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匡衡的故事
西漢時期,有一名丞相叫匡衡,他學識淵博、清正廉潔。匡衡小時候家境貧苦,上不起學,但是他特別渴望讀書求知,每天幫父母幹完活都會去私塾門口聽先生講課。
「那個窮小子匡衡又來偷聽我們上課了。」「文大郎,他不是你們家的鄰居嗎?」「匡衡,送你個蘋果。」文大郎把蘋果砸到匡衡的頭上,哈哈大笑的走開了。這時先生走過來,說:「匡衡,你又來了。」匡衡說:「是的先生,我很想學習。請問先生,是不是聽了您講的這些書,我就能學會所有的知識了呢?」
「不不不,這些書只是茫茫書海中的一朵浪花。要想成為真正有用的人,必須博覽群書,做到胸中有文章。難得你這么好學,你每天都可以從我這拿走一本書,回家要好好地讀,有什麼不明白的你就來問我。」
「真的!謝謝先生。」「跟我來吧,我帶你去書房。」
正要溜出去玩的大郎被文老爺抓個正著,「好哇,你又出去玩,今天的書背會了嗎?背不對看我怎麼收拾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莫我肯顧。逝……逝將去女。」
「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逝將去女,適彼樂國。」只見騎著牛的匡衡嘴裡振振有詞的從家門口路過。
文老爺看著匡衡,生氣地對大郎說:「你聽聽你聽聽,樂國樂國人家都背下來了,你真給我丟臉。今晚關你禁閉,背不熟別睡覺了!」匡衡回到家高興地說:「媽媽,先生借我的書。」匡衡母親看著微弱的光,「看不見就明天再讀吧!」
「啊?要是咱家有蠟燭就好了。」這時匡衡看見牆上透過一束光線,「亮是亮,可惜太細了,我來把它鑿大些。太好了,光線好像大了一些,可是還是有點小,再鑿大一些。哐哐哐,這下差不多了。」
正在背書的大郎聽見「哐哐哐」鑿牆的聲音,本來心裡很害怕,突然發現牆上出現了一個大洞:「有有有賊呀,有賊。」文老爺聞聲趕來:「好哇,在我們家牆上鑿洞,想搶偷東西呀?小小年紀就學做賊,走,跟我去官府。」
「我不是做賊,我,我只是想看書。」文老爺聽後,說:「給我看看可以嗎?」文老爺拿起書透過那一束光線,又說道:「真是一個好學之人哪!這樣的孩子何罪之有,以後你就到我家裡和大郎一起讀書吧!」從此以後,大郎和匡衡一起學習。
(1)匡衡寫的故事有哪些擴展閱讀
匡家世代務農,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資用。他曾拜當時的博士學習《詩經》。由於勤奮學習,他對《詩》的理解十分獨特透徹,當時儒學之士曾傳有「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之語,是說聽匡衡解說《詩經》,能使人眉頭舒展,心情舒暢,可見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
但匡衡的仕途在一開始卻並不平坦。根據漢朝規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經」中的一經,即可通過考試獲得官職,考試得甲科者,可為郎中,得乙科者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補文學掌故。
匡衡九次考試,才中了丙科,被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但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已為當時經學家們所推重,當時身為太子的元帝也對其深有好感。
❷ 關於匡衡的成語故事 除了「鑿壁借光」
〖鑿壁借光〗 成語典故: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晉·葛洪《西京雜記》第二卷
〖鑿壁偷光〗 成語典故: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西京雜記》卷二
〖鑿壁懸梁〗 成語典故:匡衡核和字稚圭,勤學而無燭……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晉·葛洪《西京雜記》第二卷孫敬字文寶,好學,展夕不休.乃至睡眠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漢書》
〖不壹而足〗 成語典故:御使大夫財禹、博士匡衡以為《春秋》之義『許夷狄者,不壹而足』,今郅支單於鄉化未醇,所在絕遠,宜令使者送其子至塞而還.《漢書·陳湯傳》顏師古註:「言節制之,不皆稱其所求也.」
〖變色之言〗 成語典故:朝有變色之言,則下有爭斗之患.《漢書·匡衡傳》
〖阿諛曲從〗 成語典故:阿諛曲從,阿上罔下,無大臣輔政之義.東漢·班固《漢書·匡衡傳》
〖穿壁引光〗 成語典故: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晉·葛洪《西京雜記》第二卷
〖家至人說〗 成語典故:臣聞教化之流之流,非家至而人說之也.《漢書·匡衡傳》
〖妙語解頤〗 成語典故:匡說《詩》,解人頤.《漢書·匡衡傳》顏師古注引如淳曰:「使人笑不能止也.」
〖寡見少聞〗 成語典故:蓋聰明疏通者戒於大家,寡聞少見者戒於雍蔽改裂盯.東漢·班固《漢書·匡衡傳》
〖強食自愛〗 成語源歲典故:專精神,近醫葯,強食自愛.東漢·班固《漢書·匡衡傳》
〖妙語解煩〗 成語典故:匡說《詩》,解人頤.《漢書·匡衡傳》顏師古注引如淳曰:「使人笑不能止也.」
〖匡鼎解頤〗 成語典故: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漢書·匡衡傳》顏師古註:「如淳曰:『使人笑不能不止也.』」
〖匡衡鑿壁〗 成語典故: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西京雜記》卷二
〖優柔不斷〗 成語典故:貢禹、薛廣德、韋元成、匡衡也,四人皆握娖自好,當優柔不斷之朝,無所規救.宋·洪邁《容齋續筆》卷九
〖舉錯動作〗 成語典故:舉錯動作,物遵其儀.故形為仁義,動為法則.《漢書·匡衡傳》
〖精力過人〗 成語典故:你世農夫,至衡好學,庸作以供資用,精力尤過絕人.《漢書·匡衡傳》
