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鄒城市有哪些名勝風景的傳說故事

鄒城市有哪些名勝風景的傳說故事

發布時間:2023-05-29 17:37:06

① 鄒城哪裡最好玩最喜歡哪

鄒城是孟子的故鄉,曲阜有「三孔」,鄒城有「三孟」,即:孟府、孟廟、孟母林。此外還有石榴園、棗林 風景名勝
鄒城市是我國著名思想家孔子和孟子的故里,素稱「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樣之地」。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內新興的能源工業城市。境內交通便利,京滬、新石鐵路在此交匯、京福高速公路從市區經過,西距濟寧機場僅70公里。鄒城地理環境優越,鳧嶧名山聳其前,洙泗勝水環其後,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風光秀麗。
鄒城市歷史悠久,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古稱「鄒魯聖地」。歷史上人傑地靈、聖賢迭出,有「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的古代良母——孟母,有「繼往開來」的儒學大師——亞聖孟子,有「一經傳家「的西漢父子丞相豐賢、韋玄成,有「鑿壁偷光」刻苦治學的西漢丞相匡衡以及「建安七子」的王粲,西晉軍事家劉寶、醫學家王叔和等。孔子、秦始皇、司馬遷、李白、杜甫、蘇軾、趙孟頫;乾隆等也曾到過鄒城,留下諸多詩詞文賦,為鄒城燦爛的文化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鄒城歷史文化遺產眾多,現有各類文物古跡300餘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8處,各類珍貴文物15000餘件。馳名中外的「四孟」(孟廟、孟府、孟林、孟母林)古建築群布局嚴謹、雄偉典雅;南北朝時期的「四山」(鐵山、崗山、葛山、尖山)摩崖石刻,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瑰寶;歷史文化名山嶧山,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明魯荒王陵,是山東省最大的地下宮殿。鄒城文物旅遊資源豐富,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形成「山·水·聖人」為主要特色的五大旅遊景區,其內涵豐富多彩、特色鮮明、交通便利、設施齊全,每年吸引著數以萬計的國內外遊客。
孟府位於孟廟西側,是孟氏嫡系後裔居住的宅第,始建於北宋晚期。孟府呈長方形,南北長226米,東西寬99米,總面積2.24萬平方米。其建築布局嚴謹,主要建築分布在南北中軸線上,前後由七進院落組成,前為大堂官衙,中部為內宅,後為花園,西路為孟氏家學「三遷書院」。現有樓、堂、亭、閣148間,是省內現存規模宏大、保存較完整的衙署與宅第合一的古建築群。1990年由國家撥出專款進行了維修,按照清代中期布局恢復了原貌,199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孟府是孟子後裔居住的地方。孟府大門三楹,門楣正中懸有「亞聖府」貼金巨匾,黑漆大門上繪有兩米多高的門神,手持金瓜,面目威嚴。門外建有高大影壁。門前一對明代石獅雄踞左右,門階兩旁有上馬乘車用的方形石台一對。二門又稱禮門,門有三洞,正中門楣書「禮門儀路」大字,六扇黑漆大門上分別彩繪頂盔披甲的執刀武士和面目溫雅、身著朝服的文官。三門又稱「儀門」,單門懸山式建築,前後有四個木雕花蕾,故又稱垂花門。平時儀門不開,每逢孟府喜慶大典、皇帝臨幸、宣讀聖旨或舉行重大家族儀式時,鳴禮炮開啟,故此門表現出森嚴的封建禮儀規范。
