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杜牧《漁父》
《漁父》中的人物有兩個——屈原和漁父。全文採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問答體,表現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六個自然段,可以分為頭、腹、尾三個部分。文章以屈原開頭,以漁父結尾,中間四個自然段則是兩人的對答。
在第一部分中,屈原開始露面。文章交待了故事發生的背景、環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況。時間是在「既放」之後粗納舉,即屈原因堅持愛國的政治主張遭到楚頃襄王的放逐之後;地點是在「江潭」、「澤畔」,從下文「寧赴湘流」四字看來,當是在地近湘江的沅江或沅湘間的某一江邊、澤畔;其時屈原的情況是正心事重重,一邊走一邊口中念念有詞。文中以「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畫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銷骨立的外在形象。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在這部分中,漁父上場,並開始了與屈原的問答。對漁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寫出他心中的兩個疑問。一問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閭大夫與?」屈原曾任楚國的三閭大夫(官名),顯然漁父認出了屈原,便用反問以認定身份。第二問才是問話的重點所在:「何故至於斯?」落魄到這地步,當是漁父所沒有料想到的。由此一問,引出屈原的答話,並進而展開彼此間的思想交鋒。屈原說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即自己與眾不同,獨來獨往,不苟合,不妥協。由此引出漁父的進一步的議論。針對屈原的自是、自信,漁父提出,應該學習「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的榜樣,並以三個反問句啟發屈原「淈泥揚波」、「哺糟歠釃」,走一條與世浮沉、遠害全身的自我保護的道路。他認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舉」,從思想到行為無不高標獨立,以致為自己招來流放之禍。漁父是一位隱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實信徒。老子說:「和其光,同其塵。」(《老子》)莊子說:「虛而委蛇。」(《莊子·應帝王》,後世成語作「虛與委蛇」)漁父所取的人生哲學、處世態度,正是從老莊那裡繼承過來的。他所標舉的「聖人」,指的正是老、庄一類人物。儒家的大聖人則說:「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堅持「蘇世獨立,橫而不流」(《九歌·橘頌》)的高尚人格的屈原,對於漁父的「忠告」當然是格格不入的。他義正辭嚴地進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思想、主張。他以「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的兩個淺近、形象的比喻,說明自己潔身自好、決不同流合污的態度。又以不能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污的兩個反問句,表明了自己「寧赴湘流」,不惜犧牲性命也要堅持自己的理想。屈原在《離騷》中就曾旗幟鮮明地表示過:「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漁父》中的屈茄漏原,正是這樣一個始終不渝地堅持理想、不惜捨生取義的生活中的強者。司馬遷將《漁父》的文字作為史料載入屈原的傳記中,當也是有見於所寫內容的真實性,至少是符合屈原一以貫之的思想性格的。
全文的最後一部分,筆墨集中在漁父一人身上。聽了屈原的再次回答,漁父「莞爾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滄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這部分對漁父的描寫十分傳神。屈原不聽他的忠告,他不慍不怒,不強人所難,以隱者的超然姿態心平氣和地與屈原分道揚鑣。他唱的歌,後人稱之為《漁父歌》(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第八十三卷將此歌作為《漁父歌》的「古辭」收入),也《滄浪歌》或《孺子歌》。歌詞以「水清」與「水濁」比喻世道的清明與黑暗。所謂水清可以洗帽纓、水濁可以洗腳,大意仍然是上文「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的意思,這是漁父和光同塵的處世哲學的一種較為形象化的說法。
