮往的事,只有上大學真正獲得自由後才能去做,此時,現在的她只能每天重復枯燥又乏味的生活。
珍妮喜歡的音樂會,父親卻說沒意義,想看的書不能看,想聽的音樂不能聽。這也導致珍妮渴望美好、浪漫的生活,為之後的誤入歧途埋下了伏筆。一直生活在枯燥乏味生活中的她,當有一天遇到如此會製造浪漫、深諳人性的大衛,誤入歧途對於珍妮來說就是遲早的事旁頌彎。
其次,體現在對待金錢的觀念上。
珍妮的拉丁語考試不及格,當母親提出五先令一小時報個輔導班時,傑克卻不停的抱怨生活中處處都在用錢,並且認為供珍妮讀書最後也可能是在浪費錢。
足以體現出傑克是個沒有格局和眼界的人。對珍妮抱有很高的期望,卻不願意花五先令一小時讓珍妮上輔櫻逗導班。而這種原生家庭帶來的金錢觀在一定程度上也深刻的影響著珍妮。
有錢的大衛能讓珍妮出入高檔餐廳、享受高雅的音樂會、喜歡的名畫能高價拍下、到法國為她過浪漫的生日。而這一切,運悶都是並不富裕的家庭給不了她的,這也是她最終選擇愛情放棄學業的重要原因。
最後,體現在父母愛慕虛榮的本性上。
當珍妮告訴傑克要和大衛一起去聽音樂會時傑克的反應很堅決地說不同意。但見到大衛後,面對如此紳士優雅、風度翩翩的大衛,傑克竟然結巴的說不好話了。而母親也被他的贊美而沖昏了頭腦,於是,夫婦兩人心裡對大衛的戒備和不信任感瞬間煙消雲散。
聽說大衛是牛津畢業的,且認識牛津的劉易斯。傑克夫婦抑制不住的滿心歡喜,對大衛的好感明顯又多了幾分。認為大衛可以幫助珍妮爭取到進入牛津的機會,從此過上上流社會的生活。
而大衛也很會打心理戰,成功說服傑克同意帶珍妮去聽音樂會。諷刺的是,當媽媽問到能多定幾張票一起去嗎,傑克竟然說不能。大衛一二再,再而三的突破傑克的底線,同意帶珍妮去聽音樂會,同意十一點半之前送珍妮回來,同意帶珍妮去牛津、去法國巴黎。
影片的最後,失望的同時,也理解和心疼這位父親。 一切虛榮的背後都是為了珍妮不再重復自己曾經內心的害怕,為了讓珍妮接受最好的教育,過上上流社會的生活。寧願內心害怕也願意賭一把相信大衛能帶給珍妮他們想要的。然而,這一賭代價太大了。
首先,除了學習別無選擇,枯燥的生活令人想逃離。
上什麼大學、聽什麼歌、干什麼事都得聽父親的,導致珍妮的內心其實是極度叛逆的。在父母同學眼裡是乖乖女、優等生,成績優秀,名列前茅。其實內心還是渴望自由,渴望離開父母的管束:
等我大學畢業後,我要去法國,去巴黎,抽煙,穿黑色的衣服,聽雅克布雷爾的音樂。
一方面要極力的配合父母學習他們認為有用的知識,另一方面要壓抑自己的喜好。生活本已經枯燥,還不能有興趣愛好,內心與現實的沖突和矛盾導致了她更嚮往美好浪漫的生活,而她所幻想的一切美好生活在遇到大衛後都一一實現了。
其次,珍妮本性其實是個追求浪漫的人,渴望時尚有品味的生活,但同時又涉世未深,容易被騙。
大衛帶他參加音樂會,去高級餐廳用餐,她見到了大衛熱情友好、穿著時髦的朋友。在富有情調的夜晚和歌聲中,一切都看起來那麼美好夢幻。這似乎給珍妮心裡強烈的沖擊,珍妮有生以來第一次體驗到了如此浪漫的生活。這個夜晚,用珍妮的話來說,是人生中最棒的夜晚。
接下來大衛帶她參加名流派對,出入藝術品拍賣,住高檔豪華的酒店,給她奢靡的生活,帶她享受浪漫,她完全沉迷於燈紅酒綠的生活了。甚至在發現大衛真正的工作就是以偷竊為主時,雖然她不能接受,但還是被大衛說服了。
此時,她顯然不願意再回到曾經的生活了,相比於實現牛津夢,她更願意過這種所謂的上流社會的生活,她享受這種有趣的生活。
對於校長認真的忠告,提醒她「每個有價值的工作都需要學位」時,她不以為意,不屑的表情,轉身離開。
面對英語老師苦口婆心的勸說,告誡她「你聰明、漂亮,但你的男朋友會對你的聰明感興趣嗎?」,她卻毫不留情的反駁。
此時的她,或許覺得自己已經不需要靠牛津夢來實現她夢想的生活了,她已經找到通往上流社會的方向和道路了。既然不用付出和努力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為什麼還要再努力學習呢?此時的珍妮已經完全迷失了,更沒有人能勸的了她。
最後,受父母價值觀的影響:既然靠男人能得到的生活,為什麼要苦苦努力呢?
