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五十步笑百步的意思
意思是:敗逃五十步的人譏笑敗逃一百步的人。比喻缺點或錯誤性質相同,只有情節或重或輕的區別。
拼音:wǔ shí bù xiào bǎi bù。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例子:聞一多《什麼是儒家》:「孔子的見地還是遠點,但比起冉求,也不過是以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用法:復句式;作賓語、分句;攔汪含貶義。
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戰國時,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問孟子說:「我對國家真是盡心盡力了,如果河內地方遇到飢荒,我把那兒的居民遷到河東去,又把河東的糧食調到河內。
河東出現同樣的災情,我也照樣這樣做。你說有哪個國家的君主能像我這樣替百姓辦事呀?可我們魏國的百姓還是沒有增多,鄰國百姓也不見減少,這是什麼道理呀!」
孟子說:「我先說個故事您聽聽:一次兩國交戰,一方的將士剛聽到鼓點一響,就拋下盔甲、拖著兵器向後逃跑。有的士卒跑得快,一口氣跑了一百步遠;有的士卒跑了五十步就停住了。
這時候那些只跑了五十步的士卒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說:『你們真是膽小鬼,跑得那麼快!』您說他們罵得有理嗎?」梁惠王說:「跑五十步也是逃跑,干嗎恥笑跑一百步的!」
孟子說:「您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魏國也不比別國強多少了。如果您在農忙季節,春種、秋收時不去徵兵、征工,那魏國的糧食就多得吃不完;如果磨激禁止用網眼過小的漁網去湖裡捕魚,那魚就總會生生不絕。
樹木砍伐假若加以限制,木材也會使用不盡。有了這些條件,老百姓能不擁護您嗎?您再瞎衡襪下令多植桑樹,多養豬狗雞,讓大家能穿上絲綿吃上雞肉,那天下的百姓能不歸附於您嗎?然而現在卻不是這樣。大王如果認真改革朝政,那魏國是會強盛起來的,」梁惠王點頭稱是。
『貳』 梁惠王是怎樣的一個國君
梁惠王(前400-前319)梁惠王就是戰國前期赫赫有名的魏惠王。戰國時魏國國君。姓姬,魏氏,名罃,魏武侯子。公元前369-前319年在位。
梁惠王之所以有名氣,乃在於他在位期間打了桂陵之戰、馬陵之戰等一連串大敗仗,硬是將乃祖魏文侯、乃父魏武侯辛辛苦苦創下的那份霸業給葬送了,稱得上是一位典型的敗家子,完全的失敗者。 公元前453年,韓、魏、趙三家分晉,戰國揭幕。在當時的七雄之中,魏文侯第一個實行改革,禮賢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名流賢達,重用吳起、李悝、西門豹等才俊之士,行「地力之教」,施「平糴之法」,創「武卒之制」,勵精圖治,富國強兵,充當三晉老大。他曾聯合韓、趙諸國,先後西伐秦,占秦河西之地;南擊楚,奪楚睢之間;東攻齊,入齊長城;北征中山,一度奄有其地。繼起的魏武侯效法乃父,保證了魏國的霸業得以平穩維持。應該說,父祖輩給梁惠王留下了一份十分可觀的家業,他完全可以「大樹底下好乘涼」,當守成之主,享現成之福,謀社稷之安。
然而,好大喜功心態以及隨之而來的戰略抉擇失誤,終使梁惠王走上了身敗名裂的不歸路。從戰國兵備地理考察,魏國北鄰趙,西接秦,南連楚,東毗齊、宋,其地四通八達,多面受敵,無險要可供守御,處於四戰之地的戰略內線地位,這決定了魏國的中原霸權有著天生的內在脆弱性。所以,梁惠王上台後最應該做的,是如何憑借已有的實力地位,適當選擇主攻方向,避免四面出擊,防止四面樹敵。就當時的實際情況看,他的正確選擇無疑應為東守而西攻,即據有河西之地,乘秦國退守洛水的有利形勢向西發展,奪占涇、渭,控制崤、函,爭取戰緩哪略上的主動。遺憾的是,梁惠王本人是徹頭徹尾的戰略短視者,他所追求的是表面上的風光,貪圖的是虛幻意義的榮耀。在他看來,秦國「僻在雍州」,完全不配當自己的對手,勝之不武,服之無名,激發不起自己的興趣。相反,悔梁控制三晉,壓服齊、楚,才是煌煌偉業,顏面有光。在這種自高自大心理的驅使下,他輕率地作出了戰略東移的選擇,西守而東攻。為此,他把都城從安邑搬遷到大梁,自以為居天下之中,便理所當然地成了天下的領袖。