最後這一部分,不見於《史記》屈原本傳中。從全篇結構來說,這一部分卻是不可或缺的:它進一步渲染了漁父的形象;漁父無言而別、唱歌遠去的結尾,也使全文獲得了悠遠的情韻。不少研究者認為《漁父》這篇作品是岩碧歌頌屈原的。但從全文的描寫、尤其是從這一結尾中,似乎很難看出作者有專門褒美屈原、貶抑漁父的意思。《漁父》的價值在於相當准確地寫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而與此同時,還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隱者形象。後世眾多詩賦詞曲作品中吟嘯煙霞的漁釣隱者形象,從文學上溯源,都不能不使我們聯想到楚辭中的這篇《漁父》。如果一定要辨清此文對屈原與漁父的感情傾向孰輕孰重,倒不妨認為他比較傾向於作為隱者典型的漁父。
《漁父》是一篇可讀性很強的優美的散文。開頭寫屈原,結尾寫漁父,都著墨不多而十分傳神;中間採用對話體,多用比喻、反問,生動、形象而又富於哲理性。從文體的角度看,在楚辭中,唯有此文、《卜居》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採用問答體,與後來的漢賦的寫法已比較接近。前人說漢賦「受命於詩人,拓宇於楚辭 」(劉勰《文心雕龍·詮賦》),在文體演變史上,《漁父》無疑是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的。
附帶說幾句,傳統上一般將楚辭作為詩的一種別體——一種帶有地域性的詩體,《漁父》雖是散文(部分語句也押韻)卻又飽含詩意,頗似現代所稱的散文詩。所以本文也將《漁父》列入「先秦詩」之中加以評析。 (陳志明)
Ⅱ 漁父曲的引證解釋漁父曲的引證解釋是什麼
漁父曲的引證解釋是:⒈即漁父引。參見「漁父引」。引清孫枝蔚《贈吳光其》嘩野詩:「把酒暫聽亂漏喊《漁父曲》,論文重見古人情。」。
漁父曲的引證解釋是:⒈即漁父引。參見「漁父引」。引清孫枝蔚《贈吳光其》詩:「把酒暫聽《漁父曲》,論文重見古人情。」。注音是:ㄩ_ㄈㄨˇㄑㄨˇ。拼音是:yúfùqǔ。結構是:漁(左右結構)父(獨體結構)曲搜敏(獨體結構)。
漁父曲的具體解釋是什麼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一、詞語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
1.即漁父引。
二、網路解釋
漁父曲漁父曲是漢語詞彙,讀音是yúfǔqǔ。即漁父引。
關於漁父曲的詩詞
《漁父曲》《漁父曲·雨過暮雲收》《漁父曲·黃蓑老翁守釣車》
關於漁父曲的詩句
漁父曲暝聞漁父曲數聯漁父曲
關於漁父曲的成語
竭澤而漁漁陽鼙鼓涸澤而漁耕稼陶漁漁陽_鼓彎彎曲曲從中漁利
關於漁父曲的詞語
東獵西漁竭澤而漁從中漁利涸澤而漁漁翁得利耕稼陶漁漁人得利坐收漁利漁陽_鼓漁人之利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漁父曲的詳細信息
Ⅲ 漁父的網路解釋漁父的網路解釋是什麼
漁父的網路解釋是:漁父(《楚辭》篇章)《漁父》出自《楚辭》,東漢文學家王逸認為:「《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是屈原在被流放後,政治上被迫害,個人人生遇到了一種困頓,處在困惡之境下創作出來的作品。茅盾《楚辭與中國神話》和郭沫若《屈原研究》認為非屈原作品,而是屈原的學生宋玉或戰國時期楚國的人而作。蔡靖泉《楚文學史》亦引以上觀點。主張各異,但說服力似還不充分。也有人力主《漁父》《卜居》為屈原之作,如朱熹、洪興祖、王夫之等。今人姜亮夫在悄祥《屈原賦校注》《楚辭今繹講錄》《屈原賦今譯》諸書中亦反復的論證,認為是困逗屈原作品。《漁父》與《卜居》可看做是姊妹篇,《卜居》偏重於對黑暗政治的揭露,《漁父》則主要表明自己的高尚品德。兩篇都是以問答的方式表現的。漁父是一位避世隱身、釣魚江濱的隱士,他勸屈原與世俗同流,不必獨醒高舉,而詩人則強調「寧赴湘流,葬於江魚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節操,這種精神與《離騷》中「雖體解吾猶未變」的精神是一致的。全文中的人物有兩個——屈原和漁父。全文採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問答體,表現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四個自然段,可以分為頭、腹、尾三個部分。文章以屈原開頭,以漁父結尾,中間兩個自然段則是兩人的對答,處處體現了道家的哲學思想。其中「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的思想對後世道家道教影響極大。