當大衛向珍妮求婚的時候,珍妮並沒有正面回復他,當她問父母如果不上大學,而是去結婚,會怎樣?
而父親的回答卻是令人失望的:
不管是大衛還是上牛津,其實都只是通往上流社會的手段而已。 正如傑克所想的,上了牛津和可能會遇到一個好律師,可明晚的宴會舞會就也能遇到好律師。所以,何必要再上牛津呢?面對如此令人滿意的金龜婿,靠男人能得到的生活,為什麼要苦苦努力呢?
此時的珍妮已經完全迷失,被愛情沖昏頭腦了。如果父母能清醒點,在關鍵時刻拉她一把或許還能救回珍妮,然而,一切都晚了,父母也被大衛蒙蔽了雙眼。同時,父母的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默許了珍妮放棄學業和大衛在一起的決定。
大衛滿足了珍妮所有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這個優雅風度的成熟男人為她枯燥的學習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樂趣和驚喜。帶她參加音樂會,出入高檔餐廳,參加拍賣會,體驗大城市的燈紅酒綠和浮華奢靡。滿足她去渴望已久的巴黎過17歲的生日,帶她體驗了所謂上流生活的浪漫奢華。而這,一直都是珍妮希望通過牛津來實現的,而大衛滿足了她所有的美好願望。
充分騙取了父母的信任和認可
只能說大衛這個男人太會演戲了。在傑克夫婦面前總是幽默風趣、彬彬有禮。會編故事,投其所好,很快就贏得了父母的信任。
大衛欺騙傑克夫婦自己是從牛津畢業的。此時的傑克認為大衛或許會對珍妮進入牛津有幫助:
你需要這個,有人能幫你找到關系,我們認識的人總有限。
一開始傑克並不接受大衛帶珍妮去牛津的邀請,但聽到大衛說現在不去那就等兩年後再去好了,他們顯然等不到兩年後。此刻母親趕緊接過話說這或許是個機會。
而當傑克心中還有某些疑慮的時候,大衛早已准備好說辭:克萊夫會給她在學院里找個房間,非常的容易。讓傑克夫婦放心,並暗示自己不會和珍妮住一起,這樣一說,他們自然就沒什麼可擔心的了。
不得不說,大衛深諳世故,摸透了人性背後的心理,可以說,傑克在他面前所有的拒絕似乎都顯得太無力和蒼白了。
傑克夫婦為了讓珍妮離上流社會的生活更進一步,為了能進牛津,為了他們所渴望的關系,底線真的一退再退,他們完全不擔心珍妮是否會受到傷害、被騙。或許,此時的傑克夫婦正因為認識這么一個成熟的大衛而滿心歡喜。
在這部影片的最後,珍妮終於覺醒了,明白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沒有捷徑的,同時,也真正明白了考上牛津的意義。
最後,結合珍妮成長過程中的故事談談本片帶給我的幾點思考和啟發:
①父母的格局和見識,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於丹說:成長的關鍵在於給自己建立生命格局。
大格局才能有大作為。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作為父母,眼界和格局不僅決定我們自己能達到的高度,更能決定我們的孩子以後能走多遠。只有能看得更遠,才能走的更遠。
為什麼有的人寧願早早出去工作掙錢也不願意上大學?因為上大學所帶來的回報是漫長而充滿不確定性的,而當下通過工作所獲得的回報卻是即刻的。所以他們願意放棄能產生無數倍回報卻需要等待的上學機會而選擇能看到眼前利益的工作。再者,這種生活是無比枯燥的,能堅持下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而這些,是涉世未深的孩子們所不能預見的。只有父母們有遠見,才能在關鍵時刻為孩子們指點迷津。同時,有遠見的父母教給孩子的是價值觀,而不是各種規則。不是條條框框的限制和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的要求。
②生活沒有捷徑,想要的生活要自己爭取。
作為女性,到底是要通過自己努力得到想要的生活還是通過找個有錢的另一半來實現自己人生逆轉?
