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堯舜禹有什麼優良品質
優良品質:
1、堯生活簡朴,克己愛民。
2、舜寬厚待人,以身作則。
3、禹與群眾同甘共苦。
堯舜禹是繼黃帝以後在中國大地上出現的三個傑出首領,當時的社會還處於原始社會,因此並不屬於什麼朝代。只從夏以後才出現了奴碧清隸社會的政權體制。當時的社會首領實行的是推選制和禪讓制。
(1)堯是哪個故事的主人公擴展閱讀:
1、堯的故事:堯是我國歷史上最廳薯偉大的帝王之一,堯在位七十年兢兢業業為廣大民眾著想,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他首創禪讓制,而非繼承製,堯認為自己的兒子不堪重用,於是決定禪讓給舜,堯的舉動受到了萬世的敬仰。
2、舜的故事:舜帝,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號有虞氏,故稱虞舜。死後,禪位於禹。舜帝是堯帝禪讓給他的,舜接位後,勤勞儉朴,跟老百姓一樣勞動,受到大家的信任,相傳舜的家世甚為寒微,雖然是帝顓項的後裔,但五世為庶人悔伏前,處於社會下層。
3、禹的故事:禹又稱為大禹,大禹治水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這個人。在堯在位的時候大禹就助堯治理洪水,古籍記載他公而忘私的精神:「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 禹是中國史籍記載中功高德劭的完人。
2. 古神話帝王堯的故事,有詳細資料的給我看看吧。
堯,中國古代傳說的聖王,《尚書》和《史記》都說他名叫放勛。後代又傳說他號陶唐,姓伊祁氏,故亦稱為唐堯。
相傳堯父為帝 ,母為陳鋒氏女。帝乃黃帝曾孫,在位70年,「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卒後由堯之異母兄摯繼位。摯在位9年,為政不善,而禪讓於堯。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堯都平陽,於《詩》為唐國」。以後歷代有「堯都平陽」之說。平陽即今山西臨汾市,《詩經》中所說的唐國即在山西境內。今臨汾尚存始建於晉代的堯廟,以及唐代修築的堯陵。
堯的品質和才智俱是非凡絕倫,「其仁如天,共知(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所以他即位以後,局面大變:舉薦本族德才兼備的賢者,首先使族人能緊密團結,做到「九族既睦」;又考察百官的政績,區分高下,獎善罰惡,使政務井然有序;同時注意協調各個邦族間的關系,教育老百姓和睦相處,因而「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天下安寧,政治清明,世風祥和。
傳說在堯的時代,首次制定了歷法,這樣,勞動人民就能夠依時按節從事生產活動,不致耽誤農時。漢民族是農業墾殖歷史悠久的民族,對農時十分重視,故《尚書·堯典》對此有詳細記載。
《堯典》上說,堯命令羲氏、和氏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情況制定歷法,然後頒布天下,使農業生產有所依循,叫「敬授民時」,他派羲仲住在東方海濱叫暘谷的地方,觀察日出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春分,並參考鳥星的位置來校正;派羲叔住在叫明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北向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時間最長的那天為夏至,並參考火星的位置來校正;派和仲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觀察日落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秋分,並參考虛星的位置來校正;派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南向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最短的那天作為冬至,井參考昴星的位置來校正。
