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秋瑾的故事,詳盡一點
女子不比男子差
風光綺麗的江南水鄉——浙江山陰(今紹興),是清末愛國女傑秋瑾的
故鄉。
秋瑾的家庭封建氣味很濃。她的爺爺、爸爸都做過官,張嘴閉嘴離不開
封建禮教的陳詞濫調。
秋瑾長到十四五歲時,就已有志有才,很喜歡看有關梁紅玉、穆桂英等
女英雄的故事書,決心像她們那樣為女子爭光。
有一天,秋瑾的表姐妹隨大人來玩,交談起來,姐妹們都恨自己是個女
孩子,沒地位,沒自由,好蘆悉做像籠子里的小鳥。秋瑾越聽越覺不平,憤憤地說:
「女子的聰明才智不一定比男子差,只是因為女子沒有機會讀書,缺乏獨立
謀生的本領,依靠男人吃飯,才受欺侮。我們應該立志圖強。」
這話不知怎的被秋瑾的父親知道了。他面帶慍色,把秋瑾叫到面前:「《女
誡》看了沒有?記住了嗎?」
「不但看了《女誡》,還看了《史記》、《漢書》。」秋瑾從容回答。
「嗯,看這么多書?『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你忘了么?」
「可寫《女誡》、編《漢書》的班昭就是女的啊!還有蔡文姬、謝道韞、
李清照,都是才女。如果說『女子無才便是德』,《漢書》就編不成了。」
父親沒料到女兒竟陸洞敢當面頂他,正要大發脾氣,一個女傭人進來說:「舅
老爺來了。」他起身一甩袖子,就急忙迎客去了。
秋瑾看著父親的背影,不服氣地小聲嘀咕著:「不對就是不對,發脾氣
能讓人服嗎?陪衡」
非常欽佩她.
秋瑾
秋瑾(1877~1907),女,原名秋閨瑾,字璇卿,後改名競雄,又稱鑒湖女俠,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市),出生於福建廈門。性豪俠,習文練武,喜男裝。清光緒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鄉縣督銷總辦時,將秋瑾許配給今雙峰縣荷葉鄉神沖王廷鈞為妻。光緒二十二年,秋與王結婚。王廷鈞在湘潭開設「義源當鋪」,秋瑾大部分時間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沖,當著許多道喜的親友朗誦自作的《杞人憂》:「幽燕烽火幾時收,聞道中洋戰未休;膝室空懷憂國恨,誰將巾幗易兜鍪」,以表憂民憂國之心,受到當地人們的敬重。
光緒二十六年(1900),王廷鈞納資為戶部主事,秋瑾隨王赴京。不久,因為八國聯軍入京之戰亂,又回到家鄉荷葉。次年在這里生下第二個孩子王燦芝(女)。光緒二十九年,王廷鈞再次去京復職,秋瑾攜女兒一同前往。翌年,毅然沖破封建家庭的束縛,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先入日語講習所,繼入青山實踐女校。
秋瑾在日期間,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與陳擷芬發起共愛會,和劉道一等組織十人會,創辦《白話報》,參加洪門天地會,受封為「白紙扇」(軍師)。光緒三十一年歸國。春夏間,經徐錫麟介紹加入光復會。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翌年歸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不久,任教於潯溪女校。同年秋冬間,為籌措創辦《中國女報》經費,回到荷葉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筆經費,並和家人決別,聲明脫離家庭關系。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國女報》創刊。秋瑾撰文宣傳女解放主張提倡女權,宣傳革命。旋至諸暨、義烏、金華、蘭溪等地聯絡會黨,計劃響應萍瀏醴起義,未果。
光緒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學堂督辦。不久與徐錫麟分頭准備在浙江、安徽兩省同時舉事。聯絡浙江、上海軍隊和會黨,組織光復軍,推徐錫麟為首領,自任協領,擬於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因事泄,於七月十三日在大通學堂被捕。七月十五日從容就義於浙江紹興軒亭口。光緒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將其遺骨遷葬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因清廷逼令遷移,其子王源德於宣統元年(1909)秋將墓遷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長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經湘、浙兩省商定,迎送其遺骨至浙,復葬西湖原墓地。後人輯有《秋瑾集》。
