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牛郎織女》簡述內容(20-50)字
牛郎織女取自晌哪中國古代著名的民間愛情傳說,是指天宮的仙女織女和凡人牛郎相戀的故事。傳說,織女是天神,而牛郎是凡人。
一次,織女在人間遊玩後在湖中嬉水,被一旁路過的牛郎撿走了衣服,兩人因此結緣,一見鍾情結為夫腔汪婦。
牛宴圓碼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漢族民間愛情故事,也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其餘三個為《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
(1)民間故事里有哪些是結婚生子擴展閱讀:
天河的東邊住著織女,是天帝的女兒。她年年在織布機上勞作,織出錦綉天衣,自己都沒有空閑打扮容貌。天帝可憐她獨自生活,准許她嫁給天河西邊的牽牛郎,織女出嫁後荒廢了紡織的工作。
天帝大怒,責令她回到天河東邊,只許他們一年相會一次。每年入秋的第七天,我們總會看見喜鵲的頭頂突然禿去。相傳這天牛郎和織女在銀河的東岸相會,役使喜鵲做橋梁從它們頭頂走過去,所以喜鵲頭上的毛都被踩禿了。
㈡ 牛郎織女的故事
牛郎織女故事梗概: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南陽城西的牛家莊有一個叫牛郎的孤兒,隨哥哥嫂子生活,嫂子對他不好,給了他九頭牛卻讓他領十頭回來,否則永遠不要回去。沮喪之時他得到高人指點,在伏牛山發現了一頭生病的老黃牛,他悉心照料,才得知老牛原來是天上的金牛星被打下凡間,牛郎成功將其領回家。 後來在老牛的指點下,牛郎找到了下凡仙女們洗澡遊玩的地方,拿起了其中一個的衣服,那個仙女名字叫織女,兩人相識,墜入愛河,後生育有龍鳳胎。但被王母娘娘發現,織女被帶回天界。老牛告訴牛郎,它死之後把皮做成鞋出岸上就可以騰雲駕霧。後來牛郎終於上了天界,眼看就要和織女團聚,被王母娘娘頭上銀簪所變的銀河攔住去路。天上的喜鵲被他們的愛情感動了,化作「鵲橋」,牛郎織女終於團聚。王母娘娘有些動容,後命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兩人才可在鵲橋相會。之後,每年七夕牛郎就把兩個小孩放在扁擔中,上天與織女團聚,成為佳話。
㈢ 日本傳說中的"狐狸娶親"具體是什麼樣的一個故事
日本民間故事裡,狐狸是常見的妖怪之一,早在西元九世紀的《日本靈異記》就記載了狐狸妖怪的傳說。
話說美濃國(今日的岐阜縣)的大野郡,某個男子,在荒野遇見一名美女,與她結婚生子。沒想到他的妻子竟是狐狸幻化而成。某天現出原形之後,像狗一樣吠了幾聲便回到荒野。丈夫仍不死心地呼喚著狐狸,並且對它說:請不要把我給遺忘了!孩子還需要你的照顧,趕快回來睡吧!