二分、二至確定以後,堯決定以366日為一年,每三年置一閏月,用閏月調整歷法和四季的關系,使每年的農時正確,不出差誤。由此可知,古人將帝堯的時代視為農耕文化出現飛躍進步的時代。
堯的時代,又是傳說中的洪水時期。「湯湯洪水方割,盪盪懷山襄陵,浩浩滔天」,水勢浩大,奔騰呼嘯,淹沒山丘,沖向高岡,危害天下,民不安居。堯對此非常關切,征詢四岳(四方諸侯之長)的意見,問誰可以治理水患,四岳推薦了鯀。堯覺得鯀這個人靠不住,經常違抗命令,還危害本族的利益,不適宜承擔這項重要的工作。但是四岳堅持要讓鯀試一試,說實在不行,再免去他的職務。於是堯任命鯀去治理水患。鯀治水9年,毫無功績。這是關於堯的傳說中,政治上的一次失誤,類似的不足之處還有若干,總之堯的時代也不是盡善盡美,故又有舜繼起的一番勵精圖治。
在諸子書中,還有關於帝堯武功的傳說,文治和武功俱臻美備,方見得堯之所以為古昔聖王。《呂氏春秋·召類篇》說:「堯戰於丹水之浦,以服南蠻。」曾討伐過南方的幫族,並親自出征作戰。《淮南子·本經訓》說:「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派後羿將那些野獸殺死,並射落九日。據說人們對堯為民除害的舉措十分感激,所以擁戴他為天子。羿射九日已是神話,不過其中稱頌堯「興利除害,伐亂禁暴」的意思,確實是推崇帝堯安邦治國有道,不但文治昌明,而且武功赫奕。
堯的,傳說最為人們稱道的,是他不傳子而傳賢,禪位於舜,不以天子之位為私有。堯在位70年,感覺到有必要選擇繼任者。他早就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凶頑不可用,因此與四岳商議,請他們推薦人選。四岳推薦了舜,說這個人很有孝行,家庭關系處理得十分妥善,並且能感化家人,使他們改惡從善。堯決定先考察一番,然後再行決定。
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從兩個女兒那裡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和娥皇、女英住在溈水河邊,依禮而行事,二女都對舜十分傾心,恪守婦道。
堯又派舜負責推行德教,舜便教導臣民以「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美德指導自己的行為,臣民都樂意聽從他的教誨,普遍依照「五典」行事。
堯又讓舜總管百官,處理政務,百官都服從舜的指揮,百事振興,無一荒廢,並且顯得特別井井有條,毫不紊亂。
堯還讓舜在明堂的四門,負責接待四方前來朝見的諸侯。舜和諸侯們相處很好,也使諸侯們都和睦友好。遠方來的諸侯賓客,都很敬重他。
最後,堯讓舜獨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經受大自然的考驗。舜在暴風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顯示出很強的生活能力。
經過三年各種各樣的考察,堯覺得舜這個人無論說話辦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夠建樹業績,於是決定將帝位禪讓於舜。他於正月上日(初一),在太廟舉行禪位典禮,正式讓舜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堯退居避位,28年後去世,「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人們對他的懷念之情其為深摯。