現在這個時代,或許只能靠自己,別人能給你一時的滿足卻不能給你一輩子的安全感。所以想要的東西要自己去爭取,這樣得來的安全感才更可靠。
珍妮最終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已經付出太大代價了,或許我們很多人都像珍妮一樣,只有吃了虧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最後才能真正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上帝給的一切都是明碼標價的,也不要總是期待天上掉餡餅的好事,這種幾率太低了,與其苦苦等待別人帶給自己什麼,不如自己努力獲取想要的一切。
③跌倒了,要勇敢的站起來。改變,一切都不晚。
如果珍妮從此一蹶不振,放棄未來。那這一輩子就真的沒有任何希望了。還好,珍妮終於醒悟了,從此心無旁騖發奮讀書最終考取了牛津大學。正如珍妮校長所說的「每個有價值的工作都需要學位」。學習,終究是最正確的事。
所以,想要改變任何時候都不晚。能擊垮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犯錯誤不可避免,能從錯誤中吸取經驗重新開始也是一種勇氣。
最後,希望我們能摒棄讀書無用論一說,不僅僅是女性朋友們,所有的人都能清醒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專一且專注的為之奮斗。
㈡ 成長教育小說的情節主要是關於()
成長教育小說的情節主要是關於(青春、成長和幻滅等問題)
關於成長的小說推薦: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三部曲的第一部,講述的是小阿廖沙3歲喪父後跟隨母親來到外公外婆家生活的故事。
在外公家裡,外公和舅舅都是自私、暴躁之輩,過著「野蠻的俄羅斯生活」。母親則離開後又改嫁,只有慈祥、善良、樂觀的外婆給敬扒阿廖沙的童年帶去了一些陽光和詩意,讓這段時光不全是艱辛,外婆也影響了阿廖沙,幫助他成為了一個正直孝順、善良聰明的人。
不得不說,《童年》里的外婆形象是真的光輝又動人。外婆非常熱愛生活,哪怕年幼時乞討,也記得的是四季的美麗風景,她會跳舞,會組織有趣的聚會,大家一起喝酒聊天講故事。
即使家人因為家產而爭執吵架,外婆也依然幫助他們,為他們祈禱;就算晚年外公和她分家之後,依然會買好菜好肉,也寬慰阿廖沙:「我來掙錢養活你,也養活我自己,不要擔心」。
生活縱使困苦,一個內心豐盛的人也會看到詩意和美好,就像阿廖沙的外婆。在現實主義之中,也會有浪漫主義的存在。
而我們的身孝稿蘆邊,也許就有這樣一位長輩,在默默地影響著我們,指引著我們,為我們的人生鋪墊底色。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的經典自傳體小說,回憶了6歲小女孩英子居住在北京城南時所經歷的童年往事,也是直接的第一人稱視角,更顯童真。
這其中,英子曾幫助鄰居「瘋」女人秀貞找女兒,也認識了供弟弟讀書的厚嘴唇年輕人,還曾想辦法斷了爸爸對蘭姨娘的念頭,問被生活所迫的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而最終她也迎來了自己的長大。
孩童視角的文學作品,其好處就在於真實敏感,孩子自有其敏銳的洞察力,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也有自己探索世界的方式。
可惜的是,時間流逝下,誰都終將長大。小英子也逐漸和那些親人、玩伴、朋友一一告別,開始承擔起肩上的責任和義務。
「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或許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曾渴望成長,但真到時候了卻又害怕長大。
可人生只能向前走,只有一次的童年會變成我們珍貴的寶藏,你說呢?
