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順德龍江 古跡 故事 求快啊!!快的加分!
前不久,順德向外界發布了一條令人振奮的消息:在順德開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在龍江左灘麻祖崗發現了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址,由此,順德的考古發現被推進了1000多年。從此,「先秦時期順德即有先民生活」成為證據確鑿的事實而不再是推斷。那麼,這一突破性的文化遺址是怎樣被發現的呢?說來,還有一段有意思的故事———幾十年來,關於「順德先秦時期到底有沒有人類居住」的猜想「順德在先秦時期到底有沒有人類居住」,這是一個困撓了考古專家、更困擾了關心這塊土地歷史的順德人幾十年的問題。
從1958年開始,特別是從1976年以來,考古學家在南海官山的西樵山東麓發現了多處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製造工場遺址,之後,又陸陸續續在珠三角及沿海一些島嶼中發現了100多處史前人類活動的文化遺址。這其中,包括順德周邊地區的新會、中山、鶴山、高明、番禺以及石灣等多處地方。令人遺憾的是,偏偏位於珠三角腹地的順德,卻沒有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一直以來,順德考古發現的時代上限僅到春秋時期,更早期的歷史或說人類活動痕跡都無從可尋。於是,就有人推論,順德的平原發育較遲,新石器時期順德可能還是一片汪洋。但是,也有學者乃至順德人都認為:順德未發現新石器文化遺址不等於順德沒有新石器文化遺址存在,只是還未找到而已。
張永錫,這位在此次麻祖崗文化遺址發現中起了重要作用的順德人,近十年來就一直堅定地持後一個觀點。考古並非他的專業,並且退休前他從事的也是與考古完全不相關的行業,那麼他為什麼會堅持這一觀點呢?
張永錫說,八年前,他受聘主持編寫反映龍江歷史文化的一本書《龍江千年回眸》。在編寫過程中,一個「龍江的歷史最早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問題促使他對順德早期人類歷史發生了興趣,通過資料他了解到順德尚未發現新石器文化遺址的情況,從此這個問題就一直放在他心上。2004年,廣東省進行第三次文物普查,張永錫被任命為龍江鎮文物普查工作小組組長。借這次機會,他把龍江跑了個遍,對龍江的地形地貌有了個全面細致的了解。2005年,他受委託在龍江新世紀農業園搞一個珠江文化紀念館,由此,他又對珠江的文化源流有了一次全面的了解。那段時間,他參觀了很多嶺南地區的博物館和古代文化遺址,尤其是順德周邊地區的文化遺址都基本考察過。
經過對多處史前文化遺址的考察,張永錫得出一個結論:山與水是先民生存的先決條件。因為山上林木是生產資料和生活燃料的來源;河灣氹澳能夠聚魚,可供先民漁獵;其次山泉溪澗可供先民飲用(4000年前的珠江口還是一片汪洋,咸潮注入內河,不能飲用);再者是背北向南的土丘、台地,因背北向南冬暖夏涼。
根據這個結論,張永錫發現,龍江有好幾處地方,包括今天發現新石器文化遺存的龍江左灘大金山以南的一大片地方,具備這種人類生存的條件。於是,一個大膽的猜想在張永錫腦中形成:龍江可能存在證明順德史前人類活動的文化遺址,過去的考古工作可能把龍江遺漏了。
幾天後,張永錫與龍江文化站長馮順球被這個村民帶到發現貝殼的魚塘邊。他一看,這正是四個重點考察點之一。他拿起地上的貝殼一看,都是鹹水生物類的貝殼。「這個時候,我心中有數了」,張永錫說。
之後,張永錫與同事又到那個地方去了幾次,一次比一次更有信心。區文體局主管文物工作的羅瑞強副局長和區博物館館長凌建得知這一信息後,也到現場探察,他們看了也很興奮,認為要進一步開展勘探,弄清楚情況。
當他們把這一消息告訴區、鎮有關領導和專家時,大家都激動不已。一線發現順德史前人類活動遺址的曙光展現在前頭。經過省、市、區專家的充分論證,順德區、龍江鎮相關部門的領導做出決定,在麻祖崗進行考古試挖。
「從來沒有在這么小的地方挖過這么多東西」
今年8月底,南方的汛期一過,試挖工程就正式開始。邱立誠副所長親自劃定三個考古坑,省內權威考古專家參與挖掘。
試挖點第二天就傳捷報。在挖到地下七八十公分的時候,「寶貝」就出現了。三個坑當天就挖了100 多件夾砂陶片和一些磨製過的細石器。挖了10天之後,共挖出陶片、石器及陶制網墜200 多件。
一位參與挖掘的省內專家說,他從來沒有在這么小的地方(50平方米左右)挖出過這么多東西,這說明,這是一塊含金量很高的遺址。
一個困撓了專家和順德人幾十年的歷史存疑終於得以破解。順德人終於知道,早在35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⑵ 龍江鎮的歷史故事
早在商朝,輪此旁龍江便開始孕育文明。2008年在左灘沖口村發現的麻祖崗古貝丘遺址,經專家初步鑒扒或定為3500多年前的商時期文化遺存。這一發現把順德的歷史往前推了1000多年,填補了順德境內尚未發現過先秦時期文化遺址的空白。此外,龍江還有「忠義儒林」的石牌匾和「儒林大街」、「忠臣直街」等地名。目前保存比較完好的歷史性代表建築有:建於清乾隆時期的龍江七層文塔、見名於漢晉年間的紫雲閣、建於南宋的貞女橋、千百年來流淌不息的漱玉泉等臘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