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孔孑孟子及其弟子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故事,請在寫出兩個有關故事名稱
第一個故事:孔子誤會了顏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臟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啟示】 常言道:「眼見為憑」,但眼睛所見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們可能經常以自己所見而下了判斷,判斷的根據可能依就以往的經驗,而經 驗的形成卻是依每個人不同的背景與各種因素而累積的,或多或少夾帶著個人的主觀意識。 如果只憑所見與經驗,同樣的事件卻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結果。對「人」無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傷害;對「事」可能因目標錯誤而功虧一簣。 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須根據事實性、科學化作判斷,「經驗」、「眼見」往往是主觀的,不輕易的論斷才可避免許多的誤會。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採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B. 關於魯班的故事有哪些
有一天,魯班正在幫助鄰居修繕房屋,從外地來了一個牽著馬,穿戴像模像樣的人找他。魯班一問,原來是一大戶人家要蓋新宅院,派人來請他去領班的。來人說:「俺這個主人走南闖北,做過生意,當過官,經多見廣,他是在這周圍百八十里打聽,工匠數你最巧,才來請的。」他告訴魯班:「主人要求新宅子建在龍鳳山前,四進院子,大門朝南,二門朝東,中間是腰樓,後院堂樓二層五間,最東頭那一間是三層方樓,二至三年建成。」最後問魯班:「敢不敢接這個活?」魯班一口答應下來,來人留下地址騎上馬就走了。
施工的地方離家較遠,習慣外出的魯班准備准備就背著工具、行李離開了家。半路上,天就黑了,只好找個村莊住下。這家有祖孫二人,家裡很窮。吃晚飯時,一張陳舊的地八仙桌,三個小板凳,其中一個還是三條腿。吃完飯拉呱時,忽然一陣風把門吹開,燈也被吹滅了。老人一邊點燈一邊說:「嘿!白天有野狗撞開門,我拿頂門杠攆它,隨手放到院子里啦!」魯班趕忙出去找到頂門杠,才把門關好頂上。原來古代,平常人家不論是大門、屋門,都是單扇門。所說的「扇」當時是指由竹葦雜木製成的門,是用木棍來頂的,大家俗稱「頂門杠」 。第二天,魯班剛要走,下起了雨,真是人不留人,天留人,只有再多待天。他是個閑不住的人,想給小板凳補上條腿,見牆旮旯里有根不長的木棍,但拾掇出來一看,邊上被蟲子嚙蝕了一個洞。魯班用斧砍鑿剜,也沒有找到蟲子。木棍有了凹窩,不能用了,他生氣把它放在飯桌上。不經意,木頭的凹窩扣在了鑿上。去抽鑿時,又被鑿把擋住。這一抽一擋,使他聯想到昨天晚上手扶「門框」頂門時,曾想過:「如不用頂門杠,也能關上門,狗撞不開,風刮不進有多好!」兩件事一聯系,他立刻動手比著帶凹窩的木頭形狀,又做了同樣的一根,然後一根扣在門框上,一根扣在門邊上,關上門對齊,讓小夥子拿條木向里一插,門就開不開了。魯班不由得喊了一聲「管!」接著加工了一下,分別固定好,這樣既安全又方便的「插閂子」就誕生了,一直延用兩千多年。而且經過後人不斷改進,成為多種器物上,千變萬化的新「關鍵」。
該告別時,老人家說話了:「魯班啊!我看你是個好心的巧人。小孫子十四、五歲啦!想拜你為師,不知你願意收這個徒弟不?」魯班這兩天也看著小伙挺聰明勤快,家境又困難,就答應收下這個徒弟,師徒二人便離開了家。
魯班師徒來到一條河邊。可是,有船無人。那就等一會吧!他們搬了兩塊洗衣服用的石頭坐下歇歇腳。徒弟突然看見河邊有螺,其中一個慢慢頂開螺蓋,伸出頭,像似要透透氣或者尋覓食物。他喊師傅看看。這時,一隻螞蟻爬過來,觸動了它。只見螺迅速縮回身子,關閉上螺蓋。徒弟撿起來,試著用手指甲打開其蓋,竟然沒有掀開。魯班看在眼裡,若有所思……「喂!上船嘍!」一聲呼喚,擺渡人已在身邊。徒弟隨手撿了幾只螺放進衣袋裡,跟著師傅上了擺渡船。
房主人知道魯班來了,安排好食宿,便來找他。房主人說了說宅院的規模,讓他設計個圖看看,還強調:所有門窗都以安全為准則,要盡量做到雙保險。特別是後院堂樓東頭的那間方樓,要與堂樓相通,二層以上外牆只留高窗不留門。魯班一聽,這可與一般戶蓋樓房的要求大不一樣。
沒有金剛鑽,不敢攬這瓷器活。魯班面對這些難題,首先想到的是大戶人家新蓋的樓房不同於窮人,拿門來說,都是兩扇木頭的。他首先想到的是把剛剛給徒弟家門上安的 「插閂子」,改在兩扇木門的中間,上下安兩道「插閂子」,然後再用頂門杠一頂,不就是雙保險了么。他做了個樣子,房主人一看,大加贊賞。
一進一進的四合院建起來了,這時,房主人從前院看到後院,又提出了新想法,堂樓和方樓的樓梯口,都要安上門,做到人上去能關,下面的人頂不開,上不去;人下來關上,上面的人打不開,下不來。魯班明白,這一帶是兵家必爭之地,不是齊國打過來,就是楚國打過去。這最後一個難題,是主人在兵荒馬亂萬不得已時,保證一家生命財寶的又一個雙保險措施。他連著設計了兩個上下樓梯口門的圖案都不理想,魯班陷入了沉思。
這時,銅盆的響聲驚醒了他,一轉臉,見小徒弟正注視著盆中頂著螺蓋探出頭來的螺。他過去用手一觸,它立即縮回螺蓋。察螺生智,魯班有了靈感,他立刻返回樓梯口,量了尺寸,接著拼製成比樓梯口大的蓋板,蓋板的一邊兩頭帶軸,另一邊安上插閂,蓋板蓋上樓梯口,周圍再固定上像螺壁一樣高出蓋板的護框。這邊固定好軸。那邊把插閂插入護框孔內。正反兩面都一樣。人,上下樓可自由操作,靈便又牢固。最後的一道難題解決了,大宅院圓滿竣工。
