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孟母教子感動了很多人,有關孟母教子的故事有哪些
「孟母教子」包含有「孟母三遷」、「買肉啖子」、「斷機教子」三個小故事。
1、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說:「這不是我用來安頓孩子的地方!」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
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說:「這也不是我用來安頓孩子的地方!」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
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可以用來安頓孩子呀」。
2、買肉啖子
孟子少年時,有一次東邊的鄰居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說:"鄰居為什麼殺豬?"孟母說:"要給你吃肉"。
孟母後來後悔了,說:"我懷著這個孩子時,席子擺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這都是對他(孟子)的胎教,現在他剛剛懂事而我卻欺騙他,這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
於是買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以)表明她沒有欺騙。
3、斷機教子
孟子少年讀書時,開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學回家,孟母正坐在機前織布,她問兒子:「《論語》的《學而》篇會背誦了嗎」。
孟子回答說:「會背誦了」。
孟母高興地說:「你背給我聽聽」。
可是孟子總是翻來復去地背誦這么一句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孟母聽了又生氣又傷心,舉起一把刀,「嘶」地一聲,一下就把剛剛織好的布割斷了,麻線紛紛落在地上。
孟子看到母親把辛辛苦苦才織好的布割斷了,心裡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問母親出了什麼事。
孟母教訓兒子說:「學習就像織布一樣,你不專心讀書,就像斷了的麻布,布斷了再也接不起來了。學習如果不時時努力,常常溫故而知新,就永遠也學不到本領」。
說到傷心處,孟母嗚嗚咽咽地哭了起來。孟子很受觸動,從此以後,他牢牢地記住母親的話,起早貪晚,刻苦讀書。
(1)孟老師故事如何說給孩子聽擴展閱讀:
孟母教子的影響頗為深遠,早在西漢時期韓嬰的《韓詩外傳》中,就用有關孟母的故事來解釋詩義,劉向的《列女傳》中,首次出現了「孟母」這個專用名詞。
東漢女史學家班昭曾作《孟母頌》,西晉女文學家左芬也作《孟母贊》。
南宋時的啟蒙課本《三字經》引證的第一個典故就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一普及於封建社會後期的啟蒙讀物,雖經明、清學者陸續修訂補充,而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故事始終冠於篇首。
山東監察御使鍾化民《祭孟母文》贊揚道:「子之聖即母之聖」、「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來,一人而已」。
隨著孟母故事的廣泛流傳,封建統治者也竭力將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對其屢加封謚,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為「邾國端范宣獻夫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孟母教子
❷ 孟母三遷這個故事你如何看待孟母,並從現實生活中說說理由
這個故事說明,為了孩子的成長,必須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生活環境和成長環境.
小孟子長大了,要讀書去了,但是孟子畢竟還是個孩子,自然有童心,為了孩子的成長,必須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環境.文忠寄語他經常逃課.孟子感到讀書煩,所以經常不去上課.有一天,小孟子聽著聽著課覺得沒勁兒,於是就逃回來了.孟母正好鍵襪在織布.那個時候孟母主要靠織布、賣布來維持生活.孟母看見兒子逃學回來,一句話沒講,就把織布的梭子給弄斷了,這就意味著馬上就要織成的一匹布全毀了,無數個夜晚的辛勞就白費了.
孟子是個好孩子,非常孝順自己的母親,就跪下來問媽媽: 為什麼要這樣? 孟母就告訴他: 讀書、學習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就像我織布,我必須從一根根線開始,先一小段一小段的,最後才能織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織成一匹了它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才可以做被單.讀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不能專心致志,持之以恆,像這樣半途而廢,淺嘗輒止,怎麼能夠成才族賀呢? 孟子受到了母親的教訓,從此以後,專心致志,一心向學,後兆亮派來成為一代亞聖,成為中國儒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
❸ 孟母教子的三個故事
孟母教子的故事:
一、三遷擇鄰:
1、孟子名孟柯,出生於現在山東省鄒城市北25華里的鳧村(今屬於曲阜市)。《列女傳》記載,孟家最初的住處靠近一片墓地。游戲、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於經常看到出殯送葬的人群從附近經過,因此,孟軻與其他孩子就「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他們模仿送葬的人群,興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戲。孟母認為這樣的環境會影響孩子讀書,妨礙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會讓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2、孟母決定搬家,毅然帶孟軻遷居到遠離墓地的廟戶營村。廟戶營村位於現在的鄒城市西北部,當時,這里是一處繁華的集鎮。孟軻置身於這人來人往的鬧市之中,逐漸又同集鎮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戲,與同伴們學習商販叫買吆喝,討價還價,還學鄰居屠夫殺豬宰羊。孟母覺得這里仍然不是培養孩子的理想場所,這樣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販的影響而不認真讀書。
3、在這個集鎮上剛剛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決定再一次搬遷自己的住處。他們搬到了學宮的旁邊。這所學宮位於現在鄒城南門崇教門外路東,是孔子之孫即子思設宮講學的地方,後人稱它為「子思書院」。後來子思的學生在此授徒講學。
4、孟母想,孩子在學宮的附近居住,必然會受到學宮氣氛的影響,長大以後讀書也方便。母子搬遷到這兒後,天資聰穎的孟軻果然被書院里的琅琅讀書聲所吸引,常到書院里跟著學習詩書,演習禮儀。孟母很高興自己終於找到了培養孩子的理想場所,從此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後來孟母把孟軻送入學宮,隨子思的弟子學習,使孟子從此走上學業之路.