大堂在儀門內,共五楹。前有寬敞的露台,兩側有精雕夔龍石欄,東南角置「日晷」,西南角置「嘉量」。堂正中楣門上懸有清世宗雍正三年御書「七篇貽矩」匾額,檐下明柱門上懸有「繼往開來私淑千年承燕翼,居仁由義淵源百代仰先烈」巨幅對聯。大堂內設有木製暖閣,案上放置文房四寶、簽筒、印盒。大堂左右兩側陳列各種「肅靜」、「迴避」、「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亞聖奉祀官」等牌匾,並有旗、鑼、傘、扇等各種儀仗。在封建社會里,孟府大堂是孟氏家族申飭家法、宣讀聖旨、頒布孟氏家譜、族規的場所,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縮影。
孟府大堂後是內宅院,由正房和東西配房組成一座典型的四合院,院內東南有一株古老的荼 艹縻花,每年春夏之交,滿樹遍開白色小花,如雪似玉,散發出陣陣幽香,沁人心脾。另有古老蒼勁的石榴、核桃,年年碩果累累。幾株芭蕉、紫荊將庭院點綴的典雅幽靜。正房「世恩堂」是孟氏嫡裔居住之處,堂內明間懸有清代書法家鐵保手書巨匾。五間廳堂內陳列著古木傢具、古玩字畫、鍾表照片等文物,供人們參觀。世恩堂後面還有賜書樓、延祿樓等古代建築,是當年存放皇帝墨寶、聖旨誥封、古版書籍、家譜檔案、文物字畫等珍貴文物的場所。孟府第七進院落是佔地十餘畝地的花園,由於在清代晚期就已荒蕪,到現在還沒有恢復。
孟廟,又稱"亞聖廟",是歷代祭祀孟子的地方。孟子有廟奉祀始於宋景佑四年(1037年),創建於鄒城市東北12公里的四基山西南麓,孟子陵墓前。後因距城較遠,瞻仰祭祀諸多不便,乃於宣和三年(1121年)遷建於現鄒城市南關,西與孟府毗鄰。其後對孟廟不斷增修擴建,直至明代才具有現在規模。
孟廟南北長458.5米,東西寬95米,佔地4.36萬平方米,折66畝。其規模僅次於孔廟,為山東省現存歷史最久遠、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是國內宋元至明清時期的古建築代表作品,1988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孟廟前後由五進院落組成,以主體建築"亞聖殿"為中心,南北為一條中軸線,左右建築對稱式配列。現有殿廡64楹,碑亭2座,木坊4座,石坊1座。欞星門是孟廟正南門。欞星門內左右各一木坊,名為"繼往聖"、"開來學",以此表彰孟子"繼孔子以往,開儒家之來"的功績。亞聖廟石坊,為亞聖廟第二進院落門坊,始建於明萬曆初年。石坊通高5.2米,四柱三門,柱頂飾以寶瓶、穿雲板,類似華表。正中坊額鐫刻"亞聖廟"金字楷書。左右坊心鐫以"雲中翼龍"、"海水蛟龍"圖案,極為精美。東廡、西廡位於承聖門內("廡",即古代堂下走廊、房屋)。東、西廡內供奉孟子弟子及11位對孟子學說有貢獻的學者,各設神龕木主用於供奉。這些供奉者有公都子、高子、盆成括、屋廬連、浩考不害、公孫丑、陳臻、錢唐、子叔疑、孫爽、彭更、徐辟、咸邱蒙、孟仲子、萬章、充虞、季孫氏、桃應、孔道輔。亞聖殿,始建於宋宣和三年(1121年),殿七楹,高17米,橫寬27.7米,縱深20.48米,為綠琉璃瓦覆頂的重檐歇山式宮殿建築。殿下豎立26根八棱水磨石柱,柱下托以覆蓮狀礎座。前廊下8根柱上飾以翱遊的雙翅翼龍、寶相牡丹、西蕃蓮等圖案,技藝精湛。殿外梁坊斗拱飾以宮殿和璽彩繪,金碧輝煌。殿正中門楣上懸有清高宗乾隆御書"道闡尼山"雕龍巨匾,殿內迎門金柱上懸巨幅對聯:"尊王言必稱堯舜,憂世心同切禹顏",亦為乾隆手書。亞聖殿正中為雕龍貼金神龕,內供奉孟子塑像,服飾採用宋代元佑年間禮制:著九族九章(冠有九族,服飾有九種圖案),為公爵之服、正一品服飾。殿內東側神龕內供奉孟子高足利國侯樂正子塑像。殿內西側豎有北宋宣和三年「先師鄒國公孟子廟記」碑刻。
