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孔夫子無食困陳蔡 有飯擔老祖把糧幫 借你們吃 借你們穿 借來了米山和面山 是咋回事
孔子找范丹借糧,千萬麻煩後,范丹答應了孔聖人心裡一陣驚喜,忙叫眾徒弟把所有的口袋都拿過來,結果都裝滿了,鵝毛翎筒的小米才倒干凈。
第二年,孔聖人和徒弟們拉著比借糧時多一倍的小米來到范丹家。范丹熱情相迎,酒飯招待。飯後開始還糧,孔聖人讓徒弟們把所有的小米全部倒進鵝毛翎筒後,還不滿半筒,聖人心裡有點不樂意。范丹早已看透了聖人的心思,故意把臉一板說:「都怨我當初不該借給您,看您惱了吧?當時我借給您的是滿滿的一筒,今天您還我的還不到半筒就心痛了?」聖人忙賠笑說:「你放心!這個賬我早晚還清。」范丹搖搖頭說:「您這輩子肯定是還不清啦!」孔聖人說「那不要緊,我還不清,讓我徒弟還。」范丹說:「您徒弟是誰?」孔聖人回答說:「凡是貼門的都是我的徒弟,你只管去要,長好啦!」范丹說:「您徒弟代您還賬,我就讓我徒弟去要賬。」聖人忙問:「你徒弟是誰?」范丹說:「凡是要飯的人都是我的徒弟。」孔聖人一聽:「那好,咱就這樣定了。」二人伸手擊掌。
所以,至今不管誰家去了要飯的,沒有人說:「我不欠你的賬。」即使不想寬蘆給,也只能說個「沒有」罷了。
叫花子找貼著對聯的人家乞討是天經地義的。因為讀書人的「祖師爺」——孔夫子「厄於陳蔡」時曾向范丹借糧之後,欠帳又未理清。孔夫子和范丹約定,余額由范丹的弟子向孔夫子的弟子——以門上貼對聯為標志——討還。而范丹的弟子以唱蓮花落(北方是數來寶)為標志。也就是說北方以范丹為叫花子的祖師爺。但在長江下游的吳越地區,人們以伍子胥為叫花子的祖師爺。因為他從楚國逃到吳國都城(今蘇州)時曾吹簫乞討。後來,他在奉吳王之命修姑蘇城時做了點手腳——盯巧攔用糯米作城牆下面的磚,使得城裡的百姓 在越國滅吳時,能夠扒出城凱胡基下的「糯米磚」渡過荒年。這是伍子胥因為曾在蘇州城裡要過飯,就用這種方法報蘇州百姓的恩吶。所以,後來蘇州一帶的乞丐都供奉伍子胥,把他當作自己的祖師爺了.
❷ 子路借糧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弟子周遊列國。一天,來到陳國,陳國正在鬧飢荒。當地人都餓的四處逃荒。他們師徒走到這里斷了糧,幾天沒吃上飯。一個個餓的肚子里咕嚕咕嚕直叫喚。陳國人沒有糧食借給他們,孔子就打發他的徒弟子路去向他的好友老子借糧。
❸ 在陳絕糧的故事
在陳絕糧的故事:孔子在陳國斷了糧,跟隨的人都餓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憤憤不平地對孔子說:「難道君子也有窮困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安守窮困,小人窮困便會胡作非為。」
孔子說:「有志之士和仁慈之人,決不空悶答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損害罩首仁義的事情,而是寧可犧牲自己也要恪守仁義的原則。」
【出處】《論語》——先秦·孔子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子曰:「志士斗慧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3)孔子借糧是什麼故事擴展閱讀
1、《論語》創作背景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2、《論語》作者介紹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❹ 孔子米飯的故事文言文
孔子中年之後,曾周遊列國,聚眾講學。顏回為了學習老師高尚的品德和淵博的知識,也跟著孔子輾轉千里,游學四方。一次,他們自衛赴陳,途經匡城,被匡人錯認為仇人陰虎,四處圍捕。孔子師徒只好東躲西藏,才倖免於難。但是,躲藏之際,糧吃完了,錢花光了,孔子和顏回已幾天幾夜粒米未進,餓得渾身沒有一點力氣。
在這種困難情況,孔子只好白天黑夜都躺在床上睡覺,藉以忍耐飢餓。顏回平時十分敬愛老師,現在眼看老師遭受飢餓的折磨,真是憂心如焚。他想;我還年輕,也許能忍耐些日子,老師已這么大年紀,怎麼受得了這種折磨?萬一老師在這里有個三長兩短,如何是好?與其坐而待斃,不如向人行乞,萬萬不能讓老師再忍飢挨餓。
這天,顏回拖著虛弱的身體出去乞討,恰好遇到一位好心的老婆婆。這位老婆婆見顏回餓成這個樣子,非常同情,就送給他兩碗白米。