二、斷杼教子:
1、孟子雖然天性聰穎,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頑皮。到學宮學習了一段時間後,開始的新鮮勁頭過去了,貪玩的本性難移,有時就逃學,對母親謊稱是找丟失的東西。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織布,知道他又逃學了。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織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斷。
2、孟子問為什麼要這樣,孟母回答說:「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教育孟軻,學習就像織布,靠一絲一線長期的積累。只有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淵博的知識,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廢。逃學就如同斷機,線斷了,布就織不成了,常常逃學,必然學無所成。
3、孟軻幡然大悟,從此勤學苦讀,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終於成了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三、殺豚不欺子
孟母對於孩子品格的成長同樣十分看重,她的「殺豚不欺子」的故事至今讓後人贊嘆。有一次,鄰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備殺一隻小豬。孟子非常好奇,就跑去問母親:「鄰居在干什麼?」「在殺豬。」「殺豬干什麼?」孟母笑了笑,隨口說道:「是給你吃啊。」剛說完這句話,孟母就後悔了,心想本來不是為孩子殺的豬,我為什麼欺騙他呢?這不是教他說謊嗎?為了彌補這個過失,孟母真的買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了,以此教育孩子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
一、萬事禮為先:
1、孟子娶妻以後,對自己的妻子不喜歡,認為她太過倨傲。有一天,天氣十分炎熱,妻子從田間勞作回家,進了房間就脫衣納涼,正巧孟子突然推門進來。看到妻子光著身子在房間里涼快,孟子異常生氣,認為妻子行為放盪,不守禮節,當即就有了休妻的念頭。
2、孟母知道以後嚴厲斥責孟子說:你進門之前應該先敲門問屋裡是否有人,才能進去,你沒有敲門就推門而入,是你先失禮節,並不是你妻子的過錯啊。聽了母親的話,孟子深感自己過於魯莽,也慚愧於自己沒有把所學應用於生活當中,自此對妻子芥蒂盡除,與妻子和好如初。孟母用家庭小事教育孟子「萬事禮為先」的做人道理,其識見令人敬仰。
二、勸子遠行:
1、孟母對於家庭一生操勞,盡管孟子已經長大成人,但對孟子的教育和督促從來沒有放鬆過。在齊國,孟子多次向齊宣王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齊宣王雖然以年祿十萬鍾酬謝孟子,但是卻不肯積極推行他的政治主張。他非常想去願意採納他政治主張的宋國,可是又擔心母親年事已高無人照料。
2、孟母知道了兒子的心事,對兒子說:「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孟母的一席話把孟子的擔憂和猶豫一掃而空,孟子隨離家周遊列國,受到了各國的空前歡迎,他的政治主張在許多諸侯國得到順利推行。
3、就在這個時候,為兒子傾盡畢生心血的孟母,在親眼看著兒子成功的時刻,滿懷著一個母親成功的歡欣,一病不起。在歸葬故鄉的途中,沿途經過的地方,無論民眾官員,無不爭向在路旁祭奠,表達對這位偉大母親的尊敬和哀思
❹ 孟母戒子的故事對你有什麼啟示
這個故事的啟示就是無論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廢馬馬虎虎。
根據初三網資料顯示,《孟母戒子》這則故事孟母是用實際行動來教育孩子,通過剪斷織布(布如果被剪碎了,則失去了它的作用)來說明學習也是一樣的,不能中斷,學緩清孫習必須全神貫注,專心致志,不能半途而廢。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適當的方式,言傳身教,事半功倍。
《孟母戒子》是漢代韓嬰所寫的一篇古文,選自《韓詩外傳》,該古文主要講述了孟母教育孟子的所作所為擾鏈,也告訴我們作為小輩要善於理解長輩正激的教導,因為長輩總是為我們好。
❺ 孟母三遷幼兒故事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已經發生事。或者想像故事。以下是我整理的孟母三遷幼兒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今山東鄒縣)人,是孔子思想和政治主張的繼承者和發揚者,也是孔子以後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能成長為一個大學問家首先得歸功於孟母。
孟軻三歲時死了父親,養育的責任就全部落在母親的身上。孟母是一位勤勞善良又有見識的婦女,丈夫死後,她靠織布、幫人漿洗過活。
孟軻小時候貪玩不好好念書,當時他住的地方有一些墳墓。他常常和小朋友到墳場玩耍,看到人家埋葬死人,他就和小朋友們學著樣子玩抬棺材、挖坑這類游戲。孟母見了,認為這個地方對小孩子的影響不好,就搬了家。
孟家搬到城裡街上住,家附近是集市和商店。孟軻住在那裡後,又和小朋友玩起做買賣的游戲來。孟母見了很不高興,決定再搬家。
孟母第三次搬到了學宮旁邊,學宮就是學校的校舍。學宮里進進出出的都是悶察些讀書人,文質彬彬,有時學宮里還舉行祭祀,紀念那些逝去的著名學者。孟軻耳濡目染,受其影響,也帶著小朋友玩
行禮的游戲。孟母見了,這才放下心來。從此孟家就居住在那裡。可見孟母在教育兒子上是多麼煞費苦心,同對又表現出孟母的遠見卓識,她雖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婦女,卻懂得環境在小孩子成長中潛移默化的影響。
孟母還很懂得教育方法。孟軻長大一點,便就學於子思門下,但讀書不用功,有一次竟逃學提前回了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早回來,詫異地問:「你已經學好了嗎?」
孟軻回答:「沒有!」