C. 描寫什麼故事的詞語有什麼作用是什麼
形容「故事」的詞語有:
1、口人心弦[kòu rén xīn xián]
釋義:形容事物激動人心。
2、滔滔不絕[tāo tāo bù jué]
釋義:像流水那樣毫不間斷。指話很多,說起來沒個完。
3、出口成章[chū kǒu chéng zhāng]
釋義:說出話來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4、妙語連珠[miào yǔ lián zhū]
釋義:巧妙風趣的話一個接一個。
5、拋磚引玉[pāo zhuān yǐn yù]
釋義:用極類似的東西去迷惑敵人,使敵人懵懂上當。
表達作用是作者的主要意圖或目的。回答的話應該是「哪方面體現了。哪方面體現了。達到了..的效果"比如 渲染阿,強調阿,等。!
表達作用
有五種
1、記敘
2、說明
3、議論
4、描寫
5、抒情
(1)敘述。敘述是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作者對人物的經歷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以及場景、空間的轉換所作的敘說和交代。
(2)描寫。描寫是把描寫對象的狀貌、情態描繪出來,再現給讀者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記敘文,特別是文學創作中的主要表達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議論、說明文中,有時也把它作為一種輔助手段。描寫的手法運用得好,能逼真傳神、生動形象,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中受到強烈的藝術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發和表現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體中的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的文學作品和記敘文中,也常常把它作為重要的輔助表達手段。
(4)議論。議論就是作者對某個議論對象發表見解,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它的作用在於使文章鮮明、深刻,具有較強的哲理性和理論深度。在議論文中,它是主要表達方式;在一般記敘文、說明文或文學作品中,也常被當作輔助表達手段。
(5)說明。說明是用簡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狀、性質、特徵、成因、關系、功用等解說清楚的表達方式。這種被解說的對象,有的是實體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樹木、建築、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識、修養、觀點、概念、原理、技術等。
動作描寫是刻畫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人物的每一行動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約的,因此,具體細致地描寫某一人物在某一情況下所作出的反應──主要是動作反應,就勢必顯示出了這一人物的內心活動、處世態度、思想品質。成功的動作描寫,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動的進程,可以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有時候還能推動情節的發展。
概念 描寫人物富有特徵性的動作,以表現人物的性格、品質、身份、地位、處境、狀態,叫做動作描寫。編輯本段簡介 老舍說過:「描寫人物最難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得起來。
我們都知道利用職業,階級,民族等特色,幫忙形成特有的人格;可是這些個東西並不一定能使人物活躍。反之,有的時候反因詳細的介紹,而使人物更死板。
我們應記住,要描寫一個人必須知道此人的一切,但不要作相面式的全寫在一起;我們須隨時用動作表現出他來。每一個動作中清楚的有力的表現出他一點來,他須越來越活潑,越實在。
……這樣,人物的感訴力才能深厚廣大。」這就是說,只有成功地描寫了人物的動作,才能使讀者真切地感到作者筆下的是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活人,人物的精神世界才能得以充分的展示,形象才能真正站立起來。
動作描寫同樣要求生動、具體、細致。要完整地描繪每一動作的前因和後果,表現動作發生、發展乃至結束的過程,使讀者獲得如臨其境,如見其人的印象。
要充分表現出人物的動態,使人物在一系列動作中顯露出獨特的個性和內在的思想,進而使形象顯得更加豐滿、完整、立體化。編輯本段作用 ①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②反映人物心理活動的進程,③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④推動情節的發展。
編輯本段范圍 動作描寫的范圍很廣。諸如日常生活中的動作,生產勞動時的動作,文娛體育中的動作,軍事活動時的動作,無所不可。