顏回高高興興拿回了白米,忙忙劈柴點火,快手快腳煮起飯來。他真想一眨眼就把飯煮好,端給敬愛的老師。當飯鍋里透出誘人的香味時,顏回立即掀開鍋蓋,動手盛飯。然而,匆忙之中,卻不慎將手上的炭灰落在飯鍋里。顏回望著這來之不易的米飯,心中又急又氣。他想老師這些天已粒米未進,萬萬不能因此飯已臟,讓老師吃得不痛快。於是,便將已弄臟的那團米飯盛出來,匆匆忙忙吞了下去。
恰在這時,孔子一覺醒來,聞到撲鼻的飯香後,心中十分高興,便到外屋看個究竟。誰料剛出房門,就看見顏回正在大口吞飯,孔子見狀,不禁十分生氣,氣的是平日諄諄教誨的顏回,不該這么無禮,在老師沒吃之前就先吞吃起來。想到這里,孔子又悄悄地退回到裡屋睡下。
過了片刻,顏回恭恭敬敬地端來了一碗熱騰騰薯配歲、香噴噴的白米飯,輕輕地對孔子說:「先生,今天我遇到一位好心的婆婆,送給我們一點白米,現在飯做好了,請您老人家起來吃飯吧!」
孔子滿腹怒氣,但不動聲色,慢慢地說:「顏回呀,我剛才熟睡之中,做了一夢,夢見了你去世的父親。讓我先用這碗來之不易的米飯祭奠一下他老人家吧!」
顏回一聽,連忙上前阻攔,急切地說:「先生,不可不可。我做飯時不小心掉進鍋里一塊炭灰,弄臟了米飯。我怕老師看到吃得不舒服,便吃掉了這團污飯,然而此飯確已污染,不可用來祭奠先人。」
孔子聽到這里,方才恍然大悟。他激動地拉著顏回兩手說:「顏回呀顏回,你待師如父,真是個難得的賢人啊!」
孔子誤會了顏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域,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知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呀?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臟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1、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焚之,幾熟。孔子望見顏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選間,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佯為不見之。孔子起曰:「今者夢見先君,食潔而後饋。」顏回對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棄食不詳,回攫而飯之。」孔子曰:數睜「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2、孔子厄於陳、蔡,從者七日不食。子貢以所齋貨,竊犯圍而出,告糴於野人,得米一石焉。顏回、仲由炊之於壤屋之下,有埃墨墮飯中,顏回取而食之。子貢自井望觀之,不悅,以為竊也。入問孔子曰:「仁人廉士窮改節乎?」孔子曰:「改節即何稱於仁廉哉?」子貢曰:「若回也,其不改節乎?」孔子曰:「然。」子貢賣數以所飯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為仁久矣。雖汝有雲,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將問之。」召顏回曰:「疇昔予夢見先人,豈或啟佑我哉。子炊而進飯,吾將進焉。」對曰:「向有埃墨墮飯中,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顏回出。孔子顧謂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原文釋義: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臟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相關資料:1、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焚之,幾熟.孔子望見顏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選間,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佯為不見之.孔子起曰:「今者夢見先君,食潔而後饋.」