在先秦時期,以儒家和墨家兩個學派最有勢力,號稱「顯學」,兩家都以堯舜為號召。從那時起,堯就成為古昔聖王,既是倫理道德方面的理想人格,又是治國平天下的君主楷模。孔子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盪盪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孔子對堯的贊美,隨著儒家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地位漸趨重要,而亦日益深入人心。後來儒家即以「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為標幟;到唐代韓愈以至於宋明理學,大倡「道統」之說,堯遂成為儒家精神上的始祖。在整個封建時代,從未有人懷疑過堯在歷史上的存在和他的業績。
本世紀20年代,在「五四」新思潮的推動下出現了疑古學派,其巨擘顧頡剛認為,《尚書》中的《堯典》不可靠,該篇的出現在戰國時期;故以《論語》中對堯舜的記載為最早,由此推斷,堯舜的故事出現在東周末年,堯、舜、禹的關系和禪讓的事跡,都是逐漸編造完善的。春秋初年,人們所知道的最古的古王是禹,而沒有堯舜。所以,堯就象錢玄同所說的那樣,一定是「無是公」、「烏有先生」,根本不是歷史人物。
馬克思主義史學興起,運用唯物史觀和社會發展史的一般規律來研究關於堯的傳說,指出堯的時代是原始社會向奴隸制社會的過渡時期,此時血緣性的氏族部落已結成部落聯盟,堯是由部落聯盟議事會推舉產生的聯盟首領。傳說中堯與四岳討論治水人選和繼任人選,在一定程度反映了部落聯盟議事會的情景;堯禪位於舜,是原始民主作風的遺存。恩格斯曾指出,在這個階段每個文化民族都要經歷自己的英雄時代。堯及舜、禹正是華夏民族的英雄人物。
3. 上古五帝之一堯的簡介
堯是上古時期五帝之一,年老後讓舜代替執政,開創了我國“禪讓制”的先河。下面是我為你搜集上古五帝之一堯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上古五帝之一堯的簡介
堯,姓伊祁,名放勛,山西臨汾堯都區人,他也是上古時期部落首領,“五帝”之一堯的父親是帝嚳,母為陳鋒氏,名慶都。
話說有一天,慶都和她的父母乘小船瀏覽,可是突然颳起了龍卷風,而旋風里還有一條赤龍在飛舞,這可把老兩口嚇的,可是慶都卻若無其事,還對那條龍笑。之後一天,他們又見到了那條龍,當天晚上,慶都怎麼也誰不著,突然,那條赤龍撲在了她的身上,她昏了過去,早上醒來時,身旁有張畫,畫這個紅色人像,而又上書:亦受天佑。從這之後,慶都就 懷孕 了,最後生下一個兒子,長得和那幅畫上一模一樣。而恰巧這個時候帝嚳的母親去世了,帝嚳非常傷心,服孝三年,根本無暇顧及妻兒。所以慶都帶著兒子回了娘家,直到兒子10歲的時候才回到了父親的身邊。這個兒子就是帝堯。
帝堯的一個偉大的功績就是制定了歷法,他 命令 羲和推求歷法,測定出了 春分 、 夏至 、 秋分 、 冬至 ,並為他的百姓頒授農耕時令。
帝堯在當時非常德高望重,人民也很擁護他。他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能像一個大家庭一樣。並且自己為人簡朴,廣開言路讓百姓能夠積極進諫,還允許 天下 百姓攻擊他的過錯,被後世奉為聖明君主的典型代表。
帝堯的葬處堯陵在哪很多人認為堯陵是在他的老家山西臨汾,但是這其中也有很多疑問,比如堯陵建於何時?堯陵本來就是天然土丘還是像 傳說 中他的臣民裹土堆成的。
堯小時候不聽父教,很叛逆,所以堯本想死之後葬在澇河之陰,而父親說要葬於澇河之陽。但是想想自己平時就不聽父親的話,這件事上再反其意,太不人道了。就選澇河之陽而葬,而這也是今天的堯陵。
古人選擇陰陽宅要在背風向陽的地方,能避寒風,而且墳墓的周圍水流要平緩。
再來看看堯陵周圍,氣流運行通暢,山林之間又有清水灣灣,所以大家認為堯陵是一塊北風想要的 風水 寶地。而堯冢是大概一萬年前河流改道形成的離堆山,不是像傳說當中的臣民一點點裹成的墓冢。但是因為他就是一塊風水寶地,後人就願意相信堯就葬在此處,這個墓冢中到底有沒有葬堯呢?後人也不知道,也不會有人懷疑過。
直到後來有人有新的想法,因為堯當時執政時 政治 中心是在南方,所以也有認為堯最後葬在了湖南攸縣的高視鄉。
