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晉劇故事有哪些簡潔語言

晉劇故事有哪些簡潔語言

發布時間:2023-05-27 02:26:17

Ⅰ 晉劇名劇故事梗概

《狸貓換太子》
《打金枝》
唐代宗將女兒昇平公主許配汾陽王郭子儀三子郭曖為妻。時值汾陽王花甲壽辰,子、婿紛紛前往拜壽,攔坦惟獨昇平公主不往,引起議論,郭曖怒而回宮,打了公主。公主哭訴父母,逼求唐王治罪郭曖,郭子儀綁子上殿請罪,唐王明事理、顧大局,並加封郭曖。沈後勸婿責女,小夫妻消除前隙,和好如初。
《賣畫劈門》
《賣畫劈門》是晉劇傳統戲《日月圖》中一折,為丁派經典劇目。明代常蘇畫師白茂林與女兒相依為命,賣畫為生。邊關總兵胡定之子胡林城郊撒野,遇見茂林之女,欲搶霸成親,此時,因獻《日月圖》反遭胡定追殺的茂林外甥湯子嚴潛來白家,白誤為胡賊搶親,劈門殺之。湯說明原委,白方知家仇未報又添國恨。胡賊轎到,湯急中生智,替表妹裝成新娘,進府殺賊。
《汴梁圖》
後漢昏王乾佑王,寵愛偏妃聽信讒言自己也中了奸計險些喪命幸得正宮劉桂蓮護駕生還。昏王被迫舍棄偏妃,在兵圍皇宮正宮戰死的緊急情況下,昏王親手殺死一雙兒女逼皇後自刎自己也懸梁自盡,短命的後漢王朝就此而終。
《慎衡清齊王拉馬》
戰國初期,魯國元帥吳義統兵伐齊,被齊國打敗,吳義施美人計,獻魯國公主夏艷春為齊宣王西宮。寬前鍾無鹽與丞相田嬰冒死直諫,齊宣王逆耳不聽,鍾被貶為庶民,田氣憤還鄉。大夫何仁勾結吳義圍困齊都,田嬰上殿請宣王屈駕鍾府

Ⅱ 晉劇的有關知識

山西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因興起於晉中汾陽、孝義、祁縣、太谷及太原一帶,所以又稱為「中路梆子」或「中路戲」。它和蒲州梆子、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合稱「山西四大梆子」。流傳外地後,被稱為「山西梆子」,建國後改今稱。晉劇在形成初期,僅流行於晉中盆地十縣和西部八縣以及東四處(平定、晌模昔陽、孟縣、壽陽),主要觀眾是農民。後以太原為中心,逐步擴大到晉北、晉南與晉東南個別縣份。隨著晉中商人赴外磨謹仔經商,晉劇的活動范圍又逐步擴大到張家口、北京、天津以及陝北、甘肅的部分地區。清末民初,中路梆子的班社還曾到上海演出。在張家口和冀西井陘一帶,它己成為當地主要劇種,設有許多職業劇團,一些晉劇著名藝人在那裡安家落戶,為當地培養出許多演員。 S}

關於晉劇的淵源,老藝人中傳說不一。一說是蒲州梆子向北發展,為了適應晉中地區觀眾的欣賞要求,逐漸形成中路梆子。一說晉劇與北路梆於原是同一個劇種,後在晉中地區逐漸地方化,才從北路梆子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劇種。還有一說認為它是在晉中祁太秧歌等民間藝術的基礎上,吸收蒲劇、北路梆子等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上諸說,都有一定道理,但從晉中地區早期組班要約蒲州藝人,設科班教戲要請蒲州藝人當教師,以及學戲語音要以「蒲白」(晉南地方官話)為准等事實來看,一般認為中路梆子是由蒲州梆子演變而來。在演變過程中,藝人們吸收、融化了祁太秧歌和汾孝干板秧歌的腔調和打擊樂器等,在語音、唱腔、表演上均發生了變化,形成了自己高亢激越而又清新委婉的風格。 早在晉劇形成之前,晉中一帶,就有瞎汪關於「並州腔」、「三例腔」的記載。到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4)中路梆子已非常盛行。清咸豐、同治(1851-1874)以後,晉中票號興旺,商業發達,中路梆子的發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繁榮時期。先後出現了許多著名班社和演員。不少愛好戲曲的豪商巨賈,出資邀請著名藝人組成實力雄厚的「字型大小班」。一些文人也參加了戲曲活動,如太原北後街「字型大小班」。一個研究晉劇的藝術團體。民間「鬧票」、「打座場」等演唱活動更為頻繁。晉中平原及東西山,民間迎神賽會很多,如三月二十八日東岳大帝廟會、四月初八奶奶廟會、五月十三日關帝廟會等。這些廟會正日都要唱戲敬神。此外,正月天地會要唱「人口戲」,糧行要唱「添倉戲」;四月和七月龍王廟要唱「雨戲」,民間祈雨時要唱「安神戲」等。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侵略軍侵佔太原及晉中各縣,中路梆子受到嚴重摧殘,班社紛紛解散,藝人四處逃亡。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晉綏邊區,於1939年後,曾先後成立了七月、人民、呂梁三大劇社,在戰爭環境中,還能培養出大批晉劇人才,編演了不少新戲。這期間,除移植上演了《逼上樑山》、《三打祝家莊》外,還編演了以岳飛被害為題材的古裝戲《千古恨》和表現邊區勞模事跡的現代戲《新屯堡》等。 建國後,山西、內蒙、河北等地,先後建立起許多晉劇演出團體,整理和創作了一批傳統和現代戲,並培養出大批中、青年演員。 e