但是,無論描寫何種動作,其目的都是為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作品主題服務。因此,動作描寫切忌漫不經心,信手拈來,為描寫而描寫。
要力求避免東鱗西爪,雜亂無章,動作游離於人物性格之外;還要防止動作相仿,陳詞濫腔,表現不出人物的個性特徵。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動作描寫,還常常善於選擇人物行動的特定場景,在濃淡相宜的背景上描摹獨具一格的人物動作,以創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
而把人物的動作置於尖銳的沖突、斗爭的漩渦之中來進行刻劃,則往往更能收到較好的表達效果。編輯本段特點 動作描寫貴在確切生動地表現人物的動態,而肖像、表情等描寫則主要是描繪人物的靜態。
如果能靈活自如地將多種描寫手法綜合起來使用,以動襯靜,以靜顯動,人物形象就可以真正達到「越來越活潑,越實在」的境地了。具體細致地描寫某一人物在某一情況下所作出的反應──主要是動作反應,就勢必顯示出了這一人物的內心活動、處世態度、思想品質。
成功的動作描寫,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動的進程,可以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有時候還能推動情節的發展。編輯本段精彩片段 名著中的 《守財奴》中的資產階級暴發戶箍桶匠葛朗台彌留時,當「神甫把鍍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邊……」他做了一個駭人的姿勢想把十字架抓在手裡。
「這一「抓」,送了暴發戶的老命,也使守財奴至死不改的貪婪本性得到充分的體現。《儒林外史》中的嚴監生監死前「伸」最終使其成了世界文學名著人物畫廊中的又一吝嗇鬼的典型。
至於窮困潦倒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九尺櫃台上「排出」九文大錢時的得意。《荷花澱》中的水生嫂在得知水生「明天要到部隊去」時,手指不禁「顫動」--葦眉劃破手指,亦是其內心思想的顫動,寫出了水生嫂沒有思想准備,捨不得丈夫離去的細微心態。
魯迅筆下的阿Q在《阿Q正傳》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在法庭畫圈,「阿Q伏下去,使盡了平生的力畫圓圈。他生怕被人笑話,立志要畫得圓,但這可惡的筆不但很沉重,並且不聽話,剛剛一抖一抖的幾乎要合縫,卻又向外一聳,畫成瓜子模樣了。」
阿Q就在這「畫圈」中稀里糊塗結束了自己生命…… 現代文中的1.小姨將雙袖向上一挽,褲腳也被卷到了大腿。她在小溪水裡慢慢移動著,左腳輕輕地抬起一點,向前邁了一小步,右腳再慢慢拖向前,好像穿著千斤重的鞋。
她把帽子扭了扭正,躬著背,低著頭,眯著眼,雙手做出捧東西的樣子。這時,她停下腳步,不再東張西望,對著右邊的一個地方目不轉睛,猛然把手向水中一紮,將一條小魚捧在手中了。
2、她拿起筷子,向一盤色澤鮮艷的菜伸去,輕輕夾起一片,用左手在筷子下方端著,小心翼翼跟隨著筷子。本來筋脈突兀的手此刻一用力青筋更加明顯。
她小心地把菜放入嘴中,細細地品嘗著。3、奶奶將右腳綳著,向鞋子口裡溜進去,筋脈凸兀的手緊緊抓著門框,將左腳輕輕抬起,緊綳著的腳小心向鞋口一插,又往裡扎了扎,接著踩了幾踩,讓自己的腳更舒適些,滿意地出門了。
4、近了,更近了,組長終於來到他的身邊,像一座泰山定在他面前,嚷道:「快交作業,快交作業!」他「嘿嘿」一笑,表情是那樣滑稽,又是那樣神秘,猛然,他把頭一紮,像一條滑溜溜的泥鰍從組長胳膊旁閃過,腳底像抹了油一樣飛。
有關歷史故事的成語 描寫歷史故事的成語
成語(chengyu,idioms)是我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片語或短句。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慣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成語大都出自書面,屬於文語性質的。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構,字面不能隨意更換;成語在語言表達中有生動簡潔、形象鮮明的作用。
定義 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的含義更豐富而語法功能又相當於詞的語言單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內涵,簡短精闢易記易用。並常常附帶有感 *** 彩,包括貶義和褒義. 成語多數為4個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語,有的成語甚至是分成兩部分,中間有逗號隔開。 編輯本段成語的來源 成語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形式簡潔而意思精闢的固定片語或短語。成語多由四個字組成,但也有三個字或四個字以上的。成語的來源有五個方面:一是神話傳說,如誇父逐日和精衛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劍和狐假虎威;三是歷史故事,如負荊請罪和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驥伏櫪和青出於藍;五是外來文化,如功德無量和火中取栗。 編輯本段形式結構 成語一共有5萬多條,其中96%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等以上成語。