漁父的網路解釋是:漁父(《楚辭》篇章)《漁父》出自《楚辭》,東漢文學家王逸認為:「《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是屈原在被流放後,政治上被迫害,個人人生遇到了一種困頓,處在困惡之境下創作出來的作品。茅盾《楚辭與中國神話》和郭沫若《屈原研究》認為非屈原作品,而是屈原的學生宋玉或戰國時期楚國的人而作。蔡靖泉《楚文學史》亦引以上觀點。主張各異,但說服力似還不充分。也有人力主《漁父》《卜居》為屈原之作,如朱熹、洪興祖、王夫之等。今人姜亮夫在《屈原賦校注》《楚辭今繹講錄》《屈原賦今譯》諸書中亦反復的論證,認為是屈原作品。《漁父》與《卜居》可看做是姊妹篇,《卜居》偏重於對黑暗政治的揭露,《漁父》則主要表明自己的高尚品德。兩篇都是以問答的方式表現的。漁父是一位避世隱身、釣魚江濱的隱士,他勸屈原與世俗同流,不必獨醒高舉,而詩人則強調「寧赴湘流,葬於江魚腹中」,也要保持自己清白的節操,這種精神與《離騷》中「雖體解吾猶未變」的精神是一致的。全文中的人物有兩個——屈原和漁父。全文採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問答體,表現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四個自然段,可以分為頭、腹、尾三個部分。文章以屈原開頭,以漁父結尾,中間兩個自然段則是兩人的對答,處處體現了道家的哲學思想。其中「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的思想對後世道家道教影響極大。結構是:漁(左右結構)父(獨體結構)。注音是:ㄩ_ㄈㄨˇ。拼音是:yúfù。
漁父的具體解釋是什麼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一、詞語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
漁父yúfǔ。(1)漁翁,捕魚的老人。
二、引證解釋
⒈老漁翁。引《莊子·秋水》:「夫水行不避蛟龍者,漁父之勇也。」唐羅啟尺搏隱《別池陽所居》詩:「雨夜老農傷水旱,雪晴漁父共舟船。」清查禮《嵐光洞》詩:「漁父舉網來,舴艋兩三_。」劉半農《游香山紀事詩》之九:「漁舟橫小塘,漁父賣魚去。」⒉詞牌名。唐張志和創制。單調二十七字,平韻。
三、國語詞典
年老的漁夫。
關於漁父的詩詞
《漁父引·漁弟漁兄喜到來》《漁父詞/漁父》《漁父詞/漁父》
關於漁父的詩句
漁父燈下讀玄真子漁歌便欲往從漁父漁是個不識字漁父
關於漁父的成語
從中漁利漁陽鼙鼓漁陽_鼓竭澤而漁耕稼陶漁涸澤而漁
關於漁父的詞語
從中漁利坐收漁利漁人得利漁人之利漁翁之利涸澤而漁漁陽_鼓漁經獵史東獵西漁漁翁得利
關於漁父的造句
1、大致而言,中國文學中的漁父具有隱士的特徵,而西方文學中的漁夫形象堪稱智者。
2、漁父作為中國古代一個隱逸的形象,歷來為畫家所喜愛。
3、漁父作為中國古代隱逸文化的一個意象,歷來為古代文人所喜愛。
4、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家在釣台西住。賣魚生怕近城門,況肯到紅塵深處?潮生理棹,潮平系纜,潮落浩歌歸去。時人錯把比嚴光,我自是無名漁父。
5、嘯歌於川澤之間,諷味於澠池之上,泛濫於漁父之游,偃息於卜居之下。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漁父的詳細信息
Ⅳ 《莊子》第31章 漁父
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漁父者,下船而來,須眉交白,被發揄袂,行原以上,距陸而止,左手據膝,右手持頤以聽。曲終而招子貢、子路二人俱對。客指孔子曰:「彼何為者也?」子路對曰:「魯之君子也。」客問其族。子路對曰:「族孔氏。」客曰:「孔氏者何治也?」子路未應,子貢對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義,飾禮樂,選人倫。上以忠於世主,下以化於齊民,將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又問曰:「有土之君與?」子貢曰:「非也。」「侯王之佐與?」子貢曰:「非也。」客乃笑而還行,言曰:「仁則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勞形以危其真。嗚呼!遠哉,其分於道也。」
子貢還,報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聖人與?」乃下求之,至於澤畔,方將杖拏而引其船,顧見孔子,還鄉而立。孔子反走,再拜而進。客曰:「子將何求?」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緒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謂,竊待於下風,幸聞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學也!」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修學,以至於今,六十九歲矣,無所得聞至教,敢不虛心!」客曰:「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固天之理也。吾請釋吾之所有而經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離位而亂莫大焉。官治其職,人憂其事,乃無所陵。