孟母拿起剪刀把織的布剪斷了。孟軻緊張地問母親為什麼要剪斷布。母親說:「你中途停學,和我中途斷織是一樣的事。君子只有經過學和問才能有廣博的知識,以後一生做的事情才能順利,避免禍患。現在你沒到放學就跑回來,將來怎麼能有出息?好比我們家是靠我織布生活的,現在我把布機上的布剪斷了,吃飯和穿衣的來源也就都斷了。」
母親的教育方式給孟軻很深的印象,從此,他下決心刻苦讀書,後來成為著名的儒家學者。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孟子少年喪父,母親一人將他拉扯大。
在他小時候,他家住在墳墓旁,孟子總是模仿這些前來掃墓的人,孟子的母親覺得住在這里對他的成長不好,就搬到了集市上,住在集市附近,他在這里又學習起商人做買賣,孟子的母親覺得這里也對孟子的成長不好,他們又搬到學校附近,這里的學生飽讀經書,孟子想他自己也應該這樣做。「功夫不負有心人」,孟子終於成為了戰國時期的思想家。
讀完《孟母三遷》,我深深感受到——父母是我們的嚴師,他們的嚴管對我們的未來大有好處。我們一定要刻苦學習,不辜負父母對我們的一片苦心。
最近,我讀了一個成語故事——《孟母三遷》。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孟子有一個好的環境學習,她就搬家連續搬了兩次之螞搏茄後,終於在第三次搬到了學堂附近。後來孟子就在學堂里認真學習。我讀了這個成語故事之後,我很感動。孟母為了兒子的前途連續搬了三次家,多偉大的母愛啊!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像孟母一樣的母親,也有很多像孟子一樣的孩子。我們的母親為我們費盡苦心,操碎了心。
所以我們要理解媽媽問啊、望子成龍的苦心。讓我們一起努力學習,不要讓母親白辛苦了。
孟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教育家,他的成績離不開母親的支持。下面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出來的有關於孟母三遷故事以及啟發,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孟母三遷
兩漢:劉向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遊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遊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故事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從小喪父,全靠母親倪氏一銀讓人日夜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擔。倪氏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
一次, 孟母看到孟軻在跟鄰居家的小孩兒打架,孟母覺得這里的環境不好,於是搬家了。
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著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抬著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夥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覺得挺好玩,就模仿著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面,認認真真地把一根小樹枝當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來,才把他拉回了家。
(學商人磨刀,如果沒有這一段不成立下一段第三次搬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學堂,有個鬍子花白的老師教著一群大大小小的學生。老師每天搖頭晃腦地領著學生念書,那拖腔拖調的聲音就像唱歌,調皮的孟軻也跟著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孟母以為兒子喜歡念書了,高興得很,就把孟軻送去上學。
可是有一天,孟軻逃學了。孟母知道後傷透了心。等孟軻玩夠了回來,孟母把他叫到身邊,說:「你貪玩逃學不讀書,就像剪斷了的布一樣,織不成布;織不成布,就沒有衣服穿;不好好讀書,你就永遠成不了人才。」說著,抄起剪刀,「嘩」的一聲,把織機上將要織好的布全剪斷了。
孟軻嚇得愣住了。這一次,孟軻心裡真正受到了震動。他認真地思考了很久,終於明白了道理,從此專心讀起書來。由於他天資聰明,後來又專門跟孔子的孫子子思學習,終於成了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
啟發
良好的人文環境對人類的成長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現代的人們不僅要求高品質的物質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給人很多的思維.在個人空間,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裡.在生活中,環境造就人才,環境也淹沒才人。 環境重要,比如把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交給一隻狼去撫養,嬰兒長大後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習性。社會環境與一個人、特別是青少年的成長有直接的關系。孟子後來成為大學問家,與社會環境對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關系。
原文
孟母三遷西漢·劉向《列女傳·卷一·母儀》:「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ǎ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bì],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處子也。」乃去,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處子也。」舍市,近於屠,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處子矣。」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ò,夏歷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能夠處子也。」遂居於此。