有人還去高視鄉考察過,那裡有個以堯為遠祖的家族,他們家族還有一房叫堯山房,堯山是一座150米的小山,山頂上有一個口徑十幾米的垂直洞穴,而人們就稱之為天井龍,認為這個洞是來葬天子的。而山上只有一個通道,易守難攻,所以推測堯選墓冢選在這兒極為理想。
堯帝的葬處,雖然說已經有了堯陵,但是後來的學者還是能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見解,使帝堯到底葬在何處成了一個千古謎團。
帝堯的影響儒墨之宗
在先秦時期,以儒家和墨家兩個學派最有勢力,號稱“顯學”,兩家都以堯舜為號召。從那時起,堯就成為古昔聖王,既是 倫理道德 方面的理想人格,又是治國平天下的君主楷模。孔子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盪盪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 成功 也,煥乎其有文章!”孔子對堯的贊美,隨著儒家在中國 文化 傳統中的地位漸趨重要,而亦日益深入人心。後來儒家即以“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為標幟;到唐代韓愈以至於宋明理學,大倡“道統”之說,堯遂成為儒家精神上的始祖。在整個封建時代,從未有人懷疑過堯在 歷史 上的存在和他的業績。
龍圖騰
民族大融合到唐堯時基本完成,確定了龍這一形象。根據《竹書紀年》 記載 ,堯生在伊祈山,堯母慶都為陳鋒氏部族,生於斗維之野。唐縣有慶都山,傳為堯母居住之地,慶都出生時常有黃雲覆其上,及成年常有龍隨之,既而陰風四合,赤龍感之有孕,十四月生堯於丹陵。伊祁山堯母洞,即堯出生地。這就說明赤龍族當時就棲身生活於伊祈山附近,更加深了龍與中華民族的血肉關系,也說明了龍的傳人在堯時已為世人所共認。
堯王牧馬坡
傳說上古姑射山北仙洞一帶有堯王牧馬坡。山頭綠草如茵,山坡灌木叢生,溝下一片林海。春天草木萌發,生機勃勃,夏天樹木茂盛,山花爛漫,秋天楓葉紅似火,冬天松柏傲霜雪。傳說這里“樹為堯王栽”,是堯王的放馬山,至今那裡北有生馬庄,南有牧馬灘,生馬、二駒的村名都是堯王時留傳下來的名稱。《臨汾縣志》中以此地為臨汾八景之一。山下汾水西邊的東馬柵、西馬柵傳為堯王的牧馬場,鹿仙女與堯王婚後,還在這一帶管理過馬場。
從帝堯逝世的那一天開始,中國歷史一切好的發展、壞的發展都離不開他的影響。他已經為中國人留下了牢固的、永不被磨滅的記憶。這記憶的存在,有他站在了最前頭,又讓中國人覺得,中國歷史再長,其實也是不長的。人類文明史上,使時間顯得渺小的人物並不多,帝堯就是其中的一個。
猜你喜歡:
1. 中國上古傳說故事
2. 歷史人物堯的簡介
3. 歷史人物舜的簡介
4. 共工怒觸不周山神話故事
5. 歷史人物帝嚳的簡介
6. 上古時期三皇分別是誰
7. 歷史傳說中伏羲是誰
4. 神話人物堯歷史傳說
堯姓伊祁,號放勛,古唐國人(今山西臨汾),帝嚳和慶都之子,中國上古時期方國聯盟首領、「五帝」之一。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堯的 傳說 故事 ,供大家參考。
一、堯基本介紹
帝堯為祁姓劉氏遠古一世祖。
十三歲封於陶(山西襄汾縣陶寺鄉),輔佐摯。十五歲,改封於平陽(今山西臨汾),號為陶唐氏。二十歲,堯代摯為天子,定都平陽。七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禪讓二十八年後死去,葬於谷林(山東省鄄城縣)。
二、堯概述
傳說古帝帝嚳的第三個妻子名叫慶都,她是伊耆侯(《史記》作「陳鋒氏女」)的女兒。慶都成婚以後仍留住娘家,某年春正月末,慶都與父母坐上小船於三河之上游覽,正午時出現了一條飛舞的赤龍。第二天又出現了形體小些的赤龍,晚上,慶都睡不著,閉著雙眼還不由得抿嘴發笑。朦朧中,陰風四合,赤龍撲上她身,醒來時身上還留下腥臭的涎水沫子,身旁留下一張沾滿涎水沫的畫兒,上面畫著一個紅色的人像,臉形上銳下豐滿,八采眉,長頭發,畫上寫著:亦受天佑。之後,她就懷孕了。過了十四個月,她生下一個兒子,竟生得和圖上畫的人一模一樣。孝子帝嚳的母親卻在這時候去世了,帝嚳為母親的去世哭得成了淚人兒,之後為母親一連服孝三年,完全顧不上慶都和兒子的事。慶都帶著兒子住在娘家,直把兒子撫養到十歲,才讓他回到父親的身邊,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帝堯。所以帝堯小時先隨外祖父家的姓為伊祁(耆)氏,後又稱陶唐氏。