㈢ 《成長拉索爾貝克》課文概括是什麼
《成長》是一部自傳體小說,以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的美國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單親家庭中的小男孩在母親的教育下成長成才的故事。《成長》既是典型的美國式的勵志故事,也可以說是一本家庭教育指南。即使在今天,書中所提及的問題仍然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拉索爾·貝克,出生於1925年,母親是鄉村教師,父親是工人。拉索爾天生羞怯,體格瘦弱,性格內向,資質平常。父親死後,他隨母親從農村輾轉來到城市,寄居在舅父家中。
時勢的艱辛,寄人籬下的生活,讓他過早體驗了生活的艱辛,分擔了家庭的責任。歷經人生變故而愈發意志堅強的母親就把年幼的他推向一家之主的位置。
在母親的不斷引導、敦促甚至驅使下,拉索爾八歲做了報童,之後學過音樂,當過倉儲市場搬運工、郵局小職員等。
經過不斷嘗試和數次失敗,他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贏得了自尊和他人的尊重。太平洋戰爭爆發,拉索爾應征入伍,成為預備役海軍飛行員,退役後從地方小報的調查員做起,一步一個腳印,終於成為一名優秀作家。
作品介紹:
《成長》是一部自傳體小說,以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的美國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單親家庭中的小男孩在母親的教育下成長成才的故事。
《成長》既是典型的美國式的勵志故事,也可以說是一本家庭教育指南。即使在今天,書中所提及的問題仍然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㈣ 關於教育孩子成長的故事有哪些
父母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知道怎麼 教育 孩子,不過別擔心,我來幫你。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關於教育孩子成長的 故事 的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關於教育孩子成長的故事
故事1:《用上所有的力量》
星期六上午,一個小男孩在他的玩具沙箱里玩耍。沙箱里有他的一些玩具小汽車、敞篷貨車、塑料鏟子和塑料水桶。在松軟的沙堆上修建公路和隧道時,他在沙箱的中部發現一塊巨大的岩石。
小男孩開始挖掘岩石周圍的沙子,試圖把它從泥沙中弄出去。他的力氣很小,而岩石卻很大。手腳並用,看起來沒費多大的力氣,岩石便被他連推帶滾地弄到了沙箱的邊緣。不過,這時他才發現,他無法把岩石向上滾動,翻過沙箱邊牆。
小男孩下定決心,用盡了各種 方法 ,一次又一次地向岩石發起進攻,可是,每當他剛剛覺得取得了一些進展的時候,岩石便滑落了,又重新掉進了沙箱。
小男孩氣得大叫,使出渾身的力氣猛推石頭。但是,岩石再一次滑落了下來,弄傷了他的手指。
最後,他傷心地哭了起來。這整個過程,男孩的父親從起居室的窗戶里看得清清楚楚。當淚珠滾過孩子的面頰時,父親來到了他跟前。
「兒子,你為什麼不用上所有的力量呢?」父親的話溫和而堅定。
「但是我已經用盡全力了,爸爸,我已經盡力了!我用盡了我所有的力量!」垂頭喪氣的小男孩抽泣道。
「不對,兒子,你並沒有用盡你所有的力量。你沒有請求別人的幫助。」父親糾正了他的說法。
父親彎下腰,抱起岩石,將岩石搬出了沙箱。
面對困難,抱著頑強的態度與執著的精神固然不錯。但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有時,借用你周圍人的力量,可能會使你更快更好地完成,教育孩子從小具有團隊精神尤為重要。
故事2:《最大的蘋果分給誰》
一個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來自家庭,來自母親對孩子的早期教育。美國一位著名心理學家為了研究母親對人一生的影響,在全美選出50位成功人士,他們都在各自的行業中獲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時又選出50位有犯罪紀錄的人,分別給他們去信,請他們談談母親對他們的影響。有兩封回信給他的印象最深。一封來自白宮一位著名人士,一封來自監獄一位服刑的犯人。他們談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時候母親給他們分蘋果。
那位來自監獄的犯人在信中這樣寫道: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各不同。我一眼就看中一個又紅又大的蘋果,十分喜歡,非常想要。這時,媽媽把蘋果放在桌上,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我剛想說要最大最紅的一個,這時弟弟搶先說出我想說的話。媽媽聽了,瞪了他一眼,責備他說: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
於是,我靈機一動,改口說:「媽媽,我想要那個最小的,最大的留給弟弟吧。」
媽媽聽了,非常高興,在我的臉上親了一下,並把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獎勵給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從此,我學會了說謊。以後,我又學會了打架、偷、搶,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東西,我不擇手段。直到現在,我被送進監獄。
那位來自白宮的著名人士是這樣寫的: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各不同。我和弟弟們都爭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們說:「這個蘋果最大最紅最好吃,誰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現在,讓我們來做個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三塊,你們三人一人一塊,負責修剪好,誰做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得到大蘋果!」
我們三人比賽除草,結果,我贏得了那個最大的蘋果。
我非常感謝母親,她讓我明白了一個最簡單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她一直都是這樣教育我們,同時自己也是這樣做的。在我們家裡,你想要什麼好東西都要通過比賽來贏得,這很公平,你想要什麼、想要多少,就必須為此付出相應努力和代價!