孟廟內保存有秦、漢、晉、唐、宋、元、明、清歷代碑碣280塊,其主要內容有歷代封建皇帝封贈聖旨、孟氏家族譜系、歷代維修擴建紀實、文人騷客詩詞贊頌等。其字體楷、行、隸、篆全備,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重要的碑刻有西漢《萊子侯刻石》、《秦嶧山刻石》、東漢《石牆村刻石》、元文宗八思巴文《封贈孟子為鄒國亞聖公》聖旨碑、明《孟氏宗傳祖圖》碑等,是研究我國歷史和孟廟沿革的珍貴資料。
孟廟內各種樹木430株,其主要樹種為柏、檜,還有少量的古槐、銀杏、紫藤等。這些古樹多栽種於宋、元時期,至今仍參天拔地、青翠翁郁、森然茂盛。孟廟古樹名木中有四大自然奇觀:"古柏抱槐"、"藤系銀杏"、"洞槐望月"、"檜寓枸杞"。孟廟的古樹景觀在明代就受到人們的喜愛,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曾吟頌五言律詩一首:"愛此孟祠樹,森然見典型。沃根洙水潤,含氣嶧山靈。閱世磨秦籀,參天結魯青。方知樗散壽,只入列仙經。孟廟在"文革"期間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1980年以來,國家撥出專款進行了復原維修,現已恢復到清代初期的原貌,每年有大批中外遊客來此參觀游覽。
嶧山,又名東山,位於鄒城市東南12公里,與泰山南北對峙,被譽為「岱南奇觀」。孟子曰:「登東山而小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東山即指嶧山。嶧山,早在秦漢時期就著稱於世,它是中國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嶧山因其「怪石萬迭,山無土壤,積石相連,絡繹如絲,故名繹焉」。《詩經·魯頌》有「保有鳧嶧」的詩句。《書經·禹貢》有「嶧陽孤桐」的記載。孔子、孟子、秦始皇、李斯、
司馬遷、華佗、李白、杜甫、蘇東坡、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陸放翁、趙孟頫、董其昌、鄭板橋等都曾登臨攬勝,他們留在嶧山的三百多處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為嶧山增添了奇異的歷史文化光彩。秦始皇立國之初,首次東巡齊魯,即慕名率群臣登上了嶧山,於驚嘆山石神工鬼斧、風光雋秀婀娜之際,命傑出的篆書大師、丞相李斯撰文刻石,頌揚「廢分封,立郡縣,統一天下」之奇功。著名的秦嶧山碑就是秦始皇東巡的第一塊刻石。嶧山有一種天造地設的自然美。一是石美。那參差嶙峋、玲瓏剔透、被地理學家稱為當今世界之奇觀的海蝕石,自不待說,滿山遍峪如禽如獸、靜動有之的怪石則數不勝數,使嶧山缺了雕琢,多了野趣。怪石如龜、如魚、如兔、如冠、如丸,子孫石、元寶石、五巧石、駱駝石、鸚鵡石、試劍石、八卦石……象形之惟妙惟肖,遠眺、近視、上仰、下俯之變幻無窮,千姿百態,使人嘆為觀止,難怪遊人無不被大自然的神奇所折服。故嶧山與中華五嶽相比,其主要特點是石巧。二是洞穴、泉水美。山上,磊磊巨石之下,有許多天然洞穴,據考察,有名洞穴144個。諸洞大如廣庭、小如斗室、縱橫通達、曲徑通幽、深邃莫測;且洞多有泉水,每每東北風起,百泉涌漲,雲氣洶涌,「嶧山戴帽」,大雨來到,其情景尤似仙山。
三是神話傳說美。女媧煉五色石神工補天,而將滾滾亂石疊成嶧山;梁山伯、祝英台求學於「梁祝洞」;貞婦明志的「捨身台」;「金鍾化作石」;「騎鶴隱仙」升天去……千百年來,人們借物寄情,把許多美好的憧憬和願望變成種種神話傳說,曲折離奇,令人陶醉。嶧山還是道家活動的場所,甚得歷代達官顯貴的垂青。多有慷慨解囊捐資修山之人。經過歷代慘淡經營,山上建有五大奇觀,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七十二廟宇,宮殿廟庵數百楹,瓦縫參差,錯落山間,碧瓦紅牆,十分壯觀。