最後這句,趕快回來睡吧!在當地的方言讀做 ki tsu ne,與狐狸的日文發音近似,據說漢字的「狐」日文的讀音便是由此而來。
(3)民間故事裡有哪些是結婚生子擴展閱讀
1、日本傳說中也有狐妖,名為玉藻前。玉藻前(たまものまえ)是傳說在平安時代末期、鳥羽上皇院政期間(1129年到1156年)出現由白面金毛九尾狐變化而成的絕世美女,由於其才識廣博而又絕世美艷,被人稱為天下第一美女以及日本第一才女。
2、日本最早的民間故事集。著者是日本奈良葯師寺的僧人景戒,全稱《日本國現報善惡靈異記》,略稱《日本靈異記》,全3卷。書成於822年。著者圍繞講解善惡因果報應之道理,輯錄從雄略帝到嵯峨天皇近4個世紀之間的奇瑞談100餘回,大體按年代順序排列。
著者在自序中說,因受佛教思想影響,解說世間善惡因果報應,勸惡向善。故仿中國之冥報記、般若驗記之佛旨而記之,當時日本民間流傳之故事亦選錄在內。
從中可見中國佛教對日本佛教之影響,以及因果報應思想在中日民間的流傳。對日本以後的故事小說文學影響頗深,是了解日本古代社會人情世態極為珍貴的史料。
㈣ 十大中國民間故事是什麼
沒有「十大中國民間故事」的說法,知名的民間故事有《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西湖龍井的傳說》等。
1、《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民間愛情故事,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
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
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鵲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相傳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千百年來這個古老而動人的愛情故事,世代流傳,這一天還被現代人譽為中國版的「情人節」。
4、《白蛇傳》
《白蛇傳》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國民間集體創作的典範。描述的是一個修煉成人形的蛇精與人的曲折愛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傘,白娘子盜靈芝仙草,水漫金山,斷橋,雷峰塔,許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節。
表達了人民對男女自由戀愛的贊美嚮往和對封建勢力無理束縛的憎恨。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並以此故事為原型拍攝了多部影視劇作和動畫片。
5、《西湖龍井的傳說》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峰山下,看鄉女採茶,以示體察民情。這天,乾隆皇帝看見幾個鄉女正在十多棵綠蔭蔭的茶蓬前採茶,心中一樂,也學著采了起來。
剛采了一把,忽然太監來報:「太後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聽說太後娘娘有病,隨手將一把茶葉向袋內一放,日夜兼程趕回京城。其實太後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時肝火上升,雙眼紅腫,胃裡不適,並沒有大病。
此時見皇兒來到,只覺一股清香傳來,便問帶來什麼好東西。皇帝也覺得奇怪,哪來的清香。他隨手一摸,啊,原來是杭州獅峰山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後已經幹了,濃郁的香氣就是它散出來了。
太後便想嘗嘗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茶送到太後面前,果然清香撲鼻,太後喝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
太後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葯。」乾隆皇帝見太後這么高興,立即傳令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每年採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後。至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保存著這十八棵御茶。