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孩子未來世界的手。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你可以教他說第一句謊言,也可以教他做一個誠實的、永遠努力爭第一的人。
父母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
1、體驗志願者生活,從中學習本領
現在的社會環境下,孩子們很少有付出心態,都是在享受當中,父母對他們的給予也是理所當然的。所以說把孩子送到一些貧困的地方去從事一段時間的志願者,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一件好事。
2、訓練孩子的體力和意志力
溫室的花朵哪能經得起風吹日曬呢。可以讓孩子參加一些 戶外運動 ,比如說爬山什麼的,既能鍛煉孩子的體力,還可以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
3、養成一個好的生活作息習慣
養成一個規律的作息生活習慣真的很重要!這樣孩子能夠清楚的知道自己什麼時間段做什麼事,有效的避免了拖延、偷懶等習慣。
4、培養一個獨立的生活習慣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和年齡段真沒太大關系。要知道國外一些父母,在小孩子一歲多的時候,就開始培養他們自己洗尿布....父母幫孩子做得太多,很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性...
國外教育孩子的 名言 名句
1.緊急避險的權力。「遇到危險可以打破玻璃,破壞傢具。」
為了保護自己, 兒童 有權打破所有規章與禁令。告訴孩子,在緊急之中,他們有權大叫、大鬧、踢人、咬人,甚至打破玻璃,破壞傢具。司馬光打破缸就是典型事例。
2.向父母講真話的權力。「小秘密要告訴媽媽。」
向孩子保證,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只要孩子向父母講明真情,父母都不會怪罪的,而且會盡力幫助孩子。當兒童向大人說實話時,他們應被充分信任。大人應當馬上信任兒童並及時幫助他們。例如,在性騷擾事件中,如果兒童向大人訴說,而未得到信任,這種騷擾會經年累月持續下去。
3.果斷逃生的權力。「遇到危險可以自巳先跑。」
遇到壞人、地震、大火孩子應當果斷逃生,拔腿就跑。自警、自救、自助。可以不要等大人的指揮。
4.生命第一的權力。「生命第一,財產第二。」
內心卻很膽怯。所以許多兒童齊心協力,一齊高喊:「滾蛋!」這通常能把壞人嚇跑。萬一遇到真正的身體威脅,兒童身小力薄,一般只能向壞人屈服。有時,孩子們會擔心被壞人搶去財產回家挨打受罵。例如有的小孩會想:如果壞人搶了我的自行車,父母准會打死我。應告訴孩子,他們的身體安全比自行車更重要的多。
5.對壞人可以不講真話的權力。「壞人可以騙。」
遇到壞人,可以不講真話。機智應對,才是好孩子。
6.安全的權力。「平安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教育兒童人人有若干權力,如呼吸權、生命權、隱私權 。這種權力任何人不能剝奪。告訴兒童,任何人也無權剝奪兒童的安全權。安全重於一切。
7.拒絕毒品與危險品的權力。「不喝陌生人的飲料,不吃生人的糖果。」
有權不聽陌生人的話,不喝陌生人的飲料,不吃生人的糖果。有權對毒品、煙酒堅決說不。
8.面對侵害不遵守諾言的權力。「不保守壞人的秘密」
告訴兒童,即使他曾發誓不告訴別人,但遇到壞人欺負一定要告訴家長,這些秘密千萬不要埋藏在心裡。
9.保護自己身體的權力。「被心褲衩復蓋的地方不許別人摸。」
兒童應當知道身體屬於自己,身體的某些部分應被衣服所覆蓋,不許別人看,不許觸摸。兒童有拒絕親吻、觸摸的權力。
10.不與陌生人打交道的權力。「不與陌生人說話。」
孩子有權不和陌生人說話。當陌生人與孩子說話時,孩子可以假裝沒聽見,馬上跑開。生人敲門可以不回答,不開門。告訴孩子,對陌生人不理睬是對的,小孩沒有能力幫助陌生人。大人絕對不會認為這是不禮貌的。
所以每個孩子都要知道,在關鍵的時候可以踢人、可以咬人、可以撒謊、可以砸東西、可以奪路而逃、可以不講禮貌。我們好多女孩子被侵害,都是總覺得面子上過不去,總覺得要給領導一點面子,不是這樣的。所以緊急避險的時候還不遵守諾言的權利。比如領導或者老師欺負了你,他往往說:「小朋友,這個事不能告訴爸爸媽媽,告訴爸爸媽媽是不對的,咱倆拉個鉤,這是咱倆自己小秘密。」這個對不對?堅決不對。要告訴孩子有不保守秘密的權利。
猜你喜歡:
1. 教育孩子的經典勵志小故事
2. 教育孩子的經典勵志故事
3. 教育孩子勵志的小故事
4. 教育孩子的簡短勵志故事
5. 教育孩子經典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