顏回對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棄食不詳,回攫而飯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呂氏春秋·審分覽·任數》) 2、孔子厄於陳、蔡,從者七日不食.子貢以所齋貨,竊犯圍而出,告糴於野人,得米一石焉.顏回、仲由炊之於壤屋之下,有埃墨墮飯中,顏回取而食之.子貢自井望觀之,不悅,以為竊也.入問孔子曰:「仁人廉士窮改節乎?」孔子曰:「改節即何稱於仁廉哉?」子貢曰:「若回也,其不改節乎?」孔子曰:「然.」子貢以所飯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為仁久矣.雖汝有雲,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將問之.」召顏回曰:「疇昔予夢見先人,豈或啟佑我哉.子炊而進飯,吾將進焉.」對曰:「向有埃墨墮飯中,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顏回出.孔子顧謂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孔子家語》卷五「困厄」第二十)。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yú),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cāng)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shú)為汝/(rǔ)多知(zhì)乎?」
譯文:
孔子向東游學,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就問他們在爭辯的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近,而到正午的時候距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遠,而到正午的時候距離人近。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大得像車蓋。到了正午就像盤子一樣大,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很清涼,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燙,這不是近的熱而遠的涼嗎?」
孔子無法判斷誰對誰錯。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識淵博呢?」
出處:《列子.湯問》
有一個關於孔子的故事.這個故事跟老子一樣古老. 孔子在旅行,經過一個村莊,他看到一個老人,一個很老的老人,他從井裡面打水來澆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陽又那麼大.孔子以為這個人可能沒有聽說過現在有機械裝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馬代替人打水,這樣比較容易——所以孔子就過去對老人說:「你聽說過現在有機器嗎?用它們從井裡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個小時的工作,它們可以在半小時之內就完成.可以讓馬來做這件事情.你何必費這么大的力氣呢?你是一個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歲了. 那個人說:「用手工作總是好的,因為每當狡猾的機器被使用的時候,就會出現狡猾的頭腦.事實上,只有狡猾的頭腦才會使用狡猾的機器.你這不是存心敗壞我嗎!我是一個老人,讓我死得跟生出來的時候一樣單純.用手工作是好的.一個人會保持謙卑.」 孔子回到他的門徒那裡.門徒們問:「您跟那個老人談什麼呢?」 孔子說:「他看起來似乎是老子的門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論點好象是正確的.」 當你用手工作的時候,不會出現頭腦的影子,一個人保持謙卑、單純、自然.當你使用狡猾的機器時,頭腦就介入了.那些用頭腦工作的人被稱為頭頭:職員的頭頭,老師的頭頭——他們被稱為頭頭.不要做頭頭.即使做一個職員也已經很不好了,何況做職員頭頭……那就完了.做一個老師已經夠糟糕的了,何況做老師頭頭……要設法成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為它們不狡猾,不夠具有競爭性;它們似乎是原始的.