孫中山先生和宋床齡先生對秋瑾都有很高的評價。1912年12月9日孫中山致祭秋瑾墓,撰輓聯:「江戶矢丹忱,重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1916年8月16—20日孫中山、宋慶齡游杭州,赴秋瑾墓憑吊,孫說:「光復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會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 秋風秋雨愁煞人 』之句,則傳誦不忘。」1942年7月宋慶齡在《中國婦女爭取自由的斗爭》一文中稱贊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為《秋瑾烈士革命史跡》一書題名。1979年8月宋為紹興秋瑾紀念館題詞:「秋瑾工詩文,有『秋風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馬攜槍,曾東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萬代傳俠名。」
② 秋瑾的故事,簡單一點
軼事典故
1、墓葬後記
秋瑾遇難後,無人敢為其收屍,中國報館「皆失聲」,生前好友呂碧城、吳芝瑛設法與人將其遺體偷出掩埋。1908年,生前好友吳芝瑛將其遺骨遷葬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因朝廷逼令遷移,其子王源德於宣統元年(1909年)秋將墓遷葬湘潭昭山。
1912年,湘人在長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經湘、浙兩省商定,迎送其遺骨至浙,復葬西湖原墓地。後人輯有《秋瑾集》。
2、秋瑾看戲
秋瑾在北京最驚世駭歲纖羨俗之舉是「上戲園子」。當時的宅門女性都是在家中聽「堂會」,不可能拋頭露面去戲園子,戲園子也不賣「昆客」的票。秋瑾坐著西式的四輪馬車去聽戲,開創了上層社會女性進戲院的先河。
(2)秋瑾故居有哪些故事擴展閱讀
秋瑾1875年11月8日出生,祖籍是浙江山陰。她的爸爸秋壽南是湖南郴州的知州,她的媽媽單氏也是名門望族之後。秋瑾是浙江三傑之一,其他兩位是魯迅和周恩來。
秋瑾自幼便隨著哥哥讀書,所以也就學會詩賦了。15歲的時候,秋瑾又跟她的表兄學會了騎馬擊劍。可謂文武雙全呀!
1896年,秋瑾與王廷鈞結婚。八年後,秋瑾不顧丈夫反對,毅然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在留學期間,秋瑾經常參加留學生大會和一些同鄉會,她時常會登台演講有關革命救國的言論。她除了學習之外,還廣結革命志士,積極參加革命豎歲活動。
秋瑾一貫倡導女權,她說:「女學不興,種族不強;女權不振,國勢必弱。」1905年,秋瑾回國,在她的努力下,國內的革命事業發展的很快。同年7月,秋瑾再赴日本,她進入青山實踐女校學習,經人介紹加入了同盟會,被推選為評議部乎拍評議員浙江主盟人。
在日本留學期間,秋瑾寫下了很多有關革命救國的詩篇。1906年,秋瑾因抗議日本政府頒布取締留學生規則而憤然回國。
回國後的秋瑾繼續為革命事業工作。1907年,秋瑾因安慶起義失敗而受到牽連。雖然秋瑾已經知道安慶起義失敗以及自己受到牽連的事情了,但是她依然拒絕離開,決定留守,1907年14日下午,秋瑾被捕,次日凌晨,秋瑾從容就義,年僅32歲。
秋瑾是一代才女,她厭惡封建禮法並積極倡導女權,常以花木蘭自喻,她為中國女子解放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③ 秋瑾故居為什麼在株洲
秋瑾故居為什麼在掘裂株洲如下:
秋瑾故居對外開放分夏冬兩個不同時段。其中,夏季開放時間為9:00---12:00,14:30---17:30,冬季開放時間為9:00---12:00,14:00---17:00。需要注意的是,行飢每周一為閉館日,准備前往參觀的檔散返遊客請避開周一。
在園林景觀設上,有凝霜亭、習武台、櫻花園等景點,注重突出秋瑾的高尚志趣和巾幗風采;故居布展分為生平事跡、故居復原、婚俗博物館和新群中學校史4個板塊。
株洲秋瑾故居的修復工作,以「修舊如舊、精益求精」為原則,盡量按照原址原貌恢復,並按照當時工藝施工,並多方收集了200餘件文物進行復原陳列,採取了聲光電、故事場景等現代科技手段,力求完整再現秋瑾烈士短暫光輝的一生。
④ 巾幗英雄的故事100字左右
1、婦好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英雄。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時代最盛。武丁通過一連串戰爭將商朝的版圖擴大了數倍。而為武丁帶兵東征西討的大將就是他的王後婦好。甲骨文記載,有一年夏天,北方邊境發生戰爭,雙方相持不下,婦好自告奮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猶豫不決,占卜後才決定派婦好起兵,結果大勝。
此後,武丁讓她擔任統帥,從此,她東征西討,打敗了周圍二十多個方國,獨立的小國。婦好不但能帶兵打仗,而且還是國家的主要祭司,經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類祭典,又任占卜之官。
商朝是個迷信鬼神的國家,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婦好又會打仗,又掌握了祭祀與占卜的權力,可能連武丁都要怕她三分。
2、花木蘭
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經好萊塢拍成動畫片後更是全球聞名。真正的花木蘭歷史上確有其人,生卒年不詳,魏氏女,西漢譙城,今亳州市譙城區,東魏村人。又名花弧,後稱花木蘭。其父名應,乃漢初材官騎士。木蘭秉承父志,自幼習武,尤工劍術。漢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單於,冒頓單於之子,名稽粥,大舉入塞,殺掠甚眾。