㈤ 十大中國民間故事是什麼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四大民間傳說故事,有多個說法,但一般還是指《牛郎織女》、《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與《梁山伯與祝英台》。我一直覺得4個太少了,所以這里再根據故事的經典性和知名度增加6個,即《天仙配》、《八仙過海》、《嫦娥奔月》、《孔雀東南飛》、《柳毅傳書》、《歌仙劉三姐》,成為中國古代十大民間傳說故事。因為這些故事各位都耳熟能詳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所以就不詳細介紹了,只以組圖展示就是。
牛郎織女
白蛇傳
孟姜女哭長城
梁山伯與祝英台
天仙配
八仙過海
嫦娥奔月
孔雀東南飛
柳毅傳書
歌仙劉三姐
中國民間傳說中主管男女婚姻的神。也稱月下老、月老。傳說他有赤繩,若把它系在男女朋方的腳上,雖仇人或相隔千里,終會結成姻緣。唐李復言《續玄怪錄.定婚店》略雲:唐代韋固旅次宋城南店,遇一老人倚囊坐,向月下檢書。固問所檢何書,雲婚牘耳。又問襄中何物,雲赤繩子耳,以系夫妻之足,雖仇家異域,此繩一系,亦必好合。宋城宰聞之,題其店曰「定婚店」。俗因稱媒約為月下老人。
明初劉總《月下老定世間配偶》雜劇,即演其事。此傳說反映了古代人民在婚姻不能自主的情況下對媒姻的宿命,論神秘觀點。元曾瑞卿《留鞋記》一:「何須尋月老,則你是良媒。」明張四維《雙烈記.就婚》:「豈不聞月下老之事乎?千里姻緣著線牽。」《初刻拍案驚奇》卷五:「從來說月下老赤繩系足,雖千里之外,到底相合。」《紅樓林》第五七回:「若是月下才能人不用紅線拴的,再不能到一處。」
王實甫在唐·元稹《鶯鶯傳》的基礎上,創作了元雜劇《西廂記》,劇中極力撮合張珙、鶯鶯成其好事的丫環紅娘,因其活潑伶俐的性格和助人為樂的精神,受到世人的喜愛。後人因又稱媒人為「紅娘」。
明清時期又有「媒婆」一詞,亦用以指稱媒人。但因為媒婆能說會道,其話往往名不副實,所以,「媒婆」一詞略帶貶義。明?陶宗儀《輟耕錄》中所謂的「三姑六婆」,通常是指那些誇誇其談、不務正業的女人。如蒲松齡《聊齋志異?邵九娘》篇中,明明知道邵九娘還沒有婆家的媒婆來到邵九娘家中:
㈥ 請給我10個字的牛郎織女的故事
牛郎織女,中國著名民間故事,講述的是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牛郎織女的故事,由古典中蘊含浪漫,更反映了矢志不渝的曲折愛情,折射出中國勞動人民對愛情忠貞不渝的崇尚追求和傾心嚮往,故事主要講述了一段發生在東周早期李家村來了一群下界遊玩的仙女在快樂湖沐浴,雙鳳村一放牛娃將其中一個仙女看上,二兩結婚生子(此處為後世民間杜撰添加而非原作),後遭天帝派兵強行將這對恩愛夫妻拆散的凄美故事,由這個故事而衍生出了中國傳統節日(農歷七月初七)七夕節,李家村也由此成為愛情文化之鄉,該故事深刻反映出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根深蒂固的久遠文化。
關於牛郎織女的古詩
《綺疏遺恨》明. 唐寅
乞巧樓前乞巧時,
金針玉指弄春絲;
牛郎織女年年會,
可惜容顏永別離。
《古意》唐. 孟郊
河邊織女星,
河畔牽牛郎。
未得渡清淺,
相對遙相望。
《乞巧》唐. 林傑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盡紅絲幾萬條。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織女渡鵲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詞
(唐)崔顥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七夕
(唐)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七夕
(宋)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
(唐)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鵲橫流。
彤雲縹緲回金輅,明月嬋娟掛玉鉤。
燕羽幾曾添別恨,花容終不更含羞。
更殘便是分襟處,曉箭東來射翠樓。
七夕
(唐)崔國輔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風生玉漏,置水寫銀河。
閣下陳書籍,閨中曝綺羅。
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
七夕
(唐)崔塗
年年七夕渡瑤軒,誰道秋期有淚痕?
自是人間一周歲,何妨天上只黃昏。
七夕
(唐)竇常
露盤花水望三星,彷彿虛無為降靈。
斜漢沒時人不寐,幾條蛛網下風庭。
楚塞餘春聽漸稀,斷猿今夕讓沾衣。
雲埋老樹空山裡,彷彿千聲一度飛。
七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街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
(唐)杜牧
雲階月地一相過,未抵經年別恨多。
