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少孺子之所以要用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勸阻吳王,是因為什麼
因為直接講述攻打楚國的利害,以吳王的性格是聽不進去的,而少孺子也可能有性命之憂,而以螳螂捕蟬來比喻,可形象地達到讓大王打消攻打楚國的念頭。
非常欣賞你的勤學好問精神,卜返拆祝你成型棗功!
親,*^__^* ,世行不懂請追問,滿意請點擊設為滿意答案,謝謝你!
⑵ 吳國少年借「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巧妙地勸阻吳王攻楚,我也會想到這樣寓言故事類八字成語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注音】
yù bàng xiāng zhēng , yú wēng dé lì
【解釋】
鷸:長嘴水鳥;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用法】
作謂語、定語;用於勸誡人
成語出處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搜和襪即有死蚌。』蚌世激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
[編輯本段]成語典故
原文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暴,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孰之計也。」惠王曰:「善!」乃止。
譯文
趙國將要討伐攻棚跡打燕國,蘇代為燕國去游說趙惠王說:「今天我來,渡過易水時,看到有個老蚌怕出來曬太陽,但有個鷸鳥跑來啄食它的肉,蚌馬上合上兩片殼剛好夾住了鷸鳥嘴巴,鷸鳥說:『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小蚌你死定了。」蚌說道:「你嘴巴今天抽不出,明天抽不出,等死的是你。」兩物都不肯舍棄讓步,這時剛好有個老漁翁走過看到把他們倆都捉住了。現在趙國攻打燕國,燕趙兩國長時間相持,對兩者都沒好處。我恐怕強大的秦國要當漁夫了。所以請大王再仔細考慮這件事。」趙惠王說:「好。」於是停止了攻打燕國的計劃。 戰國時期趙國准備攻打燕國,燕王派蘇代去趙國游說趙王不要戰爭,講述一隻河蚌在岸上夾住一隻鷸鳥的長嘴,雙方爭執不讓,最後被一個漁翁輕易擒住。如果燕趙發生戰爭,秦國就像漁翁那樣輕易吞並燕趙。趙王只好放棄戰爭的打算。 鷸:一種水鳥羽毛茶褐色; 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箝:夾住。 暴:曬太陽。 且:將要。漁者:捕魚人。 禽:同「擒」,捉獲。 雨:下雨(名詞做狀語) 方:正 謂:告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