譯文
孟子年少時,家住在墳墓的附近。孟子經常喜歡在墳墓之間嬉遊玩耍。孟母見此情景,就覺得這個地方不適合居住,於是就帶著孟子搬遷到市場附近居住下來。但是,孟子又玩鬧著學商人買賣的事情。孟母又覺得此處也不適合孟子居住,於是又搬遷到書院旁邊住下來。此時,孟子便模仿儒生學作禮儀之事。孟母認為,這正是孟子所適宜居住的地方,於是就定居下來了。
成語寓意
良好的人文環境對人類的成長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現代的人們不僅僅要求高品質的物質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
給人很多的思維.在個人空間,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裡.在生活中,環境造就人才,環境也淹沒才人。
環境重要,比如把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交給一隻母狼去撫養,嬰兒長大後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習性。
內因起主導作用,外因起決定作用。
說明社會環境與一個人、個性是青少年的成長有直接的關系。孟子之後成為大學問家,與社會環境對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關系。
空間就應適應、助益人的生長。在人們脫離不了市,不能任意選取棲居的。
家庭教育對子女成長起重要作用。孟母三遷,說的足孟子母親為了教育孟子和為了孟子的成長而三次選取居住環境的故事。這則故事又叫「孟母擇鄰」、「慈母擇鄰」。孔子認為:「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里仁》)這和「孟母三遷」故事一樣,都強調了選取居住環境的重要性。
「孟母三遷」故事為歷代所稱述。如,東漢趙岐《孟子題辭》:「孟子生有淑質,風喪其父,幼被慈母三遷之教。」宋代蘇拭作《崔文學甲攜文見過》:「自言總角歲,慈母為擇鄰」。元代關漢卿《蝴蝶夢》:「想當年孟母教子,居心擇鄰;陶母教子,剪發待賓。」等等。「孟母三遷」成為後世母親重視子女教育的典型,影響至今。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游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游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裡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對於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外,還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裡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說: 「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後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後專心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聖人的教誨,終於成為一代大儒,被後人稱為「亞聖」。
孟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留下他們母-子倆相依為命。為了給父親守墳,就把家搬到墳墓附近。時間久了,孟子就和小朋友們學著哭墳,挖土,埋「死人」和辦喪事。孟母看到了就搖搖頭,心想: 「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種地方了。」於是,孟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集市上整天吵吵嚷嚷地叫著買賣東西,孟子覺得很有趣,就跟鄰居的小孩兒玩殺豬,宰羊,買賣肉的游戲,學豬羊死去的'聲音和討價還價。孟母看到了,皺起了眉頭,心想:「這種環境也不適合我的孩子。」於是,又搬到了一所學校的旁邊。這樣,孟子天天都聽到孩子們讀書的聲音,因此他就喜歡上了讀書,然後跟母親說:孟母聽到了很高興,心裡想:「這里才是孩子應該走的正路!」就爽快地答應了。雖然孟子去讀書了,可時間長了又厭煩了,他開始逃學了。有一次,孟子逃學跑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到孟子這么早就回來,知道兒子是逃學回來的,就很生氣地用剪刀把他所織的布剪斷了。然後命令孟子跪下,嚴肅地跟他說:「學習就像織布,織布要一針一針地織,學習要一天一天地學。月月學,年年學,日積月累,才會學業有成。你這樣半路逃學,就像我中途斷織一樣,不僅會前功盡棄,將來還會一事無成。」孟子開始只是吃驚,並不理解母親的用意,聽到這一席話,豁然開朗,再也不逃學了。從此,孟子刻苦讀書,長大後成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人們把他的學說和孔子的學說並稱為「孔孟之學」。孟子的母親也成為中國古代教育子女的榜樣。
孟母三遷的啟示:
一、關於人的發展問題。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自然的人通過教育使之成為社會的人,一個人從生下來,帶成長為人類社會的一員,是一個相對較長的社會化過程。孩子在現實社會里學習社會的行為方式,同時參加各種和會集體活動,接受行動准則和價值體系,進而發展其社會性。因此,人的成長總是受環境的影響,一 是自然環境,二是社會環境。從而形成各種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獲得一定的生活知識和社會經驗,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從這一故事中,說明了很久以前人們就意識到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與教育的關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復自直;白沙在泥,與之俱黑。」