〖解人頤〗 成語典故: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漢書·匡衡傳》
參考資料
❸ 匡衡鑿壁借光的故事
西漢時期,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
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
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
他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❹ 匡衡鑿壁借光故事及原文
話說古時候,有個名叫匡衡的孩子勤奮好學,但苦於家窮沒有蠟燭照明。但是聰明的他想拍滑出來一個好辦法,那麼接下來,就請大家一起跟著我的腳步,看看聰明機智的匡衡想出了什麼辦法?
漢朝時,有一人叫匡衡,勤奮好學。 家裡很窮,白天必須幹活,晚上他才能讀書。但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他的鄰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對鄰居說:「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 鄰居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說:「既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麼書呢!」匡衡聽後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牆上鑿了個小洞,燭光透過來了。借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飢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裡白幹活不用報酬。
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後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這篇寓言寫了匡衡少年時讀書的兩件事,一件是鑿壁偷光,一件是借書苦讀。它贊揚了匡衡勇於戰勝艱苦的條件,勤奮的讀書的精神;為我們樹立刻苦讀書的好榜樣。
車胤囊螢
車胤是東晉的的大臣,小時候勤奮好學,刻苦讀書。他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可是家境貧寒,常常無錢買油點燈夜讀。一個夏天的晚上,他正坐在院子里默默背書,見到許多螢火蟲在空中飛舞,象許多小燈在夜空中閃動,心中不由一亮,他立刻捉上一些螢火蟲,把他們裝在一個白布袋裡,螢光就照射出來。車胤每夜就用這個方法來讀書。 正晌
車胤由於長年累月地日夜苦讀,長大襲清臘後終於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孫康映雪
晉代孫康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
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
❺ 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
《鑿壁偷光》的故事:西漢的匡衡在年少時家境貧寒,在夜晚讀書沒有油燈可以照明,於是就鑿穿牆壁,借鄰居家的燭光來讀書。縣里有個大戶人家不識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藏書。匡衡到他家做僱工,但不要報酬,只希望可以讀遍他家的書。那戶人家的主人深受感動,就借書給匡衡讀。「鑿壁偷光如森」現在比喻家境貧寒而讀書刻苦。
「鑿壁偷光」出自《西京雜記》,原文:
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槐野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佣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鉛橡喊」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學習,勤儉節約,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這個故事也就是人們傳頌的鑿壁偷光,又做鑿壁借光。
❻ 有關匡衡的故事有哪些
在我們上學的時候大部分的老師都會給我們講匡衡鑿壁借光的故事以勉勵大家可以好好學習。
希望大家通過這個小故事可以有所收獲。
❼ 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
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拿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漢朝時,少年時的匡衡,非常勤奮好學。由於家裡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干許多活,掙錢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
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他的鄰居家裡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氣,對鄰居說:「我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