最恨明朝洗車雨,不教回腳渡天河。
七夕
(唐)杜審言
白露含明月,青霞斷絳河。
天街七襄轉,閣道二神過。
袨服鏘環佩,香筵拂綺羅。
年年今夜盡,機杼別情多。
七夕賦詠成篇
(唐)何仲宣
日日思歸勤理鬢,朝朝佇望懶調梭。
凌風寶扇遙臨月,映水仙車遠渡河。
歷歷珠星疑拖佩,冉冉雲衣似曳羅。
通宵道意終無盡,向曉離愁已復多。
七夕
(唐)李賀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
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
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奉和七夕兩儀殿會宴應制
(唐)李嶠
靈匹三秋會,仙期七夕過。
查來人泛海,橋渡鵲填河。
帝縷升銀閣,天機罷玉梭。
誰言七襄詠,重入五弦歌。
同賦山居七夕
(唐)李嶠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
花庭開粉席,雲岫敞針樓。
石類支機影,池似泛槎流。
暫驚河女鵲,終狎野人鷗。
七夕歌
(唐)劉言史
星寥寥兮月細輪,佳期可想兮不可親。
雲衣香薄妝態新,彩輧悠悠度天津。
玉幌相逢夜將極,妖紅慘黛生愁色。
寂寞低容入舊機,歇著金梭思往夕。
人間不見因誰知,萬家閨艷求此時。
碧空露重彩盤濕,花上乞得蜘蛛絲。
七夕
(唐)李商隱
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
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
七夕偶題
(唐)李商隱
寶婺搖珠佩,常娥照玉輪。
靈歸天上匹,巧遺世間人。
花果香千戶,笙竽濫四鄰。
明朝曬犢鼻,方信阮家貧。
壬申七夕
(唐)李商隱
已駕七香車,心心待曉霞。
風輕惟響佩,日薄不嫣花。
桂嫩傳香遠,榆高送影斜。
成都過卜肆,曾妒識靈槎。
辛未七夕
(唐)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過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七夕寄張氏兄弟
(唐)李郢
新秋牛女會佳期,紅粉筵開玉饌時。
好與檀郎寄花朵,莫教清曉羨蛛絲。
七夕
(唐)李中
星河耿耿正新秋,絲竹千家列綵樓。
可惜穿針方有興,纖纖初月苦難留。
七夕
(唐)劉威
烏鵲橋成上界通,千秋靈會此宵同。
雲收喜氣星樓曉,香拂輕塵玉殿空。
翠輦不行青草路,金鑾徒候白榆風。
采盤花閣無窮意,只在游絲一縷中。
七夕二首
(唐)劉禹錫
(其一)
河鼓靈旗動,嫦娥破鏡斜。
滿空天是幕,徐轉斗為車。
機罷猶安石,橋成不礙槎。
誰知觀津女,竟夕望雲涯。
(其二)
天衢啟雲帳,神馭上星橋。
初喜渡河漢,頻驚轉斗杓。
餘霞張錦幛,輕電閃紅綃。
非是人間世,還悲後會遙。
七夕詩
(唐)盧綸
涼風吹玉露,河漢有幽期。
星彩光仍隱,雲容掩復離。
良宵驚曙早,閏歲怨秋遲。
何事金閨子,空傳得網絲。
七夕詩
(唐)盧綸
祥光若可求,閨女夜登樓。
月露浩方下,河雲凝不流。
鉛華潛警曙,機杼暗傳秋。
回想斂餘眷,人天俱是愁。
七夕
(唐)盧殷
河耿月涼時,牽牛織女期。
歡娛方在此,漏刻竟由誰。
定不嫌秋駛,唯當乞夜遲。
全勝客子婦,十載泣生離。
七夕
(唐)杜甫
牽牛在河西,織女處河東。
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七夕
(唐)清江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
月為開帳燭,雲作渡河橋。
映水金冠動,當風玉佩搖。
惟愁更漏促,離別在明朝。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庄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
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
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
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
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㈦ 牛郎織女有沒有生孩子
牛郎織女有二個孩子,一男一女.