晉劇的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過去晉劇純由男演員演唱,一般定F調;後逐步發展到以演員為主,改定G調。除「二音子」用假音演唱外,亂彈分七種板式:平板(亦稱:「四股眼」)4 /4為拍;夾板為2 /4拍;二性為 1/4拍;流水為1 /4拍;另外還有介板、倒板、滾白等。每種板式還有許多變化。如流水板中即有大流水、小流水、緊流水、慢流水、二流水等。此外還有三花腔、五花腔、走馬腔、三倒腔、倒板腔等許多花腔。 晉劇十分注意運用二人以上的對唱、輪唱手段發揮其唱腔的藝術特色。如《忠報國》,通過大花臉、須生正旦的輪唱,追述以往故事,交流當前感情。輪唱中多用適於敘事的二性板,旋律舒展。《走雪山》中是以老生與青衣的對唱,來表現曹府遭禍後,老家人保姑娘倉皇逃難的故事。先以介板對唱,表現主僕脫離虎口時的狼狽狀態;繼以二性輪唱,追敘受迫害的經過,男聲方落,女聲又起,交替歌唱,別有韻味。 在晉劇中也有大段獨唱。這種獨唱,一般用慢垛板;如《空城計》、《見皇姑》、《打金枝》中的孔明、秦香蓮和沈後的單獨唱段,無鑼鼓之響,有絲弦之音,行腔運調有如甘露細雨,點點入地。在晉劇唱腔中,還有用平板、夾板、二性、流水等組成的套唱腔。一般用於追敘、懺悔、思考問題等。 滾白是用以表現泣不成聲,極度悲哀的情緒。從過門到唱腔,都有極大的感染力。如《蘆花》中閔德仁的兩閃滾白,往往是演員揮淚而歌,觀眾彈淚而聽。 過去晉劇文武場編制為九人,稱「九手場面」,即鼓板(指揮)、鐃鈸、馬鑼、小鑼、梆子、吸胡、三弦、二弦、四弦。有時伴奏中需用鉸子,由彈四弦者代操;需要嗩吶伴奏時,則由彈三弦、拉二弦者代吹。文場樂器,呼胡是中音樂器,亦名「葫蘆子」。椰殼,比板胡殼大,狀如雞心,口面直徑約12-13厘米,粘以桐木板。主檔以硬木質製作,長70厘米。安有腰碼,固定在檔之中部。下碼置於桐木面上端六分之五處。馬尾竹弓,音質柔和,酷似男中音聲腔。呼胡拉主旋律,二弦、三弦、四弦配合伴奏。藝人說:「呼胡、三弦是肌肉,二弦是骨頭,四弦是筋。」又說:「呼胡立桿子,二弦加塞子,三弦補窟子,四弦掌尺子、定調子。」打擊樂器中的馬鑼,既重且大,直徑55厘米,厚約1厘米,聲音不散不躁,現多用「六」字馬鑼,與弦樂「sl」音相全,故有用馬鑼定音的傳統習慣。 晉劇弦樂牌曲很多。表現愉快情緒的有〔綉荷包〕等。表現苦惱的有〔太陽神針〕等,緊張用〔緊殺雞〕,舒緩用〔大寄生〕。這些曲牌可單獨使用,也可聯輟使用。如《打金枝》中的《鬧宮》與《春秋配》中的《揀柴》的音樂,就是用若干曲牌組成的聯奏曲。嗩吶曲牌也很多,如「坐帳」用的〔開門鼓〕、〔慢拜場〕等,能渲染元帥升帳時隆重庄嚴的氣氛。《戰宛城》中用的〔對舞〕,有千軍萬馬奔騰攻戰的氣勢。 打擊樂的鑼鼓點,約有四、五十種。如〔硬三錘〕、〔五錘子〕、〔三翻鷂〕、〔小戰〕、〔戰煞〕、〔海沙〕、〔披頭〕、〔帽子頭〕、〔回頭〕等。使用時,可根據劇情發展需要來選擇。如〔悶場〕(俗稱揉肚子),可配合人物捶胸、頓足、立坐不安的動作與呼喊節奏。《斬黃袍》中高懷德上場,《回荊州》中趙雲上場,《長板坡》中張飛斥責趙雲之後,都是用這種鼓點來襯託人物煩躁和焦急情緒。中路梆子有時在四股眼、夾板、二性唱腔之前,使用〔七錘子〕與弦樂接,必要時帶〔撩子〕配合劇中人耍馬鞭、或「接門」的動作。《坐樓殺惜》中宋江殺死閻婆惜,從她身上搜索梁山書信時,用〔小戰〕伴奏,有力地渲染了其戰戰兢兢,極度緊張的狀態。 Rh{auO