② 山東省鄒城市有哪些歷史典故

1、傳說:

梁祝化蝶: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故事,成為千古愛情絕唱,而他們的故里究竟在哪裡一直是民俗界爭論不休的問題。2003年10月27日中午,一塊立於明朝正德年間的梁祝墓碑在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馬坡鄉出土,這塊墓碑長180、寬80、厚24厘米。出土的墓碑碑額刻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記」8個篆字,碑文831字,根據碑文記載,明朝正德十一年(1516),作為朝廷欽差大臣的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使崔文奎視察河道時,途徑微山馬坡,發現已破敗不堪的梁祝墓,決計重修。碑文還記載了祝英台女扮男裝,與梁山伯同在鄒縣(現山東省鄒城市)嶧山讀書學習三載,後二人因思戀而死,合葬在泗河西馬坡的史情。據悉,這是中國十處梁祝墓中惟一有文字記載梁祝故事、且內容比較詳細的碑,也是刻立時間最早的一塊碑。

梁祝的民間傳說,最早見於南北朝梁元帝時(552~555)的《金縷子》一書。晚唐的《宣室志》有更詳細的描述:東晉時上虞祝氏女英台,女扮男裝求學,與會稽的梁山伯同學三年。後祝英台先歸家,次年梁山伯去祝家拜訪,才知其為女性,央人求聘,而祝已許馬氏子。後山伯為縣令,勤政愛民,死於任上,葬在城西鄉。後祝英台過山伯墓,痛哭呼號,墓自裂,祝跳入梁墓中同葬。宋《乾道四明圖經》中有"義婦冢"及梁祝故事的記載。現梁祝故事以電影、戲劇、曲藝等各種藝術形式流傳,范圍非常之廣,涉及浙江、江蘇、河北、山西等十幾個省,並流傳到歐美各國,被稱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萬章誤失登雲鞋: 萬章,戰國時孟子的學生,家住嶧山西北二十餘里處,現鄒城北宿境內萬村。

萬章自幼好學。當時孟子在嶧山設帳授徒,萬章就到嶧山拜孟子為師。因為家有老父、繼母,不能常住嶧山求學,只得早出晚歸,每天往返四十餘里,不僅十分勞累,而且耽誤了大量時間,萬章經常為此苦惱。

一天夜裡,萬章夢見一位老人告訴他:「嶧山有個白龍洞,白龍洞里有個小嶧山,小嶧山上有個白雪翁,他會幫助你。」夢醒之後,老人的話記得清清楚楚。第二天,聽完孟夫子的講授,萬章就到白龍洞去了。入洞不遠,便見到了一派奇異的景象:迎面是一座玲瓏的小山,白色的山石,白色的岩洞,白色的樹木,白色的花朵,玉砌的道路,水銀似的泉水。萬章順著玉路,轉過一個小山頭,見一位老人席地坐於樹下,這老人就是白雪翁。萬章上前深深一揖,說:「學生萬章拜見老人……」老人微開雙目,輕搖蒲扇說:「好,不用說了,你的來意我已知曉。我這里有一雙鞋,叫登雲鞋,穿上它,你來去就便當了。不過,你要天不明就起身,天黑了才能回家,不能讓人看見,否則,與你不利。」說罷,從身後取出一雙鞋交給萬章。萬章接過鞋,拜別老人,順原路走出白龍洞。出了洞,天就黑了。萬章穿上登雲鞋,一邁步,就聽呼的一聲,起在空中,再邁另一隻腳,就到家了。從此,萬章每天到嶧山求學,早出晚舊,方便極了,既節省了體力,又節約了時間,於是學問大進。

萬章登雲鞋的秘密終於被後母發現了。後母早就想害死萬章,讓自己的親生兒子獨占家產。於是她暗地裡做了一雙和登雲鞋一模一樣的鞋子,趁萬章熟睡之後,偷偷地換了一隻,拿回自己屋裡。第二天一早,萬章不辨真假,穿上鞋就走。一抬腿,飛上了高空,又邁另一隻腳,唰地一下,落了下來,氣絕而亡。辦理喪事的時候,後母的兒子得知萬章是穿了假登雲鞋摔死的,心想母親屋裡的一雙鞋一定是真的,不防試一試,他哪裡知道,那雙鞋也是一隻真的,一隻假的。他穿上之後,一邁步,嗖地一聲,起在空中,又一邁步,唰地落了下來,也摔得頭破血流,氣絕而亡。就這樣,後母害死了萬章,也害死了自己的親生兒子。