試著多用手來工作,你會發現那個影子出現得越來越少了. 說明孔子是個虛心接受別人批評和建議的人 孔子的故事 子路曾經問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孔子說:「還有比你更有經驗、有閱歷的父兄呢,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請教再說,哪裡能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樣問過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呢?」孔子卻答道:「當然應該馬上實行.」公西華看見同樣問題而答復不同,想不通,便去問孔子,孔子說:「冉求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勇敢;仲由遇事輕率,所以要叮囑他慎重.」。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後裔。周滅商後,周成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帶)。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自孔父嘉之後,其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的父親為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音he),母親為顏徵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人品出總,建立過兩次戰功,因曾單臂托住懸門讓沖進城池的部隊撤出而聞名。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依照當時的禮儀不宜繼嗣,於是又於年輕女子顏徵在生孔子。
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卒,孔子母子也不為施氏(叔梁紇的正妻)所容,孔母顏徵在只好攜孔子與孟皮移居曲阜闕里,生活艱難。孔子17歲時,孔母顏徵在卒,他服了三年喪。
孔子十九歲時娶宋國人丌官氏之女為妻,一年後丌官氏生子,魯昭公曾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孔子感到十分榮幸,故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
據《孔子家語》和《史記》記載,孔子青年時代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庫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場的小官),事無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於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學識,很快得到不斷提拔。到孔子五十一歲的時候,被任命為中都宰(相當於現在的市長),政績非常顯著;一年後升任司空(相當於現在的建設部長),後又升任大司寇(相當於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長兼檢查部長 ***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五十六歲時,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務(由於孔子升遷過快,不符合當時官員晉升標准,因此為代理宰相)。孔子執政時,立即將擾亂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殺掉,以嚴肅法紀,因而名動一時,由此可看出孔子不是後世某些人認為的迂腐不堪的學究,而是敢作敢為但不暴虎馮河的偉丈夫。孔子執政僅三個月,就使魯國內政外交等各個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國家實力大增,百姓安居樂業,各守禮法,社會秩序非常好(史書上稱「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奸佞之人和刁民紛紛出逃;同時,孔子還通過外交手段,逼迫齊國將在戰爭中侵略魯國的大片領地還給了魯國。