文帝大征天下民以御,木蘭父當往,而年已老邁,弟尚年幼。木蘭憫其父老,便替父從征。木蘭初為戎卒,以功為小校,後晉升為將軍,守燕山南麓之曲逆。馳奔沙場,塞旗斬將,攻城略地,所向輒克捷,莫有當其鋒者。單於旋退。木蘭從軍凡十二年,屢立殊勛,人終不知其為女子。
後凱還,天子嘉其功,封尚書郎,不受,懇奏省親。及擁軍還譙,釋戎衣,服巾幗,同行者皆駭之。木蘭墓位於亳州城東魏村北,冢丘高大,蒼松環護,翠竹成林,鄉人又為立祠,每年四月初八為木蘭生日致祭。
木蘭戍邊之地曲逆,即今河北省順平縣,該地人民為感激木蘭的恩德,從漢代起就為其立廟建祠,歷經各代,香煙不絕。唐朝乾封元年,木蘭被追封為「孝烈將軍」。這一年唐高宗偕武則天泰山封禪還朝,路經亳州,朝亳州老君廟和木蘭祠,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封木蘭為「孝烈將軍」。
3、呂母
呂母(?~公元18),是西漢末年最早反抗王莽統治的農民起義領袖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農民起義的女領袖。她是琅琊海曲(現屬日照東港區)人。
子呂育,任縣游徼,掌管一方巡察緝捕。王莽新朝天鳳元年(公元14年),呂育因沒有按縣宰吩咐去懲罰那些交納不起捐稅的百姓,以至於被縣宰所殺。呂母滿懷悲憤,發誓為兒子報仇。她把家產全部拿出來,經過一番周密策劃,很快拉起一支數百人的隊伍,演練兵馬,等待時機。
天鳳四年(公元l7年),呂母登上奎山西麓讓橘的土台祭天,自稱「將軍」,率領起義大軍浩浩盪盪殺向海曲城。經過一番激戰,活捉縣宰,將其處死。從此,呂母聲名大振,遠近貧苦農民紛紛投奔於她。不久,起義軍發展到上萬人。
呂母起義,點燃了反抗王莽統治的火炬,並很快形成席捲全國的燎原之勢。天鳳五年(公元l8年),呂母病故,其部卒大部分參加了赤眉軍,其餘部分分別投奔到青犢和銅馬等農民起義軍中。
4、遲昭平
西漢農民起義的巾幗英雄。遲昭平,平原縣城南人,生卒年月無考。遲昭平也於呂母起義的同年秋,聚眾數千人在河阻中,現平原城西南,舉行起義,抗官稅,盪府衙,殺豪紳,掠貴族,扶危濟弱,分糧與貧苦百姓,一時聲威大震,成為眾豪傑中一位傑出的農民起義女領袖。
由於斗爭形勢的發展,於地皇三年,公元22年,夏,遲昭平部與徐異卿部匯合,戰斗在平原、富平、樂陵、無棣、鹽山等地,隊伍很快發展到10萬之眾。這支農民起義軍,不但攻縣郡,殺貪官污吏,搶府凳滑州衙官庫,砸地方牢獄,拯求身隱囹圄的無辜百姓。
給王莽統治集團以沉重打擊;同時,他們也襲擊地方豪強的營堡、鄉聚,鄉鎮民團,無情的打擊那些宦官、王孫、公侯,沒收他們剝削的糧食和財物,分散給貧苦百姓,深受廣大貧民的擁護。
起義軍的風暴,動搖了王莽統治集團的政治基礎,於地皇四年,公元23年,徹底崩潰了。由此,遲昭平的名子和業績,也載入秦漢農民起義史。
5、平陽公主
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個女兒,也是李淵嫡妻竇氏的愛女。她是一個真正的巾幗英雄,才識膽略絲毫不遜色於她的兄弟們。李淵將自己的三女兒嫁給了武將柴紹為妻。這位柴紹在唐朝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十四,謀略出眾,善於以少勝多,消滅薛舉、劉棗蔽武周、王世充、竇建德都有他一份功勞。
消滅唐朝最後一個對手梁師都他還是主將。李淵起兵的消息就傳來,平陽公主到處聯絡反隋的義軍。這個年紀輕輕的女子,以其超人的膽略和才識,在三個多月的時間里,就招納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當規模的起義軍。
平陽公主率領的義軍勢如破竹,連續攻佔了戶縣、周至、武功、始平等地。這支由女人做主帥的義軍,軍紀非常的嚴明,平陽公主令出必行,整支軍隊都對她肅然起敬。在那亂兵蜂起的年月里,這支軍隊得到了廣泛的擁護。
老百姓將平陽公主稱為「李娘子」,將她的軍隊稱為「娘子軍」。平陽公主這時的主要任務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營山西,她駐守的地方就是娘子關。娘子關位於今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上,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葦澤關,因平陽公主率數萬「娘子軍」駐守於此才更名娘子關。
婦好 ,好姓(古音(zǐ),同子姓),婦為尊稱,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軍事統帥,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
「婦」為親屬稱謂。銅器銘文中又稱「後母辛」是因為她的廟號稱辛,即乙辛,周祭卜辭中所稱的妣辛。祖庚、祖甲的母輩「母辛」也就是她。
因此武丁十分喜歡她,她去世後武丁悲痛不已,追謚曰「辛」,商朝的後人們尊稱她為「母辛」、「後母辛」。 婦好墓於1976年於河南安陽殷墟發現,墓中的謎團正在不斷發掘之中。
⑤ 英雄故事
愛國反清、用流血犧牲促進辛亥革命的巾幗英雄秋瑾是我國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值得紀念和學習的女英雄。她的精神感人,她的英名永存!