牛郎是牛家莊的一個孤兒,依哥嫂過活。嫂子馬氏為人刻薄,經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來,靠一頭老牛自耕自食。這頭老牛很通靈性,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老牛勸牛郎去取織女的衣服,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後,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織女回天庭受審。老牛不忍他們妻局逗離子散,於是觸斷頭上的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挑著兒女乘船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滲逗,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牛郎無法過河,只能在河邊與織女遙望對泣。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桐喊賣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王母娘娘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
由於農歷的七月七日正當雨季,所以這一天常常下雨,人們便說這是牛郎織女的眼淚。農村中的一些少男少女還會趴在葡萄架的下面,據說可以聽到牛郎織女的悄悄話。因為牛郎織女的故事美妙動人,所以直到今天,人們還常常以「牛郎織女」來描述夫妻的恩愛。
㈧ 牛郎織女是什麼時候的故事
南朝梁武帝之時,殷芸《小說》里寫下了牛郎織女傳說的第一個完整版本,「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會。」故事交代了兩人的婚姻悲劇,一年一度相會也成了堅貞愛情的典範。
然而從出土的湖北《雲夢秦簡》文字數據來看,神話傳說中牛郎與天帝之女織女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其最初原型是牛郎多次拋棄織女的婚姻悲劇。「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不果,三棄。」「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而不果,不出三歲,棄若亡。」與後世傳說不同的是,他們夫妻分離不是外力干涉,而是男方變心所致。人們抬頭看星空,兩顆明亮的星辰分別在天河的兩側閃爍,就想像這兩顆星宿可能是一對夫妻,丈夫拋棄了妻子,妻子在天河的一邊深情脈脈地看著對面的「負心人」。天上牽牛星和織女星的分離為何會成為人間男女婚姻悲劇的象徵呢?翻看《氏拍旁詩經》,就會發現有些反映男權社會中由於男子變心拋棄妻子的社會悲劇,如《鄴風·谷風》「將安將樂,女轉棄予」,「將安將樂,棄予如遺」;《衛風·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相當部分版本中的牛郎和織女的結合並非大部分人如今所知的真心相愛,牛郎之所以能跨越門第,娶到「白富美」織女,是在老牛的指引下竊取仙衣所致,織女婚後大多是想方設法拿回仙衣逃離人間。陳泳超主編的《中國牛郎織女傳說·民間文學卷》里有18篇便是如此。
這些故事在描述織女嫁給牛郎時,往往使用了「只好」「逼」之類的詞彙,如石家莊地區流傳的《傻牛郎和織女》中表達得最為清楚,「傻牛郎氣急了,說織女不疼骨肉,絕情絕義。織女更是大罵傻牛郎:『你不是東西!誰叫你搶走俺的衣服,逼俺成親!你害了俺,也害了一對兒女,這都是你的罪過!』」可見織女與牛郎的結合是出於無奈,是在織女被偷了仙衣無法回天,加之又被牛郎看到了身體的情況下,不得不留在人間嫁給牛郎。
很多故事裡還有一個情節值得關注,即牛郎「藏衣防妻」的情節。這恰恰證明了,織女對牛郎無愛情可言,她和牛郎結婚生子是迫於無奈——仙衣被藏。《中國牛郎織女殲橡傳說·民間文學卷》有20篇包含 「藏衣防妻」的情節。牛郎對織女的態度還甚於防盜,他是出於主動,或是聽從老牛的指使,把織女的仙衣藏在隱秘的地方以防止她逃跑。牛郎「藏衣防妻」在先,成為織女拋夫棄子逃回天上的一個重要前提。如吉林盤石的《鵲橋相會》中「牛郎背著織女,把她穿的長袖衫埋在門旁的石頭底下」。這種防備甚至持續到婚後的每日生活之中。石家莊的 《牛郎與織女》里,牛郎「黑天白日地守著織女,總怕她跑回天上」。
從現有文獻來看,最早有關拔簪劃成河的文獻記載,也是織女所劃。宋代龔明之《中吳記聞》:「崑山縣東,地名黃姑。父老相傳,嘗有織女,牽牛星降於此地。織女以金篦劃河水,河水涌溢,牽牛因不得渡。」
牛郎織女故事形象轉變,實際上是民族情感對神話傳說不斷進行改造的結果,不斷的地加入時代的元素。從古到今,一直如此。我們目前熟悉的版本,更多是建國後《天河配》這類戲曲被改造的後果,確立了勞動、愛情、反封建的主題思想。牛郎成了勞動人民形象的代表,織女成為了追求自由愛情的代表,而王母成了封建家長的代表。