現代社會,是一個教育社會化的時代,而我們的學校教育也不應該,把學生關在教室里,讀死書,死讀書。有些知識、規范是社會要求他們而學校無法學到的,就需要他們到校外學習,所以教師的班級管理和班級活動,不能只限於學校的圍牆之內。
二、是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也是積極能動的 。
人們總是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接受著環境的影響,同時也改造著環境,並在改造環境的過程中改造著自己。所以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對學生的將來有著深遠的影響。一個家庭中,家長的生活習慣,語言、行為,思想觀念對子女有著直接的影響;學校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也有直接的影響;社會上一些學生可見、可聞、可感的事物,對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也有影響。
三、教育要有選擇性與主導性
從孟子的母親對他的教育,我們可知道擇善而居,三遷而擇鄰,妙在選擇。這種選擇,體現了母親教育子女的主導性。對於學校教育,對學生教育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學生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思想道德,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成長,取決於教師所把握的培養目標。因此,教師的主導作用的發揮,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積極發展。總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要適應社會的發展,符合發展中的道德規范,社會要求。要以發展的觀念去展開豐富多彩的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設不能不說是《孟母三遷》給我們的教育與學生成長方面的又一啟迪。
在40世紀的一天,孟子和孟母正在家中看電視,這時有一則新聞報導讓他們驚恐不已:在五個月後,將會有一個星球來到太陽系,會讓太陽系中的所有星球位置發生變化,地球會遠離太陽,地球將不適宜我們生活。於是孟母和孟子決定與其他人一起登上飛船,離開地球。
他們離開地球之後,來到了火星,在那裡生活了一段時間後,發現了一個龐然大物在向他們移動,那不正是月球嗎?物理學家經過計算後得知,月球脫離地心引力,向他們飛來,不到幾周,這里將會盪然無存,孟母只好帶著孟子離開了火星。
孟母帶著孟子與其他人離開了太陽系,到一個類似地球的地方定居了一段時間,就發現這里的不足之處:這是一個剛誕生的星球,到處都是岩漿,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岩漿噴發,有時他們的飛船差一點就被岩漿噴到,更糟糕的是,這個星球上總是會有隕石向這里飛來。一次,他們差點就被隕石砸中了,在岩漿和隕石的雙重壓力下,迫使他們再次搬家了。
他們乘著飛船在銀河系裡行駛了好久,由於燃料不足,他們只好降落到一個星球之上,但令人驚喜的是,這是一個外星星球,住著許多外星人,且外星人能聽懂他們的語言,外星上環境也不錯,是一個適合居住的好地方。
就這樣,孟母和孟子終於在外星球上定居下來了。
天下每一個母親對自己的孩子的愛都是無私的,我的媽媽也不例外!
從我記事起,爸爸媽媽對我一直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別的小朋友有的玩具我都有,他們沒有的我也有。慢慢的,只要他們不滿足我的要求,我就會很委屈。總覺得爸爸媽媽欠了我的一樣,甚至還大哭大鬧。時間久了,我有時候都可以聽見媽媽無奈的嘆息聲……
有一天,媽媽帶我去逛書店,看到書架上好多的漫畫書,小人書,我興奮的不行,馬上讓媽媽給我買那些我喜歡的漫畫,媽媽說:「你現在都是小學生了!盡量少看這些,媽媽給你買些國學經典故事的書看吧」!我馬上不高興了!我說:「我現在又看不懂這些,不要」!和她撒嬌也不管用,媽媽匆匆買下了兩本經典故事書拉著我離開了書店。
事後,我不高興了好幾天。過了一段時間,我慢慢忘記了這件事。有一天晚上睡覺前,媽媽看時間還早,就拿出了那本上次買的國學經典故事,走到床邊,撫摸著我的頭,問我想不想聽媽媽給你讀讀這些發生在一千多年前的故事啊?我笑著點點頭……故事一個接著一個,有古代學子為了出人頭地在茅草屋裡懸梁刺骨的學習、有母親為了讓孩子度過飢荒,能夠活著,把自己的肉偷偷割下來給孩子吃、等等。特別是讀到孟母三遷的故事的時候,我突然鼻子一酸,眼淚就掉了下來。從古到今,每個媽媽為孩子做的事情都是無私的,都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幸福的生活,長大後可以成為有用的人。她們不辭辛苦,寧願自己受苦也不讓孩子受苦的偉大的愛不因時間的流逝而變質,也不因地域的限制而有所不同。我現在的生活這么好,學習環境這么好,可是我卻常常不滿足,我知道是自己沒有受過苦,以至於我覺得一切都是應該的。通過媽媽讀的這些國學經典故事,我漸漸明白了,爸爸媽媽為了我付出了那麼多,我唯有好好學習,以優異的學習成績來回報他們,才不辜負他們的愛。
想到這些,我躺在媽媽的懷里望著她慈祥的臉,甜甜的笑了。
❻ 孟母為什麼三遷 探析孟母三遷對兒童教育的啟示
孟母三遷,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孟母三遷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母親,她為了讓兒子孟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惜搬家三次,最終讓孟子成為了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那麼,孟母三遷對兒童教育有哪些啟示呢?