秋瑾於1875年11月8日(農歷十月十一日)生於福建省閩侯縣一個官宦家庭,她的祖父秋嘉禾,父親秋壽南都曾為清朝官吏。1907年7月15日(農歷六月初六)秋瑾拒絕退避,臨危不懼,英勇就義於她的祖籍浙江省紹興市軒亭口。如今,在她的犧牲地高高地矗立著秋瑾烈士紀念碑,她居住過的和暢堂,解放後被人民政府辟為秋瑾故居。在杭州西湖西冷橋畔,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飛墓前建有秋瑾烈士墓。孫中山先生曾親筆為秋瑾題詞:"巾幗英雄"。周恩來總理生前題詞:"勿忘鑒湖女俠之遺風,生為我越東女兒爭光"。
優裕歡樂中度過童年
秋瑾原名秋閨瑾,字璇卿,小名玉姑,後又自稱"鑒湖女俠"。
秋瑾出生的年代,正值中國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時日,由於清朝的腐敗、賣國,億萬中國百姓陷入水深火熱的苦痛深淵,民不聊生,國家日漸衰敗。由於秋瑾的祖父和父親先後都為清朝官吏,她的童年是在優裕的生活和歡樂之中度過的。在秋瑾的一生中,童年是她唯一無憂無慮,輕鬆快樂的時期。
秋瑾兄妹四人,兄長秋譽章,字徠績,妹秋閏呈(後改稱名呈),字佩聊,弟秋宗祥(後改為宗章)。
秋瑾稍大即入家塾,念的是《三字經》、《百家姓》、《神童詩》等,但她愛讀的卻是詩詞,明清小說和筆記傳奇。在翻閱"閑書"中,使她看到"子曰詩雲"之外的新鮮世界。她特別仰慕的是那些古今英雄豪傑,在很小的時候就寫毀晌過詩句:"今古爭傳女狀頭,紅顏誰說不封侯?"、"莫重男兒薄女兒,始信英雄亦有雌。"這是她為明末兩位女中豪傑秦良玉、沈方英寫的詩作《題芝龕記》中的兩句。她從小不僅仰慕英雄豪傑,進而還立志要做英雄豪傑那樣的人。
秋瑾從小聰穎,她念過的詩詞過目不忘,祖父和父親都驚喜不已。祖父秋嘉禾那時在福建廈門、漳州一帶為官,每每下堂回來,看到秋瑾小小年紀,抱著杜甫、辛棄疾、李清照的詩詞吟讀不森數舍,有時,秋瑾還捧著自己作的小詩給爺爺看。爺爺坐在太師椅中,捻著長長的胡須,欣賞著孫女的吟唱,臉上露出甜甜的微笑。父親秋壽南也為女兒惋惜說,"阿瑾若是個男兒,考(科舉)起來不怕不中。"
秋瑾雖是女子,但自幼身帶豪氣,喜好習武。爺爺秋嘉禾60(1890年8月)的時候告老還鄉,從福建回到浙江紹興。那時,秋瑾15歲。還在福建的時候,秋瑾就聽母親說舅父和表兄都精通武術,回到紹興以後,她天天纏著母親要去舅舅家。秋瑾終於如願到了浙江蕭山舅舅家,向舅舅和表兄學習刀劍棍棒。對於一個女孩子來說,習武非常不易,因為秋瑾也和其他女子一樣從小纏了腳。每次習武下來,裹腳布上滲滿了鮮血,疼痛難忍,但她想到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便咬緊牙並堅持下來,從不疼叫苦。還是剛學騎馬的時候,秋瑾由於心切求勝,一不小心,兩腿一夾馬肚子,那馬向前猛一竄,秋瑾就從馬背上摔下來,來了一個前滾翻。雖然疼痛難忍,倔強的秋瑾害怕舅舅再不讓她騎馬,就咬著牙關連聲說「一點不疼」。回到家裡,秋瑾每天聞雞習武,揮刀舞劍,騎馬馳騁於山野之間。後來,在革命活動中,她練就的本領,還真用上了派場。
秋瑾是在優裕的生活和歡樂中度過童年的,但使她終生痛恨又無奈的一件事是纏足,是舊禮教舊習俗害了她。她從纖春鋒中也深切體會到,婦女們要覺悟起來,向封建舊禮教宣戰,在社會革命中爭取婦女的徹底解放。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中最大的一件痛苦事又向她襲來,命運向她又一次發起挑戰,但她仍然是勝利者。
黑暗樊籬中苦索苦爭
秋瑾本是一位性情豪爽,熱情奔放,有著遠大志向的女子。但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條件下,封建禮教和傳統習俗使她陷入了痛苦的深淵。1896年5月17日,由父母包辦秋瑾嫁給了一個胸無大志的紈絝子弟王子芳。