晉劇中,分傳統的生、旦、花臉三大行為紅、黑、生、旦、丑五行。清末民初,晉劇中已形成五大行,十五小行。五大行指的是:紅(鬍子生)、黑(花臉)、生、旦、丑。十五小行指的是:正紅、老生(正紅、大黑兼)、大黑、二黑、小生、武生、娃娃生、正旦(青衣)、小旦、老旦、彩旦、武旦、刀馬旦、文丑、武丑。中、北路梆子清代時大致與蒲州梆子的腳色行當相同,後逐漸發展變化。到清末民初,中、北路梆子已形成五大行、十五小行。五大行:紅(鬍子生)、黑(花臉)、生、旦、丑。十五小行:正紅、老生(正紅、大黑兼)、大黑、二黑、小生、武生、娃娃生、正旦(青衣)、小旦、老旦、彩旦、武旦、刀馬旦、文丑、武丑。 晉劇的腳色行當,根據演員的技藝高低及在群眾中的影響程度,分為頭套(亦稱頭路、頭牌)、二套(二路、二牌)、零碎三類。頭套演劇中主要人物,二套演次等人物,零碎應雜。《蝴蝶杯》為便,田雲山為頭套鬍子生應工,胡晏為二套應工,零碎則扮演家院田明。 晉劇的腳色行當中,生行中的鬍子生為最主要的行當,一般戲班以其為挑班演員,故稱之為挑大樑的,在戲班中所掙「戲份子」(即工資)最高。鬍子生可分為黑鬍子生、老生、紅生,多扮演中老年的正派人物。戴三綹(關羽則為五綹)髯口為其主要標志。一般群眾和演員在習慣上都稱鬍子生演員為唱紅的。四大梆子中的鬍子生演員以「紅」為藝名的尤多。鬍子生中戴黑髯(一般為黑三綹)稱黑胡生,居鬍子生之首,多扮演帝王將相、官吏員外等有地位的中年男子,須生演員必須具備過硬的唱念功夫和扎實的腰退功、武功;另外還須掌握梢於功、髯口功、帽翅功、幅子功、靴子功、鞭子功等高難度技巧。唱功戲、做功戲、功架戲均要能拿得起。能唱不能做或能做不能唱,稱不上好把式,只能算片(撇)子演員,不夠挑班資格。在唱念上講究吐字清楚、噴口有力、緩疾有致,以本嗓為兼用假音(背弓音),具有高亢激昂之特色。身段、功架則講究儀表莊重、英武剛健。因因子生演員表演難度大,扛戲分量重,故四大梆子的鬍子生歷來均由男演員擔任,已成傳統。但本世紀三四十年代,晉劇中涌現出以丁果仙為代表的一批鬍子生女演員,稱之為坤角。她門以嗓音明亮清脆、扮相俊美大方、做戲逼真細膩見長,贏得廣大觀眾歡迎,迅速取代了男角鬍子生在晉劇中的頭牌地位。但是,由於女鬍子生演員生理條件所限,一些身段、功架、武功較重的戲難以勝任,致使一些劇目逐漸從舞台上消失,如《出棠邑》、《觀陣》、《上天台》、《五雷陣》等。 鬍子生行當中還有老生。紅生之分。老生,扮演老年長者,掛白三繕或蒼三綹,表演以倡做為主,蒼老、凝重、朴實是其主要特色。紅生戴黑三綹,勾紅臉,扮演勇武忠直的人物。 小生:分文生、武生、娃娃生。文生有紗帽生、翎子生、巾子生、窮生等。主要扮演青年男子。紗帽生,戴紗帽,穿蟒袍或官衣,扮演有功名的人物,表演上要求儀態端莊灑脫。翎子生以頭插錐尾為主要標志,多扮演武將和文武雙全的人物。一般由文武小生扮演,。要翎子為這類腳色絕活。巾子生,戴巾於,穿褶子,持摺扇(故又稱扇子生),主要演風流儒雅的公子,表演上要求風流瀟灑、儒雅俊秀。窮生,穿素道袍或富貴衣扮演落魄書生一類人物。要求表演出人物窮困潦倒及貧而有志的神情形態,娃娃生,扮演少年兒童,戲的分量不重,多由童伶、學員扮演。武生:分短打、長靠兩種。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男子。短打武生,戴羅帽,穿箭衣、侉衣、豹衣,表演上以武打、翻跌為主,武生扎大靠,著厚底靴,表演上以開打、功架為主。 旦行:主要有正量(包括閨門旦)、小數點旦、老旦、彩旦、武旦、刀馬旦。正旦,又稱大旦、青衣,多飾演已婚、正派的中年婦女。以唱做為主,寧靜端莊、曉理賢慧為其主要特色,另外有一些唱功戲中的未婚女子(所謂「閨門旦」)。也由正旦應工,正旦常與鬍子生配戲,戲的分量一般都較重。小旦,多扮演青少年女子,有小旦、花旦之分,二者的區別在於人物的性格及表演特點。小旦多扮演正派純真的青年女子,表演以唱做為主。以活潑伶俐、天真爛漫、舉動敏捷見長。花旦則以做功和念白為主,多扮演放浪潑辣或妖艷俏麗的青年女子,以潑辣刁狠為主要特點。正旦、小旦為梆子戲中的主要行當,故有「一窩旦(正旦和小旦)吃飽飯」,「一旦挑八角」之說。老旦,扮演老年婦女,彩旦,也稱丑旦、丑婆子,扮演滑稽或刁奸的婦女,武旦,扮演勇武的女性人物,一般為小打扮,不穿蟒靠,重武打。一般班社由刀馬旦兼任。刀馬旦、多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婦女。身扎大靠,頭戴七星額子,插翎子,唱做打和舞蹈並重。這類腳色大都由功底扎實的小旦演員扮演,故亦稱為刀馬小旦。 花臉行:也稱凈、黑頭。分大花臉、二花臉。多扮演相貌、性格、品質特異的人物,均以面部勾臉(即在面部勾畫各種顏色的臉譜)為主要標志。大花臉,偏重唱、念、做、舉止穩重,主要扮演身份地位較高的人物,如包拯、曹操、徐彥昭等。大花臉有花臉、白臉、黑臉、紅臉、凈臉之分,由人物的性格、品質及行為所定。如包拯黑臉,以示其秉公執法、鐵面無私;曹操、潘仕美由因其奸詐、殘忍,勾白胸;關羽勾戲臉,以表示其忠心不二的品質和英武剛強的性格。過去,有「花臉不挑班」之說,但也有個別藝術成就高的演員仍可以挑班,如晉劇花臉學員喬國瑞(獅子黑)即曾挑班多年。 過去,梆子戲有代腳制(也稱代行制),這是由於舊班社中演職人員不足所致。彩旦通常由醜行代,個別小旦演員也代之,如晉劇演員冀美蓮演《拾玉鐲》的劉媒婆、《風箏誤》的丑姑娘,深得廣大觀眾贊譽。建國後,隨著時代的發展及觀眾的要求,劇團編制逐漸擴大,演職人員大大增加,戲校和訓練班也注意培養老旦演員,除少數劇團外,多數均有專人扮演。但彩旦、娃娃生的代腳制仍延用至今。

晉劇,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省的代表性劇種,為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由於它的活動地區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在太原附近、晉中一帶,而且這一劇種歷來受到山西中部廣大群眾的歡迎、喜愛,因稱中路梆子。

中路梆子的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

中路梆子淵源於蒲州梆子,清道光、咸豐年間已經盛行。它吸收了蒲劇的許多特點,又經過許多藝人的豐富和發展,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可以說,它是在蒲劇基礎上大膽突破和創新而形成的一種別具一格的梆子戲。

近百年來,中路梆子的一些前輩、老藝人對這一劇種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如孟珍卿(藝名「三兒生」)、張景雲(藝名「十三紅」)、高文翰(藝名「說書紅」)、喬國瑞(藝名「獅子黑」)、田桂子、毛毛旦、油樵旦等,在唱腔和做派上,不斷創新,不斷改進,路子越走越寬,戲越演越精。尤其是著名晉劇演員丁果仙登台後,由於她的艱苦的戲曲舞台實踐,在唱腔、道白、做派等方面,都有新的改進,對今日晉劇風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中路梆子最早主要活動在太原周圍,很容易吸收兄弟劇種的長處,融會貫通。因此,這一劇種演出范圍也隨之逐步擴大。抗日戰爭以前,已經擴展到河北西部、陝西北部、內蒙地區。在以上地區,相繼建立了固定的中路梆子劇團,演唱晉劇。抗日戰爭中,許多中路梆子藝人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挽救民族危亡的英勇斗爭,在晉察冀、晉綏、太行等革命根據地演出。他們不僅演傳統戲,而且還演現代戲、新編劇目。在前方和根據地公演,受到人民的贊揚,對鼓舞人民的士氣,起到一定的作用。晉綏七月劇社(中路梆子)曾隨軍到西安、成都、甘肅天水等地進行過較長時期的演出活動。