鋼山的傳說:鋼山位於鄒城城北,據傳很久很久以前,這座山是叫做作糠山的,然而在糠山以東不遠的地方又有一座山,叫做豬山。糠山本來比較大而豬山比較小,但過了若干年之後,豬山漸漸地大了起來,糠山卻慢慢地小了下去,眼看就要影響到城市的自然風光。這時人們認為一定是豬吃糠的緣故。不然為何豬山越來越大而糠山越來越小呢?於是人們便把豬山改為朱山,把糠山改為崗山,可是,朱與「豬」同音,崗又與缸同音,豬到缸里尋食不更方便了嗎?所以依然沒有制止崗山變小的趨勢,人們急了,乾脆把崗山分為前後兩山,後山稱為鋼山,前山稱為鐵山,「鋼鐵」並立,豬是無論如何也啃不動的。這一下還不放心索性又把朱山改為尖山,從那以後兩山和平相處,各自獨立發育直到現在。這大概便是今人「崗山」與「鋼山」不分的緣故吧。鐵山的傳說:在鄒城城西北偶還有一座山,該山為花崗岩石質,向陽面是一片二畝多的巨大石坪,團上面刻滿的佛家經文,當地俗稱「佛經山」後來改稱為「鐵山」。說起鐵山的由來還有一段優美動人的故事呢。

相傳唐朝玄奘師徒從西天取經後,為廣傳佛法,又不辭勞苦譯成各國文字,用24匹白馬馱負著500多部佛經自西向東前往蓬萊仙島,意將佛家秘籍傳往海外,一路風餐露宿甚是順利。一天行至鄒城附近,忽然天空烏雲密布,電閃雷鳴狂風大作,傾盆大雨從天而降,白馬上馱的經卷不一會就淋濕了,師徒們非常著急,見天色已晚只好到崗山西山腰的晚照寺內歇息,唐僧想著淋濕的經卷,一夜未曾合眼。第二天一早,天氣漸晴,悟空從寺外跑回對唐僧說,師傅不要著急,老孫已經找好了晾曬佛經的地方,唐僧問在什麼地方?悟空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唐僧、沙僧、八戒隨悟空來到山前,悟空向前一指說,師傅就這塊草坪上,唐僧大喜,說,徒兒們趕快將佛經拿來晾曬。不一會,師徒們七手八腳把淋濕的佛經都鋪在石坪上,當時山風正緊,悟空急忙念起定風咒語,那佛經就像漿糊一樣緊貼在岩石上甚為牢固。一會工夫佛經全乾了,他們揭起佛經以後驚奇地發現在光滑的石面上印上了清晰的經文,如同刻鑿的一樣。唐僧嘆道,這是佛的旨意,就留在這里吧。從此這座荒山禿嶺因為有了這片佛經,人們就稱這座小山叫「佛經山」。

時隔不久,八仙出遊齊魯駐足泰山,聽說鄒魯之地有座嶧山,山上奇洞怪石甚是玲瓏,眾仙商議前去一游,於是各顯神通往嶧山而來。呂洞賓因貪喝了幾杯仙酒起身較晚走在最後,當日天晚也借宿在鋼山晚照寺內。夜間,山風陣陣將寺內佛塔角鈴吹得叮當亂響一夜不能入睡,次日一早寺內長老問到先生昨夜安歇可好!佛塔角鈴叮當作響甚是聒耳,長老笑著說,那先生有何妙法令角鈴不響?呂洞賓不動聲色道,願吹費試之,遂念口語猛吹一氣,頓時佛塔角鈴都啞然失聲,然後呂洞賓雙手拱別,乘雲奔嶧山而去。寺院的長老半天才醒悟過來,口稱,真乃神仙也。以後這個寺院的塔鈴就是換了新的也是不響了。

呂洞賓來到嶧山白雲宮前七仙早已聚齊,齊聲問呂仙為何來遲?呂洞賓將昨晚住宿晚照寺塔鈴聒耳長老戲謔一事講給眾仙聽,誰知這一說不要緊氣壞了愛管閑事的鐵拐李。誰知他把鐵拐仗朝地下一捅,捅得咚咚作響,說,我去找那和尚算賬。說著便使起道法一腳站在嶧山插天石上,另一隻跛腳跨在晚照寺旁的佛經山上,他這神腳的千鈞之力竟在花崗岩石坪上踩出一個二米多長的大腳窩來,連經文也被踏下一大片。至今在半山腰還留有一個清晰的大腳窩,如仔細觀察,不但五道腳趾印明顯,腳印下還有踏下去的佛經文字。

後來人們稱這腳窩是「鐵仙遺跡」。這座佛經山,也因而得名為鐵山。

2、故事:

孟母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等故事見第六章《亞聖孟子》

欲蓋彌彰:春秋時,魯昭公三十一年的冬天,邾國大夫黑肱,背離邾國而投靠魯國,他的封地濫(今山東滕縣東南)隨之而並入魯國的版圖。(魯國在今山東南部,曲阜是當時的首都;邾國是與魯國接壤的一個小國,故城在今山東鄒縣東南。)

孔子所著的《春秋》,在《昭公三十一年》中,記下了這段歷史:「冬,黑肱以濫來奔。」《春秋》的文筆,過去一般文人都認為它是最簡練的,敘事和評論、貶責和褒揚,措詞用句,都很嚴謹而恰合分寸。《左傳》闡述《春秋》說:黑肱並非高貴人物,按《春秋》的編寫原則,本可不必記載,更不必寫出名字。但是因為國土有變動,那就是重大的事件,不能不記上一筆了。(「賤而書名,重地故也。」)《左傳》還發表議論道:「這樣看來,一個以封地叛國的人,即使他不是大人物,也會因此而出名,而且會因此而使他的叛國罪名永遠無法掩蓋,是故君子動則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彰(有的人要想得個美名而無法得到,有的人得了惡名要想掩蓋也掩蓋不了),懲不義也。」

清代學者顧炎武對於上述《左傳》的議論加以補充道:「或欲蓋而名彰,如趙盾偽出奔,崔杼殺太史,將以蓋弒君之惡,而其惡益著焉。」(參看「董狐之筆」。崔杼,齊國大夫,他謀殺了齊庄公,卻叫負責記載歷史的「太史」,把齊庄公之死寫成是病死的。太史不同意,因此被崔杼處死了。但是繼任的史官仍然只記「崔杼弒君」的事實。崔杼一連殺了三個史官,他的弒君之罪不但隱瞞不了,反而愈鬧愈大,罪行愈顯著了)顧炎武舉了趙盾和崔杼殺害了國君而不承的人為例,說是「蓋弒君之惡,

鄒城市乃至全國最經典的反腐倡廉歷史典故《羊續懸魚》

③ 鄒城旅遊景點有哪些

鄒城旅遊景點有:

1、五寶庵山:

鄒城市博物館是首批國家三級博物館。位於鄒城市區南部, 嶧山路東側。南與唐王湖公園相連, 東與護駕山相望, 西臨孟廟、孟府, 地理區置優越,人文環境獨特,交通便利。

④ 鄒城的文化古跡有哪些

鄒城歷史文化悠久,旅遊資源豐富,是一座有著三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這里人傑地靈、英賢輩出,有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的世代賢母——孟母,有被贊為「功不在禹下」的儒學亞聖——孟子,有被傳為世代佳話、「鑿壁偷光」刻苦治學的西漢經學家——匡衡……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為鄒城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境內共有各類文物古跡300餘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飽經歲月滄桑還依然展示著往昔風採的「四孟」(孟廟、孟府、孟林、孟母林)古建築群,佛教文化及書法藝術精品「四山」摩崖刻石,京南江北最大的地下宮殿——明魯荒王陵,被譽為「鄒魯秀靈」、孔子「登東山而小魯」(東山鎮租盯即嶧山)、「天下奇山第一」、「岱南奇觀」的歷史文化名山——嶧山……豐富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交相輝映,形成了鄒城獨具特色的「山·水·聖人」綜合旅遊區,是研究中國與東方文化的「歷史博物館」和著名的文化旅遊勝地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處): 孟廟、孟府、孟子林;孟子故里,漢魯王墓; 明魯王墓; 邾國故城; 鐵山、崗山、葛山、嶧山摩崖石刻;
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處): 鳧山羲皇廟遺址;野店遺址; 四基山古墓群; 漆女城遺址;
風景名勝 AAAA級風景名勝區:孟廟、孟府、御和孟子林、嶧山風景名勝區 AAA級風景名勝區:明代親王第一陵-明魯荒王陵景區、鄒城市博物館 一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山:嶧山 兩個省級森林公園: 嶧山森林公園;十八盤森林公園 市級森林公園:鳧山森林公園、五寶庵山森林公園 三處省級濕地公園:太平濕地公園、香城濕地公園、北宿濕地公園 其他旅遊景點:護駕山植物園;唐王湖;孟子湖;唐王河公園;鐵山公園;邾國故城;戈型弊妃墓
我也是第一次了解這個城市,希望能解決你的問題,望採納