牛郎織女傳說如今成為我們所熟知的愛情傳說,與其長期被選入中小學語文教材有一定關系。《牛郎織女》最賀李早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的是在1955年,由時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的葉聖陶先生根據民間傳說親自改編而成的。改編後的牛郎織女傳說從結構上依然保留原有的天鵝處女、仙女凡夫、兩兄弟型故事形式,但在思想上則作了很大改動。最重要的改變在於把牛郎和織女兩人的負面形象給消除了,更多突出了舊禮教、舊制度對青年男女的迫害。故事隱含了封建家長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對有情人的迫害,封建等級制(仙凡有別)和宗法制度(長幼有序)對牛郎的迫害。
這些保留和改編都體現在了內容上。保留的情節,有兄嫂對牛郎的迫害,「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飯,穿破衣裳,夜裡在牛棚里睡。」還衣情節則是改變故事性質的重要一環,牛郎不但沒有把衣服藏起不還;當牛郎聽到織女問衣裳哪去了時,還主動把紗衣還給他,「牛郎聽到這兒,從樹林里走出來,雙手托著紗衣,說:『姑娘,別著急,你的衣裳在這兒』」……牛郎聽完織女的話,就說:『姑娘,既然天上沒甚麼好,你就不用回去了。你能幹活,我也能幹活,咱們兩個結了婚,一塊兒在人間過一輩子吧。』織女想了想,說:『你說得很對,咱們結婚,一塊兒過日子吧。』」此種情形下,織女是主動留下來,屬於兩人有感情基礎。至於此版本的王母,則完全是一個惡毒老太太的形象,「她親自到牛郎家裡,可巧牛郎在地里幹活,她就一把抓住織女往外走。織女的男孩見那老太婆怒氣沖沖地拉著媽媽走,就跑過來拉住媽媽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地一推,孩子倒在地上。」
連環畫里牛郎、織女、王母的形象
建國前民眾大多通過口傳方式了解、傳承牛郎織女傳說,因此版本主旨不一。當今民眾大多通過書面文本了解牛郎織女傳說,大多是以語文課本中葉聖陶改編的牛郎織女傳說為底本,這是影響建國後民眾對牛郎織女傳說認知的重要因素。葉聖陶的改編本能夠被大眾接受,符合建國後廢除舊禮教,追求平等,特別是追求自由愛情的社會需求,也滿足了民眾長期以來內心潛藏的仙女凡夫夢。
以上部分摘自網上文章
望採納,謝謝
㈨ 狐狸嫁女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故事
1、意思:狐狸嫁女兒,被人撞見,人將會獲得好運。
2、故事:天還晴這的時候下雨,媽媽是不允許孩子出門,大人也要留在家裡, 因為這時候狐狸娶親是很忌諱被人看見的,但是有一個男孩偶然看到了狐狸嫁女的隊伍,原本按照族規,被人類看到樣子的新娘如果不殺死那個人類的話,就永遠不能出嫁。
但美麗的狐女卻因為對方是個小孩而放走了他,那個男孩回家很後悔,於是開始旅遊,到處尋找那個狐狸的蹤跡,因為他想親口對她說一句對不起。
3、出處:《狐嫁女》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其內容講述的是一個膽大的凡人入住荒宅,夜半見到狐狸家舉辦女兒婚禮的傳奇故事。
(9)民間故事裡有哪些是結婚生子擴展閱讀
作品原文
1、遂入,見長莎蔽徑,蒿艾如麻。時值上弦,幸月色昏黃,門戶可辨。摩婆數進,始抵後樓。登月台,光潔可愛,遂止焉。西望月明,惟銜山一線耳。坐良久,更無少異,竊笑傳言之訛。 席地枕石,卧看牛女。
一更向盡,恍惚欲寐。樓下有履聲,籍籍而上。假寐睨之,見一青衣人,挑蓮燈,猝見公,驚而卻退。語後人曰:「有生人在。」下問:「誰也?」答雲:「不識。」俄一老翁上,就公諦視,曰:「此殷尚書,其睡已 酣。但辦吾事,相公倜儻,或不叱怪。」
2、白話翻譯
走進院子,見長長的莎草掩沒了路徑,艾蒿如麻一樣多。這時正是月初,幸好有昏黃的月光,門戶還能辨認出來。殷公摸索著過了幾重院落,這才到了後樓。登上月台,見上面光潔可愛,就停住了腳步。看了看西邊的月亮,已落到山後,只剩下一線余輝。
坐了很久,見沒出現什麼怪事,便暗笑傳言的荒謬。就地枕著塊石頭,仰面躺著觀賞起天上的牛郎織女星來。
一更將盡的時候,殷公迷迷糊糊想睡。忽然聽見樓下有腳步聲,紛紛從下面上來。他便假裝睡著,斜眼看去,見一個穿青衣的人,挑著一盞蓮花燈上來。突然發現了殷公,她大吃一驚往後退卻,對後邊的人說道:「有生人在上邊。
參考資料
網路-《狐嫁女》
㈩ 三聖母凡間結婚生子,楊戩為何要將親妹妹壓入華山之下
三聖母私自下界與凡人結婚是觸犯天條,玉帝下旨處罰,楊戩雖然是她的親哥哥,也要按照天規辦事。
人人都知道三聖母人間結婚生子的故事,她是神話故事《寶蓮燈》中的仙女,三聖母也是現在民間供奉的一個神仙,在華山上,為她建造了聖母殿,大殿除了三聖母,還有其子沉香、侍女靈芝。在《寶蓮燈》里,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就是楊戩,他被傳說成是一個半人半神的形象。
三聖母與凡人結婚生子,不但害了自己,還連累了孩子,楊戩去執行親妹妹的案子也是迫於無奈,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喚鏈,什麼時代這個道理也不能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