解放以後,中路梆子劇團逐漸增多,尤其在晉中、呂梁、太原地區,差不多縣縣有專業劇團,許多村鎮有業余劇團。著名劇目《打金技》已拍成電影。

山西省晉劇院是山西省晉劇主要演出團體。成立於一九五九年二月。這個劇團演出歷史較久,多年來,培養了不少青年演員,積累了豐富的舞台實踐經驗,許多優秀演員薈萃於此,受到了山西省晉劇到好者的擁戴。

山西省晉劇院設在太原,現有演職人員二百八十七人。這個劇院,在歷史上曾經匯集了山西省內晉劇的老藝人丁果仙、牛桂英、郭鳳英、梁巧雲、冀美蓮等人。這些老藝人,經過舞台生活的千雕百鑿,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表演風格、唱腔,在群眾中留有很深的印象和很高的威信。

現在,這個劇院的著名演員有王愛愛、田桂蘭、冀平、馬玉樓、劉漢銀、郭鳳英、王寶釵等。山西省晉劇院的代表劇目有傳統戲《打金枝》、《含嫣》、《小宴》、《殺宮》、《算糧》等。

中路梆子溯源及發展概況

晉劇,原名中路梆子,它是在蒲州梆子孕育下產生的一個劇種,起初主要活動在山西省中部地區,即清代的太原府、汾州府及平定州所轄的各縣。後來,由於發展迅猛,流傳地區逐步擴展,社會影響越來越大,直至成為今天山西省戲劇的代表劇種——晉劇。

起源探討

關於中路梆子的起源,曾經是晉劇史研究工作者多年爭論的一個問題。從我掌握的資料考證,中路梆子的起源應在清代咸豐年間為妥。因為在此之前,從大量舞台題所揭示的山西中部城鄉戲劇演出中,主要為蒲州梆子、京都花腔班(今北京劇)和江南絲竹班(南崑曲)三種,根本未見有關「中路梆子」的記述痕跡。只是到了道光初年,被當時稱作山西梆子的蒲州梆子再度復興,所謂:「道光皇帝登龍廷,山西梆子又時興」時期,蒲梆北上,來到了晉中、太原一帶演出,不僅轟動了太原,而且也震撼了北京,這也正迎合了中路地區崛起的一批富商大賈們的娛樂要求,於是他們就以承包形式,邀請蒲梆班社在中路演出,這就是中路富商承辦戲班的開始,但劇種仍為蒲劇。其代表班有平遙縣的萬和班、小平遙班,及介休縣的吉慶班等。

到了咸豐初年,蒲梆開始冷落下來,此時正值太平天國起義發生,義軍一部於咸豐三年八月到達山西平陽府(今臨汾市),其矛頭直指清王朝的首都北京。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包括蒲劇在內的外地劇種,很少再來中路地區演出了,致使中路地區出現了一個戲劇活動相對空缺的時期,這對酷愛著戲的中路群眾,尤其是富商們來說倍感失望,於是少數人便開始邀請賦閑文人、票友以及秧歌、皮影藝人等,組織研討班子,擬創立自己的劇種。到了咸豐中後期,經過眾多班子的努力研討,終於在繼承蒲梆音韻和鑼鼓經點的基礎上,結合中路秧歌等的唱腔特點,初步形成了中路梆子的雛形班社,並開始試點演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榆次黑店班和祁縣三慶班,參加藝人,除了滯留的蒲梆藝人、秧歌及皮影藝人外,還有吹鼓手、店員、礦工、票友等。

到了同治初年,山西社會秩序好轉。新型中路梆子的出現,也受到了更多富商財主們的親睞。於是以祁縣城城金財主為代表的太谷、榆次平遙、孝義、介休等地的財主們,先後成立了上、下聚梨園班、四喜班、四興班、四慶班等班社,他們在演出實踐中,互相學習,不斷改進,使唱腔及文武場面日趨完善;又學習外地劇種管理班社的經驗,使戲班逐步走向了正規化。戲班人員,除文武場保留中路籍藝人外,其他演員大都以高薪從蒲州聘來,所以民間有:「祁太鎦子,蒲州丸子」的諺語。其次,大商家還修建戲房院,購置蘇杭刺綉行頭,增添運輸車輛,制定演出計劃。如戲班自負運輸,每個台口大都演出三天,每天上、下午,晚三開戲,戲班自辦伙食。每年農歷十月十五日垛箱歇班,藝人放假,次年正月再來組班。班主宏觀領導,具體事物由承事人、掌班人負責。戲班不屬商業性質,盈虧全由班主自負。只是每到一處,將木製的、標有某某縣某某財主所承戲班名稱的虎牌立在前台,以示誇耀,還要在後台粉壁牆上題筆留名。這些舞台題筆內容廣泛,成了我們今天研究晉劇發展史的金石之證。

隨著中路梆子的日益定型,引起了中小財主和中等商人的承班興趣。他們也從蒲州請來藝人或招來兒童,成立科班。至同治末年,中路梆子班社已在山西中路、以至北路少數州縣初具規模。比較出名的新承戲班有:介休的和盛班、徐溝的五義園、太谷的四盛和班、祁縣的雙慶園、太原的郝店班、汾州府的義慶班等。出名演員有一千紅、八百黑、王彩雲、雲遮月、天明亮、棒杵紅,以及鼓師楊青、宋興兒,琴師彭根只等。經常上演的劇目有:《和氏璧》、《棋盤街》、《春秋配》、《普救詩》、《御果園》、《漁家樂》、《趙家樓》、《炮烙柱》、《鋒箭頭》、《吉慶圖》、《落馬湖》、《北天門》、《撫琴》、《偷雞》、《掃雪》、及崑曲戲《草坡》、《賜副》、《慶頂珠》等。由於藝人的精湛表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晉中仍有「四喜班,是好戲,禿紅、吐丑、蓋陝西。人參娃娃、大嘴丑,後邊跟的一桿旗……」等戲諺流傳。不過,此時的中路梆子,在山西戲苑中仍是一枝新秀,而以金和班為首的蒲州梆子、三慶班為首的京都花腔班、鳴福班為首的江南崑曲班等,仍活躍在中路地區,形成了多劇並存、爭芬斗妍的時代。