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孫子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墮三都的行動未能最終成功,但對強公室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孔子傑出的執政能力讓齊國倍感威脅,於是為了擠走孔子,送了上120匹良馬和80名女樂給魯國諸侯。魯國國君沉溺於此,連續三天沒有上朝,到了祭祀之日,忘了分祭肉(這在那個時代是非常嚴重的事情)。孔子對魯君大失所望,於是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孔子先後去了衛、宋、曹、齊、陳、蔡、楚等國。孔子雖然在各國都受到了尊重,但由於孔子以仁為核心,以禮為秩序,要求和諧,愛惜民力的政治主張和當時諸侯追求的霸道格格不入,孔子始終未能得到重用從而實施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68歲回到魯國,魯國國君對孔子相當禮遇,但依舊沒有重用孔子。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當時無法得到實施,但孔子之偉大在於「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將自己的政治理想寄託於後世。孔子因而在回到魯國之後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動,一面繼續整理文化典籍,修訂六經;一面廣收弟子,大規模的開展文化教育事業,相傳教授弟子3000餘人,其中精通六藝的弟子有72人。
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顏回不幸早逝,得意門生子路死於衛國內亂,兒子孔鯉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這一連串的打擊之下,筆者猜測孔子的身體健康受到了極大的損害,孔子於公元前479年農歷二月十一日73歲時(72周歲)與世長辭。
在古籍記載和歷史傳說中,孔子是麒麟的化身.《拾遺記》上記載:「夫子未生時,有麟吐玉書於闕里人家,文雲:『水精之子,繼衰周而素王.』」孔子的母親顏征在很賢明,「知為神異.乃以綉紱系麟角,信宿而麟去.」當時就有相者說:「夫子繼殷湯,水德而素王.」意思是孔子上承殷湯,是無冕之王.這個故事就是「麟吐玉書」和「麒麟送子」傳說的由來.關於孔子的出生,在巨野有「孔母夢麟」的傳說:孔子的祖籍在今天的河南商丘,從商丘到曲阜,巨野是必經之路.有一次孔母顏征在跟隨家人自商丘返鄉,路過巨野的麟山,看到麟山風景優美,就提議在此歇腳.她坐在麟山上的一棵樹下,打了一個盹,忽然夢見麒麟入懷,醒來感而有孕,十一個月後就生下了孔子.到孔子出生的前兩天,麒麟又到曲阜闕里人家送去玉書三卷.在明本《巨野縣志》中有這們的記載:「巨野南有樵氏山,世傳樵氏山產麟,麟吐玉書於闕里,因名麟山.」 但是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莫過於「西狩獲麟」的典故.到了孔子晚年,麒麟再一次現身.《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魯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孫氏車子鉏商獲獸,以為不祥.仲尼觀之,曰:『麟也』取之」.大野,就是今天的山東省巨野縣.《孔子家語》也有類似的描述,也更詳細:「孔子曰:『麟也.胡為來哉?胡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子貢問曰:『夫子何泣爾?』孔子曰:『麟之至,為明王也,出非其時而害,吾是以傷焉.』」孔子認為,麒麟是靈獸,只有君王賢明,太平盛世才會出現.現在周王室衰微,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麒麟怎麼會出現呢?它的出現又死去,不是好徵兆,恐怕國之將亡,自己的生命也到頭了.於是命令弟子就地掩埋,堆了個大墳堆,就是現在的麒麟冢.