如「五十步笑百步」、「閉門羹」、「莫須有」、「 欲速則不達」、「 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語一般用四個字,這大概是因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國古代的詩歌總集《詩經》,就以四字句為多,古代歷史《尚書》,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後來初學讀的三、百、千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後兩種即全為四字句。《四言雜字》《龍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這雖然是訓蒙書,也足以說明四字句之為人所喜愛、所樂誦。古人有些話,本來夠得上警句,可以成為成語。只是因為改變為四字,比較麻煩,也就只好把它放棄,作為引導語來用。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語,意思很好,但因字數較多的關系,就沒能形成成語,我們只能視為警句,有時可以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就容易說,容易記,便可以成為成語。而同在《岳陽樓記》中的一句"百廢俱興",因為是四個字,所以就成了成語。 編輯本段四字的語法結構 主謂式:名副其實、盛氣凌人、杞人憂天、胸有成竹、買櫝還珠 愚公移山 萬象更新; 動賓式:好為人師、莫名其妙、視為畏途; 聯合主謂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 聯合動賓式:知己知彼、養精蓄銳、防微杜漸、發號施令; 聯合名詞式:粗心大意、南轅北轍、鏡花水月; 聯合動詞式:突飛猛進、勇往直前; 動補式:逍遙法外、問道於盲; 兼語式:以鄰為壑、令人生畏; 並列式:千山萬水、畫蛇添足; 偏正式:傾盆大雨、窈窕淑女(中間可加「的」字)。 成語的結構是多種多樣的,上面只是簡單舉例的性質。成語在語言表達中有生動簡潔、形象鮮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對比以及加重的措辭方法。如「陽奉陰違」、「外強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慄」等各有妙用。因為成語有多種意思,所以文學家對成語的運用都非常注意。
有關歷史故事的成語 描寫歷史故事的成語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散文),埋下伏筆(記敘類文章),設置懸念(小說,但上海不會考),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題(記敘類文章文章);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類文章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
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動詞:不行。
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
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
(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六)段意的概括歸納 1.記敘類文章: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類文章: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3.議論類文章: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七) 表達技巧在古代詩歌鑒賞中佔有重要位置,表現手法諸如用典、烘托、渲染、鋪陳、比興、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委婉含蓄、對比手法、諷喻手法、象徵法、雙關法等等。
詩中常用的修辭方法有誇張、排比、對偶、比喻、借代、比擬、設問、反問、反復等。分析詩歌語言常用的術語有:准確、生動、形象、凝練、精闢、簡潔、明快、清新、新奇、優美、絢麗、含蓄、質朴、自然等。
復習時要系統歸納各種表達技巧,儲備相關知識。首先要弄清這些表達技巧的特點和作用,再結合具體詩歌進行仔細體味、辨析。
至於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則包括總結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指出其積極意義或局限性等。總之,鑒賞古代詩詞,第一步,把握詩詞內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細讀標題和注釋;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聯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點;2辨析表達技巧;3說明表達作用。第三步,評價內容觀點:1概括主旨;2聯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評價。