可惜上述局面維持不久,一場前所未有的劫難發生了。光緒元到四年,山西與鄰省陸續遭受特大旱蟲等自然災害,在此情況下,多數戲班停演,藝人失散或喪身,就連曾解囊資助的富商大賈也改變了初衷。到光緒六七年後,中路梆子才開始恢復,起班社有原來長年包份制的娛樂性團體,變為以名老藝人承班、或以財主領銜承班的商業性經營組織。此時,搭班藝人嚴重短缺,不得不就近收留中路籍貧苦兒童加入科班培養使用,他們經教學3-5月,便強行登台,俗稱「犟出窩」。有的靠打罵體罰逼迫學戲,當時比較出名的科班有榆次流村的而保和班、清源杜村的喜梨園、孟封村的小梨園等。其中二保和班,培養的演員最多,幾乎遍及中路各地。

輝煌時期

光緒十年後,中路梆子再次興起,出現了中路藝人演中路戲的新氣象,使舊日那種蒲梆藝人演中路戲的局面開始改變。從光緒十五年後到清末中路梆子進入一個輝煌時期。此時,中路各地的富商、財主、職員等,再次支持中路梆子的發展,他們有的自己承班,有的做藝人承班的後台,使戲劇班社像雨後春筍般地發展起來,每個府、州、縣在同一年裡,承辦班社不下兩三個,最多的為太谷、平遙兩縣,常年班子不下5個。演出活動有廟會戲、集市戲、踩台戲、開光戲、商行戲、開市戲、求神戲、還願戲、祭祀戲、婚喪壽慶戲及官戲等。一般村莊,每年也唱戲一台;大型集鎮,每年多達5-10台,中路梆子已成為中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主要劇種了,而且它也隨中路商人遠足張家口、包頭、歸化等地,與當地劇種競獻技。中路梆子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地域關系,吸收民間藝術等成份的不同,在表演程式、演唱風格,前場經譜上形成了三大流派,即以太原府轄縣的上路班;汾州府轄縣的下路班;平定、遼州所轄縣的東四處班而區分。直到解放後上述三者的較小差異,合為一體。

這個時期,中路出名的班次有榆次的三保和班、會音班、太谷的坤梨園,祁縣的榮升班、永盛園,平遙的同春園、祝豐園,介休的全福班、同盛園,汾州俯的春和園、如意班,孝義的長盛班、翠梨園,壽陽的小萬順園、三鴻班,盂縣的福順班、魁梨園,交城的仁義園,平定的四喜園等。北路有忻州的興盛班、峰縣的小景翠園、大同府的萬盛班、五台縣的昌盛園、天城(鎮)縣的合義班等。名藝人有三盞燈、二八黑、福盛生、玉石娃娃(劉玉富)、十里麻、核桃紅、玻璃翠、玉昌紅、金大丑、狗兒旦、玉印里、夜壺丑、沒骨頭、草上飛、六月鮮、五月鮮、黃芽韭、曬鞋旦、子都生,及文武場師傅任應只、楊甲成、孫三蠻、馬鑼三、趙毛蠻、楊七成等。上演代表劇目有《北游宮》、《雁塔寺》、《葫蘆峪》、《乾坤帶》、《日月圖》、《牧虎關》、《忠孝義》、《贊王宮》、《蘆花河》、《黃河陣》、《光武興》、《南陽關》、《豫讓橋》、《烏玉帶》、《朝金鼎》、《鐵冠圖》、《奚皇莊》、《表功》、《戲叔》、《八蠟廟》、《寧武關》、《玉虎墜》等。廣大觀眾公認的上三班好戲為太谷的坤梨園、錦梨園和祁縣的榮升班。坤梨園在班主三盞燈的帶領下,演的很紅,被冠以「字型大小班」的美名。諺雲:「三盞燈,進了城,買賣人,冒了魂……。」「三盞燈進了村,長工放羊的歇了工。前晌看了七星廟,後晌再看凳王宮。」可見演況之盛。

中路梆子的輝煌,還有一個標志是,遍布城鄉的票兒班、自樂班。所謂票兒班,就是由商人、農民、私墊先生等自發建立的娛樂組織,參加者稱票友,藝高的稱「合文家」,大多是業余農閑聚集起來,自拉自唱,吸引不少觀眾。這種組織起到了義務向群眾宣傳戲劇、加深群眾熱愛戲劇的橋梁作用。所瀝富樂班,是富豪人家利用歇班機會,將名藝人及文化名人請到家中一邊演唱、娛樂,一邊研討修改劇本、曲調,或改進表演招式等。這種活動也叫「走暗場」,待成熟之後,上台正式演出,這叫「走明場」。這種由富人、知識分子和名老藝人組成的三結合自樂班,是中路梆子發展史上的一個創舉。其中,成效卓著者有太原縣(今晉源鎮)的聚文會、太谷北恍村曹家班、祁縣城渠家班等。

中路梆子走向極盛之後,這時江南絲竹班、京都花腔班等基本退出了中路舞台,只有蒲梆偶爾還來,已勢頭大減。

辛亥革命後,中路各縣一度動盪不安,有錢有勢者大都採取迴避觀望態度。因此,中路梆子的承班人多改為前清衙門、鏢局遺老等人充任。同時中路籍藝人隊伍也已成長壯大,蒲梆藝人中除定居者外,其餘已不再來中路搭班了。民國5—19年(1916—1930),山西局勢相對穩定,中路梆子又進入第二個輝煌時期。特點是:

(一)班社林立,流派擴大。此時的中路梆子,不僅紮根雁北、佔領口外,且在河北省西部、陝西省東北部,以及省內原平陽府、潞安府所轄的北部各縣,也發展建立了班社,形成了橫跨我國北方的山西、陝西、河北、綏遠、察哈爾5個省區的大型劇種,從而被人們稱為山西梆子。僅就中路地區30個縣來講,這個階段出現過的戲班就有120餘個,其中壽陽最多,陸續承辦過21個。著名的上三班好戲為太谷縣楊成齋的錦梨園、胡萬義的萬福園和徐溝縣陳玉的自誠園等。

(二)、名伶薈萃,競爭激烈。由於班社林立,互爭高低。民國14年後,徐溝自誠園班主陳玉,第一次從張家口調回大牛牛、二女只等坤角藝人,與本班男藝人同台共演,引起轟動,觀者如潮。接著是河北梆子武打藝人來晉搭班,他們的真刀真槍、實打實拚的武功戲贏得了觀眾的好評。再是以太谷萬福園為代表的一些班社,也不甘落後,二返蒲州,選聘新秀。這樣就使中路梆子形成了一個人才濟濟、實力強大、互相競爭的大好局面。此時的名藝人,中路籍的有:蓋天紅、說書紅、李子健(後唱了京戲)、十三紅、小十二紅、三兒生、天貴旦、毛毛旦、獅子黑、十七生、福義丑、彥

Ⅲ 晉劇《打金枝》的主要內容

有一年,唐朝名將郭子儀辦壽宴那天,郭府張燈結綵,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喜氣洋洋。突然傳來一個消息:駙馬郭暖打了昇平公主!

這本來只是一個家庭風波,傳開後卻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後來還成為多種戲劇的素材,如《打金枝》《醉打金枝》等等。

Ⅳ 晉劇走山故事簡介 晉劇走山故事介紹

1、《義仆忠魂》是晉劇的傳統劇目,又稱《走雪山》、《走山》、《反大同》等。

2、明嘉宗時,魏忠賢謀位,約文武官過府畫押,天官曹模不服,全家問斬,曹模及夫人自刎,家人曹福,保曹女玉蓮奔山西大同投親,途徑四十里廣華山,天降大雪,曹福病死,打豹兵護送曹玉蓮至義父李德政府上。魏忠賢又假使聖旨捉李德政問斬,副將張守信約會十四路之兵進京討魏,魏忠賢被殺,曹模平冤。

Ⅳ 晉劇劇目簡介(一)

《傅山進京》

清朝初年,年輕的康熙皇帝為籠絡人心,泯除士人的反清意識,命令各地官員推薦「學行兼優、文詞卓越之人」上京應博學宏詞科。作為享譽學林的一代宗師,當時已年過古稀的傅山也在被推薦之列。傅山堅辭不就,地方官只得強行將其以籃輿架窩抬往北京。到京後,面對清王朝滿漢大員、達官顯貴多次勸誘,傅山不為所動,並懷著必死的信念大鬧午門,堅決不向康熙皇帝叩頭,康熙無奈之下,賜他「內閣中書」頭銜,放其回鄉養老。

《蘆花》

傳說孔子門徒閔損(子騫)年幼喪母。繼母李氏偏愛己生之子,虐待子騫。一日隆冬大雪飄,北風吹,子騫為經商遠歸的父親御車拜客,子騫棉衣厚實卻萎縮畏寒,而兄弟英哥衣著單薄,並無寒意,其父氣怒,鞭打子騫,鞭到衣破,棉衣中蘆花飄揚,閔父見狀後悔,抱子痛哭。回家後,請來岳丈岳母與李氏對質,並欲休棄李氏,子騫跪求其父,李氏深受感動,立誓待子騫為親生,閔父也為其情所動,全家合好如初。

《拾玉鐲》

孫玉姣坐在門前綉花,被青年傅朋看見了。傅朋愛慕上孫玉姣,便借買雞為名,和孫玉姣說起話來。傅朋的瀟灑多情也打動了孫玉姣的心。傅朋故意將一隻玉鐲丟落在她的門前,她便含羞地拾起了它,表示願意接受傅朋的情意。兩個人的心願都被劉媒婆看出了,她便出頭來撮合這件好事,完成了這幕喜劇。

《秦香蓮後傳》

包公鍘死陳世美,十八年後,秦香蓮赴京尋找陣前立功的兒子英哥。宋王將皇姑再婚所生之女紫雲郡主賜婚英哥,香聞訊怒歸,在韓琪廟中哭訴衷情,巧遇韓家母子,暫住韓家。英哥逃婚亦到韓家,紫雲尋夫追至,香做畝蓮深為所動。黃姑得知女兒認香蓮為婆,大為惱怒,包公說服眾人,成全婚事,和睦相處 。

《崔秀英尺胡悶》

《崔秀英》改編自傳統晉劇《假金牌》,其中的《三上轎》一折,是前輩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花艷君的拿手好戲。該劇說的是明代書生李桐青春年少,因好學用功,血虧體弱,病災纏身,父母為其成親「沖喜」,遂恢復元氣,並與愛妻崔秀英生下一子,日子相安甜蜜。後李桐欲赴京應試,央好友張秉仁代求其父張居正從中相助,為此,請張秉仁到家飲宴,並讓妻子與其相見。張見崔貌美,頓生惡念,借請李桐之名,用葯酒將其毒死,強娶崔秀英為妻。崔氏假意應允,上轎時暗藏利刃,洞房內,將張刺死,為夫報仇。

《生死牌》

明代,衡陽賀總兵的兒子三郎,在郊外打獵 董宣簡介 ,陵彎遇見少女王玉環,垂涎她的美貌,竟要強搶為妾。王玉環畏懼逃跑,三郎追上橋頭,不慎落水淹死。賀總兵是嚴嵩死黨,一貫縱子行凶,作惡多端。他誣陷王玉環害死三郎,威脅衡山知縣黃伯賢將王玉環開刀問斬,為兒子抵命。黃伯賢知道王玉環的冤屈,不願意屈殺無辜,又知道王玉環是自己恩人王志堅的女兒,決定私放她逃生。黃伯賢的女兒秀蘭和義女秋萍,知道如果父親放走王玉環,性命難保,都願捨身代王玉環去死。王玉環不肯嫁禍於人,三女爭執不下,決定在黑暗中設「生死牌」,誰摸得死牌誰就去死,結果秀蘭摸得死牌,黃伯賢忍痛將女兒綁縛刑場。王玉環的父親押送軍糧路過家鄉,回家探視女兒,聽到凶耗也急忙趕來。他不知道黃伯賢已經在暗中救了自己女兒,大罵黃伯賢助紂為虐,忘恩負義,冤害無辜。他上前與死刑犯相見,才發現不是自己女兒,賀總兵也發現死刑犯不是王玉環,王玉環和秋萍趕到法場喊冤,都自稱自己是王玉環,並痛斥賀總兵的罪惡。賀總兵惱羞成怒,競要將三女一起處死。幸而,「南包公」海瑞私訪到此,查明冤案,當場釋放三女,懲辦了賀總兵,人心為之大快。