最後,教育要有恆心和毅力。孟母為了讓孟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惜搬家三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犧牲。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也要有恆心和毅力,不斷地給予孩子支持和鼓勵,幫助孩子克服困難,實現自己的夢想。
首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孟母不僅為孟子選擇了好的老師,還親自教導孟子,使孟子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對於兒童的成長非常重要,父母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和教育,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總之,孟母三遷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也是一段充滿啟示的故事。通過孟母的教育經驗,我們可以看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要因地制宜,教育要有恆心和毅力。這些經驗對於我們今天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首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搭乎告。孟母不僅為孟子選擇了好的老師,還親自教導孟子,使孟子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對於兒童的成長非常重要,父母應頃擾該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和教育,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總之,孟母三遷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也是一段充滿啟示的故事。通過孟母的教知明育經驗,我們可以看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要因地制宜,教育要有恆心和毅力。這些經驗對於我們今天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❼ 你知道孟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嗎
01、孟母教子的第一個故事:孟母擇鄰。
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世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孟母看到了:「這不前凱是我用來安頓孩子的地方!」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
孟母看到了又說:「這也不是我用來安頓孩子的地方!」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
孟母說:「這個地方可以用來安頓孩子呀!」
從這個故事中,我學到了育兒實際是安心之道。要想安心,要不和環境做斗爭,要不和自己做斗爭。所謂斗爭就是管理情緒的結果。
孟母看到孩子學哭喪行為有沒有焦慮?我想肯定有,並且當時是在為丈夫守節。
在過去判斷一個女人重要品德是看守節的。所以在個人名聲和孩子成長之間爭斗,她選擇了孩子。有了這個選擇,才會做出搬遷行動。
育兒的過程是觀察孩子的過程,從觀察中才能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
孟母看到孩子學習哭喪,也御山許會有焦慮,但是並沒有選擇和孩子較勁,你怎麼能學習這些呢?
而是觀察到孩子的行為背後,受到了哭喪的影響。採取的措施給孩子換個環境。
育兒是學習,實踐,否定,再修正的過程。
第二次搬家,觀察到孩子學習屠宰豬羊,認識到外部環境對孩子的影響,這是認知的轉變。
孤兒寡母,搬家是耗費精力和體力的事情。為什麼沒有一步到位,是因為在實踐中,領悟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從孟母身上我明白:沒有統一的育兒方法,只有不斷的去實踐,然後否定,再去修正。
所以育兒的過程就是觀察,自我反省的過程。
我的兩個女兒,性格完全不同,不能用同樣的方法,需要因材施教。
02、孟母教子的第二個故事:買肉啖子。
孟子少年時,有一次東邊的鄰居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說:"鄰居為什麼殺豬?"孟母說:"要給你吃肉。"孟母後來後悔了,說:"我懷著這個孩子時,席子擺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這都是對他(孟子)的胎教,現在他剛剛懂事而我卻欺騙他,這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於是買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以證明她沒有欺騙。