1894年,秋瑾20歲時,她的父親秋壽南調任湖南湘潭任厘金局(稅務局)總辦。湘潭有一個叫王黻臣,是當地一個富商,開有當鋪、錢庄、茶號。秋瑾的父親本來就與王相識,來到湘潭又經常來往,成了莫逆之交。一天,秋壽南的好友李潤生來到秋家,滿臉堆笑。原來,他是受王黻臣之託為其兒子王子芳給秋瑾提親的。王子芳比秋瑾小4歲,曾就讀於嶽麓書院。"生得面目俊秀,瀟灑風流,頗有文名,獲得父母歡心"。秋瑾的父母對這門親事很滿意,認為兩家門戶相當,就把秋瑾嫁給了王小芳。秋瑾對王子芳並不了解,也不願嫁給王子芳,秋瑾曾提出:"我為什麼要嫁他?"。但是,當時男女婚配全憑"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秋瑾只得從命。
秋瑾所嫁的丈夫王子芳曾讀過書,但胸無大志,只知吃喝玩樂,隨波逐流。而她的婆婆也是思想頑固,性情暴躁,對秋瑾要求非常苛刻的人。結婚以後,秋瑾每天都要早晚兩次去向婆婆請安,一舉一動都要嚴守家規,稍有不慎,婆婆就要當面指責。
秋瑾本是性情豪爽,心懷大志之女,無奈嫁給一個家富卻無志,庸碌且無能之夫,猶如一條歡暢奔騰的激流被婚姻的堤壩禁錮成一潭死水,又如一隻歡樂的小鳥被困於樊籠而每日長嘆。秋瑾在寫給大哥的信中曾說道:"吾以為天下最苦最痛之無可千語者,惟妹耳……","妹如得佳偶,互相切磋,此七八年豈不能精進學業?名譽當不致如今日,必當出人頭地,以為我宗父母兄弟光,奈何遇此比匪無受益,而反以終日之氣惱傷腦筋"。秋瑾還在《精衛石》中借主人公黃鞠瑞之口,抒發了對婚事的不滿:"有個財主苟百萬,家中新發廣金銀。公子今年十六歲,聞言相貌尚堪增。聞我家大小姐多才貌,特請了魏大人君之做媒人……。大小姐亦是多煩惱,曾把微詞柬母親。太太因為苟家富,無百愛惜女兒身,回言自己休多管,做主還須父母親,豈有自己休不怕,三從古禮豈無聞?小姐始此生了氣,終朝至夕不歡欣。"
秋瑾在王家每日彷徨苦惱,猶如困獸。
1899年戊戌政變後,王子芳花了上萬兩銀子捐了一個戶部主事的京官,於是,全家搬到了北京。王子芳整天忙著迎官拜客,極盡阿諛奉承,還結交了幾個貝子、貝勒,常常是花天酒地,酒醉如泥,甚至徹夜不歸。秋瑾與夫越來越疏遠冷淡。一天晚上,王子芳讓秋瑾備宴請客,結果他自己卻出去吃酒去了,秋瑾十分生氣,苦惱煩悶之中,就帶上僕人到戲園看戲去了。她第一次女扮男裝,回到家裡,王子芳竟然伸手打了秋瑾,她憤然離家住進了泰順客棧。其實,自到京城,秋瑾就想沖出家庭的樊籠,為反對封建,振興國家做出一番事業。好說:「人生處世,當醫濟艱危,以圖抱負,寧能米鹽瑣屑終其身乎?」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到1901年9月7日,西太後逃往西安,不久,為了苟和圖安,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在《辛丑條約》上簽了字。中國社會更加黑暗,更加淪為殖民地。秋瑾早就讀過陳天華等人的文章,陳天華的《革命軍》、《猛回頭》、《警世鍾》都對秋瑾的思想產生巨大的影響。"反對封建,推翻清朝統治",秋瑾已明確認識到,人生必須走這樣的路。
到北京後,秋瑾還結識了幾位進步女性,再加上她經常用心讀報讀書,思想境界大為開闊。對秋瑾影響較大的是與她拜為姐妹,義結金蘭的吳芝瑛。吳芝瑛是一位正直而富有愛國心的婦女,她的丈夫廉泉曾參加"公車上書",後在上海開:「開明書店」。吳芝瑛非常支持秋瑾從事婦女解決活動,組織了進步婦女"談論會",經常聚會談論天下大事。秋瑾還結識了一位日本婦女--京師大學堂日本教習服部博士的妻子服部繁子。秋瑾從服部夫人那裡了解了許多日本的情況,她還決定到日本去留學,探索人生之路,探索報國之策。她認定,只有出國留學,才能突破牢籠,才能自立自救,才能施展抱負,才能拯救祖國。