《卧虎令》

東漢初年,陳留人董宣被任命為洛陽令。洛陽是東漢的首都,城裡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多如牛毛,最難治理。光武帝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家裡有一個惡奴,倚仗公主的勢力,到處為非作歹,最後竟然 *** 殺了人,又躲進了公主府中。衙門里的吏卒不便進府搜捕,只得回去向董宣稟報。董宣也知道堂堂公主的府第,衙門里的人無論如何是闖不進去的,但是他不相信那個惡奴從此就不再跨出府門一步,就布置便衣,在府第附近暗暗監視。這天,公主乘車外出,讓那個惡奴在自己右邊陪乘。董宣聞訊,立即親自帶著吏卒,守候在公主的必經之地夏門亭,把她的車隊攔了下來。董宣用刀在地上比劃著,一邊高聲數落公主縱容惡奴、踐踏法制的過失,一邊喝令惡奴滾下車來,當場把他格殺了。公主何曾受過這種屈辱,立即調轉車頭,直奔皇宮,向弟弟劉秀哭訴。劉秀聽了公主的一面之詞,勃然大怒,立即把董宣召進宮中,當著公主的面,喝令侍衛將他亂棍打死。董宣磕頭請求道:請陛下讓我說一句話再死。劉秀怒沖沖地說:你侮辱了公主,還有什麼話可說?董宣從容不迫地說:陛下因廣行仁德、除暴安良,才中興了大漢朝的天下,如今卻袒護親屬,縱容惡奴殘殺良民。長此以往,法制毀壞,民心喪盡,還憑什麼去治理天下呢?臣一入仕途,就已經把生死置之度外了。不用亂棍,臣請自殺於此!說罷,站起身來,一頭撞向殿上的柱子,頓時血流滿面。劉秀連忙命令小宦官上前拖住了他,並聲稱只要他向公主磕頭陪罪,就饒他一死。董宣卻道:臣這件事沒有做錯,為什麼要賠罪?劉秀便命小宦官強行用手按著他磕頭。董宣雙手使勁撐住地面,無論如何不肯俯首求饒。兩個小宦官用盡吃奶的力氣,也未能使董宣低下頭來。

湖陽公主在旁邊越看越惱火,就挖苦劉秀道:想當初你不過是一個普通老百姓,卻能夠隱藏逃犯、掩護死囚,朝廷官吏尚且不敢上你的門來搜查。如今貴為天子,竟然連一個小小的洛陽令也奈何不得了嗎?劉秀笑道:天子與老百姓確實有點不同啊。又對董宣道:硬脖子縣令可以回去了。為了嘉獎董宣執法不避權貴,還賞賜了他三十萬錢。董宣一文不留,全部分給了下屬。從此,京城中強梁不法的豪門貴戚再也不敢作威作福、恣行無忌了。百姓們對董宣欽佩不已,京城內外到處有人繪聲繪色地講述著他在金殿之上,兩手撐地斗宦官的故事 董宣簡介 ,說他威武不屈,勢若卧虎。於是人們就敬稱董宣為卧虎令。(晉劇戲迷的博客)

加微信號:xijucn-com (或掃描二維碼)為好友,好禮送不停!免費送戲票,紀念品,戲曲MP3播放器,戲曲動漫卡通玩偶,戲曲T恤,戲曲滑鼠墊,手機殼等!准時為您推薦戲劇熱點信息。

Ⅵ 中國的晉劇有哪些

晉劇廣為熟知的劇目有《打金枝》、《轅門斬子》、《賣畫劈門》、《游西湖》、《風雨行宮》、《算糧》、《見皇姑》、《樊梨花》、《徐策跑城》、《蘆花》、《程嬰救孤》(又名《趙氏孤兒》)、《范進中舉》、《周仁獻嫂》、《忤逆墳》。

《富貴圖》、《空城計》、《鍾馗嫁妹》、《楊八姐游春》、《教子》、《大腳皇後》、《五女拜壽》、《十五貫》、《狸貓換太子》、《卧虎令》、《下河東》、《小宴》等。

晉劇的特點和新知:

1、晉劇的特點是獨特的唱腔和表演。其具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獷的特點,有比較圓潤和工細的獨特風格。因而,既能表現慷慨激昂的歷史故事,也能表現優美健康的民間生活。

這種粗獷與細膩巧妙結合的藝術形式,是晉劇贏得眾多觀眾喜愛直接的因素。

2、根據流傳范圍的廣泛,影響力大小。晉劇屬於地方劇種,和滬劇,錫劇,淮劇,蘇州評彈一樣,在全國沒有形成大氣候,收看率稍低,觀眾相對少些,排名自然往後退。

五大劇種 ,音樂和唱腔設計得動聽悅耳,演技精湛,令人注目,受到人們的喜愛,產生共鳴。

3、晉劇的表現技巧也多姿多態,難度也較大,如翎子功、帽翅功、椅子功、鞭子功、梢子功、耍茶碗、耍頭巾、甩辮子等都很有特色。

山西的四大梆子——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均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立檔保存、創作研究、加強傳承、實地演出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效。

Ⅶ 晉劇龍頭拐劇本簡介

劇本簡介:
皇帝駕崩,傳下遺詔,太子繼位後,欲殺太子的親生母親淑妃,以保江山社稷,淑妃臨死道出真情,原來太子並非是她親生,到底誰是太子游攜配的親生母親?一個象徵皇權,祖宗遺訓的龍頭拐,演繹了一曲人間真情。