對於育兒,孟母不是高高在上,也是人,不是神。孟母也會隨口一說,豬肉給你吃,這非常正常。
但是她及時反省了自己的行為。外部環境對鎮悔中孩子的影響是外因,影響孩子一生的是言傳身教,言行一致。
學會的育兒道理:不做完美的父母,但是做覺察反省的父母,不怕犯錯,及時修正錯誤就是合格的父母。
我們若想讓孩子愛學習,我們自己先愛學習,我們若想讓孩子不吃零食,不看電視,我們自己先做到。
當我們自己沒做到,我們卻要求孩子,孩子怎麼可能聽我們呢?當我們自己控制不住情緒,卻要孩子好好說話,這不是強人所難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這個道理。
03、孟母教子的第三個故事:斷機教子。
孟母給孩子創造了學習環境,言行一致。但是她明白,貪玩是孩子的天性。依然在觀察孟子的行為。
孟子少年時,學習也不用功。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麼樣了?」孟子回答說:「跟過去一樣。」
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麼要這樣?」
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多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
孟子聽後嚇了一跳,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於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孟母費了那麼多精力選擇鄰居,自己也言行一致,付出這么多了,孩子還不用功,她肯定心中也非常惱火。
但是她沒有選擇責罵孩子,而是管理了自己的情緒。
讓孩子看到不好好學習的後果。孟子能夠詢問媽媽為什麼這樣做,說明,她們平時關系還是比較好的。
04、孟母教子的第四個故事:孟子休妻。
孟子娶妻以後,對自己的妻子不喜歡,認為她太過倨傲。有一天,天氣十分炎熱,妻子從田間勞作回家,進了房間就脫衣納涼,正巧孟子突然推門進來。看到妻子光著身子在房間里涼快,孟子異常生氣,認為妻子行為放盪,不守禮節,當即就有了休妻的念頭。
孟母知道以後對孟子說:你進門之前應該先敲門問屋裡是否有人,才能進去,你沒有敲門就推門而入,是你先失禮節,並不是你妻子的過錯啊。
聽了母親的話,孟子深感自己過於魯莽,也慚愧於自己沒有把所學應用於生活當中,自此對妻子芥蒂盡除,與妻子和好如初。
孟母用家庭小事教育孟子「萬事禮為先」的做人道理。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從自身上反省,自己做了哪些選擇,讓關系破壞。夫妻矛盾,親子對抗,婆媳矛盾就會減少很多。
05、孟母教子的第五個故事:勸子遠行。
在齊國,孟子多次向齊宣王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齊宣王雖然以年祿酬謝孟子,但是卻不肯積極推行他的政治主張。他非常想去願意採納他政治主張的宋國,可是又擔心母親年事已高無人照料。
孟母知道了兒子的心事,對兒子說:「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
孟母的一席話把孟子的擔憂和猶豫一掃而空,孟子隨離家周遊列國,受到了各國的空前歡迎,他的政治主張在許多諸侯國得到順利推行。
兒子能夠實現夢想,孟母完成了作為母親的使命。帶著成功的歡欣,一病不起,死無遺憾。
在歸葬故鄉的途中,沿途經過的地方,無論民眾官員,無不爭向在路旁祭奠,表達對這位偉大母親的尊敬和哀思。
孟子能夠成為中興儒學的「亞聖」,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體系中地位僅次於孔子的人,其實就是源於這樣一位陪伴孩子成長的母親。
當孩子長大成人的時候,不再需要父母過多的操勞,我們必須接納現實,放下控制,讓孩子活出他生命狀態,我們活出自己的人生意義。
孩子有憂愁的時候,我們能夠排憂解難,當孩子有夢想的時候,我們不拖孩子的後退,讓孩子展翅飛翔。
❽ 孟母三遷的故事說明什麼對兒童的發展影響極大
答:孟母三遷的故事簡單地講就是她給孩子創造了一個好的社會環境,為其發展奠型毀定了基礎。環境除了有良好的教育質量外,更重要的是有優質的社會環境。孩卜野備子社會性的發展和環境密切相關。這里講的環境是廣義的,包括了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所謂社會環境包括了和孩子交流互動的群體,例如父母,祖輩,脊派保姆,老師,以及一起玩耍的小夥伴等等。他們構成的一個個「微環境」,孩子在這些環境中探索、學習,最終構建成自我。
❾ 讀懂「孟母三遷」,你才知道該怎樣教育孩子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我們都知道「孟母三遷」的育兒故事。但是,我們是否理解了這十二字真言背後的真正寓意呢?
「不學習母慈子孝,一學習雞飛狗跳」。這個清鏈幾乎會出現在每一個家庭中的狗血畫面,證實了我們對這十二字真言的理解,僅僅只停留在了表面。
我們在「昔孟母,擇鄰處」方面,做得甚至比孟母更好。可我們的孩子卻還是不能像孟子那樣的熱愛讀書。
談到學習這個問題,相信我們很多父母都會感到頭痛、鬧心扮正態、無助、迷茫。我們苦口婆心的給孩子講了一堆的大道理,可孩子就像是自帶了一個屏蔽器,聽不進去半句。
「恨鐵不成鋼」讓我們恨的牙根直癢癢。這種感覺,我們是否會覺得有些似曾相識呢?