鄰居一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麼書呢!」匡衡聽後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消配仔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牆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他借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飢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匡衡讀完這些書,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想繼續看多一些書的願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
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裡白幹活不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後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匡衡是西漢人,出身在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他從幼年起就酷愛讀書。白天要勞動,沒有多少空餘時間,晚上很想讀書,卻窮得點不起燈,他為此很苦惱。後來,他發賣激現鄰居家夜夜有燈光,就想了個辦法。因為鄰家點燈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間,只隔著一堵牆,於是,他便在牆上鑿了個小孔。燈光果然從小孔里透過來了。他高興得跳了起來。從此以後,他每夜蹲在牆腳,借著這一線亮光讀書,直到鄰居家熄了燈,他才心滿意足地去睡覺。
過了不久,又發生了另一個問題:他僅有的幾冊書早已被讀得滾瓜爛熟,卻一直沒有錢買新的,向有書的人家去借,又常常碰釘子,他又開始苦惱起來。
當地有個叫「文不識」的富豪,家裡藏書很多。匡衡便請人介紹,去文家當長工。到了文家,他幹活既賣力又不要一文工錢。「文不識」覺得很奇怪,就問匡衡道:「你為什麼自願做工,而不要工錢呢?」
「我給您做工,不為別的,只希望您把書借給我,讓我好好閱讀。」「文不識」答應了他的請求。匡衡一得到豐富的圖書,就像幾天沒有吃飯的人得到美食佳餚一樣,貪婪地、津津有味地讀啊讀啊,讀完一冊又讀另一冊。
這樣日積月累,他終於成了著名的大學者。
心得·啟迪:匡衡在那麼艱苦的環境里都能認真讀書、刻苦學習知識,而我們生活在這么好的物質環境里,是不是更應該努力學習呢?不管在什麼狀態下,我們都要勤奮學習。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源泉,能讓人間更美好。
匡衡的人物生平
匡衡(生卒年不詳),字稚圭,東海郡承縣(今棗庄市嶧城區王莊鄉匡談村)人。西漢經學家、大臣,以說《詩》著稱。元帝時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務農,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資用。他曾拜當時的博士學習《詩經》。由於勤奮學習,他對《詩》的理解十分獨特透徹,當時儒學之士曾傳有「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之語,是說聽匡衡解說《詩經》,能使人眉頭舒展,心情舒暢,可見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開始卻並不平坦。根據漢朝規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經」中的一經,即可通過考試獲得官職,考試得甲科者,可為郎中,得乙科者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補文學掌故。匡衡九次考試,才中了丙科,被補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但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已為當時經學家們所推重,當時身為太子的元帝也對其深有好感。
元帝即位後,任用匡衡為郎中,遷為博士,給事中。這時,京城長安一帶發生日蝕、地震等災變,匡衡乘機上書,引用《詩經》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勸元帝「減宮室之度,省靡麗之飾,考制度,修內外,近忠正,遠巧佞,」「任溫良之人,退刻薄之吏,顯潔白之士,昭無欲之路」(《漢書·匡衡傳》,下引同),然後再在百姓中推廣道德教化,弘揚禮讓仁和之風。匡衡的奏書得到元帝的贊賞,匡衡因此遷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在後幾年裡,漢元帝十分喜好儒術文辭,尤喜愛《詩經》,曾多次親自聽匡衡講《詩》,對匡衡的才學十分贊賞,因此任匡衡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韋玄成病逝,匡衡又代為丞相,
封樂安侯,輔佐皇帝,總理全國政務。匡衡可算是因明經而位極人臣的典型。
匡衡任職期間,多次上疏陳述自己對朝廷政策的意見,陳述治國之道並經常參與研究討論國家大事,按照經典予以答對,言合法義,博得元帝信任。每當朝廷大臣討論政務時,匡衡總是引《詩經》為據,認為「六經者,聖人所以統天地之心,著善惡之歸,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於其本性者也。故審六經之指,則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蟲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匡衡的主張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這與從漢朝中期就開始興起的獨尊儒術,推重經學,微言大義的社會風尚是分不開的,實際是漢朝統治者用以統治人民的一種手段。