意識深處的霸主心態越是強烈,表現在行動上的乖張輕妄也就越是極端。它使得梁惠王在當時的軍事外交上變本加厲推行「單邊主義」,動輒對其他諸侯國付諸武力,用戈戟而不是用樽俎來發言。這樣一來,長期形成的魏、韓、趙三晉聯合陣線破裂了,與齊、楚等大國的關系惡化了,至於與秦國的矛盾也絲毫未因遷都大梁而有所緩解。一句話,梁惠王終於因自己的好大喜功、鋒芒畢露、四面出擊而陷入了戰略上的極大被動。
尤為可悲的是,梁惠王始終不曾意識到自己處境的危殆,反而沾沾自喜,繼續營造「慕虛聲而損實利」的「形象工程」。而他的對手恰好利用這一點,推波助瀾,誘使他在失敗的道路上死不旋踵地走下去。頭腦簡單卻自視甚高的梁惠王果然中計,進了人家預設的圈套。
這方面的典型事例是梁惠王接受商鞅的獻策,釋秦攻齊,自稱為王。商鞅入秦主政後,敏銳地看到秦、魏互為死敵的本質屬性,認為魏是秦的「腹心之疾」,「非魏並秦,秦即並魏」,於是處心積慮「借刀殺人」,以圖削弱乃至摧毀魏國的實力地位。為此,他出使魏國,實施禍水東引、坐收漁利之策。一到魏國,他便當面給梁惠王戴高帽,灌迷湯:「大王之碧哪運功大矣,令行天下矣!」愛面子的梁惠王當然聽得滿心舒坦,整個身子飄飄然起來。商鞅見招術奏效,進而居心叵測地建議梁惠王「先行王服,然後圖齊、楚」,即鼓動梁惠王公開稱王,然後聯合秦國,用兵齊、楚。「王」是當時的最高稱號,地位在諸侯之上,梁惠王對這個名號早己朝思暮想、垂涎已久,只是擔心他國的反對才不敢倉猝行事,現在既然得到秦國的「鼎力支持」,那也就不必再半抱琵琶,講什麼客氣了,於是乎,梁惠王興致勃勃按照周天子的禮制准備輿服儀仗,修築宮殿,在周顯王二十五年(前344年)正式加冕稱王。同時以霸主的身份召集諸侯會盟,把場面撐得大大的:宋、衛、鄒、魯諸國國君應邀與會,秦國也派使節到會捧場。這時候的梁惠王真的是掙足了面子,擺夠了身段。殊不知這種利令智昏的舉動,恰恰使自己成為眾矢之的,陷於孤立的困境,到頭來為一時面子上的光鮮付出慘重的代價:「於是齊、楚怒,諸侯奔齊,齊人伐魏,殺其太子,覆其十萬之軍。」以桂陵、馬陵之戰為標志,魏國的霸權宣告終結,梁惠王的面子亦隨之丟得干凈。
《老子》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梁惠王的可悲,正在於他既不知人,更不自知,好高騖遠,忘乎所以,稍有資本便要炫耀,一旦得勢便要擺譜。
『叄』 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治國的政策,孟子如何評價梁惠王的治國政策原文語句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和畝不如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說:「我對於國家的治理,總算盡了心啊:黃河北岸的荒年(收成不好),我就把那裡的百姓遷移到黃河以東去,並把黃河以東的糧食運到黃河北岸來。黃河以東的荒年(收成不好),我也會這樣做。看看鄰國的當政者,不如我誠心誠意。鄰國的百姓沒更少,我的百姓沒更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請允許我用戰爭作比喻。咚咚地伏握擂響了戰鼓,雙方已經交鋒,(戰敗的士兵)扔掉衣甲丟下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停下來,有的跑了五喚廳森十步停下來。用跑了五十步的人來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那對他怎麼辦呢?」
梁惠王說:「不行,只不過不到百步罷了,這也是逃跑啊。」孟子說:「大王既然知道這一點,就不要希望您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多啦。只要不違背農時,那糧食就吃不完。不準用密網到池塘捕魚,魚鱉水產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就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這樣便使老百姓供養活人安葬死者沒有遺憾了。老百姓養生喪死沒有遺憾,這便是王道的開端。」