秋瑾終於沖破封建家庭的樊籬,由苦索苦爭,奔向反封建的革命之路。秋瑾為表示決心還毅然脫掉了女兒裝,堅立男兒志。服部夫人後來在《回憶秋瑾女士》中寫道:"事情很出於意外,出現在我面前的這位朋友,到底是男是女:苗條的身子稍向前彎,濃刻的黑發散亂地披著,一身洋式的男裝。藍色的鴨舌帽歪戴著,蓋住了半隻耳朵;身上穿著很不合身的半新半舊的普通男式西服,袖子過長……肥大的褲管下面露出茶色的皮鞋,胸前系著一條綠色的領帶,臉色白得發青,大眼晴,高鼻樑、薄嘴唇。身材苗條,好一個瀟灑的美男子。"巾幗英雄的風采躍然紙上。
為推翻封建矢志不移
心懷大志,反清愛國的秋瑾,在封建樊籬中苦索苦爭8年,終於走向了一個廣泛的天地,成為頂天立地的巾幗英雄。
1904年2月,在秋瑾赴日留學前夕,幾位女友在京南陶然亭為她餞行送別。秋瑾不禁憶舊撫今,感慨萬千,寫下這樣的詩句「梁攜手處,千里暮雲橫」。1904年3月,秋瑾與好友服部夫人到上海,回紹興拜別了老母,毅然登上了輪船。臨行前,她特意到像館拍照了一張身著男兒西裝的照片,成為歷史的紀念。1904年6月28日,秋瑾與服部夫人在上海乘上"獨立號"輪船,7月2日船到日本神戶,4日乘火車到達東京,開始了她的留學生涯,徹底走上了反清愛國的革命人生之路。
在東京,秋瑾親眼目睹了日本明治維新後繁榮的資本主義景象,心中燃起對祖國無限的希望。她首先投入了中國留學生會館設立的日語講習所補習日語,第二年到青山實踐女校清國女子師范學習。為了專心學習,她把女兒寄養在友人家中,後來又忍痛割愛,讓女僕把孩子送回了國。她望著心愛的小女兒,牽著陌生人的手消失在茫茫的大海,心潮澎湃。毫不留戀地放棄,毅然絕然地追求,開始了她革命與奉獻的人生旅途。
秋瑾在日本留學時間僅僅兩年。在緊張艱苦的學習的同時,她盡一切可能積極參加中國留學生的各種活動,盡己所能幫助一些有困難的中國留學生,並開始了愛國反清的革命活動。
一到日本,秋瑾就利用一切機會參加中國留學生的活動。無論是浙江同鄉會,還是湖南同鄉會的活動,她一次不落,不僅參加,還登台慷慨演講,滔滔不絕,熱情真摯,使聽者感動萬分,熱淚盈眶。時間不長,秋瑾就成了留學界的知名人士。她與許多革命人士,著名人物,如浙江籍的魯迅、陶成章,湖南籍的宋教仁、王時澤,廣東籍的何香凝、馮自由等有過不少交往。秋瑾素有辯才,一到東京就參加了"演說練習會"。她和大家一起認真探討演講的技巧與主題,把演說當作宣傳革命的武器,宣傳革命,提倡反清。
在日本留學期間,秋瑾還積極參加反封建反清的革命活動。1904年中秋節,秋瑾參與創辦了《白話報》正式出版。這是一張用通俗的白話文,主要面向國內大眾的報紙,其宗旨為,倡導思想解放,主張愛國反清。秋瑾署名"鑒湖女俠秋瑾";,發表了不少文章。
秋瑾認為,愛國反清必須聯絡群眾,廣交愛國志士。她一到東京就積極參加了各種社團組織的活動,成為活躍分子。當時有一個留日女學生組織了一個"共愛會",但人數少,活動少。秋瑾明確提出"反抗清廷,收復中原"的口號,將"共愛會"改組為"實行共愛會",這是中國婦女最早成立的一個組織。秋瑾就是此時將秋閨瑾改為秋瑾的。1904年10月下旬,秋瑾與幾位志同道合者一起乘車來到橫濱參加了以"推翻清朝,恢復中華"為宗旨的"三合會",秋瑾被封為"白扇"(軍師)。"三合會"是一個秘密的反清團體,入會時要舉行秘密而復雜的儀式,要把頭放到一把鋼刀上宣誓,還要跳火盆,飲雞血酒,會員之間說話,走路都有暗號。1905年初,秋瑾完成了日語研習的學業,因為錢將用完,決定回國籌措學費,在向一個親戚陳義辭行時,正巧碰上反清革命組織光復會的締造者之一陶成章。秋瑾對陶早有耳聞,陶也聽說秋瑾是留學女學生中一位著名的紹興人。兩人相見談得很投機,秋瑾即提出參加光復會的要求。陶一開始有點不以為然,並說:你一個女人家,舞刀弄槍不合適。秋瑾聽了當即拔出腰間的倭刀,乘著酒興起舞,在座之人大加稱贊秋瑾不愧為"鑒湖女俠"。