⑤ 鄒城著名景點介紹到底有哪些

鄒城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甲類對外開放地區和旅遊勝地。
風景名勝
主要有:以天然形成的奇山怪石為主體的鐵山公園、體育公園、嶧山風景名勝區,以水見長的鐵西公園、唐王湖公園、孟子湖風景游覽區及素有「鄒城會客廳」之稱譽的人民廣場、文化廣場等。其中,嶧山風景名勝區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文物古跡
境內現有各類文物古跡517處。其中:
古遺址175處,主要有野店遺址、邾國故城遺址、漆女城遺址、棲駕峪遺址、斗雞台遺址、北鳧山犁耙峪遺址、晚照寺遺址、灰城子遺址、城前遺址等。
古墓葬107處,主要有孟林、漢魯王墓、明魯王墓、萬章墓、南宮適墓、西晉劉寶墓、金烏林答將軍墓、廟東古墓、王看九女築墳、興泉墓群等。
古建築132處,主要有孟廟、孟府古建築群、重興塔、孟母三遷祠、龍山玉皇殿、大園戲樓、小石石拱橋、顏母祠、潘氏家祠等。
石窟寺及石刻33處,主要有鐵山摩崖石刻、崗山摩崖石刻、葛山摩崖石刻、嶧山石刻、鳳凰山唐代石窟佛造像、黃山宋代十八羅漢洞造像、後圬山壽峰寺碑刻群等。
近現代史跡及其他70處,主要有白蓮教農民起義遺址、尼山區抗日烈士紀念碑、孔子孟子誕生聖地碑、抗日烈士鄭師文紀念碑、烈士陳清松墓碑、鄒城烈士陵園、石牆雙慶揚水站等。
各類文物史跡中,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6處,濟寧市文物保護單位11處,鄒城市文物保護單位35處。

⑥ 鄒城唐王湖的傳說

沒有什麼傳說,因為唐太宗來過,湖就命名為唐王湖,山就命名為護駕山。

唐王湖位於山東省鄒城市區南部,順河路和嶧山路的交匯處,北靠博物館,南臨唐王湖小區,東依風景秀麗的護駕山,西臨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孟廟、孟府。唐王湖一稱,概因修建於唐王山下,加之唐王山水系注入湖中,故得此名。

唐王湖特點:

唐王湖始建於1994年,湖面呈不規則長方形,水面東西長750米, 南北闊150米,面積450畝,環湖4米高的石砌護堤總長約1800米。整個湖被南北橋連接,西東路街相銜分劃為四個部分,構成田字形框架,湖面形成一個「十字坡」。

北部的景區,自西而東依次由荷花池、雙島湖、避水湖。東部湖岸曲屈天然,參差有致,微風輕佛,湖水漣漪層層,細石游魚,「似與游者相樂」。

⑦ 原來,鄒城有這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鄒城只是山東省濟寧市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原本很不起眼的地方,卻是孟子的故鄉。比名人鄒城有孟子,比歷史鄒城有20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鄒城沒有什麼了不起,鄒城就是文化多。現在,鄒城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入保護名錄。

平陽寺火虎

平陽寺火虎是鄒城的一項特色民間雜技表演,是平陽寺村村民根據舞獅和禮花筋表演綜合演變而發明的。表演者身穿虎衣,虎衣由20多塊3厘米厚的木板相連,每塊木板上有上百個小孔,小孔里插入禮花筋。表演時點燃禮花筋,火光閃耀。火虎表演技藝曾中斷35年,1985年重新展現,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鄒城陰陽板

鄒城陰陽板流傳於城東八里溝,傳說起源於八仙過海中的曹國舅,他手中有一陰一陽兩塊木板,專門調節世間陰陽。人們為求消災避禍,祭神求雨,編成舞蹈,已有400年歷史,是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謂陰陽板,是一長一短2塊柳木板,長板為陰,長約50厘米,短板為陽,長約30厘米,板頭配有銅鈴,板尾鑽孔兩板相連,由一男一女2人表演。