三、堯歷史傳說
儒墨之宗
在先秦時期,以儒家和墨家兩個學派最有勢力,號稱「顯學」,兩家都以堯舜為號召。從那時起,堯就成為古昔聖王,既是倫理道德方面的理想人格,又是治國平天下的君主楷模。孔子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盪盪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 文章 !」孔子對堯的贊美,隨著儒家在中國 文化 傳統中的地位漸趨重要,而亦日益深入人心。後來儒家即以「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為標幟;到唐代韓愈以至於宋明理學,大倡「道統」之說,堯遂成為儒家精神上的始祖。在整個封建時代,從未有人懷疑過堯在歷史上的存在和他的業績。
龍圖騰
民族大融合到唐堯時基本完成,確定了龍這一形象。根據《竹書紀年》 記載 ,堯生在伊祈山(在保定市順平縣境),堯母慶都為陳鋒氏部族,生於斗維之野。唐縣有慶都山,傳為堯母居住之地,慶都出生時常有黃雲覆其上,及成年常有龍隨之……既而陰風四合,赤龍感之有孕,十四月生堯於丹陵(伊祈山)。伊祁山堯母洞,即堯出生地。這就說明赤龍族當時就棲身生活於伊祈山附近,更加深了龍與中華民族的血肉關系,也說明了龍的傳人在堯時已為世人所共認。
堯王牧馬坡
傳說上古姑射山北仙洞一帶有堯王牧馬坡。山頭綠草如茵,山坡灌木叢生,溝下一片林海。春天草木萌發,生機勃勃,夏天樹木茂盛,山花爛漫,秋天楓葉紅似火,冬天松柏傲霜雪。傳說這里「樹為堯王栽」,是堯王的放馬山,那裡北有生馬庄,南有牧馬灘,生馬、二駒的村名都是堯王時留傳下來的名稱。《臨汾縣志》中以此地為臨汾八景之一。山下汾水西邊的東馬柵、西馬柵傳為堯王的牧馬場,鹿仙女與堯王婚後,還在這一帶管理過馬場哩。
婚鹿仙女
參見詞條:鹿女降龍
鹿仙女是個肌白貌美而心地善良的仙女,曾為百姓的安全和鹿群的生存而制服了潛伏在其仙洞溝附近的黑龍潭中的黑龍,並將它變為自己駕乘的坐騎。
一天,帝堯偶遇被稱姑射神女的鹿仙女,並被鹿仙女擊退由黑虎仙幻化而成的巨蟒而救下,之後兩人互相傾訴衷情,擇期成婚。新婚夜,雙方喜結連理於仙洞之中,以洞為新房,對面的蠟燭山上光華將南仙洞照得如同白晝一般,於是新婚夜也被稱為「洞房花燭夜」。
兩人婚後第二年,鹿仙女生下兒子「朱」。後鹿仙女於是尾隨那隻在牧馬灘吞食牧民的惡蟒,趁其不備用劍將其刺死,而黑虎仙逃脫,後來那裡留下了巨蟒窟。自此,黑虎仙愈加嫉恨鹿仙女,想方設法要加害鹿仙女,鹿仙女防不勝防,只得向天帝告發。天帝派天兵天將捉拿黑虎仙,並將其壓在乎陽東南的山丘之下,是為卧虎山。同時,天帝罰鹿仙女與帝堯斬斷塵緣,鹿仙女只能將幼年的朱兒送還帝堯,從此隱居深山。
帝堯派人四處查找鹿仙女無果後親上姑射山去找,苦苦尋找而不得,只能另娶散宜氏女為妻。朱兒後被封於丹地(浮山),故稱丹朱邑。後來人們感念鹿仙女功德,在南仙洞黑龍洞左旁的一個小洞窟中為鹿仙女塑像紀念,千百年來香火不絕。
神話人物堯歷史傳說相關文章:
★ 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傳說故事
★ 著名的神話傳說大全
★ 神話人物後羿簡介
★ 神話皇娥歷史傳說
★ 上古歷史傳說
★ 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傳說
★ 中國古代傳說神話大全
★ 世界神話傳說大合集
★ 千里眼神話歷史傳說
★ 中國傳統神話傳說故事
5. 堯帝的故事
堯,我國古代帝王,五帝之一。名叫放勛,堯是他的謚號,《謚法》上說:「翼善傳聖曰堯」。堯生於丹陵,養在母親家——伊侯之國,後螞基來遷於祁地,所以稱堯為伊祁氏,堯以祁為姓。堯為人簡朴,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