陶成章後來不僅介紹秋瑾參加了"光復會",還向她介紹了光復會在國內的兩位首領蔡元培和徐錫麟。後來,秋瑾回到紹興進行反清革命活動的時候,主要就是依靠的當地的光復會等秘密會黨。1905年春,秋瑾回國籌措學費,在上海見到了蔡元培,回到紹興又找到了徐錫麟。由於有陶成章的介紹,徐錫麟親自主持了秋瑾加入光復會的儀式。儀式非常隆重而秘密,刺血並宣誓:"光復漢族,還我江山,以身許國,功成身退。"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正式成立,之後半個月,秋瑾經馮自由介紹加入了同盟會,並在黃興的寓所庄嚴宣誓:"聯盟人浙江省會稽縣人秋瑾,當天發誓:驅除達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比,任眾處罰!"秋瑾由愛國反清真正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秋瑾是浙江籍留學生加入同盟會的第二個人,被推舉為同盟會的評議員,浙江主盟人。
1905年12月25日,秋瑾結束了兩年的留學生活回到了苦難的祖國。
血濺軒亭口英名千古
秋瑾是懷著獻身國家,誓死如歸的決心回國的。
在秋瑾赴日留學期未滿之時,日本政府根據清政府的要求,頒布了《取締清國留學生規則》。當時,清政府已內外交困,得知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和留日學生宣傳革命,非常恐慌,多次要求日本政府驅逐留日中國學生,8000名留日中國學生立即舉行示威遊行抗議,並組織敢死隊與日本政府交涉。秋瑾擔任了敢死隊隊長,堅決主張回國。1905年12月25日,秋瑾登上自橫濱開往上海的"長江號"輪船毅然回到上海。她滿懷激情,視死如歸,決心大幹一場。在一首詩中,她寫道:"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回國後,秋瑾在給留在日本的友人王時澤的信中也說:"君之志則在於忍辱以成其學,而吾則必不受辱以貽我祖國之羞;……吾回國後亦當盡力籌劃,以期光復舊物,與君相見於中原。成敗雖未可知,然苟留未死之全生,則吾志不敢一日息地。"她還以為當時沒有一個女子為拯救祖國而獻身是女界的恥辱,說:"吾自庚子以來,正置吾生命於不顧,即不獲成功而死,戀吾所不悔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秋瑾已決心獻身革命。
1906年初,秋瑾穿一件紫色白條子和服,腰佩短刀,頭發盤頂走進家門時,小弟宗章竟認不出她了,母親望著女兒平安歸來喜出望外,流出了激動的眼淚。
回到紹興以後,在徐錫麟、陶成章介紹下,秋瑾先在明道女校教體育,1906年3月又到吳興縣南潯鎮潯溪女校教日文、衛生等課。
秋瑾在潯溪女校任教僅兩月,卻結識了3位摯友。當秋瑾向學生講述外面世界的情形,講男女平權,婦女解放的道理時,大家都興高采烈地圍著秋先生,有一個叫吳珉的學生卻獨自坐在角落裡沉默不語。當秋瑾了解到,吳珉原來是一個童養媳時,二話沒說,拿上錢就去為她贖身。後來,吳珉一直跟隨著秋瑾;秋瑾犧牲之後,她毅然更名為吳惠秋,帶著秋瑾交給她的秘密文件離開紹興參加了革命。秋瑾還與潯溪女校的教務長徐自華(字寄塵)和她的妹妹徐蘊華,字小淑(秋瑾的學生)結為生死之交。在秋瑾最後的兩年裡,徐氏姐妹給了她許多溫暖與慰藉。有一次,秋瑾得了重病,是徐氏姐妹日夜看護。在《病起謝徐寄塵小淑姊妹》一詩中,秋瑾寫道:「朋友天涯勝兄弟,多君姊妹更深情。""徐自華和吳芝瑛等好友,勸葯每勞來熱盞,加餐常代我調羹。"徐自華和吳芝瑛等好友,在秋瑾犧牲後都冒著生命危險為秋瑾在杭州西湖西冷橋畔修造了墳墓。
秋瑾關心學生,宣傳婦女解放,宣傳革命思想,受到師生愛戴,卻遭地方頑固勢力增恨和攻擊,因而,她毅然辭職離開了潯溪女校。