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賦不屬,妻妾不和,長少無序,庶人之憂也;能不勝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祿不持,大夫之憂也;廷無忠臣跡悶,國家昏亂,工技不巧,貢職不美,春秋後倫,不順天子,諸侯之憂也;陰陽不和,寒暑不時,以傷庶物,諸侯暴亂,擅相攘伐,以殘民人,禮樂不節,財用窮匱,人倫不飭,百姓淫亂,天子有司之憂也。今子既上無君侯有司之勢,而下無大臣職事之官,而擅飾禮樂,選人倫,以化齊民,不泰多事乎?且人有八疵,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非其事而事之,謂之總;莫之顧而進之,謂之佞;希意道言,謂之諂;不擇是非而言,謂之諛;好言人之惡,謂之讒;析交離親,謂之賊;稱譽詐偽以敗惡人,謂之慝;不擇善否,兩容頰適,偷拔其所欲,謂之險。此八疵者,外以亂人,內以傷身,君子不友,明君不臣。所謂四患者:好經大事,變更易常,以掛功名,謂之叨;專知擅事,侵人自用,謂之貪;見過不更,聞諫愈甚,謂之很;人同於己則可,不同於己,雖善不善,謂之矜。此四患也。能去八疵,無行四患,而始可教已。
孔子愀然而胡慎嘆,再拜而起,曰:「丘再逐於魯,削跡於衛,伐樹於宋,圍於陳蔡。丘不知所失,而離此四謗者何也?」客凄然變容曰:「甚矣,子之難悟也!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自以為尚遲,疾走不休,絕力而死。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子審仁義之間,察同異之際,觀動靜之變,適受與之度,理好惡之情,和喜怒之節,而幾於不免矣。謹修而身,慎守其真,還以物與人,則無所累矣。今不修之身而求之人,不亦外乎!」
孔子愀然曰:「請問何謂真?」客曰:「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屯,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而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者,神動於外,是所以貴真也。其用於人理也,事親則慈孝,事君姿做彎則忠貞,飲酒則歡樂,處喪則悲哀。忠貞以功為主,飲酒以樂為主,處喪以哀為主,事親以適為主。功成之美,無一其跡矣;事親以適,不論所以矣;飲酒以樂,不選其具矣;處喪以哀,無問其禮矣。禮者,世俗之所為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於人,不知貴真,祿祿而受變於俗,故不足。惜哉,子之蚤湛於偽而晚聞大道也!」
孔子再拜而起曰:「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然。先生不羞而比之服役而身教之。敢問舍所在,請因受業而卒學大道。」客曰:「吾聞之,可與往者,與之至於妙道;不可與往者,不知其道。慎勿與之,身乃無咎。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矣!」乃剌船而去,延緣葦間。
顏淵還車,子路授綏,孔子不顧,待水波定,不聞拏音而後敢乘。子路旁車而問曰:「由得為役久矣,未嘗見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夫子猶有倨傲之容。今漁父杖拏逆立,而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應,得無太甚乎!門人皆怪夫子矣,漁父何以得此乎!」孔子伏軾而嘆,曰:「甚矣,由之難化也!湛於禮義有間矣,而樸鄙之心至今未去。進,吾語汝:夫遇長不敬,失禮也;見賢不尊,不仁也。彼非至人,不能下人。下人不精,不得其真,故長傷身。惜哉!不仁之於人也,禍莫大焉,而由獨擅之。且道者,萬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故道之所在,聖人尊之。今之漁父之於道,可謂有矣,吾敢不敬乎!」
Ⅳ 漁樵問答背後的典故
《漁樵問答》背後的典故
《三國演義》開篇詞中的幾句「白發漁樵江楮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可做古曲《漁樵問答》的妙解。
《漁樵問答》是一首古琴曲。存譜最早見於明代蕭鸞撰寫的《杏庄太音續譜》(1560年)。蕭鸞解題為:「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近代《琴學初津》說此曲:「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聲之欸乃,隱隱現於指下,迨至問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令人有山林之想」固然不假,但此話並非正解。雖然此曲有一定的隱逸色彩,能引起人們對漁樵生活的嚮往,但此曲的內中深意,應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及「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興亡得失這一千載厚重話題,被漁父、樵子的一席對話解購於無形,隱答禪這才是樂曲的主旨所在。那麼,他們的對話中到底蘊藏了什麼玄理呢?