麒麟冢位於巨野縣城東十二里麒麟鎮獲麟集村西北3里處,1979年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周列國志》記述,七十一歲的孔子埋葬麒麟之後感情難以控制,撫琴悲歌:「唐虞世兮麟鳳游,今非其時兮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他編修的《春秋》正是止於這一年.《春秋》的最後一句話即是「(魯)衰公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從此孔子無心著述.終因傷心所致,兩年後就去世了.因為孔子夢麟而生,見麟而死,麒麟的出現貫穿了孔子的一生,所以《春秋》這部書後來被人們稱為「麟史」,或「麟經」.麒麟從此成為孔子的化身而被尊為「聖獸」.到了元代,在巨野又有了孔子和麒麟相關的故事.《巨野縣志》記載,元代至正年間,巨野有一名縣尹,名字叫孔浩,是孔子的五十三代孫.他在這里做官三年後致仕,「上書請留」,把家安在這麒麟冢旁邊,並且修建了春秋書院.後來因為麒麟台地地勢太窪,受水患的侵擾,舉家遷到縣城南二十多里的吉星灘,就是今天的大義鎮孔樓村.幾年後,又取春秋「微言大義」之意,將春秋書院改為大義書院,每年春秋兩季到麒麟台來祭祀先祖.他認為,這里不僅埋藏著一隻麒麟,而且還有孔子的靈魂,所謂「先祖靈爽必棲於此」.孔子第五十五代衍公孔克堅撰寫的《重修大義書院碑記》里,對這件事有祥細的敘述.現在巨野有大義鎮,鎮里有個孔樓村,村民絕大多數姓孔,他們都是孔子的後裔.。
❺ 歷史上,誰向誰借糧﹖
一、莊子借糧
莊周家境很貧窮。一天,因家裡實在揭不開鍋了,便向監河侯借糧。監河侯說:行,我將要得到封地上的賦稅。那時,我借給您300兩黃金,好嗎?
莊周憤憤地說:我昨天在路上聽見大呼救命的聲音,看,原來東轍里有一條快要乾死的鮑魚,便問:『你叫什麼呀? 』鮑魚答道:『我是東海的大臣,您能給我一升水救救我嗎? 』我便說,『行。我將到南邊去拜方吳越的大王,請他發西江的大水來迎接您,好嗎?』鮑魚氣憤地說:『我失去了經常相伴的水,以至落到這樣的險境。我只要得到一升水就可活命,可您卻說這樣不著邊際的話,還不如早些到干魚市場上去找我吧。
二、顏回借糧煮米飯
且說孔夫子周遊列國,在陳絕糧,師徒們已經好幾天沒吃上飯。後來見實在撐不住了,孔子就對子路說:「仲由啊,離此地不遠,有位王先生與我有一面之交,你去他那裡借點糧吧!」子路就順著老師說的方向找王先生去了。
子路一路打聽著來到王家,對王先生說:「老人家,俺師徒們在這里困住了,想向您借些糧食,能否周濟一下?」王先生說:「借糧不難。不過我有幾個問題要考考你,看你跟孔夫子學得怎麼樣。你答上來就借,否則別怪我不給面子。」子路說:「請您老問吧。」王先生說:「世上什麼多?什麼少?什麼喜?什麼惱?」子路想:「我還以為是什麼難題呢,這還不好回答嗎?」就不假思索回答道:「世上星多,月亮少;娶媳婦喜,發喪惱」。先生說:「不對不對,你回去吧,這糧不能借。」子路無法,只好回來,把借糧經過向孔子說了一遍。
顏回在旁邊一聽,馬上明白了王先生的用意,便對孔子說:「老師,我去!」他來到王家,對王先生鞠一躬說:「晚輩是孔夫子的學生,姓顏名回,奉老師之命來向您借糧,請您老行個方便。」王先生還是說:「借糧好說,聽說你是孔夫子的得意門生,我要考你幾個問題,答上來才借糧給你。」顏回說:「您老請問,顏回洗耳恭聽。」王先生問:「世上什麼多?什麼少?什麼喜?什麼惱?」顏回答道:「世上小人多,君子少,借時喜,還時惱。」王先生聽後頻頻點頭,說:「你明白這個道理,這糧食我借給你了。」就裝了一口袋小米,讓顏回背著回去。
顏回回到駐地,見老師和師弟們餓得有氣無力,便趕緊埋鍋造飯。米飯將熟之際,師弟們都聞香抬頭,眼巴巴地等著開飯。這時,有人看到顏回抓了一把米飯送進嘴裡,心中不悅,心想:這顏回是老師樹立的道德典型,怎麼煮飯竟自己先吃呢?便向孔子報告此事。孔子不信,那人便說:「我親眼看到的,還會有假嗎?」孔子為了證實一下,等顏回過來請他吃飯時,便故意說:「我剛剛打了個瞌睡,夢到了我父親,想用這米飯先祭奠他一下。」不料顏回著急地說:「不行啊老師,這飯已經不潔凈了:剛才燒飯時有些煙塵掉進鍋里,我覺得棄之可惜,便把臟了的米飯抓出來吃掉了;這樣再用來祭奠先人不是不敬嗎?」大家這才明白了事情原委,那人也消除了誤會,對顏回更加敬重了。
孔子借機教育弟子們說:「大家一定記住:眼見未必為實,何況道聽途說?我常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如顏回者,不愧為磊落君子啊。」
三、劉邦借糧
劉邦為了得到相助韓王的張良,設計向韓王借糧(良),後來韓王被項羽殺了張良就投奔劉
邦去了 ...
❻ 子貢借糧的文言文翻譯