秋瑾為了更好地宣傳反清愛國的革命思想,喚起民眾,特別是婦女的覺醒,她到上海創辦了《中國女報》。經過艱難努力,1907年1月14日,《中國女報》第一期問世,但由於經費難措,1907年3月4日,《中國女報》出版了第二期後就被迫停刊了。
為了辦《中國女報》,秋瑾曾以極大的熱情和毅力,千方百計籌集經費。她曾四處奔走,親自籌款,並在《中外日報》上登載《征股廣告》,計劃集股金一萬元,但結果只有四、五個人入股。她的好友徐自華捐助了1500元。無奈之中,秋瑾想了一個辦法,去湖南湘潭向夫家誘款。當時,秋瑾的丈夫王子芳在北京,其父見秋瑾回來,以為她回心轉意了,要與其子破鏡重圓,也為了王家的面子,就給了秋瑾一筆不小的款子,但最終還是辦刊失敗了。
1906年12月的一天晚上,匿居在朋友家中的秋瑾,突然有人來訪。來人是未曾見過面的革命黨人王金發。他帶來了徐錫麟的親筆信,提出共同籌劃武裝反清起義。秋瑾非常高興,立即備酒待客,酒逢知已,長談徹夜,一致以為武裝反清的時機已到。王金發這次來是受徐錫麟之命,請秋瑾主持紹興大通體操學堂,負責浙江會員的領導工作,徐錫麟去安徽開創革命局面,兩省配合待機進取南京。
秋瑾不久返紹興,以大通體操學堂為依託,奔走於浙江各地聯絡會員,准備武裝起義的各項工作。正當秋瑾積極籌劃起義一切即將就緒時,傳來徐錫麟在安徽刺殺安徽巡撫恩銘失敗被殺的消息。
1907年7月10日,秋瑾從報紙上得知徐錫麟在安徽安慶的起義失敗並被殺害的消息。她手拿報紙,失聲痛哭,預感到自己也將為國捐軀。有人勸她暫避他地,並為她聯系了上海租界安身的地方,她都拒絕了。她不食不語,寫下了一首絕命詩,其有這樣的詩句:「痛同胞之夢猶昏,悲祖國之陸沉誰挽。」"雖死猶生,犧牲盡我責任;即此永別……"。
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在一次同鄉會上,有一個年長秋瑾十幾歲的同鄉胡道南聲言,不贊成革命,反對男女平權。秋瑾氣憤之極,當面罵他是"死人"。就是這個被秋瑾罵為"死人"的胡道南,從大通學堂學生口中得知,秋就將在7月19日發動起義,他將此消息密告了杭州知府貴福,貴福連夜報告了杭州的浙江巡撫張曾揚。7月11日,張曾揚從杭州派了300餘清兵去紹興抓捕秋瑾。12日,有學生給秋瑾送來消息,請她躲避,秋瑾非常鎮靜,說:"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如滿奴能將我綁赴斷頭台,革命至少可以提前五年。她組織大家把大通學堂的槍支彈葯隱藏起來,然後命令學生各自分散。
7月13日一大早,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突然來到大通學堂門前,看看四周無人才小心地進了院子。原來是化了裝的革命黨人王金發。他是特意來告訴秋瑾,清兵已過錢塘江,催她趕快離開紹興。秋瑾只說了一句:"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王金發無奈,給秋瑾留下一支手槍,與秋瑾揮淚而別。
秋瑾視死如歸,決心為反清愛國,喚起民眾而獻身。秋瑾被捕以後,她最後寫下的一句話是:"秋雨秋風愁煞人"。在審訊她的時候,她只陳述了自己的主張,對革命的活動一字未說。最後她說「革命的事不必多問,要殺要剮隨便吧!」
1907年7月15日(農歷六月初六),秋瑾就義於紹興軒亭口,年僅32歲。
秋瑾犧牲後,她的摯友徐自華,吳芝瑛等人冒著生命危險,在杭州西湖西冷橋畔、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飛墓前修建了秋瑾烈士墓。在她的犧牲地紹興軒亭口矗立著秋瑾紀念碑。她居住過的和暢堂被人民政府辟為"秋瑾故居",國家出版了《秋瑾史跡》、《秋瑾集》等,以示永久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