說到這里,不能不提北宋一部奇書《漁樵問對》。琴曲《漁樵問答》與《漁樵問對》也許有一定的內在關聯。前者通過漁樵對話來消解古今興亡等厚重話題,而後者則試圖通過簡潔的對話對世界做出根本性的哲學解釋。《漁樵問對》的作者是邵雍,北宋儒家五子之一。邵雍學貫易理,儒道兼通,他畢生致力於將天與人統一於一心,從而試圖把儒家的人本與道家的天道貫通起來。
《漁樵問對》著力論述天地萬物,陰陽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奧妙和哲理。這本書通過樵子問、漁父答的方式,將天地、萬物、人事、社會歸之於易理,並加以詮釋。目的是讓樵者明白「天地之道備於人,萬物之道備於身,眾妙之道備於神,天下之能事畢矣」的道理。《漁樵問對》中的主角是漁父,所有的玄理都出自漁父之口。在書中,漁父已經成了「道」的化身。
漁父做為「聖者」與「道」的化身,由來已久。《莊子·雜篇·漁父》中曾記述了孔子和一個漁父的詳細對話,對話中漁父對孔灶塵子大段闡述了道家的無為之境,孔子嘆服,尊稱漁父為「聖者」。
屈原所著《楚辭》中的《漁父》一章講了這么一則故事,屈原被放逐後,游於江邊,看起來「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問屈原為何流落於此。屈原回答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因而被放逐到這里。漁父勸屈原該看破世人世事,不必「深思高舉「。屈原不聽,執意欲「葬於江魚之腹中」。漁父莞爾而笑,唱著「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的歌子遠去。舉凳漁父在這里已成為一個欲引屈原「悟道」的先知。
歷史上最有名的「漁」的代表是東漢的嚴子陵,早年他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同學,劉秀很賞識他。劉秀當了皇帝後多次請他做官,都被他拒絕。嚴子陵卻一生不仕,隱於浙江桐廬,垂釣終老。李太白曾有詩雲「昭昭嚴子陵,垂釣滄波間」。清代王士禎《題秋江獨釣圖》:「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舉重若輕,輕描淡寫便繪就一幅漁人秋江獨釣的勝景。
歷史上「樵」的代表則是漢武帝時的大臣朱買臣。朱買臣早年出身貧寒,常常上山打柴,靠賣薪度日,後妻子因忍受不了貧困而離開了他。有人說「樵」有禪意,這種說法待考。
中國自古以來有漁樵耕讀的說法。民間的.屏風上常畫有漁樵耕讀四幅圖。漁圖和樵圖畫的分別是嚴子陵和朱買臣的故事。耕圖和讀圖畫的分別是舜教民眾耕種的場景和戰國時蘇秦埋頭苦讀的情景漁樵耕讀是農耕社會的四業,代表了民間的基本生活方式。這四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不同價值取向。其中漁為首,樵次之。如果說耕讀面對的是現實,蘊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麼漁樵的深層意象是出世問玄,充滿了超脫的意味。
《漁樵問答》一曲是幾千年文化的沉澱。「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塵世間萬般滯重,在《漁樵問答》飄逸瀟灑的旋律中煙消雲散。這種境界令人嘆服,然古往今來幾人能夠?雖嚮往之,實不能也。
Ⅵ 伍子胥漁父辭劍故事出自哪本書
他列出的是出自《吳越春秋》的翻譯,原文為:
子胥入船。漁父知其意也,乃渡之千潯之津。
子胥既渡,漁父乃視之有其飢色。乃謂曰:「子俟我此樹下,為子取餉。」漁父去後,子胥疑之,乃潛身於深葦之中。有頃,父來,持麥飯、鮑魚羹、盎漿,求之樹下,不見,因歌而呼之,曰:「蘆中人,蘆中人,豈非窮士乎?」如緩讓是至再,子胥乃出蘆中而應。漁父曰:「吾見子有飢色,為子取餉,子何嫌哉?」子胥曰:「性命屬天,今屬丈人,豈敢有嫌哉宏哪州? 」
二人飲食畢,欲去,胥乃解百金之劍以與漁者:「此吾前君之劍,中有七星,價直百金,以此相答。」漁父曰:「吾聞楚之法令:得伍胥者,賜粟五萬石,爵執圭,豈圖取百金之劍乎?」遂辭不受。謂子胥曰:「子急去勿留,且為楚所得?」子胥曰:「請丈人姓字。」漁父曰:「今日凶凶,兩賊相逢,吾所謂渡楚賊也。兩賊相得,得形於默,何用姓字為?子為蘆中人,吾為漁丈人,富貴莫相忘也。」子胥曰:「諾。」既去,誡漁父曰:「掩子之盎漿,無令其露。」漁父諾。子胥行數步,顧視漁者已覆船自沉於江水之中矣。
「覆船自沉於江水之中」,以前看以為是自殺了,還覺得不可思議,現在想想應該是追兵快到了,他要躲起來。《越絕書》中寫伍子胥鞭楚王屍後,漁夫有出現勸他停止,伍子胥也和他相認了。《越絕外傳紀策考第七》:「吳使子胥救蔡,誅疆楚,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報楚。楚乃購之千金,眾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謂子胥曰:「止!吾是於斧掩壺漿之子,發簞飯於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漁者也,引兵而還。蔽蔽故無往不復,何德不報。漁者一言,千金歸焉,因是還去」。
Ⅶ 《楚辭.漁父》都講了什麼
漁 父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棚世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鏈州肢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注]:「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譯 文