答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緊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談;二是要點要齊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語,力求用語准確、簡明、規范。易混術語區分 (一)「方式、手法」的區分 藝術手法,又叫表達技巧,包括: ①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②表現手法 :起興、聯想、烘托、抑揚、照應、正側、象徵、對照、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化動為靜、動靜結合、以小見大、開門見山。 ③修辭 :比喻、借代、誇張、對偶、對比、比擬、排比、設問、反問、引用、反語、反復。
(二)「情」、「景」關系區別 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都是詩人把要表達的感情通過景物表達出來。「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表達感情時正面不著一字,讀完詩歌後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後卻發現詩人的感情全部寓於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三)描寫的角度 常見的角度有:形、聲、色、態、味。
「形」、「色」是視覺角度;「聲」是聽覺角度;「態」分為動態和靜態;「味」是觸覺角度。
1、盲人摸象
從前,有四個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麼樣子,可他們看不見,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齒。他就說:「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個又大、又粗、又光滑的大蘿卜。」高個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對,不對,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
他大叫起來。「你們凈瞎說,大象只是根大柱子。」原來矮個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卻嘟嚷:「唉,大象哪有那麼大,它只不過是一根草繩。」原來他摸到的是大象的尾巴。四個盲人爭吵不休,都說自己摸到的才是大象真正的樣子。而實際上呢?他們一個也沒說對。
2、亡羊補牢
從前,有人養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發現少了一隻羊,仔細一查,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狼鑽進來,把羊叼走了一隻。鄰居勸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個人不肯接受勸告,回答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麼?」
第二天早上,他發現羊又少了一隻。原來,狼又從窟窿中鑽進來,叼走了一隻羊。他很後悔自己沒有聽從鄰居的勸告,便趕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從此,狼再也不能鑽進羊圈叼羊了。
3、葉公好龍
葉公喜歡龍,衣帶鉤、酒器上都刻著龍,居室里雕鏤裝飾的也是龍。他這樣愛龍,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後,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裡,龍頭搭在窗檯上探望,龍尾伸到了廳堂里。
葉公一看是真龍,轉身就跑,嚇得他像失了魂似的,驚恐萬狀,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來,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像龍的東西而不是龍。
4、狐假虎威
老虎尋找各種野獸來吃。捉到一隻狐狸,狐狸對老虎說:你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各種野獸的首領,如果你吃掉我,就違背了天帝的命令。你如果不相信我說的話,我在你前面走,你跟在我的後面,看看群獸見了我,有哪一個敢不逃跑的呢?'
老虎覺得狐狸的話有道理,於是就和狐狸同行,群獸見了它們,都紛紛逃跑,老虎不知道群獸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以為是害怕狐狸。
5、精衛填海
相傳精衛本是炎帝神農氏的小女兒,名喚女娃,一日女娃到東海遊玩,溺於水中。死後其不平的精靈化作花腦袋、白嘴殼、紅色爪子的一種神鳥,每天從山上銜來石頭和草木,投入東海,然後發出「精衛、精衛」的悲鳴,好像在呼喚著自己。
」 不了了之 了:了結,結束。
用不了結的辦法去了結。指把事情放在一邊不管,就算完事。
出處:宋·葉少蘊《避暑錄話》卷上:「唐人言冬烘是不了了之語,故有『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顏標是魯公』之言。人以為戲談。」
不上不落 形容事情無著落,處境為難。 出處:《二刻拍案驚奇》卷九:「姐姐……何苦把這個書生哄得他不上不落的,獃獃地百事皆廢了。」