【譯文】
孔子帶著弟子在陳國不被陳國容納,師生餓得發慌,孔子就叫顏回到回回國去借糧,考慮到顏回的回與回回國的名橘猜盯號一樣,會有親情之感,一定會成功。顏回到了回回國通報畢,酋長大怒說兆譽:「孔子要驅逐我們,還罵我們是賊(擇)。」不給借糧。顏子垂頭喪氣回來。弟子子貢請求去借糧,見了回回國酋長,極盡奉承,並用孔子的一句話「賜也何敢望回回。」博得回回高興,給白面一擔,叫他先帶回去,以後還要陸續運去。子貢回來告訴孔子,孔子皺緊眉毛說:「糧雖然騙了一擔,只是文理不通。」
【原文】
孔子在陳絕糧,命顏子往回回國借之。以其名與國號相同,冀有情熟。比往通訖,大怒曰:「汝孔子要攘夷狄,怪俺回回,平日又罵俺回之為人也擇(擇賊同音)乎!」糧斷不與。顏子怏怏而歸。子貢請往,自稱平昔極奉承圓和。常曰:「賜也何敢望回回。」群回大喜。以白糧一擔,先令攜去,許以陸續運付。子貢歸,述之夫子。孔子攢眉曰:「糧便騙了一擔,只是文理不通。」
【原文】孔子在陳絕糧,命顏子往回回國借之。
以其名與國號相同,冀有情熟。比往通訖,大怒曰:「汝孔子要攘①夷狄,怪俺回回,平日又罵俺回之為人也擇(擇賊同音)乎!」糧斷不與。
顏子怏怏而歸。子貢請往,自稱平昔極奉承。
常曰:「賜也何敢望回回。」群回大喜。
以白糧一擔,先令攜去,許以陸續運付。子貢歸,述之夫子。
孔子攢眉曰:「糧便騙了一擔,只是文理不通。」【注釋】①攘:排斥,驅逐。
【譯文】孔子帶著弟子在陳國不被陳國容納,師生餓得發慌,孔子就叫顏回到回回國去借糧,考慮到顏回的回與回回國的名號一樣,會有親情之感,一定會成功。顏回到了回回國通報畢,酋長大怒說:「孔子要驅逐我們,還罵我們是賊(擇)。」
不給借糧。顏子垂頭喪氣回來。
弟子子貢請求去借糧,見了回回國酋長,極盡奉承,並用孔子的一句話「賜也何敢望回回。」博得回回高興,給白面一擔,叫他先帶回去,以後還要陸續運去。
子貢回來告訴孔子,孔子皺緊眉毛說:「糧雖然騙了一擔,只是文理不通。」。
【原文】
孔子在陳絕糧,命顏子往回回國借之。以其名與國號相同,冀有情熟。比往通訖,大怒曰:「汝孔子要攘①夷狄,怪俺回回,平日又罵俺回之為人也擇(擇賊同音)乎!」糧斷不與。顏子怏怏而歸。子貢請往,自稱平昔極奉承。常曰:「賜也何敢望回回。」群回大喜。以白糧一擔,先令攜去,許以陸續運付。子貢歸,述之夫子。孔子攢眉曰:「糧便騙了一擔,只是文理不通。」
【注釋】
①攘:排斥,驅逐。
【譯文】
孔子帶著弟子在陳國不被陳國容納,師生餓得發慌,孔子就叫顏回到回回國去借糧,考慮到顏回的回與回回國的名號一樣,會有親情之感,一定會成功。顏回到了回回國通報畢,酋長大怒說:「孔子要驅逐我們,還罵我們是賊(擇)。」不給借糧。顏子垂頭喪氣回來。弟子子貢請求去借糧,見了回回國酋長,極盡奉承,並用孔子的一句話「賜也何敢望回回。」博得回回高興,給白面一擔,叫他先帶回去,以後還要陸續運去。子貢回來告訴孔子,孔子皺緊眉毛說:「糧雖然騙了一擔,只是文理不通。」
這個小故事是嘲諷那些不學無術之徒的,理解這個故事有兩個關鍵:一是要知道故事中的「顏子」就是顏回,其名字中有一個「回」字,這與」回回國「中的」回「字相同,孔子希望回回人看在顏回的名字中有一個」回「字的份上,能借點糧;二是要知道在《論語•公冶長第五》篇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故事中子貢所說「賜也何敢望回回「明顯斷句錯誤,將」回也聞一以知十「中的」回「字斷到前一句中去了(中國古書中是沒有標點符號的),而且子貢所說的「賜也何敢望回」意思是「我端木賜(子貢即是端木賜,復姓端木,名賜)怎麼敢與顏回相比啊!」,並不是恭維回回人,所以末尾孔子才說:」糧便騙了一擔,只是文理不通。「。
涸轍之鮒
莊周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
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
>;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
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
魚之肆!』」
自譯:莊周家境貧寒,因此到監河侯那借糧。監河侯說:「好的!我馬上就可以得到俸祿了,(等錢到了)
我將借給你三百兩銀子,好嗎?」
莊周忿然變(臉)色道:「我昨天來(的路上),(聽見)在道路中間有東西在叫喊。(我)四周環顧一
看,在車轍中有(條)鮒魚。我問它道:『鮒魚啊!你這是在干什麼啊?』(鮒魚)回答說:『我,是東海的水族
臣民。您有沒有斗升之水讓我活命啊?』我說:『好啊,我將去說服南方的吳越國王,引來西江的水來迎接您,好