1、晉劇《龍頭拐》
第一場 新皇登基
皇上英明將祖制定 囑咐老臣代執行 偏宮生子登皇位 絞死其母定乾坤 十六年前神指祖皇崩
傳位先皇坐龍庭 誰知母妃起歹意 唆使其子把皇位爭 五王奪位起干戈 即使江山社稷輕
前車之復引為鑒 立下組制托老臣 偏宮生子隱槐登皇位 絞死其母定乾坤 組制即定代代傳
誰不執行格殺無論 老監國念淑妃 是皇兒的親生母 新皇登基她是有功人 我若依允放淑妃
老臣落個不忠名 老監國你請放心 這不忠罪名我擔承 不忠的罪名事尚小 只怕內亂迭起
江山不安寧 淑妃呀莫忘了先帝恩重 暫寄下母子情深 遵祖制江山為重 請淑妃鶴駕西行
……
2、戲劇網 晉劇《龍頭拐》http://www.xijucn.com/html/jinju/20140124/54027.html
晉劇戲詞 全本《龍頭拐》栗桂蓮版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1030/09/8795438_421062171.shtml

Ⅷ 晉劇御碑記講的是什麼故事

講述了宋代,朝廷為了紀念楊家重臣,特封御碑。

山西省晉劇院成立於1959年2月,是全省最大的藝術表演團體。由原山西人民晉劇團第一、二分團和太原市晉劇一分團合並組成。歷任劇院主要領導為張一然、高鳳岐返沖、張健、方冰、張煥、郭德玉、邢化一、梁波、夏平、陳柱。現任院領導孫志勇,郭耀宏。

2020年3月,將原山西省晉劇院、原山西省京劇院、原山西戲劇職業學院和原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合並組建新的山西藝術職業學院。

劇院簡介

劇院不僅實力雄厚,名家薈萃,而且好戲紛呈,人才輩出。擁有丁果仙、牛明塵桂英、郭鳳英、冀美蓮、梁小雲等一代宗師,有王愛愛、田桂蘭、馬玉樓、冀萍等老藝術家,還擁有栗桂蓮、宋轉轉、崔建華、張智、張瑞傑、孫昌、王二慶、苗潔、陳轉英、李建清、孫紅麗、劉建萍、師學麗等一批青年新秀,成為當今舞台上的藝術骨幹。

晉劇表演藝術,不僅以唱工取勝,以大段唱腔抒發感情、塑造人物,而且運用漏槐殲翅子功、梢子功、翎子功、髯口功、水袖功、椅子功、耍帽子、耍手絹、耍牙、噴火、擔擔子等特技絕活,表現人物的喜、怒、哀、樂等心理活動和外在表露,演來多姿多彩,情趣盎然,頗具觀賞性。

Ⅸ 山西晉劇的傳說、故事不少於55個字

據記載,清代康熙年間,已有「三倒腔」、「並茄祥州腔」,在太原一帶流行,但它們與中路梆子的關系尚難確定。從晉中局納銷地區早期組班要約蒲州藝人,設科班教戲要請蒲州藝人當教師,以及學戲語音要以「蒲白」為准等事實來看,一般認為中路梆子是由南路梆子(蒲劇)北上,流傳到晉中演變而成。

在演變過程中,藝人為適應當地群眾的欣賞習慣,吸收、融化了祁(縣)、太(谷)秧歌和汾(陽桐游)、孝(義)干板秧歌的腔調及打擊樂等,在語音、唱腔、表演各方面均發生變化,形成了自己高亢激越而又清新委婉的風格。

(9)晉劇故事有哪些簡潔語言擴展閱讀:

晉劇的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並有新劇仄出。

晉劇的表現技巧也多姿多態,難度也較大,如翎子功、帽翅功、椅子功、鞭子功、梢子功、耍茶碗、耍頭巾、甩辮子等都很有特色。

Ⅹ 晉劇《深宮情魂》是講的什麼故事呢

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英俊蕭灑的皇子,射獵中結識了美麗善良的民女秀姑,二人相愛並身懷有孕。 適逢老王選美,將秀姑征選入官,冊立為後。於是在皇室引起了一場宗法與親情王權與人性之間難孝蔽以調和的沖突,結果釀出了一場人間悲劇。

(10)晉劇故事有哪些簡潔語言擴展閱讀:

晉劇即為山西梆子,是中國北方的一個重要戲劇劇種,也叫中路戲,中國傳統戲曲。因興起於山西中部的汾陽、孝義、祁縣、太谷及太原而得名。

晉劇的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並有新劇仄出。

在發展過程中,晉劇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藝術特色,同時形成婉轉細膩的抒情風格。

晉劇著名表演藝術家有張寶魁耐輪,丁果仙,張美琴,牛桂英,郭鳳英,冀美蓮,程玉英,花艷君,梁小雲,郭蘭英,張鳴琴,李月仙,郭彩萍,閻慧貞,武忠,劉寶俊,馬玉樓,苗潔,宋昌慎信轉轉等人,他們對晉劇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閱讀全文

與晉劇故事有哪些簡潔語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被塵封的故事奇跡石是什麼 瀏覽:908
古代兒童早慧故事有哪些 瀏覽:386
如何理解愛情生活 瀏覽:109
關於革命事業的領袖人物有哪些 瀏覽:860
去哪裡找膠州第一美女 瀏覽:686
美國經濟霸主多少年 瀏覽:408
美女怎麼這么不愛笑 瀏覽:856
寮國美女嫁到中國辦證需多少錢 瀏覽:664
有哪些英雄以及故事讓你難忘 瀏覽:244
幸福置業哪裡最好 瀏覽:157
蛇跟羊女婚姻如何 瀏覽:200
使命召喚戰區故事模式怎麼搞 瀏覽:864
事業單位工人的技術工有哪些等級考試 瀏覽:9
你幸福嗎拼音怎麼寫 瀏覽:545
美女用什麼眼妝好看 瀏覽:587
經濟學有哪些選修課 瀏覽:842
小孩子體脂率多少才算健康 瀏覽:750
有什麼由囍轉悲的故事 瀏覽:78
王者榮耀如何出健康系統 瀏覽:143
醴陵市疾控中心辦健康證要多久 瀏覽: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