屈原被放逐以後,來往於江潭之間,在水邊且走且嘆息,看起來憔悴枯瘦,一副病態愁容。漁夫看到了就問他:「你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會流落到這個地方來呢?」屈原回答說:「全天下的人都污濁了,只有我是清白的,所有的人都昏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就被放逐了。」漁夫說:「一個才德兼備的人是不會執著拘泥於外物的,而且能夠配合時局轉變作為。全天下都污濁了,為什麼不跟著同流合污呢?所有人都昏醉了,為什麼不跟著飲酒享樂呢?為什麼要思慮得那麼深遠,表現得那麼清高,而使自己遭到放逐呢?」屈原回答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把帽子拍乾凈才戴上;剛洗過澡的人,一定要把衣服抖乾凈才穿上。怎麼可以用潔凈的身體去承受污穢的東西呢?寧可投身到湘江的流水中,葬身在江中的魚肚裡;怎麼可以用清白的人格,去蒙受人世間的塵土呢?」跡明漁夫微微一笑,敲擊著船板要離開了,一面唱著歌說:「滄浪的水清澈的話啊,可用來洗我的帽帶,滄浪的水污濁的話啊,可用來洗我的雙腳!」然後就離去了,不再和屈原說話。
註:「滄浪之歌」復見於《孟子.離婁》,講述孔子聽孺子唱出滄浪之歌,便引之以告誡 弟子,明白儒者自取(自由選擇)之道。水清只是清水,水濁僅是濁流,濯纓濯足皆憑自決 ,但這是逆解發揮,若順取發揮,應是漁父誦歌之意,勸儒者改行道家之路:說「眾人皆醉 我獨醒」,應有倒過來說「眾人皆醒我獨醉」之胸襟;由是隨波逐浪 ,或能潛移默化,縱無前景,也樂得逍遙(此逍遙自當與個人快樂或縮頭烏龜式的安逸詳細 分辨)。]
出自:楚辭
Ⅷ 屈原《漁父》原文及譯文
《漁父》的寫作背景,按司馬遷本傳和東漢文學家王逸的說法,大約是在楚頃襄王執政時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擊,個人和楚國面臨著厄運的情況下,詩人心情憂憤苦悶,來到汨羅江畔,邊行邊吟而成的。那麼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屈原《漁父》的原文及譯文,歡迎大家閱讀!
漁父
先秦:佚名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譯文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邊上游盪。他沿著江邊走邊唱,面容憔悴,模樣枯瘦。漁父見了向他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么,為什麼落到這步田地?"屈原說:"天下都是渾濁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漁父說:"聖人不死板地對待事物,而能隨著世道一起變化。世上的人都骯臟,何不攪渾泥水揚起濁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為什麼想得過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讓自己落了個放逐的下場?"
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一定要彈彈帽子,剛洗過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讓清白的身體去接觸世俗塵埃的污染呢?我寧願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魚腹中。怎麼能讓晶瑩剔透的純潔,蒙上世俗的塵埃呢?"
漁父聽了,微微一笑,搖起船槳動身離去。唱道:"滄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濁又濁啊,可以用來洗我的腳。"便遠去了,不再同屈原說話。
注釋
⑴既:已經,引申為「(在)……之後」。
⑵顏色:臉色。形容:形體容貌。
⑶三閭(lǘ)大夫:掌管楚國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務的官。屈原曾任此職。
⑷是以見放,是:這。以:因為。見:被棚汪。
⑸淈(gǔ):攪渾。
⑹哺:吃。糟:酒糟。歠(chuò):飲。醨(lí):薄酒。
成語:哺糟歠醨
⑺高舉:高出世俗的行為。在文中與"深思"都是漁父對屈原的批評,有貶意,故譯為(在行為上)自命清高。舉,舉動。
⑻沐:洗頭。
⑼浴:洗身,洗澡。
⑽察察:皎潔的`樣子。
⑾汶(mén)汶:污濁。
⑿皓皓:潔白的或高潔的樣子。
⒀莞爾:微笑的樣子。
⒁鼓枻:搖擺著船槳。.鼓:拍打。枻(yì):船槳。
⒂滄浪:水名,漢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內。或謂滄浪為水清澈的樣子。"滄浪之水清兮"四句:這首《滄浪歌》也見於《孟子·離婁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⒃濯:洗。
⒄纓:系帽的帶子,在頷下打結。
⒅遂去,遂:於是。去:離開。
⒆不復與言,復:再。
內容拓展: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羋姓,屈氏雹和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源攜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楚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楚國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響。屈原作品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獨創的新時代,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以最著名的篇章《離騷》為代表的《楚辭》與《詩經》中的《國風》並稱為「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璀璨明珠,「逸響偉辭,卓絕一世」。「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為後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種高尚精神!