嗎?』鮒魚忿然變色道:『我失去了我慣常生活的環境,我沒有安身之地了。我只要得到斗升之水就可以活命了。
您卻說這樣的話,還不如早點到賣干魚的店鋪去找我嗎!』」
感:這讓我想到莊子的另一個故事:相濡以沫。所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此處讓人互相扶助,不
要許人以遙遙無期那麼淡漠。看來「相忘於江湖」是理想,互相幫助是現實。有社會就很難相忘,實現了共產主義
大概就可以了。
現實生活中,互助是美德,互相利用是普遍。真所謂美德之所以成為美德,就是因為齷齪的存在——而且
太多。一旦互助不成其為美德了,也就是因為沒有了齷齪的爾虞我詐、不擇手段的互相利用——沒有利益就拒人千
里之外了。
涸轍之鮒
莊周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
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
>;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
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
魚之肆!』」
自譯:莊周家境貧寒,因此到監河侯那借糧。監河侯說:「好的!我馬上就可以得到俸祿了,(等錢到了)
我將借給你三百兩銀子,好嗎?」
莊周忿然變(臉)色道:「我昨天來(的路上),(聽見)在道路中間有東西在叫喊。(我)四周環顧一
看,在車轍中有(條)鮒魚。我問它道:『鮒魚啊!你這是在干什麼啊?』(鮒魚)回答說:『我,是東海的水族
臣民。您有沒有斗升之水讓我活命啊?』我說:『好啊,我將去說服南方的吳越國王,引來西江的水來迎接您,好
嗎?』鮒魚忿然變色道:『我失去了我慣常生活的環境,我沒有安身之地了。我只要得到斗升之水就可以活命了。
您卻說這樣的話,還不如早點到賣干魚的店鋪去找我嗎!』」
感:這讓我想到莊子的另一個故事:相濡以沫。所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此處讓人互相扶助,不
要許人以遙遙無期那麼淡漠。看來「相忘於江湖」是理想,互相幫助是現實。有社會就很難相忘,實現了共產主義
大概就可以了。
現實生活中,互助是美德,互相利用是普遍。真所謂美德之所以成為美德,就是因為齷齪的存在——而且
太多。一旦互助不成其為美德了,也就是因為沒有了齷齪的爾虞我詐、不擇手段的互相利用——沒有利益就拒人千
里之外了。
❼ 孔子向范丹借糧引發的儒家與丐幫的千古恩怨
傳說,范丹是叫化子的祖師,可是范丹卻富得很,孔子還向他借過糧呢。
有一年,孔子帶著一幫弟子周遊列國,來到陳國就被困住了,錢沒錢,糧沒糧,個個餓得像霜打的螞炸,動彈不得。萬般無奈,孔子只得叫子路找范丹借糧。
子路找到范丹,說明了來意。范丹說:「中是中,就是得出題考考你。答出來借給,答不出來別想。我問你,啥大?啥小?啥喜歡?啥惱?」子路隨口回答:「西瓜大,芝麻小,娶媳婦喜歡,吵架惱。」范丹擺擺手說:「石獅子的屁股--沒門兒。回去吧,不借!」
子路拐回去一說,顏淵把嘴一撇說:「畢賀真沒材料。讓我去試試。」
范丹見顏淵來了,又把老題目搬出來,讓顏淵回答。顏淵說:「父母大,兒女小,借時喜歡,還時惱。」
范丹截根鵝翎,裝了一翎簡兒小米,叫顏淵拿了回去。孔子的弟子們一看吵開了,這個說:「這一點兒米,不夠一個人填牙縫兒,那個說:「點眼也磨不瞎!」可往鍋里一倒,怪了,就這一翎簡兒米,咋也倒不完。他們熬著吃,蒸著吃,吃了好多夭,還剩半翎筒兒沒倒完。
渡過飢荒後,孔子叫子路去手態派還糧食。子路把那個翎筒兒拿出來,往裡頭裝米,誰知用升裝,用斗裝,再也裝不滿。一下惹惱了孔子,他帶領弟子們,不住流兒地裝,到底還沒把翎筒兒裝滿。孔子萬般無奈,親白拿著沒有裝滿的翎簡兒,找著范丹說:「我還不夠你的米,讓我的弟子們以後慢慢還吧。」范丹說:「好吧,就讓我的弟子們以後慢慢向你的弟子們要賬吧。」
打這以後,范丹的弟子們就打著竹板,吐喝著,到處找孔子的弟子要糧。閉困誰是孔子的弟子呢?識字的人。識字的人過年門上都貼對聯,所以叫花子們見貼對聯的人家,挨門乞討。哪家如果不給,叫花子就會大聲吆喝:「父母大,兒女小,借時喜歡,還時惱!」
❽ 大家看看這則孔子借米的故事有什麼含義呢
隨機應變. 老頭子小氣. 做事要認真!不要沖動.亂雲紛紛莫認真,處世豈宜盡作假宏知。
內方大尺無礙外面圓蔽仿消,借米還須叫直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