《史記》說:堯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接近他如太陽一般,遠望他如雲霞一樣燦爛。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合睦相處。富有而不驕橫,高貴而不傲慢。黃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紅色的車駕以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
堯作為天子,對他的人民是備極愛護的。大臣們為了讓堯能顯示出帝王的氣魄,也為了表現人民對帝王的無限敬愛,要為堯建造一座宮殿。並且想把它建成以金為地以玉為階,大理石為柱,頂部還要鑲嵌上銀制的日月星辰的宮殿。
但是,堯卻率領大臣們親自動手從山上采來粗糙的原木和茅草,蓋了幾間茅屋,算是寢宮。
又蓋了20多間連在一起的大茅屋,算是和大臣們議事的大殿。
大臣們都紛紛提議說:「陛下住這樣的茅屋與平民百姓無異,怎能顯出您的威風,帝王的派頭呢?」
堯卻回答說:「現在黎民很苦,造豪華宮殿勞民傷財,給人間帶來苦難的帝王有什麼威風!為黎民排憂解難才是帝王應做的。」
《堯典》上說,帝堯命令羲氏、和氏依據日月星辰的運行,測定推求歷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並根據星象的運行確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二分、二至確定以後,堯決定以366日為一年,每三年置一閏月,用閏月調整歷法和四季的關系,使每年的農時正確,不出差誤。
堯帝有一次下鄉去巡視,剛好遇到兩個人犯罪 正被押送。堯帝一看,馬上就跑過去問:「你們兩個犯彎指了什麼錯?為什麼犯錯?」
這兩個人就說:「因為上天久旱不雨,我們已經沒有東西吃了,家裡的父母也都沒東西吃,所以我們只好去偷人家的東西。」堯帝一聽完,馬上就跟士兵說:「你把他們兩個放了,把我關起來。」士兵一聽都愣住了,怎麼可以把君王關起來?
堯帝就說:「我犯了兩大過失,他們並沒有罪。一是我沒有把子民教好,所以他們會偷人家的東西;二是我沒有德行,所以上天久旱不雨,這兩件事都是我的過失。」堯帝內心發出至誠的反省,感動天地,當場雨就下起來了。
堯帝開創了帝王禪讓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認為兒子丹朱不成器,決定從民間選用賢良之才。堯問四方諸侯首領:「誰能擔負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諸侯首領說:「有個單身漢,在民間。叫虞舜。」
於是,堯微服私訪,來到歷山一帶,聽說舜在田間耕地,便到了田間。看見一個青年,身材魁偉、體闊神敏,聚精會神地耕地,犁前駕著一頭黑牛、一頭黃牛。奇怪的是,這個青年從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轅上掛一個簸箕,隔一會兒,敲一下簸箕,吆喝一聲。堯等舜犁到地頭,便問:「耕夫都用鞭打牛,你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見有老人問,拱手以揖答道:「牛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於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為我打黃牛,黃牛以為我打黑牛,就都賣力拉犁了。」堯一聽,覺得這個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對牛尚如此,對百姓就更有愛心。