嶧(yì)山古會

每年農歷二月二前後,在嶧山腳下會有幾萬人來參加嶧山古會。關於嶧山古會的起源,一種說法是二月二龍抬頭,人們祈禱風調雨順,齊聚於嶧山祈福。另外一種說法是公元前615年的二月二日,邾文公在嶧山立國(鄒城為古邾國國都),每年都要慶賀,逐漸演變成嶧山古會。嶧山古會在2005年入選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山頭花鼓戲

鄒城大束鎮山頭村孟廣成一家以唱花鼓戲為生,距今已有160多年的歷史。山頭花鼓戲唱腔獨特,有「九腔十八調」之稱,曲牌雖少,但是變化多端。從最早上門乞討的工具到後來集市賣藝再到走上舞台,山頭花鼓戲現存70餘個劇目。

平派鼓吹樂

平派鼓吹樂以平和輕柔,剛柔相濟的演奏風格自成一派,所使用的嗩吶為銅桿嗩吶,學徒都要從平調學起,樂隊使用的笙被稱為平笙,演奏時也以平調為主。明朝時,山西難民將嗩吶帶入鄒城,後來被發揚光大,並在木桿和錫桿嗩吶中發明了銅桿嗩吶,在演奏中加入地方特色的小調,在模擬演奏方面獨樹一幟。平派鼓吹樂於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孟母教子傳說

鄒城作為孟子故里,受儒家文化影響深遠。孟母教子的故事也影響著鄒城人。世人熟知孟母三遷,斷織喻學,殺豚不欺子,孟子出妻等故事,在鄒城還有舉辦多年的「中華母親文化節」。孟母教子傳說在2014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吹糖人

吹糖人流傳於鄒城市香城鎮一帶,相傳吹糖人的祖師爺是明朝宰相劉伯溫,將糖吹成各種生動活潑的小動物或人物。吹糖人的手藝人越來越少,現在只有在廟會等特定的場所才能看得見,鄒縣的吹糖人已成為濟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仙斗

二仙斗被列入濟寧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用木料製作的面對面、怒目而視的兩個人作為道具,兩人緊抓住對方的胳膊,互不相讓,爭來斗去,表演時氣氛熱烈,妙趣橫生。表演者蹦跳摔倒,讓道具像活起來一樣,是鄒城特有的一種表演形式。

滾磨成親

在鄒城郭里鎮鳧山,有一座爺娘廟,又稱伏羲廟。相傳遠古時一場大災難後人煙滅絕,只有伏羲和女媧兄妹倖免於難,大水把兄妹倆隔在東西兩鳧山上。天神指引讓兄妹倆在東西兩鳧山上各將一片磨相對滾下,兩片磨合並在一起,兩人就可以成親。由此有了滾磨成親的傳說,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和十月初十舉辦廟會祭祀伏羲和女媧,滾磨成親的傳說也被列入濟寧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匡衡傳說

鑿壁偷光的故事廣泛流傳,匡衡出生在鄒城楊下村,自幼聰明好學,但是苦於沒錢買書,就到富裕的楊家幹活,不要報酬只希望能讀楊家的藏書。匡衡白天幹活,晚上看書,但是沒有燈光,他就把牆壁鑿開一個小洞。匡衡刻苦學習功成名就,成為譽滿天下的鄒魯大儒。匡衡傳說也成為濟寧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閱讀全文

與鄒城市有哪些名勝風景的傳說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你是怎麼看待現在的婚姻 瀏覽:110
渝中婚姻登記檔案在哪裡 瀏覽:899
事業單位編制工勤崗位有什麼用 瀏覽:848
美女賽車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356
屬兔跟屬馬的人婚姻如何 瀏覽:23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有哪些課程 瀏覽:264
新婚姻法規定哪些行為可以坐牢 瀏覽:158
寓言故事老鼠嫁什麼 瀏覽:973
愛情里可以扮演什麼角色 瀏覽:498
儒家經濟觀點是什麼 瀏覽:334
商業和愛情哪個更重要 瀏覽:586
什麼時候的愛情是純真的 瀏覽:978
怎麼說服長輩辭職事業編去經商 瀏覽:818
不幸婚姻給了你什麼呢 瀏覽:346
愛情里怎麼才能成熟一點 瀏覽:870
有多少人追求幸福 瀏覽:81
兵團事業編哪些地方招生 瀏覽:786
幸福限的音量是多少 瀏覽:747
大舌頭美女叫什麼 瀏覽:217
幸福之門有哪些鑰匙 瀏覽: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