元帝後期時,宦官石顯為中書令,他結黨營私,把持朝政,慫恿元帝加重賦役,剝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寵幸,沒人敢觸犯他。成帝即位後,匡衡便上疏彈劾石顯,列舉其以前所犯罪惡,並糾舉他的黨羽,這是匡衡所做的最後一件鏟除奸佞,為漢朝廷盡忠的事情。不久,匡衡與同僚間漸有離隙,被人彈劾,貶為庶民,返回故里,不幾年,病死於家鄉。
元帝封其為安樂侯,其侯國食封土地本為三十一萬畝,匡衡利用郡圖之誤,非法擴大食封土地四萬多畝。成帝時,司隸校尉駿等告其「專地盜土」(指擴大國界),被免為庶人。
;❽ 匡衡的故事是怎樣的
漢朝時,少年時的匡衡,非常勤奮好學。由於家裡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干許多活,掙錢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他的鄰居家裡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氣,對鄰居說:「我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鄰居一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麼書呢!」匡衡聽後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牆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他借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飢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匡衡讀完這些書,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想繼續看多一些書的願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在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裡白幹活不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後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學習,勤儉節約,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匡衡勤奮好學,終憑一己之力,位極人臣,是標榜讓青年人學習的楷模。孰料位高權重之後他也走上了貪臟罔法徇私舞弊的路,外斥異己並對有污點的陳湯(其奏章中首現「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名言)以及眾多功臣進行打壓。可
漢元帝十分喜好儒術文辭,尤喜愛《詩經》,曾多次親自聽匡衡講《詩經》,對匡衡的才學十分贊賞,因此任匡衡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韋玄成病逝,匡衡又代為丞相,封樂安侯,輔佐皇帝,總理全國政務。匡衡可算是因明經而位極人臣的典型了。 匡衡任職期間,多次上疏陳述自己對朝廷政策的意見,陳述治國之道並經常參與
研究討論國家大事,按照經典予以答對,言合法義,博得元帝信任。每當朝廷大臣討論政務時,匡衡總是引《詩經》為據,認為「六經者,聖人所以統天地之心,著善惡之歸,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於其本性者也。故審六經之指,則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蟲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匡衡的主張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這與從漢朝中期就開始興起的獨尊儒術,推重經學,微言大義的社會風尚是分不開的,實際是漢朝統治者用以統治人民的一種手段。 元帝後期時,宦官石顯為中書令,他結黨營私,把持朝政,慫恿元帝加重賦役,剝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寵幸,沒人敢觸犯他。成帝即位後,匡衡便上疏彈劾石顯,列舉其以前所犯罪惡,並糾舉他的黨羽,這是匡衡所做的最後一件鏟除奸佞,為漢朝廷盡忠的事情。不久,匡衡與同僚間漸有離隙,被人彈劾,貶為庶民,返回故里,不幾年,病死於家鄉。 元帝封其為安樂侯,其侯國食封土地本為三十一萬畝,匡衡利用郡圖之誤,非法擴大食封土地四萬多畝。成帝時,司隸校尉駿等告其「專地盜土」(指擴大國界),被免為庶人。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7356.htm#2
❾ 匡衡勤學的故事是什麼
西漢時期的匡衡勤奮好學,但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所以到了晚上沒有辦法讀書,有一天他看到從鄰居家透過來的光,於是就在牆上鑿了個洞,讓光從洞里穿出來,從而借著光亮來讀書,讓念鏈後來他成了一代大學問家。
(9)匡衡寫的故事有哪些擴展閱讀:
1、啟示:從鑿壁借高銀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環境和條件)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外因只是影響事物變化的條件,它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我們要學習鑿壁偷光的精神,學習匡衡不怕艱難學習的恆心與毅力。
2、《鑿壁偷光》原文: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坦孫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佣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