堯與舜在田間扯起話題悶鬧謹,談了一些治理天下的問題,舜的談論明事理,曉大義,非一般凡人之見。堯又走訪了方圓百里,都誇舜是一個賢良之才。堯便決定試一試舜。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兩個女兒觀其德;把九個男兒安排在舜周圍,讓九個男兒觀其行。把舜放進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馴服。舜頭腦清醒,方向明確,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來。堯先讓舜在朝中作虞官,試舜三年後,讓舜在堯的文廟拜了堯的先祖,堯便讓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6. 堯帝的傳說故事
堯帝的傳說故事
相傳堯帝原是陶唐氏部落的酋長,後來又做了部落聯盟的首領。晚年把帝位禪讓給舜,一直傳為歷史的佳話,叫"禪讓"。由於堯能嚴於律凱嫌己,關心人民,所以後世的傳說多歌頌他的仁德和功績。
堯的生活非常節儉。傳說他住在用茅草蓋的房子里,屋內的大梁和柱子,都是用連刨也沒刨過的原木做的,架起來就算了事;吃的是粗米飯,喝的是野菜湯;冬天穿著鹿皮做的襖,夏攔孫神天穿著麻布衣裳;用的器皿也不過是些泥碗土缽之類,一點也沒有特殊的地方。可堯對老百姓,卻充滿了深厚的仁愛之心。如果有哪一個人挨了餓,堯就說:「這是我使他挨餓的呀!」如果有哪一個人受了凍,堯就說:「這是我使他受凍的呀!」如果有誰犯了罪,受了懲罰,堯就說:「這是我使他陷入罪惡的呀!」
在堯做國君的70年間,先是遇到過大旱,天上同時出現10個太陽,大地上的草木和莊稼都乾枯了,堯就命後羿射下9個太陽,解除了旱災。後來又遇到了特大的洪水,九州大地一片汪洋,堯就命禹去治水,用了13年的時間,終於把洪水治服了。所以那時人民,雖然也過了些苦日子,可是百簡虧姓對堯始終是衷心愛戴的,一點也沒有怨言。難怪後來像孔子這樣的聖人對堯也大加贊揚,他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盪盪乎,民無能名焉。」這段話的大意說;堯這位國君,真偉大呀!最崇高、最威嚴的是上天,唯有堯能像上天那樣,愛撫人民。那種對人民的寬厚坦盪的愛呀,老百姓不知怎麼說才好呢!
7. 堯是哪個神話故事中的人物
堯 [1] (約前2377—前2259年),姓 伊祁,號放勛,古唐國人(今山西臨汾 堯都區,古稱 河東地區) [2] 。中國上古時期方國聯盟首領、「 五帝」之一。堯為 帝嚳之子,母為陳鋒氏。十三歲封於陶(山西襄汾縣陶氏村)。十五歲輔佐兄長 帝摯,改封於唐地(今山西太原),號為 陶唐氏。二十歲,堯代摯為 天子,定都 平陽。 [2][3]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後,堯老,舜代替堯執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後死去,葬於谷林(山東省鄄城縣)。堯從父親 帝嚳那裡繼承 帝位,並禪讓於 舜。
他命 羲和測定推求歷法,制定 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 [4]
帝堯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
8. 概括堯的故事 :
1、勤儉聽諫:
堯當政後依然住茅草屋,喝野菜湯,穿用葛藤編織的粗布衣。時刻注意傾聽百姓的意見,在簡陋的宮門前設了一張「欲諫之鼓」,誰要是對他或國家提什麼意見或建議,隨時可以擊打這面鼓,堯聽到鼓聲,就立刻接見,認真聽取來人的意見。
為了方便民眾找到朝廷,他讓人在交通要道設立「誹謗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木柱旁有人看守,民眾有意見,可以向看守人陳述,如果來人願意去朝廷,看守人會給予指引。
堯經常說:「如果有一個人挨餓,就是我餓了他;如果有一個人受凍,就是我凍了他;如果有一個人獲罪,就是我害了他。」
2、儒墨之宗:
在先秦時期,以儒家和墨家兩個學派最有勢力,號稱「顯學」,兩家都以堯舜為號召。從那時起,堯就成為古昔聖王,既是倫理道德方面的理想人格,又是治國平天下的君主楷模。孔子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盪盪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孔子對堯的贊美,隨著儒家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地位漸趨重要,而亦日益深入人心。後來儒家即以「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為標幟;到唐代韓愈以至於宋明理學,大倡「道統」之說,堯遂成為儒家精神上的始祖。
3、發明造酒:
傳說堯由龍所化,對靈氣特為敏感。受滴水潭靈氣所吸引,將大家帶至此地安居,並藉此地靈氣發展農業,使得百姓安居樂業。為感謝上蒼,並祈福未來。
堯會精選出最好的糧食,並用滴水潭水浸泡,用特殊手法去除所有雜質,淬取出精華合釀祈福之水,此水清澈純凈、清香幽長,以敬上蒼,並分發於百姓,共慶安康。百姓為感恩於堯,將祈福之水取名曰「華堯」。
4、龍圖騰:
唐堯時基本確定了龍這一形象。根據《竹書紀年》 記載 ,堯生在伊祈山(在保定市順平縣境),堯母慶都為陳鋒氏部族,生於斗維之野。唐縣有慶都山,傳為堯母居住之地,慶都出生時常有黃雲覆其上,及成年常有龍隨之。
既而陰風四合,赤龍感之有孕,十四月生堯於丹陵(伊祈山)。伊祁山堯母洞,即堯出生地。這就說明赤龍族當時就棲身生活於伊祈山附近,更加深了龍與中華民族的血肉關系,也說明了龍的傳人在堯時已為世人所共認。
5、堯王牧馬坡:
傳說上古姑射山北仙洞一帶有堯王牧馬坡。山頭綠草如茵,山坡灌木叢生,溝下一片林海。春天草木萌發,生機勃勃,夏天樹木茂盛,山花爛漫,秋天楓葉紅似火,冬天松柏傲霜雪。傳說這里「樹為堯王栽」,是堯王的放馬山,那裡北有生馬庄,南有牧馬灘。
生馬、二駒的村名都是堯王時留傳下來的名稱。《臨汾縣志》中以此地為臨汾八景之一。山下汾水西邊的東馬柵、西馬柵傳為堯王的牧馬場,鹿仙女與堯王婚後,還在這一帶管理過馬場哩。
9. 堯、有什麼故事
堯中國傳說歷史人物,是五帝之一。關於堯的傳說有開創禪讓制、設立誹謗木、治理水患、頒授農耕時令、制定四時成歲等。
這一句話算是比較精煉的,講了出身,也講了功勞
堯最為人們稱道的是他不傳子而傳賢,禪位於舜,不以天子之位為私有。堯在位70年,感覺到有必要選擇繼任者。他早就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凶頑不可用,因此與四岳商議,請他們推薦人選。四岳推薦了舜,說這個人很有孝行,家庭關系處理得十分妥善,並且能感化家人,使他們改惡從善。堯決定先考察一番,然後再行決定。
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從兩個女兒那裡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和娥皇、女英住在溈水河邊,依禮而行事,二女都對舜十分傾心,恪守婦道。堯又派舜負責推行德教,舜便教導臣民以「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美德指導自己的行為,臣民都樂意聽從他的教誨,普遍依照「五典」行事。堯又讓舜總管百官,處理政務,百官都服從舜的指揮,百事振興,無一荒廢,並且顯得特別井井有條,毫不紊亂。堯還讓舜在明堂的四門,負責接待四方前來朝見的諸侯。舜和諸侯們相處很好,也使諸侯們都和睦友好。遠方來的諸侯賓客,都很敬重他。最後,堯讓舜獨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經受大自然的考驗。舜在暴風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顯示出很強的生活能力。
經過三年各種各樣的考察,堯覺得舜這個人無論說話辦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夠建樹業績,於是決定將帝位禪讓於舜。他於正月上日(初一),在太廟舉行禪位典禮,正式讓舜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