Ⅸ 漁父引的內容
本詞譜依據《四庫全書》影印本標點、錄入;錄入時,統一用「○」標平聲,「●」標仄聲,應平可仄、應仄可平分別用「⊙」、「◎」標識。「☆」標平韻,「★」標仄韻。「d」標句讀. 漁父引 唐教坊曲名。 漁父引 單調十八字,三句三平韻 顧 況 新婦磯邊月明 ○●○○●☆ 女兒浦口潮平 ●○●●○☆ 沙頭鷺宿魚驚 ○○●●○☆ 此與張志和《漁歌子》,極為宋人傳誦。黃庭堅、徐俯,曾取二詞合為《浣溪沙》歌之。見《樂府雅詞》做羨注。
漁父引
基本解釋:
--------------------------------------------------------------------------------
1.詞牌名,本為唐教坊曲名。單調十八字,三句三平韻。亦稱"漁父行"。
詞語分開解釋:
--------------------------------------------------------------------------------
漁父 : ①漁翁,捕魚的老人。 ②《楚辭》篇名。寫一漁父因見屈原憔悴困苦,勸他隨波逐流,與世浮沉;而屈原則表示決不妥協。篇中表達了兩種處世哲旦胡稿學的對立,並明顯贊同屈原的立場。一般認為是後模孝人假託屈原之名所作。
引 : 引 yǐn 拉,伸:引力。引頸。引而不發。引吭高歌。領,招來:引見。引子。引言。引導。引薦。拋磚?
Ⅹ 孔子和漁父
孔子帶著學生游學,來到緇帷之林這個地方。孔子坐杏壇之上,一邊彈琴,一邊吟唱。
曲子沒彈一半,有個漁夫,須眉盡白,披著頭發,踏岸而來,聽到彈琴吟唱,停下來聽。曲子終了,漁父問孔子的學生子路和子貢:「彈琴者誰?」
子路回答說:「他是魯國的君子。」
漁父又問姓氏。子路回答:「孔氏。」
漁父問孔氏精通什麼學問。子路還未來得及回答,子貢搶著說:
我老師孔子,本性忠誠守信,以身作則身行仁義,修治禮樂規范,排定人倫關系。對上忠於國君,對下教化百姓,造福天下民眾。這就是我老師孔氏鑽研精習的事業。」
漁父又問道:「孔氏是擁有國土的君主嗎?」子貢說:「不是。」
漁父接著問道:「是王侯的輔臣嗎?」子貢說:「也不是。」
漁父於是笑著背轉身去,邊走邊說道:
「仁愛是仁愛,但是難免讓自己受到拖累,苦心勞力,卻危害了本真,離「大道」越來越遠了。」
子貢回來把漁父說的話告訴了孔子,孔子推琴而起:「那是個敗液禪聖人!」趕緊跑過去追。追到湖畔,漁父正准備開船走,回頭看見孔子,停篙而立。孔子走上前,深施一禮。
漁父問:「你來找我有什麼事?」
孔子說:「剛才先生只說了個開頭,我不太聰明,不能領受其中的意思。所以特意跑來,在這里等候先生,希望能有幸聽到你的高論,幫助我學習!」(「幸聞咳唾之音」,孔子說話確實很謙卑。)
漁父說:「咦,你確實好學啊!」
孔子又施一禮,站起身說:「我少小時就努力學習,到如今,已經六十九歲了,沒有能夠聽到過真理的教誨,怎麼敢不虛心請教!」
漁父先說:「同一類東西相互吸引,同一類聲音相互附和,這本是自然的規律。
「你的理論依靠的是人事,即天子、諸侯、大夫、庶民埋慎,這四種人。如果這四種人能夠各守其責,就是理想社會;如果四種人偏離了自己的位置,則會引起社會動亂,而且沒有比這再亂的了。
官吏處理好各自的職權,人民安排好各自的事情,就不會出現混亂和侵擾。
所以,田地荒蕪,居室破漏,衣服和食物不充足,賦稅不能按時繳納,妻妾不睦,老少無序,這是普通百姓的憂慮。
能力不能勝任,本職工察塵作做不好,行為不清白,屬下貪玩敷衍,沒有功勞沒有名聲,守不住爵位和俸祿,這是大夫的憂慮。
朝廷上沒有忠臣,國家混亂,技術落後,貢品不好,朝覲時落在人後,不能順和天子的心意,這是諸侯的憂慮。
陰陽不和,寒暑無常,損害萬物生長;諸侯暴亂,隨意殺伐征戰,殘害百姓;禮樂不合,財物匱乏,人倫關系混亂,這是天子的憂慮。
如今,於上你不是天子國君,於下也不是王公大臣,然而,你卻擅自修治禮樂,制定人倫,以此來教化百姓,不是太多事了嗎?