在我們小的時候,老師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只有你們好好學習,將來才能成為對祖國有用的人。那時我們還太小,不知道什麼是有用。有用帶給我們的,顯然沒有玩帶給我們的快樂來得更直接。
隨著我們踏出校門,步入社會。我們才真正體會到老師口中的「有用」帶給我們的實際收益。繁忙的工作也讓我們體會到了父母們的艱辛。
於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父母的復製品,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長大後也能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面對不愛學習的子女,我們也開啟了父母那喋喋不休地教育模式,偶而會對孩子惡語相向,甚至有時還會對孩子大打出手。我們絲毫沒有發覺自己的行為給孩子造成的傷害。
這就是我們和「孟母」之間的差距。
「昔孟母,擇鄰處」。孟母的三次搬遷,其實是想告訴我們「孟子貪玩」的事實和「孟母自省」的育子思想。
我們都知道在孟子很小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孟母覺得墓地附近安靜,希望兒子一邊緬懷自己的父親,一邊用功讀書。這樣將來就一定能成為一個有所作為的人。於是,她帶著年幼的兒子一起搬到了丈夫的墓地附近。但是,她卻忽略了年幼的兒子還只是個未經世事的孩子。父親的過世在小孟子心裡,或許只是覺得父親沒有回家。
搬到墓地附近後,小孟子經常看到送葬的人。好奇的天性讓他跟在送葬人群的身後,效仿他們哭哭啼啼地走來走去。
未經世事的孩子對一切未知事物感到好奇。我們無法把孩子從他們的童話世界中強行拉到我們的成人世界裡。就像我們無法讓他們在一夜之間就快速長大。
孟母沒有指責走在送葬人群身後的兒子,覺得是自己選錯了地方。於是,孟母又帶兒子搬到了集市附近。小孟子又學起了集市中攬客的商人,在大街上大聲地吆喝。
有時我們覺得的好,並不是孩子心中覺得的好 。
對於生活而言,誰不是一邊嘗試一邊成長呢?可當孩子達不到我們的要求時,我們就把教育中的挫敗感,通過憤怒統統轉移到了他們身上。這會讓孩子更加叛逆和厭惡學習。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孩子不學習,逃課了,我們會怎樣?我們會做到孟母那樣,對孩子不責備、不數落、不打罵嗎?
很顯然,這就是我們和孟母之間的距離。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是廳源不允許女子進入學堂的。孟母作為一個目不識丁的單親媽媽,在窘迫的生活環境下,卻能把孩子培養成受眾人敬仰的——「亞聖」。
而在學歷方面、物質方面都略勝一籌的我們,卻又為什麼無法把孩子培養成才呢?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孟母的育子心經,看看她是如何把孟子培養成才的。
父親過世後,孟子和母親的生活來源,只能依靠母親日以繼日的辛苦織布來勉強度日。
當小孟子看到集市上的生意人賣貨時,他也想學會賣貨技巧,把母親辛辛苦苦織出來的布,賣上一個好價錢。
有時我們總覺得孩子頑皮,竟做些讓我們生氣的事兒。可我們卻從未問過孩子為什麼要這么做?
林肯曾說過: 事實上,教育便是一種早期的習慣 。
孟子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成就,一方面是因為母親為他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另一方面就是因為母親讓他產生了學習意識,並養成了讀書習慣。
孟母沒有責備在大街上吆喝的兒子,她再一次把家搬到了學堂旁。希望兒子會在「近朱者赤」中熱愛上讀書。但頑皮是小孩子的天性。玩和學習,如果讓孩子選擇,孩子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就選擇前者。
當小孟子逃學回來時,孟母正在織布。她知道如果沒有讓兒子真正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那做什麼都只是徒勞。所以,她沒有講一句大道理,也沒有打罵兒子一下。
她選擇了當兒子的面把織布機的梭子弄斷。對兒子說:「你學習,就像我織布一樣。梭子斷了,織了一半的布,無法再繼續。半途而廢,只能一事無成!」
小孟子或許不懂得什麼叫一事無成。但母親的做法,讓他知道了:第一,母親確實很生氣。第二,不學習的嚴重性,就相當於斷了梭子的織布機,意味著斷了母子二人的生活來源,而自己和媽媽也將會被餓肚子。不學習,那麼自己以後也將會餓肚子。
從此以後,小孟子開始了用功讀書,成為了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母正是遵循著「養不教,父之過」的信念,在教育兒子的道路上,一直做著換位思考,一直在用兒子可以接受的方式,正確教育、引導他。
小孩子,其實是很簡單。他只在乎他所在意的東西。
如何從我們覺得,轉變成讓孩子覺得的真正的教育 ——這才是古人要帶給我們的育子理念。
❿ 孟母三遷的故事給了我們什麼樣的啟示(2個)
孟母三遷的故事給了我們的啟示:
1、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2、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孟母三遷,即孟軻(孟子)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三字經》里說:"昔孟母,擇鄰處"。孟母三遷便出自於此。詞語解釋信息為孟子的母親為了使孩子擁有一個真正好的教育環境,煞費苦心,曾兩遷三地,現在有時用來指父母用心良苦,竭盡全力培養孩子。
原文如下: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傍。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譯文如下: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