不聞不問 聞:聽。人家說的不聽,也不主動去問。
形容對事情不關心。 出處: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七十六回:「也不想想朝廷家平空的丟了一個太守,也就不聞不問,焉有是理。」
不問不聞 聞:聽。人家說的不聽,也不主動去問。
形容對事情不關心。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回:「所以這李紈雖青春喪偶,且居處於膏梁錦綉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問不聞,惟知恃親養子。」
不務正業 務:從事。指丟下本職工作不做,去搞其他的事情。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一回:「這人不甚讀書,終日閑游浪盪,一自父母亡後,分外不務正業。」 不相為謀 謀:商量。
相互之間沒法商量。指彼此觀點不同,不宜共同謀劃事情。
出處:《論語·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 不翼而飛 翼:翅膀。
沒有翅膀卻飛走了。比喻物品忽然丟失。
也比喻事情傳播得很迅速。 出處:《管子·戒》:「無翼而飛者聲也。」
《戰國策·秦策三》:「眾口所移,毋翼而飛。」 不知輕重 不懂得事情要緊不要緊。
出處:《呂氏春秋·本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 不知深淺 原意是不知道水的深淺。
後多用以形容不懂得事情的利害。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九回:「抑且水盪坡塘,不知深淺。」
不做不休 指事情既然開了頭,就索性干到底。 出處:元·無名氏《馬陵道》第四折:「俺如今拼的個不做不休,這就是至誠心為人為徹。」
慘澹經營 ①原指作畫前先用淺淡顏色勾勒輪廓,苦心構思,經營位置。南朝齊謝赫《古畫品錄》以經營位置為繪畫六法之一。
②引申指苦心謀劃並從事某項事情。亦作「慘淡經營」 出處:唐·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詔謂將軍拂絹素,意匠慘澹經營中。」
操刀傷錦 操刀和割錦本不是一回事,後人並而為一,比喻才能太低,不能勝任責任重大的事情。 出處:《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今吾子愛人則以政,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傷實多。
子之愛人,傷之而已,其誰敢求愛於子?……子有美錦,不使人學制焉。」 操之過蹙 猶言操之過急。
指處理事情,解決問題過於急躁。 出處:語出《公羊傳·庄公三十年》:「扞齊人伐山戎呴,此齊侯也,其稱人何?貶。
曷為貶?子司馬子曰:『蓋以操之為已蹙矣!』」 操之過急 操:做,從事。處理事情,解決問題過於急躁。
出處:《漢書·五行志中之下》:「遂要崤阸,以敗秦師,匹馬觭輪無反者,操之急也。」 草草了事 草草:形容草率、馬虎;了:辦完,結束。
草率地把事情結束了。 出處:明·朱國楨《涌幢小品·實錄》:「陳文端請修正史,分各志二十八,務於詳備,一志多至四五十萬余言。
未幾,文端薨,各志草草了事。」 草率收兵 比喻馬馬虎虎、忙忙地把事情結束了。
出處: *** 《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九:「應當在處理鬧事的過程中,進行細致的工作,不要用簡單的方法去處理,不要『草率收兵』。」 察己知人 指情理之中的事情,察度自己,就可知之別人。
長目飛耳 看得遠,聽得遠。比喻消息靈通,知道的事情多。
出處:《管子·九守》:「一曰長目,二曰飛耳,三曰樹鳴,明知千里之外,隱微之中。」 長袖善舞 袖子長,有利於起舞。
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後形容有財勢會耍手腕的人,善於鑽營,會走門路。
出處:《韓非子·五蠹》:「長袖善舞,多錢善賈。」 暢行無礙 毫無阻礙地通行或流通。
多指事情能順利地進行。亦作「暢通無阻」。
稱心如意 形容心滿意足,事情的發展完全符合心意。 出處:宋·朱敦儒《感皇恩》詞:「稱心如意,剩活人間幾歲?」 成敗利鈍 利:鋒利,引伸為順利、成功;印:不鋒利,引伸為挫折。
成功或失敗,順利或不順利。指做事情可能有的各種情況或結果。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成事不說 說:解說。
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說;後指事情已過,不要再解說。 出處:《論語·八佾》:「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邢昺疏:『事已成不可復說也。』 出師不利 師:軍隊。
利:順利。出戰不順利。
形容事情剛開始,就遭受敗績。 出處:王朔《頑主》續篇二:「『出師不利出師不利。
』馬青探頭探腦往前後胡同口張望,見確實沒有作家追殺而來,這才放下心,對於觀說,『誰想到今兒作家全出街了。』 」 出以公心 指考慮事情以國家和集體的利益為出發點。
處實效功 處:辦理。效:效驗,效果。
功:功績,成效。處理事情從實際出發,講究功效。
處之泰然 處:處理,對待;泰然:安然,不以為意的樣子。若無其事的樣子。
形容處理事情沉著鎮定。也指對待問題毫不在意。
出處:晉·袁宏《三國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