況且,人有八個毛病、四個禍患,不可不察啊。
(原文:)
非其事而事之,謂之摠(同「總」管事太多);
莫之顧而進之,謂之佞;
希意道言,謂之諂;(揣度人意)
不擇是非而言,謂之諛;
好言人之惡,謂之讒;
析交離親,謂之賊;
稱譽詐偽以敗惡人,謂之慝(邪惡);
不擇善否,兩容頰適,偷拔其所欲,謂之險。
此八疵者,外以亂人,內以傷身,君子不友,明君不臣。
所謂四患者:
好經大事,變更易常,以掛功名,謂之叨;
專知擅事,侵人自用,謂之貪;
見過不更,聞諫愈甚,謂之很;
人同於己則可,不同於己,雖善不善,謂之矜。
此四患也。
這八種毛病,四種禍患,漁父說,根除了以後,才能進行教育。
孔子聽後,又驚又愧,再次行禮「我被魯國驅趕過兩次,在衛國被清除了行跡;在宋國被砍掉了乘涼的樹,在陳國、蔡國久陷困頓。我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要遭受這四次羞辱?」
「你真的很難領悟啊。」漁父滿臉悲憫:
「有個人害怕自己的影子和腳印,拚命想要擺脫。他跑得越遠,腳印就越多;跑得越快,影子也就跟得越快。他以為自己跑得慢了,於是加速奔跑,不休止,最終力竭而死。
他不懂得,只要停留在陰暗的地方,影子就會自然消失;只要停留在靜止狀態,腳印就不復存在。哎,這個人實在是太蠢了!
你探求仁義的道理,鑽研事物的同異,觀察動靜的變化,把握取捨的分寸,疏理好惡的情感,節制喜怒的程度,但卻還是不能免於災禍。
如果你能認真修養你的內心,謹慎地保持你的真性,把身外之物歸還於身外,那麼你就沒有了負累和約束。
如今你不提高自己的修為,反而來要求他人,這不是本末倒置了嗎?」
孔子愀然心動:「請問何謂真?」
漁父:
「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而威,真親未笑而和。
真在內者,神動於外,是所以貴真也。
其用於人理也,事親則慈孝,事君則忠貞,飲酒則歡樂,處喪則悲哀。
忠貞以功為主,飲酒以樂為主,處喪以哀為主,事親以適為主。功成之美,無一其跡矣。
事親以適,不論所以矣;飲酒以樂,不選其具矣;處喪以哀,無問其禮矣。
禮者,世俗之所為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故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於人,不知貴真,祿祿而受變於俗,故不足。
惜哉,子之蚤湛於人偽而晚聞大道也!」
(禮儀,是世俗人的行為;純真,卻是受於自然,出自自然,因而不可改變。所以先聖哲人,總是效法自然看重本真,不受世俗的約束。愚昧的人則剛好相反。不能遵守自然規律而天天擔憂,不知道珍惜真情本性,卻庸庸碌碌地隨著流俗而變化,總不滿足。
可惜啊,你過早地精通了世俗的偽詐,很晚才聽聞了大道。」)
孔子再次拜謝:
「今天能遇到先生,真是上天降了下來的幸運。先生如果不嫌棄的話,可否收我為學生,我向您學習「大道」。」
漁父答道:
我聽說,善於自省的人,可以與他同行,直至領悟玄妙的大道;不能自省的人,不會懂得大道的,不要與他交往,這樣就不招惹災禍。你自己多保重,我走了,我走了。」
說罷,駕舟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